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用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貌用语

————————————————————————————————作者: ————————————————————————————————日期:

礼貌的语用研究

[作者:冉永平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8191更新时间:2005-9-15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研讨,以旨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语用礼貌观。本文共分四部分:(1)礼貌的界定;(2)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3)莱可夫的礼貌规则;(4)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与面子观。

关键词:礼貌,语用现象,面子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语用学界很多学者似乎对礼貌现象情有独钟,为此我们甚至可将礼貌研究看作语用学的一个分支。莱可夫(Lakoff,1973)、布朗和列文森(Brown & Levinson,[1978]1987)以及利奇(Leech,1983)等人提出了与合作原则相互补益的礼貌理论,帮助了会话含意学说解答言语交际中的一些语用语言与社交语用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会话含意理论,推动着语用学的向前发展。

1.礼貌的界定

礼貌方面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不过至今人们在使用“礼貌”这一术语时,往往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内涵。在众多有关礼貌的各种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礼貌”这一标题下人们主要围绕五个方面进行的研究(Thomas, 1995):(a)礼貌——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 real-world goal);(b)敬重(deference);

(c)语体(register);(d)礼貌——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 level phenomenon);(e)礼貌——一种语用现象(a pragmatic phenomenon)。

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也就是说礼貌被视为一种取悦他人的真实目的,或是人们言语行为的一种内在动因。这不是语用学要探讨的范围,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说话人说话时的真实动机,一些人是否比另一些人更有礼貌,类似的讨论是徒劳无益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而言,我们只能获知说话人讲了些什么以及听话人是如何作出反应的。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人在谈话时更强调群体需要,而不是个人需要,但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这样的观察就认为,中国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或利他精神。

托马斯(Thomas,1995)认为,敬重和语体都不是语用学中的主要概念,而属于社会语言学现象,但人们往往将它们与语用学中的礼貌搅在一起。礼貌与敬重之间的差异其实可以很好地说明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之间的不同。人们常常将敬重和礼貌等同起来,尤其是在谈论日本文化中的礼貌问题时。毫无疑问,敬重与礼貌有关,但它是一种不同的现象。敬重是与随意(familiarity)对立的,它表示人们对社会地位比自己高、年龄比自己大的人的一种尊敬,而礼貌的表现方式则更多,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它就是对他人所表示的一种关照或体贴。当然,礼貌与敬重都可以通过一般的社交行为和语言手段体现出来,比如,当长辈进屋时,晚辈起立可表示敬重,或者亲手把门打开让别人通过,可表示礼貌。

在有的语言中,敬重是通过语法表现出来的,如日语中放在句末的敬体助动词

です、であります、ます等;此外,法语、德语、俄语中分别存在第二人称代词的选择问题,如“tu”–“vous”、“du”–“Sie”、“тЫ”–“ВЫ”,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你”–“您”,说话人需要根据交际对象的社会地位、权势关系、双方的亲疏关系等因素选择其一,这就是语言形式的‘T/V系统’,而英语中有类似区分的第二人称代词thou/you则早已消失。不过,英语中还存在如象Doctor,Professor 等称呼语(address form)以及敬语(honorifics),如Sir,Madam等,它们的使用都可以表示交际对象之间的相对关系。相反,名(first name),如Richard,Catherine,Joseph以及它们的昵称Dick,Kate,Jos都可以用来表示友好、随和的人际关系。在语言使用中说话人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去称呼对方,这是一个语用问题。在现代英语中,除了称呼语以外我们很难找到表示敬重的语言标记。在军营中,如果规定士兵见到自己的长官只能使用Sir或Madam,那就是一个社会语言学问题,而不是语用问题,因为说话人别无选择,他不能通过语言的使用去改变交际双方的社交关系。

虽然礼貌和敬重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二者应该是有区别的。对他人表示敬重,并不一定就等于礼貌。例如:

(1) Brian Wilson, Labour M.P. for Cunninghame North, was addressing Nicholas Soames, Conservative M.P. for Crawley, during the ‘poll tax’ debate in 1988:

BW: Does the honourable member for Crawley wish to intervene?

NS: No.

BW: The last time I saw a mouth like that it had a hook in it.

这里Brian Wilson故意使用了一个表示敬意的结构the honourable member,但同时他又通过最后一句话很不礼貌地隐含了“Nicholas Soames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的交际信息。

语体就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1977:584),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alliday,1978:32)。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非常正式的会议,或者由于交际中双方的社会地位、权势关系等因素,就要求使用正式的语言。在英语中,在正式场合下人们就会选择正式的词汇或结构,而在日语、朝鲜语中,语体往往是有标记的,比如日语中的ございます放在句末,表示正式语体。同敬重一样,语体与礼貌也不存在什么联系,它们都不是语用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因为在正式的条件下,说话人就需要使用正式语体,别无选择。语体往往是对特定场合下语言形式的描写。因此,敬重和语体都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问题。使用什么样的语体不涉及语言使用的策略问题,如果说话人故意选择不应该使用的形式,以改变交际情景或社交关系,或背离现状,就成了语用问题。

将礼貌视为一种话语表层现象的观点其实就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如弗雷泽(Fraser,1978)、沃尔特斯(Walters,1979a,1979b)等,这些研究存在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语境去考察礼貌问题。比如沃尔特斯曾在实验中引导受试者尽可能不考虑语境因素,而使用规范的词汇语境去判断话语的礼貌程度,以建立“礼貌的等级模式”。弗雷泽也采用同样的实验方法,在不提供任何语境条件的情况下让受试者凭直觉对“Would you X?”,“Could you …?”,“Can you …?”,“Do …!”等话语进行抽象的礼貌等级排序。这样的研究往往会让人误以为,语言结构越复杂,就越礼貌。例如:

(2) I wonder if I might ask you to …?

(3) Pleas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