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2.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3.情感“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

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提问1学生回答:25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

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国家?出现了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以及东汉的衰落等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以及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2.难点: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以及其对东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实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怎样的时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重点讲解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等事件。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的建立,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是导致东汉走向衰败的主因。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兴亡【自主学习】1.光武中兴(1) 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3)经济发展: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__”。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3.黄巾起义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历史上称为“”。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失败,但起义沉重。

【合作探究】比较“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有哪些共同的原因?【当堂达标】1.(结合下边的时间轴)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多长时间 ( )A.211年 B.193年C.210年 D.194年2.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王朝,虽存续仅14年,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秦朝D.新朝3.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4、东汉的首都在()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5.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历史事实。

2、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以“柔术”治天下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重点、难点: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新授:光武中兴建立东汉政权。

背景、时间、建立者。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①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措施(6点)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局面形成: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生阅读(p.64)。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2019-202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2019-202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2019-202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

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教案 东汉的兴亡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教案 东汉的兴亡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教案东汉的兴亡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东汉的兴亡是通过哪种方式建立汉朝政权的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程标准】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难点:东汉灭亡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马踏飞燕、东汉错银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等图片教师:汉唐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赞誉。

提及汉朝,跃入脑海的是太祖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文韬武略。

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一起踏寻东汉的文物古迹,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光武中兴1.新莽篡汉教师: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公元9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灭亡。

展示: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宋书·礼志序》知识拓展:王莽改制教师: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对土地、币制、商业和官名县名进行改革。

由于政策多有不合实情之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朝廷朝令夕改,使得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材料: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内容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同时,结合历史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认识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分析历史事件。

2.比较法:比较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讨论法: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西汉的兴亡过程,引出本课的主题《东汉的兴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东汉的兴亡过程,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学生举手回答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对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可能还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等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2.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取东汉历史的相关信息。

3.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东汉的兴亡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东汉的兴亡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七上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注:小故事:刘秀起兵初期,舂陵义军势力尚小。

新野一战大胜后,接着棘阳一战大败。

刘秀与小妹伯姬骑马慌乱逃跑之时,遇到二姐刘元,便合力想拉刘元上马。

刘元深知,马负多人,速度下降,可能三人都逃不了,就主动放弃上马,还用棍子猛击马臀,结果刘秀与小妹成功逃脱,刘元却惨死敌手。

刘元以自己的慷慨赴死,成就了弟妹的脱险。

在反莽复汉的斗争中,刘秀家族先后牺牲了包括大哥刘縯、二姐刘元、二哥刘仲等在内的十余人。

马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生死关头,兄弟姊妹间的亲情是无限的,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是无限的。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3.13东汉的灭亡同步测试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历史 3.13东汉的灭亡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假设我们能够到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学府去读书,那么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A. 天文算术之理B. 法家治国之道C. 儒家经典D. 《孙子兵法》2.汉初农民要承受田租、算赋(人口税)、更戍(兵役)等沉重的负担,经常入不敷出,乃至卖地、卖儿卖女卖妻,最后将自己也卖为奴役,为此统治者采取()A. 严刑酷法政策B. 休养生息政策C. 对外征战政策D. 奖励工商政策3.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A. 汉高祖时候B. 汉文帝时候C. 汉景帝时候D. 汉武帝时候4.东汉初年,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这种景象史称()A. 文景之治B. 光武中兴C. 武帝一统D. 高祖之治5.汉高祖采取“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 经济十分萧条B.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C. 大臣贾谊的建议D. 他自己的远见卓识6.为了加强监察制度,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机构是()A. 太尉B. 御史大夫C. 刺史D. 司隶校尉7.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在()A. 汉高祖在位时B. 文帝、景帝在位时C. 汉武帝在位时D. 汉元帝在位时8.西汉的城市建设很有特点,在其都城长安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区,称为()A. 街B. 坊C. 市D. 场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接受谁的建议实行的思想控制()A. 孔子B. 孟子C. 主父偃D. 董仲舒10.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A. 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D. 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11.下列选项不属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的是()A. 维护皇帝的权威B. 恩赐亲戚C. 巩固统一D. 加强中央集权12.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出现于()A. 夏朝初期B. 商朝初期C. 秦朝初期D. 汉朝初期二、材料分析题13.东汉再现了治世局面的辉煌,但最终因黑暗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既承接了前文的汉朝历史,又为后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做铺垫。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汉朝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历史时间的把握、历史事件的联系等方面的理解还相对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东汉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以及对东汉时期历史变迁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东汉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文字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问导入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西汉将何去何从?二、新课学习第一卷有志者事竟成—东汉的建立西汉凋谢与东汉建立:教师:即汉武帝去世后,西汉的朝政将会怎么样呢?教师:请同学们完成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教师: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

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传》面对这样的场景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样措施呢?教师:汉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又采取什么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多媒体展示材料:教师:让我们一起来验证汉光武帝即位后对当时的是否采用了怀柔政策,他又具体做了哪些举措?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第二卷秀怀柔光武兴—东汉的兴盛。

第二卷秀怀柔光武兴—东汉的兴盛教师:请同学们完成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合作探究:这些措施给东汉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教师:东汉初年人口1000万到了光武帝时期人口达到2100万,因此到光武帝后期,出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恢复史称“光武中兴”东汉时张纯说:“(光武)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亡》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的第13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脉络,认识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之前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有一定基础。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细节和人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教学难点: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学生对于史料的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的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2.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史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东汉的兴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2.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3.“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

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提问1学生回答:25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

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历史事实。

2、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以“柔术”治天下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重点、难点: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新授:光武中兴建立东汉政权。

背景、时间、建立者。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①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措施(6点)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局面形成: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生阅读(p.64)。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东汉的兴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亡》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内容紧接《西汉的兴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待加强,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渗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掌握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东汉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讨论式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组讨论。

如:东汉时期的政治斗争对国家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通过讨论,锻炼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

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

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一、光武中兴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

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一下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吾理天下,亦欲柔道行之。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材料二:刘秀决定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

具体措施为:一是简政以安民,即包括废除王莽的苛政,平反冤狱,释放犯人,也包括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

二是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

三是减轻田租,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管理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教师:对少数民族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学生: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回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什么是光武中兴呢?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了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的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教师:比较一下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异同,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多媒体展示有关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小组合作交流)相同点:都是盛世局面;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有分裂割据的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启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了盛世局面,但是东汉这个王朝到了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呢?学生讲述奖赏闭门人、寻访严子陵等故事。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

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但是东汉这个王朝到了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呢?二、外戚宦官专权教师: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学生: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饰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教师:外戚宦官为什么能专权?请看下表: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其寿命1.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什么?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2.说一说,他们的即位年龄和寿命对朝政有什么影响?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结合课本分析后总结回答:东汉皇帝的年龄平均为9.5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24岁。

他们即位年龄和寿命对朝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是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中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教师: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使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政治状况?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暴尸荒野;而不正直的奸人,泉眼服饰,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材料二: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

他一家人全部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是自己的奴婢,各地上朝廷贡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

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

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教师:上面的这种状况,导致民间有什么样的情绪呢?多媒体展示材料:“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学生翻译,回答。

教师(提示):这首民谣的含义是我们百姓的头发像韭菜,被剪后还能复生。

(古代剪发也是一种刑罚)我们百姓的头如鸡,被砍了以后还能打鸣。

官吏是不必要敬畏的,百姓从来都不可被轻视。

学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教师:(过渡语)这种反抗的情绪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学生:导致了人民起义。

教师:东汉安帝至灵帝统治时期,有史可据的农民起义多达41次,期中安帝统治的19年中,一共发生率4次农民起义。

顺帝统治的19年中,发生了13次;冲、质帝在位总共不足2年,却发生了4次,桓帝统治21年,发生了14次,而灵帝统治时,168到180年,发生了农民起义4次。

184 的对东汉政权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是发生在灵帝刘宏统治时期的而一次起义,这次起义叫什么?学生:黄巾起义。

三、黄巾起义教师:黄巾起义的背景是怎样的?学生根据教师上面的讲解进行总结。

教师: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发生在哪一年?提出了什么口号?最后的结果如何?这次起义有何影响?学生看课本,总结回答。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领导人:张角。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结果:失败。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瓦解了东汉的政权。

教师:谁能来讲解一下黄巾起义的故事?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史实,进行讲解。

三、课堂小结西汉后期,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政权被起义军推翻。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建立东汉。

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光武帝末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以后几代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黑暗,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走向衰败。

四、作业布置:完成历史填充图册第13课习题,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后练习题第13课东汉的兴亡1.东汉的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A.前202年刘邦B.前199年刘彻C.25年刘秀D.221年刘备2.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②统治者调整政策③社会局面稳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④D.②④3. 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A.休养生息B.统一六国C.“文景之治”D.“光武中兴”4. 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负,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A.光武帝B.汉宣帝C.汉明帝D.汉高祖5.东汉前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开皇之治”D.“贞观之治”6.下列对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特点表述比较确切的是()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7. 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

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8.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B.自然灾害频发C.统治者“改制”失败D.民族矛盾尖锐9.下列起义属于东汉末年的是()A.大泽乡起义B.武昌起义C.绿林赤眉起义D.黄巾起义10.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11.“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12.下列说法不是东汉灭亡原因的是( )A.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B.地方势力的膨胀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王莽施政的危害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