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论语》十二章(1)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1)

论语十二章(1)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同时因为小学强调快乐学习,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缺乏,这方面有待加强。
难点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竞赛与自由表达法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够产生哪些影响?
明确: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明确: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内容理解:这一章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8.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内容理解:这一章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的抉择。
9.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一、原文及注释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 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习,温习、复习。

- 说(yuè):同“悦”,愉快。

- 朋:志同道合的人。

- 愠(yùn):生气,恼怒。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即曾参(shēn),孔子的弟子。

-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 信:诚信。

- 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注释- 有(yòu):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 不惑:迷惑,疑惑。

- 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 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注释-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注释-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殆(dài):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注释- 贤:贤德。

- 回:颜回,孔子的弟子。

-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 堪:能忍受。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注释- 好(hào):喜爱,爱好。

- 乐:以……为快乐。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专题0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 《论语》十二章(一)(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丙】元好问列传(节选)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①。

淹贯②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

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

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

……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③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

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阻而止。

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④而不传。

”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

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遮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

(节选自《金史》,有删减)【注释】①举业:指科举时代专为应试的诗文、学业。

②淹贯:深通广晓。

③金源氏:指金国。

④泯:灭,尽。

1.【甲】文出自儒家经典著作《___________》,【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 )(2)因名.曰《野史》 (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的画线句。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根据以上作品内容,完成表格。

5.【甲】文孔子对“不义而富且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中面对同舍生。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噬.,而那艘大船则无比焦急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进,能依靠的只有测深锤和测深绳,你呢,心脏剧烈地跳着,等待着什么。

在我的教育开始之前,我就像这条船一样,不过我连罗盘或测深绳都没有,我máng rán wúcuò,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港湾。

“光明!给我光明!”这是我灵魂.深处无声的呼唤。

就是在那个时刻,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吞噬.()灵魂.()2.根据拼音写词语。

máng rán wúcuò()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动词的一项是()A.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

B.我就像这条船.一样。

C.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D.心脏剧烈地跳.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①首都百万平安志愿者,积极开展治安防范、纠纷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一系列工作,②从常态治安管理模式逐步走向临时应急机制,③共同构筑起首都平安,④为新时期控制社会治安、化解纠纷,摸索出了一条基层治理、公益服务的道路。

4.第①句标点符号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5.第②句语序不当,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6.第③句成分残缺,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了解“爱”的含义[美]海伦·凯勒①现在,我已经掌握了语言的钥匙,急于想加以运用。

②通常,有听力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语言。

别人嘴里说出来的话,他们可以轻松愉快地了解与学习,并且模仿着说出口。

但是,耳聋的孩子却必须经历无数的痛苦煎熬,慢慢才能学会。

但无论如何艰辛,结果总是无比美妙。

我从每一件东西的名称慢慢学起,由期期艾艾地发音,进展到可以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进行无限美妙的想象。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部语录体散⽂集,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是由孔⼦弟⼦及再传弟⼦记录编纂⽽成。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课⽂原⽂ 1、⼦⽈:“君⼦⾷⽆求饱,居⽆求安。

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 2、⼦⽈:“⼈⽽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佾》 3、⼦⽈:“朝闻道,⼣死可矣。

”《⾥仁》 4、⼦⽈:“君⼦喻于义,⼩⼈喻于利。

”《⾥仁》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6、⼦⽈:“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 7、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譬如为⼭,未成⼀篑,⽌,吾⽌也。

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

”《⼦罕》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罕》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1、⼦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12、⼦⽈:“⼩⼦,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阳货》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教案 【学习⽬标】 ⼀、了解作者孔⼦及《论语》,全⾯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翻译⽂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标⼆ 难点:⽬标三、⽬标⼀的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论语》是⼀部涉及⼈类⽣活诸多⽅⾯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的⾔⾏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论语》十二章原文理解及拓展训练

《论语》十二章原文理解及拓展训练

《论语》十二章原文理解及拓展训练一、原文理解1.【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大意】孔子说:“君子应当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大意】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来遵守礼仪?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会懂得音乐?”3.【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大意】孔子说:“早上得知真理,晚上死去也无遗憾了。

”4.【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大意】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利益。

”5.【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意】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在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不足)。

”6.【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大意】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采二者兼备,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大意】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卸下重任,这不是很遥远吗?”8.【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大意】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9.【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大意】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部编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注释

部编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注释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自己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法度。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一、文学常识“论语”的“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 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正:匡正,端正。

【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赏析】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名家解读】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

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

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

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

《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

——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解读】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论语十二章》之新课标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之新课标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01《论语》【1】十二章(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七)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八)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十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十二)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理解性默写】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第一篇范文: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论语》十二章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有没有给别人出谋划策但是不尽心尽力呢?有没有同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独立做事情,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就知道了有些事情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六十岁就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成为老师的."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那就会很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12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12章原文与翻译

初一语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按时间去复习(巩固)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自查):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人力所不能支配的事情);六十岁什么话都能听进去了,能做到明辨好坏是非;七十岁做事顺其自然,不超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通过)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了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读书)却不去思考它就会陷入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去学习就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清穷苦,然而颜回却并没有因此改变他好学的志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或【孔子说:“懂仁德的人比不上喜爱仁德的人;喜爱仁德的人又比不上以施仁德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疏通文意
名作动,吃 粗粮
使动用法使……弯曲
8、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 如浮云。” (《述而》)
正当的行为
对,对于 好像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曲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疏通文意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孔子提倡“安贫乐道”。
疏通文意
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 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 得其乐。
疏通文意
代词,它。这里指 学问和事业
7、子曰:“知之 者不
…的人
爱好,喜欢
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比得上
乐之者。”
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疏通文意
学过的(知识)
可以
4、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为政》)
领悟
凭 借
(这一点)做
(之) 为 师 矣。”
结尾语气词,了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 (这一点)做老师了。”
立身, 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
疑惑
上天的意旨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指能听得进各种 顺从意愿 不同意见。
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12.论语十二章(1)

12.论语十二章(1)

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zēng
自我检查 每天 反省
xǐng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办事尽心竭力 (人称代词,我) ( 泛指多次 ) 策划,考虑
wèi

真诚,诚实
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 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 的知识或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1
孔子,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被
称为“孔圣人”、“至圣”,与
孔孟 “亚圣”孟子合称

他是我
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 儒家
治家、 学派创始人。相传有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 (前551~前479)。 他首开 私人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 和“因材施教”, 起到了普及文化 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 世”,倡导施行“仁政”。自汉朝 “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 都尊孔子为“ 圣人 ”,孔子的学说 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 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 表”、“千古圣人”、 “至圣”、 “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
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 语录 体 和 对话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
“四书”:
《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
《论语》属语录体(也叫格言体)散文,成 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 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 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是孔子的学生及 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教育、文艺 等诸多方面,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内容非常丰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也 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南宋时,著名学者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 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被称为“东方的圣 经”,是历代莘莘学子的人生教科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第2课时
要想施加给别人。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理解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但仅是《论语》十章了。

不足之处:在上这个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有着有些不足的地方。

因为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