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及肠套叠
肠套叠
行空气灌肠复位的患儿护理措施
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患儿腹部肿块消失, 症状消失,患儿觉舒适,并很快入睡。 空气灌肠复位后,立即口服活性碳末,并 观察排出情况,如碳末排出,可开始进食 冷开水,无不适时,改正常饮食。 对复位成功的患儿仍需密切观察有无复发 症状,,如有则表示再次发生肠套叠,应 做好手术前准备。
术后护理
1.向麻醉师了解术中情况及术中用药,密切观察 生命体征的变化 2.麻醉清醒前予去枕平卧头侧向一侧,及时清除 口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按医嘱予补液,抗炎,支持治疗,注意输液速 度。 4.观察患儿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敷料 清洁,干燥。避免患儿剧烈哭吵,必要时术后用 腹带包扎。
1. 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法适用于 发病48小时之内,全身情况良好,无腹 膜刺激征者。 2.手术治疗:适用于病程超过48小时或 全身情况差,如严重脱水,精神萎靡, 高热或休克等症状者,对3个月以下婴儿 尤应注意腹部显著膨胀或有腹膜刺激征 者,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 小肠型肠套叠及非手术治疗失败者
急性肠套叠
概念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 的肠系膜套入附近肠腔内引起 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 急腹症
一.发病率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 病。1岁以内最多见,尤其以4- 10月婴儿更多见。肠套叠一年四 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3-5 月份)发病率最多,可能与上呼 吸道感染及淋巴腺病毒感染有关
七.护理问题
1.体温升高:与肠道内有害物质吸收入血 有关 2.疼痛:与阵发性肠蠕动增加及血管痉 挛有关 3.体液不足:与呕吐,肠腔积液有关 4.有窒息的危险:与呕吐有关 5.有病情恶化的可能:与非手术治疗无 效有关
七.护理问题
6.有感染的危险:与术后抵抗力降低有 关 7.潜在并发症:肠粘连,再次肠套可能, 切口裂开可能. .
肠套叠小儿外科护理查房
(1)直肠指诊手套上有血性粘液便。 (2)X线检查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于早期肠套叠,行空气灌肠无腹痛,腹壁柔软者为最佳适应 症。
(2)禁忌症:病程48小时以上,伴高热、脱水等中毒症状者:腹 胀明显,有腹膜刺激症状或疑有肠坏死者,套叠部位已达结肠远端 或直肠者:空气灌肠加压,套叠阴影不变,不移动,套叠肿块不缩 小者。
肠套叠
【概述】
肠套叠:是指某一段肠管及附近肠 系膜套人邻近肠腔内所造成的急性 肠梗阻,为婴儿期常见急腹症。本 病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4~10个月 是发病的高峰期,此病于春季更为 多见,为小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
近年来的研究普遍认为,饮食习惯的改 变,食物对肠道的刺激、腺病毒的感染 、回盲部解剖因素、肠痉挛及自主神经 因素、遗传因素都是可能发病的诱因。
3.体温升高:与肠腔感染毒素吸收有关 护理目标:患儿无体温升高 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护理评价:患儿无体温升高 4.营养失调:与患儿禁食有关 护理目标:满足患儿的营养需求
护理措施:患儿禁食期间应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水电解质,营养不良患儿输血或 给予人血白蛋白。 护理评价:患儿无营养不良情况
八、护理问题及措施: 1.体液不足:与患儿呕吐有关 护理目标:纠正患儿体液不足情况
护理措施:患儿禁食期间应遵医嘱正确的给予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应准确记录出 入量,保证进出的平衡。 护理评价:患儿脱水得到纠正 2.疼痛:与肠系膜受到牵连和肠管强烈收缩有关 护理目标:缓解患儿腹痛情况
护理措施:指导患儿家长安慰患儿,适当奖励患儿以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可让 患儿听音乐、看电视、做游戏等各种活动中缓解紧张情绪 护理评价:患儿腹痛情况缓解
2.手术疗法 (1)单纯复位术 (2)肠切除吻合术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鉴别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鉴别作者:来源:《健康管理》2015年第10期发生肠套叠的高危人群是2个月到2岁之间的肥胖小孩。
在这个时期的宝宝中,他们的胃肠系统发育还不完善,特别是一些肥胖的小婴儿以及1岁左右的孩子,发生一些急腹症的几率会更高一些。
因此,这个时期的宝宝在出现腹痛症状时,家长得警惕。
虽然宝宝肚子在痛,但那么小的孩子,还不会清楚地表达,这时候,家长必须要“察言观色”,了解宝宝在跟你们“说”些什么。
宝宝发生肠套叠的表现,还是跟普通的肚子痛稍有不同的。
一、来诊时的主要症状1、阵发剧烈哭闹或腹痛:健康的孩子突然开始发作性的阵发哭闹,声音高亢、难以安抚,其声音之响让“整个病房或者邻居都能听到”;哭闹间歇期孩子也可以很安静,但时间不长又剧烈哭闹,如此反复常常让家属疲于应付而显得急燥慌乱,以至于让诊室现场也变得吵闹、杂乱。
哭闹时家属会发现,平时常用的安抚孩子的办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如喂奶、逗孩子、用玩具吸引、做鬼脸儿、抱着转变环境、暖肚子等,孩子的目光很难被吸引。
接诊时通过询问、查体很难找到明确的解释孩子哭闹的疾病。
2-3岁以上的大孩子有时会说或指出自己腹痛,并呈阵发性经过,腹痛时常用的解痉对症治疗效果不可靠,常不能终止腹痛发作或只“短暂有效”后很快开始下一轮的腹痛。
2、呕吐:可以很轻或者无,更多时候早期孩子表现为“拒奶”:按平时喂养孩子的规律,往往错过1-2次以上孩子还没有吃奶的欲望,尤其是在夜间,母亲常描述为“给孩子喂奶也不吃”:孩子在哭闹完后更容易睡觉而不是进食。
这与其他原因引起哭闹后常可被喂奶中止不同。
如果在其他医疗单位作过对症治疗后再来诊,或者起病4-6小时以上时,常可见到呕吐的症状。
随着哭闹时间的延长,呕吐的机会将越来越多,严重的也见到吐胆汁样或粪样的东西。
3、血便:常为洗肉水样或者果酱样均匀一致的红色便,有时可与痢疾的粘液脓血便混淆。
可能是现在对肠套叠的警惕,辅助检查介入的机会增加、时间提前,以至于误诊时间缩短,现在出现血水便或果酱便的孩子偏少。
儿童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儿童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讨论儿童肠套叠的诊疗。
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急性肠套叠复位是一个紧急的过程,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
【关键词】儿童肠套叠诊断治疗肠套叠系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3个月~6岁期间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
常伴发于中耳炎、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诊断】(一)症状1.急性肠套叠(1)腹痛:既往健康的孩子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拒食、出汗,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后,腹痛缓解,安静或入睡,间歇10~20分钟又反复发作。
阵发性腹痛系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2)呕吐:初为乳汁、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说明有肠管梗阻。
(3)血便:为重要症状。
出现症状的最初几小时大便可正常,以后大便少或无便。
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或做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
(4)腹部包块:多数病例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呈腊肠样,光滑不太软,稍可移动。
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和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和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5)全身情况:患儿在早期一般情况尚好,体温正常,无全身中毒症状。
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2.慢性肠套叠年龄愈大,发病过程愈缓慢。
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痛时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肿块,不痛时腹部平坦柔软无包块,病程有时长达十余日。
由于年长儿肠腔较宽阔可无梗阻现象,肠管亦不易坏死。
呕吐少见,便血发生也较晚。
(二)体征(1)注意发作时间表现,是否四肢乱动、阵发性剧烈哭闹,发作后有无精神萎靡、哭闹无力、呻吟、由烦躁转为嗜睡。
在发作后进行腹部触诊,腹部柔软。
可在右上腹或右中腹扪及腊肠样肿块,长4~5 cm,光滑有弹性,可活动,边界不清楚,有轻压痛。
肠套叠
(2) 钡液灌肠复位法 所用压力约9~12kPa(90~ 120cmH2O)。同样在透视下观察肠套叠复位情况。 2. 手术疗法 空气或钡液灌肠失败或发生肠穿孔、肠套叠 超过48~72小时,或虽然时间不长而病情严重疑 有肠坏死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 根据患儿当时情况及套叠肠管的病理变化选择进 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等。 小儿复套型肠套叠的临床与X线表现.caj(78.2k)
在结肠肝曲和回盲部常有停留现象,适当 提高压力或变换体位,有助于脱套。不宜 强力磨擦,以免引起穿孔。一旦肿块消失, 回肠内气体骤增,结肠内压力下降,即为 肠套叠复位的征象。拔出气囊导管后,排 出大量气体和紫红色粘液或黄色稀便。患 者安静入睡。口服活性炭0.5~1g,6~8小 时后,排出粪便中含有炭末,证实肠道已 完全畅通。个别病例发生灌肠穿孔,可见 气体进入腹腔内,膈下有游离气体,应立 即手术。
1.多发于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 2.典型表现: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 块 。 3.成人肠套叠:临床表现不如幼儿典型, 往往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较少发生血便。 成人肠套叠多与器质性疾病有关(尤其肠 息肉和肿瘤)。
肠套叠的分类
1.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 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管,多发 生于小儿。小儿肠蠕动活跃,在添加 辅食的年龄,可因肠蠕动紊乱而发生 肠套叠。小儿的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 染,常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也 可能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而致肠套叠。
成人的肠套叠多发生在有病变的肠管,如 良性或恶性肿瘤、息肉、结核、粘连以及 梅克尔憩室,可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成 为肠套叠的诱发因素。有时肠蛔虫症、痉 挛性肠梗阻也是发病因素。腺病毒感染与 发病有关,在感染时回肠远端呈较显著的 肥大和肿胀而作为套叠的起点。少数小儿 的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梅克尔憩 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 癜)等作为诱因而成为套叠起点 。
儿外科肠套叠-教案
教学重点
1.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肠套叠的鉴别诊断
教学难点
肠套叠的诊断、鉴别诊断要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讨论、案例分析法
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投影仪、临床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其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
1.急性肠套叠的诊治要点是什么?
2.空气灌肠治疗急性肠套叠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分别是什么?
2.空气灌肠治疗急性肠套叠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分别是什么?
通过回顾重点难点,加深印象,促进理解。
板书设计
第三十八章小肠疾病
第三节肠套叠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病因
四、分型
五、临床表现
六、诊断治疗
七、护理措施
纲要式写出重难点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整体的认识。
2.5%为继发性,其中以美克尔憩室为最多,其次有息肉、血管瘤、腹形紫癜等牵引肠管引起。
三、病因
1)饮食改变:婴儿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腔内,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均是诱发肠套叠的因素。
通过流程图总结把发病机理、病生、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联系起来。
1.重点介绍空气灌肠的适应证;
2.结合X片讲解空气灌肠的过程,介绍空灌成功及失败的表现;
3.结合手术图片讲解手术过程及要点;
使用提问增加互动,加强参与感和活动度,加深印象。
课堂出发,延伸到生活,加强理解。
儿童肠套叠诊疗规范
儿童肠套叠诊疗规范肠套叠指部分肠管和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本病患儿大多在2岁以内,2岁以后减少,新生儿罕见。
男孩发病率较高,男:女为1.5:1。
【病因和发病机制】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婴幼儿时期肠套叠几乎均为原发性,其病因不明。
有人认为可能因婴幼儿回盲部肠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所致。
继发性肠套叠约占2%~5%,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肠肿瘤、腹型过敏性紫癜致肠壁血肿、Meckel憩室、肠重复畸形,或翻入肠腔内,或牵引肠壁,成为起点引起肠套叠。
一些促发因素如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环境或气温骤变、腹泻及病毒感染等可导致肠蠕动的节律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
【病理】肠套叠一般是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绝大多数呈单发。
根据其套入部位分为:1、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此型最常见;2、回结肠型:回肠从距回盲部几厘米处,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部进入结肠;3、回肠型;回肠套入远端回肠,然后整个套入结肠;4、小肠型:小肠套入结肠,少见;5、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少见;6、多发型:回结肠型和小肠套叠合并存在。
肠套叠外管部分称鞘部,进到里面部分称套入部,共3层肠壁。
有时整个肠套叠部分再套入远端肠管内,则成为复套,共5层肠壁。
大多数肠套叠在最初24小时内可不引起肠绞窄,但时间长可发展为肠坏死以至休克。
肠套叠时,由于鞘部,尤其是颈部痉挛收缩,挤压套入肠管,牵拉和压迫肠系膜,使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
初时套入部肠管淤血、水肿、肠壁增厚、颜色变紫,并有渗液及腺体黏液分泌增加,产生血便。
随后动脉受压,套入部肠管缺血坏死,严重者并发穿孔。
此种动脉性坏死多在梗阻远端,穿孔后对腹腔污染不严重,也不发生气腹,因而不易被发现。
年长儿回结肠型肠套叠时,由于结肠肠壁相对较厚和肠腔较大,套入部管腔尚可保持通畅,且无血循环障碍,水肿充血程度轻,除因肠痉挛而发生腹痛外,很少有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患儿常可进食,临床上称为慢性肠套叠。
肠套叠严重程度评估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可以帮助疾病的诊断和 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答:目前并没有评估标准小儿肠套叠严重程 度的报告。日本委员会曾提出以下严重程度 评估标准。
+ 重度肠套叠是指由原发病或疑有肠坏死 而导致一般身体情况不好的状态。经过 充分的重症监护复苏后,首选外科治疗。 此时超声诊断为最可取的诊断方式,禁 忌造影剂灌肠复位。中度肠套叠是全身 状态稳定,但伴有肠缺血的症状和体征。 灌肠复位在此时不是禁忌征;但因为有 穿孔或复位不成功的可能性,所以在尝 试灌肠复位是应谨慎选择造影剂,同时 控制压力和复位时间。轻度肠套叠是没 有达到“重度”或“中度”情况的肠套
+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测肠管血运情况,但是彩超结 果取决于超声科医生的个人经验。当彩超结果提示肠 套叠血流缺失可以提示肠坏死。超声对血流量的检测 与灌肠复位成功有关,缺乏血液流动的暗示着灌肠复 位失败的可能。 。肠套叠肠壁间血液截流可 以提示复位失败和肠管缺血。虽然血液截流不是试图 进行灌肠复位的禁忌症,但是在尝试灌肠复位的过程 中应避免剧烈和高压的操作。少量或中量的腹腔积液 与肠套叠复位的成功率没有相关性, 继发性肠套叠是复位 不成功和需要手术治疗的一个危险因素,但这并意味 着不能进行灌肠复位。
[2]Takahashi T, Okazaki T, Watayo H et al. Radiographic signs predictive ofsuccess of hydrostatic reduction of intussusception Pediatr. Surg. Int. 2009;25: 977–80.
一般条件稳定,排除“重度” 或“中 度”的诊断标准
肠套叠,肠套叠的症状,肠套叠治疗【专业知识】
肠套叠,肠套叠的症状,肠套叠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
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
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疾病病因一、病因成年人肠套叠一般均有明显原因。
多数在肠壁长有息肉、乳头状腺瘤或粘膜下脂肪瘤等。
当蠕动波将肠壁肿块推向远端时,牵拉该段肠管一起套入远侧肠腔内而形成肠套叠。
美克耳憩室亦可内翻入肠腔而引起肠套叠。
成人肠套叠一般多发生在空肠或回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
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
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 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
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
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
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使套入肠管充血、水肿以至坏死。
肠套叠发生后,只要肠系膜够长且肠管可活动,套入部的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到左侧结肠。
按套入肠的顶部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
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统计,最多见的为回盲型,占39%,其次为回结型,31.5%,回回型、6.7%和结结型,4.7%,其余为少见类型。
二、发病原因按肠套叠发生部位、有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将其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肿瘤、创伤及手术后和肠道的炎症性病变等。
1.原发性发生套叠的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出明显的器质性因素,占小儿肠套叠数的75%~90%,成人仅10%~15%为原发性。
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2岁以上逐渐减少,多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多见于春秋季节。
肠套叠名词解释
肠套叠名词解释肠套叠是指肠道中出现的一种疾病,也称为肠梗阻。
它是由于肠道发生异常扭曲或折叠而导致减少或阻塞了肠腔内的通畅度。
肠套叠通常发生在小儿和婴儿身上,但也可能发生在成人身上。
肠套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肠套叠是指肠道本身发生了异常折叠,通常是由于肠道壁内的肌肉层发生过度收缩或异常收缩引起的。
继发性肠套叠是指肠道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压迫或扭曲,例如肿瘤、炎症、手术后的瘢痕组织等,这些因素导致肠道的异常扭曲和折叠。
肠套叠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和便血。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肠道的损害程度和是否发生了肠坏死。
腹痛通常是周期性的,间歇性的,而且通常伴随着呕吐和腹泻。
便血是肠套叠的一个典型症状,是由于肠道的折叠和扭曲导致肠道黏膜的破裂和出血。
肠套叠的诊断通常是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光和超声来确认。
在X光检查中,肠套叠通常表现为梨状或细长的肠道气泡,称为“腔鼓泡征”。
超声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肠道的异常折叠和扭转。
肠套叠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来处理。
保守治疗通常包括肠道内的洗胃和排气,以减轻肠道的扭曲,并通过输液和营养支持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需求。
但是对于严重的或不可逆的肠套叠,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通常包括切除或解除肠道的异常折叠,以恢复肠道的通畅度。
肠套叠虽然在小儿和婴儿中较为常见,但在成人中也是一种罕见的疾病。
它可能与遗传因素、肠道异常发育、肠道肌肉层的过度收缩以及肿瘤等因素有关。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肠坏死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个体,应及早就医。
小儿肠套叠、肠梗阻的护理
小儿肠套叠、肠梗阻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一般情况、年龄、营养状况、智力、认知能力等。
2、相关因素:有无手术史和相关疾病家族史,肠套叠患儿了解目前喂养方式及辅食添加情况。
3、症状与体征:判断有无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肠样肿块等。
二、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向患儿家属说明术前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协助完成各项辅助检查。
2、告知患儿的家属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进展,消除其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做好术前常规准备、禁食水。
照顾好患儿,避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4、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二)术后护理1、休息与活动:去枕平卧 6 小时,头偏向一侧,必要时取颈仰卧位,即下颌抬高,头朝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舌后坠引起窒息。
2、饮食护理:术后禁食水,待肠功能恢复后拔除胃管进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3、管道的护理:术后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做好二次固定,防止管道滑脱,待肠功能恢复后拔除胃管,留置胃管期间每日行口腔护理两次。
4、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患儿神志、心率、呼吸的变化,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患儿在全麻复苏前常出现躁动不安、幻觉等症状,应对患儿实施保护性约束。
如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舌后坠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及麻醉师,积极配合抢救,立即给氧,遵医嘱给予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可拉明等药物,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将患儿转 ICU 监护治疗。
(2)呕吐的观察与护理:患儿因麻醉或药物原因,易发生呕吐,患儿出现呕吐后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避免发生误吸或窒息。
(3)观察体温波动情况,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若出现低热属术后切口吸收热,给予头部冷敷:如为高热则及时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
(4)伤口护理:密切观察伤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污染、潮湿,应告知医生及时更换。
肠切除患儿及早发现吻合口瘘等潜在并发症。
三、健康指导要点1、指导患儿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诊断小儿肠套叠并发肠梗阻44例临床体会
包块 图形 ;然后将探 头移到回盲部扫查 ,沿结肠走向缓 漫移动探头 , 做纵横 斜切实时检查 ,发现典型肠套叠声像 图时停帧显示 ,仔细观察 该部 位的回声特征 ,并测量 其范围 。然后 采用高频探头探查病灶并测 量 ,将两 种超声探头获得的不 同影像进行分析 比较 ,借助C F观察包 DI 块 内部及周边血 流分 布情况 ,判断套入部 肠管肠壁血流变化 。同时了 解套 叠近端有无肠管扩 张、远端有无异常 回声及有无肠梗阻及腹腔积
1( ) 6 —6 . 46 : 03 2 3
所 以作者选择米 非司酮配合米索 前列醇 ,同时服药后行钳 刮术 终 止 1 ̄ 4 2 1周妊娠 ,这样 既避 免 了羊膜 腔穿刺 的困难 ,又解决了宫 颈成 熟的 问题 ,同时协同钳刮术 减少出血量 。因为米 非司酮可通过调节 炎 性细胞渗入 宫颈 ,分泌趋化 因子 ,使胶原纤维分 解 ,促进宫颈成熟 ,
分 析【 . 代医学 , 0 , ( 1: —7 J当 ] 2 9 1 3 ) 62 . 0 5 2
本文统计手术组在手术时大都能直接用卵 园钳进行钳刮 ,对于少数
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诊 断dJ 肠套叠并发肠梗 阻4 例 临床体会 xL勒超 声对 诊 断小 儿肠 套叠并 发肠梗 阻 的诊断 价值 。方法 联 合 使 用高 、低 频探 头对 4 摘 4例肠 套叠并 发肠梗 阻 惠儿进 行 超声检 查 ,结合 病 史、 临床 表现 、 声像 图特 征 等资 料进行 回顾 性 分析 ,总结超 声影像 学特 点 。结果 4 4例经超 声 诊断 的肠套 叠并 发肠梗
服用米索 前列醇 ,进入产程 出现流产征状 后,未待胎J ̄ 出,就已经 Lb 4 出现多量 的出血 ,尤其是瘢痕 子宫妊娠引产 ,由于子宫瘢痕 的存在 ,
小儿肠套叠
小肠型
常见病理型
回盲型
回结型
多见占70%—80%
分型
结肠型
复杂性或复套型
常见为回回结型 占10%—15%
多发型
在肠管不同区域内,存在分开的 2、3个或更多肠套叠
临床表现
婴儿肠套叠 (2岁以内)
临床表现
儿童肠套叠
临床表现
阵发性哭闹 呕吐
腹部肿块
婴儿肠套叠
(多为原发性)
果浆样血便 肛门指检 全身状况
钡灌肠:可见到钡剂充盈套入部的远端,钡柱的远端呈杯形或新月形充盈缺
损,在钡柱的压力下,套入部向回盲部退缩。 复位的标准为:钡剂充盈盲肠及末端小肠一定高度,并可见钡剂和气体混和 价值:由于钡灌肠对小肠型套叠、复杂型套叠诊断率低,复位率不如空气灌肠, 而且有穿孔的危险,目前已少用,价值不大
空气灌肠:指由肛门注入气体,在X线透视下观察,如有肠套叠可见到杯口
儿童 肠套叠
与前上相比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不全肠梗阻, 起病缓慢。
诊断(Diagnosis)
1. 根据肠套叠四大主要症状:
阵发性腹痛(哭闹)、呕吐、便血 、 腊肠样肿块。
一个或两个症状均要考虑该病,三个可确诊。
诊断
2.辅助检查:
B超:在其横断面上呈大环套小环的特征,即“同心圆征”。表现为:外圆为均
肠套叠的方向: 一般肠套叠是顺行的与肠蠕动方 一个或两个症状均要考虑该病,三个可确诊。
随套入肠段的延伸从肠壁的增厚,出现特征性的层状结构:外筒在cT影像上表现为较簿的膜状结构,中筒为较厚的软组织密度层,越 靠近套叠颈部越厚,这 一 现象是由于肠壁翻转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和套人部肠管的轴向蠕动加压所致;
分类
慢性肠套叠:
一般多发于年长儿及成人,且慢性肠套叠多为肠道存在器 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因为发生率占小儿肠套叠的 0.8%。
小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肠套叠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婴儿为高发人群,其中以4到10个月的宝宝居多,就诊不及时可能会造成缺血性坏死或穿孔,甚至危及生病。
那么,小儿肠套叠的常见症状有哪些?小如何预防小儿肠套叠?急救措施怎么做?大家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肠套叠肠套叠是指原本相邻的两节肠管,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其中的一节进入了另一节的肠管内,导致肠道空间狭窄,该部分的内容物难以有效地循环。
婴儿是其高发人群,尤其以4到10个月的婴儿居多,2岁后这种疾病会伴随着宝宝的成长慢慢消失,一般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春末夏初的患儿最多。
引起肠套叠的原因肠套叠属于消化道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最常见。
该病症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饮食原因4—6个月左右,宝宝的肠道开始接触母乳以外的刺激物,大量的辅助食物会使得原有的肠道环境改变,引起功能紊乱,肠套叠就很容易找上宝宝。
2.回肠和盲肠生理特性回肠和盲肠叠套现象会在多数宝宝身上出现。
相较于成人的回盲肠直径比例(1:),新生儿仅为为1:,且肠瓣肥厚,游动性极强,可导致回肠嵌入盲肠达1厘米之多。
肠道很容易因为炎症或者食物刺激出现肿胀等情况,从而引起肠瓣移动,牵拉肠管,导致套叠的出现..3.病毒感染病毒会导致肠道机能失调,一旦受到如内腺病毒、轮状病毒等侵袭,肠叠套出现的机率极高。
4.肠道痉挛痉挛是宝宝肠道常见的现象,此时原本按照节律蠕动的肠道会失灵,可出现过快或逆蠕,很容易引起叠套。
5.神经失调部分孩子出现肠叠套可能是由于控制肠道的神经失调引起的,这些孩子的交感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极有可能存在故障。
6.遗传因素一些宝宝的肠套叠,有可能来自家族的因素,父母或者近亲亲属曾患病,那么宝宝患上这种疾病的可能性较大。
肠套叠的类型根据肠套叠的发病人群和原因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此外套叠的发生区域极为广泛,几乎胃肠等所有部位都有可能出现。
1.小肠型空肠、回肠是小肠的两个重要段落,因此就像自由组合一样,此处的肠叠套,会有空肠和空肠嵌入、回肠和回肠叠套、空肠和盲肠嵌套。
小儿外科小儿肠套叠的疾病健康教育
小儿外科小儿肠套叠的疾病健康教育一、肠套叠的基础知识(一)何谓肠套叠?肠套叠是由于肠蠕动紊乱或肠管局部器质性病变导致一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肠管之中,临床上出现急性肠梗阻的症状。
此病为婴儿期常见的急腹症,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多见,多发于肥胖儿。
当肠管套入后,肠系膜同时被套入,因而血液供应障碍,局部产生坏死和穿孔,故应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治疗。
(-)肠套叠有哪些发病病因?肠套叠病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食物性质与规律的改变:小儿肠蠕动活跃,在添加辅食或断奶的年龄,婴幼儿肠道不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可导致肠痉挛和肠蠕动异常,从而导致肠套叠。
(2)肠道炎性病变:肠炎、菌痢等腹泻导致肠蠕动增加。
(3)肠道寄生虫及其毒素刺激。
(4)神经肌肉运动不协调性疾病或倾向者。
(5)病毒感染。
(6)年长儿与梅克尔憩室、肠息肉、肠重复畸形、肠血管病等器质性疾病有关。
(三)肠套叠有哪些类型?肠套叠可以发生在大肠或小肠任何部分,因套入部位不同可分成下列几种类型。
1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的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之翻入结肠内,是最多见的一类肠套叠。
2.回结型回肠套入回肠最末一段,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
3.回回结型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然后再整个套入结肠内。
4.小肠型小肠套入小肠。
5.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
6.多发性肠套叠如回结型套叠加小肠型套叠,或小肠上有两个套叠,此类型极为少见。
(四)肠套叠有哪些临床表现?1腹痛为最早症状,患儿常常突然发作,哭闹不安,两拳握紧,两腿屈曲蜷缩,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拒食。
腹痛为阵发性,每次延续数分钟,间歇10〜20IIIin后又重复发作。
7.呕吐早期为胃内容物,逐渐吐出胆汁,晚期呕吐物中可有粪渣。
8.血便发病后8~12h,可排出果酱样大便;如早期做肛门指诊,指套上可见血迹。
9.腹部肿块安静时触诊右下腹因回盲部上升套入升结肠或横结肠而空虚,右上腹可触及腊肠样肿块。
5•全身情况早期一般情况好,24h后随着症状加重,病情逐渐恶化。
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腹部DR影像学特点探析
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腹部DR影像学特点探析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都是儿科的常见病症,而且这些年,发病率有所升高的趋势,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降低生活质量,儿童健康成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早期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与肠梗阻,至关重要。
其中,腹部DR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什么是DR技术?DR(Digital Radiography)指的是一种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进行数字化X 线摄影的新技术,换言之,借助非晶硅平板探测器,将穿透人体的X线信息转化成数字信号,并且通过计算机重建图像,进行一系列图像后处理。
DR系统的构成要素多,如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直接转换平板探测器、影像处理工作站、X线发生装置等。
DR系统,采用数字技术,可根据临床需要,对图像进行不同的后处理,如图像自动处理技术,边缘增强清晰技术等。
DR系统已经打破了传统X图像的观念,实现了由模拟X线图像到数字化X图像的转变,和CR (Computed Radiography)系统比较,优势明显。
小儿急性肠套叠医学上,将一段肠管套入临近的肠腔中,称之为肠套叠。
一般情况下,急性肠套叠多发生在4-10个月儿童中,然而,慢性肠套叠在儿童与成人中均容易发生。
病因:(1)饮食性质及规律发生变化;(2)肠道炎性病变;(3)肠寄生虫以及毒素的刺激作用;(4)伴有神经肌肉运动不协调疾病或者倾向者;(5)腺病毒感染者;(6)年龄稍大儿童中,个别与肠息肉、肠重复畸型、梅克尔憩室等因素有关。
分型:仅仅一段肠管套叠,称之为单套叠,套入的肠管再套入值另一相邻肠管,称为复套叠,复套叠在临床较少见。
根据套叠的部位,可分成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等类型。
临床表现:大部分病人以腹痛、呕吐、血便以及腹部包块等症状为显著表现小儿肠梗阻肠梗阻,是指肠管内或者肠管外的病变导致肠内容物难以通过障碍。
病因与分类:根据病因,可将肠梗阻分成两类。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护理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护理肠套叠患儿中,多数病例在由单纯性肠梗阻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的过程中,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且婴幼儿表达能力差,腹痛不能准确定位、定性;腹肌薄弱、腹壁薄等解剖特点使腹膜刺激征不典型;心脏交感神经占优势,而迷走神经发育尚未完善,其兴奋性较低,对心脏收缩的频率和强度的抑制作用较弱,故心率较快,且易加速。
各种影像学检查,仅可显示胀气肠袢、气液平面等早期肠梗阻表现及肠壁和肠间隙增厚。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急腹症中最多见的一种疾病,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以5~10个月的小儿发病率最高。
我院自2004年至2008年共收治小儿肠套叠56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男患34例,女患22例;非手术治疗的患儿32例,治疗的24例。
2 手术治疗前后的护理2.1术前护理由于患儿不能立即手术治疗,患儿呕吐、梗阻引起的肠管扩张,肠壁缺血,肠粘膜渗透性增强,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渗入肠腔,造成血液浓缩,水分丢失,电解质紊乱。
因此,术前应给予补液治疗,补充血容量。
术前应备好吸氧管、监护仪器等用物,术前用药通常用安定、阿托品等注射药物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胃管通畅,从而可缓解和解除梗阻所致的胃肠道症状,减轻肠胀气,防止呕吐窒息,减少术后并发症。
做好患儿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其减轻心理负担,更好地配合各种治疗护理工作,使手术得以顺利地进行。
2.2术后护理2.2.1全麻术后护理全麻清醒初期,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
若护理不当,很可能出现窒息,所以做好术后全麻护理是术后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
①患儿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呕吐发生窒息。
②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和紫绀等症状,备好吸痰管,及时清除口咽部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患儿在清醒初期,会出现躁动,此时应注意固定好四肢,防止胃管及静脉点滴管脱落,保持术后最佳体位,利于引流和防止刀口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