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全册教案
高中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教学重点: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自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古代对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并讲述人类认识海洋的过程以及对海洋的科学探索历程。
教师给予总结点评: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 above is the whol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Gorky said: "t he book is the ladder ofhuman progress."I hope you can mak e progress with the help of this ladder. Material life isextremely ri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 all of which gradually change the way of people's study a nd leisure. Many people are nolonger eager topursue a document, but as long as you still have such a smallpersiste nce, you will continueto grow and progress.When the complexworld leads us tochase out, reading anarticleor doing a problem makes us calm down and return to ourselves. With learning, we can activate our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establish our belief, keep our purespiritual world and resi st the attack of the externalworld.。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情况;2.掌握当前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程度及其所面临的问题;3.培养学生海洋资源保护的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海洋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情况;2.掌握当前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程度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教学难点1.清楚了解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与困境;2.理解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其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限制。
教学内容和步骤1. 知识点讲解1.1 海洋资源种类及其分布。
海洋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环境、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分布广泛,形式复杂。
1.2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形式及程度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形式包括渔业、能源开发、矿产开发、旅游、军事等。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海洋资源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即开发利用强度大、保护意识薄弱、盲目开发等问题。
2. 小组讨论请学生们分小组,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我们需要保护哪些海洋资源?•我们如何保护这些海洋资源?3. 学生报告请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回答上述问题并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学情分析本课的学生主要是高中生,他们具备以下特点:1.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具有初等科学和地理基础知识;2.具有探究性学习的兴趣;3.对科技和现代化有浓厚的兴趣。
综合以上,可以使用小组讨论和学生报告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基本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反思本课是《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通过讲解海洋资源种类、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海洋资源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课程设计。
课堂采用小组讨论与学生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情境性强,富有启发性。
但是,由于本课的涵盖面比较广,所以教学框架不易把握,需要教师在选取材料方面格外注意。
在具体教学中,要从学生自身的现实或校外生活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探究兴趣,激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2020届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教案: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都知道,陆地上高低起伏,有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那海底地形是怎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学生回答)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读图2.14,归纳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
大陆架和大陆坡:见教材P16
岛屿和海沟:见教材P16
洋盆和洋中脊:见教材P17
大陆隆:也称大陆基。
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
深度约为1500—5000m 之间。
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
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
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
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
海水的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
海水的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水的性质和特点;2.理解海洋中水的循环和分布;3.掌握海洋中的波浪运动、洋流运动和潮汐运动;4.培养学生分析海水运动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能够较为精确地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基本过程;2.了解洋流运动的特点和影响;3.理解潮汐运动的基本规律并解释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世界海洋图,结合图片解答以下问题:•世界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多少?•世界海洋中最大的海是哪个?有多大?•那些海区域会因为热带风带来的欧式对流而被称为高压带?2.讲授(30分钟)海洋的三种基本过程1.波浪运动波浪是指指水体受到周期的外力作用,引起整体运动的波动现象。
海浪波长、波速和波高受风速、持续时间和海水深度影响。
2.洋流运动洋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缓慢地流动的水体。
洋流通常由风、重力和地球自转力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
3.潮汐运动潮汐是指海面上上升和下降的规律往复运动。
潮汐有半日潮、日潮、半月潮和月潮等几种。
海水循环和分布的影响因素•水温:影响海水密度,进而影响海水循环;•地形和海底地貌:影响洋流的形成和变化;•风:影响海洋表层水体的运动和海浪的形成;•互相作用:影响海水循环和分布的综合因素。
洋流运动的区域性特点和影响•北大西洋洋流:从美国东海岸向北,经北非等地到达欧洲北极圈附近;•科西嘉洋流:从大西洋中部向东北流,进入地中海;•火山岛洋流:与赤道洋流交汇,影响太平洋沿岸的温度和气候。
潮汐运动的规律和成因•潮汐的基本规律:两全的潮汐和两现的潮汐;•潮汐的成因:引力和惯性的相互作用。
3.讨论(20分钟)•自然环境对沿海城市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加强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4.展示(10分钟)请学生展示自己所做的研究报告,内容包括海洋多样性、全球海平面历史和预测等。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应练习以及设计一份关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海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2、了解洋壳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4、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高中地理术语全集一、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人教版本高中地理选修2《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及认识》1
教课方案【教课准备】课程标准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与技术:运用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实质洋流散布图,联合详细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锻炼周密的推理和谨慎的表述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科学研究的仔细态度、感悟航海家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加强环保意识。
过程一:①观看“加拉帕戈斯群岛”视频,激发学习兴趣;②画出生界洋流散布图,查验知识贮备;③对照岛上多种动物的习惯,总结洋流对天气和大海生物质源散布的影响。
过程二:①分组设计无动力帆船全世界航海线路图,学致使用;②联合翟默全世界航海路线图,总结洋流对航海的有益影响。
③简要解说海雾,点明洋流对航海的不利影响。
过程三:ABT夏季号原油泄露事故,感觉洋流对大海污染的负面影响;②辩证剖析洋流对大海污染的影响。
小结:研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为了适应规律、利用规律、展望灾祸,令人类能够趋利避害,可连续发展。
【教课过程】过程一:开启加拉帕戈斯群岛探秘之旅,研究洋流对天气和大海生物散布的影响.利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开始上课。
开始今日我们的研究大海之路。
(导入)它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之源;它位于赤道,却凉快干燥;热带和寒带的动物在这里共生;它很神奇。
第一看一段视频。
这个地方叫加拉帕格斯群岛,能够说充满了神奇,有众多的珍禽异兽。
我们在探秘以前,先查验一下大家的知识贮备。
(温故知新)请学生绘制全世界洋流散布图,检查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做好知识贮备。
检查学生绘制的散布图,解说注意事项,检测知识贮备总结全世界洋流的规律5条。
风海流密度流(过渡)带着这样的知识贮备,我们来进一步研究马拉帕格斯群岛。
第一,地理地点:在赤道邻近,东距南美大陆1000公里,能够说远离大陆,由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凝结而成的13个小岛和19个岩礁构成。
那么让我们一同来看群岛上有哪些禽异兽呢?陆鬣蜥:神仙掌主要散布在干旱地域,说明这个地区天气比较干旱。
地球上的海与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
地球上的海与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海洋与海洋生态的基本概念2.了解大洋形成及其区划,有关海洋与陆地的关系3.理解海底世界与海洋资源问题及其利用和保护的现状4.掌握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二、教学重点1.大洋的形成及分布2.海洋中的环境与生物资源三、教学难点1.不同海洋的特点和区域差异2.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四、教学内容1. 大洋的形成及分布(1)海洋的概念和大洋的分布海洋是指地球表面积水值为71%的大洋、海湾、海峡、海角、大陆架和海底峡谷等水体的总称,总占地球表面的71%。
大洋是指地球表面被海洋覆盖的较大的水域,分布在全球,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面积达到1.65亿平方公里;其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洋。
(2)大洋的形成大洋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大洋盆地形成阶段•大洋的演化过程大洋盆地形成是指大陆边缘被拉伸而形成大洋裂谷,其间断的大型板块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向两侧扩张,海底山脉的形成使得中央山脊高度逐渐升高,新的地壳材料在中央海脊不断向两侧推移,同时老的地壳材料则沉没到地球深处被岩浆熔融,不断重复着这一过程,最终形成了大洋地壳。
大洋的演化过程是指海洋的面积、水深和环境的演变,是由全球环境变化和板块构造演化成因的。
(3)大洋的区划全球大洋分为五个海洋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北冰洋2. 海洋中的环境与生物资源(1)海底地形和海洋生态环境海底地形是指海底的地貌和构成,包括海底山脉、海峡、海沟、海盆等。
海洋生态环境是指海洋生态系统和有关非生物要素的全部环境条件,包括温度、盐度、压力、光照、营养盐物种和水动力等方面。
(2)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是指人类在海洋中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获得的各种有用物质和信息的总称。
海洋生物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和利用价值等方面。
五、教学方法1.大洋模型制作。
模拟大洋地壳形成过程,如板块运动、海底世界等。
2.资料阅读。
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 海洋地理》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教案全套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教案全套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了解四大洋的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它们之间的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XXX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1.四大洋的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不同类型的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对比项目洋海占海洋面积比重 89% 11%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比较大无独立的系统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3.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
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XXX—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以《地理选修2》中的第三章“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教学内容,通过讲解海洋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现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海洋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资源的特点和分类;2.学习掌握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珍惜海洋资源;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1.帮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特点、分类、开发利用现状;2.激发学生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珍惜意识;3.引导学生批判思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4.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究。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海洋地图,引导学生认识海洋的分布,涵盖面积、深度等特征,展现海洋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引出课题;•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开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题,介绍和深入探讨海洋资源的特点、分类和开发现状。
2. 学习海洋资源的特点和分类•帮助学生了解海洋水力、物理、化学、生物特点;•分类介绍海洋资源,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
3. 介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总体介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阐述其发展状况、优势和劣势;•进一步详细讲解海洋石油、海洋捕捞、海洋工程、海洋旅游和海洋环保等领域。
4.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珍惜海洋资源•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宣传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提高学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意识;•强调合理、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5. 引导学生批判思考,分析问题•展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如海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引导学生探究并思考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设计相关小组活动。
6. 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收获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激励学生思考、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优质课教学设计_2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酒精灯、托盘、热水、海绵块教学方法:实验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现在看到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你们觉得海洋的中心和海洋的边缘相比哪里的海水更深一些呢?(引导学生认识洋中脊)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学说)回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指导学生理解地幔物质对流的模拟实验。
海底扩张学说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动态模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海底扩张学说教材P20案例1:学生讨论并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裂谷的形成距今1.3亿年前,新的地幔物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陆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并产生无数的裂隙。
距今7000—8000万年,地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张,形成初期的海洋,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海洋地壳。
洋壳不断扩张生长,海底扩张形成宽广的洋盆,使大陆不断向两侧分离形成大西洋。
(1)找出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2)图中岩石年龄从洋中脊向两侧有什么分布规律?(3)太平洋海底最老的岩石年龄距今多少年?(4)与地球46亿高龄对比,为什么海底岩石年龄最老不超过2亿年?(由四个思考题引导出下一个内容——洋壳的消亡)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教案: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海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岸带的定义。
了解海岸带进退的影响因素。
2、了解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了解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海岸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2、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海边,海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那么我们真的能指出海岸线的位置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解小结: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转承)那么影响海岸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呢?(阅读,讨论,回答)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转承)我们知道,海岸的类型有多种多样,主要有哪些呢?
2.海岸的类型
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这些不同类型海岸有哪里主要特点及开发方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后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高中地理选修海洋地理复习教学案
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复习教学案课时安排:4—5课时考点扫描:一、海洋和海岸带1.海底地形: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3.海—气相互作用4.海水运动: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5.海岸与海岸带: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6.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二、海洋开发7.海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8.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9.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1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1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四、海洋权益13.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14.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15.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第一章海洋概述[本章考点]考纲上没有显示,作为基础知识掌握。
重点是区域地图的训练。
海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本章考点]1.海底地形:(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2.海岸类型及其特点[知识梳理]大陆边缘洋盆洋中脊3.海底地形的形成[本章考点]1.海水温度与盐度:(1)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2)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3)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2.海水运动:波浪、潮汐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梳理] 1.海水温度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水平分布规律 同一季节,不同海区 同一纬度 垂直分布规律: 2.海水盐度3.海水运动种类: 、 、 等。
成因: 、 、 、 等。
(1)波浪意义: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对 、 、 、都有影响。
概念: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现象。
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_2
《海底地形的分布》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本课为人教版选修二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要求根据海底景观图或海底地形图,判断不同海底地形,并归纳海底地形的分类。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及特征2.过程与方法阅读海底地形景观图或海底地形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三、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洋盆、海沟等,本节主要介绍了海底地形的分布情况,主要考察学生的认知识记情况,以及等值线图的判读。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陆地地形的分布情况,特别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理念知识课堂,趣味课堂,生活课堂!五、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展示、小组竞赛、合作探究、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相结合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播放电影《海王》剪辑片段导入,在课程开始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视频,共同领略海底世界的奇幻想象。
从中国古代《西游记》中四海龙王和水晶宫,到西方神话中的海王,古今中外,人们对海底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
影片中我们欣赏到大西洋底炫目美丽的亚特兰蒂斯,也看到海沟族领地的阴暗诡谲,让人望之生畏。
那么真正的海底地形究竟如何,让我们今天共同走进蓝色大海的传说,探究海底地形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展示,使学生明确重点几种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分布规律三、新课讲授【创设情境,背景探究】(一)人类对海底地形的探索为了探知海底地形地貌,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1925~1927年期间,德国“流星”号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
1953年以来,开始使用精密的回声测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
人们发现,洋底也和陆地一样,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教案:第一章 海洋概述 第二节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中国古代对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并讲述人类认识海洋的过程以及对海洋的科学探索历程。
教师给予总结点评: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
高中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2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2021-4-29 20XX年复习资料教学复习资料班级:科目: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海洋的历程。
2.理解人类海洋科学研究的成就。
3.人类海洋科学研究的成就。
(难点)一、人类认识海洋的历程时间历程航海技术人类对海洋的认识15世纪以前畏惧海洋几乎没有“天圆地方”初步利用沿海航行“鱼盐之利,舟楫之便”15世纪末开始大航海时代环球航海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一战后深化利用蒸汽机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当今可持续发展内燃机和核能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深化了对海洋的利用,此时段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是什么?提示: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
二、人类对海洋的科学探索时间手段结果1872~1876年环球综合海洋考察奠定了海洋科学的基础20世纪50~80年代深海钻探技术与海底钻探计划诞生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大洋观测计划与相关气候研究揭示了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当今全面开展海洋环境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研究2.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人类对海洋的科学探索成果是什么?提示:人们认识到全球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揭示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学生分组探究一人类认识海洋的历程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15~16世纪,人类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远洋航海?提示: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等。
2.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对海洋的利用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深化了对海洋的利用。
战争时期,海洋成为屯兵、作战的重要场所;战后海洋又成为食品基地、油气开发基地、旅游娱乐基地和仓储等空间利用基地。
高中地理 第一章 海洋概述 第二节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中国古代对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并讲述人类认识海洋的过程以及对海洋的科学探索历程。
教师给予总结点评: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1。
地球上的海与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
地球上的海与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及其组成部分,了解海洋的地理特征、海水的成分、海洋中的生物和海洋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造成的影响。
教学内容1.地球上的海洋及其组成部分2.海洋的地理特征3.海水的成分4.海洋中的生物5.海洋资源6.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入话题:介绍海洋在地球上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引发问题:“你知道地球上有多少海洋?它们有什么组成部分?”2. 学习1.地球上的海洋及其组成部分:•五大洋的介绍(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洲际洋、北冰洋)•海洋区划及其分类(沿岸海洋区、大陆架海洋区、大洋深海区)2.海洋的地理特征:•水深、水温、海水密度、海洋环流、海底地形、海岸等3.海水的成分:•淡水与盐水的比例•海水中的主要盐类成分和含量:Na+、Cl-、Mg2+、SO42-、Ca2+、K+等4.海洋中的生物:•海洋中的主要生物类别(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海洋昆虫、鱼类、海豚、鲸等)•海洋生态系统(浅海、中海、深海生态系统的区别)5.海洋资源:•海洋能源(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海水淡化等)•海洋矿产资源(生物矿、海盐、深海热液矿床、沉积物等)•海洋渔业资源(各类鱼类资源和捕捞技术等)6.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沿海旅游业和海洋污染问题•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垃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生态修复和环保问题3. 总结1.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本课程所学内容。
2.提醒学生记住重点概念、关键词和注意事项。
4.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业并提交: 1. 画出地球五大洋的位置图,并标出每个洋的名称和面积。
2. 阅读有关海洋污染治理的文章,并撰写一份题为“海洋污染治理”的读书笔记。
教学评价通过回答问题、课堂讨论、板书和考试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反馈,并且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能力方面,重点考察学生对概念和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2《海洋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1、四大洋概况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方法:图表比较法、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1.海与洋对比(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3.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
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海峡连通海域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熟练掌握主要海峡、运河、海湾、海洋的经纬度位置及重要意义。
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自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古代对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并讲述人类认识海洋的过程以及对海洋的科学探索历程。
教师给予总结点评: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岸带的定义。
了解海岸带进退的影响因素。
2、了解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了解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海岸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2、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生活在海边,海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那么我们真的能指出海岸线的位置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解小结:1.海岸线(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转承)那么影响海岸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呢?(阅读,讨论,回答)(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转承)我们知道,海岸的类型有多种多样,主要有哪些呢?2.海岸的类型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这些不同类型海岸有哪里主要特点及开发方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后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都知道,陆地上高低起伏,有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那海底地形是怎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学生回答)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读图2.14,归纳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大陆架和大陆坡:见教材P16岛屿和海沟:见教材P16洋盆和洋中脊:见教材P17大陆隆:也称大陆基。
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
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
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
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
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
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了解洋壳的形成。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概念。
2、掌握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全面严谨的科学分析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问:海水的温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一)海水温度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
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承转)根据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我们来了解一下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海水温度分布规律)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转承)海水温度的变化对对大气温度有什么作用呢?学生阅读24页内容,思考并问答。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原因:海水热容>陆地>空气(完成P25思考题)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水的温度,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海水的另一个重要性质——海水的盐度。
先来了解一下海水盐度的概念:(学生回答)(二)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承转)那么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哪些呢?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规律方法总结:2.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①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②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
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达4.1%最低海区:波罗的海。
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
不超过1%3.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如下图)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
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第二节海水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2、理解不同类型洋流及其成因。
3、掌握不同性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说明世界洋流流向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分析问题作风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启发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广阔无垠的海洋,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