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公共财政与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1)
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

高等学校在连续的大扩招后,办学条件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教师短缺,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可能引起教学质量和学生生活质量的下降。
(3)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
200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约为2.9%,低于90年代中期大多数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也未达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4%的水平。1996年,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和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都是最高水平,但在有可比数据的七个国家中,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却最低[7](P162-165)。政府投入不足,是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根源。
其次,城乡之间的不均等。据估算,1998年全国城镇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813元,农村为486元;城镇小学为520元,农村为311元[11](P376)。公共教育资源城乡之间的不均等除了表现在学校教育资源的差距外,还表现在教育经费负担的城乡有别,即农村居民要直接负担教育费附加,并以教育集资的方式负担一部分教育基建经费,但城镇居民则没有直接负担教育费附加和基建经费的责任。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结果是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严重地妨碍了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
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
另一方面,减免学杂费、书费的义务教育资助制度开始出现。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一大困难,就是贫困学生无力支付学杂费和书本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当酌情减免杂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但由于没有制定有效的实施制度,农村教育经费困难,能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极为有限,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法律法规长期没有得到认真的实行。在90年代末期,一些地方制定了大面积资助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云南省从2000年起,对25个边境县市的边境沿线行政村小学及其以下学校的12万1-6年级在校小学生,实行免杂费、教科书费、文具费的“三免费”教育[3].从2001年9月起,广东省省财政出资3亿元,用于免除全省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和书本费。全省约有70万学生受益[4].北京市从2001年起对远郊区县的义务教育全部免除杂费。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对于消除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公共财政与财政体制改革

公共财政与财政体制改革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财政活动,包括收入、支出、债务和预算等方面。
财政体制改革是指对公共财政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和变革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公共财政与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公共财政与经济发展公共财政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共财政为政府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手段,使其能够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其次,公共财政为社会提供了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等,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福利水平。
再者,公共财政还通过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对资源配置进行干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因此,公共财政的合理运行对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财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财政体制已经难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因此财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传统的财政体制往往存在的问题是权责不清、层级复杂、管理效率低下等。
这种体制弊端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财政运行的透明度。
其次,财政体制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必然选择。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体制改革能够更好地引导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再者,财政体制改革有助于提升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和稳健性,防范财政风险,保障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三、现状及问题分析目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方财政依赖度较高,且财政收入来源单一,这导致地方与中央财政之间的财力、权力关系不协调。
其次,财政监管和预算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公正与效益。
再者,财政体制改革在一些热点领域如医疗、教育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难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措施与实施力度。
此外,财政体制改革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的经济形势也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应对。
四、财政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财政财务制度改革论文范文

财政财务制度改革论文范文一、我国财政财务制度改革的现状近年来,我国财政财务制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税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收入占比较大,而非税收入的比重较低,导致财政收入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来源。
其次,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
再次,我国政府的债务水平较高,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严重,若不及时整顿,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此外,财政财务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完备,存在着职责不清、权责不对等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我国财政财务制度改革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 财政收支不平衡在我国,财政收支不平衡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而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相对较少,导致了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另一方面,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税收,而非税收入较低,导致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
原因在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财政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完备,财政政策制定不够及时灵活。
2. 政府债务问题我国政府债务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严重。
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推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些债务普遍不被市场认可,也不受相关监管机构监管,存在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政府债务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地方政府举债不受约束,监管措施不够完善。
3. 财政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如职责不清、权责不对等问题。
一方面,财政部门的职责范围较为模糊,导致了重复劳动和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了信息闭塞和监管不力。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财政财务管理体制设立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三、我国财政财务制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1. 多元化财政收入来源为了解决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我国应该加大财政收入多元化的力度,减少对税收的过分依赖。
应用文-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财政体制决定于社会经济体制。
从历史演变过程看,适应于不同经济体制的财政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是典型的家计财政,其明显特点是公私不分,管理不规范、不透明,随意性大,收支缺乏有效监督;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模式是生产建设型财政,其突出特点是政企不分,大包大揽,统收统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模式是公共财政。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始于17世纪末的英国,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公共财政与其他财政模式相比较,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公共性。
公共财政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也存在市场自身无法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公共问题。
比如,宏观经济波动问题、垄断问题、外部性问题等。
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是首要的“责任人”。
政府解决公共问题,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需要以公共政策为手段。
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又以公共资源为基础和后盾。
公共财政既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执行公共政策的保障手段。
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包大揽的生产建设型财政而言,公共财政只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职责范围,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不介入;而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就必须介入。
公平性。
公共财政政策要一视同仁。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公平竞争,体现在财政上就是必须实行一视同仁的财政政策,为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财政条件。
不管其经济成分,不管其性别、种族、、出身、信仰、程度乃至国籍,只要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政府就不能歧视,财政政策上也不应区别对待。
不能针对不同的社会集团、阶层、个人以及不同的经济成分,制定不同的财税法律和制度。
公益性。
公共财政只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己任,追求公益目标,一般不直接从事市场活动和追逐利润。
如果公共财政追逐利润目标,它就有可能凭借其拥有的特殊权力凌驾于其他经济主体之上,就有可能运用自己的特权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影响公平竞争,直接干扰乃至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打乱市场与政府分工的基本规则;财政资金也会因用于牟取利润项目而使公共需要领域投入不足。
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问题及启示

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问题及启示教育财政体制是指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经济投入以及财政管理体制。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探讨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问题及启示。
一、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1.资金分配不公平。
在目前的教育财政体制下,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一些发达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问题。
2.教育经费占比不高。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仍然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不足。
这就意味着我国需要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以提高教育事业的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3.教育财政体制不透明。
在当前的教育财政体制下,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地方的教育财政体制不够透明,导致了一些不正当的资源分配现象。
二、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启示1.均衡教育资源分配。
首先,应该通过改革教育财政体制,建立起一个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机制,确保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地区,提高教育机会公平性。
2.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
一方面要提高中央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确保教育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3.完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教育财政的监管和管理,确保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合理规范,杜绝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4.推动教育财政体制的现代化。
要在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上推进现代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5.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透明度。
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和公开,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教育财政信息公开制度,让社会公众都能够了解到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
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路径1.中央和地方政府协调。
中央政府应该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政支持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2.社会资金参与。
可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教育事业,通过各种途径来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教育领域,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来源。
公共财政的创新与改革

公共财政的创新与改革公共财政是指政府对社会财源的收入、支出和管理,其中包括公共收益和公共支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财政的创新和改革迫在眉睫。
在本文中,将会探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分别是公共财政的现状、公共财政的难点和解题的思路、公共财政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公共财政的未来。
一、公共财政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民众对于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公共财政制度的不完善,一些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公共卫生、教育、交通等方面,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此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不足、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这些都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政府对于这些问题的回应并不完全,我们需要更好地创新和改革公共财政制度,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二、公共财政的难点和解题的思路公共财政存在一些难点。
首先,政府公共支出存在着一些浪费和不透明,需要更好地规范和管理。
其次,政府公共财政往往缺少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导致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够公正和透明。
最后,政府公共支出一直依赖于税收,需要更好地拓展公共支出来源。
解决这些难点需要我们积极创新和改革公共财政制度。
首先,在公共支出方面,政府需要更好地管理和监督公共支出,杜绝浪费和不透明,并增加公众参与和监督,保证公共资源的分配公正和透明。
其次,政府需要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支出来源,如社会捐赠、发行债券等,减少对税收的依赖。
三、公共财政的挑战与机遇公共财政政策的实施需要面对的挑战也并不少见。
首先是政府公共财政的收入构成架构需要调整、优化,同时还需要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取得平衡。
其次,政府公共支出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将会带来新的机遇并带动新的经济成长点,提高民众生活质量。
同时,有机会促进国际合作,挤压出国税收避免并增加税收征收力度,提高财政可支配收入,加强透明度以及提高社会风气。
发展公共财政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人口增长等问题会带来的社会负担增大,需要更好地平衡财政的支出。
教育财务制度改革

教育财务制度改革一、引言教育财务制度是指教育部门为实现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管理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教育财务制度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分配、监督和评估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财务制度存在着种种问题,导致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不高、监管不到位、合规性不强等情况,急需对教育财务制度进行改革调整。
二、教育财务制度的改革必要性1.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传统的教育财务制度较为僵化,审批流程繁琐,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经费浪费等问题的存在。
改革教育财务制度可以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决策效率等措施,实现教育经费的有效利用。
2.增强教育经费管理的科学性和合规性。
传统的教育财务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理漏洞、腐败现象等问题,使得教育经费的使用不够透明、公开。
改革教育财务制度可以强化财务监管,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审计制度,保障教育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和透明性。
3.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保障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有健全的教育财务制度支撑。
改革教育财务制度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投入效益,有效促进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
三、教育财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1.优化预算管理系统。
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评估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加强对教育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2.强化内部控制。
建立健全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措施,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督和管理。
推动教育部门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防范和打击财务违规行为。
3.加强财务公开透明。
建立健全的教育经费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教育经费的收支情况、使用状况等信息,增强社会监督力度,促进教育经费的规范使用。
4.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加强教育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确保教育经费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
5.改革奖惩机制。
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激励教育部门优秀财务管理人员,鼓励他们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良好作用;同时,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提高惩罚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财务管理环境。
2024年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改革论文

2024年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改革论文一、引言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财政作为政府履行其职能、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我国,传统的财政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推进公共财政体系改革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议题。
二、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必要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传统的以投资拉动为主的财政政策已难以为继。
公共财政体系改革需要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公共财政体系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传统的财政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资金分配不均、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公共财政体系改革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优化税收结构:通过调整税收结构,减轻企业税负,激发市场活力。
同时,加强个人所得税等直接税的征收管理,提高税收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完善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
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建立全面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的约束力和透明度。
同时,强化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评估,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推动绩效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财政支出的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
根据绩效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和效率。
四、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挑战与对策挑战一:财政压力与公共服务需求的矛盾。
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趋势的加剧,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而财政收入增长却面临压力。
对此,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减轻财政压力。
基于公共财政理论下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

公 共 产 品 理 论 是 公 共 财 政 的 核 心 理 论 。 根 据 公 共 产 品
理论 , 提供公共产 品正 是政府 最主要 的活动范 围之一” “ 。公 共产 品有两个 主要 特征 , 是消 费上 的非竞争 性 , 一 即某 个人 或群体 对这种产 品的消 费不妨 碍或 减少其 他人 或群体 对这
20 0 9年第 1 期
( 第5 总 5期 )
湖 南 行政 学 院 学 报 ( 月 刊 ) 双
J OURNALOFHUNANADⅣⅡNI TRAT1 S 0N1 T删 NS TE
No 1, 0 9 . 20 Ge e a No5 n rl .5
文 章编 号 :09 30 (0 9 0 — 0 8 0 10 — 6 5 20 )1 0 1 — 2
全 国义务 教育 生均 公用 经费 为4 - 元 , 43 8 高等教 育为2 3.3 3 97
元 , 差 5 . 倍 , 2 0 年 更 是 相 差 5 .l 。可 以说 义 务 教 相 27 2 到 00 25 倍
育投入 的偏低 , 接影 响到 了全 国义 务教育 的普及 , 响到 直 影 了国民平 等享 受义务 教育 的权利 ,进 而影 响到国 民素质 的
地 生 均 义 务 教 育 经 费 统 计 数 据 ,农 村 生 均 教 育 经 费 均 低 于
二、 当前 我 国义 务 教 育财 政体 制 中存 在 的 问题
( ) 务 教 育 投 入 总 体偏 低 一 义
众所 周知 ,我 国教育财 政 支 出的结构 是高 等教 育财政
该地 区平均水 平 , 04 以2 0 年为 例 , 国普通小 学生均 财政 预 全 算 内教育 经费的平 均水平 为 19 . 元 ,而农村地 区平均为 2 63 6
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问题及启示

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问题及启示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
而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政府的公共财政管理、社会公平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本文将探讨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问题及启示。
一、现有问题教育财政体制的现有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财政重心不明显;二是用钱的效率不高;三是财政分权不够。
1.教育财政重心不明显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教育部门所得到的资金比例不高,且优先投放的领域较广,导致其投入的重点不够明显。
此外,地方政府收入中的教育经费补助比例较低,导致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动力不够,也没有太大的主导权。
2.用钱的效率不高由于教育财政投入缺乏重心,加之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用钱的效率并不高。
一些地方甚至存在着浪费、闲置等问题。
同时,由于学校经费重点围绕教育教学,管理投入偏少,这也导致了教育管理质量的下降。
3.财政分权不够现行教育财政体制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中,地方政府具有较大的财政支配权,导致中央拨款与地方财政的落实存在着较大的透支。
同时,中央和地方教育财政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二、改革措施针对现有的教育财政体制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改革措施:1.明确教育财政的重心要明确教育财政建设的重心,优先投入到科研和教学领域,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中央和地方教育财政应该更加明确其投资方向,加强资金投入的管控力度。
2.提高用钱效率要优化学校管理机制,加强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同时,要注重建设和优化教育体系,着力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加强财政分权改革中央和地方教育财政分权,加强中央和地方教育财政的协调,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来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同时,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保证其财政使用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三、改革启示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管理问题,更是财政管理、社会公平和国家竞争力的问题。
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还促进了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但是现阶段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国家教育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突出问题。
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关注公共财政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教育财政法规,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以及对贫困生资助等制度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公共资源分配;财政体制改革;资源合理配置;贫困生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也形成了新的体制,在对我国公共教育的拨款形式上改变为以政府拨款为主,在社会上多渠道的融资的新方式。
对其资金的筹措主要用于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同时非义务教育在普遍上仍实行加纳学费制度。
同时也加大了对校办企业的投入和地方产业的投资和融资,这种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更加体现出我国把对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快的提上了日程,建设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人”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1]。
一、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突出成就(一)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建立纵观历史,随着经济建设中产生的新的经济体制,我国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提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导致了我国在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吻合,都极度的呈现出“中央集权”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也发生了演变,中央集权的特征演变为“简政放权”,而这种“放权”集中体现在中央将义务教育的支出任务下放给各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等,一步步下放到最低级。
通过了解,在2006年以后各级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力度建立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以县级政府分配支出”的新的财政体制[1]。
(二)完善了各级学校收费的相关机制为了促进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积极完善相关的收费制度,加强对各级学校收费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加强对学校收费的管理,对学校的收费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公共财政制度5100字

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公共财政制度5100字基础教育的普及是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关键,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教育公共财政制度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
和谐社会是以公平为基础的社会,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应从教育公平开始,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更该以公平为本。
关键词:教育公平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现状对策措施一、引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
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公平正义";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之一。
如何达到社会公平,教育的公平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就是教育不公平。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儿童基于各种原因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不公平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破坏力。
教育不公平不但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公平,制造不稳定的因素,而且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乃至危害国家的安全。
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不公平而加大教育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形成恶性循环。
国家以及社会要防患于未然,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快实现教育公平的进程。
尽管教育公平是一种理想,是一个过程,但是它的实现程度决定着教育民主化运动的进程,进而决定着社会民主化运动的进程,决定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建成。
论公共财政框架下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

On Reform of Educational Finance System under the
Frame of Public Finance
作者: 王红
作者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广州510631
出版物刊名: 广东社会科学
页码: 156-161页
主题词: 公共财政;教育财政;公共产品;公平;效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教育财政也须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进行
与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改革.在公共财政制度框架下,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事务论共同构成了教育财政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资源配置中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决定了政府在教育财
政中基本职能定位及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学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

一、改革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教育财政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财政投入不足、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进行学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目标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2. 实现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3. 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行政成本;4. 完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实现教育财政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措施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建立教育财政投入与产出评价体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2)加大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区域间教育差距;(3)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 实现教育公平(1)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费、杂费;(2)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保障其接受教育的权利;(3)完善教育资助体系,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
3. 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1)加强教育经费预算管理,严格预算执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加强教育经费审计,确保资金使用合规、高效;(3)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
4. 完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1)明确教育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教育财政投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加强教育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3)建立教育财政风险预警机制,防范财政风险。
四、改革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顺利进行;2. 完善法律法规,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3.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教育财政制度改革的认识和支持;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和学校积极参与改革。
总之,学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和完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等措施,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应用文-中国义务教育与公共财政

中国义务教育与公共财政'中国的部门经费短缺,而且过于地方化。
省级政府对贫困县的补助薄弱且缺乏系统性。
在增加对农村和城镇地区初等和高等教育的投入之前,有必要提高各级政府公共资金的效率。
在中国,提供教育服务是十分地方化的。
超过90%的教育支出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本文提供的数据表明70%的教育支出是由县、乡/镇承担的。
在农村,县、乡/镇政府负责基础教育,提供教育服务是其最重要的一项服务。
平均来说,一个县要把四分之一的支出用于教育(教育部,2000)。
本文通过考察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评估公共支出结果的公平、效率和效益。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项重要的改革。
第一项改革是下放权利和责任——地方政府负责基础教育。
第二项改革就是教育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过去是政府完全承担所有教育经费,而现在政府拨款只占整体教育支出的一半。
这些改革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区的积极性,但同时也给地方财源和管理能力带来了更大的要求。
在中国,教育是一项目庞大的事业。
考虑到其规模,中央政府别无选择,只能是下放基础教育服务的责任。
1999年,中国有609,626所小学和63,086所初中,教师人数达900万。
全国小学生人数为1.35亿,普通初中生达到5799万(表1)。
但是,分权所面临的必然挑战就是:分到什么程度?如何协调各级政府?如何筹措教育经费?表1中国普通小学和初中基本数据\r\n资料来源:1996年,1998年《中国教育年鉴》。
过去10年来对教育部门的批评在增加,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关的问题。
首先,贫困地区不能为学龄儿童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而且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还远未实现。
其次,各地区教育质量的差距巨大,且越来越大。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基础教育筹资地方化之后,在地方政府自身财政收入匮乏的情况下,没有中央政府足够的均等化转移支付相配套。
这也反映了预算体制和激励机制的缺陷。
由于县、乡/镇政府之间的职责缺乏明确的划分,在财政收入匮乏的情况下,尤其对农村基础教育产生严重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财政与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1)'1.公共财政论公共财政论是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接受的财政理论,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财政制度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
公共财政论由于强调财政的“公共性”而谓财政为“公共财政”,公共财政论对“公共财政”所下的定义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1]公共财政的主要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财政是“市场”的财政。
第二,公共财政是“公共”的财政。
所谓“市场”的财政是指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和适应的财政。
它对政府财政活动范围的限定是以弥补市场失效为自己的活动准则,即政府财政只能活动于市场失效的领域内。
市场失效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市场经济中存在某些不符和完全竞争条件、市场机制无法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的领域,如公共产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失灵等;第二种情况是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缺陷,如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不稳定等。
公共财政活动要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在市场机制不能或无法很好地起作用时发挥作用。
从这一点来看,公共财政与过去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活动广泛深入到一般性市场竞争活动领域有着根本的不同。
所谓“公共”的财政是对公共财政活动内容的描述,它强调政府财政活动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
在此,“公共服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公共财政”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同于“家计财政”所提供的“家计服务”,它是面向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主体所提供的服务,它要求对所有的经济主体一视同仁;第二,“公共服务”是指市场经济中的“公共事务”,这些公共事务是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都会涉及的,如竞争规则的制定、市场秩序的维护等;第三。
“公共服务”是“非经营性”的活动。
经营性活动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营利性决定了其行为的个体性、本位性和短期性,没有哪一个经营性部门会完全站在社会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的角度从事经营活动。
相反,逐利的动机驱使他们总是首先从自身的、眼前的利益出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个人家庭等经济主体追求自身的、短期的利益行为被认为是合理的,为此必须要求有一个能够站在长远的全局的角度从事以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为目的的服务即“公共服务”。
为了避免政府财政活动陷入“个体”、“本位”和“短期”的特征,就必须保证公共服务的“非经营性”。
2.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近年来在财政领域最根本、最引人关注的改革莫过于从国家财政模式向公共财政模式的转变。
自1998年底全国财政会议明确提出初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改革目标以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成为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000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决定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公共财政体系。
2000年11月李岚清在第二次省级干部财政研究班上作了题为“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建立公共财政的初步框架”的重要,这既表明了国务院建设公共财政的决心,同时也预示了我国近期内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是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仅仅是在市场失效领域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政府不该管的尽量不去管,同时该管的一定要管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国家财政模式,其特点是以政府计划为基本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财政几乎包揽了所有的事务并介入了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不该管的事也管了,该管的事却没有管好,即存在着财政的“越位”和“缺位”现象。
显然,在市场化改革趋势下,政府财政必须全面退出市场有效运行的领域,在弥补市场失效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准则下正确界定政府财政活动范围,构建以尊重市场为前提的公共财政框架。
从根本上来说,公共财政框架构建的核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对财政支出的规范。
对财政支出的规范是公共财政框架构建的主要内容。
就财政活动的主要内容而言,财政支出是核心,财政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财政支出的公共性。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模式的财政支出范围过大,主要表现为对竞争性生产建设领域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包揽过多,超出了政府财政理应开支的范围,这被称为政府财政的“越位”;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越位”占用了大量公共资金,在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需要方面政府却无力保障,这便形成了财政的“缺位”。
构建公共财政框架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变财政供给的“越位”和“缺位”现象,规范财政供给范围。
具体而言就是要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重点保证对国家安全、政权法制建设和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生态等公共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尤其是要保证对公共产品的支出,这是公共财政“公共性”赖以成立的基础。
其二,政府财政职责的转变。
与政府财政支出范围的规范相适应的是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财政职责的转变。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相区别,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财政职责的特点往往被描述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政府财政的行为规范是在某些事务上予以干预、在某些事务上不予干预,在某些事务上起主要作用、在某些事务上起次要作用。
具体而言政府财政职责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对关系的处理上:公平与效率以及生产与调控。
公平与效率是公共财政在职责上必须做出的选择。
就政府财政的基本活动范围来说,公平应当成为公共财政主要的职责。
效率尽管也是政府财政的主要职责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下效率问题主要由市场去解决,公平问题是市场所不能为的,属于市场失效的范围,必然要由政府来保证。
在计划经济下,政府除了行使资源配置的职能之外实际上还担负着生产者或生产组织者的任务。
当政府直接介入生产环节时,企业实际上就成为政府的附属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的问题都是由政府说了算,企业没有权利同时没有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赢赚亏赔全由政府扛着,企业的生产资源也完全由政府支付,实际上政府的作用无非体现为企业的“总帐房”或“钱袋子”,并没有真正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合理流动。
在公共财政框梁下,资源配置职能主要由市场机制来执行,生产也主要由企业自主经营,政府要从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退出来,政府财政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当把财政资金仅仅用作生产资源时它的功效只是“1:1”的,而把财政资金用作调控手段时则可以收到“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推动了政府财政职责转变。
其三,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公共财政是“市场”的财政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决定了政府要在充分尊重市场的条件下发挥作用。
在国家财政模式下,政府经济活动以指令性计划控制为主要表现形式,市场仅处于次要的地位,市场的运行规律往往不被尊重或被政府的意志所凌驾。
构建公共财政就是要理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分工。
凡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应当放手让市场机制去自动调节,而政府经济行为则以弥补市场失效领域为界限,同时促进市场的发育与完善。
其四,政府财政的法制化。
政府财政的法制化是指政府活动必须置于法律的根本约束规范之下。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规则和秩序之上的法治经济,政府财政作为政府的经济行为也必然要在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约束之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实际上是连接政府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因此,“财政活动的法制性既是市场经济对财政的要求,又是现代公共财政的重要特点”。
[2]中国传统的国家财政模式尽管也具有法制化的表面特征,但实际上由于国家意志的主导性地位而导致中国的财政行为并没有达到法治的状态,最典型的便是财政预算约束的软化及其相应所导致的财政行为的随意性。
财政预算原来应当是约束财政行为的基本法律手段,然而在国家财政模式下预算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一来是因为预算本身缺乏预见性,财政支出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什么工作出了问题就多给一些钱,问题少就少给钱,这实际上就等于在不断改变预算,所以往往会出现“一年预算、预算一年,到了年底还在追加预算”的现象;其次是人情大于规则,“会哭的孩子多吃奶”,叫的越响给钱越多,不声不响则少给钱或不给钱;第三,首长项目破坏预算的严肃性。
在上述情况下,预算约束的弱化是显而易见。
在国家财政模式下出现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奇怪,这和国家财政模式中人们观念上所持有“财政资金是国家的,国家有权随意支配”的错误认识有关。
公共财政特征非常明确地表明,财政资金是公共的、是取之于民众的,一切财政资金都必须纳入预算,而预算必须经立法机关审查通过,要充分反映提供了财政资金的民众的意愿,要充分维护预算约束的严肃性,预算一旦经立法机关审议通过就不得随意更改。
对于预算约束软化、法制性不强的中国财政来说,通过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促进财政的法制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观念的更新和规范的重构是极其复杂的,必须置于相应的理论框架的指导之下。
同样,与公共财政制度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的构建也是极其复杂的,我们首先必须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理论分析的框架。
1.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财政框架最基本的核论,同时也是构建教育财政框架的基本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经济和政府介入应限制在市场失效的范围内”,而“提供公共产品正是政府最主要的活动范围之一”。
[3]显然,以弥补市场失效力存在理由的政府财政,对公共产品的提供是其最主要的活动内容。
根据该理论,由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分别表现为不同属性的产品,教育财政的支出范围和支出重点也应当是有所限制和有所选择的。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教育财政支出首先应当用于提供教育中的公共产品。
也即是说,对于教育中的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财政无偿向受教育者提供,对于教育中的准公共产品则应当采取由政府财政补贴加上向受教育者收费的混合提供方式。
另外,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存在层次性,因而政府财政职责也存在着层次的区分。
这为教育财政制度中不同级别政府教育财政职责的区分提供了分析的依据。
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分析的是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及其效率问题,其特点是将市场经济的原理和“经济人”假设以及“交易”分析于政府行为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财政活动的规范与约束以及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的分离提供了依据。
该理论认为,无论哪一种公共决策方式都存在着制度缺陷;同时,由于政府并非“公益人”而是“经济人”,其对自我政治利益的追求必然会导致财政支出的扩张、寻租行为和财政支出的随意性和短期性。
在存在上述特征的条件下,如果不对政府的财政行为进行限制和规范,政府的财政活动将不仅不能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甚至还可能有损于社会整体利益。
由于教育生产的长期性以及教育效益的潜在性和间接性,政府“经济人”特点在教育财政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