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热力学基础

合集下载

气体热力学性质课件

气体热力学性质课件

03
CATALOGUE
气体热容
定容热容
1 2 3
定义 定容热容定义为单位质量气体在体积保持不变的 条件下,温度升高1 K时所吸收的热量。
公式 定容热容的计算公式为 Cv = (∂U/∂T)v,其中 U 为内能,T 为温度。
物理意义 定容热容反映了气体在定容条件下吸收热量的能 力,是热力学中重要的物理量之一。
这种改变称为散射。
碰撞参数
03
描述分子碰撞频率和散射程度的物理量,与气体的热
力学性质密切相关。
THANKS
感谢观看
物质状态
高熵状态意味着系统处于高度无序或高度混乱的状态,而低熵状态则 表示系统处于有序或相对稳定的状态。
熵的计算方法
理想气体熵
对于理想气体,熵的计算公式为S=n*R*ln(V/n),其中n为气体分子数,R为气体常数,V 为气体体积。
实际气体熵
对于实际气体,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分子内部运动的存在,熵的计算方法与理想气体不 同,需要考虑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分子内部运动等因素。
统计规律
气体分子的运动具有随机性,但遵循一定的统 计规律。
概率分布
描述气体分子速度的概率分布,不同速度的分 子所占比例不同。
平均值
描述气体分子平均速度、平均动能等统计特征。
分子的碰撞与散射
分子碰撞
01 气体分子之间会发生碰撞,碰撞频率与气体分子的密
度和温度有关。
散射
02 由于分子之间的碰撞,分子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化学反应熵
对于化学反应,熵的变化可以用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函数变化来计算,即ΔS=ΔH-TΔS。 其中ΔH为反应焓变,T为绝对温度,ΔS为反应熵变。
05
CATALOGUE

(完整版)第5章大气热力学

(完整版)第5章大气热力学
2020/8/18
2 大气中的干绝热过程
气块概念和基本假定 大气中的干绝热过程
干绝热减温率 位温
干绝热上升时露点变化和抬升凝结高度
2 .1 气块的概念和基本假定
气块或空气微团是指宏观上足够小而微观上含有大量分子 的空气团,其内部可包含水汽、液态水或固态水。 气块(微团)模型就是从大气中取一体积微小的空气块 (或空气微团),作为对实际空气块的近似。
2020/8/18
δQ= Cν dT+pdν
其中Cv是定容比热,v是比容 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象上的应用形式之一,也 称为热流量方程。
2020/8/18
δQ= cν dT+pdν
ν=RT/p
pdν+νdp=RdT
δQ=(cν +R)dT-vdp
δQ=(cν +R)dT- RTdp/p
在等压情况下,dp=0
距离(常取100米)温度下降(或升高)的数值。
Q Ldqs
c pv dT
RT
dp p
Q
dp dpe g dz
p pe
Rd Te
c pd dT
T Te
gdz
Ldqs
c pv dT
RT
dp p
Ldqs
取c pv c pd
T 1 Te
s
dT dz
g c pd
L c pd
dqs dz
123(T0
Td 0 )(m)
即 Zc≈123(T0-Td0)米
(T0-Td0):地面的温度露点差; 即估算抬升凝结高度Zc是从T0按干绝热上升,与从 Td0按等饱和比湿线上升,两线的交点。 有时误差很大
2020/8/18
3 饱和湿空气的绝热过程

热力学基础、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知识要点

热力学基础、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知识要点

热力学基础、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知识要点—大众化学补充一、热力学基础(研究化学反映方向、程度(进行的可能性),反映涉及的能量) 对于化学反映:其中B ν为物质B 的化学计量数。

反映物的化学计量数为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位正。

反映进度: 单位为mol.反映进度必需对应的化学计量方程式。

热和功1.2.1热---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存在温差而传递的能量。

系统吸热:Q >0; 系统放热:Q <0。

功---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之外以其它形式传递的能量;系统对环境做功,W <0(失功);环境对系统做功,W >0(得功)。

功的分类:体积功(膨胀功)、非体积功(如表面功、电功)。

1.2.2热力学第必然律: 焓: 1.3.1反映的标准摩尔焓变:r △,一个反映的焓变必需对应的化学计量方程式。

标准状态:气体:T ,p =100kPa ;液、固体:T ,1个大气压下,纯物质;溶液:溶质B ,b B =1mol·kg -1,,C B =1mol·L -1,1.3.2 f H △(B,相态,T ),单位是kJ·mol -1:在温度T 下,由参考状态单质生成物质B(νB =+1)的标准摩尔焓变,称为物质B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参考态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

1.3.3 c △相态,T ),单位是kJ·mol -1:在温度T 下, 物质B (νB = -1)完全氧化成指定产物时的标准摩尔焓变,称为物质B 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燃烧产物和O2的标准摩尔燃烧焓均为零。

1.3.4 Hess 盖斯定律:化学反映无论是一步完成仍是分几步完成,其反映焓变老是相同的对于化学反映:a A + b B → y Y + z Zr △T ) = ∑νBf H △:焓变=生成物的生成焓之和—反映物的生成焓之和;r △T ) =- ∑νB焓变=反映物的燃烧焓之和—生成物的燃烧焓之和; 自发转变:在没有外界(即没有非体积功)作用下,系统自身发生转变的进程。

大气物理学复习资料

大气物理学复习资料

大气物理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一章大气概述1、干洁大气:通常把除水汽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结大气,也称干空气。

2、气溶胶: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粒子。

3、气团: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巨大空气块。

4、气团变性:当气团移到新的下垫面时,它的性质会逐渐发生变化,在新的物理过程中获得新的性质。

5、锋:冷暖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交界面处出现一个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发生剧烈改变的过渡带称为锋。

6、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

7、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8、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占主导地位,使锋面处于来回摆动状态。

9、锢囚锋:当三种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如暖气团、较冷气团、更冷气团)相遇时,可以产生两个锋面,前面是暖锋,后面是冷锋,如果冷锋移动速度快,追上前方的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并逐渐合并起来,使地面完全被冷气团所占据,原来的暖气团被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这种由两条锋相遇合并所形成的锋称为锢囚锋。

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垂直方向上每变化100米,气温的变化值,并以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为正值。

11、气温T: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12、混合比r:一定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和干空气质量之比。

r=m v/m d13、比湿q:一定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质量与湿空气质量之比。

q=m v/(m v+m d)14、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的分压强称为水气压。

15、饱和水汽压e s:某一温度下,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所具有的水汽压。

16、水汽密度(即绝对湿度)ρv:单位体积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17、相对湿度U w: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水汽和饱和水汽的摩尔分数之比称为水面的相对湿度。

18、露点t d:湿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的条件下,气温降到对水面而言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大学物理 第八章 热力学基础

大学物理 第八章 热力学基础

CV
2019/5/21
P.12/42
§8.2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基础
§8.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本质:包括热现象在内的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E2 E1 W Q (E2 E1) W E W
Q
dQ dE dW
Q
E E2 E1
W
+ 系统吸热 内能增加 系统对外界做功
系统放热 内能减少 外界对系统做功
2019/5/21
P.13/42
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第一定律适用于任何系统(气液固)的任何过 程(非准静态过程也适用),
Q E PdV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另一叙述:第一类永动机 是不可 能制成的。
第一类永动机:Q = 0, E = 0 ,A > 0的机器;
过一系列变化后又回一开始的状态,用W1表示外界对 气体做的功,W2表示气体对外界做的功,Q1表示气体 吸收的热量,Q2表示气体放出的热量,则在整个过程中 一定有( A )
A.Q1—Q2=W2—W1 ; B.Q1=Q2
C.W1=W2 ;
D.Q1>Q2
2019/5/21
P.16/42
【例8-4】如图,一个四周绝热的气缸热,力中学基间础 有 一固定的用导热材料制成的导热板C把气缸分 成 A.B 两部分,D是一绝热活塞, A中盛有 1mol He, B中盛有1mol N2, 今外界缓慢地
等压膨胀过程 V2>V1 , A>0 又T2>T1, 即E2-E1>0 ∴Q>0 。气体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内能的增加,
一部分用于对外作功;
等压压缩过程 A<0 , T2<T1, 即E2-E1<0 ∴Q<0 。

大气热力学

大气热力学

(3)在静力平衡情况下,任意高度z处的气压, 等于该高度单位位截面上所承受的铅直气柱的 重量,这就是气压的静力学意义。即
P gdz
z
A、若海平面(z=0)处气压为p,则由上式 得到:
p0 gdz
0
B、任意单位截面上下界的气压差(p-p)等 于该气层的重量

p1 p2
dp p2 p1 gdz, p2 p1 gdz
PV nR T
*
(3.6)
R P T RT (3.2) M
*
R*:universal gas constant(通用气体常数或 普适气体常数)
R* R m: mass M M: gram-molecular weight, unit: kg/mol n : mole
: density, unit: kg/m3
均质大气的重要特征:
(1)P随Z呈线性递减; (2)T随Z呈线性递减,直减率 r=3.42/100m,是空气产生自动对流的 一个临界值,r可作为判据; (3)随Z不变。 (4)气层上限高度H仅是地面T的函数。
2.isothermal atmosphere(等温大气)
1、概念: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γ =0,即T=常数)的 大气称为等温大气

g Rd
(2.13)
(2.13)多元大气的压高公式。将上式稍加整理得
p z z 0 [1 ( ) p0
多元大气上界高度 由(2.14)知,当 Z
Z
0
T0
A
பைடு நூலகம்
]
(2.14)
0 时,大气上界为
T0

多元大气与等温大气、均质大气的关系

大气科学概论:第6章-5 节热力学图解

大气科学概论:第6章-5 节热力学图解
答: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比湿增加,露点增加,
相对湿度不变,位温减小,
假相当位温不变。
• 3、设某地气压为1000hPa,气温25C, 相对湿度80%。若日落后气温降低了5C
,问是否会产生雾?雾的含水量是多少 ?
P 1000 hPa,T1 25 C 时, qs1 25(g / kg)
q qs r 20(g / kg)
课堂练习根据假湿球温度和假湿球位温的定义在tlnp示意图上画出假湿球温度和假说明平流雾形成过程中可能包含哪些热力学过程哪些可以认为是绝热的哪些可以认为是非绝热的
第5节 热力学图解
热力学图解的用途
• 分析大气热力状况时,热力学图表方便快捷 • 由层结曲线看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看是否有等
温层、逆温层
• 温度层结与露点层结配合,判断云的高度、厚 度
• 要点: 层结曲线和状态曲线 应用:如何确定LCL,如何绘制层结曲线
pe p
•比湿(specific humidity) q
q v
e
e
v d p (1 )e p
饱和时: es , qs , rs
•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RH
RH r 100 % e 100 %
rs
es
将常规的温度、湿度组成新的温湿特征量 ,如se,,Tv等
凝结高度后,再沿湿绝热线上升的路径,表示为:dT
• 层结曲线上温度随高度分布的表示为 : T
dZ
Z
气块的路径曲线
湿绝热
线γs
等饱和比 湿线qs
干绝热 Pc 线γd P0
-lnP Γs
qS LCL
Γd
Tc Td0 T0
层结曲线,配合状态曲线(干绝热线与湿绝热线)可 以求该地上空凝结高度,可分析气层的稳定状态,比

《大气物理学》学习资料:大气热力学基础

《大气物理学》学习资料:大气热力学基础

修斯看来,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听任它自然发展,那么,能量差总是倾向
于消除的。让一个热物体同一个冷物体相接触,热就会以下面所说的方式
流动:热物体将冷却,冷物体将变热,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为止
。克劳修斯在研究卡诺热机时,根据卡诺定理得出了对任意循环过程都都
适用的一个公式 :dS=(dQ/T)。
对于绝热过程Q=0,故S≥0,即系统的熵在可逆绝热过程中不变,在
17
克劳修斯主要科学贡献
在《论热的运动力……》一文中,克劳修斯首次提出了热 力学第二定律的定义:“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 高温物体。”
推导了克劳修斯方程—关于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 和 气体普适常数之间的关系,修正了原来的范德瓦尔斯方程 。
1854年,最先提出了熵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热力学理论 提出了气体分子绕本身转动的假说 推导出了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公式,找出了分子平均自由

1948年,香农在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发表了《通信的数
学原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一文,将21熵的 概念引入信息论中。
熵在热力学中是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通常用符号 S表示。在经典热力学中,可用增量定义为dS=(dQ/T) ,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Q为熵增过程中加入物 质的热量。下标“可逆”表示加热过程所引起的变化过 程是可逆的。若过程是不可逆的,则dS>(dQ/T)不可 逆。从微观上说,熵是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无序度 的量度,系统越无序、越混乱,熵就越大。热力学过程 不可逆性的微观本质和统计意义就是系统从有序趋于无 序,从概率较小的状态趋于概率较大的状态。
Q
cpdT

大气物理学笔记

大气物理学笔记

大气物理学笔记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1. 大气组成。

- 干洁大气:主要由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氩气(约占0.93%)等组成。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比例相对稳定,对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 水汽:是大气中含量变化最大的成分,其含量在0 - 4%之间。

水汽是天气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如云、雨、雾等的形成都离不开水汽。

- 气溶胶:包括固体和液体微粒,如灰尘、烟雾、海盐等。

气溶胶对太阳辐射有散射和吸收作用,还可以作为云凝结核影响云的形成和降水过程。

2. 大气结构。

- 对流层。

- 高度:低纬度地区平均为17 - 18千米,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 - 12千米,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 - 9千米。

- 特点:气温随高度递减,平均递减率约为6.5℃/千米;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这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的;集中了大气质量的约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 平流层。

- 高度:从对流层顶到约50千米的高度。

-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这是因为平流层中有臭氧层,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使气温升高;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平稳,有利于飞机飞行。

- 中间层。

- 高度:从平流层顶到约85千米的高度。

- 特点:气温随高度递减,再次出现随高度降低的情况;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

- 热层。

- 高度:从中间层顶到约500千米的高度。

- 特点:气温随高度迅速增加,这是由于该层中的原子氧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使气温升高;该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存在大量的离子和电子,也被称为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影响。

- 散逸层。

- 高度:500千米以上。

- 特点:大气极其稀薄,分子间距离很大,一些高速运动的粒子可以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而散逸到宇宙空间。

二、大气静力学。

1. 大气压力。

- 定义:大气对单位面积表面的压力。

其单位为帕斯卡(Pa),1标准大气压 = 1013.25 hPa。

- 垂直分布:大气压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近地面大气压力较大,随着高度升高,大气柱的质量减小,压力也随之降低。

大气热力学知识

大气热力学知识

12、3、4、实际大气不是绝热的,空气运动时,能够通过湍流交换、辐射和分子热传导等与周围环境大气交换热量5、对于运动着的空气,特别是做垂直运动时,由于气压随高度变化很快,气体温度短期内就发生很大变化,热量交换对空气温度的影响远小于由空气压缩或膨胀所造成的影响,此时可忽略热交换作用,假设气块是绝热的。

6、在一些情况下,不可认作绝热。

如:近地层大气,湍流交换强,气块从地面获得热量;平流层中,气块主要受辐射过程控制;当过程进行的时间较长,热量交换的累积效应不可忽略7、干绝热递减率:0.98℃/100m .实际工作取18、状态曲线:气块在作垂直运动时,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称为状态曲线干绝热线:干绝热过程的状态曲线称为干绝热线湿绝热线:湿绝热过程的状态曲线称为湿绝热线层结曲线:环境空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曲线称为层结曲线。

由于干绝热过程中位温和熵守恒的性质,干绝热线又称为等位温线或等熵线。

它表示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升降过程中的状态变化曲线。

9、比湿q为单位质量湿空气内的水汽质量,常用单位为g/kg 在数值上比湿≈混合比1.饱和水汽压 es只和温度有关,饱和混合比 ws 和饱和比湿 qs都只与气压和温度有关,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无关。

2.抬升凝结高度指未饱和湿空气绝热抬升至相对于平纯水面饱和时所达到的高度。

在此高度上,气块的温度等于露点温度3.温度不发生变化,物质发生相变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潜热4.假绝热过程:气块上升过程是湿绝热过程,下沉时为干绝热过程,因此当气块下降到原来起始高度时,温度比原来的高5.热上升到水汽全部凝结降落后,再沿着干绝热线下降到1000 hPa 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假相当位温θse(欧美国家称为相当位温θe)6.因为假相当位温θse在湿绝热过程中守恒,因此湿绝热线也称为假相当位温线.7.气块法有如下假定:绝热、准静态、静力平衡8.气象中所指的对流是指由于浮力作用导致的垂直方向的热量传输。

(精品)第四章大气的热力学过程

(精品)第四章大气的热力学过程

作用引起的:
❖ 一种是由气压变化引起的,例如上升时气压减小,dp 0 , 这使得温度降低;
❖ 另一种作用是由水汽凝结时释放潜热引起的,上升时水汽凝
结,dqs 0,造成温度升高。因此,凝结作用可抵消一部分
由于气压降低而引起的温度降低。有水汽凝结时,空气上升 所引起的降温比没有水汽凝结时要缓慢
❖ 2、湿绝热直减率
❖ 因为
R 0.287 J /(g K )
0.286
C p 1.005 J /(g K )
❖则
T ( p )0.286 T 0 p0
❖ 上式是干绝热方程,亦称泊松(Poisson)方程
❖ 泊松(Poisson)方程
T ( p )0.286 T 0 p0
❖ 从方程中可以看出,在干绝热过程中,气块温度的变 化唯一地决定于气压的变化,当气压降低时,温度也 下降,反之亦然。
❖ 2、干绝热方程
❖ 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当系统是绝热变化时 dQ 0 , 其状态的变化即向外作功是要靠系统内能转化,温度的改
变完全由环境气压的改变决定:
C pdT
RT
dp p
0
d T RT d p cp p
❖ 即:将气体的压力变化和温度变化联系起来
❖ 在大气中,气压变化主要由空气块的位移引起。
❖ 由于 dqs dz
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所以 m
不是常数,
而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 ,下表给出 m 在不同温度和气
压下的值
湿绝热直减率(℃/100m)
❖ 由表可见, m随温度升高和气压减小而减小。
❖ 这是因为气温高时,饱和空气的水汽含量大,每降温 1℃,水汽的凝结量比气温低时多。例如,温度从20℃ 降低到19℃时,每立方米的饱和空气中有1g的水汽凝 结;而温度从0℃降到-1℃时,每立方米的饱和空气中 只有0.33g的水汽凝结。

气体分子运动论和热力学基础之玻尔兹曼分布律

气体分子运动论和热力学基础之玻尔兹曼分布律
03
此外,可以结合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理论,深入研究气体分子在不同 尺度下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机制。
04
通过这些研究,有望进一步揭示气体分子行为的奥秘,为相关领域的 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该理论在统计物理学、热力学 、化学反应动力学等领域有着 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气体分 子行为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 意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随着实验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的不断发展,对气体分子运动和热力 学性质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02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玻尔兹曼分布律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范围和 局限性,例如极端温度、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气体分子行为。
02 气体分子运动论基础
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
1 2
分子
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热运动和相互碰撞的性质。
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 运动越剧烈。
3
分子的碰撞
分子之间会发生碰撞,碰撞过程中会传递能量和 动量。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
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假设
分子在空间中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即每个分子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都是随机的。
该定律基于微观分子运动和宏观热力 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为理解气体性质 和热力学过程提供了基础。
玻尔兹曼分布律的重要性
玻尔兹曼分布律是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对于理解气体分子在平 衡态下的行为至关重要。
该定律有助于解释和预测气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性质,如密度、压强、 内能等。
玻尔兹曼分布律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理 解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之间相互碰撞的假设

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基础

p1V1 p2V2 恒量 T1 T2
(质量不变)
p,V , T p0 ,V0 , T0 (标准状态)
标准状态:
p0 1.01325 10 Pa
5
m V0 Vmol M
其中:
T0 273.15 K
Vmol 22.4 10 m
3
3
m 为气体的总质量。
M 为气体的摩尔质量。
H m T

式中m是磁化强度,H是磁场强度,a是与物质有关的 常数,式又称为居里(Curie)定律.
五、与物态方程有关的三个系数
定压膨胀系数
1 V ( )p V T

表示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温度升高1K所引起的物体体积 的相对变化.
定容压强系数
1 p ( )V p T
1准静态过程和非静态过程 2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1 准静态过程和非静态过程

如果过程进行得非常缓慢,致使系统在过程进行
中所经历的每一个状态都可以看成是平衡态,这 样的过程称为准静态过程.反之,若过程进行中 系统平衡态被破坏的程度大到不可忽略时,这样 的过程称为非静态过程.通常准静态过程又叫平 衡过程,非静态过程又叫非平衡过程.
热力学基本概念

体系(System)与环境(Surroundings) 系统的状态(State)与状态函数(State Function) 系统的过程(Process)与途径(Path) 体系的性质(Property) 热力学平衡态(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state )

热力学系统的宏观状态是由一些独立的物理量 完全确定的. 可以用这些物理量的连续函数来描述系统的状 态,如简单系统的自由能F(T,V),当系统的温 度T和体积V确定时,系统的状态就完全确定了.

第4章 热力学基础 [2]

第4章 热力学基础 [2]

绝热线比等温线更陡
p
PQ 绝热线
P
Q = E + A
PT O V
等温线
(P1,V1,T1) 等温线 (P2,V2,T1) 绝热线 (P2,V2,T2)
V
O
V1
V2
V
2 p nεt 3
3 εt kT 2
pV vRT
等温过程:温度不变,压 强降低是由于体积膨胀。 绝热过程:压强降低是由 于体积膨胀和温度降低。
§4.3.5 几个典型过程的总结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等容过程 等压过程
过程 P 恒量 方程 T 内能 增量 功 热量
V 恒量 T
等温过程
绝热过程
E νC v,m (T2 T1 )
0 dE = dQ
i dE RdT 2
p V C1 PV 恒量 T V 1 C 2 p 1 T C 3 i dE RdT 2 0 E νCv,m (T2 T1 )
QT AT pdV
V2 V1
V2 V1
p[Pa] p1
a
7.02 102 J
(吸热)
p1V1 V2 p2 dV p1V1 ln V V1 O
c V1
b V2V[m3]
(2) 在 ac 等容降温和 cb 等压膨胀过程中,因 a、 b 温相同,故 E = 0。
Qacb Aacb Acb p2 V2 V1 5.07 102 ( J )
例 5-2
理想气体经如图所示的直线过程从状态 a
过渡到状态 b。求此过程中系统内能的改变、做功 和热传递?(已知 CV , m
p(105Pa) a
5 R) 2

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基础

汽液平衡,饱和压力、饱和温度
2、定压加热汽化过程
五种状态;
干度;
(1)
(2)
(3)
(4)
(5)
● 饱和状态 (Saturated state) 当汽化速度 = 液化速度时,宏观上气、液两相保持 一定的相对数量,系统处于动态平衡—饱和状态。
◇ 饱和温度,ts (Ts) —饱和状态的温度
◇ 饱和压力,ps— 饱和状态的压力
t=ts
t>ts
干度(dryness)
定义:湿蒸汽中干饱和蒸汽的质量分数,用x表示。
干度x=
湿蒸汽中含干蒸汽的质量 湿蒸汽的总质量
x m汽 m汽 m液
饱和水
x=0
湿饱和蒸汽 0<x<1
干饱和蒸汽 x=1
● 湿度 y=1–x 表示湿蒸汽中饱和水的含量。
第五节 水蒸气
• 预热阶段:未饱和水区
• 气化阶段:饱和水区(湿蒸汽区)
• 准平衡过程 特点:自动恢复;实线示图;
• 可逆过程 特点:准平衡过程+ 无能量耗散; 实际过程均为不可逆过程;
★ 可逆过程熵的变化: 系统吸热 q 0, ds 0 熵增; 系统放热 q 0, ds 0 熵减; 绝热过程 q 0, ds 0 熵不变。
(可逆绝热过程)
可逆绝热过程又称等熵过程。
(表明与实际气体的区别)
(2) 状态方程式:
pv= RgT 2、理想气体的比热
定义:单位物量的工质,温度升高或降低一度所吸收 的热量。
c = (δq/dT)
注意:三种不同单位。
第三节 理想气体
3、定容比热、定压比热:
cv= (∂u/∂T)v = du/dT (理想气体)

大气物理学(复习版)

大气物理学(复习版)

大气物理学(大三)第六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一、热力学基本规律1、空气状态的变化和大气中所进行的各种热力过程都遵循热力学的一般规律,所以热力学方法及结果被广泛地用来研究大气,称为大气热力学。

2、开放系和封闭系(1) 开放系:一个与外界交换质量的系统(2) 封闭系:和外界互不交换质量的系统(3) 独立系:与外界隔绝的系统,即不交换质量也不交换能量的系统。

3、准静态过程和准静力条件(1)准静态过程: 系统在变态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处于平衡状态(2) 准静力条件:P ≡Pe 系统内部压强p 全等于外界压强Pe4、气块(微团)模型气块(微团)模型是指宏观上足够小而微观上含有大量分子的空气团,其内部可包含水汽、液态水或固态水。

气块(微团)模型就是从大气中取一体微小的空气块,作为对实际空气块的近似。

5、气象上常用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形式【比定压热容cp 和比定容热容cv 的关系cp= cv+R ,(R 比气体常数)】6、热力学第二定律讨论的是过程的自然方向和热力平衡的简明判据,它是通过态函数来完成的。

7、理解熵、焓(从平衡态x0开始而终止于另一个平衡态x 的过程,将朝着使系统与外界的总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等焓过程: 绝热和等压;物理意义:在等压过程中,系统焓的增加值等于它所吸收的热量)8、大气能量的基本形式:(1)内能;(2)势能;(3)动能;(4)潜热能9、大气能量的组合形式(1)显热能:单位质量空气的显热能就是比焓。

(2)温湿能:单位质量空气的温湿能是显热能和潜热能之和。

(3)静力能: 对单位质量的干(湿)空气,干(湿)静力能:(4)全势能: 势能和内能之和称全势能10、大气总能量干空气的总能量: 湿空气的总能量: 二、大气中的干绝热过程1、系统(如一气块)与外界无热量交换(δQ=0)的过程,称为绝热过程。

286.0000)()(p p p p T T d ==κ(对未饱和湿空气κ= κd=R/Cp=0.286计算大气的干绝热过程) 例:如干空气的初态为p=1000hpa ,T0=300K ,当它绝热膨胀,气压分别降到900hpa 和800hpa 时温度分别为多少?2、干绝热减温率定义:未饱和湿空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的负值为干绝热减温率γv ,单位°/100mdp ρ1-dT c =αdp -dT c =δQ p p 2p k d V 21+gz +T c =E +Φ+U =E Lq +V 21+gz +T c =Lq +E +Φ+U =E 2p k m m C m k km K c g o pdd 100/1100/98.0/8.9≈===γ3、位温θ定义: 把空气块干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气压(常取1000hpa )时应有的温度称位温。

气体分子运动和热力学基础(精)

气体分子运动和热力学基础(精)

第二篇气体分子运动和热力学基础热学是研究与热现象有关的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温度,把与温度有关的物理性质及状态的变化称为热现象,热现象是物质中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集体表现。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原子组成的,这些微观粒子的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分子热运动。

热学发展简史18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社会生产已有很大发展,生产中遇到的热现象增多了,因而提供不少关于热现象的知识,当时生产上需要动力,因而产生了利用热来获得机械功的企图,这样一来,开始了对热现象进行比较广泛的研究。

1714年,华伦海脱改良了水银温度计并制定了华氏温标,热学的研究从此走上实验科学的道路。

18世纪中期,瓦特制成了蒸汽机,人们多年来想利用热来获得机械功的愿望实现了。

随着蒸汽机在生产上被广泛地利用,提高效率便成为首要任务,同时也促使人们对热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于热的本质问题,有两种对立的学说:热质说——热是一种元素,它可以透入任何物体中,不生不灭,较热物体含较多的热质。

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热是一种能量,能够与机械能互相转化。

热力学第一定律确立了热和机械功相互转化的数量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人们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都是从研究热和功的相互转化问题总结出来的,然而,热力学理论的应用远远地超出了这一问题的范围。

在热力学发展的同时,即19世纪中期,分子运动论也开始飞速地发展,为了改进热机的设计,对热机的工作物质——气体——的性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气体动理论便是围绕着气体性质的研究发展起来的。

克劳修斯首先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导出了玻意耳定律。

麦克斯韦最初应用统计概念研究分子的运动,得到了分子运动的速度分布定律。

玻耳兹曼认识到统计概念有原则性的意义,他给热力学第二定律以统计解释。

后来,吉布斯进一步发展了麦克斯韦和玻耳兹曼的理论,建立了系统的统计法,统计物理学至此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

热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法Macroscopic method最基本的实验规律 逻辑推理(运用数学)——称为热力学优点: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热力学基础知识

热力学基础知识

热力学与制冷基础知识一、常用物理量及其概念要理解制冷原理需要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

在本节中,我们将讲解一些常用物理量并举一些简单的应用例子。

所涉及到的内容不能代替物理课程,但足够我们用了。

对于有较好的物理学基础的人来说,这一节可以作为复习,甚至可以省略。

(一)质量、力和重量物体的质量是它所包含的物质的量。

国际单位用千克。

力是一个物体施加于另一个物体的推力或拉力。

力的国际单位为牛顿。

物体的重量是地球引力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也就是说,重量是一种力而不是质量。

然而,在生活中,重量常用来表示物体的质量,因此质量和重量常发生混淆。

但是,当我们用千克力为单位表示重量时,在数值上与质量是相同的,因此在计算中应该不会发生错误。

在任何情况下,问题的本质通常会显示出究竟我们考虑的是质量还是重量。

(二)密度、比容和比重密度(d )是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m ),比容(v )是密度的倒数。

即:V m d =mV v = 式中V 为体积。

物质的密度和比容会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液体和气体。

液体的比重定义为它的密度与相同体积的4℃的水的密度的比值。

4℃的水的密度为1000kg/m 3,所以比重为 1000d d d r w ==式中d :物质的密度,kg/m 3; d w 是4℃的水的密度,kg/m 3。

质量、密度和比容都是物质的物理特性。

对于制冷过程来说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的物理性质的量,即:压力、温度、焓和比热。

(三)压力、绝对压力、表压、真空压力、液柱压力和水汽分压压力定义为施加在单位面积上的力。

用公式的形式来表达就是: AF p ==面积力 如果力的单位为牛顿,面积的单位用平方米,则压力的单位为牛/米2(N/m 2)。

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为帕斯卡(Pa ),1帕斯卡(Pa )=1牛/米2(N/m 2)。

然而在制冷工作中还经常会用到许多其它的压力单位,如毫米汞柱、巴(bar )和大气压,附录中列出了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等压过程,外界对系统做功为W =-pΔV , Q =ΔU+PΔV,所以
Q U pV U V C p lim lim p T 0 T T 0 T V p T p T 10 p
22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 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 尔夫· 克劳修斯于1868年第一次提出来的。法国军官沙 迪· 卡诺,在研究热机效率的过程中,提出了“卡诺循 环”定理,却比克劳修斯早41年发现了熵的原理。迦诺 在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时发现,蒸汽机之所以能做功, 是因为蒸汽机系统里的一部分很冷,而另一部分却很热 。即要把能量转化为功,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就必 须有能量集中程度的差异(即温差)。当能量从一个较高 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或由较高温度 变为较低温度)时,它就做了功。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能 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 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
( dQ ) R 无穷小可逆过程中, dS T
24
四. 熵增加原理
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B
SB S A
A
dQ T

dS
dQ T
2. 熵增加原理 如果是绝热过程,则有:
SB S A 0
经绝热过程后,系统的熵永不减少,经可逆绝热过程后熵不变,经不可逆绝热 过程后熵增加。—— 熵增加原理

根据焓的定义可知,
H U pV
而且可将上面的公式表示为 H Cp T p
• 在等压过程中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态函数焓的增加量。 • 这是焓的重要特性。
dU • 对于理想气体,有, CV dT
dH Cp dT
• 根据焓的定义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
( Q) p H Cp dT T p
9热容量和焓 Nhomakorabea
热量是在过程中传递的一种能量,是与过程有关的。一 个系统在某一过程中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称作系 统在该过程的热容量。 对于等容过程,外界对系统不做功,Q =ΔU,所以
Q U U CV lim lim T 0 T T 0 T T V V V
dQ cv dT pd
6.1.3
cV 是湿空气的比定容热容, 为比体积,Q为单位质量空气的热量。 13
由于空气体积不是直接测量的气象要素,上式不便应用。 根据湿空气状态方程,以及比定压热容cp和比定容热容 cV的关系
利用关系式
p RT
and
cp cv R
可得到
Q (cv R)dT dp
17
克劳修斯主要科学贡献





在《论热的运动力……》一文中,克劳修斯首次提出了热 力学第二定律的定义:“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 高温物体。” 推导了克劳修斯方程—关于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 和 气体普适常数之间的关系,修正了原来的范德瓦尔斯方程 。 1854年,最先提出了熵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热力学理论 提出了气体分子绕本身转动的假说 推导出了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公式,找出了分子平均自由 程与分子大小和扩散系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他还提出分 子运动自由程分布定律。 最先提出了均功理论
第六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
1
第一节 热力学基本方程
一、预备知识
2
一、预备知识
1、开放系和封闭系
系统与外界间互相影响方式:作功、热传递、交 换质量三种方式。 1)系统与外界:‘系统’即指所研究的给定质 量和成分的任何物质,而其余与这个系统可能发 生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称之为‘外界’或‘环 境’。
3
2)大气热力学中所讨论的系统主要有两类: a) 未饱和湿空气系统。可当作由干空气和水汽 组成的二元单相系。 b) 含液态水(或固态水)的饱和湿空气系统。 是指由水滴或(和)固态水质粒组成的云雾 系统,是含有干空气和水物质的二元多相系。 3)开放系与封闭系 依据系统与外界是否交换物质分为开放系和封 闭系 4
二.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
指出了自然界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 过程,它们有一定的自发进行的方向。
15
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1850): 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自动地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 起其他变化。 克劳修斯表述指明热传导过程是不可逆的。
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1822-1888),德国 物理学家,对热力学理论有杰出的贡献,曾提出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和 熵的概念,并 得出孤立系统的熵增加原理。他还是气体动理论 创始人之一,提出统计概念和自由程概念,导出 平均自由程公式和气体压强公式,提出比范德瓦 耳斯更普遍的气体物态方程。
16
克劳修斯生平简介

1822年出生于普鲁士的克斯林 1840年入柏林大学 1847年获哈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50年因发表论文《论热的动力以及由此导出的关于 热本身的诸定律》而闻名 1855年任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 1867年任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 1869年起任波恩大学教授 1888年8月24日卒于波恩
12
假设仅考虑体胀功,
A pdV
又气块满足准静力条件,即
p pe
负号表示 δV 与δA符号相反,系统膨胀时,dV 0,外界作负功。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示式:
dU Q pdV
6.1.2
常温常压下的大气可以看成是理想气体, 内能仅是温度T的函数。 对于单位质量的湿空气系统,第一定律就成为
H U pV U nRT
• 结合以上三式可得,
Cp CV nRT
11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无限小过程中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
设某系统(质量为1)经历一个无限小过程, 内能改变量 +dU :正号表示系统内能增加;
从外界吸热 +δQ : 正号表示系统从外界吸热;
外界作功 +δA : 正号表示外界对系统作功。
a) 此气块内T、P、湿度等都呈均匀分布,各物理量 服从热力学定律和状态方程。
b) 气块运动时是绝热的,遵从准静力条件,环境大 气处于静力平衡状态。
p pe
dpe e g dz
6
3)缺陷
a) 气块是封闭系统的假定不合实际情况。 b) 环境大气静力平衡的假定实际上未考虑气 块移动造成的环境大气的运动,与实际不符。
18
•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1851): 不可能制造出这样一种循环工作的热机,它只使单 一热源冷却来作功,而不放出热量给其它物体,或 者说不使外界产生任何变化。 开氏表述指明功变热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开尔文(W. Thomson. Lord.Kelvin,1824-1907), 原名汤姆孙,英国物理学家,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1851年表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他在热力学、电磁 学、波动和涡流等方面卓有贡献,1892年被授予开 尔文爵士称号。他在1848年引入并在1854年修改的 温标称为开尔文温标。为了纪念他,国际单位制中 的温度的单位用“开尔文”命名。
26
3、吉布斯函数
1)定义
G U PV TS
2)吉布斯函数判据: 把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一并考虑,可得判据
dG SdT Vdp
若过程是等温、等压的,则有
dG 0
可用来判定自发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7
态函数的全微分形式
H pV pV G U F TS TS
dU TdS pdV dF SdT pdV
dp c p d T RT p
Q c p dT dp c p dT
1

d
14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克劳修斯(Clausius)说法: 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开尔文(Kelvin)说法: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 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或: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7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无限小过程中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
设某系统(质量为1)经历一个无限小过程, 内能改变量 +dU :正号表示系统内能增加;
从外界吸热 +δQ : 正号表示系统从外界吸热;
外界作功 +δA : 正号表示外界对系统作功。
8

1)定义
H U PV
2)物理意义:在等压过程中,系统焓的增量 值等于它所吸收的热量。 3)定压比热cp



熵在热力学中是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通常用符号 S表示。在经典热力学中,可用增量定义为dS=(dQ/T) ,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Q为熵增过程中加入物 质的热量。下标“可逆”表示加热过程所引起的变化过 程是可逆的。若过程是不可逆的,则dS>(dQ/T)不可逆 。从微观上说,熵是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无序度的 量度,系统越无序、越混乱,熵就越大。热力学过程不 可逆性的微观本质和统计意义就是系统从有序趋于无序 ,从概率较小的状态趋于概率较大的状态。
2、准静态过程和准静力条件
1)准静态过程
一个封闭系统若其经历的某过程进行得无限缓慢,以 至于系统在此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处于平衡态,则称此 过程为准静态过程。
2)准静力条件:
p pe
p 代表系统内部压强,pe 代表外界压强。
5
3、气块(微团)模型 1)定义:是指宏观上足够小而微观上又大到含 有大量分子的封闭空气团,其内部可包含水汽、 液态水或固态水。 2)规定(使用气模型时的约定)
19
第二节 态函数和克拉柏龙-克劳修斯方程
一、态函数
对于P-V系统态函数包括温度、内能、 熵、焓、吉布斯函数、自由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