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时期民间绘画的艺术特色研究 日本德川时期民间绘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新时期民间绘画的艺术特色研究日本德川时期民间绘
画
浙江是一个有着丰厚的民间美术传统的地区。民间绘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民间绘画以祖宗画、灶头画、年画、装饰画等形式散见,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而朴素的祈福。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民间绘画从形式到内涵也发生了变迁。本文试就新时期浙江现代民间绘画发展的艺术特色作一探讨。
一.浙江现代民间绘画的历史和内涵的演变
“现代民间绘画”一词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名词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美术界独特的农民画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伴随当时轰轰烈烈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及相关的政治运动,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农民诗画运动。河南舞阳的街头巷尾出现宣传壁画,陕西户县也成为全国瞩目的农民画基地。浙江也不例外。在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浙江象山女画家高妙兰。1956年,高妙兰制作了一套象征“福、禄、寿”的工艺品寄往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把她的作品转赠
国家博物馆,在给她的来信中称她为“农民画家”,其所创作的作品自然就被称为“农民画”。农民画从本义上是试图区别官方画家和传统文人所创作的作品,他们没有经过传统的技巧和审美规范的教育。而在当时不同区域还产生了牧民画、渔民画、工人画等,所以广义上说,农民画成了群众业余美术创作的代名词。
20世纪80年代始,浙江有一些群众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加入了民间绘画创作的队伍,并以其表现艺术的新颖性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浙江的嘉兴、金华、舟山等地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84年,浙江群众美术界率先提出了“现代民间绘画”概念,随后很快被全国各地所接受。同年在义乌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义乌农民画社”。1988年,文化部首批命名47个“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浙江即占八席。同时在“全国农民画展”、“ __画联展”、“中国当代民间绘画作品邀请展”上频现浙江民间绘画的身影。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民间绘画在经历了辉煌的同时,亦迎来了反思。同一类型大量的画,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一些画乡的活动逐渐式微。在新时期民间绘画该如何发展才能走上艺术创新之路,成为当下摆在人们面前的课题。
二.新时期浙江民间绘画创作艺术特色分析
主题的恒常与变迁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主题表现出十分显著的趋同性,这种趋同性具体地体现在一些“恒常主题”的反复运用上。这些“恒常主题”往往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如希翼宗族门姓的传承延续,盼求日常生活的丰衣足食,祈望社稷农事的免灾无害。因此在浙江的农民画创作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些主题的表现,婚丧嫁娶生育、节庆庙会,这种恒常是从日常生活中把握、体认到的一些经过生活锤炼的人类智慧,这些内容构成了现代民间绘画的主流。同时也有大量突出了独特的江南风情的作品,如张觉民的《南湖菱歌》、朱建芬的《鸭乡春雨》、陈震的《春蚕》以及舟山的渔民画都突出了浙江的地域特色。此外在浙江民间绘画中还涌现众多反映了浙江 __变化发展的作品,如陈震的《小小商品走四方》,则反映了新时期社会的变迁。
风格的稚拙与奇诡
著名学者王朝闻先生在评价民间美术时曾说过:“作者们的审美感受、独特个性,如何表现的思维方式,都显得很自由,……真所谓话(画)从心出。这些‘话’好像不合逻辑却也很合逻辑,符合作者在心灵上对生活的感受,可在它们那稚拙的或奇诡的形式中见天真,活泼而不轻浮的风格中见纯真。”[1]为满足人类精神、情感和审美的需要,包含着宗教、审美和艺术的原始巫术和礼仪开始了漫长的历程。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民间艺术,具有原始而质朴的美学追求,而浙江民间绘画也是以它的稚拙与奇诡带来独特的审美意蕴。从1980年代初期的艺术作品来看,作品较多停留在对传统民间美术语汇的运用,色彩艳丽、造型朴实,较多沿袭民间灶头画的风格。而从近十年浙江民间绘画的发展看,风格在原有基础上作了拓展。如杨海萍的《十里桑园》、吴雪飞的《衣》、秦怡的《小镇游龙》采用了民间蓝印花布的风格。张觉民的《蚕歌》则采用了民间雕版印刷的模式,透露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有传统的质朴,更有现代的率性和旨趣。
3、造型的随意和完美
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集体意识共同造就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某些图形逐渐演变为相对稳定的概念性符号,具有一定
的含义和象征性,由此也决定了民间美术凭借情感的驱使,为体现某
种精神和意念不求形似,甚至比例不准确、透视关系错误。在浙江现代民间美术的大量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这些画家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手工操作的熟练技巧为创作手段,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作品中,有时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季节的事物与人物合绘在一幅画面上,通过巧妙的组合,达到集中、饱满的效果,生动而不杂乱,看似不合理,甚至带有荒诞的造型,却透露出质朴、清新的韵味。同时大量的民间造型手段被借鉴,变形、抽象、偶发性、综合材料的运用等,使作品更富有时代气息。
嘉兴画家缪惠新就是一个典型。早在1983年,他的作品《乡情》就获得浙江省农民画展一等奖。《乡情》的背景是江南水乡,画的主题部分是一位农妇的发髻,大片的黑色块,小幅红色的装饰,点缀着类似早期岩画的蓝色细线,淳朴而现代,围绕着发髻是麦穗、牛鱼兔鸡、日月、桑园,极具装饰性,并表现出与一般民间绘画不同的旨趣。1998年他的笑脸绽放在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上,并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延续着重造型和形式语言的特点。
1980年代往往被认为是浙江现代民间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这个时期开始,民间绘画摆脱了之前的政治阴影,回归艺术本
体,创作主题和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穿插进剪纸、皮影、刺绣、年画、陶瓷、雕刻等传统民间美术语言,逐渐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但到了20世纪末,现代民间绘画创作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质疑。如创作主体身份的转变,是否应该保持原有的乡土味?伴随着城市化的
进程,原生村落减少,许多创作者缺少乡村生活体验,现代民间绘画应保有怎样的面貌?以往的民间绘画多以水粉表现,是否应有创新?创新的方向和角度何在?甚至也有人质疑民间绘画这个词本身。民间美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传统图案、样式和观念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未变,如今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之大相径庭,是否否定了民间绘画的性质?浙
江的民间绘画艺术发展之路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
三.浙江新时期民间绘画的艺术创新之路
在笔者走访的义乌和嘉兴等地,现代民间绘画的发展均呈现不
同的发展面貌。作为经济强省的浙江,也走出了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笔者认为艺术特色的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