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新风量测试记录表(示踪气体法)
集中空调新风量检测记录

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检测原始记录(1/2)
YZCDCYJXC18 样品编号:
受检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
检测类型:日常、评价、委托、监督(选其中一项)联系电话:检测日期:年月日
检测依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WS/T 396-2012)
室内环境:温度℃、湿度 %、风速 m/s、气压 kPa
通风服务区域内设计人流量:人;通风服务区域内实际最大人流量:人;通风服务区人数:人;风管中心温度:℃;
受检集中空调系统名称:;被检风管名称:;风管类型:圆形风管()、矩形风管()。
圆形风管:直径:米;分成同心环数量:个;矩形风管:1、宽度米、2、高度米;矩形风管面积:㎡;分成等面积矩形数:个
测定步骤:1、调整热电风速仪;2、将风速仪放入新风管内测量各测点风速,以全部测点风速算数平均值作为平均风速;3、将温度计插入风管中心处,封闭测孔待温度稳定后读数;4、调查服务区人数;5、计算
表一:检测数据
测点说明:测点A1、A2、A3、A4、B1、B2、B3、B4、C1、C2、C3、C4、D1、D2、D3、D4见下页:
陪检者:检测者:复核者:
第页共页。
室内空气检测实习指导书

室内空气检测实习指导书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福建工程学院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二零零六年二月目录说明 (1)实验一室内空气物理参数的测定 (5)实验二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8)实验三室内空气中C O/C O2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12)实验四室内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的测定(改进的S a l t z m a n法)..14 实验五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17)实验六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21)实验七室内环境噪声监测 (23)实验八室内空气中氡浓度的测定(两步测量法) (26)说明一、术语和定义1 室内环境indoor environment室内环境是指人们工作、生活、社交及其它活动所处的相对封闭的空间,包括住宅、办公室、学校教室、医院、候车(机)室、交通工具及体育、娱乐等室内活动场所。
2 室内空气质量参数indoor air quality parameter指室内空气中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参数。
3 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
4 标准状态normal state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干物质状态。
5 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6 年平均浓度annual mean concentration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7 日平均浓度24 hours mean concentration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
8 小时平均浓度 1 hour mean concentration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
9 新风量air change flow在门窗关闭的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由空调系统通道、房间的缝隙进入室内的空气总量,单位:m3/h。
10 氡浓度radon concentration指实际测量的单位体积空气内氡的含量。
新风量计算工具(示踪气体法、风管法)

1.037542472
1.068549405
室内容积 88.54 9.37 室内空气体积 79.17 人流量P 2 新风温度t 24 皮托管系数Kp 0.99 系数参考所用仪器 新风动压值Pd 1.55 风管断面面积S 0.15 风管数量n 1 默认多个风管风速、动压相同情况下 新风量Q (皮托管法) 435.869645 换气次数A 11.01098004 风速2~30m/s 风管断面面积S 平均风速V 新风量Q (风速计法) 风速0.1~10m/s 0.15 1.5 405 风管数量n 1 默认多个风管风速、动压相同情况下
室内容积 设计人流量 本底浓度C0
88.54 2 450
示踪气体法 室内物品总体积 9.37 实际最大人流量 2 初始浓度C1 1340 2 0.167 1180 6.593044534 3 0.25 1130 6.522092798
室内空气体积 ln(C1-C0) 4 0.333 1080 6.445719819
测点 4~8 8~12 12~16 测点 4 9 12
、动压相同情况下
、动压相同情况下
风管法 室内物品总体积
换气次数A
10.23114816
示踪气体法适用于非机械通风,换气次数小于5次/小时(无集中空调) 风管法平均风速、平均动压 圆形风管 测点数 动压 风速 1.4 1.5 风管直径 1 环数 1.7 1.4 2 ≤1 1~2 1.6 1.6 >1~2 3 2~3 1.5 1.5 >2~3 4 3~4 矩形风管 5 6 风管断面积 环数 7 ≤1 2×2 8 >1~4 3×3 9 >4~9 3×4 10 11 12 13 14 15 16 平均动压Pd 1.55 平均风速V 1.5
79.17 6.791221463 5 0.417 1020 6.345636气体浓度Ct 1260 ln(Ct-C0) 6.697034248
新风量(风速计法)检测原始记录

热电式风速仪(QDF-6)(KCH/YQ-009)
S(m2)
V (m/s)
P(人)
结果 Q m3/(人.h)
计算公式
检测点位
S(m2)
n
(3600 S V)
Q i1 P
V (m/s)
P(人)
结果 Q m3/(人.h)
备注: 检测:
校核:
审核: 第 页共 页
年
月日Biblioteka 检测点位S(m2)
V (m/s)
项目编号 检测项目 检测依据
检测仪器
检测点位
XX 环 境 检 测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新 风 量(风速计法)检 测 原 始 记 录
采样日期
KCH/JL-01-01-21
新风量
检测方法
风速计法
天气状况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 1 部分 物理因素》 GB/T 18204.1-2013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 WS 394-2012
XX 环 境 检 测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新 风 量(风速计法)检 测 原 始 记 录
P(人)
结果 Q m3/(人.h)
检测点位
S(m2)
V (m/s)
KCH/JL-01-01-21
P(人)
结果 Q m3/(人.h)
备注: 检测:
校核:
审核: 第 页共 页
年
月
日
空调室内空气环境参数测试记录(2)

1W1W2W3W4W5
S1S2S3S4S5Z1Z2Z3Z4Z5p1p2p3p4p5v1v2v3v4v5W6W7W8W9W10
S6S7S8S9S10Z6Z7Z8Z9Z10p6p7p8p9p10v6v7v8v9v10空调室内空气环境参数测试记录(二)
(温度、湿度、噪声、正负压、气流速度、新风量等的实测记录)
GD-C4-6430/2测试过程
中每隔半
小时记
录 一次的
记 录时间(温度(℃)相对湿度(%)室内噪声[dB(A)]正负压(Pa,数值前 冠“+”或“-”:室内气流速度(m/s)室内新风 量实测值 或实测后 计算值h·p)室内气 流组织 及其他 设计要 求的检 测情况 及结果 /备注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各测 点的 算术 平均 值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各测 点的 算术 平均 值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各测 点中 最大 偏差 值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各测 点中 最大 偏差 值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各测 点的 算术 平均 值采用的计算方法(公式)及计算结果说明:。
(技术规范标准)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HJ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onitoring of IndoorAir Quality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布点和采样 (2)5 样品的运输与保存 (5)6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5)7 监测数据处理和报告 (7)8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9)9 监测安全 (11)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物理参数的测量 (13)A.1 温度 (13)A.2 相对湿度 (13)A.3 空气流速 (13)A.4 新风量 (13)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 (16)B.1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16)B.2 紫外荧光法 (19)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测定方法 (20)C.1 改进的Saltzman法 (20)C.2 化学发光法 (22)附录 D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方法 (23)D.1 非分散红外法 (23)D.2 气相色谱法 (24)D.3 电化学法 (26)附录 E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测定方法 (28)E.1 非分散红外线气体分析法 (28)E.2 气相色谱法 (29)E.3 容量滴定法 (31)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氨的测定方法 (33)F.1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33)F.2 离子选择电极法 (35)F.3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36)F.4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 (38)F.5 靛酚蓝分光度法 (39)附录G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臭氧的测定方法 (42)G.1 靛蓝二磺酸的分光光度法 (42)G.2 紫外光度法 (44)G.3 化学发光法 (47)附录H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方法 (49)H.1 AHMT分光光度法 (49)H.2 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51)H.3 气相色谱法 (53)H.4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55)H.5 电化学传感器法 (57)附录I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方法 (59)I.1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59)I.2 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60)I.3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 (63)附录J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方法 (67)附录K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方法 (68)K.1 气相色谱法—热解吸/毛细管气相色谱法(1) (68)K.2 气相色谱法(2) (70)K.3 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 (71)K.4 光离子化总量直接检测法 (74)附录L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方法 (76)附录M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方法 (79)附录N (规范性附录)室内空气中氡的测定方法 (80)附表 1 室内空气采样及现场监测原始记录 (82)附表2样品接收记录表 (83)附表 3 质控数据统计表 (84)附表 4 标准溶液配制记录 (85)附表5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 (86)附表 6 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 (87)附表7新风量测试记录表 (88)附表8 气相色谱法分析原始记录 (89)附表9室内空气中菌落总数检测原始记录 (90)附表10 分析结果报告单 (91)附表11监测报告 (92)附表12 现场监测(采样)仪器使用记录表 (96)前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订监测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2023年通风、空调系统风量检测记录

风口编号
设计值〔m3/h〕
实测值〔m3/h〕
实测/设计〔%〕
风口编号
设计值〔m3/h〕
实测值〔m3/h〕
实测/设计〔%〕
风口编号
设计值〔m3/h〕
实测值〔m3/h〕
实测/设计〔%〕
说明:
施工〔调试〕单位参加人员
监理〔建设〕单位参加人员
制表人
试验人员
审核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施工单位专业技术负责人:
年月日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工程技术负责人〕:
年月日
.
专业名称
04.通风与空调工程
资料名称
06.通风、空调系统调试记录
07.送、回风口空气参数测试记录
06.通风、空调系统风量检测记录
040606
工程名称
总承包单位
安装分包单位
调试单位
监调机型号
制造厂
风量
m3/h
风压
Mpa
系统编号
环境温度
℃
相对湿度
%
试验日期
年月日
空调机组检测
送风〔m3/h〕
风压〔Mpa〕
回风〔m3/h〕
新风量m3/h
一次回风
二次回风
设计值〔m3/h〕
实测值〔m3/h〕
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设计〔%〕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前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订监测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相应的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质量保证及报告等内容。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起草。
本规范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于2004年12月9日起实施。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919GB 6921GB 8170GB/T 9801GB/T 11737 空气质量词汇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数值修约规则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GB/T 12372GB 12373 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标准方法改进的Saltzman法居住区大气中气态污染物液体吸收法的标准采样装置GB/T 14582 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GB/T 14668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GB/T 14669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GB 14677 空气质量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 14679 空气质量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T 15262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435 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GB/T 15437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 15438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T 15439 环境空气苯并[α]芘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15516 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GB/T 16128 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卫生检验标准方法甲醛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6129 居住区大气中甲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分光光度法GB/T 16147 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量方法GB/T 17095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T 18204.13 公共场所室内温度测定方法GB/T 18204.14 公共场所室内相对湿度测定方法GB/T 18204.15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流速测定方法GB/T 18204.18 公共场所室内新风量测定方法示踪气体法GB/T 18204.23 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检验方法GB/T 18204.24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检验方法GB/T 18204.25 公共场所空气中氨检验方法GB/T 18204.26 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GB/T 18204.27GB/T 18883GB 50325 公共场所空气中臭氧检验方法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公共场所室内新风量测定方法示踪气体法

公共场所室内新风量测定方法示踪气体法1定义新风量(Air change flow):在门窗关闭的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由空调系统通道、房间的缝隙进入室内的空气总量,单位:m3/h。
空气交换率(Air change rate):单位时间(h)内由室外进入到室内容总量与该室室内空气总量之比,单位:h-1。
示踪气体(tracer gas):在研究空气运动中,一种气体能与空气混合,而且本身不发生任何改变,并在很低的浓度时就被能测出的气体总称。
2 原理本标准采用踪气体浓度衰减法。
在待测室内通入适量示踪气体,由于室内、外空气交换,示踪气体的浓度呈指数衰减,根据浓度随差时间的变化的值,计算出室内的新风量。
3仪器和材料3.1袖珍或轻便型气体浓度测定仪。
3.2尺、摇摆电扇。
3.3示踪气体:无色、无味、使用浓度无毒、安全、环境本底低、易采样,易分析的气体。
示踪气体环境本底水平及安全性资料见附录。
4测定步骤4.1室内空气总量的测定4.1.1用尺测量并计算出室内容积V1(m3)。
4.1.2用尺测量并计算出室内物品(桌、沙发、柜、床、箱等)总体积V2(m3)。
4.1.3计算室内空气容积V=V1-V2 (1)式中:V——室内空气容积(m3)V1——室内容积(m3)V2——室内物品总体积(m3)4.2测定的准备工作4.2.1按仪器使用说明校正仪器,校正后待用。
4.2.2打开电源,确认电池电压正常。
4.2.3归零调整及感应确认,归零工作需要在清净的环境中调整,调整后即可进行采样测定。
4.3采样与测定4.3.1关闭门窗,在室内通入适量的示踪气体后,将气源移至室外,同时用摇摆扇搅动空气3~5min,使示踪气体分布均匀,再按对角线或梅花状布点采集空气样品,同时在现场测定并记录。
4.3.2计算空气交换率:用平均法或回归方程法。
4.3.2.1平均法:当浓度均匀时采样,测定开始时示踪气体的C,15min或30min时再采样,测定最终示踪气体浓度C1(时间的浓度),前后浓度自然对数差除以测定时间,即为平均空气交换率。
示踪气体法测定室内空气新风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示踪气体法测定室内空气新风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梁云平;林安国;王铮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监测》
【年(卷),期】2011(027)001
【摘要】主要根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针对开展的室内环境检测项目--室内空气新风童的测量,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梁云平;林安国;王铮
【作者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北京,100048;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北京,100048;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北京,10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31
【相关文献】
1.设计新风量对室内空气复合污染影响的研究 [J], 邓鹏;胡杰;李胜雄
2.新风量对办公场所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与改善 [J], 徐微
3.以CO作为示踪气体对室内环境新风量监测的研究 [J], 陶会杰
4.新风量对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控制的影响研究 [J], 于丹;许博文;蔡志斌;吴璇
5.利用室内空气循环净化降低实验动物房新风量的节能效果 [J], 王文涛;郑功杭;李先庭;邵晓亮;王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调室内空气环境参数测试记录(二)

点中
点
P1 P2 P3 P4 P5 最大 V1 V2 V3 V4 V5 的
偏差
算
P6 P7 P8 P9 P10 值 V6 V7 V8 V9 V10 术 平
室内新风 量实测值 或实测后
计算值
h·p)
室内气 流组织 及其他 设计要 求的检 测情况 及结果 /备注
采用的计算方法(公式)及计算结果说明: XX-C4-6430/1
平均
算
W6 W7 W8 W9 W10 值 S6 S7 S8 S9 S10 ຫໍສະໝຸດ 平室内噪声[dB(A)]
各 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 测
点
Z1 Z2 Z3 Z4 Z5 中 最
Z6 Z7 Z8 Z9 Z10 大 偏
正负压(Pa,数值前冠 “+”或“-”):
室内气流速度(m/s) 各
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 各测 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 测
空调室内空气环境参数测试记录(续一)
(温度、湿度、噪声、正负压、气流速度、新风量等的实测记录)
XX-C4-6430/1 0 0 1
测试过 程
中每隔 半
小时记 录
一次的 记
温度(℃)
相对湿度(%)
各
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 各测 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 测
点的
点
W1 W2 W3 W4 W5 算术 S1 S2 S3 S4 S5 的
209风速风量检测记录

209风速风量检测记录1.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风速风量仪器,对不同位置的风速和风量进行检测和测量,以了解气流的分布情况和空气循环状况,为建筑物的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2.实验器材(1)风速风量仪:包括风速风量计、风量取样罩等。
(2)测量工具:如尺子、万用表等。
3.实验步骤(1)将风速风量仪器放置在待检测的位置,并确保其稳定。
(2)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风速和风量范围进行测量。
(3)打开风速风量仪器,并等待其稳定后记录测量结果。
(4)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风速和风量的分布情况。
4.实验数据记录表1风速测量结果记录表位置,风速1(m/s),风速2(m/s),风速3(m/s),平均风速(m/s)-------------------------------------------------------位置1,2.5,2.6,2.7,2.6位置2,2.3,2.4,2.5,2.4位置3,2.6,2.5,2.7,2.6表2风量测量结果记录表位置,风量1(m³/s),风量2(m³/s),风量3(m³/s),平均风量(m³/s) -------------------------------------------------------位置1,3.5,3.7,3.6,3.6位置2,3.2,3.3,3.4,3.3位置3,3.4,3.5,3.3,3.45.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的测量结果,可以得到不同位置的风速和风量。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位置1的风速和风量均最高,为2.6m/s和3.6m³/s,说明该位置的通风效果较好。
(2)位置2的风速和风量均居中,为2.4m/s和3.3m³/s,说明该位置的通风效果一般。
(3)位置3的风速和风量均最低,为2.6m/s和3.4m³/s,说明该位置的通风效果较差。
6.结论和建议通过风速风量的检测和测量,可以得出不同位置的通风效果差异。
公共场所卫生新风量示踪气体法检测原始记录

检测编号:第页共页
单位名称:
检测日期:
地址:
联系人:
检测项目:
新风量示踪气体法
联系电话:
检测设备名称、型号设备编号:
□卷尺 □二氧化碳分析仪
执行标准: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1部分:物理因素》 GB/T 18204.1-2013 6.1标气信息:一、概况源自二、示踪气体法计算公式
换气次数:A=[ln(C1-C0)-ln(Ct-C0)]/t
A——换气次数,单位时间内由室外进入到室内的空气总量与该室内空气总量之比
c。一示踪气体的环境本底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或% ;
C1—测量开始时示踪气体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或% ;
ct—时间为t时示踪气体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或%;
t——测定时间,单位为小时(h),由t时间点减去C1测点时间点得到。
新风量:Q=A*V/P
Q——新风量,单位时间内每人平均占有由室外进入室内的空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人小时(m³/人• h);V——室内空气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
P——取设计人流量与实际最大人流量两个数中的高值,单位为人。
A——换气次数;
新风量示踪气体法检测值
示踪气体:
二氧化碳
室内容积(m³)
v1:
室内物品体积(m³)
v2:
室内空气体积(m³)V=v1-v2:
本底浓度(%)
C0:
初始检测浓度(%)及时间
C1:时间:
设计人流量(人)
P1:
最大人流量
P2:
检测次数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