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源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3小题。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作为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道德记忆显示的是人类具有记忆其道德生活经历的思维能力。
人类在过去的时间里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其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构成道德生活经历,并在其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或印记,从而使其拥有了道德记忆。
道德记忆的主体是人类,但由于人类总是同时以“个体人”和“集体人”的身份存在,道德记忆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
个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发生在个人身上。
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有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对它存在的实在性、主要功能、价值维度等也有最全面、最系统的认识。
集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是人类以家庭、民族、团队、国家等集体形式为载体展现出来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的发生机制不同于个体道德记忆。
个体道德记忆是通过个人头脑所具有的记忆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具有正常记忆思维能力的人都可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
个体道德记忆发生和运作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个人必须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但它还会受到个人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的深刻影响。
一个人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深刻地影响着个体道德记忆的内容和方式,并使个体道德记忆具有选择性特征。
集体道德记忆需要通过人类集体的“头脑”来发挥作用,但这种“头脑”是一种抽象物。
它是由从属于人类集体的所有个人的“头脑”整合、统一而成的;因此,它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也是选择性的,因为一个集体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是由集体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决定的。
在个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集体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个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个人是主动的,他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记忆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4).doc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4)注意事项:1.你现在拿到的这份试卷是满分150分,作答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辽宁省凌源市第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辽宁省凌源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汶特近日表示,他目前已经在实验室成功地制造出一个合成的人造染色体,这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的首个人造生命形态即将正式诞生。
这表明人类目前不仅可以“读懂”自己的基因组,而且还可以成功地通过人工手段进行复制。
克雷格•汶特说,整个研究小组共由20名基因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组成,新合成的人造染色体由381个基因片断和58万对基因密码组成,实验观测表明,新的人造染色体已经具备了自我复制的能力,这标志着实验已经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首先得到一种细菌细胞的染色体组,将其植入到一种近亲细菌中,随后被植入的染色体组开始复制生长,最终长成一个新的细菌。
执行首次“染色体移植”项目的科学小组成员成功地制造出一个人造的染色体组,并仍在进行类似的试验,以便实现科研史上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希望能制造出新的细菌种类,充当绿色能源以替代石油和煤,并能分解有毒废物,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和大气中其他温室气体。
美国科学家表示,人造生命与克隆存在着质的区别,克隆是利用现有遗传信息“复制”生命,而人造生命则是利用合成染色体作为基本要素创造新生命。
克雷格•汶特说:“我们所说的是一项能从本质上改变我们世界的技术。
制造人造生命还有许多关键要素,如细胞膜,它将允许人造生命细胞筛选出对生命成长有用的分子,为细胞分裂提供营养。
此外还需要一个基因体系,以控制细胞的功能,使细胞能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而繁殖或变异。
最后,人造生命还需要一个新陈代谢系统,以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并将营养转化为能量。
人造生命将会在未来解决一系列目前人类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中包括抵御疾病、吸收温室气体以及处理垃圾等。
”人造生命的研究引发了许多道德伦理方面的争论,有科学家认为,这是在试图缩短几百万年来的进化历程,创立自己的生物起源版本。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47).doc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47)一、现代文阅读(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一)基础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天霁(jì)城隅(yú)愤懑(mǎn)下咽(yàn)B.遗(wèi)施渌(lù)水怆(qiàng)然愆(yán)期C.嗔(chēn)目画舫(fǎng)渚(zhǔ)洲锲(qiè)而不舍D.迸(bìng)裂剡(shàn)溪商贾(jiǎ)机杼(zh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绸缪凋谢朦胧怄心沥血B.缥缈跌宕隐逸面面相觑C.留滞澜干阴霾真率稚气D.剽窃言迄凌厉切中肯綮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A.战士们奋力扑火,火烧着了头发,烧灼着皮肤,他们忘乎所以,直到把火扑灭。
B.这是一架电子分析天平,其准确性可以说是毫厘不爽。
C.无论学习什么,都会碰到一些困难,决不会一帆风顺。
D.这首诗已经融入了历史和文学,此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沙龙的病虽然给以色列的政治生活带来了不确定性,但是也影响到整个中东地区的局势。
B.世界两大飞机制造商正陷入激烈的争执,双方的焦点集中在一架几乎全由加固塑料制成的新客机的安全。
C.中国人暂时无法在认真仔细和想象创新两方面赶日超美,但可以用自己特有的灵活,以己之长攻二者之短。
D.在一个崇尚无纸化的时代里,网络出版商发现,平面媒体的存在有助于加强网络媒体的可信度的原因.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良友香茗,幽窗默对,难免使人心中生出感慨。
B.“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结束一个漫长的暑假,再次与同学们相逢,别提有多开心了。
C.每逢周末,公园里总是人流如潮,摩肩接踵,“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人们都要从中获得与大自然的片刻亲近。
【月考试卷】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考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59分)(一)课内文言文部分(23分)1.选出加横线实词意义错误的一项()(3分)A.身七十余战身:亲身参加B.田父绐曰绐:欺骗C. 缦立远视缦:萦绕D. 族秦者秦也族:灭族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3分)A.六王毕,四海一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C.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下列各组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B.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C.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D.左,乃陷大泽中4.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3分)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⑤独夫..,韩、魏之经营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5.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6.课内文言文翻译(8分)(1)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C。
C项“‘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涵虽对立存在”表述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原文第四段只是客观介绍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种精神,并没有将两者对立起来。
故选C。
2.B。
B项,“突出了‘明德’精神的发展变化”表述错误,本文选自《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明德”精神的内涵以及特点,但并未突出“明德”精神的发展变化。
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3.B。
A项,“只要……就……”表述绝对化。
C项,“实质上是古代中国价值观的内核精神,它体现在中国封建时代的价值观之中”错误,原文“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凝练于其中的基本精神数千年来熠熠生辉、不断发扬光大”,表明“明德”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性,包括中国的古代和现代,选项曲解文意。
D项,“明明德”“目的是在我国道德建设中强调个体要有宽厚友善的道德品格和广阔胸襟”属无中生有。
故选B。
4.B。
B项,“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选项曲解文意。
“自然疫源地地区”应是受自然规律制约。
故选B。
5.A。
B项,“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选项曲解文意。
C项,“广大民众……,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的是“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选项以偏概全。
D项,“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的是“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选项随意删减词语,曲解文意。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

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的试卷分A卷和B卷,座位号为奇数的做A卷,座位号为偶数的做B卷,请同学们认真核对。
2.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否则,漏填和错填一律扣5分。
3.选择题按题号涂卡,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对应一致,并交回。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I)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符号,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