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

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

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

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

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

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推行两种模式—TND、TOD1、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偏重于社区邻里层面的规划设计,同时强调历史感。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价值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价值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价值孔翔【摘要】新城市主义是最近20年最具影响的城市设计思潮,它反对城市蔓延、主张回归传统城市形态,注重珍视环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有助于实现持续协调发展,这对优化城市规划特别对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具有深远影响.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和策略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我国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在城市群尺度方面,要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之间的关系,增进城市群凝聚力;在新城镇建设中,要遵循多功能、紧凑发展的原则,鼓励步行和公交系统建设,较高效率地创造宜居的城市空间;在新社区建设中,要塑造地方特色,并通过公共空间建设增进居民对社区和城市的归属感,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的扩散和人的城镇化.【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5)002【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新城市主义;新型城镇化;城镇发展模式【作者】孔翔【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和创新战略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2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是最近二十年全球最具影响的城市设计思潮。

它起源于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日趋明显,到2010年为止,全美共有近800个已建及在建的新城市主义社区[1]1。

而国内也曾出现相关研究的热潮,主要是从步行街区和邻里设计等微观层面探讨其借鉴意义,较少关注其在宏观层面对区域规划的价值[2]。

作为对美国“郊区蔓延”现象的反思成果,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发起人虽然主要是城市设计人员和建筑师[3],但倡导的是一种综合性哲学,强调建立一种舒适、方便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式[4]。

它不仅关注城市物质空间的无序扩张,也关心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5],这就不仅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借鉴价值,也可能为创新城镇发展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以人为核心、讲求质量的城镇化,这是对传统城镇化忽视“三农”问题、空间管治不到位、创新投入不足、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放松环境监管等进行反思的新选择[6]。

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建设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在二战后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国也在不断探索着适合自己的国家的城市发展之路,二战以后的美国,伴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依赖小汽车交通的郊区居住和生活空间开始占据大部分城市的郊区,集中体现为大规模、低密度的单一土地使用功能的发展模式,针对二战后蔓延式发展模式的反思,为了重归传统邻里的城市发展模式,美国的新城市主义于上世纪80年代萌生,9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

面对区域的生态失调、邻里和街区的瓦解,新城市主义者开始从三个层次思考问题,提出三个层次的见解与原则。

1)关于区域的理论以往的郊区化蔓延将城市推向无形扩张的境地,城市依靠边界的无限膨胀来获得扩张。

大量新建的购物中心、办公区和住宅区以蛙跳式地沿交通干线分布,与周围环境缺乏有机的联系,降低的郊区的品质。

新城市主义者认为大都市、城市和它们的郊区及其自然环境应该被视为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整体;整个区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包括各自明确和有识别性的边界;区域的任何地方无论城市中心、郊区还是新生长的地区都应该以邻里的原则来设计,规划中要考虑到使区域各部分工作和居住的平衡,而不只是卧房式的郊区;可选择性的交通系统应该用来支持区域建设和规划,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应当在区域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倡,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2)关于邻里理论邻里、分区和廊道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它们共同构筑一种新型的社区: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合宜的分区;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廊道系统。

“邻里、分区和廊道是城市开发和改造的重要元素。

他们能构成具有识别性的区域”。

新城市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想邻里的原则:有一个鲜明的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邻里中心应该是明确,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充满商业设施和市政设施,增加邻里中心活力,邻里应当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多样化混合图;居住、购物、工作、学校、宗教活动和娱乐等各功能达到一种平衡混合。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它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又被称为“新传统主义”。

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

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新城市主义”的城镇建设基本理念分为三个层面:区域层面、城镇层面和社区层面。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

新城市主义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层面对未来城市展开了丰富的构想,其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深深地贯彻在其设计思想中。

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3.1 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城市和地区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城市的成长发展不可能突破这一天然限定,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其次,“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二者共生共荣,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3.2 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介绍

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介绍

——Shelley R. Poticha
于《新都市主义宪章》前言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个层面——区域
对于新城市主义来说,考虑区域是所有规划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规划必须 跨越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界线,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一个健康发展的大区域。而许多不
城市规划相关的问题只有上升到区域层面,制定出整体的策略才能有效解决。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个层面——区域
新都市主义认为,在一个区域内的城 镇需要有一个总体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 促迚其发展。而每一个城镇内部是基本平
背景
美国郊区化还带来了城市中心衰退的问题。城市内的很多社区由于城市大规模 的郊区化、人口外迁而衰败下来。 甚至一些老的郊区都随着新郊区的丌断涌现而 衰退,城市丌断向外蔓延。
一、新城市主义的产生
背景
郊区生活模式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过于依赖汽车、缺少邻里观念、通勤 距离过长等。
一、新城市主义的产生
衡的,既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住房等生活设
施,又要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有产业支 撑。这样人们就丌会每天长途跋涉在工作 不生活乊间。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个层面——区域
新都市主义认为 ,区域内 的城市和镇都应该有明确的边界。 而城镇乊间的边界应该是农田、
生态区域等。在新城市主义看来,
这些边界和城市中心一样重要。
两种模式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邻里开发”模式,简称TND模式)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交通导向开发”模式,简称TOD模式)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两种模式
TOD模式 1、丌同邻里间(区域内)利用公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提出据课题组专家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称之为“新城市主义”(NewUrban ism)。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有关房地产的命题,但实际上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人与社区———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平衡时,就会发展这一问题,联系着城市发展观是否科学的大问题。

中国的城市社会并没有走过完全类似西方的“郊迁”往返的过程,但是,同样涌动着追求新城市、追求新生活的思潮。

房地产、建筑本体特质是什么,我们在与环境争空间时,是否能平衡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居文化、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使人们能享受到良好的空气、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们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理念,从而扯起这面“新城市主义”的大旗。

城市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的确立,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最好的发展时期。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加速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

但是这种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各种问题,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犯罪增加、水源短缺、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所有城市爆发出来。

(1)城市交通压力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城市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加重。

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等城市中心区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平均车速下降到10km/h。

新城市主义文章读后感

新城市主义文章读后感

新城市主义的视角下苏州城市规划的得失-----读后感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末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具有一定影响的规划理论和思想运动。

新城市主义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潮运动,于上世纪80年代初始于美国。

其目标是使城市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并创造宜居和休闲式的街区环境,密集有序地安排住房、工作和商业场所。

新城市主义还有助于推进恢复传统城市规划,如查尔斯顿市区、南卡罗来纳州和华盛顿的乔治敦所实施的规划。

这些区域对新城市主义者而言都很理想,因为每个区域都拥有一条方便步行的主要街道、一个中心公园、购物区和一个网格街道系统。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古城内保持传统的“假山假水城中园”和“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古城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和“路河相错套棋盘”的格局。

在城市的国际化进程中,城市形象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浪漫之都”巴黎、“音乐之乡”维也纳和“水城”威尼斯等鲜明的城市形象深深烙印在全世界人们脑中,城市品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形象塑造和国际推广已然成为众多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城市图文展的内容包括了文化、经济和生活三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经济繁荣和生态宜居的当代苏州。

当我们专业有同学去苏州实习时,他们激动地表示:以前只知道苏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很好的旅游目的地,但没想到还是一座高度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当时我就在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苏州看看,一定不能错过这个具有丰富艺术的城市。

正如原文中所说,苏州的城市规划借鉴了“新城市主义” 的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的观点,在规划区范围内确立了已建、可建、限建和禁建的区域。

而且重视社区规划中的公共空间的发展,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减少人际间的冷漠。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城市规划中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而城市的发展是和人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城市的变化在我们的眼中,所以,城市的发展要以人为本。

对新城市主义思潮的认识与思考

对新城市主义思潮的认识与思考
!"#$%
!&’#%()’($&)
!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 !
对新城市主义思潮的认识与思考
$李
论文提要
显现于 "# 世纪 &# 年代的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以其在城市复兴和郊区蔓延重整领域的重大功效引起建筑界的广泛 关注, 其强调传统、 社区性、 邻里感、 场所精神、 全面、 整体、 有机、 持续 发展和主张恢复城市人文价值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设计观念, 对我 国现时城市化建设有着直接而现实的借鉴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 思潮进行分析认识与思考, 以期从中得出有益于我国城市建设的启 示。
பைடு நூலகம்安徽建筑 !""# $ %
#!
!"#$%
!&’#%()’($&)
!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 !
话和家庭活动空间,卧室和浴室 为私密空间。这种安排使社区感, 私密感和安全感变得真实、可理 解和有价值。另外, 应使建筑物的 入口而不是停车场紧邻街道,籍 以形成连续的街区。因为当汽车 库凸出到前院时,不仅将适于行 人尺度的街道规模弄得杂乱,而 且限制观看街道活动,打断私密 。 空间 ( 如图 ’ ) &+ 思 考

在理论认识结构上, 新城市主义将城市由大到小划分为都 会 ) *+,-./.012 3 城市 ) 41,5 3 市镇 ) ,.67 3 ; 邻里 ) 7+189:.-9..;2 3 街坊 ) ;12,-14, 3 走廊 ) 4.--1;.- 3 ;街区 ) :0.4< 3 街道 ) 2,-++, 3 和建筑物 ) :=10;178 3 等三大层次系统,并在各自的层面上提出相应的设 计主张。 新 城 市 主 义 将 都 会 ) *+,-./.012 3 定 义 为 由 地 形 ) ,./.8->/95 3 、分水岭 ) 6>,+-29+;2 3 、海岸线 ) 4.>2,017+2 3 、农田 ) ?>-@0>7;2 3 、 地 区 公 园 ) -+81.7>! />-<2 3 和 河 床 盆 地 ) -1A+其结构特征表现为由多个城 :>2172 3 所限定分隔出的地理区域, 市、 市镇、 乡村层级中心构成, 而其中每一个中心又都有着自身 明确的、 可识别的中心和边缘。指出针对都会的任何发展模式 都必须以不消除或模糊都会边缘为前提,提倡以保护环境资 源,投资环境与社会结构为目的的嵌入式发展 ) 17?100 ;+A+0./B @+7, 3 。认为城市边缘地带的正确发展应是将其组织成为与现 有城市模式有机联系的邻里 ) 7+189:.-9..;2 3 与街坊 ) ;12,-14,2 3 , 而远离城市的地带的发展则应是被分别组织成为有着自己城 市边缘地带的市镇 ) ,.672 3 与乡村 ) A100>8+2 3 , 这些市镇与乡村 村庄应被有计划地发展成为一个工作与生活关系相互平衡的 地方, 而不是简单成为一个市郊住宅区 ) :+;-..@ 2=:=-:2 3 。新 城市主义认为城市与市镇的发展与更新应当在尊重现有比例 关系、 边界地带与历史模式前提下, 被建设成为一个能够提供 各种就业机会, 有益于不同收入阶层, 满足广泛公共与私人需 求且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地方。同时整个地区要有一个完 善的、 健全高效的、 可供多样选择的交通运输体系作为支撑, 汽 车、 自行车、 步行系统应方便人们使用。建议政府制定公平、 合 理、 协调的税收政策, 以促进对运输、 娱乐、 公益事业的合理调 整。另外, 新城市主义强调农田和自然景观在这一层次系统的 作用, 认为都会与其腹地的农田和自然景观在环境, 经济和文 化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并把自然景观、 农田与都会的关系 比作花园与住宅。 对于邻里 ) 7+189:.,9..;2 3 街坊 ) ;12,-14,2 3 走廊 ) 4.--1;.- 3 这 一层次系统。新城市主义把它们视作都会 ) @+,-./.012 3 发展与 更新的关键要素。认为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它们才得以形成可 供识别的空间区域,从而唤起市民对城市维护与发展的责任 感, 进而推动城市设计向纵深发展。新城市主义将邻里定义为 紧密联系, 用途多样, 步行可达的住区, 街坊 ) ;12,-14,2 3 则是遵 从邻里设计 原则进行设计,强调单 一用途的地 块。而走廊 ) 4.--1;.- 3 是指那些联接邻里与街坊的中间层次,林荫大道 ) :.=!+A>-;2 3 轨 道 线 路 ) ->10 017+2 3 乃 至 河 流 与 公 园 小 径 ( 都可划归其中, 而对于整个邻里一街坊一走廊层次 />-<6>52) 系统而言, 应是一个在不排除汽车行驶的情况下为鼓励步行而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与启示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与启示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与启示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思想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意义城市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人民的需求与利益。

城市规划中,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同时,要注重民生福祉的提升,注重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土地利用和产权保护的启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和产权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这为土地利用和产权保护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土地利用上,要推动集约化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同时,要强化产权保护,使每个人在城市化过程中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指引城市管理和服务是新型城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在城市管理中应秉持这一思想。

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要强化城市管理,打造文明、安全、和谐的城市环境,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的引导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

同时,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使城市化发展具备更强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新城市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借鉴二战之前城市住区的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新型社区。

二. 新城市主义可资中国目前城市建设(尤其住区建设)借鉴的理论要点:1 有限规模或者表述为有边界的发展方式在城市层面,结合中国国情,以下是最有思考意义的几种规划理论与实践模式:1)“涟漪模式”——其发展形态可以形象地称为“摊大饼模式”或“涟漪模式”:城市就像投石于水中激起的涟漪,由城市核心区层层向外扩展推进。

这是目前国内城市普遍的城市发展形态,尤以北京市区最为典型。

对于中小规模城市来说,这种模式尚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不顾城市规模的不同而简单滥用,“涟漪模式”将对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发展带来城市发展极大的破坏和内耗。

2)“卫星城模式”——实践表明:“卫星城模式”理论对于指导特大城市在扩张发展的同时保持城市结构与运转的良好状态卓有成效。

譬如:北京远郊县对于北京市区就是一种卫星城关系。

其典型范例如英国伦敦的哈罗新城。

“卫星城模式”的着眼点是城市运转战略问题。

3)“TOD模式”——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论构成之一。

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

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不超过600米的步行距离,将居住、商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步行的环境中。

通过公共快速交通组织起来的网络将多个TOD社区组织在一个合理的区域发展框架系统内,各个TOD社区之间保留大面积的绿化开敞空间。

“TOD模式” 的着眼点是人性化基础上的城市结构问题。

在住区层面,建立“5分钟”规模规划理念新城市主义“TND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提出的传统邻里住区的规模以“5分钟”步行距离——400米为半径确定住区的规模基础。

浅谈新城市主义理论对我国居住社区的借鉴与启示

浅谈新城市主义理论对我国居住社区的借鉴与启示

肖艺,吴隽宇.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J].
园林历史与理论,2003(9):72—75. 但由于文化背、社会制度不同,对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
髟结门晰鳓■糍舻量“纠暇韶蕾》曩兹纠群糍疆张∞搬纠坛张'∥量科∥矗糍纠I嬲t彤纠瞄螂月拱●榭秽量穰纠酩∥—断掰t张≯量糍纠黝t张≯矗糍纠既张1蜊t嬲≯锯张H耽獭■糍∥韶》覃嬲口糍鳓纠醑糍礓矽矗槲纠陈张礓蝴t喇绷瞄踏瑁%张氇擀矽蠢g"
6.张捷;赵民 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 2005 7.彼得·盖兹;张振虹 社区建筑:新都市主义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4条) 1. 陈俊峰.Chen Junfeng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融合思想探析[期刊论文]-住宅科技2009,28(1) 2. 陈燕秋.朱子瑜 新城市主义与我国居住社区环境规划设计[会议论文]-2007 3. 王琳.曹嵘.白光润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郊区城市化的借鉴[期刊论文]-世界地理研究2001,10(4) 4. 秦臻.郑宙青.QIN Zhen.Zheng Zhouqing 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区规划研究[期刊论文]-华中建筑 2005,23(z1)
在社区中营造一条商业步行街(图5);文化教育方面,各社 区不仅中小学、幼儿园等配备齐全,许多中小学更走出了服 务于社区的范围,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方面有重大突破,达 到市级重点学校水平,而在碧桂园社区中更拥有专业的外语 学校;在休闲娱乐方面,各社区更是不留余力地营造良好的 休憩环境。如在碧桂园中,就拥3个五星级的大型会所,各 种设施多达50余项,总建筑面积超过860 000 m2。此外,各 社区还致力于创造出良好的室外休闲娱乐环境,如各类主题 花园,开阔美丽的水面,大型农庄等。 2.2.2适度的社区规模和具有明显特征的社区中心是创造 可识别场所的关键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陈渝摘要:新城市主义是美国90年代在规划与建筑界掀起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社区,力图改变当时快速、低密度、蔓延式的郊区发展方式的运动。

本文主要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背景,和来源,分析该思潮的核心、理念及其局限性。

关键字:新城市主义邻里紧凑“新城市主义”是指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在建筑和规划上的一种新思潮,它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1]不仅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的建筑师和规划设计师都在追随“新城市主义”的潮流。

[2]1.新城市主义的定义“New Urbanism”,国内已有的文献将其译为“新城市主义”,或“新都市主义”,又称“新传统主义”。

Urbanism,《美国传统词典》“双解”将其译为:城市居民文化或生活方式。

《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将Urbanism译为城市规划、都市建筑规划、都市生活方式,《英汉简明词典》将Urbanism 译为:都市生活、都市社会物质需求的研究、都市化。

但就词义来看,New Urbanism所要传达和造就的,是一种“都市型”的物质和生活形态。

[3]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奠基人物Andres Duany和Elzabeth Plater-Zyberk夫妇这样描述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指的是对传统区域规划模式的复兴,以及将现有环境改造重修成完整城镇的一种城市规划方式。

即提倡创造和复兴多样化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紧凑型邻里、城镇和都市。

这样会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开放空间,恰好与郊区蔓延模式形成对比。

[4]2.新城市主义产生的的环境和背景2.1.郊区化的浪潮伴随着郊区化的白热化,美国渐渐的步入了“边缘城市”的概念。

二战后,美国就开始逐步进入了城市扩散的过程。

郊区化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1郊区化的阶段(1).居住郊区化在50-60年代形成了第一阶段的人口居住郊区化: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的环境急剧下降,人口膨胀、地价飞涨、伴随着挥之不去的工业污染,白人和中产阶级开始成批的从城里的公寓和连排住宅搬出,并搬入带私家花园的郊区独立别墅,引发了一股“郊迁的热潮”。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4 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影响: • 当前,中国正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 新城建设、旧城更新等城市建设工程量巨 大。一方面,不仅要解决大规模的小城镇 的建设问题,也要面对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和郊区化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我 国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当务 之急。

在这种前提下,虽然“新城市主义”是美国高 响。
• • 1.从自然生态系统容量的角度确定城市规模和等级体系
• 2 发展有机的公共快速交通系统,促进城市的紧凑发展
• 3 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与历史传统,保持城市特色与发展活 • 4 在城市规划中坚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原则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 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 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 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 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 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 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 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设计思想
• 新城市主义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层面对未来城市展开了丰富的构 想,其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深深地贯彻在其设计思 想中。 • 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2.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


3 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摘要]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城市设计应遵循紧凑性、适宜步行、多样性等原则。

我国的城市规划应该遵从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路和手法,在限制城市无序蔓延、阻止城市郊区化和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城市蔓延郊区化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沿快速干道一边布置一些办公与商务建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居住、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各种活动的平衡。

A.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开发(TOD)卡尔索尔普(Calthorpe,1993年)把TOD描述为,一个步行至公共交通运输站以及核心商业区平均距离约为600m(2 000 英尺)的多用途使用社区。

它将住宅、零售、办公、开放空间、以及公共使用等空间,合并于一个适于步行的环境中,使当地居民与受雇员工得以便利地通过搭乘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骑自行车、步行或是驾驶汽车等方式,到达交通运输目的地。

TOD经典模式其要旨包括以下几方面:(1)从区域层面来看,TOD是建构在区域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之上的。

(2)TOD的焦点是公共交通车站,通过它连接到区域公共交通系统。

在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车站,在大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轻轨或电车车站。

(3)TOD范围集中在距中心公共交通车站约600m(2 000英尺)范围内,步行约5~10分钟。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一、新城市主义的定义新城市主义是指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在建筑和规划上的一种新思潮,它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指的是对传统区域规划模式的复兴,以及将现有环境改造重修成完整城镇的一种城市规划方式。

即提倡创造和复兴多样化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紧凑型邻里、城镇和都市。

这样会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开放空间,恰好与郊区蔓延模式形成对比。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主张1.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它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

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2.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

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新城市主义资料

新城市主义资料

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亦称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比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

其核心人物是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

理论: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历史问题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

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等问题。

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

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历史特点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城市以不规则的格网式道路为骨架,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社区内街道设计狭小,容许路边停车,沿街步行道平均宽度为1英尺,平均车行速度为15-20哩/小时。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第一篇:“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

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

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

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

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探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探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探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1引言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市空间和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城市中的老旧住区也在适时的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但自我更新终究是缓慢而无序的,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回避,它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更新需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要保证多方的既得利益,又要推动政府的城市建设行为,必须有新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它解决了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论困惑,以及建设宜居的社区型城市的难题。

2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起源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理念。

相比其他思潮,新城市主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回忆。

它的基本理念是使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社区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

新城市主义强调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可以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

第二,是多样化(Diverse)。

多样化是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同时,多样化也意味着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在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多样性。

3新城市主义的三个领域3.1新城市主义的区域规划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和城镇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和城镇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社区概念考虑诸如土地的使用、城市和郊区扩散、城市生长界限、合理的郊区城镇模型、旧城和城市中心的复苏、城市交通的多样性与社区和城市组织、城市文脉等问题。

任何使社区和邻里环境生活空间得到改善的措施,任何创造良好的社区和邻里空间的规划设计措施在本质上都为节省财力、物力和能源做出贡献,从而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邻里化社区的根本方法。

3.2新城市主义的郊区设计理论和实践新城市主义者提出采用小城镇形态作为设计原则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本文由风的羽翼zz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Ecological Thinking and Its Inspiration of the New Urbanism刘昌寿沈清基Liu Changshou Shen Qingji1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思想;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new urbanism's origin,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finally summarizes its inspiration to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accordance to its condi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sm; ecological thinking; inspiration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

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

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

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更多地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理论——强者生存,而缺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关怀。

因此,现代城市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表现为:①社会经济财富不断地向社会强势群体集聚;②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小,城市的病态、犯罪现象不断增多。

社会需要城市规划发挥其维持社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

其中,于 20 世纪 80 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2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邮 200092。

作者简介刘昌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上海,沈清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2002.155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启示“的会公平和公正的作用,但现代城市规划在这些问题上则表现为无能为力,它已远远落后于当代城市社会发展的需求。

可以说,社会需要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思想来指导当代城市社会的规划与发展,以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2.3社会公众对自然生态文明的向往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生态文明日益深入人心。

拥有自然的阳光、空气、水和生态系统的住区已不再只是美国人的“郊区梦”,它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追求。

然而,在现代城市中,即使一棵树木都刻上了工业文明的印记,更谈不上自然的鸟语花香了。

城市这个复杂的系统——由于内部生态功能的不完全,正处于被人抛弃的边缘。

西方城市内城的衰败,与其说是过于重视功能分区的后果,不如说是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恶化的必然结果。

2.4 社会公众对传统的、地方的历史文化的重视传统的、地方的历史文化是地方城市特色和可识别性的要素,也是营造具有归属感、安全感的社区的必要因素。

它不仅增强了社区、社会的凝聚力,而且加强了个人的社会认同感。

另一方面,社会的认可既可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和责任感(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与发展),也无形中增加了城市的发展活力。

它在体现了对人充分关心的同时,保持了高度的灵活性——这正是“时代城市”所欠缺的。

2.5 新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毫无疑问,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它适应了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欧美各国城市快速膨胀阶段,为城市膨胀增长的人口提供了大量住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住宅危机。

由于这一阶段城市开发建设盲目地服从于工业经济的增长需要,忽视了对社会、人、生态环境等的关心——这正是现代城市病的根源所在。

新经济时代是完全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时代。

相对于工业经济而言,新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是一个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时代;它也要求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发展思想适应时代的要求。

所以,“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3 “新城市主义”思想内涵“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以及对必要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的尊重,但它对具体设计风格不抱有任何的偏见,只是寻找一条走向 21世纪的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道路。

也可以说,新城市主义代表了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是人类都市梦想的精华。

新城市主义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是 60 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成果。

它带着田园新城的气息一路走过,在汲取了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在 100 多年后的新世纪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理想蓝图。

新城市主义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层面对未来城市展开了丰富的构想,其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深深地贯彻在其设计思想中。

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这一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城市的规模的限定上。

“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城市和地区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城市的成长发展不可能突破这一天然限定,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郊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

“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二者共生共荣,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此外,“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多中心的有机的城镇体系结构,不同的城镇之间则存在互补的关系。

中心城市、普通城镇和郊区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第三,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上。

针对不同条件,“新城市主义”将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主要总结为三种填充式开:发(infill),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自我完善;再开发(redevelopment),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更新;以及新的成长区和卫星城(new growth area and satellite town),指新城建设。

同时,新城市主义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建设,强调不论城市发展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562002.1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启示“的开发规模。

3.2 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

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3.3 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个体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因素,“多样性因为可以增加其稳定性”。

城市、社区主体与功能的多样性是其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点也是新城市主义所强调的。

多样性原则在新城市主义设计理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体人的多样性。

在这一点上,新城市主义主要是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角度,寻求一种解决社会阶层隔离与分化等社会问题的方法。

它认为在城市、邻里和社区内应该具有多种类型和价格水平的房屋,以满足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水平的阶层的需求,从而达到保持主体人多样性的目的。

另外,它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合作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这样可以加强社会多样性的主体人的交流与联系,而这正是一个有活力的地区所必需的。

二是功能的多样性。

新城市主义将城市或社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不同的使用功能的土地组织在一起,以促进社区生活多元化的形成和社区生命力的增长。

它反对现代主义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对丰富的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同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居民邻里生活的舞台。

三是物质环境的多样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历史遗存的尊重上。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历史遗存是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强调城镇的开发和再开发应当是一个维持地方传统和特色的过程。

新开发的物质环境应该能够尊重历史、传统与现存,实现与传统的和谐和有机联系,以保持地方特色的延续和维持城市物质环境最大限度的多样性,适应人对城镇功能的综合要求,实现城市文明的持续发展。

3.4 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

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的使用小汽车。

这主要是因为:①小汽车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无序蔓延和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②小汽车的大量发展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这两点都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