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三圣之曾子
曾子有什么故事
曾子有什么故事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一声流传着很多故事。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曾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的故事曾子除了奉行孝道,严以律己至外,还有一个品格被大家认可,就是学习态度很端正,认真刻苦,在环境条件都比较差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曾子在学习上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奋,千方百计的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弄懂,找老师请教,找朋友探讨。
连孔子都说,曾子是“参也鲁”,就是说曾子性格上纯真质朴,为人老实可靠,不会有花花肠子,对待学习也是这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能不懂装懂,骗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会损伤自己的品行。
孔子其他的弟子就向曾子请教如何能够保持一直如此,曾子回答说,只要“忠恕而已矣。
”孔子听到了之后倍感欣慰,认为曾子是一个能继承衣钵的人。
曾子拜在孔子门下的时候十六岁,但是孔子已经年迈了,所以曾子是一个辈分晚的,跟随孔子的时间不长,思想体系也没有那么纯熟,但是好在他具有刻苦和沉稳坚持的性情,让他继承了孔子学说最精华的部分,并且具有难以匹敌的悟性,将儒家思想中加入了“礼、孝”,让儒家体系更加完整。
曾子除了编纂了孝经,主张孝道为先之外还在注重对自己道德品质的磨练,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每天反省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否和礼数,天下是由一个个单位个体来组成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够独善其身,天下就能和谐大同。
曾子拜母噬指的故事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
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快到数九了。
外面狂风凛冽,曾子在家中搜索一圈也没有发现多少粮食,米缸已经空了,他把家里的玉米做了一碗面糊糊,给床上躺着的母亲吃了,自己就只能把刷锅水囫囵喝了下去。
但是刷锅水怎么能填饱肚子,为了不让母亲听到自己肚子咕咕叫而伤心担忧,他骗母亲说要出去砍柴,想躲起来。
但是母亲不让他去,外面风那么大,上山砍柴会有危险。
儒家先圣:“宗圣”曾子
儒家先圣:“宗圣”曾子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曾子的故事当以二十四孝里的“啮指痛心”的故事最为大家所熟悉。
曾子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子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让你知道。
”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因此对母亲传出的资讯有着很强的感知力。
后人也以诗颂之:“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 某些人可能觉得这不可思议,但是众所周知双胞胎的心灵感应已经是得到科学所认证的了,对于一生以孝为本的曾子来说,能感应到母亲的痛和着急,也就不足为奇,只能说明曾子的孝顺已经上升到了一般人不能企及的地步。
另外一个故事,说的是曾子拒吃羊枣的典故。
曾子的父亲,生平最喜欢吃羊枣,他去世后曾子就拒绝吃羊枣,因为羊枣会令他想起去世的父亲而难以下咽。
孟子的徒弟公孙丑问孟子,烤肉应该比羊枣好吃吧,那曾子的父亲肯定也喜欢吃烤肉,为什么曾子要拒绝吃羊枣而不是拒绝吃烤肉呢?孟子,算起来算是曾子的徒孙,是这样回答公孙丑的。
他说,烤肉基本上是大部分人都爱吃的,爱吃羊枣却是曾子的父亲非常独特的爱好,就像要避讳皇帝的名不需避讳皇帝的姓一样,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独有的。
曾子的拒吃羊枣牵涉到孝道的一个理念叫追思。
追思者,春而奠,秋而祀,生而哭,忌而泣,节而哀,时而献,庙而新,坟而扫,睹风木而兴悲,观白云而长往,执遗器而凄怅,读遗书而彷徨。
曾子名词解释
曾子名词解释曾子名词解释:【成语】:曾子曾孙曾参(505~577年)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
后世将他与颜回并称“曾颜”。
相传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很小就失去了父母,跟随着哥哥嫂子生活。
有一次,嫂子只给了他们兄弟两条不干活儿的粗布裙子,曾参就赤身坐在冰冷的石板上,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来换取食物。
邻居们知道了这件事情,都认为曾参是一个刻苦好学的孩子,都愿意帮助他。
曾参长大后做了高官,可是却很谦虚,仍旧是按照老师孔子的教导要求自己。
对比他来说,自己过去穿粗布短衣,现在却穿起了丝织的宽大衣服;过去住在简陋的房屋里,现在却住在宽敞的大房子里;过去和哥哥睡在一起,现在却分到了一个独立的房间……虽然过去地位低下,但却没有怨恨的心理。
他时常用此事来勉励自己。
所以,后人将他与颜回并称为“曾颜”,认为他们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
他与子夏同学习《大学》,后又从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子贡学习《诗经》、《尚书》等。
曾参在做人方面,则特别推崇孔子的弟子子夏。
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曾参的修养极好,待人谦虚和气。
孔子称赞他说:“参也,其至矣乎!”(孔子说:曾参这个人,他的修养达到极点了)历代注疏家或认为出于《左传》 ;或说出于《公羊传》 ;或说出于《谷梁传》;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则称出于《孝经》。
宋代认为,《孝经》中的《仲尼弟子列传》是曾参的事迹,而《公羊传》中的《仲尼弟子列传》及《谷梁传》中的《仲尼弟子列传》则是曾子的事迹。
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勉强,因为曾子的事迹非常明确。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是孔子最出色的学生,曾子死后,孔子哭之甚恸。
由此可见,曾子应当是孔子学生中的重要人物,而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曾参。
【典故】: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孟子,颜子并称为“孔门四圣”。
“宗圣”曾子
“宗圣”曾子“宗圣”曾子曾子(前505―432),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人。
南武城之地望,或云山东费县,或日山东嘉祥。
曾子的父亲曾点受业孔子,曾子也拜孔子为师,父子两人都是孔子学生。
《说苑?立本》说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
《孔子家语?六本》说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父亲曾点举棍就打,曾子倒地不起。
据此,曾子是个躬耕田亩的农家子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之妻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说你回家,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妻回来,曾子就去杀猪。
曾妻止之说“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杀猪。
这是中国家教史上一个著名案例,从这个故事亦可看出:曾家不仅圈养猪,且吃肉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美味。
《战国策?秦策》记载了一个曾子母亲的故事:有个与曾子同名者杀人,有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
”曾母不信,织自若。
有顷,又有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
”曾母仍织自若。
顷之,又有一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
”曾母相信了,投杼,逾墙,逃之夭夭。
据此,曾母也是个纺线织布、操持家务的普通妇女。
根据以上诸事,曾家男耕女织,仅得温饱。
《孔丛子?居卫》说曾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曾子比孔子小46岁。
孔子54岁那年,离开鲁国,西去卫国,开始了他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孔子离开鲁国那年,曾子只有8岁。
曾子拜在孔子门下,当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
孔子弟子,传言3000人,姓名多已不可考。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77人,《孔子家语?弟子解》也记有77人。
司马迁《史记?伸尼弟子列传》说这77人乃“受业身通者”。
两书所记,相同者74人,不同者3人。
如此,姓名可考者便达80人。
其他文献典籍还记有17人。
这样,孔门弟子姓名可考者凡97人。
曾子是孔门高足。
记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也收录了若干条曾子的言行,从中可以窥见曾子之为人:曾子迟钝。
《论语?先进》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春秋时期鲁国曾子传记
春秋时期鲁国曾子传记春秋时期,中国大地上涌动着各种思想学派,各种伟大的哲学家纷纷登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5)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春秋时期鲁国曾子的传记。
曾子,名曾参,字子舆,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孔子的学生,被誉为“二程之学”的创始人之一。
曾子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时代,他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受到后人的推崇和传颂。
曾子出生在一个尊贵的家庭,但他并没有因为出生的优越地位而骄奢淫逸。
相反,他从小就展现出出色的品德和学识。
曾子非常尊重孔子,将他视为至高无上的导师,不仅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还努力将其付诸实践。
曾子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他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可以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曾子的仁爱之道表现在他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上。
他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强调对弱者的关爱和帮助,倡导和谐相处和互相理解。
曾子的这种仁爱之道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儒家学者,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子的思想也对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主张君子治国,提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强调领导者的品德和榜样作用。
曾子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需要领导者的智慧和德行,只有君子才能够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
曾子还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主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强调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学习他们的道德和知识。
曾子的教育理念对后来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曾子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秉持着崇高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在春秋时代的中国,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总结起来,春秋时期鲁国曾子是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和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
他的仁爱之道、政治理念和教育思想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发,使中国社会更加和谐、文明和发展。
曾子的十个故事
曾子的十个故事曾子,名子渊,字子舆,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曾子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下面就给大家讲述曾子的十个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曾子的敬老之道曾子年幼时,丧父丧母,他的祖母独自抚养他长大。
曾子非常孝顺,对祖母十分敬重,经常帮助祖母做家务。
祖母因此对曾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并且教育他要尊敬长辈,孝顺父母。
曾子从小就树立了敬老的观念,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敬老之道一直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为人处世的楷模。
故事二:曾子的宽容之心曾子年轻时,曾在一所学校教书,有一个学生非常调皮捣蛋,经常捉弄曾子。
一次,这个学生偷偷把曾子的典籍藏起来,曾子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但他并没有责怪学生,而是笑着说:“这是我的错,没有好好教育你。
”曾子的宽容之心让学生感到内疚,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了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故事三:曾子的勤奋之心曾子年轻时,一直以勤奋著称。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
他曾经说过:“不学无术,无术无行,无行无名,无名无利。
”曾子的勤奋之心让他成为了一个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
故事四:曾子的节俭之道曾子一直以节俭著称,他不喜欢奢华的生活,宁愿过简朴的日子。
有一次,曾子的朋友请他吃饭,他拒绝了朋友的邀请,并且告诉他:“吾未尝饱食也。
”曾子的节俭之道让人们深受启发,他们开始重视节俭,珍惜资源。
故事五:曾子的谦虚之心曾子一生谦虚谨慎,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低调的位置上。
有一次,曾子去拜访一位名士,名士对曾子的学问十分赞赏,称他为“天下第一”,曾子却谦虚地回答:“我如同一粒沙子,怎么能称得上天下第一呢?”曾子的谦虚之心让人们深受感动,他们开始学习谦虚和谨慎。
故事六:曾子的守信之道曾子一生坚守信义,他认为信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曾子简介资料
曾子简介资料曾子,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曾子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曾子简介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
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曾子人物生平夏禹之后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禹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国,曾姓自此发源。
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国灭。
太子巫出奔鲁国南武城定居。
其后代用“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玄孙即曾子。
师从孔子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曾参,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
”(见《淮南子》)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孔子托孤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曾参二十七岁。
曾子简介——精选推荐
曾⼦简介曾姓始祖巫⽣夭,夭⽣⾩,⾩⽣点。
太⼦巫的曾孙——曾点投师孔⼦门下,并成为⾼徒。
孔⼦晚年时,曾点⼜举荐⾃⼰17岁的⼉⼦曾参拜孔⼦为师,⽗⼦两代同为孔⼦门⽣,并且位列七⼗⼆贤。
同时,曾参⼜胜其⽗⼀筹,将孔⼦学说的精髓总结为“忠恕”⼆字,加上⾃⼰的思想观点,进⽽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先后被封为“太⼦少保”(唐⾼宗总章元年,即公元668年)、“郕伯”(唐⽞宗开元⼆⼗七年,即公元739年)、“瑕邱侯”(北宋真宗⼤中祥符⼆年,即公元1009年)、“武城侯”(北宋徽宗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郕国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即公元1267年)、“郕国宗圣公”(元明宗⾄顺元年,即公元1330年)。
从此,曾⼦的谥号上升到了“圣”的⾼度,在孔门嫡传弟⼦中,除颜回被封为“复圣”外,只有曾参享受了“圣”的封号,别⽆他⼈。
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改封“宗圣曾⼦”。
由于曾参在儒家学说中取得了巨⼤成就,后世曾姓宗亲普遍推崇曾参为曾姓⼀世祖。
曾参,字⼦皙,⽣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约卒于鲁悼公三⼗⼆年(公元前435年),享年70岁,战国初期鲁国武城(今⼭东嘉祥县)⼈。
曾⼦⼀⽣都在弘扬孔⼦学说,著书是其⽅式之⼀。
曾⼦⼀⽣著述颇丰,为孔⼦弟⼦之最。
他名下的著作主要有四部:⼀是《论语》,据专家考证,《论语》最先是由曾⼦发起编纂、后由其弟⼦编辑⽽成的。
⼆是《曾⼦》,《汉书·艺⽂志》记载“《曾⼦》⼗⼋篇”,并注明“名参,孔⼦弟⼦”。
三是《孝经》,《史记·仲尼弟⼦列传》说“孔⼦以为(曾⼦)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作《孝经》”。
四是《四书》之⾸《⼤学》,宋朝理学家朱熹认为:《⼤学》“经⼀章盖孔⼦之⾔,⽽曾⼦述之;其传⼗章,则曾⼦之意⽽门⼈记之也”。
孔⼦有弟⼦三千,贤者七⼗⼆(《史记》称贤者七⼗七),这些嫡传弟⼦都配享孔庙。
曲⾩⼤成殿⾥孔⼦塑像端⽴于神楼正中,塑⾝雕龙贴⾦,以孔⼦为中⼼,左⼀为颜回、左⼆为⼦思(孔⼦之孙)、右⼀为曾⼦、右⼆为孟⼦,四⼈的彩⾊塑像被称为“四配”,⽽颜回、曾⼦和孟⼦“三圣”在孔庙外,⼜各⾃建有供奉祭祀的专庙。
曾子是不是孔子弟子_关于曾子的故事
曾子是不是孔子弟子_关于曾子的故事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
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曾子是不是孔子弟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曾子简介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
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
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先师。
他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
曾子的孝道主张对华夏子孙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实用意义。
是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源头,他参与编纂了《论语》,并且自己主编了《孝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为他建了宗圣庙堂,地位几乎与孔庙齐平,读书人经常前去祭拜。
曾子喜欢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还是艰苦学习,跟随父亲读了很多圣贤书。
他十六岁的时候拜在孔子门下,曾子23岁的时候,颜回病故,曾子成了孔子最主要的学生,陪他出门游学。
没过几年,孔子也病故,死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
三十岁的时候,守孝期满,孔子门下人认为曾子具有孔子的品质,纷纷来请他接替师傅的位置。
但是曾子没有同意,他认为孔子的光环就像太阳,他就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能因为样貌相似就妄加揣测。
曾子特别孝顺,在母亲和父亲死后坚持为他们服丧,经常哭的昏过去,水米不打牙,内心充满悲痛。
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就要恭恭敬敬的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师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深受孔子等大儒的教导,自己本身也是恪守礼数,这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观点中,还体现在他的教育观点中,他认为言出必行,做人要诚实,哪怕是无意中说出的话也要兑现,一言九鼎。
有一天曾子要出门,他的夫人也要出门买菜,家中无人照看孩子,但是孩子吵着闹着要跟母亲一起去集市。
曾子夫人想了一个办法,她哄孩子,说道,你要是乖乖在家听话,等我们回来,我就给你杀猪做猪肉吃。
关于曾子的故事_曾子故事介绍
关于曾子的故事_曾子故事介绍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真传弟子,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关于曾子有曾子孝母、曾子杀猪等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关于曾子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曾子孝母的故事孔子听闻曾子的孝行,便带着人来拜访曾子,但是曾子却不在家去砍柴了,由于男女授受不亲,曾子母亲不能独自面对客人,但是家里又没有别人,于是曾母又一次咬自己的手指,这一次咬的很轻,但是曾子还是感受到了,便放下手里的工具回家了。
孔子请教曾子关于孝道的事情,曾子回答到:“命是父母给的,有养育之恩,我们报答他们是应该的。
”孔子觉得曾子的话虽然朴素,但是很有圣人风范,于是问他愿不愿意和自己一起去游学。
曾子也仰慕孔子的才华和品行,和他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但是自己的父母年事已高,虽然自己很想去,但是父母在不远游,他不能离开。
他的母亲看懂他的心思,便让他离去,他听从母命,和孔子离去,但是和孔子约定时常看望自己的母亲。
有一天,曾子在楚国,突然觉得一阵心疼,知道母亲想自己了,于是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回家探望。
回家之后母亲很是激动:“我想我儿了,没想要我一咬手指,你真的能感觉到,真是我的心头肉啊。
”又有一次,曾子受邀前往一个地方讲学,没想到他刚到村门口看见横梁上写着“胜母村”,这让他很不开心,他认为这个地方取得名字是对母亲的不尊重,便没有进村。
曾子的孝行还有很多,被后来成为圣宗先师,被世人尊重,连孔子在孝道方面也要请教他。
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师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深受孔子等大儒的教导,自己本身也是恪守礼数,这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观点中,还体现在他的教育观点中,他认为言出必行,做人要诚实,哪怕是无意中说出的话也要兑现,一言九鼎。
有一天曾子要出门,他的夫人也要出门买菜,家中无人照看孩子,但是孩子吵着闹着要跟母亲一起去集市。
曾子夫人想了一个办法,她哄孩子,说道,你要是乖乖在家听话,等我们回来,我就给你杀猪做猪肉吃。
于是孩子很听话的坐在家里等,小朋友叫她出去玩都没有去,就坐在村口一直盼着,然后对小伙伴说:“我妈妈今天回来给我杀猪做猪肉吃。
百家争鸣中曾子最后是怎么死的
百家争鸣中曾子最后是怎么死的曾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人物,他是孔子思想的正统继承人,对于孔子的道一以贯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更重孝义的思想观念,成为了后世人人尊敬的贤者,那么百家争鸣中的曾子最后是是怎么死的?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曾子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来看看吧!曾子的生平简介曾子原名曾参,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他以孔子为师,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自己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后世,孟子以孝为本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直至现在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曾子是孔子思想的正统继承人,他主持编著了《论语》,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曾子出生在鲁国,他的父亲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所以曾子从小就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到了十六岁的时候就正式成为了孔子的弟子,因为他天资聪慧,再加上刻苦好学所以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孔子的真传。
后来颜回病逝之后,曾子就成为了孔子的主要传人。
等到曾子27岁的时候,孔子病危,在去世前把自己的孙子子思交托给了曾子,孔子去世后曾子非常伤心,就像对待自己父亲的葬礼一样来对待。
后来曾子的父亲去世,曾子伤心的痛哭流涕,据说7天都没有吃过东西,从此每次读到丧礼都会泪流不止,可见曾子的孝心。
之后曾子也因为升级做过教师,后来各国竞相以高位吸引曾子前去任职,但是曾子都没有接受,而是甘于清贫,自食其力。
随着年岁的增长,曾子的身体也是大不如前,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曾子大病一场卧病在床,他对着自己的弟子说到:“我这一生一直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我才得以保全自身,你们要记住啊。
”曾子用自己一生的行动来教导自己的学生谦虚谨慎,切不可妄动心思。
百家争鸣中曾子怎么死的曾子一生践行着他的思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着儒家文化,等到年老的时候一场大病来袭,曾子终于没能挺住,病倒了。
一日曾子躺在床上,一个童子突然看到了床下铺着一层华美的竹席,因此对着曾子说:“这样华丽的竹席只有大夫才能用啊。
七十二贤曾子的资料介绍
七十二贤曾子的资料介绍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深得孔子的真传,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门七十二贤曾子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曾子资料简介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曾点之子,与父二人同拜孔子门下。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少年时期常随父亲读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十六岁时拜入孔子门下,为人勤奋好学,因此颇得孔子的真传。
公元前482年,颜回病逝,曾子成了孔子思想学说最主要的继承人。
曾子二十七岁的时候,孔子去世,曾子为孔子守墓,孔子临终前将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孔鲤的遗孤子思托付给曾子。
曾子三十一岁时,其父曾点去世,曾子悲痛不已。
公元前435年,曾子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曾子一生不曾为官,曾被武城大夫聘为宾师,在武城设教,而齐国欲聘他为相,楚国以令尹之位相邀,晋国欲封他为上卿,都被他拒绝了。
作为儒家思想的正统传人,曾子将孔子的学问、思想传授给弟子,还与孔子的其他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整编成《论语》。
曾子在儒学的发展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上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与孔子、孟子、颜回并称四圣。
曾子故里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明朝时期曾经就曾子故里位置进行了考证,关于他的故乡是嘉祥县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第一次由政府确认是在明朝的明世宗嘉靖年间。
嘉靖十二年,有一个在朝的吏部官员叫做顾鼎臣,他一直对曾子很敬佩。
但是历史上曾子的荣誉很少,曾子曾经向颜回、子思传道,但是颜回、子思都成了博士,唯独曾子没有什么名号。
于是他就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要求对曾子进行加封,皇帝同意了,于是派人进行论证,但是由于年代已久,经历了七朝皇帝之后在山东嘉祥建立了曾子宗祠,香火制度什么的都和颜回、子思一样。
从此,曾子故里在家乡已然成了定论。
后人在嘉祥县境内发现了大量关于曾子的标注物,有遗址、遗迹等,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证据。
对曾参的评语
曾参在政治理念方面,主张“国有道,则智者入,国无道,则智者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能否得到智者的支持,取决于国家是否奉行正确的道德和政策。这一理念对于治国安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五、社会影响
曾参作为孔门弟子,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学识、品德和教育思想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对后世的意义
曾参作为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他的学识和品德都为后来的学者和政治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的教育思想也为后世教育理念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可以说,曾参在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上功不可没,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七、结语
曾参作为战国时期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教育思想独到,对当时社会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和理念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学习,为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希望我们可以从曾参的优秀品质和思想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我,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品德高尚
曾参以其高尚的品德而著称于世。他淡泊名利,不谋私利,一生都致力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曾参谦和有礼,处事公正,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他的品德高尚也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教育思想பைடு நூலகம்
曾参在教育思想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主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明白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苛求别人。他还提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鼓励人们在接触优秀的人才时要自我反省,而不是嫉妒他人。这些教育思想在当时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教育理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弟子曾子是谁_曾子资料简介
孔子弟子曾子是谁_曾子资料简介曾子原名曾参,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弟子曾子是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弟子曾子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
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
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先师。
他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
曾子的孝道主张对华夏子孙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实用意义。
是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源头,他参与编纂了《论语》,并且自己主编了《孝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为他建了宗圣庙堂,地位几乎与孔庙齐平,读书人经常前去祭拜。
曾子喜欢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还是艰苦学习,跟随父亲读了很多圣贤书。
他十六岁的时候拜在孔子门下,曾子23岁的时候,颜回病故,曾子成了孔子最主要的学生,陪他出门游学。
没过几年,孔子也病故,死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
三十岁的时候,守孝期满,孔子门下人认为曾子具有孔子的品质,纷纷来请他接替师傅的位置。
但是曾子没有同意,他认为孔子的光环就像太阳,他就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能因为样貌相似就妄加揣测。
曾子特别孝顺,在母亲和父亲死后坚持为他们服丧,经常哭的昏过去,水米不打牙,内心充满悲痛。
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就要恭恭敬敬的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曾子资料简介曾子原名曾参,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他以孔子为师,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自己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后世,孟子以孝为本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直至现在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曾子是孔子思想的正统继承人,他主持编著了《论语》,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曾子出生在鲁国,他的父亲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所以曾子从小就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到了十六岁的时候就正式成为了孔子的弟子,因为他天资聪慧,再加上刻苦好学所以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孔子的真传。
小学语文:曾子简介
曾子简介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
年),名参(shēn),春秋末年鲁国南
武城人(山东临沂平邑县)。
十六岁拜
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
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
思想。
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是儒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曾子的历史典故
曾子的历史典故曾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是孔子的弟子之一,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曾子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的历史典故有一天曾子要出门,他的夫人也要出门买菜,家中无人照看孩子,但是孩子吵着闹着要跟母亲一起去集市。
曾子夫人想了一个办法,她哄孩子,说道,你要是乖乖在家听话,等我们回来,我就给你杀猪做猪肉吃。
于是孩子很听话的坐在家里等,小朋友叫她出去玩都没有去,就坐在村口一直盼着,然后对小伙伴说:“我妈妈今天回来给我杀猪做猪肉吃。
”傍晚的时候,母亲回来了,他赶紧迎接上去,喊着:“快点做猪肉,我快饿死了,杀猪杀猪。
”曾子的老婆笑着说:“咱家就这一头猪,还要长膘呢,他抵得上咱家两个月的口粮了,怎么能随便杀了呢?”曾子的儿子一听哇哇大哭起来。
曾子出来之后看见孩子在哭,于是问出了什么事,曾子老婆就把事情说了一遍,曾子听完后默默的回到家里,到厨房拿了一把刀直奔猪圈而去。
妻子不解,你干嘛要去猪圈,于是跑过去。
没想到曾子正要杀猪,曾子老婆傻眼了:“不年不节的,你杀猪了,日子怎么过。
”曾子严肃地说:“言而有信不仅仅是对别人说的,对自己更要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
”曾子老婆惭愧的低下头,两人把猪杀了,宴请了乡邻。
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典故曾子的品行和名声在外被人广为流传,当时处于乱世时期,很多君主都有招揽人才的心思,于是鲁国君主便请人前去请曾子到鲁国。
曾子家境清贫,经常穿着麻布旧衣服,自己在田里耕地,鲁国国君知道之后就派人对他说:“你所居住的附近区域就当做你的封地吧,然后你在这里收租金,就可以买好点的衣服,过好一点的生活了。
”曾子没有接受,鲁国国君不放弃,又派人去了好几次。
国君派出的特使劝他:“这不是你自己求来的',这是国君赠予你的,你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曾子摇摇头:“接受别人的馈赠但是又没有什么回报,如果不接受又会对不起人家一番好心,让别人觉得傲慢,虽然你们真心相邀,但是我仍然感觉亏欠。
曾子人物事迹
曾子人物事迹曾子,名参,字子思,战国时期鲁国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传承者。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并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子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和祖母抚养他长大。
尽管家境贫寒,但是曾子异常聪明、勤奋、虔诚,他在学习和修养上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自律。
曾子在岳麓书院学习孔子的思想,并被孔子思想打动。
他深入研究孔子的《礼记》和《论语》等经典著作,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成为鲁国的民族文化领袖之一。
曾子的学识广博,懂得诗书礼乐、政治军事、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
他曾经被招入吴国为大夫,受到吴王的敬重和信任。
后来曾子回到鲁国,开始从事教育和政治工作,他成为了鲁国的重要政治人物,并担任过多个职务。
曾子在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倡“感时思义,宽柔以教”,强调教育要注重品德培养,要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培养优秀的品质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
他还提出了“儒家九经”,指出了读书学习的重点,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曾子注重贤能的选拔和任用,他提出了“三才者”,即智、仁、勇三大德行,认为聪明、善良、勇敢的人才是做官的基本条件。
他在鲁国政治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曾多次出使其他国家,代表鲁国与其他诸侯国进行外交交涉,在外交政策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子身上还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
他曾在《战国策》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乡愁的怀念。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抛弃一切荣华富贵,回到了故乡,在自己修建的小屋里淡泊名利,专心研究儒家经典和思考人生大道,成为了后世学者追慕的对象。
总之,曾子是一个光彩照人的人物,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和人生故事在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论语》的第一位学者,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孔门弟子孝圣曾参
孔门弟子孝圣曾参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今嘉祥县满硐镇南武山下),曾点和上官氏的儿子。
他敢作敢为,诚实守信,为人三思而行,谨小慎微。
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他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人之一。
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曾姓后裔都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始祖。
关于曾子,一直流传着很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杀猪示信、曾子避席、瓜田除草、啮指痛心、曾参杀人等佳话故事。
杀猪示信曾子“杀猪示信”的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六》,曾申小时候,有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到集市上去买东西,儿子曾申哭着闹着也要跟着去。
母亲就对曾申说:“那么远的路,你别跟着我去了,等我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
”曾申一听,立即不哭不闹也不跟着去赶集了。
她赶集回来后,曾子立即去捉猪。
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为了哄骗孩子不让他跟我赶集罢了,你还当真要给他杀猪吃呀。
”曾子正色说:“你说这话可就不对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发展,现在你欺骗他,他也会学你的样子欺骗别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先“听其言”来了解曾子这个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时时刻刻保持空杯状态,多了不起!学习!
他说到的三个方面,忠,信,行。对上级和长辈,对朋友,对治学,态度都很明了。处处都在内求,处处都表现出自治甚严。怎样,是个实诚君子吧?忠,是带“心”的,《说文解字》:尽心曰忠。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谢氏即谢良佐,二程(程颢、程颐)大弟子。尹氏即和靖处士尹焞,《宋史?道学列传》有传。特别要提出的,这里曾子也提到了治学的态度:习。要知而行之。这个“习”字,朱子译注为:“习,谓熟之于已”。就是温习的意思。在这里也是很通的。只是,联系“学而”全篇,我认为用“践行”一解更恰当些。把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操练,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温习。书本知识,是我们的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得,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智慧就这样代代传承。像师父赖老师这样,把《易经》用在生活上,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最好的“习”,说到做到,最难。而赖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说的,都是他做到了的。 《学而》篇后面也有证明“习”的含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更充分说明了学而行之是重要性。也证明了,学问到底是什么?就是用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做事的。后面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不只是知道这个字有四种写法而已之类。学问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生活的。
曾家至今也名人辈出, 200年前,曾国藩,当世,曾仕强。
《论语》之《公冶长》篇中有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个“性与天道”,孔子都传给曾子了,连子贡都不得闻。整部《论语》,都是与中下人等云,毕竟,《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出来的对大部分普通弟子的教育。也是片段,不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习的经典。对曾子等的传道,是不是像《孝经》中说的那样,师徒独的时候传授的,吃小灶去了?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于是,孔子传给了曾子,有了《孝经》。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得孔子真传,作《大学》、《孝经》。他又收孔子的嫡孙子思为弟子,传道给子思,子思作《中庸》,子思的弟子孟子作《孟子》,儒家体系因此而一脉相承。可见曾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我们在《笠翁对韵》中有读到:“回也愚,参也鲁”,说的就是颜回和曾参。曾参年轻的时候看起来显得比较迟钝,呵呵,也许就是赖老师所说的“笨”吧。最后,还是这个“笨人”,用他的专一和赤诚,获得了孔子的传承。后世尊曾子为宗圣,与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行圣子贡齐名。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个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当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你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该又怎么样呢?”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开导后恍然大悟,当曾参听到了夫子这些话后,也一下子醒悟过来,感叹地说:“我犯的错,真是太大了啊!”于是就很诚恳地去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曾子受杖”:
曾子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 一天,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不知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的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当孔子听说了此事后,反而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于是,就请了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曾妻子到集市上去,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曾妻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曾子这三行,全是内求的内容。接下去的“子曰:道千乘之国……”,就是学问的外用了。以及后面说到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等,就是做学问的态度了,这里先不谈。曾子所作《大学》,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其中所表达的诚,慎独等修身、正心的态度,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这个人物的为人。
再“观其行”了解曾子这个大人物: 曾子杀猪的故事,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我也是小时候就读到了。
《弟子规》说:“父母责,须顺承。”“身有伤,贻亲忧。” 父母内心对孩子的爱是非常深的,可是如果一时气恼下手重了,就很可能伤了孩子的身体,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算是尽到了孝道?原来,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和弟子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孝道不是盲目的随顺,而是需要智慧的。
从曾子的成长过程,曾子的为人之道,在两点上给我很大的启发。一是做学问的态度,二是师道。曾子在《大学》中有云:“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朱子说:“道之浩浩,何处下手?唯至诚才有可居之处。”白沙子说:“不诚则惑,惑则伪。”不一而足。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曾参(shēn),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现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不知道我们群有没有曾子的同乡,呵呵)。他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16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收的年轻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又名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其父曾点,在著名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里,有表现,就是那个鼓瑟的,呵呵,名人的父亲,也是名人之后,够洒脱吧? 大家都知道,中国绵延最久的家族是孔子世家,现在已经传80代。那排第二的家族,是哪家呢?就是曾家。曾子后人,现在已经传78代。四大家族,其他两家,自己查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