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我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个有界限的、独一无二的 “小宇宙”,既区别于其他 “小宇宙”,又将自己从所 处的社会背景中凸现出来
– 西方文化背景(北美,欧洲) • 会叫的轮子才能够得到 油的润滑(美国谚语)
– 将自己看成是周围社会关系 的一部分,自我的意义通过 社会关系来表达,而不是通 过独立且自律的行为来表达 – 东方文化背景(中国、日本)
• 枪打出头鸟(中国谚语) • 突出的钉子会被敲扁 (日本谚语)
17
自我认知的文化差异
4.0
自我与他人相比
3.9
他人与自我相比
3.8
wenku.baidu.com
3.7
3.6
3.5
3.4
3.3
东方人
西方人
要求美国学生和印度学生 分别评价自己和他人之间 的相似性。美国学生认为 自我与他人是不同的,但 他人与自我却是相似的, 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独 特。而印度学生的评价恰 好相反,他们认为自己与 他人很相似,没有独特之 处,而他人与自己相比有 很多不同。(Gabrie & Gardner, 1999)
自我意识的个别差异
(一)自我意识的文化差异
15
自我认知的文化差异
(Markus & Kiyayama, 1991)
16
自我认知的文化差异
• 独立性自我 – 以自己内在的想法、感受和 行动来定义自我,而不是以 别人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 定义自我。 • 相互依赖性自我 – 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来定义 自我,并认知到自己的行为 经常会受到别人的想法、感 受及行动的左右。

自我关注激发的社会行为 人类的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策略。 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界定自我 在多变的关系中,我们的自我也不断变化。 所以: 研究自己是如何影响自己和周围的环境的。

自我意识:
主体我(I) 以“主体我” 的身份 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 ——此时的“我”处于 观察地位。
客体我(me) 以“客体我”的身份被 认识、被改造——此时 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
自我意识的构成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 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识形式,是指主我 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绪形式,是指个体 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 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 实之间的关系。 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形式,是指个体 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即主我对客 我的制约作用。
• 另一项调查:男性和女性适合的社会职业
– 男性:矿工、战士、企业经理、飞行员、外交人员、法官、警官。 – 女性:服务员、保育员、纺织工、秘书、护士、演员、缝纫师、 小学教员 • 我国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 – 男强女弱、男主女从
21
自我认知的性别差异
• 为何存在性别差异?
– 社会角色(social role):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 中所处的位置,及社会规定的该位置应具有的 一套行为模式。 – 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社会或个人对于 某种角色应表现出哪些特定行为的期望。 – 生理因素
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
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结构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调控
自我认识是认知
的一种形式,主要 包括个体的自我感 觉、自我观察、自 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等方面内容。
自我体验属于情
绪、情感的范畴, 主要包括自尊、自 信、自卑、自负、 自责、自豪感等方 面内容。
自我调控是指个体
对自己的心理、行 为和态度等方面的 调节,主要包括自 主、自立、自律、 自我教育、自我控 制等方面。
自我意识的构成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 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识形式,是指主我 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绪形式,是指个体 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 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 实之间的关系。 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形式,是指个体 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即主我对客 我的制约作用。
埃里克逊的自我意识发展八阶段理论



3)学前期 4——6岁 获得主动性与克服内疚感。 四到五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 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 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 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 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 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 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 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 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 极性与进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 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阀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 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 (所谓内疚感,就是 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 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构成

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形式,是指个体 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即主我对客 我的制约作用。
自我意识的特点





1)社会性 2 )倾向性,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具有 一定的倾向。 3)形象性,指自己对自己的总体评价。 4 )独特性,指自我意识“我行我素”,表现 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5 )矛盾性,指个体的自我意识中主观的我与 客观的我之间产生了差距,即现实的我落后与 理想的我。
24
关于自我认知的性别差异的研究
• 社交谈话内容
• 女性
– 女性之间的谈话内容更多是人际问题和人际关系。 – 对关系的相互依存,注重亲密关系 • 男性 – 无所不谈(除了自己的感受),通常是体育、股票。
– 对团队的相互依存,更加关心自己在较大团体中的 身分和地位
25
研究结果
80 70 男性 女性
埃里克逊的自我意识发展八阶段理论

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持续人的一生,从婴儿期 的自我意识到老年期的自我意识要经历八个阶 段,每阶段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解 决了这个主要问题,个体的自我意识才会进入 到下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又会面临新的问题, 这样螺旋式地循环到老。如果说上一阶段的主 要问题未解决好,就会影响下一阶段自我意识 的顺利发展,从而发生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 碍。
报告事件的比例
60 50 40 30 20 10 0 关系性事件 集体性事件
要求男性和女性大学生描 述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情绪 事件。女性更多地报告了 关系性事件,即与亲密个 人关系有关的事件。男性 更多地报告集体性事件, 即与他们在较大团体中的 成员身分有关的事件。 (Gabrie & Gardner, 1999)
26
自我意识的作用
• • • • 自我意识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 自我意识使人形成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 自我意识大大促进了人的意志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道德必要前提
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三段论



1)生理的自我 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表 现为个体对自己身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 支配感和爱护感。 2 )社会的自我 3—13 岁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 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先是 模仿做各种游戏,然后是到学校接受小学教育。 3)心理的自我 从13岁至成年,这一个阶段个 体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并趋于成熟。表现为: 用自己的观点解释和评价外部事物;形成自己 的个人价值体系;表现出自我理想;提高了抽 象思维能力。
埃里克逊的自我意识发展八阶段理论



4)学龄期 6——12岁 获得勤奋感与克服自卑感。 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 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 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 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 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 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 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 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 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 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 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 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参加赛跑,也会认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 总之,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自我意识的构成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 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识形式,是指主我 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绪形式,是指个体 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 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 实之间的关系。 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形式,是指个体 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即主我对客 我的制约作用。
每个人都是“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体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
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体验和愿望。
自我意识的结构 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
心理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 质、兴趣、信念、世界观 等个性特征的认识。 对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 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 名望等方面的认识。 对自己的身体、性别、年龄、 容貌、仪表、健康状况以及 所有物等方面的认识。
70 60 50 59 个人特性 社会/关系
百分比
40 30 20 10 0 9 19 27
美国人
日本人
美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对于“我是谁”问卷的回 答
19
回答两个问题
• 男人和女人各有什么特点? • 男性和女性各适合什么职业?
20
自我认知的性别差异
• 一项调查:男性和女性各有什么特点 – 男:胸怀宽广,意志坚强,直爽,深思熟虑,有勇有谋 – 女:细心,善操家务,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嫉妒,软弱,好哭, 好嘟囔
埃里克逊的自我意识发展八阶段理论



2)童年期 1——3岁 获得自主感与避免怀疑感、羞耻感。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 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 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 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 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 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 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 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 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 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 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 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焦点效应: 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可能会高估自己的 突出程度。
社会环境对自我知觉的影响 带有自利色彩的判断 自我关注激发的社会行为 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界定自我



社会环境对自我知觉的影响 作为不同的文化、种族、性别群体中的个体, 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 带有自利色彩的判断 人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并不能总是对事件作 出冷静的判断。
埃里克逊的自我意识发展八阶段理论



1)婴儿期 出生到1岁 获得基本的信任感受克 服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 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 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 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 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 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 般人的信任。 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 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 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知觉相似性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自我与他人相似性
18
自我认知的文化差异
• 自我中的特性 – 个人特性:我们所知觉 到的内部或心理品质 – 社会特性:我们认为别 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 美国学生更倾向于根据他 们的个人特性来描述他们 自己,而日本学生更倾向 于根据自己的社会特性来 描述自己。
Cousins, 1989
22
自我认知的性别差异
• 社会对每一角色规定了一系列责任与义务
– 儒家文化对五伦(五种人伦关系 )的规范: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
• 个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就要学习并符 合相应的角色期望,如职业与职业道德: 医生就该救死扶伤,教师就应教书育人。
23
自我认知的性别差异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