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隔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感型、电动型、涡流型、压阻型、压电型 压电:某些晶体材料在压力作用下会产生电荷,压电效应
压电式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 基座固定于被测物体上,压电元件受到 惯性质量块的作用,由于压电效应在两 个电极上产生电荷,其大小与受力变形 成正比。
压电元件即是传感元件又是弹簧元件, 与质量块一起组成“质量-弹簧”传感器
金属弹簧作减震器的弹性材料,特点: 1、材料稳定性好,对环境不敏感,抗油污、高低温,不易老化 2、动态和静态刚度基本相同,软硬皆可,无蠕变,但有最大应力要求 3、自身几乎无阻尼,容易传递高频振动,可能自激振动(150-400Hz),
过共振区时,设备会有大振幅,需另加阻尼器 4、设计与计算资料齐备,制造和加工精度高,刚度准确
第十一章 隔振设计
1
概述
2
隔振原理
3
减振器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1
概述
系统振动特性的三个参数:质量、阻尼和刚度 隔振系统中,质量指电子设备的,刚度和阻尼则由支撑结构提供
隔振器:用于减弱振动和冲击传递的支撑装置,也叫减振器
隔振器设计难点:对干扰频带的适应性 干扰频段很窄,或在共振区时间很短,容易设计 反之,设计难点的二重性,共振区和非共振区减振器的作用相反
2
隔振原理
主动隔振
运动方程:
m&z& cz& kz U sin pt
传递给设备的激振力变成两个, 弹簧+阻尼器,且相差90°
系统的稳态响应:
z Asin pt
弹簧力: 阻尼力:
kz kAsin pt cz& cApcos pt
其中:
A
As
1 2 2 2D 2
传递率:
U0
卫星上使用的继电器板 将原2.3mm厚的加强筋铝板 更换为阻尼结构 低密度泡沫垫高的自由阻尼 大大降低动力放大因子
4
阻尼减振技术
防振动、冲击的措施
1、消除振源,无法消除时,应想办法减弱振动,例如改善 转子偏心率
2、结构刚性化,增加结构刚度,提高设备及器件的固有频 率与激振频率之比,线缆捆扎,缩短器件引脚
5
振动测试技术
传感器
运动微分方程:
m&x& cx& kx mu&&
被测体作简谐振动:
u u0 sin pt
质量块m的响应:
x X sin pt
X
p 2 u0
1
p
2
2Dp
2
力—电转换:
Q
dk0 2
A
1
p
2
2Dp
2
arctan 2Dp
1 p
2
电荷输出的幅值正比于 被测振动的加速度幅值
转动惯量:三线悬挂法
I
mr 2T 2
4 2l
重量,三点圆半径 回转周期,线长
3
减振器设计
隔振系统的设计
步骤: 1、设计资料:设备物理数据,环境条件,减振器资料 2、隔振系统的设计:根据结构选择减振器的支撑位置和方式
根据非耦合条件选择减振器支撑的布置方式 根据承受能力选择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 计算弹簧刚度 选择或设计减振器(环境适应性,共振参数) 实验验证
等效阻尼:
ce
We
pB2
非粘性阻尼
流体阻尼:物体以较大速 度在较小粘性流体中运动
比例常数
结构阻尼:材料自身内摩 库伦阻尼:固体表面的干
擦力导致的
摩擦阻尼
比例常数
摩擦系数、摩擦力
ce
We
pB2
8 pB 3
ce
We
pB2
p
ce
We
pB2
4N pB
2
隔振原理
双层隔振
单层隔振的隔振系数不能取得过小时,可考虑使用双层隔振,也叫二次隔振
2、频率比 2, 1
响应振幅大于激励振幅,系统发生共振 峰值出现在1附近,大阻尼比能抑制峰值
3、频率比 2, 1
隔振与否的分界点,而与阻尼比无关
隔振效率: E 1100%
注:以上公式推导的激振为位移表述,当用速 度和加速度表示时,可以推出同样的结论
ze Asin pt z&e v sin pt &z&e a sin pt
1
概述
橡胶作减震器的弹性材料,特点:
1、取型和制造比较方便,改变内部构造可大幅改变三个方向刚度 2、自身阻尼较大,高频振动(>50Hz)能量吸收较好,过共振区无需阻尼器 3、阻尼比随橡胶硬度变化,长期共振时,蠕变使阻尼失效 4、动态载荷的弹性模量大于静态时,比值1~2,还是频率的函数 5、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低温-50°,高温60°,老化显著,易受化学腐蚀
第十一章 隔振设计
1
概述
2
隔振原理
3
减振器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2
隔振原理
隔振
最好的办法是消除振源:载具的发动机,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不现 实
只能设备与振源隔离,使振动在传递图中减弱甚至消除 根据振源的不同,主动隔振与被动隔振 主动:设备本身在振动,将其与基础隔离,振动不传递到基础 被动:基础振动,将设备与基础隔离,振动不影响设备
共振导致很大的加速度,此时减振器起反作用,可用阻尼 阻尼也有二重性,大阻尼可降低振幅,过阻尼导致隔振效率降低
隔振器的弹簧决定刚度,分为承载型和非承载型 承载型:提供刚度的同时,还有支撑和平衡的作用 非承载型:主要提供弹性恢复力
这里主要是指承载型,以金属弹簧和橡胶两种为主 工艺成熟,成本低,适用性强,可靠性高
被动隔振
牛顿第二定律得运动方程
m&z& cz& kz kze cz&e
传递给设备的激振变成两个, 弹簧+阻尼器,且相差90°
响应振幅与激励振幅之比:隔振传递率,
隔振系数
1 2D 2 1 2 2 2D 2
2
隔振原理
被动隔振
1、频率比 2, 1
响应振幅小于激励振幅,系统做衰减运动 频率升高衰减加剧,阻尼比大衰减降低
仪器与设备
工作原理: 被测物体振动时,传感器将感受的 运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后, 通过分析仪器显示
5
振动测试技术
传感器
感知和传输运动信号是测量系统的重要环节,传感器是核心装置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电测传感器,可以将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力等 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便于传输、处理和存储
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速度-位移,加速度-速度
3、形状系数:
约束面积与自由面积之比 S AL AF
S不同,弹性模量也不同 具体查表、手册
3
减振器设计
橡胶减振器设计
简单形状直接得到 复杂形状先分解成 简单形状 再复合起来
金属弹簧减振器
搞清载荷后 查阅机械设计手册
3
减振器设计
重心和转动惯量
设备重心往往偏离几何对称轴
重心: 1、计算法,算出每个部件的重心和重量,进而计算整体的重心 2、称重法,先称出总重量,分别确定重心的x,y,z坐标
第十一章 隔振设计
1
概述
2
隔振原理
3
减振器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4
阻尼减振技术
电子设备不是理想刚体,减弱的振动仍然可能引起某些部件的共振, 特别是无法二次隔振的微小器件
目前应用:阻尼材料涂覆或黏贴在振动体上,粘弹性材料作为芯层镶 嵌在基层与约束层之间,利用阻尼消耗大量机械振动能
粘弹性材料
横向灵敏度,越小越好,一般为主轴灵敏度的5%,压电材料的不规则导致
5
振动测试技术
传感器
电荷灵敏度与电压灵敏度
输出电量与输入机械量之比,称为灵敏度
重要指标:固有频率
Sq
Q A
dk0
2
电荷幅值灵敏度 压电常数、等效刚度
灵敏度
压电元件两极间形成电容,则电压为:
ea
电压幅值灵敏度:
q Ca
Se dk0 Ca 2
两种可选,后接相应的测量仪器
灵敏度是频率的函数,在一定 范围内几乎不变(使用范围பைடு நூலகம், 频率上限即传感器的固有频率
3、隔离,激振频率高,增加刚度困难,使用减振器 4、去耦,电路板上器件多,各自的固有频率不同,因此共 振频率区间较大,封装以后成为一个整体,区间大大减小
5、利用阻尼减振技术 6、其它
第十一章 隔振设计
1
概述
2
隔振原理
3
减振器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测试目的
理论建立在相对简单的力学模型基础上,与实际问题有一定差距, 电子装备结构十分复杂,精确的力学模型难以建立,复杂结构的 振动问题一般借助于实验解决。 通过实验发现暴露结构的薄弱环节,修改和完善结构参数,并检验现有 理论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U
1 2D 2 1 2 2 2D 2
tan 2 p 2 p2
具体传递曲线两者完全一致
2
隔振原理
等效阻尼
2 阻尼对隔振效率有不利影响,周期振源时适用,复杂振源不一定
粘性阻尼是线性的,利于求解,还有很多非线性阻尼,能量等效
稳态响应: z Bsin pt
粘性阻尼作功:
Wd
cpB2
振幅越大, 阻尼消耗的能力越大
自由阻尼结构:阻尼材料在结构表面
综合损耗因子与 阻尼材料和厚度有关 垫高可增加变形 导致损耗因子加大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基本原理
自由阻尼结构,工艺简单,但受温度影响大,不适合恶劣环境使用 约束阻尼结构:结构+阻尼材料+结构,多的一层即为约束层 基层和约束层提供结构强度,阻尼层吸收振动能量 也可根据需要做成多层结构
主要参数为三层结构的厚度和材料
约束阻尼结构的设计
基本设计要点: 1、根据使用场合和激振情况,确定预期的减震目标 2、确定结构振型,找到应变加大的部位,进行约束阻尼处理 3、在结构重量、刚度许可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对称夹心结构 4、依据相关公式,进行详细的参数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的应用
振动和噪声控制的四种处理方法: 隔振、阻尼、吸收、封闭
一般原则:结构紧凑、材料适宜、形状合理、尺寸尽量小、隔振效率高
需注意的因素:
1、载荷特点:结构一般是几何对称的,但设备重心往往偏离几何对称轴, 因此减振器不能完全相同 2、减振器总刚度应满足隔振系数要求,减振器刚度应对称于系统惯性主轴 3、减振器总阻尼要综合考虑通过共振区的振幅要求,也要考虑隔振区的隔 振效率
3
减振器设计
橡胶减振器设计
主要参数:弹性模量 受多因素影响:橡胶种类、硬度、工作温度、形状尺寸、相对变形等
1、硬度: 肖氏度
E 3.57105e0.034HS N / m2
不可压缩,泊松比约0.5,是温度函数 疲劳现象不显著,30万次无变化
2、温度:
40-55°是最佳温度工作范围, 温度变化±3-5°,弹性模量±15-20%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基本原理
结构阻尼:材料运动中存在内摩擦,结合面之间存在摩擦,导致的阻力
简谐运动时,其幅值=弹性力×损耗因子,也是复数,复阻尼
运动方程: m&z& kc z ze 0
设支撑体的运动为: ze A0e jpt
质量m的响应:
ze A0e j pt
带入运动方程,解出隔振传递效率
其动态特性:弹性模量,损耗因子
复弹性模量: Ec Ecos j sin 剪切弹性模量: Gc Gcos j sin
损耗因子:粘性材料的正交弹性模型与同相弹性模量之比
E sin tan E cos
G sin tan G cos
拉伸损耗因子,剪切损耗因子
图表示振动时材料的能量关系,损耗因子表征阻尼能与最大弹性变形 能之比,反映了材料耗散振动能量的能力,阻尼越大,损耗因子越大
损耗因子0.01~0.05 材料内摩擦阻尼:材料内耗引起的,损耗因子镁铝10-4,
铅10-3,铸铁10-2
材料内摩擦阻尼过小,难以达到减振的要求,因此需外加阻尼 阻尼橡胶,高聚合物材料,损耗因子可达2~3,共同构成复合材料, 金属提供强度、橡胶提供阻尼,综合损耗因子0.1~0.5
包括两种结构:自由阻尼结构,约束阻尼结构
有两个隔振系数:1
Z1 A0
2 0
2
2 0
2 a
2 0
2 b
2
Z2 A0
2 0
2 0
2 a
2 0
2 b
r接近0,两个系数均接近1
r增大,隔振系数也增加
[0,ra]区间,两个系数均为正
r=ra时,一阶共振
r>ra时,系数均为负值
r=rb时,二阶共振
r>rb时,系数趋近于0
0
22 11
, a
1 , 11
b
2 , 11
p 11
两个的曲线图
进而得出弹簧刚度:
k1
m1 p2 1 2
1 1
u为质量比,取值0.2~1
在计算出另一个刚度,有相应公式
第十一章 隔振设计
1
概述
2
隔振原理
3
减振器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3
减振器设计
减振器的选用原则
设计时主要考虑: 1、根据对隔振系统固有频率和减振器刚度要求,决定其形状和几何尺寸 2、根据对系统通过共振区的振幅要求,决定阻尼系数或阻尼比 3、根据隔振系统所处的环境和使用期限,选取弹性元件和阻尼的材料
A A0
12 1 2 j
共振时,r=1,共振振幅完全由结构阻尼决定,
加速度响应: A 2 A0k /m
增加阻尼或减小刚度都可抑制加速度
阻尼减振主要指增加自身的结构阻尼——基本原理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基本原理
结构阻尼:系统阻尼+材料内摩擦阻尼 系统阻尼:结合面之间的摩擦,由高压界面的相对运动引起,
压电式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 基座固定于被测物体上,压电元件受到 惯性质量块的作用,由于压电效应在两 个电极上产生电荷,其大小与受力变形 成正比。
压电元件即是传感元件又是弹簧元件, 与质量块一起组成“质量-弹簧”传感器
金属弹簧作减震器的弹性材料,特点: 1、材料稳定性好,对环境不敏感,抗油污、高低温,不易老化 2、动态和静态刚度基本相同,软硬皆可,无蠕变,但有最大应力要求 3、自身几乎无阻尼,容易传递高频振动,可能自激振动(150-400Hz),
过共振区时,设备会有大振幅,需另加阻尼器 4、设计与计算资料齐备,制造和加工精度高,刚度准确
第十一章 隔振设计
1
概述
2
隔振原理
3
减振器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1
概述
系统振动特性的三个参数:质量、阻尼和刚度 隔振系统中,质量指电子设备的,刚度和阻尼则由支撑结构提供
隔振器:用于减弱振动和冲击传递的支撑装置,也叫减振器
隔振器设计难点:对干扰频带的适应性 干扰频段很窄,或在共振区时间很短,容易设计 反之,设计难点的二重性,共振区和非共振区减振器的作用相反
2
隔振原理
主动隔振
运动方程:
m&z& cz& kz U sin pt
传递给设备的激振力变成两个, 弹簧+阻尼器,且相差90°
系统的稳态响应:
z Asin pt
弹簧力: 阻尼力:
kz kAsin pt cz& cApcos pt
其中:
A
As
1 2 2 2D 2
传递率:
U0
卫星上使用的继电器板 将原2.3mm厚的加强筋铝板 更换为阻尼结构 低密度泡沫垫高的自由阻尼 大大降低动力放大因子
4
阻尼减振技术
防振动、冲击的措施
1、消除振源,无法消除时,应想办法减弱振动,例如改善 转子偏心率
2、结构刚性化,增加结构刚度,提高设备及器件的固有频 率与激振频率之比,线缆捆扎,缩短器件引脚
5
振动测试技术
传感器
运动微分方程:
m&x& cx& kx mu&&
被测体作简谐振动:
u u0 sin pt
质量块m的响应:
x X sin pt
X
p 2 u0
1
p
2
2Dp
2
力—电转换:
Q
dk0 2
A
1
p
2
2Dp
2
arctan 2Dp
1 p
2
电荷输出的幅值正比于 被测振动的加速度幅值
转动惯量:三线悬挂法
I
mr 2T 2
4 2l
重量,三点圆半径 回转周期,线长
3
减振器设计
隔振系统的设计
步骤: 1、设计资料:设备物理数据,环境条件,减振器资料 2、隔振系统的设计:根据结构选择减振器的支撑位置和方式
根据非耦合条件选择减振器支撑的布置方式 根据承受能力选择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 计算弹簧刚度 选择或设计减振器(环境适应性,共振参数) 实验验证
等效阻尼:
ce
We
pB2
非粘性阻尼
流体阻尼:物体以较大速 度在较小粘性流体中运动
比例常数
结构阻尼:材料自身内摩 库伦阻尼:固体表面的干
擦力导致的
摩擦阻尼
比例常数
摩擦系数、摩擦力
ce
We
pB2
8 pB 3
ce
We
pB2
p
ce
We
pB2
4N pB
2
隔振原理
双层隔振
单层隔振的隔振系数不能取得过小时,可考虑使用双层隔振,也叫二次隔振
2、频率比 2, 1
响应振幅大于激励振幅,系统发生共振 峰值出现在1附近,大阻尼比能抑制峰值
3、频率比 2, 1
隔振与否的分界点,而与阻尼比无关
隔振效率: E 1100%
注:以上公式推导的激振为位移表述,当用速 度和加速度表示时,可以推出同样的结论
ze Asin pt z&e v sin pt &z&e a sin pt
1
概述
橡胶作减震器的弹性材料,特点:
1、取型和制造比较方便,改变内部构造可大幅改变三个方向刚度 2、自身阻尼较大,高频振动(>50Hz)能量吸收较好,过共振区无需阻尼器 3、阻尼比随橡胶硬度变化,长期共振时,蠕变使阻尼失效 4、动态载荷的弹性模量大于静态时,比值1~2,还是频率的函数 5、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低温-50°,高温60°,老化显著,易受化学腐蚀
第十一章 隔振设计
1
概述
2
隔振原理
3
减振器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2
隔振原理
隔振
最好的办法是消除振源:载具的发动机,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不现 实
只能设备与振源隔离,使振动在传递图中减弱甚至消除 根据振源的不同,主动隔振与被动隔振 主动:设备本身在振动,将其与基础隔离,振动不传递到基础 被动:基础振动,将设备与基础隔离,振动不影响设备
共振导致很大的加速度,此时减振器起反作用,可用阻尼 阻尼也有二重性,大阻尼可降低振幅,过阻尼导致隔振效率降低
隔振器的弹簧决定刚度,分为承载型和非承载型 承载型:提供刚度的同时,还有支撑和平衡的作用 非承载型:主要提供弹性恢复力
这里主要是指承载型,以金属弹簧和橡胶两种为主 工艺成熟,成本低,适用性强,可靠性高
被动隔振
牛顿第二定律得运动方程
m&z& cz& kz kze cz&e
传递给设备的激振变成两个, 弹簧+阻尼器,且相差90°
响应振幅与激励振幅之比:隔振传递率,
隔振系数
1 2D 2 1 2 2 2D 2
2
隔振原理
被动隔振
1、频率比 2, 1
响应振幅小于激励振幅,系统做衰减运动 频率升高衰减加剧,阻尼比大衰减降低
仪器与设备
工作原理: 被测物体振动时,传感器将感受的 运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后, 通过分析仪器显示
5
振动测试技术
传感器
感知和传输运动信号是测量系统的重要环节,传感器是核心装置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电测传感器,可以将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力等 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便于传输、处理和存储
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速度-位移,加速度-速度
3、形状系数:
约束面积与自由面积之比 S AL AF
S不同,弹性模量也不同 具体查表、手册
3
减振器设计
橡胶减振器设计
简单形状直接得到 复杂形状先分解成 简单形状 再复合起来
金属弹簧减振器
搞清载荷后 查阅机械设计手册
3
减振器设计
重心和转动惯量
设备重心往往偏离几何对称轴
重心: 1、计算法,算出每个部件的重心和重量,进而计算整体的重心 2、称重法,先称出总重量,分别确定重心的x,y,z坐标
第十一章 隔振设计
1
概述
2
隔振原理
3
减振器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4
阻尼减振技术
电子设备不是理想刚体,减弱的振动仍然可能引起某些部件的共振, 特别是无法二次隔振的微小器件
目前应用:阻尼材料涂覆或黏贴在振动体上,粘弹性材料作为芯层镶 嵌在基层与约束层之间,利用阻尼消耗大量机械振动能
粘弹性材料
横向灵敏度,越小越好,一般为主轴灵敏度的5%,压电材料的不规则导致
5
振动测试技术
传感器
电荷灵敏度与电压灵敏度
输出电量与输入机械量之比,称为灵敏度
重要指标:固有频率
Sq
Q A
dk0
2
电荷幅值灵敏度 压电常数、等效刚度
灵敏度
压电元件两极间形成电容,则电压为:
ea
电压幅值灵敏度:
q Ca
Se dk0 Ca 2
两种可选,后接相应的测量仪器
灵敏度是频率的函数,在一定 范围内几乎不变(使用范围பைடு நூலகம், 频率上限即传感器的固有频率
3、隔离,激振频率高,增加刚度困难,使用减振器 4、去耦,电路板上器件多,各自的固有频率不同,因此共 振频率区间较大,封装以后成为一个整体,区间大大减小
5、利用阻尼减振技术 6、其它
第十一章 隔振设计
1
概述
2
隔振原理
3
减振器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测试目的
理论建立在相对简单的力学模型基础上,与实际问题有一定差距, 电子装备结构十分复杂,精确的力学模型难以建立,复杂结构的 振动问题一般借助于实验解决。 通过实验发现暴露结构的薄弱环节,修改和完善结构参数,并检验现有 理论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U
1 2D 2 1 2 2 2D 2
tan 2 p 2 p2
具体传递曲线两者完全一致
2
隔振原理
等效阻尼
2 阻尼对隔振效率有不利影响,周期振源时适用,复杂振源不一定
粘性阻尼是线性的,利于求解,还有很多非线性阻尼,能量等效
稳态响应: z Bsin pt
粘性阻尼作功:
Wd
cpB2
振幅越大, 阻尼消耗的能力越大
自由阻尼结构:阻尼材料在结构表面
综合损耗因子与 阻尼材料和厚度有关 垫高可增加变形 导致损耗因子加大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基本原理
自由阻尼结构,工艺简单,但受温度影响大,不适合恶劣环境使用 约束阻尼结构:结构+阻尼材料+结构,多的一层即为约束层 基层和约束层提供结构强度,阻尼层吸收振动能量 也可根据需要做成多层结构
主要参数为三层结构的厚度和材料
约束阻尼结构的设计
基本设计要点: 1、根据使用场合和激振情况,确定预期的减震目标 2、确定结构振型,找到应变加大的部位,进行约束阻尼处理 3、在结构重量、刚度许可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对称夹心结构 4、依据相关公式,进行详细的参数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的应用
振动和噪声控制的四种处理方法: 隔振、阻尼、吸收、封闭
一般原则:结构紧凑、材料适宜、形状合理、尺寸尽量小、隔振效率高
需注意的因素:
1、载荷特点:结构一般是几何对称的,但设备重心往往偏离几何对称轴, 因此减振器不能完全相同 2、减振器总刚度应满足隔振系数要求,减振器刚度应对称于系统惯性主轴 3、减振器总阻尼要综合考虑通过共振区的振幅要求,也要考虑隔振区的隔 振效率
3
减振器设计
橡胶减振器设计
主要参数:弹性模量 受多因素影响:橡胶种类、硬度、工作温度、形状尺寸、相对变形等
1、硬度: 肖氏度
E 3.57105e0.034HS N / m2
不可压缩,泊松比约0.5,是温度函数 疲劳现象不显著,30万次无变化
2、温度:
40-55°是最佳温度工作范围, 温度变化±3-5°,弹性模量±15-20%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基本原理
结构阻尼:材料运动中存在内摩擦,结合面之间存在摩擦,导致的阻力
简谐运动时,其幅值=弹性力×损耗因子,也是复数,复阻尼
运动方程: m&z& kc z ze 0
设支撑体的运动为: ze A0e jpt
质量m的响应:
ze A0e j pt
带入运动方程,解出隔振传递效率
其动态特性:弹性模量,损耗因子
复弹性模量: Ec Ecos j sin 剪切弹性模量: Gc Gcos j sin
损耗因子:粘性材料的正交弹性模型与同相弹性模量之比
E sin tan E cos
G sin tan G cos
拉伸损耗因子,剪切损耗因子
图表示振动时材料的能量关系,损耗因子表征阻尼能与最大弹性变形 能之比,反映了材料耗散振动能量的能力,阻尼越大,损耗因子越大
损耗因子0.01~0.05 材料内摩擦阻尼:材料内耗引起的,损耗因子镁铝10-4,
铅10-3,铸铁10-2
材料内摩擦阻尼过小,难以达到减振的要求,因此需外加阻尼 阻尼橡胶,高聚合物材料,损耗因子可达2~3,共同构成复合材料, 金属提供强度、橡胶提供阻尼,综合损耗因子0.1~0.5
包括两种结构:自由阻尼结构,约束阻尼结构
有两个隔振系数:1
Z1 A0
2 0
2
2 0
2 a
2 0
2 b
2
Z2 A0
2 0
2 0
2 a
2 0
2 b
r接近0,两个系数均接近1
r增大,隔振系数也增加
[0,ra]区间,两个系数均为正
r=ra时,一阶共振
r>ra时,系数均为负值
r=rb时,二阶共振
r>rb时,系数趋近于0
0
22 11
, a
1 , 11
b
2 , 11
p 11
两个的曲线图
进而得出弹簧刚度:
k1
m1 p2 1 2
1 1
u为质量比,取值0.2~1
在计算出另一个刚度,有相应公式
第十一章 隔振设计
1
概述
2
隔振原理
3
减振器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3
减振器设计
减振器的选用原则
设计时主要考虑: 1、根据对隔振系统固有频率和减振器刚度要求,决定其形状和几何尺寸 2、根据对系统通过共振区的振幅要求,决定阻尼系数或阻尼比 3、根据隔振系统所处的环境和使用期限,选取弹性元件和阻尼的材料
A A0
12 1 2 j
共振时,r=1,共振振幅完全由结构阻尼决定,
加速度响应: A 2 A0k /m
增加阻尼或减小刚度都可抑制加速度
阻尼减振主要指增加自身的结构阻尼——基本原理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基本原理
结构阻尼:系统阻尼+材料内摩擦阻尼 系统阻尼:结合面之间的摩擦,由高压界面的相对运动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