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7《荷叶母亲》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c4be8451e79b89680226ca.png)
学科语文教材名称初中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荷叶母亲》年级初一学期上期学段第5学段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疑难字词,并能根据上下文能理解荷叶与母亲之间的联系。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激发起对母亲的感激、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关键语句,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借物喻人写作手法教学思路“朗读”体会情感——“讨论”整体把握——“分析”主旨探讨——“拓展”能力训练·思想升华主要教学方法以分组讨论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发挥学生自主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对“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讨论与分析的活跃气氛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与情感价值目标的要求。
教学资源教材“散文诗两篇”之《荷叶母亲》自然界动物母子温馨图片设计话题:1)看到这些动物图片,你想到了什么?;2)母爱无处不在,你想跟妈妈说什么?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大自然不仅仅能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只要我们也像那些作家一样用心去感受和体悟大自然的生命与灵性,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它还能给我们更为深邃的思考。
图片(大自然中温馨的动物母子图)导入:(母爱),《荷叶母亲》,到底荷叶和母亲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从动物母子图,谈谈个人看到后的感想,自由发言。
1.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导出“母爱”这一主题,引出冰心《荷叶母亲》。
二、“朗读”体会情感听录音朗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1.荷叶何以让作者想到了母亲呢?2.仅仅只是因为看到荷叶就有了此种联想吗?思考交流:荷叶与母亲之间有何联系?了解:“荷叶护莲”与“母亲爱护孩子”相通的精神三、“讨论”整体把握2.“讨论”计划:提出问题——分组探讨——提炼主旨3.问题设置:归纳:创造情境,提出设想,让学生思维得以发散。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及反思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066e04831b765ce050814ad.png)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及反思【授课地点】华蓥市华蓥中学【授课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多种方式读来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三、教学难点深层品味清丽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四、课前准备影像资料、MP3 歌曲、图片。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课堂实录】(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 分钟)课前交流师:面带笑脸走进教室。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这幺多的老师来观摩咱们的课,同学们,说句心里话,你们此刻高兴不高兴?生:高兴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
2、理请思路,绘出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五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4、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重点: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难点:1、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积极热情的思想感情。
2 、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3 、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
4、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喻、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师:我也非常高兴,是因为能和聪明的你、活泼的你、爱思考的你共同学习。
师:学习伙伴的我呀,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不知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生:想师: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幺礼物呢?教师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歌曲学生静静地倾听。
《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f825245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f.png)
《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一、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班级:高二(1)班教学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上午第一节课教学科目:语文教学内容:《荷叶母亲》课文阅读与解析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荷叶母亲》。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36页。
先让我们一起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我们来解析文中的重点内容。
学生们齐声朗读课文。
教师:好,大家读得很好。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学生A: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通过观察荷叶母亲的行为,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教师:很好,你抓住了这篇课文的主题。
那么,大家能否将这篇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说说每个部分的内容?学生B:我觉得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少年对荷叶母亲的观察,他发现荷叶母亲总是默默地为他们遮挡阳光;第二部分是少年对荷叶母亲的思考,他开始思考荷叶母亲的付出和奉献;第三部分是少年对荷叶母亲的感激,他决心要好好珍惜母爱。
教师:非常好,你对课文的结构分析得很到位。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同学们看第一段,课文开头是怎样的?学生C:课文开头写到少年在荷塘边看到一片荷叶,他发现荷叶上有一些水珠,还有一些小虫子。
教师:很好。
那么,这些荷叶上的水珠和小虫子在课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学生D:我觉得荷叶上的水珠象征着母爱的滋润和呵护。
而小虫子则象征着孩子。
教师:非常好,你理解得很深刻。
这个象征的手法在整篇课文中出现了多次,同学们可以自己去发现。
现在请大家看第二段,课文中是怎样描述荷叶母亲的行为的?学生E:课文中写到荷叶母亲总是默默地为他们遮挡阳光,为他们抵挡狂风暴雨。
教师:非常好。
这里的荷叶母亲是一种拟人手法,通过荷叶来象征母亲的伟大和无私。
请同学们注意,课文中对荷叶母亲的描述是极其细腻和生动的,这是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学生F:我觉得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荷叶的形象来描绘母爱的伟大。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02c45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5.png)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散文诗两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观察和表达的情况?”举例说明:比如,你们是否曾经被某个自然景象所打动,想要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散文诗的奥秘。
3.欣赏散文诗的语言美,体会散文诗所表达的情感,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4.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学鉴赏,培养审美能力,对文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5.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
6.学会如何将散文诗中的情感和意象与自己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
7.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对散文诗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5.拓展内容:关于散文诗的文学评论和研究,如《散文诗的艺术特色》、《散文诗的发展历程》等。
6.拓展要求: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以上作品,深入理解散文诗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提高文学批评和鉴赏能力。同时,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7.拓展内容:关于散文诗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如《散文诗的创作技巧》、《散文诗的创作实践》等。
4.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学鉴赏,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余映潮的荷叶母亲教学实录
![余映潮的荷叶母亲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da6a4baf12d2af90342e608.png)
余映潮的荷叶母亲教学实录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时隔多日,回味余映潮老师的《荷叶母亲》课堂,仍然衷心叹服!一堂课,风格极其简约。
而内容却特别丰富,“简”与“丰”,这对矛盾非常和谐地统一于课堂的每分每秒。
用听课者的反应来描述,就是“这课听得真叫舒服!”、“这才叫行云流水”、“这课上得既轻松,但又看得出余老师作了很充分的准备”……以下是笔者根据录音整理的“完全忠实于原着”的近乎完整的课堂实录,与诸位同仁分享。
【课堂实录】(师生问好后)师:请把书打开,我们今天学习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咱们首先熟悉课文,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起来。
开始。
(学生自由读,师巡视)师:看着同学们刚才读书的神态,我想大家已经进入到课文里去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屏幕。
了解一下作者。
(屏幕显示。
学生齐读——冰心,女,原名谢婉莹,现代着名作家。
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 师:请把“母爱、自然、童心”六个字旁批在课题旁边。
(静候30秒)好的,下面有一个“默思静想”的学习过程,尝试一下“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术语点评?很简单。
所谓术语,在咱们的课堂上。
就是语文的话语。
比如说,这个结尾是文章的高潮,比如你们老师常常给你们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都是语文的术语。
现在默读课文,拿起笔,对课文进行发现。
哪个地方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好,我再举一个例子,在这篇课文里,2、3两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
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因为莲花所以作者展开了联想。
“联想”两个字也是术语。
好,开始动作。
(静候近两分钟)师:好,咱们来尝试一下。
(一学生举手起立)师:好,谢谢!生1:8、9两段,触景生情师:前面是景,后面是情,行,谢谢你!生2:我认为最后一段,升华了主题,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师:继续说,中心是什么?生2:本文歌颂的是母爱的伟大。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b89526b27d3240c8547ef0e.png)
《荷叶·母亲》听课实录一、课前讲故事一名男生讲《蓝灯》故事。
然后谈故事给他的启示并送给同学一句高尔基的名言“走真正诚实的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二、学生谈初读(预习)感受1、谈收获:(1)本文的结尾的写法是直抒胸臆,歌颂母爱的伟大。
(2)本文的主旨是歌颂母爱。
2、说疑问:(1)为什么描写荷花?(内容)(2)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内容)(3)荷叶和母亲有什么关系?(内容和写法)3、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为:问题分别就主题、内容、写法提出的。
三、读课文,品析文章。
(一)、教师读3段后,由学生接读(第一遍读)推选一男生一女生分别朗读(第二、三遍读)生字词积累:菡萏(hàndàn)欹(qī)斜荫蔽(二)、教师引领同学品析文章1、老师让同学找出描写荷叶的段落,齐读6、7段。
(第四遍读)教学生赏析描写传神的语句。
例:“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通过描写水珠来突出荷叶保护红莲的勇敢和无私,既新颖又生动。
2、找出描写荷花的语句,分析它的作用。
叫一名同学起来读相关的句子。
(第五遍读)“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hàndàn),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qī)斜。
”描绘了夜雨后两缸莲花的情状。
白莲在繁杂的雨点的摧残下凋零了,洁白的花瓣飘散在水面上,那小小的莲蓬和淡黄色的花须孤零零地留在梗上,随风摇曳,显得那样凄清、冷落,这里明显地表现了作者怜惜的情感,用以作为红莲的对比。
教师适时点拨: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得凋谢了。
而红莲因为有荷叶的保护仍然生机盎然。
从而突出荷叶的伟大。
3、找出描写母亲的语句。
(回答问题的同学读、第六编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明确:本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母亲—喻为—荷叶我——喻为—红莲}借物喻人齐读结尾段(第七遍读)感受作者的感恩之情。
课堂教学《荷叶 母亲》课堂实录
![课堂教学《荷叶 母亲》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b51554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f.png)
课堂教学 | 七上07〔荷叶母亲〕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诗歌,在反复品味诗歌言语(尤其是重点词)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母爱。
2、初步体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感受诗中浓浓的母女之情,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自己的母亲给予的平凡又伟大的母爱。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品味言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母爱。
难点:体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读师:请把书翻开,我们今天学习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咱们首先熟悉课文,渐渐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起来。
开始。
(学生自由读,师巡视)师:看着同学们刚刚读书的神态,我想大家已经进入到课文里去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屏幕。
了解一下作者。
(屏幕显示。
学生齐读——冰心,女,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
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师:请把“母爱、自然、童心〞六个字旁批在课题旁边。
二、术语点评下面有一个“默思静想〞的学习过程,尝试一下“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术语点评很简单。
所谓术语,在咱们的课堂上。
就是语文的话语。
比方说,这个结尾是文章的高潮,比方我们常常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顾、描写、抒情都是语文的术语。
现在默读课文,拿起笔,对课文进行觉察。
哪个地方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好,我再举一个例子,在这篇课文里,2、3两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
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
从其它一个角度讲,因为莲花所以作者展开了联想。
“联想〞两个字也是术语。
好,开始。
生1:8、9两段,触景生情师:前面是景,后面是情,行,多谢你!生2:我认为最后一段,升华了主题,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师:继续说,中心是什么生2:本文歌颂的是母爱的伟大。
师:注意,她用了一个关键的词——升华。
升华的含义是什么生2:把一篇文章的中心提高到肯定的高度就叫升华。
师:很快地、急剧地,从一般的事物中提炼出来叫做升华。
概括得很好,多谢你!生3:第4节,写白莲谢了,衬托出红莲开得非常旺。
《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1d6f4032376baf1ffc4fadab.png)
生 5 大 家 看 第 六 段 . 数 第 二 句 “ 覆 盖 在 红 莲 : 倒 正
上 面 ” 面 那 个 省 略 号 . 觉 得 给 了 我 们 一 个 想 象 的 后 我 空 间 , 我 们 自己去 想 象 后 面 发 生 的 事情 。 觉 得 这 是 让 我 用 了 展 开联 想 的手 法 师 : 啊 ! 个 省略 号 , 是 这 现在 让 我 来品 味 的话 . 许 也 就 是作 者 的一 种 惊 叹 : 见 了荷 叶倾 侧 下 来 . 住 了红 看 挡
教 学 大 参 考 ・ 师 典 例 名
l I l l 攀
《 简叶 母亲》 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画 执教, 映潮 点评, 余 达海 宁
时 间 :0 8年 1 20 1月 1 5日 地 点 : 苏 省 教育 学 院 礼 堂 江 学生 : 京市 2 南 9中 七 年级 学 生 师 : 们 今 天 学 习冰 心 先 生 的 《 叶 母 亲 》 第 一 咱 荷 。 步 . 悉 课 文 。 慢地 、 声 地 、 熟 慢 轻 自由 地 朗读 起 来 !
下“ 语点评” 术 的学 习方 法 。
屏显 :
我 们 的 学 习 活动 之 一
尝 试 “ 语 点评 ” 术 法
师 : 么 是 “ 语 点评 ” ? 简单 . 谓 “ 什 术 呢 很 所 术语 ”在 ,
咱 们 的课 堂 上 就 是语 文 的话 语 。 如 说 : 比 这个 结 尾 是 全
“ 写 ” “ 情 ” 些 都 是 语文 的术 语 。 一 个 例 子 ,荷 描 、抒 这 举 《 叶 母 亲 》 第 二 、 段从 全 文 的脉 络 来 讲 , 全 文 的构 的 三 从 思 来讲 是 插 叙 . 个 “ 叙 ” 是 术 语 。 从 另 外 一 个 角 这 插 就 再
2024年课堂教学七上07《荷叶母亲》教案
![2024年课堂教学七上07《荷叶母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0c75e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5.png)
2024年课堂教学七上07《荷叶母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七课《荷叶母亲》,涉及教材的第三章内容,详细解读冰心的散文《荷叶母亲》。
通过分析文本,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对荷叶的描绘,表达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对亲情的珍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通过对荷叶的描绘,表达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荷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荷叶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对荷叶的描绘,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荷叶的赞美,表达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如形散神不散、寓意深刻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散文作品,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荷叶母亲》2. 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寓意深刻3. 母爱主题:荷叶象征母爱,无私奉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以“荷叶”为题,写一篇描绘母亲关爱自己的散文。
2. 答案:学生作品,以文字形式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散文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部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冰心的其他散文作品,如《小桔灯》、《寄小读者》等,进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散文特点的理解与掌握2. 母爱主题的深入解读3. 作业设计中的创作实践一、散文特点的理解与掌握1. 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结构,如起承转合,了解散文的篇章布局。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29ad94b27d3240c8547ef1b.png)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第一部分课堂实录:一,引出课题师: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教师出示母鸟哺养小鸟的图片),它描绘了什么场景是怎样的一幅画生:描写母爱的一幅画.师:关于母爱,你能描述一下吗你能联想到什么动物,植物都行,听过的,看过的都可以.生1:猪妈妈喂奶,十几只小猪围着抢吃,猪妈妈哺育小猪.生2:鼠妈妈为了哺育自己的宝宝,忍着病痛坚持21天哺乳.师:在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写母爱写得很好,是谁呀生:冰心.(出示冰心介绍)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一首很美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二,整体感知师:请翻到125页一起朗读,读后谈谈你读后最初的感受是什么(学生齐读)师:大家读得很整齐,现在来谈谈初读感受.生1:母爱是无私的.生2:母亲像荷叶一样,勇于牺牲.生3:荷叶像母亲一样在风雨来临时帮我们遮挡风雨,让我们安全.师:描写中有没有哪一个场景,哪一个具体事物让你印象深刻生1:'雨中的红莲'让我印象深刻,'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红莲像孩子受到挫折.生2:第7节,荷叶保护红莲让我印象深刻.师:红莲在雨中的场景,莲叶保护红莲的场景让同学们印象深刻,请大家自由朗读4——7节,任选一,二处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点评.三,研读品析A生:早上和晚上下雨时,第4节和第7节的红莲作对比.师:最后命运一样吗生:不一样.师:齐读第4节白莲凋谢时的语句.(学生齐读)师:第4节红莲和白莲也有对比,有什么作用呢生:白莲在早上就凋谢了,红莲一开始就有母亲保护,亭亭玉立.师:刚开始,作者心情怎么样生:烦闷.师:为什么生:作者不喜欢下雨.师:你喜欢吗(不喜欢)对,下雨天滴答雨声令人烦闷.看到亭亭玉立的红莲应该心情舒畅些,可为什么作者依旧烦闷生:看到白莲凋谢了,担忧红莲命运也和白莲一样脆弱,也会凋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余映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余映潮)](https://img.taocdn.com/s3/m/db819084a32d7375a5178057.png)
《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案例导读《荷叶母亲》是一曲深情颂扬母爱的赞歌。
文章篇幅不长,文字也不算艰深,意蕴却丰厚深沉,又带有冰心先生特有的温婉与柔情。
文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自然景象,正是勇敢慈怜的母亲为孩子遮挡人生风雨的动人写照。
如何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把握?如何将学生关注的视线集中到文中最精华的部分?如何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精美文句进行细腻赏析?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余映潮老师的课堂,一一探访,一一寻觅。
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请把课文打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
请大家把双手放自由一点。
对,拿起书,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
“荷叶母亲”,读!(学生齐读课文。
)评点:开课揭题,不蔓不枝。
目中有人,氛围轻松。
师:读得好听。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背景材料。
“冰心”,读![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冰心(1900-199),福建人,原名谢婉莹。
现代著名女作家。
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
“永远的爱心”融入她近八十年的文学创作,洋溢在她七百万字作品的宇里行间。
师:好的,拿出笔,把“母爱”、“自然”、“童心”、“思想内核”旁批在课本上。
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
读冰心的作品,特别是朗读冰心的作品,要读出温婉的调子,要读出水一般的柔情。
评点:介绍文化常识,点出作品内核。
提出朗读要求,培养笔记习惯。
语言简要洗练,语文气息浓郁。
师:下面开始我们的第一次训练活动。
[屏幕显示]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一整体把握,简洁评说师:简洁评说你所面对的《荷叶母亲》,从它的内容、结构、手法情感,各个方面你都可以说。
看例子。
[屏幕显示]这是一篇歌颂温馨母爱的美文。
师:就像这样来简说课文。
现在思考。
(学生思考。
)师:好的,现在可以表达见解了。
谢谢你,请你来。
生1:这篇文章从荷叶开始写的,抒发作者对母爱的赞颂,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篇借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的文章。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 母亲》教学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 母亲》教学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a213cecfc789eb162dc882.png)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实录人教新课标版学习重点:1.真情诵读,学会感动2.感受母爱,感恩回报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阎维文的《母亲》,为学生创设情境)同学们,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是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冰心的《荷叶母亲》,再次感受一下诗人心底那一份浓浓的母爱情结.(出示幻灯片(1),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老师板书:荷叶母亲冰心,)二、授课过程(一)检查学生的课文预习情况1.请一位同学介绍作者冰心,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你回答的真好,可见你在课下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希望同学们向这位同学学习)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xx),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
2.请一位同学给加点的字注音,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出示幻灯片2)菡萏(..(.ru..ì)..姊(...应(..y.ì.ng..)...z.ǐ)妹..q.ī)斜...h.à.nd..à.n.).徘徊(...花瑞...p.á.ihu...á.i.).欹(了.荫.(y..ì.n)..蔽.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大声朗读,老师巡回指导)(出示幻灯片3)师:请一位同学谈一谈,你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
生:母爱。
师:好。
可见你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刻。
那么,朗读这篇课文,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呢?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讨论交流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要用轻柔、缓慢的语气来读,并且要饱含深情。
师:好,你来示范朗读一下。
生读,其他同学倾听并体会。
师: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2024年课堂教学七上07《荷叶母亲》教案
![2024年课堂教学七上07《荷叶母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8aa24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09.png)
2024年课堂教学七上07《荷叶母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七课《荷叶母亲》。
教材内容包括:阅读理解《荷叶母亲》,分析文本的主题、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学习生字词,积累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学习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积累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荷叶与母亲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荷叶与母亲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感悟。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感受母爱的伟大。
3. 分析文本(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b.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4. 生字词学习(10分钟)a. 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读写。
b.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
5.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b.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学习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10分钟)a.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荷叶母亲2. 写作手法:对比、象征、借物抒情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4. 生字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的感悟。
b.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母爱的赞美。
2. 答案:a. 略b.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文章,进一步感悟母爱的伟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感受母爱的伟大的要求。
《荷叶母亲》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案
![《荷叶母亲》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ae8b9ba98271fe900ef99d.png)
《荷叶母亲》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荷叶母亲》。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课文的特点《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
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抒写亲情的文字往往也最能动人心弦,容易引起共鸣,它们不仅能唤醒学习者的切身体验,还能以情感为依托)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促进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2、教学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篇散文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感人至深的亲情;借助音乐,提高散文诗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文章有自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⑵、师生同赏、同析、同悟、同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人间至爱的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热爱、亲近文学。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⑴、体味散文诗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⑵、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精选文档
![《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62d5ecc7375a417866f8ff8.png)
《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时间 :2008年 11月15 日地点 :江苏省教育学院礼堂学生 : 南京市29 中七年级学生师:咱们今天学习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
第一步, 熟悉课文。
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起来!( 生自由朗读)师: 好的 , 你们刚才在自读的时候 , 我观察了一下大家读书的神态, 我想大家已经进入到课文里面去了。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屏幕, 了解一下作者 , 一起读起来 !屏显 :冰心, 福建人, 原名谢婉莹。
现代著名女作家, 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
“永远的爱心”融入她近八十年的文学创作 , 洋溢在她七百万字作品的字里行间。
师: 好 , 请把“母爱”、“自然”、“童心”六个字旁批在课题旁边。
(生旁批 )[ 点评 ] 开课揭题 , 生动自然 , 简洁明快 , 层次分明 ; 学生很快进入到活动的姿态 , 先熟悉课文 , 再侧重于从“母爱 , 自然 , 童心”的角度了解作者。
师: 好的 , 下面有一个静思默想的学习过程 , 尝试一下“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
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一尝试“术语点评”法师: 什么是“术语点评”呢 ?很简单 , 所谓“术语” , 在咱们的课堂上就是语文的话语。
比如说 : 这个结尾是全篇文章的高潮, “高潮”这两个字就是术语。
老师常常给你们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这些都是语文的术语。
举一个例子 , 《荷叶母亲》的第二、三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 , 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 , 这个“插叙”就是术语。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 一缸是红的 , 一缸是白的 , 都摆在院子里” , 因为莲花 , 作者展开了联想 , “八年之前⋯⋯”“九年之前⋯⋯”“联想”两个字也是术语。
好 , 开始思考 !( 生长时间地勾画并批注 )师: 好的 , 请把自己的一点心得和同桌交流。
( 同桌交流 )师: 咱们来尝试一下 , 全班交流。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况永夫)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况永夫)](https://img.taocdn.com/s3/m/e848ff25376baf1ffc4fada4.png)
《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实录开始上课:师:有这样几篇文章——《母爱如佛》、《母爱的雕塑》、《血奶》,无论是读还是听,都能荡涤心灵!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讲“血奶”的故事:在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温馨的家里一边织着毛衣,一边用脚轻轻拨动着摇篮。
摇篮里的孩子甜甜地睡着。
突然地震发生了,母子一同坠入废墟和黑暗之中……万幸的是,母子都没有受伤。
母亲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等待救援。
一天过去了,孩子吃尽母亲双乳里最后两滴奶,哭声渐渐衰弱。
再不获救,孩子将被饿死,绝望中,母亲两手乱扒,企图从钢筋水泥中获取食物。
突然,她的手触到了织衣针,心中一阵狂喜:孩子有救了。
一周之后,母子俩终于重见天日,孩子安然无恙,可母亲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她脸色十分苍白。
人们惊奇地发现,母亲每个手指都扎了一个小孔。
师:讲到这儿,同学们知道孩子靠什么获救了吗?生(齐):妈妈的血。
“血奶”的故事讲完了,带着感动出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再一次为我们的感动升格。
(多媒体展示课件一:课题、作者。
师板书课题——荷叶母亲。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听名家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注意两点要求:1、扫除字词障碍。
2、注意节奏、情感。
(多媒体播放课件二:音、视频。
学生听读非常认真。
)师: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时而屏气,时而凝神,时而默叹。
我想大家定是透过清丽典雅的文字,心里漾起阵阵暖意。
就让我们带着这阵阵暖意自读文本,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师:找一个同学读一下屏幕上的思考题。
生1:《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散文诗。
教师巡回在学生中间,适时点拨个别同学:不动笔墨不读书,带着问题圈点勾画。
)师:同学们朗读很认真,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请举手。
生2: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师:抓住关键词来回答,好吗?生:烦闷。
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 母亲》 课堂观察记录
![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 母亲》 课堂观察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ed10b95df01dc281e53af0d3.png)
1、你联想到哪些歌颂母爱的诗?
2、请你也用一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母亲的爱。
1、读写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由于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很多学生写出的语段感情流露不够真实自然,无病呻吟。
1、指出关于母爱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
2、让学生互评所写语段,教师适时点评。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一、听课文朗读录音,纠正重点字词发音,提会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二、交流朗读体会
1、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如何?
2、怎样理解“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1、听朗读录音,利于学生根据朗读语调节奏领会作者情感。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教师总结本课重要知识点,表扬在本节课上表现突出的学生。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相互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并展示汇报。
2、交流体会中的问题2和问题3可以综合成一个问题,分开不利于学生分析和领会作者情感。
1、在听完朗读录音后,让学生交流并汇报听后的体会,指出文中的重点和易错字音。
2、将问题2、3综合为一个问题,同时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应就学生回到情况作适当点评。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作业模版)
学员姓名
杨海波
学员单位
罗山县潘新中学
观察时间
2013年
9月
观察对象初一Biblioteka 文授课内容《荷叶母亲》
2023年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实录(五篇)
![2023年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实录(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577d3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de.png)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实录篇一1、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课堂该解决的问题。
而所谓该解决的问题应该就是结合了学段特征与单元特征的体系知识。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课文,作为初中的起始年级,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功夫。
朗读是我们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本设计重以朗读带动起整堂课的学习理解。
通过组织多次朗读(感读-思读-悟读),每次朗读都有具体要求,每次要求均各不相同,力求步步深入。
2、侧重于整体感知课文内涵,力求从文本走向能力、走向生活。
3、语文教育是情感教育,要想学生生情是件不容易的事。
教师要善于捕捉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并且不拘泥于课文本身,把目光投注于学生自身,让学生在感受母爱的阳光中懂得珍惜亲情,懂得感谢父母,懂得感恩父母。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畅文句,领会课文大意。
2、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细致深入地体味和感受亲情之爱,学会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学习重点】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1、预习作业(传统做法):(1)字词音义的标注;(3)查找文体“散文诗”材料;(4)初步熟悉课文,并参考有关资料作“旁注”。
2、下发背景材料《母爱是一部书》材料作业题:冰心的母亲让冰心感动,你的母亲让你感动了吗把你母亲最让你感动的点滴写下来,当作献给你母亲的礼物吧!(设计意图:每一个人的母亲都是一部书,让学生在了解冰心母亲的同时盘点自己的母亲令己感动的点点滴滴,也为阅读冰心的其它作品作情感铺垫。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引读)1、导入师设问:会背《游子吟》这首诗吗生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叶母亲》课堂实录(师生问好后)师:请把书打开,我们今天学习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咱们首先熟悉课文,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起来。
开始。
(学生自由读,师巡视)师:看着同学们刚才读书的神态,我想大家已经进入到课文里去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屏幕。
了解一下作者。
(屏幕显示。
学生齐读——冰心,女,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
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师:请把“母爱、自然、童心”六个字旁批在课题旁边。
(静候30秒)好的,下面有一个“默思静想”的学习过程,尝试一下“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术语点评?很简单。
所谓术语,在咱们的课堂上。
就是语文的话语。
比如说,这个结尾是文章的高潮,比如你们老师常常给你们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都是语文的术语。
现在默读课文,拿起笔,对课文进行发现。
哪个地方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好,我再举一个例子,在这篇课文里,2、3两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
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因为莲花所以作者展开了联想。
“联想”两个字也是术语。
好,开始动作。
(静候近两分钟)师:好,咱们来尝试一下。
(一学生举手起立)师:好,谢谢!生1:8、9两段,触景生情师:前面是景,后面是情,行,谢谢你!生2:我认为最后一段,升华了主题,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师:继续说,中心是什么?生2:本文歌颂的是母爱的伟大。
师:注意,她用了一个关键的词——升华。
升华的含义是什么?生2:把一篇文章的中心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就叫升华。
师:很快地、急剧地,从普通的事物中提炼出来叫做升华。
概括得很好,谢谢你!生3:第4节,写白莲谢了,衬托出红莲开得非常旺。
师:烘托的作用,很好。
白莲谢了,出现了描写的主体,就是红莲。
生4:最后一段,是对本文的总结,是以物寓人,借物抒情。
对红莲的描写来烘托母爱,抒发情感。
师:好,借物抒情。
生5:大家看第6节,有一个省略号,它可以使我们展开联想。
师:这个省略号让我来体会的话,也许就是作者的一个慷慨,她看见荷叶倾侧下来,为红莲挡住了大雨。
那么你用了什么术语啊?生5:是展开联想。
师:或者是让我们发挥想象。
谢谢。
生6:第4节一段话——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这句话为后文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埋下伏笔。
师!这儿还用了一个术语——“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是一个很漂亮的白描,一笔就勾勒出了红莲的形象。
生7:最后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用了反问。
师:念一下。
(生念。
)师:解释一下术语。
生7:反问。
师: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还有呢?心中的雨点来了——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生7:比喻。
生8:大家看第3节——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这句话写了三蒂莲,又写了三姐妹,用了比喻。
师:这里是以花喻人,那么后面全部是以花喻人。
发现得很好。
谢谢。
生9:第一小节虽然很短。
但起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师:还可用一个术语,人家一开始就写莲花——哎,开门见山。
那么和结尾照应,卒章显志了。
生10:第4节,写了白莲,也写了红莲将要盛开,白和红的对比显得红莲更有生机,为下文蓄势。
师:她用了一个术语,很高雅——蓄势。
这两个字怎么写?哎,对了。
所谓蓄势就是前面的内容好好地写,满满地写,生动地写,写足了,为后面升华文章的主题服务。
行,谢谢你!咱们来小结一下——屏幕显示!以物喻人写物抒情融情于景一线串珠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巧妙穿插生动照应师解释“一线串珠”:就是线索。
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呢?很明显,红莲就是线索,它贯串全文;如果深一点看,作者的心情也是一条线索,贯串在文章的主要部分。
老师强调:用语文的术语读文章是一种习惯,读任何文章都要这么去想,这么去看。
好,我们继续,学用一下“课文集美”的方法。
(屏幕显示要求——从课文的4-7段里选句子,组合起来,放在下面两段话的前面,形成一篇微型美文。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师:读冰心的文章要注意,用温婉的语调。
(学生齐读。
)师:刚才朗读的弱点在于速度,读冰心的文章要有水一样的柔情,快是读不出来的。
(范读后学生再读。
)师:我们把最后两段再体会一下,注意速度。
(范读)师强调:很抒情,很轻柔。
(学生齐读。
)师:下一个动作,拿起笔勾画几个句子,和刚才朗读的8、9两段连起来。
(师巡视,慢慢地,认真地看学生的勾画。
估计发现了问题——)师:根据老师的意见再修正一下:第一,以红莲为主积累句子,白莲的都不需要;第二,作适当的调整,句子之间尽量联系紧密。
(静候半分钟左右。
)师:好,你来读一下自己的创作。
生1: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展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
窗外雷声响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师:我觉得很满意,有背景的设置——雨,有主体的形象——红莲,有作者的心情的表达,那就是融情入景。
保持了原文的思路。
谢谢你!谁再来——嗯,两位同学的思路差不多,比老师选的要好。
好在观照到了心情的描写,老师就没有。
你们看——(屏幕显示,少了心理描写的几句。
学生齐读。
)这么长的文章变成这么短了,这就是“课文集美”,这种方法,你们平时其实用得很多,平时读书的摘抄就是这种方法。
最后我们实践一下“妙点揣摩”的方法。
这是欣赏方法。
把我们的视点集中在最后一段话中,说一说它好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静静地思考,约两分钟)生1:两个修辞,一种是比喻,把母亲比作荷叶,把“我”比作红莲:最后一句是反问。
师:嗯,作者修辞手法用得好。
她欣赏得也好。
生2: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而且在最后两句话中用了反问的手法,语调也非常好。
生3:我觉得是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师:伟大的母爱,无私的母爱,博大的母爱,都给写出来了。
这句话其实是全文的眼,全文的主题在这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妙在思路的安排。
生4:这段还把人生中的挫折比作心中的雨点。
生5:篇末点题。
师:再加上四个字,直抒胸臆。
还表现出句式的美。
你们看,母亲啊——这是呼告。
请旁批。
还有——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里人称变化了,直接抒情。
生6:第二人称将感情抒发得更淋漓尽致。
师:她看出了人称变化的好处。
还有?生7:在下雨的时候,荷叶保护着红莲,就像母亲保护着“我”一样,作者借用了荷叶来赞美了伟大的母爱,这是画龙点睛。
师:她又运用了一个术语——画龙点睛。
很好。
我们来小结一下:(屏幕显示——比喻之美句式之美抒情之美点题之美升华之美虚实之美)师:最后一个“虚实之美”,我给大家讲析一下。
什么是虚?有些事物看不见摸不到,比如说气味,比如说母爱,我们能感受到但看不到。
作者用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这样的实实在在的事,来比喻伟大的母爱,就将母爱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虚实美。
好,这节课。
我们做了三件事:(屏幕显示全篇术语点评局部课文集美细部妙点揣摩)希望这些方法对大家有用。
谢谢,下课!(掌声)【听课感言】“成功的教学创意的设计,要求之一: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求之二: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提问是预设,答问是生成。
”这是余映潮先生在《教学创意十谈》中所讲的。
两句话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简”而“丰”。
余老师的这堂《荷叶母亲》,便一丝不苟地向我们演绎了他的这种教学创意。
其简有三,浅见如下——一简在导人。
先熟悉课文,再了解作者,对作者的介绍也仅止于跟本文密切相关的六个字“母爱,自然。
童心”。
开门见山。
一点也不繁华。
没有半点煽情的新手段,用到的课件也只是简洁的几段文字,似乎仅仅为着省去板书的时间,让学生和听课者看得更清晰,如此而已。
二简在思路。
三个环节,凡用心听课者,一下即可梳理出:术语点评——课文集美——妙点揣摩,由全篇到局部再到细部,层层缩小,逐层取舍。
最后总结这三种学习方法,收束全课。
干干净净,前后呼应,简明而流畅。
三简在点拨。
老师主导,只有寥寥数语,充分让学生说。
学生讲对的他肯定:学生找到了说不清楚的他补充;学生找不到的他直接告诉。
课上多次静静地等候学生旁批关键词,很常态,很从容;没有一丁点儿使出浑身解数大费周章的诱入“陷阱”,很自然,很真实。
余老师的“简”,妙就妙在好像很简单,其实内容很丰富。
其“丰”处处可见——“术语点评”之“丰满”。
余老师用两个例子引路,便负手而立,任学生默思静想。
片刻,学生的灵感纷至沓来,十来个学生踊跃发言,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等等,如数家珍,像模像样,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当然,如果要更深入地解读,单是这一环也可以讨论个一两课时的,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其旨仅在让学生多知道一些术语。
充分地、感性地认识一下;但是,又绝不放任学生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例如,学生讲出“升华”这个术语时,余老师首先加以肯定,又不疾不徐追问,什么叫升华?学生很快答出后,他又复述一遍,且更精准,更明晰。
再如后面的“蓄势”,首先力求所有的学生会写这两个字,一个一个地来,不厌其烦;接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丰满”加工,可谓咬文嚼字,明明白白。
“课文集美”之“丰姿”。
并未因这一环貌似简单而放任学生,而是先组织诵读,反复地玩味,深入地体悟作者的情感。
其间既有训练又有指点兼有范读,读足了火候才让学生慢慢去勾画。
发现勾画有了问题后,并未回避,而是立即有针对性地点拨,并气定神闲地静候学生修正。
这也是一种“丰”。
教师的丰姿,在公开课上难得一见的丰姿!(注:此“丰姿”非女人身材丰满之“丰姿”,而是“丰姿潇洒”之“丰姿”,意同于“风姿”。
)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后,余老师的评价也见“丰姿”,“丰”就“丰”在对其创意的评析:有背景的设置——雨,有主体的形象——红莲,有作者心情的表达,那就是融情入景。
保持了原文的思路。
这样的评析其实是将教师自己的理解艺术地化作了学生的理解。
最难得的是。
自始至终,几乎每次学生答对,余老师都不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
这样的评析远非一个廉价简易的“好”字了得,这样的“丰姿”远非一句“绅士”了得!“妙点揣摩”之“丰厚”。
说老实话,余老师亮出这一环时,曾经窃以为他这样是小题大作:这么简单的一段话,能有多少妙点?还用得着揣摩?一眼就看透了!要揣摩干嘛不选长一点的文字呢?可事实让我大感意外,亦大为赞叹——前面几个学生讲的,在我看来已经是基本到位了,所欠者,老师总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