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培优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梦学堂--化学
一、绪言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 质的 以及
性质
、
组成
结构 __ 、____
变化规律
的科学。
2、化学的发展史
1.我国古代化学成就
2.近代、现代化学的发展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东汉“酿酒”画像砖拓
越王勾践青铜剑
唐代蜡染屏风
火 药
造
纸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3.现代化学的发展—微观探索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 分子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化学家们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 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使人 类原本无法观察到的粒子呈现在我 们面前,并对其进行操作。
扫描隧道显微镜
现代化学的发展—新材料的研制
用隔水透气的高分 子薄膜做的鸟笼
纳米铜具有超塑延展性, 直径6mm的尼龙绳 在室温下可拉长50多 能吊起质量为2t的汽车 倍而不出现裂纹
找出下图中错误的地方
现有如下仪器:
用仪器名称回答: (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C ; (2)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f (3)用于较大量液体的反应容器是 源自文库 (4)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的是 d ; (5)可以起固定支撑作用的仪器是 e (6)可以用于转移、引流的仪器是 a
; ;
; 。
第二单元 课 题 1 空气
讨论
1、 什么时候将燃烧匙插入集气瓶中?
讨论:导致结果偏高(大于1/5)的原因
1)红磷伸入的较慢
2)弹簧夹未夹紧
2、 什么时候打开弹簧夹? 讨论:导致结果偏低(小于1/5)的原因 1)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红磷的量不足
3)瓶塞处漏气
例题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燃 烧匙里最好放置下列物质中的( ) A.木炭 B.铁粉 C.硫 D.红磷
脱水性
脱水性,脱水的过程是一种化学变化,此 过程生成了新的物质,如浓硫酸能将有 机物(包括木材、布匹、皮肤、糖类等)中 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按照2比1的比例(以水 的形式)脱去,最后只剩下碳元素(有时还 有其他元素或氢元素和氧元素没有脱完) (此过程称为碳化)或浓硫酸能从带结 晶水的晶体(如五水硫酸铜)中,脱去结晶 水,生成无结晶水的晶体。
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万种,其中很多是 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这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 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 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 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
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 还原性、助燃性、腐蚀性、毒性、脱水 性等
3、化学实验室的一些操作
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 器
试管 酒精灯
烧杯
量筒 集气瓶
水槽
滴管
滴瓶
试管夹
铁架台
玻璃棒
漏斗
量筒读数问题
俯视,读数偏大
仰视,读数偏小
1.(2014•衡阳模拟)进行量筒里液体 读数时,开始仰视读数为29.0mL,倒出 一部分液体后,平视读数为12.7mL,则 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16.3mL B.大于16.3mL C.小于16.3mL D.无法确定
道尔顿
氧化汞
汞+氧气
阿伏加德罗
物质是由 原子 和 分子 构成的, 分子 中
原子 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原子论
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 近代化学 的基础。
(2)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
俄国化学家 门捷列夫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 表,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规律性知 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就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 规律可循。
生成了其他物质 ⑵特 征:
⑶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⑷判断方法: 如果变化过程中都生成了其他
物质,则该变化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物理变化
概念 本质区别 (判断依据) 伴随现象 相互联系
化学变化
生成 是否
其他物质的变化
没有生成 其他物质的变化
在变化时
有其他物质生成
腐蚀性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⑴定 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⑵特 征: 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了变化 ⑶形 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
⑷判断方法: 如果变化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
成,只是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 了改变,则该变化为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⑴定 义:
物质的 外形、状态 发生改变
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 色改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实例
矿石粉碎,水蒸发,汽油挥发 等
木炭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等
说明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等现象发生,但发 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解: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出示数为29mL,实际液体的体 积大于29mL,又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出示数为12.7mL, 是正确的读法,两者之差是16.3mL,所以倒出的液体体积应 大于16.3mL; 故选B.
(2013•芜湖县模拟)某同学用量筒量取 液体时,仰视量筒液面读数为40mL,倒 出部分液体后读数,俯视量筒液面读数 为35mL,则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 A.大于5mL B.小于5mL C.等于5mL D.无法确定
2.(2013•鞍山二模)用托盘天平称量 5g药品时,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 偏移,这时则应( C ) A.增加砝码 B.添加药品 C.减少药品 D.调节平衡螺母
装置气密性检查
连接好装置,将导管的一端浸入盛水的容器中,用 手掌紧贴试管或烧瓶外壁 ,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移开手掌后,导管中上升一段液柱,证明装置的气密性 良好。 注意:如果环境温度偏高,也可采用酒精灯 微热或其他方法。
答案:A
托盘天平的使用
1.(2014•德州)托盘天平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 的一种称量仪器.如果仅用一个20g的砝码称取 19.5g的食盐,现有如下操作步骤,正确的称量 方法是( D ) ①在天平两边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大小相同的 白纸 ②将20g砝码放在左盘 ③将20g砝码放在 右盘 ④将游码拨至0.5g刻度处 ⑤在右盘添加食盐至 天平平衡 ⑥在左盘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A.②④⑤B.③④⑥C.①③④⑥D.①②④⑤
1、物理性质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 溶解性……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钢铁易生锈、氧气能助燃…… 说明: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 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木炭可以燃 烧,糖能溶解于水中。
一些注意的化学性质
化学稳定性
药物的化学稳定性是指药物由于水解、 氧化等化学降解反应,使药物含量(或 效价)、色泽产生变化。包括药物与药 物之间,药物与溶媒、附加剂、杂质、 容器、外界物质(空气、光线、水分等) 之间,产生化学反应而导致制剂中药物 的分解变质。
酸性和碱性
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毒性
毒性(toxicity):又称生物有害性,一 般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生命机体接触或 进入生物活体体内的后,能引起直接或 间接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 伤生物体的能力。也可简单表述为,外 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 力。
一、绪言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 质的 以及
性质
、
组成
结构 __ 、____
变化规律
的科学。
2、化学的发展史
1.我国古代化学成就
2.近代、现代化学的发展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东汉“酿酒”画像砖拓
越王勾践青铜剑
唐代蜡染屏风
火 药
造
纸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3.现代化学的发展—微观探索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 分子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化学家们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 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使人 类原本无法观察到的粒子呈现在我 们面前,并对其进行操作。
扫描隧道显微镜
现代化学的发展—新材料的研制
用隔水透气的高分 子薄膜做的鸟笼
纳米铜具有超塑延展性, 直径6mm的尼龙绳 在室温下可拉长50多 能吊起质量为2t的汽车 倍而不出现裂纹
找出下图中错误的地方
现有如下仪器:
用仪器名称回答: (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C ; (2)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f (3)用于较大量液体的反应容器是 源自文库 (4)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的是 d ; (5)可以起固定支撑作用的仪器是 e (6)可以用于转移、引流的仪器是 a
; ;
; 。
第二单元 课 题 1 空气
讨论
1、 什么时候将燃烧匙插入集气瓶中?
讨论:导致结果偏高(大于1/5)的原因
1)红磷伸入的较慢
2)弹簧夹未夹紧
2、 什么时候打开弹簧夹? 讨论:导致结果偏低(小于1/5)的原因 1)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红磷的量不足
3)瓶塞处漏气
例题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燃 烧匙里最好放置下列物质中的( ) A.木炭 B.铁粉 C.硫 D.红磷
脱水性
脱水性,脱水的过程是一种化学变化,此 过程生成了新的物质,如浓硫酸能将有 机物(包括木材、布匹、皮肤、糖类等)中 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按照2比1的比例(以水 的形式)脱去,最后只剩下碳元素(有时还 有其他元素或氢元素和氧元素没有脱完) (此过程称为碳化)或浓硫酸能从带结 晶水的晶体(如五水硫酸铜)中,脱去结晶 水,生成无结晶水的晶体。
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万种,其中很多是 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这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 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 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 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
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 还原性、助燃性、腐蚀性、毒性、脱水 性等
3、化学实验室的一些操作
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 器
试管 酒精灯
烧杯
量筒 集气瓶
水槽
滴管
滴瓶
试管夹
铁架台
玻璃棒
漏斗
量筒读数问题
俯视,读数偏大
仰视,读数偏小
1.(2014•衡阳模拟)进行量筒里液体 读数时,开始仰视读数为29.0mL,倒出 一部分液体后,平视读数为12.7mL,则 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16.3mL B.大于16.3mL C.小于16.3mL D.无法确定
道尔顿
氧化汞
汞+氧气
阿伏加德罗
物质是由 原子 和 分子 构成的, 分子 中
原子 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原子论
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 近代化学 的基础。
(2)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
俄国化学家 门捷列夫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 表,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规律性知 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就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 规律可循。
生成了其他物质 ⑵特 征:
⑶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⑷判断方法: 如果变化过程中都生成了其他
物质,则该变化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物理变化
概念 本质区别 (判断依据) 伴随现象 相互联系
化学变化
生成 是否
其他物质的变化
没有生成 其他物质的变化
在变化时
有其他物质生成
腐蚀性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⑴定 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⑵特 征: 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了变化 ⑶形 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
⑷判断方法: 如果变化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
成,只是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 了改变,则该变化为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⑴定 义:
物质的 外形、状态 发生改变
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 色改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实例
矿石粉碎,水蒸发,汽油挥发 等
木炭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等
说明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等现象发生,但发 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解: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出示数为29mL,实际液体的体 积大于29mL,又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出示数为12.7mL, 是正确的读法,两者之差是16.3mL,所以倒出的液体体积应 大于16.3mL; 故选B.
(2013•芜湖县模拟)某同学用量筒量取 液体时,仰视量筒液面读数为40mL,倒 出部分液体后读数,俯视量筒液面读数 为35mL,则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 A.大于5mL B.小于5mL C.等于5mL D.无法确定
2.(2013•鞍山二模)用托盘天平称量 5g药品时,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 偏移,这时则应( C ) A.增加砝码 B.添加药品 C.减少药品 D.调节平衡螺母
装置气密性检查
连接好装置,将导管的一端浸入盛水的容器中,用 手掌紧贴试管或烧瓶外壁 ,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移开手掌后,导管中上升一段液柱,证明装置的气密性 良好。 注意:如果环境温度偏高,也可采用酒精灯 微热或其他方法。
答案:A
托盘天平的使用
1.(2014•德州)托盘天平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 的一种称量仪器.如果仅用一个20g的砝码称取 19.5g的食盐,现有如下操作步骤,正确的称量 方法是( D ) ①在天平两边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大小相同的 白纸 ②将20g砝码放在左盘 ③将20g砝码放在 右盘 ④将游码拨至0.5g刻度处 ⑤在右盘添加食盐至 天平平衡 ⑥在左盘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A.②④⑤B.③④⑥C.①③④⑥D.①②④⑤
1、物理性质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 溶解性……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钢铁易生锈、氧气能助燃…… 说明: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 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木炭可以燃 烧,糖能溶解于水中。
一些注意的化学性质
化学稳定性
药物的化学稳定性是指药物由于水解、 氧化等化学降解反应,使药物含量(或 效价)、色泽产生变化。包括药物与药 物之间,药物与溶媒、附加剂、杂质、 容器、外界物质(空气、光线、水分等) 之间,产生化学反应而导致制剂中药物 的分解变质。
酸性和碱性
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毒性
毒性(toxicity):又称生物有害性,一 般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生命机体接触或 进入生物活体体内的后,能引起直接或 间接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 伤生物体的能力。也可简单表述为,外 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