古代那些谦虚委婉的称谓
古代的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古代的敬辞和谦辞是指在正式场合或交往时,用于表达尊敬和谦虚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敬辞和谦辞:
敬辞: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殿下:对皇后、太子等的尊称;
阁下:对地位高或有权威的人的称呼;
大人:对长辈或有权威的人的称呼;
先生:对成年男子的称呼;
夫人:对已婚女性的称呼;
女士:对女性的称呼。
谦辞:
在下:自称的谦称;
小的:对他人称呼自己的谦称;
愚兄:对同辈的自称;
不肖:对同辈或晚辈的自称;
小弟:对同辈或晚辈的自称;
区区:用于形容自己微不足道的地位或才能;
薄技:用于自谦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不高。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敬辞和谦辞,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还有其他的敬辞和谦辞。
古代的敬称和谦称举例
古代的敬称和谦称举例
古代的敬称和谦称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敬称常常用于对长辈、上级、神明等尊敬的对象,而谦称则用于自谦、对晚辈、下级表示尊重等场合。
以下是一些古代的敬称和谦称举例:敬称:
1. 大人:对于地位高、有权势的人的尊称,例如官员、贵族等。
2. 大师:对于某一领域的权威人士或者高僧的尊称。
3. 大仙:对于神明或者道家修行者的尊称。
4. 恭敬不如从命:对于皇帝的尊称,表示对皇帝的尊重和忠诚。
谦称:
1. 末将:指自己是将军的晚辈,表示对领导的尊重。
2. 不才:表示自己不够才学、能力不高,常常用于自谦的场合。
3. 愚蠢:表示自己的智慧不够,常常用于自谦的场合。
4. 鄙人:表示自己地位低微,常常用于向上级或者贵族表示尊重的场合。
以上是古代的一些敬称和谦称的举例,这些词语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称呼,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文化观念和礼仪规范的体现。
- 1 -。
古代自谦的自称
古代自谦的自称
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谦称来表示自谦或尊敬他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自谦的自称:
1. 臣:这是古代官员对君主常用的自称,表示谦逊和忠诚。
2. 仆:这个称呼常常用于对尊贵的人说话,表示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为对方效劳。
3. 愚:这是古人常用的自称,表示自己的见识有限,不敢妄言。
4. 小生:这个称呼常用于年轻人,表示自己年纪尚轻,经验不足。
5. 不才:这是古人表示自己能力有限,不足以胜任某事的谦称。
6. 末学:这个称呼表示自己的学问尚浅,还在学习阶段。
7. 鄙人:这是古人常用的谦称,表示自己的身份或地位低微。
8. 小可:这个称呼常用于自我谦虚,表示自己微不足道。
这些谦称在古代文献和诗词中经常出现,体现了古人谦
虚谨慎的品格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七年级上册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七年级上册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是古人在交往和表达中使用的一种礼貌用语,旨在传达尊敬和谦逊之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一、敬辞1.敬称:古代在称呼他人时,常常使用尊敬的称谓,如“礼部尚书”、“卿”、“君子”等。
这些称谓都是古代对于社会地位高的人或有特殊身份人群的尊称。
2.以字称:在书信、文章、对话中,常常用对方的字号代替实际的姓名或称谓,以显示尊重。
比如,以“子”称呼对方,如“某某之子”,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3.免字:在古代,有时人们也会免去对方的名字或姓氏直接称呼他,这种方式表达了一种谦虚的态度。
比如,一个普通百姓对待地位较高的人时,会称呼对方“君”。
4.避讳:敬辞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就是避讳。
避讳是指在言行上谨慎,特别是在提到对方的名字时,使用委婉的方式,避免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古人认为直呼对方的名字会犯忌讳,所以常用“某某”代替对方的真实姓名。
5.称谓间接化: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通过一些间接的称谓方式表达对对方的尊敬。
比如,一个人可以称呼对方的兄弟或父亲之名来显示对对方的敬重。
二、谦辞1.躬亲:谦辞是古人为避免显得过于自夸,表达自己的谦逊和谦虚。
例如,古人常常会以自己的名义向对方问好时说“卑下之体,送亲安好”,以示自己的低调和谦恭。
2.自伐:自伐是古人用来表达谦虚的一种方式。
在谦辞中,古人常用“微贱之躯”、“拙见”等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地位或能力,显示自己的谦逊。
3.间接化:在古代,为了表达自己的谦逊,人们常常使用一些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言语。
比如,古人谈到自己的成就时,会称其为“微功”、“草菅人命”等。
4.貌尚:古代社会有一种风气,人们常常将自己的外貌描述得十分平凡,以显示自己的谦虚。
比如,一个人可以自谦“盛唐之时,妾貌平平”。
总之,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是古人在交往和表达中使用的一种礼貌语言。
通过使用这些敬辞与谦辞,人们可以传递出对对方的尊敬和谦逊的态度。
这些语言在古代的尊卑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在古代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古代常见的尊敬称谓与谦称
古代常见的尊敬称谓与谦称
尊敬称谓
1. 大人:用于对身份崇高、地位高的人表示尊敬,如官员、贵
族等。
2. 大人之名:用于对高级官员或地位显赫的人表示尊敬。
3. 太守:用于对地方行政长官表示尊敬。
4. 都督:用于对统领军队、掌握一方武权的将领表示尊敬。
5. 公子:用于对家世显赫、出身尊贵的人表示尊敬。
6. 夫人:用于对已婚女性表示尊敬,特别是身份地位高的女性。
7. 敬称:用于对长辈、学者、名人等表示敬重。
谦称
1. 小人:用于对自己表示谦虚,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和自己的低调。
2. 谦谦君子:用于对自己或别人的优秀品质表示谦虚。
3. 愚兄愚弟:用于对同辈或好友表示谦让。
4. 敢问尊姓大名:用于对陌生人表示恭敬,表达对对方身份的重视。
5. 公子台:用于对同辈或朋友表示谦逊。
以上是古代常见的尊敬称谓与谦称,这些称谓和称呼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表达尊重和彼此间礼节的作用。
虽然现代社会使用的称谓方式有所变化,但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节仍然是重要的价值观。
古代谦辞敬语大全
古代谦辞、敬语大全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在日常交往中,人们经常要借助谦词敬语来表示尊敬、礼貌、问候、祝颂等。
准确得体地使用谦词敬语可以体现出一个人修养与品位,所以谦词敬语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是不可或缺的。
谦词所谓谦词,就是表示谦虚的言辞。
所谓敬词,是指敬称他人或与他人有关的人和事时所用的词.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谦词敬语。
一、“拙”字一族: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拙笔:称自己的文章和书画。
如:拙笔一幅,敬请惠存。
拙见:称自己的见解。
拙著(拙作):称自己的作品.拙荆: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二、“小”字一族: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
如:小弟有一不情之请。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小可:谦称自己(多用于早期白话)。
如:小可不才。
小人:古人指地位低的人,后来地位低的人也用于自称。
如:小人不敢。
小生:青年读书人自称(多见于早期白话).小店:称自己的店.小照:指自己的尺寸较小的照片.如:附小照一张。
三、“薄"字一族:称自己的事物。
薄技:微小的技能,谦称自己的技艺。
如:薄技在身。
愿献薄技。
薄酒:味淡的酒,常用作待客时的谦词。
如:薄酒一杯,不成敬意。
薄礼:不丰厚的礼物,多用来谦称自己送的礼物。
如:些许薄礼,敬请笑纳。
薄面:为人求情时谦称自己的情面。
如:看在我的薄面上,原谅他一次。
四、“贱”字一族:称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贱姓:与“贵姓”相对,谦称自己的姓。
如:(您)贵姓?贱姓王。
贱内: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多见于早期白话)。
贱事:古人称自己的私事。
五、“敝”字一族: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
敝姓:称自己的姓。
如:(您)贵姓?敝姓王。
敝人:对人称自己.敝处:谦称自己的家或停住的地方。
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六、“鄙”字一族: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称自己的见解。
七:“愚”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谦称。
愚兄:对比自己年龄小的人谦称自己。
古时的尊称和谦称
1. 咱先来说说“令尊”,这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呢!就像你见到朋友,问“你令尊大人身体可好?”那多有礼貌。
就好像给对方父亲戴上了一顶高贵的帽子,让对方感觉你很尊重他家人,这词儿妙不妙?2. “令堂”也是个尊称,是用来称呼别人母亲的。
比如说,“你令堂做的饭菜肯定很好吃吧!”这就像你在轻轻抚摸朋友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对他母亲表达敬意。
朋友听了,心里肯定暖暖的,你难道不想用用这个词?3. 自己谦称自己用“在下”。
嘿,就像武林高手过招前,抱拳说“在下不才,愿讨教一二。
”感觉既谦虚又有范儿。
这“在下”一说出口,就像把自己放低了,给对方留出高位,是不是很有古人的韵味?4. “犬子”是称自己儿子的谦称。
你要是和别人聊起孩子,说“我那犬子调皮得很。
”这就像你笑着说自家孩子的小毛病,带着一种亲昵和谦虚。
就像把自家孩子当个小顽皮,没那么完美,你有没有用过这个词呢?5. “拙荆”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聊天,说“我拙荆最近迷上了刺绣。
”这就像你在轻轻揭开自家生活的一角,带着对妻子满满的爱意和尊重,还有一丝谦虚。
这种说法,就像给妻子披上了一件温柔的纱衣,很有味道吧?6. “家严”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要是有人问你父亲情况,你说“家严一向严厉,不过都是为我好。
”这就像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家庭故事的门,让对方了解你和父亲的关系。
这词里有敬畏,有亲情,像不像一个情感的小盒子?7. “家慈”用来称呼自己母亲,比如“家慈总是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
”这就像你捧出一颗感恩之心,把母亲的爱展示出来,同时又很谦虚。
感觉这个词就像温暖的阳光,照在你和母亲的故事上,温馨不?8. “舍弟”是称自己弟弟的谦称。
你可以说“我舍弟读书可用功啦!”这就像你在夸自家弟弟,又带着一种低调。
就像你把弟弟藏在身后,悄悄展示他的好,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特别?9. “令爱”是对别人女儿的尊称。
要是看到朋友女儿可爱,你说“你令爱真是个小天使。
”这就像你给小女孩送上了一束鲜花,让朋友开心得不行。
古代人的谦虚之词
古代人的谦虚之词谦词是指表示谦虚的言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礼仪和修辞手段,体现了文人的涵养和风度。
古代文人在书信往来、文章赠送、诗文创作等场合,常常使用各种谦词,以示对自己的谦卑和对他人的尊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古代文人的谦词,以期对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有所帮助。
谦词的种类和特点古代文人的谦词,按照用途和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自称谦词:用于自称的谦词,如臣、仆、愚、蒙、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
这些谦词多用于向尊长或上级称自己,表示自己的身份低微、才能不足、学识浅薄、言行拙劣等,以示恭敬和自谦。
- 亲属谦词:用于称自己的亲属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家姐、家叔、舍弟、舍妹、舍侄、小儿、小女、犬子、息男、息女等。
这些谦词多用于向他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表示自己的亲属不足为外人道,以示谦逊和尊重。
- 事物谦词:用于称自己的事物的谦词,如拙著、拙笔、拙文、拙诗、拙句、拙作、敝人、敝姓、敝处、敝校、敝府、敝衣、敝马、敝器、敝帚、敝履等。
这些谦词多用于向他人称自己的著作、文字、书画、器物等时,表示自己的事物不堪入目、不值一提,以示谦让和自贬。
- 请求谦词:用于请求他人的谦词,如敢问、敢请、敢烦、敢扰、敢求、敢劳、敢惠、敢领、敢受、敢告、敢问、敢辞等。
这些谦词多用于向他人提出问题、请求、邀请、感谢等时,表示自己的冒昧、唐突、无礼、不敢、不配等,以示谦恭和恭顺。
- 赠送谦词:用于赠送他人的谦词,如雅正、斧正、指正、雅评、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法正、大雅、清正、是正、教正、讲正、察正、请正、两正、就正、即正、正之、哂正、笑正、清教、雅教、法教、博教、大教、教之、惠存、雅存、珍存、笑存、存念、清鉴、雅鉴、雅属、雅赏、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玩、法鉴、博鉴、尊鉴、笑鉴、鉴之、补壁、糊壁、正腕、正举、属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等。
古代文化常识 常用谦敬词语全套
古代文化常识常用谦敬词语全套掌握常见的谦敬词语中华民族崇德尚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卑己达人。
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一些敬谦辞。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谦辞是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一般对己。
古代谦称一、王侯自称【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如《史记》:"朕为始皇帝."【寡人】皇帝的谦称,译为"我"。
如《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如《赤壁之战》:"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寡君】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君主。
如《左传》:"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毂】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如《左传•僖公四年》:"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二、臣子自称【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如《鸿门宴》:"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如《战国策•赵策》:"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张老师的工作室(IDIPeterZhangEdu)三、一般人自称【仆】谦称,译为"我"。
如《报任安书》:"仆非敢如此也。
"【愚】谦称,译为"我"。
如《赤壁之战》:"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如《答司马谏议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小人】谦称,译为"我"。
古人的谦辞大全
古人的谦辞大全古人的谦辞大全古人的谦辞1谦词所谓谦词,就是表示谦虚的言辞。
所谓敬词,是指敬称他人或与他人有关的人和事时所用的词。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谦词敬语。
一、“拙”字一族: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
拙笔:称自己的文章和书画。
如:拙笔一幅,敬请惠存。
拙见:称自己的见解。
拙著(拙作):称自己的作品。
拙荆: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二、“小” 字一族: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
如:小弟有一不情之请。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小可:谦称自己(多用于早期白话)。
如:小可不才。
小人:古人指地位低的人,后来地位低的人也用于自称。
如:小人不敢。
小生:青年读书人自称(多见于早期白话)。
小店:称自己的店。
小照:指自己的尺寸较小的照片。
如:附小照一张。
三、“薄” 字一族:称自己的事物。
薄技:微小的技能,谦称自己的技艺。
如:薄技在身。
愿献薄技。
薄酒:味淡的酒,常用作待客时的谦词。
如:薄酒一杯,不成敬意。
薄礼:不丰厚的礼物,多用来谦称自己送的礼物。
如:些许薄礼,敬请笑纳。
薄面:为人求情时谦称自己的情面。
如:看在我的薄面上,原谅他一次。
四、“贱” 字一族:称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贱姓:与“贵姓”相对,谦称自己的姓。
如:(您)贵姓? 贱姓王。
贱内: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多见于早期白话)。
贱事:古人称自己的私事。
五、“敝” 字一族: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
敝姓:称自己的姓。
如:(您)贵姓? 敝姓王。
敝人:对人称自己。
敝处:谦称自己的家或停住的地方。
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六、“鄙” 字一族: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称自己的见解。
七:“愚” 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谦称。
愚兄:对比自己年龄小的人谦称自己。
愚见:谦称自己的意见。
如:愚见浅陋抛砖引玉。
愚以为:谦称自己认为。
如:愚以为不可。
八、“忝” 字一族: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忝列:有愧被引入或处在其中。
古人谦虚的说辞
古人谦虚的说辞
古人谦虚的说辞很多,可以用于表达自己的不足或是谦逊态度。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明人不说暗话:表示自己言辞直接,不会隐藏意图或玩弄言辞。
2. 学无止境:表示自己虽然有所学,但在更高的层次上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3. 见识浅薄:用来表示自己的见闻有限,对某个领域的了解不够深入。
4. 雷锋精神:用来形容自己为人谦恭有礼,乐于助人,不图回报。
5. 世事难料:用来表示自己对人生的把握不足,因此对未来充满了谨慎和谦虚。
6. 君子不立己:表示自己不善自诩,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7. 隐名埋姓:用来形容自己个性低调,不愿意张扬自己的成就和功绩。
8. 抑扬顿挫:用来形容自己说话语气缓和,声调平和,不咄咄逼人。
9. 谦卑谨慎:表示自己待人接物时谦虚恭敬,不自高自大。
10. 精卫填海:用来形容自己勇于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努力。
的古语雅称
的古语雅称古语雅称是指古代的中国人们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用来表示尊敬、礼貌和敬畏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修养和教养的重要表现形式。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语雅称及其含义:1. 吾辈:指自己。
使用这个称谓可以使人感觉谦虚,表达出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谦虚之心。
2. 贵庚:指对方的年龄。
在古代,提及对方的年龄一般采用"贵庚"的称谓,表示对对方尊重的同时,也表示自己的谦虚和慎重。
3. 贵姓尊名:指对方的姓名。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会称呼对方的姓和名字,这样能够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4. 乃君子也:指对方为君子。
此称谓一般用来称呼有才德和高尚品德的人,以示对其高度的敬重和赞赏。
5. 旁启子虚:指自己作为下级对上级的称谓。
表示自己与对方身份上的差距,以示对上级的尊重和恭敬。
6. 弟子不才:指自己是对方的学生或门下。
用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和对对方教诲的谦虚回应。
7. 近侍:指身边的亲近人。
古代贵族的侍从被称为"近侍",此称谓表达出对方与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含义。
8. 果疾呜呼:指对方的才能和功绩。
用这个称谓可以凸显对方的才华和成就,并表达自己对对方的赞叹之意。
9. 臣闻:臣即指自己,用于表示自己对前人经验或智慧的借鉴和敬意。
10. 臣谨以启:臣谨即指自己,是对上级长官或长辈的称谓。
表示自己恭敬地向对方请示或转达消息的一种委婉表达方式。
这些古语雅称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并不仅仅是一种礼貌方式,还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表达。
它们一方面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尊卑有序和敬爱之情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用以展示自己教养和修养的方式。
古人对自己的六种谦称
古人对自己的六种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
(小国之君)、寡
(少德之人)、不谷
(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古代敬词谦辞的称呼
古代敬词谦辞的称呼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古人通常会使用一些敬词和谦辞,以下是部分称呼:- 令:“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 令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兄、令弟、令侄等。
- 拜:“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访:指访问对方;- 拜服:指佩服对方;-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 奉:“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 奉告:告诉;- 奉还:归还;- 奉陪:陪伴;- 奉劝:劝告;- 奉送、奉赠:赠送。
- 惠:“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 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赠:指对方赠送(财物等)。
- 恭:“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 垂:“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 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 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 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 贵:“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 贵干:问人要做什么;- 贵庚:问人年龄;- 贵姓:问人姓;- 贵恙:称对方的病;- 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 贵国:称对方国家;- 贵校:称对方学校。
- 高:称别人的事物。
如:- 高见:高明的见解;-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 大: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 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 大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 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
古代那些谦虚委婉的称谓
古代那些谦虚委婉的称谓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网络配图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
“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
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
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
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
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
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
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
“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
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
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
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
“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
古代谦虚的自称
古代谦虚的自称:
参考解析:
古代中国人自谦时常用的词汇包括“朕”“寡人”“孤”“不谷”“臣”“仆”“愚”“蒙”“不才”“在下”“下走”“贱内”“内人”“山荆”“小儿”“犬子”“小女”等。
以下是详细介绍:
1.“朕”是皇帝的自称。
2.“寡人”和“孤”是古代诸侯王和皇帝的自称。
3.“臣”和“仆”是一般官员和百姓对自我的谦称。
4.“愚”和“蒙”表示智慧不足。
5.“不才”和“不敏”意味着才能平庸。
6.“在下”和“下走”表达地位较低。
7.“贱内”和“内人”用于称呼自己的妻子。
8.“小儿”和“犬子”用于称呼自己的儿子。
9.“小女”用于称呼自己的女儿。
此外,还有“家严”“家慈”“舍弟”“舍妹”“舍侄”等词汇用于称呼家中的亲属。
中国古代形形色色的“谦称”
中国古代形形色色的“谦称”中国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称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在说自己时,谦称因身份不同而千差万别,如有“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不佞”、“不敏”、“晚生”、“学生”、“后学”、“小子”等。
单个字可以说“仆(自谦为对方的仆人)”,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也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认为”的意思。
大臣在皇帝面前说“微臣”、“臣”,甚至说“奴才”,犯了罪的臣子口称“罪臣”。
下级官吏在上司面前称自己为“下官”、“卑职”。
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为“末将”。
帝王称呼自己为“寡人”、“孤”(孤指单,寡指少。
君主称“孤”道“寡”,是一种自我贬损。
“孤家寡人”后来成为君王的专有称谓,其自谦的色彩逐渐消失)。
丫环自称“奴婢”。
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草民”。
古代女子的谦称也有很多,像“妾”、“妾身”、“贱妾”、“奴家”。
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等。
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谦称不仅说自己,在向别人提及家人时也常用,如说自己的儿女为“犬子”、“小犬”、“不肖子”、“贱息”、“小女”、“息女”。
说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拙荆”、“山荆”、“荆屋”、“山妻”。
说自己的物品时,言房舍为“寒舍”、“蓬荜(蓬门荜户的略语)”、“舍下”。
称自己的想法为“管见”、“浅见”、“拙见”。
称自己的文章为“拙作”、“无能之辞”、“鄙贱之语”,而在发言、表演之前,“抛砖引玉”、“献丑”之类的话也必不可少。
诸如此类的谦称,现在多已被淘汰,只是在书面语或外交辞令中,还偶尔被借用,但已贬损不足,幽默有余,成为了语言的装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那些谦虚委婉的称谓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网络配图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
“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
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
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
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
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
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
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
“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
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
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
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
“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
“忝”,从心,天声,本义为羞辱。
“忝列门墙”指自己不是够格的学生,辱没了老师。
“忝在相知之列”有谬托知己之意,辱没了朋友。
“忝为著者之一”,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没了其他作者。
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献”一词的不多。
人们在送礼的时候,常把自己的礼品谦称为“芹献”。
《列子·杨朱》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人认为大豆是美味,卷耳茎、芹菜等味道十分香甜,还向乡豪夸赞。
乡豪拿来一尝,嘴巴里像被蜇了一样难受,还闹了肚子。
乡里人都嘲笑、怪罪这个人,这个人很惭愧。
后来人们就以“芹献”作为菲薄的礼品的代称。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不是“单独一人”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的简称,即谦称自己的德行还有所欠缺。
人们常把自己的文章称为“急就章”,意谓自己匆忙完成,难免粗疏。
“急就章”和《急就篇》有关。
《急就篇》又名《急就》,是汉代学童的教科书,全书无一字重复。
传为汉代史游作,魏晋时期颇为盛行。
该书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
因首句有“急就”二字,后因以为名。
另有一说是遇到难字,缓急可就而求。
后来人们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缺乏深思熟虑。
在谦辞中,“窃”也常用于自称。
如:“窃闻”“窃思”“窃以为”。
“窃”显然不是盗窃义,该怎样正确理解呢?“窃”本义为盗贼。
引申为偷盗,又引申为私下和私自。
《辞海》对“窃”这一义项的解释是“犹言私,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窃闻”即“我私下里听说”,“窃思”也即“我私自忖度”,而“窃以为”则可以理解为“我个人认为”。
与“盗窃”的“窃”没有关系。
“续貂”用于谦称续写别人的著作。
“续貂”,也叫“狗尾续貂”。
“貂不足,狗尾续。
”貂,一种毛皮珍贵的动物。
古代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冠饰,晋代朝廷任官太滥,貂尾不足,以狗尾代之。
因以讽刺封官爵太滥。
后比喻用差的续在好的东西后面。
归还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礼貌地称作“璧还”。
这一说法和《史记》中的一则故事有关。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恐给予璧而不得城,蔺相如愿意奉璧前往,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后用“完璧归赵”比喻物归原主,简缩为“璧还”。
请托他人或表示感激他人时,常会用到一个敬辞“鼎力”,比如“多蒙鼎力协助”。
“鼎力”的“鼎”的意思是大。
“鼎”,本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物,同时也是古代社会很重要的礼器,象征着王位和权力。
由此“鼎”字引申出重大、重要等义项,含有明显的褒扬色彩,用来指称对方行为时,也就具有了尊敬的意味,如“鼎力”“鼎言”。
外交场合常用的一个敬辞是“阁下”,如“总统阁下”“主席阁下”。
“阁下”之称由来已久,本义指楼阁之下,借指在楼阁之下待命的下属人员。
为了表达对在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不直呼其人,而转呼其侍从者转告之,“因卑以达尊”。
这样,“阁下”就逐渐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称。
尊称别人的妻子,最常见的称呼是“夫人”。
“夫人”一词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
”诸侯的妻子称作“夫人”。
明清时一二品官员的妻子封为“夫人”。
后来用“夫人”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对方身份的意味。
形容别人的言论、教诲使自己获益匪浅,有一种说法叫“如聆梵音”。
“梵”来自古印度的梵语,对应的词是brahma,意为清净。
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发出的声音为“梵音”,亦泛指佛、菩萨的声音。
《三藏法数》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由“佛”入“俗”,俗语中把别人的言论、教诲等比作“梵音”,是一种美誉。
在祝贺别人搬家或者官职升迁时,常常会用到“乔迁”一词。
“乔迁”语本《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乔木,义为高大的树木。
后因以“乔迁”“迁乔”贺人迁居或升迁。
在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或者照顾时,有一种礼貌的说法叫“垂青”。
“垂青”一词中的敬意,来自“垂”字。
垂,本谓挂下、悬挂,引申为伏、俯;用“垂”来称说对方的动作(比如“垂青”“垂问”“垂察”等),就隐含着对方的品德、学问等比自己高,对方施加于自己的动作是“上”对“下”的行为。
“垂青”的“青”即青眼,与白眼相对而言。
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表示对人尊重或喜爱;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现出眼白,表示轻蔑或憎恶。
与人初次见面或结识时,为了表示礼貌,可以用敬辞“识荆”。
“识荆”的“识”,义为认识;“荆”,指韩荆州,即韩朝宗,唐代荆州长史。
语本唐代诗人李白的文章《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后因以“识荆”为初次识面的礼貌用语。
某一事业或派别的首创者,常被人们尊称为“鼻祖”,指某一事业或学问的首创者。
“祖”,本指始祖、祖宗,比喻创始人。
那么这里的“鼻”字怎么理解呢?这里的“鼻”和“祖”是同义语素。
“鼻”,本指呼吸及嗅觉的器官,不过在汉语方言中,至少在汉代就有将其当作“创始、开端”义的用法。
扬雄《方言》第十三:“鼻,始也。
”“尊”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敬辞,“尊兄”“尊亲”“尊夫人”等即是。
“尊”的本义是“酒器”,即后来的“樽”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酒必实于尊以待酌者……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
”古人饮酒,十分讲究礼仪,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酒席上,辈分、身份低的人向辈分、身份高的人敬酒,必定要举“尊”。
敬酒这一动作和酒器“尊”之间的关联性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固定的联想,于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义,进一步抽象化,获得了敬辞的语用功能。
旧时社交场合或书信往来,常会用到“台甫”“台驾”“台鉴”等词语。
敬辞“台”,来源于星宿名。
《晋书·天文志》:“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东二星曰下台。
”古代喜以星官象征人事,朝廷的最高官吏三公因而被称为“三台”。
通过借代引申,中央政府的官署也有被称为“台”的,比如御史台。
由称呼官署进而引申,用来指称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吏,如“抚台”“藩台”等。
再后来,对没有官职的人也称其为“台”,如“兄台”“台端”等,是有意抬高对方身份的一种尊敬说法,这时“台”就虚化成了一个敬辞。
“斧正”是用于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辞,意谓对方动笔删改,有如巧匠运斤,能使原稿生色。
这一词语的出现,与《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有关。
“斧正”出自《庄子·徐无鬼》:楚国郢都有个人在自己的鼻尖抹了一层白粉,让一个名叫石的巧匠用斧把粉削去。
石便挥动斧呼呼生风,削掉了白粉,郢人的鼻子却丝毫无损伤。
后来用“斧正”喻指请人修改诗文,隐含着对方有匠石一样高超技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