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水力学10(两相流水力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一个垂直圆管通道,直径17 mm,长度3.8 m 。参数如下:运行压力p=7.44 MPa,入口温 度tin=275 ℃,饱和温度tsat=290 ℃ ,混合物 质量流密度G m=1700 kg/(m2·s),热流密度q = 670 kW/m2,出口质量含汽率χ=0.185。试 用Hewitt-Roberts流型判别图判断流型,再 用Taitel判别法判别是否在出口之前就已经过 渡到环状流了。
11
1.1 垂直通道
搅状流(Churn flow):液相以不定形状作上 下振荡运动, 呈搅拌流状态。 • 在弹状流动下,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将 发生气泡破裂,伴随发生此种振荡。但在 孔径较小的流道中不一定会发生,可能会 直接过渡到环状流。
12
2
2014-4-26
1.1 垂直通道
环状流(Annular flow):液相沿管壁呈膜状流 动,气相在流道芯部流动。 • 在弹状流动下,流速的进一步增大会使弹 状气泡首尾相连而成连续“气芯”。 • 实际上,纯环状流的工况参数范围很窄, 通常呈环状弥散流状态,即部分液相以液 滴状态混杂在连续气芯中一起流动,而液 膜中也会夹杂少量气泡。
15
16
1.1 垂直通道
液膜流速
1.1 垂直通道
• 由上可见,空气的流量是液膜流向的决定 因素。 • 定量地确定转变流量,有两种方法,相应 地定义两个无量纲数: 0.5 Wallis数: ρk + Kutateladze数:
l v 0.5 ρk Ku k jk g σ ρ ρ l v 表面张力系数
44
2 两相流模型
• 均匀流模型、漂移流模型都属于混合物流 动模型,是本课重点。 • 两流体模型较为复杂,本课不作要求,但 高精度的失水事故分析需要用到。 • 均匀流、漂移流的质量、动量、能量守恒 方程即输运方程的形式是一致的,只是前 者滑速比为1。其具体形式,将在第七章结 合应用讨论。
(p131)
23 24
4
2014-4-26
1.1 垂直通道
Taitel流型图: • 实验条件:25℃,0.1 MPa,空泡份额达到 0.25,管内的空气-水垂直向上流动 • 适用范围:目前试验验证结果尚不多
1.1 垂直通道
(p130)
25 26
1.1 垂直通道
• A线:
例题6-2
1/4
jl = 3-1.15 g ρl - ρv σ jv jv ρl1/2
41
1.4 流型的测量
• • • • • • • 目测法 高速摄影法 X射线吸收法 X射线荧光法 电探针法 波动频率法 γ射线法
42
7
2014-4-26
1.4 流型的测量
• • • • • 目测法——只能用于低压下的透明管道 高速摄影法——受光折射影响 X射线吸收法——非常有效地区别各种流型 X射线荧光法——时间分辨能力弱于吸收法 电探针法——可区别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 ,对于过渡流动存在信号解释上的困难 • 波动频率法——可区别层状流、弥散流、间歇 流 • γ射线法——可区别均匀流、环状流、逆环状 43 流、层状流
图6-11 Mandhane水平通道流型判别图
(p133)
37
38
1.2 水平通道
此外,以前常用Baker流型图,本课不作要求:
1.2 水平通道
w
2 l w w l 1/2
1/3
kgm
22
Ku v =3.2
ρk Ku k jk gσ ρl - ρv
0.5
21
1.1 垂直通道
Hewitt-Roberts流型图: • 实验条件:0.14 ~ 0.54 MPa,31.2 mm直 径管内的空气-水垂直向上流动 • 适用范围:除实验条件外,还适用于: 3.45 ~ 6.90 MPa,12.7 mm直径管内的水 蒸汽-水两相流垂直向上流动
0.446 0.089 • B线: 0.429 σ / ρl g ρl - ρv D j + j = 4 l v 0.072 v ρ l l • C线: jv = β = 0.52 jv + jl • D线: jv ρv1/2 = Ku =3.1 v 1/4 σg(ρl - ρv )
j j gD ρ - ρ
k k
空气流量增大
空气流量减小
17
18
3
2014-4-26
1.1 垂直通道
• Wallis推荐用下式确定转变流量:
1.1 垂直通道
j
+ 0.5 v
+ m jl+
百度文库0.5
=C
• 对于管5内的向下转变,有: j + 0.5 v • 其中m,C是与管道出口状况有关的常数, 出口作过圆角处理:m = 1,C = 0.9 出口无圆角处理:m = 1,C = 0.725
-1/4
下标0表示0.1 MPa,20℃下水的物性。
33 34
1.2 水平通道
• 图6-10,133页 ,水平流道内 两相流型
1.2 水平通道
泡状流:又称弥散(Dispersed)泡状流,气泡弥散在 流道顶部,流速越大,弥散越均匀。 层状流(Stratified flow):又称纯层状流,气相在上 ,液相在下,交界面光滑。 波状流(Wavy flow):又称波状层状流,在层状流动 下,气相速度的加大导致交界面波动。 塞状流(Plug flow):与弹状流不易区分,又合称间 歇流 。 环状流:又称弥散环状流,因为一般不出现纯环状 流动。流道底部液膜厚度大于顶部处。
2014-4-26
两相流水力分析
Nuclear Reactor Thermohydraulics
反应堆热工水力学 第十讲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主讲:李然
0 1 2 3 4
引言 流型 两相流模型 混合物模型压降计算 临界流
2
引言
本讲将解决单元两相流的水力分析问题, 其核心在于压降的计算。 核能系统的两相流分析尚处于发展阶段, 远未成熟,甚至连术语至今仍未统一。本 讲尽可能选取原理最为清晰直观的基础部 分加以阐述。
1.1.1 两相同 向向上 流动的 流型 • 图6-6, 129页。
5
1.1 垂直通道
泡状流(Bubble flow):液相呈连续状态 ,气相以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气泡 弥散在连续液相内,并与液相一起流 动。 • 直径1 mm以下的气泡基本呈球形 ——表面张力的作用
6
1
2014-4-26
补充:表面张力
1 流型
• 流型(Flow regime)的变化,表面上是流动 形态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流体动量传递 、热量传递特性的变化 • 单相流流型只分为层流和湍流 • 两相流流型则要复杂得多: 两相交界面的变化与组合会产生完全不同 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至于每一相是层流还 是湍流反而并不重要
3 4
1.1 垂直通道
14
1.1 垂直通道
1.1.2 液膜流向的判别 • 以上的流型区分针对于“两相同向流动” ,实际上,环状流的气相向上流速较小时 ,液膜会向下流动,而气相流速增大到一 定值时,液膜又会转变方向向上流动。 • 由此将造成压降、传热特性的区别,故有 必要进行判别
灌水
1.1 垂直通道
抽水 打气 图6-7 (p130)
36
35
6
2014-4-26
1.2 水平通道
Mandhane流型图:参数范围(表6-1,134页) 参数 范围 单位 12.7~165.1 mm 管子内直径 705~1009 kg/m3 液体密度 0.80~50.5 kg/m3 气体密度 3x10-4~9x10-2 kg/m/s 液体动力粘度 kg/m/s 10-5~2.2x10-5 气体动力粘度 24~103 mN/m 表面张力 m/s 液相体积流密度 0.9~7311 m/s 气相体积流密度 0.04~171
Gv /
2
s 1
Gl kgm2 s1
39
v l a w
其中,a表示 空气,w对应 壁面处水的参 数
40
1.3 其他情况
• 以上的流型可能在同一个加热通道内相继 出现,流型的出现与加热的热流密度直接 相关,下一讲将对此进行讨论 • Bergles通过实验发现,棒束流道虽然可近 似用圆形流道等效计算,但其同一截面上 会存在不同流型 • 某些蒸发器内还存在螺旋管流道,其流型 转变与向上倾角关系密切,但倾角大于30O 以后与垂直流道相差不大
19 20

1.1 垂直通道
• Pushkina和Sorokin对直径为6 mm ~ 309 mm的管内空气-水进行流动实验后认为, 向上转变和向下转变都满足:
1.1 垂直通道
1.1.3 流型判别图 • 这是综合表示各种流型间过渡关系的一种 简便方法,实质反映了各种力平衡关系的 变化。 • 各种流型图有各自的适用范围 • 目前还没有真正通用的流型判别图,这是 很自然的,因为描述两相流形态的变量一 般要12个,难以用二维坐标表达
例题6-2
解:用p, tin查水物性骨架表得到
例题6-2
l 732.33(kg/m3 ) v 39.16(kg/m3 ) =0.0167(N/m)
v jv Gm / v 2.53 10 kg/ ms
2 2 3
3 2 l jl Gm 1 / l 2.65 10 kg/ ms 2 2
• 实验表明,表面张力T的大小与截线长度L 成正比,比例系数σ称表面张力系数 (Surface tension coefficient):单位: N/m
T L
• 表面张力系数与液体种类、液体相邻物质 种类以及温度有关
8
补充:表面张力
补充:表面张力
9
10
1.1 垂直通道
弹状流(Slug flow):大块的弹状气泡与含有 弥散小气泡的液块间隔出现,在弹头气泡 的外围,液相呈降落膜状态。 • 在泡状流动下,气相流量增大到一定值时 将发生气泡聚合,甚至会聚合成接近管径 大小的弹状气泡。 • Radovcich和Moissis认为:当{α}≤0.1时,气 泡碰撞频率较低;大于此临界值,碰撞频 率骤增;当{α}= 0.3时,过渡为弹状流。


2


30
5
2014-4-26
例题6-2
• 用Taitel判别是环状流还是泡状流,就是看 D线,也就是Kuv是否大于3.1:
1.1 垂直通道
此外,有些文献上还有如下划分,本课不作要求:
v Kuv jk g l v
0.5
15.4 3.1
2 两相流模型
两相流计算模型通常有三种: • 均匀流(Homogeneous flow):用平均物性 参数描述的假想单相流,滑速比为1,适用 于高压高流速泡状流 • 漂移流(Slip flow):认为两相处于热力学平 衡状态,两相流速不变但不同 • 两流体(Two-fluid):把两相分别看成是连 续流体,两相可处于热力学非平衡状态, 用两相的平均参数分别列方程描述
• 液体内部,相邻微元间相互作用表现 为压力,而界面上却表现为张力,由 此引起弯曲液面内外出现压强差以及 常见的毛细现象、气泡-液滴现象等。 • 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设想在 液体表面划一截线,截线两边液面存 在相互作用的拉力,方向与截线垂直 并与该处液面相切。
7
补充:表面张力
13
1.1 垂直通道
此外: • 在环状流动下,液相流速的进一步增大会 使气液交界面剧烈波动,气芯内会有大量 液滴聚合成束状液块,有的文献称之为液 束环状流。 • 两相同向向下的流动与以上流型相似,不 同之处在于:泡状流的气泡趋于集中在流 道轴线区域;弹状流的气块顶部呈穹形, 下部扁平,且有小气泡组成的尾流。
• 可知出口时已为环状流。至于从哪一点过 渡成环状流的,需要根据流动质量含汽率 来确定
32
1.1 垂直通道
• 其中:
1.1 垂直通道
j j Fr
v l
2
gD
称为Froude数
3 l l 0 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