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深层原因
危机倒逼中国经济深层次改革
危机倒逼中国经济深层次改革摘要本文以煤炭资源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煤炭库存扩大化、产能过剩严重的现象。
产能过剩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问题没有那么明显,因为有足够的虚假需求和政策空间去消费这些产能。
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产能过剩是目前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市场化不足所致。
市场化引起市场经济强大的发展动力,这种滚雪球式的经济增长,就需要足够的供给跟进;市场化不足导致中国行业结构性问题非常严重,行业利润率极差非常严重,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非公平竞争,最终形成利益机制固化,利益剪刀差愈来愈大。
以往经济面临各种问题,往往会采用修复性和维持性政策,而在世界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些政策的实施空间愈来愈下,倒逼中国经济迎来深层次的改革。
关键词:产能过剩,修复性政策,真实城镇化,改革一、引言亚洲开发银行将中国2012年增长预期从8.5%调至7.7%,理由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外因,欧美经济不景气,出口下降;内因“兴奋剂”不好使了。
中国社科院预测中国2012年增速为7.7%,其中第一产业增速为4.3%,第二、三产业增速分别为7.9%和7.9%,三产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5%、52.4%和42.8%。
部分经济学家提出人们应该习惯中国经济的“L”型增长。
处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刚从08年危机突围,就要承担烫手的通胀,而当前因为内外交困再次陷入了困境。
以往经济面临各种经济问题,往往倾向于采用各种修复性政策来刺激或抑制,当前的经济非常脆弱,深层次问题凸显,简单的消除病症的西药不好使了,需要中国的“中药”从根本上调理才能持续强劲的增长。
二、通过煤炭行业诊病因2012年1—8月,全国煤炭产量25.7亿吨,同比增加1.08亿吨,增长4.4%。
同一时期,全国煤炭消费总量27.1亿吨,同比增长1.4%,增速同比回落8.7%。
与此同时,煤炭库存过高也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截止7月底,全社会煤炭库存3.52亿吨,比年初增加0.3亿吨,增长9.4%,以北方七港为例,存煤0.25亿吨,同比增长97.9%。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诊断与对策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诊断与对策自1997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日渐显现,特别在经历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中央政府采用各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有效需求不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产品供过于求,出现所谓“买方市场”。
关于中国是否已达到“买方市场”,人们观点不一,看法也不尽相同。
虽然对是否达到“买方市场”意见不一,但人们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关注和寻求对策的努力却始终没有停止。
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剖析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构成。
净出口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持续增长,虽然近年来出口增长速度有下降趋势,但总的来看,其对总需求的影响还是比较稳定的,下面着重就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来分析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1.消费需求不足从人的角度来看,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特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人们拒绝消费是没有道理的,那为什么会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呢?这主要和人们的消费能力有关,即消费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与之相应的预期支出的状况,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人们过去的收入和将来的预期收入。
就目前来看,造成消费不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居民收入增长趋缓。
从1997年以来,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很低,增长率不足3%,农村居民的实际年收入增长更低,现金收入增长只有1%多一点。
而在经济高涨的1992年和1993年,城镇居民的实际年收入增长将近10%,农村居民的年收入增长也达到8%。
所以,从1997年以来,居民收入增长的减缓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从1997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减收的比例不断扩大,如1997年为39%,2000年达到44%。
而且,在减收比例居民中,大部分是中低收入家庭,中高家庭则大都增加了收入。
从各地居民收入的比较来看,沿海与内地居民的收入差距、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关键
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关键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增长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出来,这些矛盾不仅影响到中国经济长期的稳定和繁荣,同时也影响着人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因此,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讨论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关键,以及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一、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产生原因1.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这导致了中国经济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内需不足。
这种状况已经让中国经济陷入了成本上升、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经济增长下行等多重危机中,也造成了很多地方政府被迫采取过度借贷和伪造经济数据等手段维持经济增长的假象。
2.资源短缺形势严峻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资源短缺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非化石能源依赖度过低,而又常年依赖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3.过度集中的产业结构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过度集中于制造业和建筑业,却缺乏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等优势领域的发展,这也使得中国经济存在着产业升级不足、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链不完整等系列问题。
二、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关键1.转型升级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进入到了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对于产品竞争品质越来越重要的时代。
因此,中国需要立即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的潜在需求,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引导和鼓励大企业中承担原创化研究和开发,促进产学研联合和高端产业的合作,减少对传统的制造业的过度依赖。
2.加强内需发展内需的提升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同时也是解决投资和出口依赖的关键所在。
中国需要继续提升消费者购买能力和信心,优化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
同时,放宽审批制度和加强投资体制等措施,激发民间投资,加快世界性涵盖全部层次的投资决策进程。
3.节能减排中国需要加强对于绿色环保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有序推进绿色技术与环境控制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的绿色环保体系,提高产业能源效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绿色循环经济合作,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增加国内的非化能源的消费。
周天勇人口因素是中国经济下行最深层原因
9中国的“高位增长”有一个很大的坑,这是一个巨大的、全球化的势能的释放,这种增长不完全是由于中国人自己的努力。
那为什么又下行了呢?首先,高度依赖全球市场。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一来,下跌20%,这是当年为什么4万亿放到经济里面去,经济仍然在下行。
第二个原因是大量行政手段进入经济体。
由于经济连年的高速增长,我们就得调控。
这在高速增长时没关系,可一下行就发现,到处装着刹车、吸铁石,到处都在消磨企业家精神。
由于过去穷,不办企业不可以;而现在都生活过得去,办企业太麻烦,企业家的斗志就下来了,企业家精神就被衰减了。
第三个原因,中国是债权经济而非股权经济。
特别像中国这种经济,如今改革改了30年我们还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贷款为主。
而银行就是一个债权,这个债权为主的经济就是上去下来都是会放大的。
动态分析中国经济的增长时,以人口为基础的劳动力、创新、创业等供给与消费和投资变动,是最基本的两方面因素。
人口增速的放慢和加快,导致劳动力资源、消费需求等因素变动,最终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应变动;从结构上看,当期劳动力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增减,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下降,在一个开放经济中,还会影响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国内有的经济学家们往往简单地将中国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而忽视了中国在户籍、流程、公共服务制度和土地体制上的巨大差异,这些其他国家可以强劲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因,在我国锐减一半。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旧动能消退、新动能亟待寻找、以实现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
经济发展的动能主要来自四方面:一是需求侧动能,即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二是要素投入动能,即通过大规模投入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资金等生产要素来实现经济发展;三是效率提高动能,即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发展;四是GDP导向制度动能。
在这四大经济发展动能中,需求侧动能、要素投入动能、GDP导向制度动能等旧动能都遇到了瓶颈和新问题,难以为继。
中国经济进入十年最低谷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经济进入十年最低谷的深层次原因2016年01月19日来源:凤凰国际智库文章来源:邵宇《新政机遇》自序中信出版社本文是邵宇博士2014年对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很多地方在2015年都得到了印证,现在重读仍有很多借鉴意义。
当前各种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进入了伤停补时阶段,近期很多指标(包括消费、投资、货币供给)都出现了近十年以来的最低值(还不用说令人疑惑的平减指数问题),但这仅仅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在中国经济自身演进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三重断裂带——分别是增长断层、改革断层和全球化断层。
GDP锦标赛与改革锦标赛之间的断裂第一重是GDP锦标赛与改革锦标赛之间的断裂。
传统的GDP锦标赛的能量级明显下降。
这一方面是源于已经高企的地方政府负债和略显紧绷的货币政策,但更重要的原因,特别是短期面上的原因,主要是官员绩效考核机制一定程度上的调整、目前全力展开的反腐行动以及对楼堂馆所等新建基建项目的抑制。
应当说这些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措施,但其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压制作用也正在显现。
据观察,目前基层官员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消极怠工的状况,这与党性无关,而是人性。
现在官员不可以吃,不可以喝,也不方便戴表,那他们也就不积极推动项目进展了。
传统的GDP锦标赛,明显是亲投资的,特别对于系统内的成员来说是所谓“激励高度相容”的。
因此,地方政府历来在通过增加投资以加速经济增长上驾轻就熟,但是目前情况已经开始发生趋势性变化。
这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推动力落差,或者说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刻,原来的增长模式已经明显减速,而民营经济活力暂未充分激活,结果就是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如同一辆低速行进的自行车开始摇摇晃晃,保持平衡会更加困难。
更重要的是,中期来看,新一轮国家和政府治理改革的三大标志性工作将很快全面展开(即第五个现代化)。
这包括但不限于: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这将最终牢牢约束住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以透明预算和全口径预算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制度的确立,这将把每一次重大项目的决策从暗箱放到台面上;以及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这本质上是一个以增量带存量的中国式阳光法案的雏形,切勿低估它的严肃性和作用力。
经济学II论文——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金融危机异同点对比
学号年级经济学II课程论文金融危机分析——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xx年x月中国南京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隔10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
通过分析比较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世界的影响,得出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危机类型、表现特征以及对中国影响方面有着相同点,在爆发方式、影响区域、爆发背景等有着不同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相同点;不同点摘要 (I)目录............................................................................................................ I I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一)亚洲金融危机简介 (1)(二)爆发原因 (1)(三)发展趋势 (1)(四)中国影响 (2)(五)世界影响 (2)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一)全球金融危机简介 (2)(二)爆发原因 (2)(三)发展趋势 (3)(四)中国影响 (3)(五)世界影响及经验教训 (5)三、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异同分析 (6)(一)相同点 (6)(二)不同点 (6)参考文献 (7)金融危机分析——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亚洲金融危机简介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
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
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二)爆发原因1.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所导致:新马泰日韩等都为外向型经济(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的国家,对世界市场依赖性大,泰国一旦遭受经济危机,其他经济国家必将遭受影响。
2. 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以索罗斯为首的量子基金等大基金凭借泰国有限的外汇储备对泰铢进行“做空”,加速泰铢的贬值从而使得泰国经济危机爆发。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分析
新 常 态 下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下 降 的原 因分 析
孟 辉
( 河 南财 经 政 法 大 学 , 河南 郑 州 4 5 0 0 0 0 )
目前 , 中国经济进入 新 常态发展 时期 , 意 味 着 中 国经 济进 入 了一 个与过 去 长 期 高速 增 长
段 。新常 态也是 中国经济 的一 个换挡 期 , 如 何把 握 新 常 态 下 中 国经济 的新 发展 , 对 于经 济社
GDP增 速 均 为 7 . 7 , 而 2 0 1 4年 增 速 为 7 . 4 , 创 2 4年
面 。从 当前 中国经 济 社会 发 展 的 新 特征 出发 , 适 应新 常态 , 成 为解决 中 国当前 和未来发 展 问题 的重 中之重 。因此 , 中国 经济从 高 速增长 转 为 中高速 增 长 , 是 中 国经 济 发展 的现 实 , 也是 中 国经 济进 一步发 展 的要 求 。
发展 , 对 于 中国未来走 向何 方 , 都 是一 个 重要 的 战略性 问题 。本 文 将从 新 常 态的 内涵 、 新 常 态
于 中 高速 发 展 的 深 层 次 原 因及 未 来 中 国经 济 的 支 撑 做 深 入 探 讨 。
从 2 0 1 2年 起 中 国 经 济 开 始 降 温 , 2 0 1 2年 、 2 0 1 3年
基本相 当 , 可 生产总 值却 仅 为美 国 的 ] / 8 。党 的 十六 届 五 中
全 会之 后 , 转变 经济 增 长 方式 成 为 战 略 重点 , 集 约 型 的经 济 发 展方 式 日益 深入 人 心 , 各地 响 应 党 和 国家 的政 策 , 一些 高 污染、 高消耗 的企 业 被 取 谛 。 目前 , 中 国处 于 转 变经 济 发 展 方式 的关键 时期 , 也 是 矛 盾 突显 期 , 同 时集 约 型 增 长 方式 正 在 构建 , 其 经济效 益 尚未真正 显现 。 3 . 劳动力 成本 由低转 高 廉价 劳动 力及庞 大 的剩余劳 动力 人 口维 持 了我 国 2 o多 年 的生产 低成 本优 势 , 新 常态 下 一个 重 要 的变 化 , 就 是 中 国 劳 动力成本 不 断上升 。过去 , 劳动力 低成 本 与 产业 竞 争力 低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于缓慢,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种趋势进一步扩大,分析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的一些内在原因。
本文从国内需求、对外出口以及我国经济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原因对策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原因分析(一)现行增长模式接近临界点我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投资、出口与消费为主的三驾马车的增长模式,其中又以出口与投资为主体,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有限。
消费需求明显不足。
虽然近年来的社会零售总额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但低于我国的GDP增长速度。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三千美元是消费结构发生质变的一个门槛,人们的消费需求从生存性的消费向休闲等更高的层次迈进,消费需求将得到极大的释放,而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从整体来看,这种趋势并不明显,消费需求增长较为迅速的只是一些先富起来的阶层。
即使城市白领与中产阶层,受制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能放心消费、提前消费的人群并不大,更不用说处于社会养老体系边缘的农村人群。
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依次为7.8%和2.5%,2009年则依次为5.3%和5.5%,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下降3.5个百分点,消费水平的下降,进一步拉低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
投资增势趋缓。
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投资计划,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长期靠投资的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显然并不现实,并且这种靠短期内大量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容易产生通货膨胀的不利后果。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投资增长速度已开始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民间资本的投资跟不上,将使我国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虽然出台了“新三十六条”政策,但长期以来的国有资本垄断,使民航、金融等领域,民间资本的投资还缺乏相应的匹配政策,民间资本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还需要更大的努力。
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及其他地区情况分析-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
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及其他地区情况分析-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中国经济的趋势对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经济的前景,学界有不同观点,有的学者预计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还能有年均8%的增速。
但我的判断是中国经济的增速在下滑,得出这个结论是受凯恩斯的影响。
凯恩斯提醒经济史学家注意一个明确的结论:各国利润的膨胀时期和萎缩时期与国家的兴盛时期和衰败时期异常地相符。
看这个国家繁荣还是不繁荣,要看各行各业赚不赚钱,如果所有的企业都不赚钱,那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在下行。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经济的角度图1展示了中国经济3次增长的情况。
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市场改革是正确的,但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会不会再往上拉,得出的结论并非如此。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下降,这意味着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还想继续高速增长已不可能了。
二、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分析中国经济增速已连续十几个季度在下行。
全球经济往下走,金砖4国都在往下走。
至少到目前为止,经济下行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中国经济下行,可从以下表层现象来看:从外贸出口看,有学者认为,未来的外贸出口因为全球经济向好而会走好。
中国外贸出口4个问题面临着挑战: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升高、企业税收负担相当重、人民币升值和融资成本相当高。
这4个因素决定了中国企业正在丧失全球竞争力。
2013年8月,我去了美国,发现在超市、高档店里中国的商品已减少,一般都是德国、中欧生产的。
这与劳动力成本相关,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相当高了。
我认为减税是的宏观经济措施。
目前,我国还是稳定税负,增值税没有减,企业的税收负担非常重,中国的流转税高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的融资成本也相当高。
所以,即使美国经济或者欧洲经济复苏,中国的外贸出口也不会有很大的增加。
如果外贸出口订单没有大增,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会下降,唯有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在上升。
结果导致中国投资在未来几年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增长了。
浅谈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长期困难的原因
浅谈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长期困难的原因云雨雾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都注重在数量和速度上。
从“大跃进”到“洋跃进”,70年代的过度基建投资,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收入增长极度不匹配,各地比速度、争资源造成的极度浪费等等,这些问题延续至今,仍未能得到根治。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出了好多年,但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几乎是没有动摇。
政府依然片面追求GDP的数值增长,经济效益低,资源利用率低,工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边际产品值低。
我国经济增长一方面靠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70%,商品和劳务出口占GDP40%以上,而美国、日本等只有30%左右,日本即使在高速增长期也只有35%。
而且我国出口产品大部分为处于价值链末端的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产品,缺少高新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单位利润不高。
因此,在如今人民币升值的势头之下,这些出口企业则很容易面临亏损危机。
金融危机后各国需求下降,像日本美国这些贸易大国都有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等的倾向,我国外需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很大。
另一方面,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一直在我国延续,国民高储蓄、低消费需求,造成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多数国家20%左右的水平,即使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战后靠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投资率也远没有达到我国水平。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其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峰值也未超过GDP的34%。
我国的传统思维观念决定我国人民的高储蓄、低消费习惯,况且,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缺乏效益,人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经济规模仅占世界5%,内需长期不足。
现在包括政府和社会舆论都大谈扩大内需,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要向集约型发展。
但我认为,这样的话谈了很久,始终难以得到长足发展,有其历史、思想根源和政治以及体制问题的制约。
当前中国外贸增长下滑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1902012年12月 当前中国外贸增长下滑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上海杰雍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李庆摘 要:2012年以来,受到国内外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与影响,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增长出现持续下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但鉴于促进外贸增长事关当前经济平稳回升、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的大事,为此中国自2012年9月以来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
本文尝试分析2012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持续下滑的现状、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对策,说明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对经济增长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国外贸 增长下滑 状况 对策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b)-190-031 外贸增长下滑对拉动经济增长贡献为负从目前来看,自2012年以来中国外贸增长持续下滑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要想实现2012年度外贸同比增长10%的目标尚有困难。
同时,外贸增长的持续下滑对当前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拉动的负面影响也日趋明显,成为拖累当前中国经济实现“稳增长”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受到外需低迷和内需不振等因素影响,当前中国的外贸进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对外贸易数据显示,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3%。
其中,出口增长7.6%,进口增长6.9%;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7.8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增长9.2%,进口增长6.7%;第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8.4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增长7.4%,进口增长4.8%。
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8月份进口同比增幅放缓至-2.6%,为2012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如果扣除2012年1月份(春节因素),则为2009年10月份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深层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深层原因首先,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自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下降。
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主要依靠出口需求和外部投资驱动增长,而全球经济的疲软使得中国出口受到压制。
此外,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对中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下降,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其次,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也是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的深层原因之一、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受到投资驱动的影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
然而,过多依赖于投资往往导致资源过剩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同时,由于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区域发展差异,中国经济增长也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比如城乡发展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这些结构性问题限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并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三,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逐渐减弱也是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出口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些驱动力逐渐减弱。
在国内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递减,投资回报率下降,导致投资增长的减速。
同时,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压力。
这些因素限制了内需的释放,进而制约了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力供给减少,进一步加大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环境污染不仅使得环境质量下降,同时也给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贫富差距问题不仅导致社会稳定性的问题,同时也制约了消费能力的释放,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深层原因包括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结构性问题、推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逐渐减弱、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等。
为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结构性,加大创新驱动和内需扩大力度,推动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转型。
试论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迟发展效应
试论中国经济落后地区的迟发展效应引言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广阔国土和多元民族的大国中,经济发展速度不均衡是一种常见现象。
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地理条件或政策限制等因素导致经济发展滞后,这些地区常常被称为经济落后地区。
然而,这些地区的发展滞后并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也存在着多种深层次的影响和迟发展效应。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迟发展效应,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经济落后地区的现状目前,我国经济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地区,例如云南、贵州、西藏等。
这些地区面临着多重发展障碍,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流失、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与沿海地区相比,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人均收入低且经济增长缓慢。
迟发展效应的原因地理条件限制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例如地处边远、山区复杂等。
造成这种限制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物流成本高。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难以依靠传统资源产业获得经济发展,而需要寻找其他的发展路径。
历史遗留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导致经济落后地区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经济体制中,资源向东部地区集中导致了地区间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此外,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使得一些地区丧失了自主发展的机会,经济结构单一,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均衡是造成经济落后地区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资源的配置往往偏向于东部地区,也就是所谓的“沿海优先”政策。
这导致经济落后地区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无法有效发展。
资源分配不均衡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和政治问题。
解决经济落后地区的迟发展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经济落后地区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
政府应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铁路、电力等方面的改善。
这将为经济落后地区带来更好的交通和物流条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进经济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经济落后地区不能依靠传统资源产业来实现发展,需要思考转型升级的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知识凝练
中特(一)简述制度的基本功能及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制度均衡及其实现的条件;制度均衡不是永久的原因。
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减少不确定性,保护个人自主领域,缓解冲突。
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降低协调成本。
强化激励,保障经济自主。
缓解冲突。
制度均衡:如果对现存制度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的任何个人或团体带来利益的增加,此时实现了制度均衡。
制度均衡的条件(满足其一):现有的安排获得了所有的潜在利益;潜在利益存在,但改变现存制度安排的成本超过了收益;如果不对制度环境改变,就没有可能改变现有制度。
均衡不是永久的原因:制度安排创新的潜在收入可能会增加;组织或操作一项新制度安排的成本可能发生变化;法律或政治上的某些变化可能影响制度环境。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面临的若干深层次问题对策/中国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两个问题的交叉部分为:前者回答主要从国企、非公有制经、农业方面论述,与后者在论述深化市场化改革方面的范围一致,可相互借鉴。
前者:1.国有企业改革。
重要贡献:宏观调控、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经济增长,保证党组织的工作空间和话语权。
存在问题:法人治理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独立董事考核机制不健全,监事会作用发挥不充分。
市场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国企三项制度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
主要对策:一是加强国资监管,健全以管资—1 —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二是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
三是优化国有经济产业布局,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内部资源深度整合融合。
四是深化国企三项制度改革,落实劳动用工“能进能出”,干部人事“能上能下”,收入分配“能增能减”。
2.非公有制经济。
包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其作用为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是创新的推动者;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是职工就业的主要渠道。
存在问题: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资金制约,融资困难;家族化治理,控制权转移;人才普遍缺乏;科技投入资金不足。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建议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建议一、前言对于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是经济学家常用到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领域。
西方的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增长方面有很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从最初的简单探索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成立,以及后来索洛基于规模报酬不变构建的索洛模型和条件收敛预测都是西方经济增长研究的重要成果。
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一般指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人均产值或总产值的持续增加,也可以说是社会总产出,即物质产品和服务生产与上一时期相比的实现的增长。
考虑到人口因素,经济增长也可以理解为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人均总产量的增长,即从另一角度来看是平均人口的总产出[1]。
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目前能够影响我国生活水平的一大因素,它会随着时间而产生复利效应,生成更大的效益。
增长率是能够反映经济增长快慢的一项指标,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反应了经济发展的状态趋势,也体现一个国家发展的经济实力。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多,例如:资本的多少、劳动力的数量、机械设备等,这些都能影响经济的增长。
另外,马克思虽对经济增长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定义,但也有相似的概念,马克思更多的是用价值的增加来表示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他将经济增长看成是一种物质财富的增加。
可见,研究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国家国民生活的好坏,就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状况,两个国家之间即使经济增长率的差距很小,但只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个差距就会被放大。
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抗击疫情的背景下,分析研究经济增长更为关键。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依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观点: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其主要来源就是劳动分工,劳动分工越细,生产效率越高,经济增长也就越快[2]。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增长依次经历了剧烈波动、在波动中提升、稳定增长、高质量发展几个阶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其经济不断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一个非常有经济潜力的国家。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与基本态势
际上处于紧缩状态。
目前市场流动性充裕,即便
大,未来一段时间商品房投资进度将会放缓;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2年保障房投资新开工面积有较大下降,公
租房和廉租房融资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投资
增速也可能回落。
从有利因素看,受既定项目开
工和需求缺口推动,明年电力、水利、交通等基
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望明显回升,这3项占投资比
重接近25%;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机器替
代劳动”推动的设备更新改造,对投资增长也会
形成一定支撑;在五年规划周期中,第二年往往
是规划项目落地开工较集中的年份。
综合上述因
素,预计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
比今年回落4个百分点。
但考虑价格因素影响,
投资实际降幅小于名义降幅。
(三)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小幅回落中力争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综合上述分析,预计2012年我国总需求增
长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在现有政策条件下,
经济增长将回落到8.5%左右。
在经济增长下行
过程中,贸易顺差规模缩小,内外平衡进一步改
善;伴随着出口、投资增长的下降,消费增速回
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受产业转移和
能源资源需求增加等因素拉动,中西部地区将保
持较快速度增长,有利于地区差距的缩小;农民
12
的快速增长,财政支出扩张也十分迅速,刚性支。
当前经济危机下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当前经济危机下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已经过去的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了9%,外汇储备也达到了19460亿美元,但其经济发展形势如乘过山车那般,股市、楼市、油价、粮价的剧烈波动,已注定成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之年。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三十年,但日益严峻的全球经济危机依然在考验着我们的决策水平,依然在考验着我们的前进方向正确与否。
中国经济本身有没有问题?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1998年以前中国经济主要由投资和消费拉动,1998年以后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8》提供的数据,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GDP年均增长率为9.8%,其中,高于平均增长率的年份有1978年、1983?(1986)?1988年、1992?1996年、2003?2007年。
如果说GDP年均增长率大于9.8%为高速增长的话,另外再把1978年扣除,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三个高速增长阶段平均时间正好为五年;如果说GDP年均增长率小于8%为低增长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三个低增长阶段分别为1979?1981年、1989?1990年、1998?1999年,平均时间为两到三年(图1)。
按照支出法计算,GDP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进出口净额组成,因此,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方面。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1998年为界,1998年以前主要由投资和消费拉动;1998年以后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
在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中,改革开放三十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GDP 增长完全吻合(图2)。
中国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基本符合中国经济起飞阶段需要,但1998年以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力量减弱;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从1993年起,随着中国全方位开放,外来资本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了较大比重,尤其2004年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已稳定在600亿美元以上。
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79?1984年中国对外开放起步阶段,对外开放限于广东、福建,局限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二是1985?1992年中国沿海对外开放阶段,对外开放推向整个沿海地区,重点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珠三角、长三角和闽南三角;三是1993?2001年全国对外开放阶段,对外开放由沿海推向内地,各种各样的开发区成为对外开放开发主体的;四是2002-2008年中国全面开放阶段,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开放领域由制造业转向到服务业。
八十年代国家差点解体的方案
八十年代国家差点解体的方案1.引言1.1 概述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家危机,这是一个差点导致国家解体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使得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首先,政治方面的问题是导致国家解体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政治体制遭遇了革命之后的变革和调整。
新的领导层接管了国家的权力,试图实施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政治体制的改革进展缓慢,缺乏适应和应对国家发展需求的有效机制。
这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矛盾和权力斗争,严重削弱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经济问题也是导致国家解体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正进行着经济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
然而,由于改革进程的失衡和不完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冲突和矛盾,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下滑,物价的飞涨,失业率的上升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这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此外,社会问题也是导致国家解体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国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的问题。
这导致了城市社会治安的恶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此外,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缺乏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满情绪的蔓延。
所有这些社会问题的叠加,使得社会秩序的稳定遭到了极大的威胁。
综上所述,八十年代是我国国家差点解体的一个关键时期。
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了解体危机的爆发。
为了避免国家解体,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应对方案,从各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通过有效的改革和措施,才能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要点和逻辑关系。
在本篇长文《八十年代国家差点解体的方案》中,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进行说明和介绍。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展开:在撰写本文时,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深层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深层原因
作者:周天勇
坚持经济全球化、投资贸易自由便利化,抑制全球性的衰退和经济下行,是中国解决全球性生产过剩和经济放缓的新供给侧方案。
这次时间较长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其中的两个深层次原因是人口增长下行与老龄化,以及城乡较大的财富和收入差距。
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高度相关
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分别从2003年和1998年从8%的经济增速掉下来,从1960年和1950年经济开始高增长计算,分别高增长了43和48年,高增速下来那一年其人均GDP 分别是名义汇率12000美元和14000美元。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从8%掉下来时,2011年的人均GDP只有5447美元,掉下来那年相差太大。
而且我国经济高增长时间比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短了10-15年。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第一是人口增长速度下行和老化。
中
国2015年时,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了1.05,人口增长率5‰,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到了16 .7%,0到14岁人口下降到了17.7%;美国人口生育率为1.84,增长率为7‰。
0到14岁人口比世界平均水平低7个多百分点。
我们人口结构中1到44岁人口,比正常情况少了2.17亿,其中1到22岁的少了1个多亿,23到44岁的少了1个多亿。
也就是少了1个多亿结婚生子、扩大日常消费、租房买车、创业创新的经济主力人口。
我发现了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高度相关的现象。
我的推导是:人口生育率下降到2 .1以下,如果没有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将下降,其滞后20年左右后,当年生育的人口要进入工作领域,成为产出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投入要素;而工作获得收入后,其将变为有收入和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人口。
因此,当这部分人口持续收缩,导致人口增长曲线下行,学术语言为边际总需求不断收缩,而原有的生产能力出清总有一个滞后性,所以发生了持续的生产过剩。
也即不断收缩的总需求,对原有的供给能力形成不断地要求供给也相对收缩的压力,导致常态性的生产过剩,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要从人口从高增长向低增长转型长周期中,考虑人口增长边际下行,形成的边际总需求不断先于总供给萎缩,去认识这次经济下行的内在形成机理。
在总需求不断
收缩要求总供给不断出清的条件下,萨伊定律也失去了成立的条件。
实际是市场经济环境中,生育抚养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导致人口的生育率严重低于下一代人口对上一代人口平衡替代,发生了严重的失衡。
是一种市场失效。
加上中国实行了生育的行政干预,人口增长速度下行的曲线更陡一些。
另外,从人口结构上讲,老年人越多,其收入的消费率就越低,中青年人越多,家族抚养的子女多,收入的消费率就高。
而且当生育率在1左右时,老年人遗留给社会的房产、汽车等,又成为相对较多的供给物,使供给更加过剩。
从生产成本看,越来越多的养老金,要进入产品的成本,使产品的竞争力也会下降。
因而,人口结构老化也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重要原因。
我们也构建了揭示其机理的这方面的数理模型。
人口下行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增长速度下行,我们已经从数据求证,以及以经济学方法揭示其影响机理,想推翻这一观点,我认为可能难度较大。
财富收入向上流动集中向国民经济传导过剩和增长下行压力
第二是财富和收入向上流动集中传导的过剩和经济增长下行压力。
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财富和收入向上流动集中是由投资和办企业、资本集中集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造
成的,但中国比较特殊的是,财富收入向城镇流动集中,财富收入差距是由城乡户籍、土地、不公平的公共服务造成的。
中国巨额财富拥有者和中产阶段,由从事房地产和投资住宅所形成的比例,要比其他国家高得多。
从中国基尼系数的结构看,城镇居民内部的水平并不高,农村居民内部的水平也不高,可是将两部分基尼系数合并计算,就高出很多。
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贡献了中国基尼系数的60%多。
财富收入向上流动集中向国民经济传导过剩和增长下行压力的机理是这样的。
由于资本集中和技术进步,资本越集聚和人力资本越高端,财富收入越向上流动,高财富收入阶层收入的边际投资率高,但是,消费人数相对少,收入的边际消费率低;而普通阶层,特别低财富和收入阶层,收入的边际投资率低,可收入的边际消费高,但是,财富和收入较不向下流动。
循环往复,造成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出现生产过剩,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就业机会减少。
而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土地低价向城镇流动,城镇土地房产价格暴涨,使财富收入向城镇房地产商和有房及多套房城镇居民流动集中,财富溢价很快。
而城镇居民财富收入的边际投资率高,边际消费率要比农村居民低,使住宅供给能力和其他生产能力趋强,而农村居民财富收入水平低,虽然其收入边际消费高,但是,收入水平差距要比
城镇居民大,消费的支付能力不强和不足,结果是中国特有的制造业生产过剩,居住性房地产供给过剩,经济增长速度下行。
对此我也用经济学的方法推导了一系列模型,揭示其形成的经济机理,也计算了大量的数据,要从学理和数据统计推翻这一结论,估计也很难。
我做了这样两个经济学研究的工作,即将人口变量因素纳入经济分析,时间上扩张到长周期,用转型和边际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人口再生产收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摆脱以往宏观经济学总量分析的方法,将结构分析纳入其中,观察财富收入向上流动集中,通过不同人群阶层的边际投资率和边际消费率的不同,传导给生产能力投资、供给能力形成、总供给水平,与有支付能力总需求间的相互变动,以观察生产过剩的形成和增长速度的下降。
简而言之,就是将长周期、人口变量、转型和边际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引入宏观经济分析的过程中。
结论是:一、中国目前的经济下行,不是如传统供给学派认为的总供给方面的问题,而是总需求不足。
但是,这种总需求不足,需要从供给侧着手,配合少部分需求侧的财政政策加以治理。
二、不是传统供给经济学派说的,简单肯定和重回萨伊定律,因为市场机制在人口再生产方面的失效,导致人口下行时总需求收缩不断形成要求供给出清的压力,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已经失效。
促进供给侧经济结构向有利于就业和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方向转型
治理方案是:首先,供给侧为主的经济政策。
一,与传统供给学派普遍主张减税政策不同的是,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的精准减税政策。
即对就业贡献率大,劳动者参与率高,可以在创造财富时获得收入分配的企业,如中小微、劳动密集、能容纳更多就业的技术、民营等方面的企业,按照就业和增加值中劳动及人力资本分配比例标准来设计减税方案。
二,新供给学派的政策工具不排斥需求侧的财政政策,但是,原来扩大投资基建的支出,应当向扩大和转移消费需求的方向调整,如20世纪80年代时基建投资40%转化为工资,而现在由于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只有15%到20转化为工资,投资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边际递减。
因此,在中国,财政应当扩大诸如教育支出等,降低家庭的教育成本,让进城农民工的子女平等地到城市中就学,减少留守儿童,这就是扩大消费需求,平衡生产过剩的重要方式。
三,中国人口少子化和老年化,生育率已经严重偏离平衡再生产的水平,这既是后来市场机制在人口再生产中失效的表现,也是政府干预生育的后果。
因此,需要由政府来补救和校正。
即扩大财政在托幼等低龄阶段公共服务的支
出,加大公租房的建设,抑制房价水平,使其与收入水平相适应,以使生育抚养子女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下降,使人口再生产逐步地恢复到代际平衡的水平上。
其次,因为我们的目的是生产能力平衡过剩,促进供给侧经济结构向有利于就业和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方向转型,需要特别注意的,坚决不能再继续向着集中集聚等不利于就业和劳动者收入增加的方向调整,更不能向财富收入更严重向上流动和集中的方向调整。
产业组织结构上,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要素结构上,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所有制结构上,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上,促进和放开服务业的发展;技术和就业的关系上,促进多增加和扩大就业的企业发展;就业方式上,要促进就业的多样化,特别宽容和鼓励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再次,强力推进供给侧体制改革。
降低交易的体制成本,提高体制运营效率,改善营商环境,创用结构主义思路和途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平衡生产过剩,抑制经济衰退。
在发达国家,由于多年顺着凯恩斯主义思路安排,政府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越来越多,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在加强,各种规定和程序在增多,行政体制扩大和强化,办事效率在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在发育或者完善之中,一些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转型国家,管制的色彩较多,体制效率较
低。
因此,供给侧的体制改革,都是其搞活经济、增加就业、扩大需求的重要内容。
最后,对外经济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合作。
各国收入水平不同,发展时期不同,人口转型阶段不同,生产供给能力与潜在的消费需求存量和成长性不同。
特别是全球南部,是人口增长上行期,生产力水平较低,需求潜力较大,北部人口增长下行,生产能力较强,但是生产过剩和相对需求增长放慢。
因此,成本比较优势、需求成长优势、人口上行优势、生产能力优势、成本比较优势间需要重新组合。
供给与需求,要在全球范围内平衡。
坚持经济全球化、投资贸易自由便利化不动摇,合作共赢,抑制全球性的衰退和经济下行。
因此,上述思路和对策,是中国解决全球性生产过剩和经济放缓的新供给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