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教案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模板
初中直线运动的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分类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 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分类。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分类。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运动的特点。
2. 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现象,如赛车、火车等,引导学生关注直线运动。
提问:“什么是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有哪些类型?”2. 讲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及分类讲解直线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特点。
然后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3. 实验观察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 应用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实例,如跑步、骑车等,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直线运动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应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观察和实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直线运动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长城中学教案
课题: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第 1 课时
主备课人:魏延平使用人: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
2、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3、了解瞬时速度。
【导入新课】
【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认真阅读课本P68,2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课本上的图片思考:百米赛跑运动员、游泳运动员等,他们做的是什么运动?怎么比较每位运动员的快慢?怎样描述汽车运动的快慢?
2、怎样描述平均速度?公式是什么?
自学指导二:认真阅读课本P70瞬时速度下面的内容,3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瞬时速度?
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分别是什么?
【检测交流】
附:堂清检测题:
检测一: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____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检测二:运动员百米赛跑时,起跑的速度为8m/s,中途的速度是9m/s,最后的速度是10m/s ,如果他的成绩是12.5s,则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 9.67m/s
B 12m/s
C 8m/s
D 9m/s
【小结及作业】
本节基础训练
附:【板书设计】
1.平均速度
2. 2.瞬时速度
教学反思:。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精品导学学案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三节探究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过程与方法体会实际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建立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探究指导物理宫殿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运动的快慢程度.用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说明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程度,也常用平均速度描述;通常说的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要和路程段或时间段相对应,因此,平均速度只有在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才有意义;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在全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运动物体在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例1】某同学从家走到学校,先以1/s的速度行走了500后,再以1.5/s的速度走完剩下的500.求这位同学从家走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思路与技巧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全程的平均速度应等于总路程除以该同学通过总路程所用的总时间.因此,根据题意可得:前500所用时间为t1===500s后500所用时间为t2==≈500s通过1000的总时间为t=t1+t2=833.3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s答案略.说明有同学在解本题时这样做:===1.25/s这种解法求的是速度的平均值,而不是本题所要求的平均速度,所以是错误的.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瞬时速度.如:摩托车行驶时速度计上显示的是汽车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区别: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联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例2】1991年,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创造了当时100跑的世界纪录,下表记录了他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距离/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时间/s0.001.882.963.884.775.616.467.308.139.009.86 刘易斯在这100的运动过程中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如果是匀速直线运动,求出它的速度?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求出它前50,后50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图3.3-1思路与技巧由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刘易斯在0→10.0、l0.0→20.0、20.0→30.0……十段相同的路程中所用的时间分别为1.88s、1.08s、0.92s……根据v=可以判断,刘易斯在100运动过程中速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刘易斯在前50路程中所用的时间为5.61s,后50路程中所用的时间为4.25s前50的平均速度为===8.91/s后50的平均速度为===11.8/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1/s.答案刘易斯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刘易斯在前50、后50、全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别为8.91/s、11.8/s、10.1/s.【例3】图3.3-2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图3.3-2会发生一个小球超越另一个小球的情况吗?如果会,在什么时刻?小球A做什么样的机械运动?小球B做什么样的机械运动?小球A和B曾有过相同的平均速度吗?如果有,在什么时间间隔内?分别求出小球A和小球B在从第3s到第7s跟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思路与技巧由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可看出;小球B每间隔1s运动的路程都是0.8,即小球B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0.8/s.小球A从第1s到第2s时间间隔内运动了0.4,即平均速度为0.4/s,从第2s到第3s时间间隔内平均速度为0.6/s,第3s到第四4s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为0.8/s……在第5s时,A球追上了B球,然后超越B 球.答案第5s以后A球超越B球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快;B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第3s到第4s内的平均速度和B球相同从第3s到第7s时间间隔内:vA===1.1/s,vB=0.8/s.探究体验提出问题小刚家的一个水龙头拧不紧,水一滴一滴断续地滴落地上.小刚发现,在耳朵听到前一滴水滴在地上的声音的同时,看到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降.他想测算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和一天来浪费的水量.制定计划秒表、卷尺收集证据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地面的高度h,再用秒表计时.计时的方法是:当听到某一水滴滴在地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开始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数到“n”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t.图3.3-3实验与论证①写出用上述测量表示水滴在空中运动的平均速度的表达式;②小刚测得h=1,当数到n=20时秒表的示数t=8.7s,则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多少;③若每滴水质量是0.25g,则一昼夜要浪费多少水?.探究点拨上述探究活动中的方法在今后的探究体验中还会用到,其计时起点为滴水刚刚落地时,以后是依次计数“2、3、……”,故在计算时次数为n-1.本案例还用到累积的思想,n-1次水滴积累时间为t,故一次时间为.【例4】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小时分;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是/h;列车T31和T32估计在时刻,在离开北京处相遇.T31车次T32北京↓杭州自北京起公里站名杭州↓北京特快特快500北京——3:200:21497济南41331679蚌埠54464531458上海西243:1630——1664杭州21:40思路与技巧T31北京至杭州特快发车时间为15:50,到站时间为7:30.T32杭州至北京特快发车时间为21:40,到站时间为13:20.时刻表是以24小时制表示,故全程运行时间为:15:50—24:00共8h10in,24:00~7:30共7h30in,累计15h40in;T31在20:21到达济南站,20:29从济南站出发,停车8in.同样的在蚌埠站和上海西站都是停车8in,故共停车24in.有效运行时间:15h40in-24in=15h16in,全程平均速度===109/h;由表知:T31和T32在时间和空间上能满足在蚌埠和上海西站之间某处相遇.设T31从蚌埠开出t小时两车相遇,则T31从蚌埠到相遇处走的路程为s1=vt=109t.T32在T31开出蚌埠站时,已从上海西站开出一段时间:23:24~1:24,共2h.T31和”T32相遇时,T32从上海西站开出时间为:t2=,所走的路程s2=vt2=109.蚌埠到上海西站的距离479=s1+s2,即479=109t+109解得t=1h12in,即在2:36时刻相遇.相遇处离北京:s=979+s1=979+109×1.2=1109.8.答案15h40in1092:261109.8.聊天室话题:龟兔赛跑老师:胖胖,给你讲一个故事.龟兔赛跑,由于兔子轻敌败给了乌龟.回家以后细细回想失败的原因.它记得,在它跑到全程的处,回头一看,乌龟还落在老远慢慢地爬着,于是它打了一个盹儿,等它醒来的时候,发现乌龟离终点只有路程了.但是它想,它跑的速度是乌龟的8倍,它相信还是能追上的.结果却并没有追上,让乌龟得了冠军,你能分析一下,为什么它确实追不上了?胖胖仔细地想了一下.胖胖:兔子打了一个盹醒来的时候,乌龟离终点只有路程.乌龟爬到终点所用的时间为t乌====.兔子此时只跑到全程处,兔子跑到终点所用的时间t兔===.因此兔子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长,追不上乌龟.图3.3-4快乐套餐从武昌到北京西站,快车38次约需12h,而直快546次约需16h,这是因为A.546次车的所走路程比38次的所走路程远B.38次车在任何时刻的速度都比546次的速度快c.通过任何相同地段,38次一定比546次开得快D.546次沿途停靠站较多,耽误很多时间,使其平均速度比38次小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在每1in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那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D.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变速直线运动一个大木箱漂浮在河面上,随河水向下游漂去,在木箱的上游和下游各有一条小船.两船到木箱的距离相等.若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相等,那么,当两船同时划向木箱时A.上游小船先捞到木箱B.下游小船先捞到木箱c.两船同时到达木箱D.无法判断哪条船先到达木箱小汽车在短时间内的速度可以变化很快.有些车几秒钟内车速就可以从0/h急升到110/h.图3.3-5是一辆车在10s 内的车速变化情况,由图像可知第4s时车速为/h,从第2s 到第4s过程中,车速,第4s时刻,小汽车瞬间速度为/h.看一看,图3.3-6是天鹅飞行的情景,根据图中相关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图3.3-5图3.3-6为了维护高架道路的交通安全,内环线高架快车道上车辆限速为80/h.交通部门通过安装在道路旁的自动监控设备巡视路况,在某一路段恰有两台相同的自动照相机在间隔2s 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甲、乙两张照片,如图3.3-7所示,已知相邻路灯的间距为30,从照片上分析,车在超速行驶.举世瞩目的上海浦东高速磁悬浮铁路,经过近两年建设已竣工通车.这条磁悬浮铁路正线全长30,将上海市区与东海之滨的浦东国际机场连接起来,单向运行时间约8in.运行时,磁悬浮列车与轨道间约有10的间隙,这就是浮起的高度.除启动加速和减速停车两个阶段外,列车大部分时间运行速度约为300/h,从启动到最高设计速度430/h的时间只要20多秒.根据以上的数据,计算出磁悬浮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和以最大速度匀速行驶通过的路程?图3.3-8上海的高速磁悬浮列车正在运行0.甲乙两地间的公路全长120,公路最高限速为60/h.某司机一天下午2:00从甲地出发,当天下午4:00到达乙地.途中被自动测速计记录到超速违章一次.司机申辩,他用了两小时走完全程,时速恰好是60/h,并没有超速违章.你认为司机的话有道理吗?1.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T31车次T32北京→杭州自北京起公里站名杭州→北京特快特快500北京——3:200:210:29497济南8:41331679蚌埠3:544645531458上海西23:243:1630——1664杭州21:40请回答下列问题: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hin;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是/h;列车T31和T32估计在时刻在离开北京处相遇.下表是卡车沿直线平稳行驶和电车、机车起动过程中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请你比较和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卡车做运动;电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电车的速度v与时间t的定量关系式是v=;通过分析电车和机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他们是相同的.3.某高速公路规定小汽车行驶速度不得超过120/h.执勤的交通警察截住了一辆正在超速行驶的小汽车,“您的车速超过了120每小时的限制……”内勤交警对司机敬礼道.还没等司机回答,一名车内的小朋友抢着答道:“我们只开了几分钟,既不够1h,更不到120……”假如你当时在场,应该怎样向这位小朋友解释呢?火车、飞机、赛车正式启动或制动过程中的运动通常是变速直线运动.人们设法测得了它们在启动或制动过程中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如下列各表所示:表1:火车在启动过程中各时刻的速度时间0510152025速度012345表2:飞机在启动过程中各时刻的速度时间0510152025速度102540557085表3:赛车在制动过程中各时刻的速度时间0510152025速度25XX1050请你认真分析和比较上述表格所提供的有关数据,并完成下列要求:火车在启动过程中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可初步归纳为;飞机在启动过程中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可初步归纳为;赛车在制动过程中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可初步归纳为.阅读材料反正差10……小明和大李比赛用60短跑.小明跑得快,跑完60,到达终点的时候,大李才跑了50.小明说:“我们再跑一次.这次你落后了10,下次我的起跑线后退10.我们还按这回的速度跑,我多跑10,你和我就可以同时到达终点.”图3.3-9大李却说:“哦,你既然要让我10,你也不用后退,把我的起跑向前移10,我少跑10就得了.”小明说:“嗨,反正是差10,我多跑10,你少跑10还不是一回事?”大家想,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参考答案[探究体验]=;=≈2.18/s;一昼夜浪费水量为=××0.25g=47.172g一次滴水时间[快乐套餐]1.D2.c3.c30;增加;30天鹅在做变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快c;108兔子;0;时常总结失败的原因,应注意养成团结性作的好品行2380;8568;989磁悬浮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225,以最大速度行驶的路程s=vt=430/h×h=57.30.司机的话没有道理.他所说到的速度是指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反映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而自动测速计反映的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某时的瞬时速度,这位司机误把平均速度等同瞬时速度1.15;401092:35;140.6匀速直线电车的速度随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大v=0.5t+5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3.高速公路规定小汽车行驶速度不得超过120/h指的是各时刻或各点的速度不得超过120/h,它是汽车在极短时间内的速度即瞬时速度.该汽车在短时间内超速,故它违章了v=t;v=10+3tv=25-t小明速度v1=,大李速度v2=,小明后退10所花时间:t1==t,大李60所花时间t2==t,t1<t2小明先到.大李前移10所花时间t==t等于小明跑60所用时间,两人一起做.故小明后退10和大李前移10赛跑不一样。
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 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2. 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教学难点:1. 速度的应用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
2. 黑板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2. 提问: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式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介绍速度的单位:米/秒(m/s)。
4. 举例说明速度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速度、运动员的速度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举例说明:如计算一辆汽车行驶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计算一名运动员跑完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醒学生注意速度单位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和应用拓展,学生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速度的意义,避免混淆概念。
同时,要注意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物理第一章 C 运动快慢的描述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一章C运动快慢的描绘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一、教学任务分析“运动快慢的描绘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对初中已学速度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并为后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乃至整个力学的学习奠定根底。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位移、时间是是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为根底。
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刘翔雅典夺冠确实录像为情境,通过交流讨论,在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方法的根底上,建立速度的概念,导出速度的表达式。
以刘翔在跨栏过程中运动的快慢不同为背景,根据频闪照片中,物体相邻两段位移所用的时间是是相等,但位移的大小不同,建立平均速度的概念,归纳得出平均速度的特点。
根据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通过DIS实验的探究与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瞬时速度的概念和特点。
通过典型习题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本节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实例分析和DIS实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分析、比较、推理和无限逼近等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总结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才能有所进步。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
理解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知道速率与速度的区别。
〔4〕能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初步解决有关运动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典型事例的研究,感受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
〔2〕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根本方法。
〔3〕在学习瞬时速度的过程中认识极限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刘翔雅典夺冠的分析评价,激发学生为国拼搏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调节人际交往才能。
〔3〕通过逐步深化的学习,感悟事物的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的建立及其两者的区别教学难点:用无限逼近方法得出瞬时速度的概念。
四、教学资源教学器材:多媒体一套,置有电磁铁的气垫导轨、J0416型大屏幕数字显示器、光电门、宽窄不一的遮光片一套〔自制〕,橡皮泥;瞬时速度测定的研究表格〔每人一张〕,计算器等。
初中物理平均速度的教案
初中物理平均速度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3. 掌握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计算。
2. 理解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实验器材。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场景,如跑步、骑车、开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
2. 学生回答后,总结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和路程。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
3. 解释平均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交通运输、运动比赛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如何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路程和时间。
2. 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让学生意识到小车在做变速运动。
3. 讲解如何在变速运动中计算平均速度:先计算出物体在不同路程段的速度,然后求平均值。
四、学生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小车,进行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路程和时间。
3. 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五、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中如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3. 学生总结出:要保持斜面的坡度适中,避免小车滑行过快或过慢。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初中生速度教案
初中生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提高速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提高速度的训练方法。
3. 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公式为: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讲解提高速度的训练方法:(1)加强基本素质训练,如体能、力量、耐力等。
(2)提高技术水平,如优化动作、提高动作协调性等。
(3)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注重周期性、针对性和渐进性。
4. 实践训练: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如短跑、长跑、跳远等。
引导学生注重动作规范,避免运动损伤。
5. 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训练中的感受,总结提高速度的方法。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思考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速度。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了速度的基本知识。
通过实践训练,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速度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强调运动安全,避免学生在训练中受伤。
3. 引导学生将速度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4.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实践训练等方式,评价学生在速度方面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速度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2. 邀请专业教练进行授课,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
3. 开展速度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关注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 结合其他学科,探讨速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一、概念、原理
1.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物理意义:粗略的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对于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运动阶段,它的平均速度可能不相等。
要注意:平均速度不能理解成速度的平均值。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t
s =v 2.瞬时速度:当 t 0时的平均速度。
即物体在某一时刻的或者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简称速度。
瞬时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沿轨迹上某点的切线方向。
物理意义:精确的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过每一时刻(或每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程度。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瞬时速率,简称速率,瞬时速率是标量。
二、基础练习
三、专题分析
题型一 平均速度与瞬时素的的概念辨析
专题二平均速度的计算
四、综合训练。
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让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 v 表示,单位是米每秒(m/s)。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其中,路程是指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距离,时间是指物体运动所花费的时间。
3. 速度公式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物体的速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等。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5. 实践:让学生动手测量物体的速度,如用尺子测量小车在固定距离上的运动时间,并用速度公式计算小车的速度。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速度的知识。
《物理》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案: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物理》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案: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一、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是初步了解力学这个大领域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关于物体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相关知识。
二、什么是速度?1. 速度的概念与公式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路程称为速度。
它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速度(v)= 移动的距离(s)/ 花费的时间(t)2. 速度与方向除了有大小以外,速度还有方向。
当我们描述一个物体的速度时,需要同时指明其大小和方向。
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所走过路径总长与花费时间之比;而瞬时速度则是指某一瞬间物体移动路程与花费时间之比。
三、什么是加速度?1. 加速度的概念与公式加速度是描述物体发生加减运动状态变化的物理量。
它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加速度(a)= 变化的速率(∆v)/ 变化的时间(∆t)2. 正加速度与负加速度当物体的速度与时间增加时,称为正加速度;而速度与时间减少时,则称为负加速度。
四、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应用案例1. 匀变速直线运动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加速度保持不变或者改变规律一样。
2. 特殊情况下的直线运动讲解两个特殊情况:匀速直线运动、静止直线运动。
前者表示物体匀速移动而没有任何加减,后者则表示物体处于停滞不动状态。
3. 示意图和实际应用通过示意图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汽车行驶时的变速,用手摇控制玩具小车等。
五、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重要概念,并通过公式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计算。
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旨在培养学生对力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希望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一、引言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力的作用。
直线运动是力学中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之一,对于初学者而言,了解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是建立起对力学整体框架认识的第一步。
本教案将以初中物理课程为背景,回顾直线运动的概念、描述和等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等基础知识,并提供了一些实例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二、直线运动的概念与描述1. 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方向上沿着一条笔直路径进行移动。
它可以有两种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匀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同时间段内恒定地改变位置。
描述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需要关注物体位移(s)和所需时间(t),可利用公式 s = vt 进行计算。
3. 变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同时间段内不断改变位置。
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引入平均速度(v)和瞬时速度(v₁)两个概念。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v =Δs / Δt,而瞬时速度则是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变化率。
三、等速直线运动1. 等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段内以相同的速度进行直线运动。
所以在任意时刻上,位移-时间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2. 对于等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计算出它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均为常数。
这也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物体所经过的路程长度也是相同的。
3. 物体在等速直线运动过程中所需时间与位移成正比。
可以利用公式 s = vt 计算出需要的时间或者物体所经过的路程。
四、变速直线运动1.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段内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直线运动。
因此,在位移-时间图像上,曲线并不是一条直线。
2.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a)。
加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瞬时变化率。
可以通过a = Δv / Δt 来计算加速度。
3. 当物体以恒定加速度进行变速直线运动时,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v = u + at、s = ut + (1/2)at²。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学设计5则范文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学设计5则范文第一篇: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学设计第三节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学目标1、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知道什么是瞬时速度。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4、能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1、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平均速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匀速直线运动,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例如从北京到天津的火车启动和进站时运动得较慢,中间运行时运动得较快,有时还要在中途车站停下来,火车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3页图,分析这四幅图的运动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变速运动的情况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做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v=s求出它的速度。
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表示的是物体t在通过路程s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做平均速度。
[板书]一、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1.计算公式:sv=t-师: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计算时要注意s 是物体运动的全部路程,t是通过全部路程所需时间,求出的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而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通常所说的某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来学习一下平均速度的计算。
例题1: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例题(教师分析并讲解)。
例题2:(投影)一辆汽车刚启动时,第1秒内运动2m,第2秒内运动4m,第3秒内运动6m,求:(1)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
初中测平均速度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测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3. 数据分析及结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应用。
2. 难点: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进而引入平均速度的学习。
2. 讲解平均速度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给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解释。
3. 实验演示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4.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探讨实验结果。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
3. 数据分析:评价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数据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数据分析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课堂讲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今后教学中,要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 北师大版
教案《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材分析】本节课选用的是北师大八年级教材,与原来教材相比,增加了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要求也比较高。
本节在初中物理中只是让学生初浅的对各种运动有一些认识,并对多种角度描述这些运动的快慢有所了解,为高中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运动对学生来说时时刻刻都有接触,但是变速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比较抽象,学生对变量的理解力还较弱,因此教学要求不宜过高。
尽量多采用形象的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及平均速度的公式。
2、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分别从哪个角度描述了同一种运动的快慢程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动图与文字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建立用描述运动过程的图形来解决运动问题的习惯。
2、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并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学生在实际物理情景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的习惯。
2、培养学生物理知识既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维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仪器】多媒体、图片等【设计思想】本节课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了解,部分内容属于高中课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特点,加大了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如: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强调对比、分析的方法,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匀速运动与变速运动;减少抽象思维给学生造成的学习障碍,如:不采用极限法理解瞬时速度;多采用例题和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巩固,如:平均速度的含义是指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如:警察如何判断汽车超速的等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提问: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回忆上节课内容并回答:方向是直线,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此问题为学生归纳变速运动的特点作好铺垫。
二、新课进行(一)变速直线运动1、提问:下面的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播放画面:正在起跑的百米跑运动员;在跑道上滑行准备停下来的飞机;汽车遇到障碍紧急刹车;火车徐徐离开站台。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必修一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必修一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必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必修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式方式1:距离一定,时间越少,运动越快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上的110米跨栏中,谁先跑到终点,即谁用时最少,谁最快.我国运动员刘翔用时最少,得到了金牌。
方式2:时间一定,位移越大,运动越快。
例如:两个同学在吹牛,甲说我只用2分钟可以骑到红太阳广场,乙说你真慢,我2分钟早骑到老街了。
以上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用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总结如下:相同位移--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位移二、探讨问题:1、以上是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共同的标准来同时衡量这两种方式?2、我们在初中学过电功率,若做功为w,时间为t,则表示用电器做工的快慢的电功率p为p=w/t单位时间内做工越多,说明做功越快。
3、我们现在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求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若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说明运动的越快.例:甲乙运动员沿直线向前跑,甲4秒跑了32米,乙3秒跑了30米,问谁跑的快?解:甲每秒跑32÷4=8米乙每秒跑30÷3=10米∵8米<10米,所以乙运动员跑的快.4、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中引入了一个物理量--------速度定义:速度v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符号:vv=s/t单位:m/skm/hcm/s速度的矢量性: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三、巩固练习: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8秒的时间内从东往西移动了24米,其速度为多少?解:运动的速度v=s/t=24/8=3m/s方向为从东向西.2、你了解以下物体的速度吗?您会形容物体运动快慢吗?(课件出示)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段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是恒定的,可以由S/t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这个速度可以描述整个匀速直线运动.一辆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第1s内通过的位移是8m,第2s内通过的位移是20m,第3s内通过的位移是30m,第4s内通过的位移是10m。
新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学课件
小资料
约1.1m/s 约5m/s
约20m/s 约250m/s
二、瞬时速度
公路上的测速器 运动员某一瞬时的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瞬时速度。
讨论与交流
(1)如何区别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一段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而
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经过某一 位置时的运动快慢。 (2)如果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平均速度与瞬时 速度有怎样的关系?
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
习了哪些内容?大胆
地说说自己的体会、
感受或想法。与同学
?
相互交流讨论。
教师寄语
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 奥秘,希望同学们能遇事独立, 积极探索钻研,解决更多的难
题。 谢谢!
感谢观 看
一、平均速度
定义: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 一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为 s
t
公式应用
小明家距学校3km,来校时由于上坡用时 16min40s,回家时用时10min,
求:(1)小明来校的平均速度? (2)小明回家的平均速度? (3)小明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知识回顾
如何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 (2)运动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
(3)V s t
新课引入——生活中的运动
思考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改变。变 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现实生活中, 运动员的100m赛跑、50m游泳,飞机降 落时在跑道上滑行,汽车在平直公路上 行驶,都可以看作是直线运动,但它们 的速度是变化的。如何描述它们运动的 快慢呢?
C. 汽车通过站牌时的速度是72 km/h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通用5篇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通用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通用5篇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速度概念;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初中物理变速直线教案
初中物理变速直线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3. 能够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3. 运动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运动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2.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教学道具或模型;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提问:如果一个物体在直线运动中速度不断变化,我们称之为什么运动?3. 学生回答:变速直线运动。
二、讲解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5分钟)1. 解释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2. 讲解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变化,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复杂;3. 通过示例或模型演示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
三、讲解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15分钟)1. 介绍速度、时间和位移的概念;2. 讲解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v = Δx/Δt;3. 通过公式和示例说明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四、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介绍运动学公式的应用;2. 讲解如何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确定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等;3.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总结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运动学公式的应用;2.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以及速度、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问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运动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特征;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学会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理解瞬时速度概念;
(4)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5)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联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器材
(1)小车、带滑轮的平板、钩码、细线、节拍器、纸带,投影仪、投影片、彩笔等。
(2)自制带速度计的小车;录像机、486电脑、软盘、彩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表示其快慢的方法。
生:略
师: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运动,现在我们用钩码牵引小车运动。
(出示实验装置,如图1)
师:释放钩码,小车做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为了研究小车的运动,我们用节拍器计时,用纸带记录小车运动的位移。
师:(用笔头较粗的白板笔合着节拍器的节拍,每间隔0.5s在纸带上打一个点,得到一条清晰纸带如下图.
师:大家观察纸带,小车运动是否为匀速直线运动?
生:小车在相等时间内位移不相等,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师:像这类性质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运动。
(板书课题)
“五、变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教学
师:仔细观察纸带,能否给变速直线运动下一定义?(展示纸带,学生回答并板书)
(一)变速直线运动(板书)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变速直线运动
师:请举日常生活中变速运动的实例。
生:(略)
师:日常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有限的,变速直线运动比匀速直线运动更具普遍性。
而这种运动快慢在不断变化,没有恒定速度,我们如何描述其运动快慢呢?(提出问题)
(二)如何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
师: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看一个实际问题。
(放投影片,如图2)
师:为迎接97香港回归,我国新建了一条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铁路。
这就象一条长直线,将祖国首都与香港联接起来。
京九线全长2400km,客运列车从北京到香港只需48h。
(结合投影讲述)
师:列车在整个过程的运动快慢我们如何去表示?
生:已知位移S=2400km,时间t=48h,可计算出平均速度
师:计算出的结果是否表示列车每小时的位移都是50km呢?
生:不是。
师:对。
在计算平均速度时,我们实际上是应用了一种等效的方法,将列车的变速运动等效看作匀速运动来处理。
因此,计算出列车平均每小时的位移是50km,并不表示列车每小时均实际位移50km。
平均速度(板书)
在变速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对列车在整个过程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有了清晰的认识。
但是由于列车运动快慢在不断变化,平均速度并不能使我们对列车在每一时刻的运动快慢有准确的了解。
可见,平均速度只是粗略描述物体一段运动过程的总体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有其局限性,即
“平均速度——粗略了解一段运动过程的快慢”
师:如果我们能知道列车在各个时刻的速度,我们对它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最准确了。
怎样才能了解各个时刻的速度呢?
师:大家都坐过汽车,驾驶员在驾驶汽车前进时,能否知道汽车行驶时各时刻的速度是多少?
生:通过观察速度表可以知道汽车运动的速度。
师:现在我有一个电流表,一个发电机,你能否根据所学知识给小车装上一个速度表?
(说明:投影片制成叠合两片,图3中虚线为第二片,用于说明速度表原理)
生:(思考后提出组装速度表原理,并结合投影片讲解)
师:现在我已经给小车安装了一个速度表,请大家观察小车运动快慢与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
演示:实验装置如图4
师: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小车运动到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我们借助于摄像手段,对它的运动过程进行慢镜头重放。
看物体在每一时刻的速度究竟是多少?(放录像)
[慢镜头演示三遍。
第一遍为正常速度放录像,不便于观察每一时刻的速度,第二遍为慢镜头连续运动,第三遍为慢镜头不连续地运动,使学生能清楚地读出小车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运动的速度值]
师:从刚才的实验及录像,我们知道,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我们可以用速度计来测量。
而且从录像可以看出:物体做变速运动,不同时刻(或位置)速度不同。
我们把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板书)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瞬时速度,也简称速度。
师:有了瞬时速度我们就可以准确地了解运动物体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了,即
“瞬时速度——准确了解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
【录像的慢镜头重放,学生能直观地读出某一位置(或时刻)的速度值,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更具体、形象,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取代的作用】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联系(板书)
师:由此可见,平均速度粗略描述了某一段过程的平均快慢,瞬时速度使我们准确了解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既然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都能描述变速运动快慢,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现在我们用图象来进行分析。
(首先用投影说明每条线段的意义。
投影采用叠合片形式,如图5所示,合成效果如图6)
师:我们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是一条平行于时间t轴的直线。
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其v-t图如图5(a)所示。
(结合投影讲述),那么物体做什么运动?为什么?
生: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因为物体速度随时间越来越大。
师:现在图中任取一段时间间隔t1→t2,相应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v1,v2分别为t1和t2两时刻的瞬时速度。
如果我们把t1到t2时间内物体的运动等效为匀速运动来处理,就可以得到t1到t2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而匀速运动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又因为物体运动的速度
间。
(如上图5(b))
师:如果让t1逐渐向t2靠近到t'1,则我们同样可以得到t'1到t2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v'。
(如上图5(C))
师:观察投影,当t1越靠近t2,则平均速度越向什么位置靠近?
生:向瞬时速度v2靠近。
师:对。
为了观察t1逐渐靠近t2的效果,我们用电脑来帮助我们分析。
(电脑显示t1逐渐靠近t2时的逐次变化过程。
程序编写时到第5次
师:结合刚才的图象分析,思考:t2时刻的瞬时速度v2和什么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生:t2时刻的瞬时速度和t2附近足够短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师: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联系(板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就等于从这一时刻算起,在足够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借助于图象的形象直观性来突破瞬时速度概念上的难点,它比用数据分析说明,具有更形象、更直观的效果。
从而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更符合高一学生认识规律。
具体操作上,先用投影说明各条线段、各个点的意义,再用电脑显示其趋近的效果,使学生的认识能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得到提高。
这里,用电脑演示趋近变化过程,起到了其它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作用。
】
三、深化、巩固、计算机辅助练习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一种新的运动形式——变速直线运动。
找到了描述其运动快慢的方法。
那么这节课的核心是什么?
生:核心是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对。
所以我们这一节课的标题是:
“五、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板书)
【在小节时才将课题完整给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计算机辅助练习
练习一、用同张底片对着小木块运动的路径每隔0.1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则小木块在BD段的平均速度是: []
A.0.25m/s;
B.0.2m/s;
C.0.15m/s;
D.以上答案都不对。
练习二、汽车在3000m长的平直路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前三分之一的位移的平均速度是10m/s,中间三分之一位移的平均速度是25m/s,后三分之一位移的平均速度是10m/s,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
A.15m/s;
B.12.5m/s;
C.10m/s;
D.20m/s。
提示:平均速度与平均值不是同一概念。
【为了进一步深化理解平均速度概念,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基础和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还可设计其他的计算机辅助练习。
】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