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应用
一、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1、以实例为铺垫,促进对计算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对学生来说比较深奥的算理,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们很难理解,这时,教师不妨通过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出这些算理。在教《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有这样一个课件:小明到学校管理处领本子,他对管理员说:“我要领49本算术本和98本生字本。”管理员先数出49本算术本给小明,又拿出一捆100本的生字本,从中抽出2本后递给小明。问题:小明一共领回多少个本子?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9+98师:怎样才能算得快?生:像刚才小明领本子那样,49本再加上一捆100本,就是149本,再减去抽回的两本,就是147本。这道题明明是加法为什么要减2,教科书上的“多加了要减,多减了要加”像绕口令似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学生对这个道理很容易的明白了。以实例为铺垫,衬托背景材料,既缩小了数的计算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又使计算现实化,直观化,无疑大大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使学生丰富和积累了数学应用的感知材料。。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尽量将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较远的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增加生活背景,把它们变成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生活实例。
2、创设生活情境,学习计算知识。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体验计算的价值。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办起了“数学商店”,学生当售货员,教师当顾客,教师来到数学商店里买文具,教师问:“铅笔多少钱一支?橡皮多少钱一块?我买3支铅笔5块橡皮,你应收多少钱?”教师又来到另一组买4把尺子,2支钢笔。教师在教室里遛了一圈,然后请各组售货员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对购买文具都亲自经历过,算起来当然得心应手,学生们都知道先算一种商品应付的钱,再算另一种商品应付的钱,最后把两种商品的价钱合起来,算出一共付多少钱。也就是先算乘后算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继续练习,发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这样,学生们从实践中,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了小数四则混合的运算规律,比教师生硬的说教要容易接受,且记忆深刻。
二、将生活中的问题提炼成计算知识,在生活中学习计算。生活中的问题都是具体的,解决生活中某一问题不是教学的目的,应该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抽象的计算知识,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再用学到的理论去解决其他问题,构建一种“问题理论问题”的学习过程。例如,上述买东西的问题,通过一个例子,让
学生知道了要先算3支铅笔的价钱,再加上5块橡皮的价钱,就是总价钱。所以先算乘,后算加。通过这个例子,并不是只让学生会解决这一个问题,而是应从中提炼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并且要能把这个规则运用到其他实际问题中去,遇到类似问题,知道如何计算。所以,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计算知识。
三、学以致用,用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计算应该能够学以致用。学生经过课堂教学的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因此只有把这些计算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学以致用呢?
1、优化习题设计,培养应用意识。教材中的习题,很多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做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计算的学习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整教材,用更熟悉的事例来编制习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计算知识,培养熟练技能,应用意识。学习平均数后,可以让同学们算一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也可以出一道求全年级每班平均人数的习题,学完小数乘除法之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填发票。这些习题来自学生身边,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所以会热情高涨得去做。
此外,还可以引进开放题,开放题即指具有现实背景意义的条件不充分,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度引进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数学的交流,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
结合有关计算知识的学习,可安排“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最佳设计方案”,“买票中的学问”等开放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计算,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道开放题:学校开展敬老活动,邀请老年人和小朋友一起去秋游,老年人25人,小朋友150人,老师3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以上每人20元。”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全买团体票:(25+150+3)=3560(元)不买团体票:(25+3)30+15015=3090(元)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5+3+2)20+(150-2)15=2280(元)通过集思广义和不同方案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优化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生活课堂”,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实践数学。在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也得到了满足。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获得了成就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起不怕挫折,克服
困难的意志力。学完比和比例以后,可以组织学生丈量一下学校中一棵大树的高度。开始,学生可能会束手无策,因为树太高了。这时候,教师将一根竹竿插在树旁,在阳光的照射下,树影,竿影清晰可见。这时,教师提问:“竹竿长和竿影长有何关系?你能据此推算出树的高度吗?”经过观察思考,学生会发现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从而推算出树的高度。学习小数乘除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收集电话费、手机话费方面的信息,运用小数乘除法及折扣等知识解决有关话费的问题。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切实体会到计算在生活中的用处。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造运用计算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要做到以上几点,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联系生活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出计算知识,联系实际应由近到远,由小到大,先从学生的生活开始,逐步扩大到学校,社会等领域,要考虑到地域性,城乡差别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计算。其实,加工零件问题也是现实中的问题,但离学生太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