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例心房颤动的病因分析

合集下载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由于心室充血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受到严重影响。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106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症状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等方面的问题,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1、发病原因:心房颤动的发生原因复杂,主要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心脏病变、代谢障碍、电解质失衡等因素。

其中,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病等慢性病是心房颤动的主要诱因。

此外,由于吸烟、饮酒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也会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

2、症状特点:心房颤动的症状因患者的年龄、病史、诱发因素等情况而异。

一般而言,患者会出现心悸、心跳快、头晕、疲乏等症状,严重者还会伴随胸痛、晕厥等表现。

此外,心房颤动还会导致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3、诊断方法:心房颤动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此外,还需要进行心脏B超、负荷试验等检查来确定病因和判断病情。

对于高危患者,还需要进行血栓筛查、血管造影等进一步检查。

4、治疗措施:心房颤动的治疗涉及到药物治疗、心脏介入手术和心理治疗等多个方面。

对于首次发作的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控制心律,预防血栓形成和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频繁发作和难以控制的患者,则需要考虑进行心脏介入手术,包括射频消融和心房封堵术等技术。

此外,心房颤动的治疗还需要注重心理调节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善等措施。

总之,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情和患者的个体特点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对于患者而言,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积极预防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避免心房颤动对健康和生命造成不良影响的最有效方式。

173例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分析

173例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分析

1 1 一般资料 .
13 7 例中 , 7 , 6 1 男9例 女7例 年龄3 ~8 岁 , 4 9
平 均6 .岁 。全 部经常规1 导联 心 电图或2 h 53 2 4 动态心 电图检查 证实。高血压诊断符合2 0 年J 7 0 3 NC 诊断标准, 冠心病 以临床症 状及心 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 , 部分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阵
房颤病 因以冠心病位居首位 , 高血压次之。3例阵发性房颤用胺碘酮 转复窦性心律及维持窦性心律安全有 效。5例持续性房颤和8例永久性房颤心 9 1 3 室率控制较满意。结论 关注房颤的病因, 对预防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冠心病 高血压
心房颤动( 房颤 ) 是临床上 最常见 的心律失常之一。 房颤 发病 放冲动灶学说 。Hasa u re 9 7 isg e r等1 9 年提 出 : 、右心房 , 左 肺静
发性房颤3 例 , 9 持续性房 1 , 颤5 例 永久性房颤8 例 。 3
12 房颤病 因 . 见表1 。
32 房颤的治疗 .
主要是 () 1针对房颤发生的病因或诱 因
进行治疗 2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 有药物复律和直流电击复律 ,
主要药物有胺碘 酮、 普罗帕酮、 索他洛尔等。 3控制心室率: () 常用 洋地黄、 钙拮抗剂、3 1 阻滞剂等。 治疗目标为静 息状态下 率6 ~8 O O 次/ 轻度活动心率不超过10 分a 分, 0 次/ 地高辛更适用于伴存 功能 不全的患者, 阻滞剂对于运动后频率控制更为理想, 而D 必要时联合
率随着 年龄 的增加而增高,6 岁以后, O 房颤发生率平均每1 年增 0 脉 、腔静 脉、冠状 静脉窦等开 口部位 , 或其 内一定距 离处( 即存 在心房肌袖) 有快速发放冲动灶 , 驱使周 围心房组织产生房颤 , 由 多发微波折返机制维持 , 快速发放冲动停止后房颤仍得 以继续。

房颤的病因及临床治疗分析

房颤的病因及临床治疗分析
结束语
房颤患者常伴有心室率过速,其后果不仅是心功能降低,长期心动过速可引起过速性心肌病,对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控制心室率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对于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应首选洋地黄制剂,对于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者应使用或联用β?受体阻滞剂。我们应用地高辛或/和美托洛尔(非呼吸系统疾病)控制心室率在70~90bpm之间,效果较理想。因此,对房颤治疗最根本、最首要的目标就是预防、减少其脑卒中的发生,不管采用节律控制或是室率控制,应该把抗凝治疗放在首位,以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房颤的病因及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2010年147例房颤住院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最常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病等。阵发性房颤主要采用药物复律;慢性房颤主要采用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栓塞。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等是房颤的主要病因,详细了解病因及临床分型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房颤;病因;临床治疗
心房颤动是较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几乎见于所有器质性心脏病及非器质性心脏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临床研究表明,我国成人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3-0.4%,60岁后每10年发病率增加一倍。房颤发作除导致心悸、胸闷、气急等症状外,其更大的危害是诱发和加重心衰,促进血栓事件发生,并因此致残或致死。
转复窦律可电转复或药物转复。不论何种形式转复,越早越好。原发病较轻,房颤病程小于一年,并发症少的复律效果较好。如伴有严重心衰、低血压、反复心绞痛等情况时,应当紧急电复律;若血流动力学稳定,可考虑药物复律。转复后要预防复发。
抗凝防血栓栓塞房颤是脑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栓塞的最主要办法是抗凝和抗血小板。常用药物是华法令和阿司匹林,效益最高的应属华法令。但可惜此药在我国应用并不普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生对华法令认识存在偏差,怕引起出血。实际上只要合理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5个大型抗凝实验中,未经抗凝治疗的房颤脑中风年发生率为4.5%,经华法令治疗的房颤年脑中风发生率下降为1.4%。推荐的治疗方法是:任何患房颤的病人,当他有中风危险时(过去有中风史或有一过性脑缺血、显著的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年龄大于75岁、左心房扩大、冠心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都应以华法令治疗。治疗时应控制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在2.0~3.0,出血风险会大大减少。

心房颤动78例临床分析

心房颤动78例临床分析

心房颤动78例临床分析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总人群的发生率约为0.4%-1.0%。

房颤的发生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8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达100%[1]。

我院2005年共收治各种房颤患者78例,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07年间经我院ECG证实心房颤动的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共78例,其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85岁,平均64.5岁。

见表1。

表1 78例心律失常患者病因分析 [例(%)]性别高血压冠心病瓣膜心肌炎肺心病先心病不明病变心肌病原因男 20 19 4 4 3 0 1女 12 10 2 1 1 1 0合计 32(41.0) 29(37.2) 6(7.7) 5(6.4) 4(5.1) 1(1.3) 1(1.3)1.2结果除1例孤立性房颤给予节律控制外(使用心律平复律成功后维持),其余患者在正规治疗各种并发症的基础上,对房颤给予心率控制(地高辛、倍他乐克),抗凝治疗(阿司匹林)。

除1例孤立性房颤、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治愈出院外,所有患者均缓解出院。

2 讨论心房颤动的确切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房颤的电生理机制主要为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环。

其发生常常由一个触发因素引起。

很多影响心房结构或功能的疾病或作为触发因素与房颤的发生有关。

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年龄、性别、心脏疾病和非心脏疾病。

2.1高血压与房颤高血压目前成为房颤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本组高血压所致的患者为32例,占41%。

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后负荷长期增加,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张,当左心室功能下降时,左心室舒张期压力增高导致左心房压力增高,左心房逐渐肥厚扩大时易致房颤发生。

高血压本身就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不高,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2.2冠心病与房颤冠心病作为房颤的病因之一,近10年来有增多趋势,在老年人中更常见。

本组患者有29例,占37.2%。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随着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心房颤动患者在社区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对某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患者基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某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47例;年龄范围为45-85岁,平均年龄67.5岁。

60岁以上的患者占比高达80%,说明心房颤动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

该社区的心房颤动患者中高血压患者占比较高,有90%同时患有高血压。

就诊原因:患者主要就诊原因为心悸、乏力、气促、头晕、胸闷等,其中心悸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占比达80%以上。

部分患者还伴有恶心、呕吐、颈静脉充盈度增加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合并症情况:根据初步统计,患者中有40%合并糖尿病、30%合并冠心病、20%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

还有个别患者合并有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

诊断情况:在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中,有90%的患者在社区诊所或医院得到了心房颤动的明确诊断。

而10%的患者是通过筛查或体检发现心房颤动的,这表明社区医疗机构对心律失常疾病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0%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合并有心房颤动相关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栓塞等,这给治疗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治疗情况:在本次研究中,有70%的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抗凝药物等;20%的患者接受了心脏起搏器或心房颤动消融术等介入治疗;10%的患者采取了保守治疗措施,如定期监测和生活方式干预等。

在治疗过程中,有60%的患者出现了药物不耐受或者不良反应,需要更换或者减少药物的剂量。

而介入治疗患者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其中最常见的为血栓栓塞和心律失常。

预后情况:随访6个月后,80%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心房颤动的发作次数减少,心悸、气促等症状明显减轻。

心房颤动140例临床病因及治疗分析

心房颤动140例临床病因及治疗分析

阵发 性房 颤主 要 采 用药 物复 律 治 疗( 8 8% ) 以胺 碘 酮和心 律平 ; 8 .9 , 慢性 房 颤 患者 , 主要 采 用控 制 心 室率 治疗 (2 1 % ) 药物 主要 有 地 高 辛 (2 1% ) B一 8 .4 , 4 .0 、 受体 阻滞 剂 (57 % ) 8 1 和钙 离子桔 抗 荆 (0 1% ) 2 ,0 。结论 : 房颤 常见 病 因是 冠 心病 、 血压 、 湿性心 脏 病 , 塞 和心 力衰竭 是其 重 要 并 发症 , 积极 抗 凝 及 高 风 栓 应
医学信 息
临床 医学 M DC LIF R A IN E IA O M TO N N. 21 。1 00 1 ・ 1 5・ 3 1
量 较 小 而延 长 了 手 术 时 间 ,K P组 出 血 量 少 于 T R PR U P组 。 术 后 尿 失 禁 及 良性前 列 腺增 生症 ( P 是泌 尿 外 科 最 常见 的老 年性 疾 病 。尽 管 经 尿 T S等并发症相比两组无显著差异。总而言之作为 两种治疗 前列腺增生 B H) UR 道 前列 腺 电切 术 (r srt a rsco fh rs t,U P) 存在 创 伤 小 、 的有效手段 ,K P具备更加安全 的特点 , tnueh l aetno epote T R 因 a r i t a PR 但使用 P R K P时应避 免电极环因 术 后恢 复快 等 优点 , 被 认 为 是 B H 手 术 金 标 准 J但 却 术 后仍 存 在 诸 工 作 时间 长 发生 “ 离 ” 遗 留在膀 胱 或尿 道 中的 情况 。 已经 P , 断 而 如 出血 、 孔 、 U P综 合 征 ( U S 等 并发 症 而影 响 了 其全 面 效果 。而 经 尿 穿 TR TR ) 参 考 文献 道 前列 腺等 离 子双 极 电切 术 (r srtrl l m knt aet no epo— [ ] 顾炯. t nue a pa aiecr co fh rs a h s i s i t I 刘定益. 王健. 经尿道 等离子体双极 电切泌外手术 30例报 等. 0 teP R ) a ,K P 则是 近 年来 在 T R t U P基 础 上发 展 的一 种新 的手术 方法 , 操 作 方 其 告[]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07, ( )37—38 J. 20 2 5 :8 2 8. 式与 T R U P类 似 , 本原 理 为 电切 环 工作 极 与其 自身 附带 回路 电极 间形 成 高 基 [ ] 王行环 , 2 瞿利军 经尿道前列腺等 离子双极汽化术和电切术[ ] 临床 J. 热能等离子球体 , 可作用于手术组织产生电气化及电凝效果lJ 4。应用 P R KP 泌尿 外 科杂 志 ,0 6 7:8 — 8 . 20 , 4 1 4 3 不 易产 生前 列腺 包 膜 穿孔 、 直 肠 及 大 血 管 无 损 , 时 避 免 了 水 中 毒 的发 对 同 [ ] 施美奇, 3 吴宗林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8 9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生, 因此保证了手术安全性 , 可有效应用于体积较大的前列腺体。 [] 齐鲁护理杂志,06,2 3 )4 9— 9 . J 2 0 1( B :8 4 0 本 文通 过对 T R U P组 及 P R K P组患 者 的对 比研 究 发现 , 两组 术后 Q 及 一 [ 汪清, 4] 吾曼尔, 王胜军. 三种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 良性前列腺增生 IS PS评分方面较术前效果明显, 但组 问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手术效果类似 ; 的疗效比较[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08,3 1 : 4 . J 20 1 ( )4 4— 7 手术 时 问相 比 P R K P组 长 于 T R U P组 , 主要 是 因为 等 离子 电极 环 每次 切 割 这

心房颤动1316例病因调查

心房颤动1316例病因调查

心脏 病心房 颤动 比例 呈 明显 下 降趋势 , 高血压 心房 颤动 、 特 发性 心房颤 动呈增 加趋 势 ; 不 同年龄组 , 心房 颤动构
关键 词 : 心房 颤动 : 病 因调查 ; 变 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 : R 5 4 1 .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7 — 9 6 8 8 ( 2 0 1 4 ) 0 l - 0 0 6 5 - 0 3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 0 1 4 年1 月第 2 0 卷第 1 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9 6 8 8 . 2 0 1 4 . 叭. 0 1 8

・6 5 ・

著・
心房 颤动 1 3 1 6例病 因调查
Pa t ho ge ne s i s i n ve s t i g a t i o n o f 1 3 1 6 pa t i e nt s wi t h a t r i a l ib f r i l l a t i o n
Z H AN G Y e , Z HA N G Q u a n , Z H A D a o — g a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a r d i o l o g y , N a n f a n g H o s p i t a l , S o u t h e r n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5 1 5 , C h i n a )
( 高血 压 ) 及特 发 性 心房 颤 动 较 以往更 为多 见 , 分别占 2 8 . 4 %、 2 0 . 6 %。 不 同年 龄组 心 房颤 动病 因构 成差 别显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血管健康。

近日,我们在某社区进行了一项关于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分析,共有106例患者参与了本次研究,通过对其临床资料和诊疗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以期为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参考。

在106例参与者中,男性患者占52%,女性患者占48%,男女比例接近。

平均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从30岁至85岁不等。

这表明心房颤动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不仅仅是老年人的疾病,中青年人也可能受到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心房颤动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这些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心悸是最为常见和突出的症状,占据了患者主诉的首位。

在既往病史方面,我们发现许多心房颤动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这说明心房颤动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关联。

过去有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也占了一定比例,这表明心房颤动具有一定的复发性和慢性化倾向。

在心电图检查方面,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心房颤动的类型主要包括阵发性和持续性两种。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占了大多数。

部分患者还出现了心室早搏、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的并存情况。

这些心电图检查结果为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诊疗方面,我们发现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心房颤动后接受过药物治疗,如抗凝、抗心律失常等药物。

部分患者还接受了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如电生理治疗、射频消融、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这些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改善了其心血管健康状况。

本次对106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分析显示,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与年龄、性别等因素均有一定的关联。

心房颤动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闷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心房颤动常常伴随其他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发生心房颤动相关因素分析

发生心房颤动相关因素分析

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本院1623 例住院病人中发生心房颤动的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内科住院病人心房颤动总发生率为7.7%(125/1623)。

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构成比依次是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甲亢性心脏病,特发性房颤等。

60岁以上的患者占69.6%。

进行复律治疗13例,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82例。

18例患者曾患脑卒中。

结论:心房颤动相关因素中冠心病和高心病占主要地位,预防房颤应重点降低冠心病、高血压的患病人数。

【关键词】心房颤动;相关因素1临床资料1.1 对象观察病例均来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内科住院病人。

在住院1623例病患中,发生心房颤动者125例,心房颤动总发生率为7.7%,男性70例,女性55例,平均66.1(28~83)岁。

1.2 诊断标准125例心房颤动患者均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或)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冠心病诊断均经运动平板实验和(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高血压病诊断符合2003年jnc7诊断标准;脑卒中以临床诊断为基础,参考ct 资料。

心房颤动的分类遵照“三p”分类法,即将心房颤动分为阵发性(paroxysmal)、持续性(persistent)、永久性(permanent)。

经常用药者定义:每周用药时间大于或等于3d,用药总时间大于1个月。

心房颤动栓塞高危者定义:具有下列1项或1项以上者为心房颤动发生栓塞高危者:①年龄≥65岁;②有脑血栓栓塞史;③合并高血压;④合并糖尿病。

1.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

2 结果2.1 心房颤动患者病因构成及性别、年龄分布125例心房颤动患者病因构成以冠心病(43.2%)最高。

40岁以下者7例(5.6%),40~60岁者31例(28%),61岁以上者87例(67.6%)。

男性患者占56%(70/125),女性患者占44%(55/125)。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上室心肌快速不规则地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为了探讨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和管理策略,我们对社区中106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

对这106例患者的年龄进行统计,发现心房颤动发病年龄在40岁至70岁之间的患者占多数,其中50岁至6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

这表明心房颤动更常见于中年和老年人群。

我们观察了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90%)和气短(85%),其次是乏力(80%)和胸闷(70%)。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症状也会逐渐加重。

还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头晕、晕厥等症状。

我们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

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均显示心房颤动的特征性波形。

还有一部分患者伴随心室早搏、心室脱漏等心律失常。

第四,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心功能评估。

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发现患者的心功能普遍下降,心室收缩功能减弱,左心房扩大等。

还有少部分患者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我们对患者的治疗进行了观察。

大部分患者接受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以控制心房颤动发作频率。

少部分患者需要进行电复律治疗,以恢复窦性心律。

我们也关注了患者的心血管保护治疗,如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社区中也有较高的患病率。

中年和老年人群更容易患上心房颤动,并且通常会伴随一系列症状,如心悸、气短等。

心电图和心功能评估是确诊心房颤动的关键。

针对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血管保护治疗。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需注意心房颤动的早期发现和综合治疗,以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

社区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最近,我们对社区中106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以了解他们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以及预后。

在106例心房颤动患者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年龄范围为45-85岁,平均年龄为68岁。

65%的患者有高血压,35%的患者有糖尿病,25%的患者有冠心病,15%的患者有心力衰竭,10%的患者有前房颤动史,5%的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史。

可以看出,心房颤动患者多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存在。

在心房颤动的早期诊断方面,我们发现有86%的患者出现了心悸、气促、乏力等症状。

在体格检查中,有65%的患者出现了失常心律和心律不齐的体征。

心电图检查是心房颤动的主要诊断方法,94%的患者在心电图检查中出现了心房颤动的波形。

在治疗方面,我们发现有76%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的发生。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有60%的患者接受了此类药物治疗。

有35%的患者接受了电复律治疗,以恢复窦性心律。

值得注意的是,有10%的患者接受了射频消融手术治疗,以改善心房颤动的症状。

在随访过程中,我们发现74%的患者能够维持窦性心律,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生活质量提高明显。

仍有26%的患者出现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包括心肌梗死、中风等,并且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了心室颤动、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这提示我们,心房颤动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我们对社区中106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发现这些患者多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存在,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在早期诊断方面,心电图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手段。

治疗方面,抗凝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电复律治疗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在随访过程中,大部分患者症状得到了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我们需要加强对心房颤动患者的随访管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本院1623 例住院病人中发生心房颤动的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内科住院病人心房颤动总发生率为7.7%(125/1623)。

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构成比依次是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甲亢性心脏病,特发性房颤等。

60岁以上的患者占69.6%。

进行复律治疗13例,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82例。

18例患者曾患脑卒中。

结论:心房颤动相关因素中冠心病和高心病占主要地位,预防房颤应重点降低冠心病、高血压的患病人数。

【关键词】心房颤动;相关因素1临床资料1.1 对象观察病例均来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内科住院病人。

在住院1623例病患中,发生心房颤动者125例,心房颤动总发生率为7.7%,男性70例,女性55例,平均66.1(28~83)岁。

1.2 诊断标准125例心房颤动患者均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或)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冠心病诊断均经运动平板实验和(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高血压病诊断符合2003年JNC7诊断标准;脑卒中以临床诊断为基础,参考CT 资料。

心房颤动的分类遵照“ 三P”分类法,即将心房颤动分为阵发性(paroxysmal)、持续性(persistent)、永久性(permanent)。

经常用药者定义:每周用药时间大于或等于3d,用药总时间大于1个月。

心房颤动栓塞高危者定义:具有下列1项或1项以上者为心房颤动发生栓塞高危者:①年龄≥65岁;②有脑血栓栓塞史;③合并高血压;④合并糖尿病。

1.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

2 结果2.1 心房颤动患者病因构成及性别、年龄分布125例心房颤动患者病因构成以冠心病(43.2%)最高。

40岁以下者7例(5.6%),40~60岁者31例(28%),61岁以上者87例(67.6%)。

男性患者占56%(70/125),女性患者占44%(55/125)。

100例心房颤动的病因及治疗的分析研究

100例心房颤动的病因及治疗的分析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67期231·病例报道·100例心房颤动的病因及治疗的分析研究蔺文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10)摘要:目的了解近3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病因和治疗的变化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在内科100例治疗的房颤患者。

结果①近年高血压,冠心病已经超过风心病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老年患者增多。

②阵发性房颤多采取复律治疗,药物多为胺碘酮,心律平。

③慢性房颤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

④抗血栓治疗以抗血小板,药物多为阿司匹林,抗凝治疗。

结论近3年来房颤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对于存在血栓高危因素者应以抗凝治疗为主。

目前存在抗凝治疗强度及剂量不足,控制心室率治疗不规范等问题。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因;治疗;分析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67.1870 引言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目前最常见的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

最近一次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年龄标化后)为0.61%,估计房颤患病有800多万,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0例房颤患者的病因变化和治疗转变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研究为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房颤病例100例。

其中男63例,女37例。

年龄20~90岁,平均63.5岁。

1.2 疾病诊断标准。

房颤病因较多,且有时难以确定,本次调查设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甲亢,心肌炎,孤立性房颤以及其他因素作为病因的单项统计因素。

冠心病的诊断参照1997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临床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建议的标准进行筛选。

高血压符合1999年WHO规定的诊断标准,其他疾病的诊断均参照实用内科学(第9版)的诊断标准,孤立性房颤时指无和合并各种心脏病及全身性疾病的房颤。

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是指心脏房间发生的不规则心跳,由于心房颤动对心脏的损害很大,因此及早发现并治疗很关键。

本文将对导致心房颤动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一、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心房颤动的常见原因之一,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病人。

心脏肥大、心室结构的紊乱、血管紧张度的变化等都很容易引起心房颤动。

因此,高血压的患者要及时治疗,避免发展成为心房颤动。

二、慢性心脏病慢性心脏病也是导致心房颤动的高危因素之一。

由于心脏长期经受血压和血流量的变化,心室功能不断下降,从而影响到心房的正常收缩能力,导致心房颤动。

因此,预防慢性心脏病是预防心房颤动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心脏瓣膜病变心脏瓣膜病变也是导致心房颤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心脏瓣膜的损伤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排血功能,使心房反复地振荡而不断出现心房颤动。

需要指出的是,心脏瓣膜的病变通常不会引起心房颤动,只有在心脏瓣膜病变十分严重时才会引起。

四、肺部疾病肺部疾病也是导致心房颤动的原因之一。

肺部疾病引起的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和心肺功能发生紊乱,因此易出现心房颤动。

预防肺部疾病可以通过定期锻炼、戒烟、去除尘埃等措施实现。

五、饮食不当不当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心房颤动的因素之一。

高盐、高脂等饮食习惯会导致体内钠、钾、钙等元素失衡,从而引起心律失常。

因此要坚持饮食健康,尽量避免进食高盐、高脂等食物。

六、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也是导致心房颤动的原因之一。

长期坐着不运动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加剧心脏负担和心律失常。

因此,要坚持每天的运动,尽量避免长时间的静坐。

七、情绪波动情绪波动也是导致心房颤动的诱因之一。

由于情绪波动会使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从而导致心律失常。

因此,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总之,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很多因素,其中高血压、慢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变、肺部疾病、饮食不当等都是主要因素。

因此,我们要通过改善饮食、增加运动、定期体检等方式来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137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137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范敏. 射频 等 离子 治疗 阻塞性 呼吸 暂停低通 气综 3 低温
合征 的临床 疗效观察 . 医学,0 51 :35~17 四川 2 0 ,2l7 36 [】韩德 民, 4 王军, 京英, 腭咽成 形术 中保 留悬雍垂的意 叶 等.
义冲 华耳 鼻咽喉科杂志,0 03 :1 ~2 8 2 0 ,52 5 l
维普资讯
中华临床 医 学杂 志 ,20 0 8年 3月 ,第 9 ,第 3 卷 期
6 7
格 改变 或行为异常等 。
低温 等离子 射 ̄ (e ea r C nrldR d r u ny T mprm e o t l ai Fe ec) oe o q
治疗OS S 17 年开始在 国外开始使 用的一种新技 术 , AH 是 9 7 也是 目前治疗OS S AH 的一种微创 手术方法 。 与激 光、 波 微 治疗O AH 不 同, S S 它是利用低温 等离子射频 的能量 ,以较
低 的温度(0C ̄7  ̄ 4 ̄ 0 C左右) 细胞、组织 消融 ,引起它 的 使 变形和瘢痕化 ,从而有效 的解 决咽喉阻塞 的问题 。而利 用等离子消融行腭 咽成 形术 , 利于 保留悬雍垂正常形态 有
及表面粘膜上皮 ,而且保 留悬雍 垂的正常形态对于避免术 后 的并 发 症 有着 很 重 要 的作 用 J 。低 温 等离 子 刀治 疗 O A 效果 良好 。其 优点为 :() S HS 1方便快 捷 ,治疗 时问短 ; () 2微创 , 出血少 , 粘膜保留好 , 神经末梢感受器 保护好 , 对 最 小损伤地重 建上气道 ,保证 了神 经反射 弧 的完整 ;() 3
作者单位:湖j 省黄冈市一医院 (30 0 E 4 80 ) 作者简介:王燕 ,女 ,4 8岁 ,主治医师。

心房颤动的原因

心房颤动的原因

心房颤动的原因心房颤动的出现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我们的心脏功能失常,所以在平时一定要严格的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预防,心房颤动其中不排除可能和心脏功能有关系,主要是由于心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因素造成的。

★病理病因★1.器质性心脏病★(1)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房颤动病因的33.7%,以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多见。

★(2)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8%;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发生率为8.2%。

而因胸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1%。

总之冠心病的发生率是较低的。

★(3)高血压性心脏病:其心房肌的很多小动脉管腔可因内膜增厚而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变化及纤维化。

★(4)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心肌有局灶性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久者心肌常呈细小局限性纤维化,发生率为5%,多见于40~45岁患者。

青年患者较少见,即使发生也多为阵发性。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当窦房结动脉局灶性肌纤维结构发育不良,胶原结构异常及窦房结周围的变性,特别是窦房结周围变性以及窦性冲动的异常,可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

★(6)心肌病:各类型的心肌病,常因伴有局灶性的心房肌炎症、变性或纤维化、心房扩大易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其中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常是该病的首发表现,发生率高。

★(7)其他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率为4%~5%,大多为阵发性,呼吸功能改善后发作会减少);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心房颤动皆属于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而部分的阵发性及部分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为心房内、肺静脉、腔静脉局部微折返机制所致。

137例房颤病因及治疗的临床研究

137例房颤病因及治疗的临床研究

137例房颤病因及治疗的临床研究
高中度;刘宝宏;张丽华;刘鸿鸣
【期刊名称】《中华临床医学荟萃杂志》
【年(卷),期】2004(001)001
【摘要】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仅次于早搏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显著增加,房颤的存在将严重影响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并且其病因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笔者对房颤的病因进行分析,并结合不同的临床情况来制定治疗对策。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高中度;刘宝宏;张丽华;刘鸿鸣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455医院心内科;上海同仁医院,上海2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5
【相关文献】
1.心房颤动140例临床病因及治疗分析 [J], 周联平
2.367例心房颤动住院病例病因与治疗分析 [J], 南岳龙;木胡牙提;林涛;卢武红;刘志强;何鹏义
3.780例心房颤动患者病因及抗凝治疗的临床分析 [J], 代永红;杨梅
4.心房颤动的病因、发病机制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现状 [J], 夏鹏;刘然;张树龙
5.肝硬化合并心房颤动的病因及抗凝治疗 [J], 吕永会;毛永武;李敏;郭晨;王志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房颤动127例临床分析

心房颤动127例临床分析

心房颤动127例临床分析
赵存忠;杨改宁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09(015)032
【摘要】@@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慢性持续性心律失常,一般人群发生率为0.4%~1.0%,房颤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明显增加,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率高达9%[1].房颤可降低心房功能,也可因过快的心室率导致心悸、黑朦、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严重的可导致心功能不全、脑栓塞.现将在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以及2006年1月~9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房颤患者共127例进行回顾l生分析.
【总页数】1页(P100)
【作者】赵存忠;杨改宁
【作者单位】722405,陕西省岐山县西机医院;722405,陕西省岐山县西机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漳州地区127例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及临床分析 [J], 曾若婉;刘惠美
2.127例以骨关节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肺癌临床分析 [J], 张现伟;李富林;赵文召;李向宇;贺会江
3.127例药疹临床分析 [J], 苏安志
4.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127例的影像特点及临床分析 [J], 王小艳;韩爱国
5.汕头地区儿童矮小症127例临床分析 [J], 林泽锋;郭予涛;林海鹏;吴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7例心房颤动的病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3-07-17T11:50:03.4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孙爱梅
[导读] 房颤一旦发生,随着病情的发展,由于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学重构等原因,房颤会越来越难以治疗。

孙爱梅(广西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防城港 538021)
【摘要】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及年龄特点,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2年137例Af患者,分为50岁以下年龄组(A 组)和50岁以上年龄组(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0岁以下年龄组,风湿性心脏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上年龄组,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50岁以上年龄组中以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老年性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为主。

结论通过Af的病因分析,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215-0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血流动力学障碍和血栓栓塞可导致发病、死亡等一级医疗费用增加。

本文对我院2010-2012年137例Af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房颤的病因以协助临床诊断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2012年门诊Af患者共137例,其中男70例,女67例,年龄26-83岁。

1.2 方法
将患者按年龄分为50岁以下年龄组(中青年组)和50岁以上年龄组(老年组),分别统计两组中各种病因的分布。

137例房颤均由十二导联心电图及/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

病因诊断由病史、症状、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确诊。

Af的分类根据《实用内科学》分为持续性、阵发性。

2 结果
Af患者在我院病因分布,见表1
表1 2组各种病因分布
在A组中,以风心病及甲亢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最高,且女性高于男性(p<0.01);B组中,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A组,男女比率无显著差异(p.0.05)。

肺心病及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男性高于女性。

3 讨论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1%,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此外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1]。

房颤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共同点都认为房颤的产生需要“局灶触发”和“异常基质维持”,目前认为两个因素位于肺静脉和左房[2]。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正常人的2倍)。

[3]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心包炎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3]。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50岁以下人群发生房颤的主要原因是风湿性心脏病和甲亢性心脏病,分别占35.4%和29.2%,且以女性为主。

50岁以上人群主要病因为高血压病(37.1%)和冠心病(39.3%),男女发病率相似。

肺心病、老年性心脏瓣膜病占有一定比率,主要见于50岁以上老年患者。

而且50岁以后房颤发生率明显增加。

房颤一旦发生,随着病情的发展,由于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学重构等原因,房颤会越来越难以治疗,所以做好房颤的预防是很有必要的。

房颤的治疗主要是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防止血栓形成和中风,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绝大多数房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4.5]。

首先,要控制好相关的危险因素。

青少年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积极预防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时有效的治疗链球菌感染,如根治扁桃体炎、龋齿和副鼻窦炎等慢性病灶,可预防和减少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愉快的心境,要控制体重,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戒烟、限制饮酒;控制食盐摄入量,避免长期精神紧张;按时服药,积极控制血压水平达标,减少血压的波动;冠心病患者要合理饮食,不要偏食,不宜过量。

要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多吃素食。

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保持足够的睡眠;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防治老年慢性疾病;心衰患者积极控制心衰。

如果有严重心脏瓣膜病的患者,需要及早考虑手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限制或避免服用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的药物,因为这类药中可能含有刺激物,易促发不规则心律,服用这类药物前应当询问医生或仔细阅读说明书。

参考文献
[1]黄从新张澎马长生.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中华心律失常杂志 2012年第16卷第4期.
[2]江洪黄从新唐其柱肺静脉异常电活动引起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电生理特点和消融治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8期.
[3]毕亚艳,吴磊,朴晶燕,黄永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无症状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0年14卷第03期.
[4]逯建华汤迎春.心房颤动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年第13卷第3期.
[5]闫丽荣.心房颤动的抗心律失常治疗选择.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年32卷第0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