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合集下载

神经元及突触

神经元及突触

5. /
6. / 7. /physiology/davies
8.
9. /silverthorn/
下丘脑神经肽、阿片样肽、胃肠肽。
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2.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A) (noradrenaline,NA)
四、反射中枢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式 聚合式 环式 链锁式
(二)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 包括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二)突触的基本结构
1.突触前膜
2.突触后膜
3.突触间隙 20nm
(三)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突触前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到突触后 神经元的过程。
突触传递的过程
神经冲动达到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去
极化→Ca2+内流→突触小泡移动至突触前膜,
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
②绝缘性
③双向传导
④相对不疲劳性
3.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①与直径有关
直径较粗、有髓鞘的纤维,传导速度较快
②受温度影响
温度下降,传导速度减慢。
二、突触生理(synapse)
(一)突触的概念与分类
1.突触的概念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2.分类 按接触部位:轴-体、轴-树、轴-轴突触。 按作用方式:化学突触、电突触 按效应: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③细胞间通道将胞浆直接沟通。
④信息传递双向性,电阻低,是一种电 传递。 ⑤没有潜伏期,传递速度快。
三、神经递质
(一)神经递质的基本慨念

西医综合考研资料-生理学笔记(11)

西医综合考研资料-生理学笔记(11)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西医综合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考研西医综合复习资料——生理学笔记(11)第十章、神经系统NS作用:调节各器官功能及人体与外环境的适应方式:反射;实现靠反射弧第一节、神经元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功能是传递信息,主经神经纤维实现 (一)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1、生理完整性:膜完整2、双向传导:双向传播信息3、绝缘性4、相对不疲劳性,不易疲劳、耗能小(二)神经纤维的传播速度:差别大,快慢与神经纤维粗细有关,粗则速度快,也受温度影响 (三)神经纤维分类:1、据传出、传入神经电学特性分2、据传入纤维粗细分:(四)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以AP(动作电位传导信息)细胞体合成的分泌物运送至轴突处有两种形式:快速轴浆运输(经微管、分泌物、神经递质)缓慢轴浆运输(经微管、微丝向周围延伸) 二、神经元间相互联系方式(一)经典突触(主)以化学递质为媒介突触是两神经元间发生相互联系的部位叫突触方式:一轴突与一树突或胞体联系分类: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二)电突触:通过电活动传递(电紧张方式)结构:神经元接触间隙小,缝隙联结/紧密联结(有小孔道,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特点:传导速度快意义:保证某些神经元产生同步兴奋(三)非突触性的化学传递神经元末梢释放化学递质,不能直接作用于后膜,而是通地扩散的方式作用于周围较广的效应细胞上。

常见于:;单胺类神经元(交感神经:NE、DA、5—HT)特点:有些交感神经末梢形成念珠状曲张体,内含化学递质扩散1)不形成突触(无前后膜)2)一对多的关系,3)递质弥散距离大4)效应细胞上有受体意义:扩大信息传递范围(四)局部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长轴突:从中枢的一处向另一处传递(中枢各不同部位间) 短轴突:中枢的局限范围内传递信息(局部神经元)联系途径、局部神经元回路,作用:在一个中枢内部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可有突触或电突触等三、神经递质:定义:神经末梢释放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神经递质(一)外周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Ach)植物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一小部分交感神经末梢(支配汗腺舒血管),躯体运动神经末梢2、去甲肾上腺素(NE)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3、嘌呤或肽类(ATP和血管活性肠肽等),主要在消化道分布,支配胃肠道平滑肌致舒张 (二)中枢神经递质:1、Ach,分布广、兴奋性递质,部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的特异性投射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2、单胺类:DA(中脑黑质、纹状体)抑制性递质;NE分布于低位脑干、中脑网状、延髓网状、脑桥蓝斑5—HT:低位脑干、中缝核,可能与痛觉有关3、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属兴奋性,感觉传入,大脑皮层甘氨酸、GABA:抑制性,分布广、皮层、脊髓4、肽类:神经激素肽:如:下丘脑产生的调节性肽,调节不同神经元放电,频率有关,痛觉传入阿片样肽: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胃肠肽: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血管活性肽5、NO:与神经系统学习记忆关系密切(三)递质和调质的概念:递质:由经典突触的前膜释放,引起后膜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效应的传递物质,特点是:作用快、持续时间短调质:由神经元释放后,可扩散至周围效应器,不限于突触,多属于肽类,能影响其它递质的释放,起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慢,持续时间长(作用于受体、通过第二信使,改变细胞功能特点(四)递质共存:DALE原则:1、一个神经元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错)(有递质共存现象,其中常有一种为肽类)2、一个神经元所有末梢释放的递质相同(对)(五)递质的合成、释放、失活合成:胞浆、酶;释放:以钙为媒介(囊泡与质膜融合)失活:被酶分解(ACH)、NE(重新被突触前膜摄取)、在肝失活(六)受体学说:递质通过受体起作用要求掌握受体的种类、亚型、分布部位、阻断剂、效应细胞胆碱能受体: M(毒蕈碱样受体) 副交感N节后纤维阿托品部分交感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N(烟碱样) 交、副交的N节突后膜N1 箭毒骨骼肌终板膜N2肾上腺素能受体α1α2β1β2四、神经营养作用:兴奋性:血管收缩、子宫平滑肌收缩酚妥拉明抑制性:胃肠平滑肌舒张突触前膜受体(调节递质释放)心肌兴奋,促脂肪分解心得安血管舒张、气管等内脏平滑肌抑制纳络酮神经纤维支配效应器的双重作用:1、经AP的信息传递调节效应器的功能2、营养通过轴浆运输释放营养因子(维持正常代谢,形成正常结构) 切断神经后效应器可萎缩效应器对神经元也有营养作用(产生N生长因子),所以切断后,神经元、细胞体、效应器都萎缩第二节、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的概念:非条件反射为先天具有在CNS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发生有规律的应答二、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形式:神经元在中枢的联系形式:辐散式、聚合式、链锁状、环状四、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传导:一个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布传递: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或另一个效应器上,即跨细胞传布(一)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冲动经轴突到达突触,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传至后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EPSP)轴突产生APEPSP是慢电位、局部电兴奋,活性取决于兴奋递质轴突起始部局部电流密集,产生去极化,可达阈刺激,轴突AP EPSP可空间、时间递质总和,以达阈刺激(三)兴奋性传布特征1、单向传布: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向传出神经元,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在轴突末梢2、中枢延搁: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传递速度快,跨神经元传递则速度慢经一个突触传导需0.3—0.5ms,因为传递过程复杂,递质释放3、总和作用:不同神经元空间总和,同一神经元时间总和EPSP小,不能达到阈兴奋,属阈下兴奋,经空间、时间总和后可以达阈兴奋阈下兴奋可提高突触后膜神经元的兴奋性,单独不能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易化作用:使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增加4、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入和传出冲动的频率不一定一致,有些传入冲动不能传出5、后放现象(后放电)在反射中传入停止,传出反应仍继续,称后放电,系由环状联系所致6、易疲劳、对代谢变化敏感:神经传递需化学递质,化学递质合成与释放有能量参与五、中枢抑制:分析、综合时需抑制参与试述中枢抑制的机制、意义?据发生机制不同分: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一)突触后抑制(超极化抑制:突后细胞)兴奋传布需一个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产生IPSP(超极化)1、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递质,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电位(IPSP)—>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抑制) 兴奋性递质:一价阳离子无选择性开放(钠进入细胞内产生去极化)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氯通道开放,氯进入细胞内产生超极化2、突后抑制分类: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二)突触前抑制(去极化抑制突触前细胞)六、反射弧的反馈调节:生理机能保持相对稳定,负反馈调节排尿、排便等需彻底完成生理功能,正反馈调节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运动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传递通路传导路径:浅感觉:温痛触觉深感觉:本身感觉及深部压力感觉(一)浅感觉:背根传入:前脊角交换,经中央管前交叉至对侧,向上传导, (二)深感觉:背根传入:脊髓后索上行,脊髓半横断:断面以下,对侧浅感觉消失、同侧深感觉消失二、丘脑:为各种感觉传入的?后总换元站(除嗅觉外) (一)三类核群:1、感觉接替核:所有特定的感觉传入纤维(除嗅觉外)在感觉接替核换元后,上行至皮层特定感觉区2、联络核:不能直接与特定感觉纤维相联系,可接受由皮层下纤维传入的或感觉接替核纤维发出的至皮层联系、协调各种特定感觉3、网状核:髓板内核群: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传入纤维相联系:弥散地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以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二)向大脑皮层的两个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感觉接替核投射(包括联络核) 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网状核投射三、感觉投射途径:(一)特定感觉投射途径(丘脑以下的特定感觉途径)机体特定的感觉:特定感觉通路,丘脑感觉接替核,投射至皮层特定的感觉经特定的通路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的感觉代表区,产生特定的感觉 (二)非特定感觉投射途径(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各种特定感觉向上传时,发出侧枝: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交换、混合后)脑干网状核弥散投射至皮层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是特定性感觉传导的基础四、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一)大脑皮层的柱状结构与分区六层有规律地纵行联系形成皮层柱状结构,为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整合作用的基础,(对整个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即是整合)(二)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3、1、2区)特点:1、交叉投射(左感受右侧肢体、但头面部投射为双侧)2、倒立安排,下在顶端3、代表区大不与感觉精细程度有关,精细度越高,代表区越大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脑岛叶之间,双侧投射,正立安排(三)中央前回的感觉投射:1、关节肌肉的本体感觉投射入中央前回的粗感运动区运动区:还可反馈投射以调节运动达精细水平(四)内脏感觉:1、相应躯干的感觉区也可感受相应区段的内脏感觉2、内脏感觉多投射入边缘区3、第二感觉区域或许与内脏感觉有关五、痛觉病理生理:(一)皮肤痛觉类型与传导通路分为二类:1、快痛(刺痛):特点是:痛感为尖锐痛、定位清楚、来的快去的也快(无情绪反应)2、慢痛(烧灼痛):定位不清楚、出现的慢,消失的慢,伴有明显的情绪反应(二)内脏痛特征与牵涉痛1、特点: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清楚,难于分辨2、引起内脏痛的适宜刺激:牵拉、缺血、炎症、痉挛皮肤对尖锐刺激敏感3、内脏痛常伴牵涉痛,是长期进化的结果牵涉痛的机制是:1)同节后根支配,兴奋由皮肤传入2)共同传导通路,误认为皮肤传入牵涉痛的皮肤区域与内脏感觉通过同一脊髓阶段传入,内脏感觉与相应皮肤区域感觉传至大脑皮层同一区域,误认为是皮肤感觉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运动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纤维一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其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梭外肌(可产生收缩反应的骨骼肌) 大α支配快肌纤维、小α支配慢肌纤维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梭内肌,提高肌梭敏感性(一)脊休克:脊髓由于受外伤突然横断后,暂时丧失损伤面以下的所有反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与脊髓本身有关的反射功能可恢复,越高等恢复时间越长机制是丧失了高位中枢对低位中枢的控制(二)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原始的反射、脊髓本身就可完成(三)牵张反射:定义:在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牵拉时,被牵拉的肌肉就会产生收缩反应称牵张反射。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课堂PPT)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课堂PPT)

2、找出入射角,并量出入射角的大小。
3、过入射点和法线做一角,使反射角 与入射角相等。
4、在反射方向上标上箭头表示方向。
22
练习:
1.(1)中画出反射光线;(2)中画出入射光线 (3)中画出镜面。
(1)
(2)
(提示:先找法线)
(3)
23
6、完成光路图
b
c
a
d
e
24
7、完成a图的光路 8、b图和c图中的两条光线是由点光源所射出 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后反射得到,请利用学 过的知识把点光源给s找出来。
O 入射点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β=∠α (两角相等)
2、反射的种类 镜面反射 漫反射
15
1.关于光的反射定律的适用范围,正确的说法
是( D)
A .光的反射定律只适用于镜面反射 B.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不适用于垂直照射
D.光的反射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反射现象
2.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
凸面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拐弯处的反光镜
48
哈哈镜产生的影像变化
49
课堂小练习
1、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所示:此时它所看到
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
( )C
A
B
C
D
D 2、 从平面镜内看到一只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时间是( )
A、7:25
B、6:35
入射角α 反射角 β
αβ
M
O
M′
平面镜 MM′ 入射点 O
4
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问题 光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猜想与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可能…… 假设 反射角与入射角可能……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17世纪人们即注意到机体对一些环境的刺激具有规律性反应,例如机械刺激角膜可以规律性地引致眨眼。

当时就借用了物理学中“反射”一词表示刺激与机体反应间的必然因果关系。

后来,巴甫洛夫发展了反射概念,把反射区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非条件反射是的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按生物学意义的不同,它可分为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条件反射的建立扩大了机体的反应范围,当生活环境改变时条件反射也跟着改变。

因此,条件反射较非条件反射有更大的灵活性,更适应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

在个体一生中,纯粹的非条件反射仅在新生下来的时候容易见到,以后由于条件反射的不断建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越来越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而条件反射起着主导作用。

至于人类,也具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但是人类还有更高级的神经活动,能通过劳动实践来改造环境,与动物相比又有了质的不同,人类的神经系统活动显然是更进一步发展了。

二、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10-10)。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过程;中枢的兴奋过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在实验条件下,人工遥刺激直接作用于传入神经也可引起反射活动,但在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验,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

感觉器一般是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它能把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活动变化,所在感受器是一种信号转换装置。

动物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知识讲解

动物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知识讲解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器官
循环系统
呼吸器官 消化器官
泌尿生殖器官

皮肤 代谢
交感神经
心跳加强;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 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殖器官的血管均 收缩,脾包囊收缩,肌肉血管可以收缩 (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 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活动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二、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
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动物在一 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的作用下, 经过多次反复的强化,神经系统能够相当巩固地建 立起一整套与刺激相适应的功能,并表现出一整套 有规律的条件反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整 套条件反射,称为动力定型。
3. 突触传递(图) 兴奋性突触传递机理 抑制性突触传递机理
4. 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作用 (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5)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由神经元合成,神经 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 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 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殖器官的血管均收缩脾包囊收缩肌肉血管可以收缩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循环系统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器官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下一张下一张下一张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结构类型轴体式轴树式轴轴式中间神经元抑制性兴奋性释放递质抑制性兴奋性作用部位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抑制机理超极化去极化生理意义调节传出神经元使活动更协调更精确感觉的中枢定位及时中止更精确举例交互抑制针刺麻醉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比较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毒簟碱型受体m型烟碱型受体n型存在部位所有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的骨骼肌血管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后膜内脏神经节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作用心搏抑制支气管胃肠平滑肌和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分泌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骨骼肌和节后神经元兴奋阻断剂阿托品箭毒六烃季胺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结构类型轴轴体式轴树式轴轴轴式中间神经元抑制性兴奋性释放递质抑制性兴奋性作用部位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抑制机理超极化去极化生理意义调节传出神经元使活动更协调更精确确感觉的中枢定位及时中止更精确举举例交互抑制针刺麻醉返返回返返回腱反射肌紧张诱因快速短暂牵拉肌腱缓慢持久牵拉重力作用感受器全部肌梭同时兴奋部分传入nfia特点全部运动单位同时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缓慢而持久不易疲劳运动者快收缩肌纤维慢收缩肌纤维举例膝反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等颉顽肌抑制跟腱反射腓肠肌许多伸肌维持姿态负反馈返返回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1. 法则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是最基本的反射规律,也称
为镜面反射定律。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表面时,入
射角(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 法则二,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无论光
线是从凸面镜、凹面镜或其他反射介质反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和法线始终处于同一平面内。

3. 法则三,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入射光线的方向相对称。

这意味
着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且它们的夹角相等。

这些基本规律适用于平面镜、球面镜和其他反射介质。

在光学中,这些规律被广泛应用于成像、光学仪器设计和其他相关领域。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光的特性进行工程
设计和实际应用,例如制作反光镜、激光器、光学仪器等。

总的来说,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光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不可或缺的基础
知识。

生理学神经

生理学神经

initial segment
Synaptic knob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 接受信息 • 整合、分析、储存信息 • 传递信息
initial segment
Synaptic knob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轴突和感觉神经长树突 髓鞘 神经膜
神经纤维
有髓鞘 无髓鞘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生理学神经
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调节系统
内容安排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电活动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二、突触传递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并诱发 生物效应的生物分子。
激动剂 拮抗剂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2.受体 •受体的分类
自然配体进行分类和命名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1.神经递质 2.受体 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五) 中枢抑制 1. 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五) 中枢抑制 1. 突触后抑制 (1) 传入侧支性抑制
(五) 中枢抑制 1. 突触后抑制
(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五) 中枢抑制 2. 突触前抑制
内容安排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电活动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得一般规律一、反射概念反射就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得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得规律性应答。

17世纪人们即注意到机体对一些环境得刺激具有规律性反应,例如机械刺激角膜可以规律性地引致眨眼。

当时就借用了物理学中“反射”一词表示刺激与机体反应间得必然因果关系。

后来,巴甫洛夫发展了反射概念,把反射区分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两类。

非条件反射就是得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得反射。

按生物学意义得不同,它可分为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得生理意义。

条件反射就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得反射。

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条件反射得建立扩大了机体得反应范围,当生活环境改变时条件反射也跟着改变。

因此,条件反射较非条件反射有更大得灵活性,更适应复杂变化得生存环境。

在个体一生中,纯粹得非条件反射仅在新生下来得时候容易见到,以后由于条件反射得不断建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越来越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而条件反射起着主导作用。

至于人类,也具有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但就是人类还有更高级得神经活动,能通过劳动实践来改造环境,与动物相比又有了质得不同,人类得神经系统活动显然就是更进一步发展了。

二、反射弧反射活动得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图10-10)。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就是如下进行得:一定得刺激按一定得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得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得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得兴奋过程;中枢得兴奋过程又经一定得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得活动。

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得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在实验条件下,人工遥刺激直接作用于传入神经也可引起反射活动,但在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得反射弧来实验,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

感觉器一般就是神经组织末梢得特殊结构,它能把内外界刺激得信息转变为神经得兴奋活动变化,所在感受器就是一种信号转换装置。

生理学讲义3-1

生理学讲义3-1
2~3nm
• 这种电突触传递有助于 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 步性放电。
4. 非定向突触传递
交感节后纤维
副交感节后纤维 (曲张体)
二. 突触传递的电生理研究
1. 突触传递
突触前 神经动 作电位 兴奋-分 泌耦联 突触间隙 突触后 电生理 学变化 神经递 质释放 递质与受体 相互作用
突触传递过程的图解Fra bibliotek• 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长时程抑制 (long-term depression, LTD)
3. 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 长时程增强 (LTP)
• 长时程抑制 (LTD)
三.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1. 胆碱类:乙酰胆碱(Ach)
2. 单胺类:多巴胺(DA), 肾上腺素(Ad) , 去甲肾上 腺素(NE), 5-羟色胺(5-HT) , 组胺(H)
屈肌 运动 神经 纤维
伸肌运动 神经纤维
屈 肌
伸 肌
屈肌运动 神经元
伸肌运动 神经元
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IPSP 的形成机制: IPSP 是突触后膜对某些小离子(包括K+, Cl-, 尤其是Cl-, 但不包括Na+)通透性增加所引起的
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神经冲动 突触前膜去极化
IPSP
有 有 抑制性
Na+, K+ 通透性↑, 部分小离子通透性 以 Na+为主 ↑, 以 Cl-为主 去极化局部电位 超极化局部电位
神经-肌接头(N-M), 神经元-神经元(N-N)突触 异同点
N-N
定义 递质 电位变化 递质释放量 兴奋传递 N + 突触后膜 兴奋, 抑制 EPSP, IPSP 少 不一定 1:1

动物生理学-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动物生理学-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④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较广泛往往不 是波及个别神经纤维及其所支配的效应器,而常 以整个系统来参与反应。
⑤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就其整体来说,其 主要机能在于休整、促进消化、保存能量以及增加 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
三、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
(一)脊髓 (二)脑干 (三)下丘脑
1.体温调节 2.水平衡调节 3.摄食行为调节 4.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
如果将动物麻醉并暴露脑干,在中脑前、后丘之 间切断,造成所谓去大脑动物,使脊髓仅与延髓、脑 桥相联系,动物则出现全身肌紧张(特别是伸肌)明显 加强。表现为四肢僵直,头向后仰,尾巴翘起,躯体 呈角弓反张状态。这种现象叫做去大脑僵直。
3.两种去大脑僵直 α僵直。 γ僵直。
(二)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骨骼肌的肌紧张或相应运动 的调节,以维持动物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总 称为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
1.状态反射
当动物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或头部与躯干的 相对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 从而形成各种形式的状态,叫做状态反射 (attitudinal reflex)。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4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3.当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效应器发生反应的 潜伏期长。刺激停止后,它的作用可持续几秒或几 分钟,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效应器活动时, 其潜伏期短。刺激停止后,作用持续时间也短。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1. 植物性神经的生理作用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1)传入侧支性抑制(collateral inhibition)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11页
二、中枢抑制
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另一个基础神经活动,表现为中 枢兴奋性降低,电活动呈超极化状态,是与兴奋过程相 对立主动神经活动。
特征:需刺激引发,有扩散和集中、总和和后放等。 利于运动协调:吞咽时呼吸暂停,伸屈肌。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12页
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不易去极化而展现抑制,这种抑制叫突触后抑制。
全部突触后抑制是由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 性递质所引发。
依据神经元联络方式不一样: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 回返性抑制两类。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13页
1.1传入侧支性抑制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1页
神经元联络方式
一个神经元轴突能够经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 立突触联络,此称为辐射标准;(扩充影响)
同一神经元细胞体与树突可接收许多不一样轴 突起源突触联络,此称为聚合标准;(整合)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2页
一、中枢兴奋特征
单向传布 反射时和中枢延搁 总和 扩散与集中 兴奋节律改变 后放 易化作用与抑制作用 对内环境改变敏感性和易疲劳触前末梢传来多个 冲动,或多个突触前 末梢同时传来一排冲 动,突触后神经元可 将所产生突触后电位 总和起来,到达阈电 位水平时,使突触后 神经元兴奋。前者为 时间总和,后者为空
间总和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6页
扩散和集中
不一样部位传入冲动,集中传到中枢某一部位,为中 枢兴奋集中。结构基础是聚合式突触联络。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 神经系统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 神经系统

减弱-反射弧损伤
增强-高位脑病变
精选ppt
28
(2)腱反射 快速牵拉发生的牵张反射 减弱-反射弧损伤 增强-高位中枢病变 2、牵张反射的过程 感受器(肌梭内的螺旋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脊髓)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 →效应器(骨骼肌)
(二)脊休克 当动物的脊髓于高位脑中枢之间突然切断后,断面以下的
激。
(二)皮肤痛觉 快痛:刺痛 慢痛:烧灼痛
精选ppt
26
(三)内脏痛觉与牵涉痛 内脏痛:内脏受到刺激引起的疼痛。 刺激:牵拉、痉挛、缺血、炎症 特点:发生缓慢,定位不准确,伴其他症状。 牵涉痛:内脏病变时,引起体表某一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
过敏。 特点:定位明确,先于内脏出现
精选ppt
27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任何躯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

本中枢(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发出传出冲动,引起骨骼
肌兴奋和收缩。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的引 起该肌肉收缩。
1.牵张反射的类型
(1)肌紧张 缓慢持续的牵张反射 维持姿势
43
四、觉醒与睡眠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二)睡眠的时相 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做梦)交替出现
精选ppt
44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精选ppt
45
精选ppt
23
精选ppt
24
(三)嗅觉和味觉区
嗅觉投射到边缘叶;味觉投射中央后回下侧
(四)本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本体感觉:肌肉及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

生理学 神经

生理学 神经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除嗅觉外的各种感觉传导通路都要在丘脑内换神经元,然 后向大脑皮质投射。
丘脑是最重要的感觉接替站,同时也能对感觉传入信息进 行粗略的分析与综合。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一)特异投射系统:
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入冲动由脊髓、脑干上行,到丘 脑换元后,发出特异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这一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二)自主神经活动的生理意义
1、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其作用是使机体 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 增多,故称这一系统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小,其作用是促进消 化吸收、积蓄能量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
脊休克表现:躯体和内脏反射消失、骨骼肌紧张下降, 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尿粪潴留等。
脊休克产生的原因: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 调控。
三、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范围较大,分布于脑干中央区域的背
外侧部。 作用: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
(二)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较小,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 作用: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
阻断剂:阿托品
1.胆碱能受体
(2)烟碱受体(N-R):能与烟碱结合的胆碱能受体,称为烟 碱受体。
分布:
N1-R受体:位于自主神经节细胞膜 N2-R受体:位于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
作用:
Ach + N1受体→神经节细胞兴奋 Ach + N2受体→骨骼肌细胞兴奋
阻断剂 : N1和N2-R:筒箭毒碱 N1-R:六烃季胺 N2-R:十烃季胺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17世纪人们即注意到机体对一些环境的刺激具有规律性反应,例如机械刺激角膜可以规律性地引致眨眼。

当时就借用了物理学中“反射”一词表示刺激与机体反应间的必然因果关系。

后来,巴甫洛夫发展了反射概念,把反射区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非条件反射是的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按生物学意义的不同,它可分为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条件反射的建立扩大了机体的反应范围,当生活环境改变时条件反射也跟着改变。

因此,条件反射较非条件反射有更大的灵活性,更适应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

在个体一生中,纯粹的非条件反射仅在新生下来的时候容易见到,以后由于条件反射的不断建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越来越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而条件反射起着主导作用。

至于人类,也具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但是人类还有更高级的神经活动,能通过劳动实践来改造环境,与动物相比又有了质的不同,人类的神经系统活动显然是更进一步发展了。

二、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10-10)。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过程;中枢的兴奋过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在实验条件下,人工遥刺激直接作用于传入神经也可引起反射活动,但在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验,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③如先兴奋B纤维,当A纤维有AP传到其 末梢时,该AP的幅值会相对减小,由此 引起进入A纤维末梢的Ca2+数量减少,A 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使神 经元C的EPSP变小,达不到阈电位,造 成神经元C抑制。
⑶ 突触前抑制产生机制: ① B纤维兴奋→释放GABA→激活A末梢
上GABAA受体→A末梢Cl-电导(通透 性)↑→Cl-外流→A末梢去极化→ 传到A末梢AP幅度↓→Ca2+内流入A 末梢量↓→递质释放量↓→突触后 EPSP变小→神经元C抑制。
②在脊髓后角初级感觉传入神经元和交 感神经末梢(A末梢)存在GABAB受体。 B末梢释放GABA与GABAB受体结合→G 蛋白介导(IP3/DG)→A末梢膜上K+通道 开放→K+外流→Ca2+内流入A末梢数量 减少→递质释放量↓→突触后EPSP变 小→神经元C抑制。(或对百日咳敏感 的G蛋白阻滞Ca2+内流入A末梢→递质 释放↓)
③ 除GABA外,其他递质也能通过G 蛋白介导影响K+通道和Ca2+通道 功能而介导突触前抑制。
⑷ 突触前抑制的特点和意义: ① 特点:是一种去极化抑制;多发 生于感觉传入路中;需经两个以 上中间神经元多突触传递;产生 的潜伏期长(20ms); ② 意义:调制感觉传入活动
② 特点:Ⅰ.生来就有,数量有限; Ⅱ.反射弧固定; Ⅲ.无需大脑皮层参与,通 过皮层下中枢即可完成。
③ 意义: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
环境,对个体生存和种系
生存有重要意义。
2)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
概念: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
反射。是反射的高级形式。 特点:Ⅰ.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训练建
2)跖反射(Plantar reflex):

《生理学》第十章

《生理学》第十章

3)5-羟色胺
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内,其主要功能
是调节痛觉、精神情绪、睡眠、体温、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2.中枢神经递质
(3)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γ-氨基丁酸 和甘氨酸可作为神经递质。前两种为 兴奋性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 泛,尤以大脑皮质和脊髓背侧部等处 含量较高;后两种为抑制性递质,主 要分布在脊髓和脑干中。
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与递质结合的受体一般位于细胞膜上,称为膜受体。下面主要介 绍与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类递质有关的受体。
1.胆碱能受体
(1)毒蕈碱型受体 毒蕈碱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简称M受体)存在于副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少数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它在中枢的分布极为广泛,脊髓、 脑干网状结构、丘脑、纹状体、边缘系统等处都有乙酰 胆碱递质及受体。乙酰胆碱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神经递质, 几乎参与了神经系统所有的功能活动,包括感觉与运动、 学习与记忆、觉醒与睡眠、内脏活动及情绪等多方面的 调节活动。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第 17 页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一节 神经元和突触
第 19 页
某些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调节腺 垂体活动的多肽类神经激素,也起着神经 递质的作用,包括速激肽、阿片肽、下丘 脑调节肽、神经垂体肽和脑肠肽等。
(4)肽类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 20 页
(二)受体 受体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发
二、突触
(一)定向突触传递 2.突触传递的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17世纪人们即注意到机体对一些环境的刺激具有规律性反应,例如机械刺激角膜可以规律性地引致眨眼。

当时就借用了物理学中“反射”一词表示刺激与机体反应间的必然因果关系。

后来,巴甫洛夫发展了反射概念,把反射区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非条件反射是的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按生物学意义的不同,它可分为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条件反射的建立扩大了机体的反应围,当生活环境改变时条件反射也跟着改变。

因此,条件反射较非条件反射有更大的灵活性,更适应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

在个体一生中,纯粹的非条件反射仅在新生下来的时候容易见到,以后由于条件反射的不断建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越来越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而条件反射起着主导作用。

至于人类,也具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但是人类还有更高级的神经活动,能通过劳动实践来改造环境,与动物相比又有了质的不同,人类的神经系统活动显然是更进一步发展了。

二、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10-10)。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过程;中枢的兴奋过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在实验条件下,人工遥刺激直接作用于传入神经也可引起反射活动,但在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验,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

感觉器一般是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它能把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活动变化,所在感受器是一种信号转换装置。

某一特定反射往往是在刺激其特定的感受器后发生的,这特定感受器所在的部位称为该反射的感受野。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的,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是指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一般地说,作为某一简单反射的中枢,其围较窄,例如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腰脊髓,角膜反射的中枢在脑桥。

但作为调节某一复杂生命活动的中枢,其围却很广,例如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分散有延髓、脑桥、下丘脑以至大脑皮层等部位。

延髓是发生呼吸活动的基本神经结构,而延髓以上部分的有关呼吸功能的神经元群,则调节呼吸活动使它更富有适应性。

图10-10 反射弧在整体情况下,反射活动发生时,感觉冲动传入脊髓或脑干后,除了在同一水平与传出部分发生联系并发出传出冲动外,还有上行冲动传导到更高级中枢,乃至大脑皮层的中枢,进一步通过高级水平的整合,再发出下行冲动来调整反射的传出冲动,使反射活动更具有适应性。

因此,在反射发生时,既有初级水平的整合活动,也有较高级和最高级水平的整合活动;通过多级水平的整合,反射活动便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适应性。

神经中枢的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纤维直接作用于效应器,在某些情况下也可通过体液的途径间接作用于效应器,这个体液环节就是指分泌调节。

这时候反射是如下进行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分泌腺→激素在血液中转运→效应器。

反射效应在分泌腺的参与下,往往就变得比较缓慢、广泛而持久。

例如,强烈的痛刺激可以反射性地通过交感神经引致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从而产生广泛的反应。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神经元依其在反射弧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区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入神经元三种。

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元的数目总计为数十万;传入神经元较传出神经元多1-3倍;而中间神经元的数目最大,单数就以中间神经元组成的大脑皮层来说,就估计约有140亿,这说明了中间神经元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神经元的数量如此巨大,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必然非常复杂。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此称为辐射原则;这咱联系有可能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图10-11)。

同一神经元的细胞体与树突可接受许多不同轴突来源的突触联系,此称为聚合原则;这种联系有可能使许多神经元的作用都引起同一神经元的兴奋而发生总和,也可能使来自许多不同作用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在同一神经元上发生整合。

在脊髓,传入神经元纤维进入中枢后,除以分支与本节段脊髓的中间神经元及传出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外,又有上升与下降的分支,并以其侧支在各节段脊髓与中间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因此,在传入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中主要表现了辐散原则。

传出神经元接受不同轴突来源的突触联系,主要表现为聚合原则。

至于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则多种多样,有的形成链锁状,有的呈环状(图10-12)。

在这些联系形式中,辐散与聚合原则都是同时存在的。

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加大了作用围。

兴奋冲动通过环状联系,一方面可能由于反复的兴奋反馈,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回返的抑制反馈,在时间上使活性及时终止;前者是正反馈,而执行者是负反馈。

图10-11 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传入纤维2:传出神经元;3:中间神经元4:脊神经节细胞图10-12 中间神经元的联系形式左:环状右:链锁状四、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在反射活动中兴奋还必须通过反射弧的中枢部分。

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的传布,不同于神经纤维上的冲动传导,其基本原因在于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必须经过一次以上的突触接替,而突触传递比冲动传导要复杂的多。

(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脊髓的单突触反射是反射弧最简单的一种反射,其感受器为肌梭,传入神经纤维与前角运动神经元直接发生突触联系,因此便于用来进行突触传递的研究。

如用微电极插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体,可以没得其膜电位约为-70mV左右。

当刺激相应肌肉肌梭的传入神经以发动单突触反射时,见到兴奋冲动进入脊髓后约0.5ms,细胞体的突触后膜即发生去极化,产以电紧形式扩布到整个神经元细胞体。

此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电位的大小决定于传入神经刺激强度的大小。

假如,刺激强度小,则突触后电位的幅度较小,并在几个毫秒的时间逐渐趋于消失;假如刺激强度加大,则参与活动的突触数增多,电位变化总和起来,以致突触后电位的幅度加大。

当突触后电位加大到一定程度后(例如膜电位由-70mV去极化到-52mV左右),则在轴突的始段部位产生动作电位,沿神经轴突扩布出去(图10-13)。

轴突的始段部位比较细小,当细胞体出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时该部位出现外向电流的电流密度较大,因此始段部位是第一个爆发动作电位的地方。

从上述的突触传递现象来看,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与神经肌接头传递很类似,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也如终板电位一样,乃是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兴奋的表现。

神经肌接头传递是由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提高终板膜对一价正离子的通透性,从而引致去极化,出现终板电位。

突触传递也是由突触前膜释放某种兴奋性递质,提高突触后膜对一价正离子(包括N+a和K+,尤其是N+a)的通透性,从而引致去极化,出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所以兴奋通过突触的机制如下: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化学递→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一价正离子的通透性升高,产生局部兴奋,出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始段转化成锋电位,爆发扩布性兴奋→兴奋传至整个神经元。

图10-13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A: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电位,由传入神经冲动引起,传入冲动多则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加大,最后出现锋电位B:扫描加快,以显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转化成锋电位上线细胞电位记录,下线:背根传入神经电位在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和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电位记录中,除了能观察到上述快EPSP外,还可观察到慢突触后电位。

慢突触后电位包括慢EPSP和慢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们的潜伏期为100-500ms,持续可达几秒。

慢EPSP一般认为是由于膜对K+的通透性下降而造成的,而慢IPSP是由于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而造成的。

这些慢突触后电位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可能有不同的递质或受体参与。

(二)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1.单向传布在人为刺激神经时,兴奋可由刺激点爆发后沿神经纤维向两个方向传导(双向性);但在中枢大量存在的化学性突触处,兴奋传布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方向传布,也即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传递,而不能逆和传布,单向传布是由突触传递的性质的决定的,因为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神经递质。

但是近来来的研究指出,突触后的靶细胞也能释放一些物质分子(如一氧化氮、多肽等)逆向传递到突触前末梢,改变突触前神经元的递质释放过程。

因此,从突触前后的信息沟通角度来看,是双向的。

2.中枢延搁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比较缓慢,称为中枢延搁。

这主要是因为兴奋越过突触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这里包括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和递质扩散发挥作用等环节所需的时间。

根据测定,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时间约为0.3-0.5ms。

因此,反射进行过程通过的突触数愈多,中枢延搁所耗时间就愈长。

在一些多突触接替的反射,中枢延搁可达10-20ms;而在那些和大脑皮层活动相联系的反射,可达500ms。

所以,中枢延搁就是突触延搁。

3.总和在中枢,由单根传入纤维的单一冲动,一般不能引起反射性传出效应。

如果若干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至同一神经中枢,则这些冲动的作用协同起来发生传入效应,这一过程称为兴奋的总和(图10-14)。

因为中枢铁神经元与许多没的传入纤维发生突触联系,其中任何一个单独传入的冲动往往只引起该神经元的局部阈下兴奋,亦即产生较小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而不发生扩布性兴奋。

如果同时或差不多同时有较我的传入纤维兴奋,则各自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就能总和起来,在神经元的轴突始段形成较强的外向电流,从而爆发扩布性兴奋,发生反射的传出效应。

局部阈下兴奋状态是神经元兴奋性提高的状态,此时神经元对原来不易发生传出效应的其他传入冲动就比较敏感,容易发生传出效应,这一现象称为易化。

兴奋的总和包括空间性总和及时间性总和两类。

图10-14 反射弧中枢的兴奋部和分别刺激不同皮肤部位(Sα、Sβ的下降段),不引起反射效应,如两刺激同时应用,则出现反射性肌肉收缩(上线记录),时标(中线)4.兴奋节律的改变在一反射活动中,如同时分别记录传入与传出的冲动频率,则可测得两者的频率不同。

因为传出神经的兴奋节律来自传出神经元,而传出神经元的兴奋节律除取决于传入冲动的节律外,还取决于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功能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