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
血小板标准值是多少
血小板标准值是多少血小板是一种负责止血的细胞,它们帮助血液在受伤的地方凝结成块,防止出血。
血小板标准值是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人体内血小板的数量是否正常。
那么,血小板标准值是多少呢?正常情况下,血小板的标准值在150-400×10^9/L之间。
这个范围是根据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研究结果得出的,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人体内血小板的正常水平。
当血小板数量低于150×10^9/L时,就被认为是血小板减少症,而高于400×10^9/L则被认为是血小板增多症。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比如皮肤出现紫癜、鼻衄、牙龈出血等症状。
而血小板增多症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小板标准值,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都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检测血小板标准值呢?一般来说,通过血液检测就可以得知自己的血小板标准值。
在医院或者体检中心,医生会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然后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在检测结果出来后,医生会根据标准值和个人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除了了解自己的血小板标准值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保持血小板的健康水平。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其次,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血小板的数量。
最后,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了解血小板标准值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预防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的血小板标准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健康问题的困扰。
祝大家身体健康!。
血小板的概念
血小板的概念血小板(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
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
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
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
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
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一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立方微米)。
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
血小板结构复杂,简言之,由外向内为3层结构,即由外膜、单元膜及膜下微丝结构组成的外围为第1层;第2层为凝胶层,电镜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器官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
血小板的生成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
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
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
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
血小板
捐献血小板必须注意四点:前一天清淡饮食,不可进食高脂肪美食,如肉、蛋、乳制品、豆制品、花生、瓜子等,以免产生脂肪血;过量饮酒、熬夜、疲劳、药物等易造成转氨酶(ATL)偏高,造成血液浪费;避免空腹采血小板,防治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捐献血小板后要用三个手指静压针眼3-5分钟,针眼处棉球保留至少4小时,静脉穿刺点12小时内应保持清洁。
无偿捐血小板也是无偿献血的一种方式。无偿捐献血小板与参加捐献全血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无损人体健康,只是在时间上要多一些,参加捐献全血只需10分钟左右,而捐献血小板则要在血细胞分离机旁静静地躺1个半小时左右。
捐献血小板者除符合一般的献血条件外,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血细胞计数要符合标准。健康人适量捐献血小板无损健康。基于血细胞的新陈代谢生理,即便不捐献,人体内约有10%血小板在血液中衰老死亡,血小板的恢复比红细胞快,一个健康人捐献血小板后,通过机体自我调节,采后3天循环中血小板就会恢复到原来水平。(请相信现代医学绝不会为了救一个人而害另一个人)
所以呢,这里告诉朋友们,提醒大家需要注意,切实做到认真履行清淡饮食:(最好馒头、稀饭、咸菜、榨菜丝等无油腻食物),保证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采集成功。
献血者在献血前一天和献血的当天要注意不要饮食过饱,献血的前两餐不要饮酒、吃肉、鱼、蛋、牛奶、豆制品及油腻食物,要吃一些清淡饮食,以防止血液浑浊影响血液质量。
虽然有些人消化功能好,喝了牛奶献血没什么问题。但是我有一次喝了牛奶后献血,就产生乳糜血,那袋血最后报废了,很是可惜。
所以我认为献血前应避免喝牛奶豆浆,上海市血液中心也是这样规定的。
调养起来也不难,
当天不要从事高空作业、高温作业、驾驶车辆、体育比赛、通宵娱乐等活动。
补充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奶制品、新鲜鱼虾肉蛋等,但不要比平常多太多,还可适当补点营养品。追问这个都是之前的,请问之后调养有没有更详细的呢?比如饮食啊,等等具体的!
血小板知识点总结
血小板知识点总结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在出血时形成血栓,从而停止出血。
在健康的情况下,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一些疾病状态下,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可能会出现异常,导致出血或血栓等临床问题。
本文将从血小板的生物学特性、功能、相关疾病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希望能对读者们对血小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血小板的生物学特性血小板是一种非常小的细胞,直径约为2-3μm,呈不规则的片状或椭圆形。
成熟血小板不含细胞核,但含有与细胞质内丰富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和内质网。
血小板的寿命相对较短,约为7-10天,因此对于血小板的生成和清除速度需要保持平衡,以维持正常的血小板数量。
2. 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在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止血、促进血管愈合和抗感染。
其中,止血功能是血小板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在出血时,受损的血管内壁会释放一些激活因子,这些激活因子能够使血小板迅速粘附到血管壁上,并通过形成血小板聚集体来形成血栓,从而停止出血。
此外,血小板还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愈合,对于维持血管通畅和修复受损血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血小板还能够通过释放相关趋化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3. 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主要是在骨髓内形成的。
在正常情况下,成熟的血小板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因为血小板的生成和清除速度是动态平衡的。
血小板的生成主要经历血小板母细胞-巨大血小板-成熟血小板的过程。
其中,成熟的血小板会释放出血小板生成素,刺激骨髓内的幼稚的血小板母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形成新的血小板。
此外,血小板还能够受到一些生理和病理因素的调节,如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抑制因子、细胞因子等,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4. 血小板相关疾病血小板在机体内的数量和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
其中,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过低,通常表现为出血倾向。
血小板的输注原则
血小板的输注原则1、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仅限于有潜在出血危险的患者,不可滥用,其输注原则如下:①血小板生成障碍的患者,虽然有血小板显著减少,但无明显出血者不输(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长异常综合征等);②血小板数低于20×109/L,虽无出血,但有发热和感染,或存在潜在出血部位者要输;③血小板数低于5×109/L,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这种患者不论现在有无出血,都应尽快预防性输注血小板;④血小板减少患者要作腰穿、经皮肤的导管植入、经支气管活检、剖腹手术或类似的手术,血小板要提升到至少50×109/L(骨髓穿刺例外);⑤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眼睛等),血小板数应提升到100×109/L。
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治疗性血小板输注一般是指因为血小板计数严重减少或者功能缺陷而导致患者已经发生明显出血或者严重出血倾向时进行的血小板输注治疗。
其主要原则为:①由疾病、化疗或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患者,凡血小板数低于20×109/L伴自发性出血者应输血小板。
血小板数低于50×109/L,某些患者也可发生小量出血,一般止血措施无效也可输注血小板;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严重肝病、某些药物等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伴有出血者;③大量输血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低于50×10⁹/L者④心肺旁路手术:常有血小板功能损伤和某种程度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低于50×10⁹/L且有伤口渗血不止者;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很快破坏,故不轻易输注血小板。
有下列情况可输:血小板数在20×109/L以下,伴有无法控制的出血危及生命者;用脾切除治疗本患者术前或术中有严重出血者;⑥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有自限性,最长3~4周痊愈。
如有皮肤及黏膜出血者可输血小板。
血小板知识
血小板知识一、血小板简介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它们是由骨髓制造的,并且在血液凝固和损伤修复中起着关键作用。
血小板通常存在于血液中,帮助身体止血。
二、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医学上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查,用于评估血小板在血液中的数量。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在150,000到400,000/微升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存在血小板减少症,如果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存在血小板增多症。
三、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在显微镜下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的形态。
它们通常比白细胞要大,并且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表面的特殊结构。
这些结构有助于血小板粘附到血管壁上,并在损伤发生时迅速发挥作用。
四、血小板功能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作用。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
它们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这些化学物质有助于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从而止血。
五、血小板与凝血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
它们会释放出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加速血液的凝结过程,从而止血。
如果血小板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凝血障碍和出血不止的情况。
六、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症。
这可能是由于骨髓生产减少、破坏过多等原因导致的。
常见的症状包括出血、淤点、紫癜、血肿等。
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输血等。
七、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是指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症。
这可能是由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疾病引起的。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头痛等。
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化疗等。
输注用血小板标准
输注用血小板标准
血小板一个单位30毫升左右。
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在30毫升左右,在临床上,一般十二个单位的血小板作为一个治疗量,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大概在300毫升。
输注血小板之后多数都可以改善出血的情况,而且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提升。
血小板是人体负责止血的血细胞,它具有黏附,聚集,分泌,释放等一系列功能,在人体止血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数量降低了,人体就有发生出血的风险,血小板数量越低,出血的风险越大,在临床上,急性白血病患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经常需要输注血小板治疗。
正常血小板100-300×10^9/L,血小板如果低于10×10^9/L,可以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血小板如果低于正常,只要有出血情况,均可以输注血小板。
当然,临床上存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
比如合并感染,脾大。
因此,输注血小板之后检查血常规,观察血小板上升以及出血改善的情况,判断输血小板的疗效。
输注血小板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有相关需要建议前往医院就诊。
血小板计算公式
血小板计算公式血小板计算公式是通过测量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目来评估一个人的血小板功能和疾病状态的一种方法。
血小板是人体中的一种细小的细胞碎片,主要起到止血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在150-450 × 10^9/L之间。
血小板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血小板在显微镜下的数量来估算患者的总血小板数。
这种测量方法简便快捷,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血小板状况和疾病风险。
血小板计算公式的计算公式如下:血小板计数(计算)= 平均每个小方格中的血小板数× 10 × 显微镜倍数× 血液稀释倍数其中,平均每个小方格中的血小板数是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小板数目的平均值。
显微镜倍数是指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时所使用的放大倍数。
血液稀释倍数是指将血液标本与药液稀释后的倍数。
现在,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每个参数的具体含义。
首先,平均每个小方格中的血小板数是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小板数目计算得出的。
在仔细观察血液标本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小方格,每个小方格内有多个血小板。
通过统计多个小方格内的血小板数目,求得平均数,可以更准确地得到每个小方格中的血小板数。
其次,显微镜倍数是指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时所使用的放大倍数。
不同的显微镜具有不同的放大倍数,而不同的放大倍数会影响到我们观察到的血小板数目。
因此,在进行血小板计算时,需要根据所使用的显微镜倍数进行相应的调整。
最后,血液稀释倍数是指将血液标本与药液稀释后的倍数。
稀释血液标本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观察到血小板,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在计算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血液稀释倍数对最终的计算结果的影响。
通过使用血小板计算公式,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和疾病状态。
根据不同的计算结果,医生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降低患者的血小板病风险。
同时,血小板计算公式也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帮助科研人员深入探索血小板相关的疾病机制。
血小板的趋势
血小板的趋势
血小板的趋势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疾病、药物、营养状态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血小板趋势的情况:
1. 血小板增多:如果出现炎症、感染、疾病或移植术后,血小板可能会增多。
此外,体内可能因出血而被破坏的红细胞也会导致血小板增多。
2.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于疾病或某些药物的影响。
例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凝药物或药物过敏,也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
3. 血小板波动:血小板水平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波动。
这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与某些疾病或药物有关。
如果血小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且没有其他临床症状,通常不会引起担忧。
总之,血小板的趋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具体情况需要根据个体的特定情况进行评估。
如果您对自己的血小板有疑问,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详细评估和诊断。
简述血小板的作用
简述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是一种无色透明、呈圆盘状的细胞碎片,是骨髓中的一种血细胞。
它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
1. 止血作用:当人体出现伤口或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小板凝块,通过增加止血栓的密度和强度,帮助减缓或停止出血。
同时,血小板还会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如血小板因子、P选择蛋白等,促进血管收缩和血小管新生,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
2. 免疫反应:血小板不仅参与了机体的止血过程,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当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刺激时,血小板会通过吞噬、分泌及表面受体结合等方式参与免疫反应,调节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过程。
总之,血小板在维持人体健康和平衡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血小板数量过少或功能异常,就会导致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有关血小板的名词解释
有关血小板的名词解释血小板是一种人体内的细胞片段,也被称为血小板细胞或血小板元素。
它们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分化而来,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参与了止血和血栓形成的过程。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过程,以防止出血过多。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受损部位,附着在血管壁上,并通过释放一系列物质来促进止血。
在血小板聚集的过程中,它们会形成一种称为血小板血栓的结构,以封闭创口并防止进一步出血。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活化和聚集是由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过程控制的。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检测到损伤,并通过一种称为血小板激活的过程开始响应。
血小板激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是指血小板自身对损伤信号的感应和响应。
当血管受损时,损伤区域的胶原纤维会暴露出来。
血小板的一种受体称为GPIbα,与这些暴露的胶原纤维结合,从而促使血小板粘附到受损的血管壁上。
随后,血小板会释放一种称为ADP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吸引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在受损区域并形成血小板血栓。
外源性途径是指外界因素的影响。
当血管受损时,损伤区域会释放一种称为组织因子的物质。
组织因子会与血管壁上的一种蛋白质称为血管壁因子结合,从而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的激活最终导致血小板聚集和形成血小板血栓。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的数量和功能也会受到一些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例如,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疾病或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血小板功能障碍或减少,从而影响止血过程。
此外,一些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也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产量。
总结起来,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液元素,它们在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粘附于受损的血管壁,血小板能够形成血小板血栓,防止过多的出血。
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是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实现的,受到凝血因子、药物和各种疾病的影响。
对血小板功能和数量的了解对于预防和治疗止血问题至关重要。
5.血小板的基础知识
血小板的基础知识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
形状不规则,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无细胞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00000000个/L,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浓缩血小板的汇集滤白及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
目前国内血小板制备多采用机采制备,由于机采无偿献血者的招募有一定难度并且随着临床血小板用量的逐年增加,很多地方的血小板供应单独靠机采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而现有的血液资源大量被浪费,如何利用现有的血液资源分离手工浓缩血小板供应临床,同时尽量减少手工血小板多人份输注,容易引起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的弊端是解决目前血小板临床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
血小板偏高、偏低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偏高、偏低是怎么回事血小板作为人体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是参与止血、凝血的活性细胞。
临床上一般是通过血常规来确定血小板的数量,然后通过其他检查来确定其功能,明确血小板相关指标,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容易出血或血栓形成,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血小板是非常小的血细胞,直径只有大约1.5-3微米,所以肉眼看不见。
正常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至少是每毫升10万-30万个,但是如果血小板数量偏高或偏低,会出现什么症状?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图1 血小板一、血小板偏高(一)什么是血小板偏高?众所周知,血小板作为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成,对人体机能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有着凝血和止血的功能。
人体血液中血小板的标准含量为100-300×109/L (每毫升10万-30万个),偶尔略高或略低于这个标准,人体不会产生不良症状,因此也不用过度担心。
临床医学研究表明,血小板的数量随着时间和生理状态的不同会出现波动,如在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午后稍高于早晨;春季低于冬季;平原居民低于高原居民;女性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怀孕中晚期增高,生产后减低。
另外,某些药物也可以引起血小板的变化。
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头孢菌素类、免疫球蛋白等会使血小板增多。
而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化疗药物等等会引起血小板减少。
所以血小板在短时间内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但过段时间或造成波动的原因解除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不必过度担心。
(二)血小板偏高的危害血栓形成和出血是血小板偏高引起的主要危害。
此外,血小板偏高还会导致骨髓纤维化。
(1)血栓形成:当血小板持续升高,患者会出现血栓症状,如果出现肢体血栓,会导致四肢麻木、疼痛。
如发生肾血栓,患者则有可能出现尿血或腹痛。
若是发生脑血栓就可能出现偏瘫、意识不清等,这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影响。
(2)出血:血小板偏高也可引发出血症状,患者可能出现鼻出血、血尿、血便、皮肤和黏膜瘀点和瘀斑等症状。
血小板转诊标准
血小板转诊标准
血小板转诊标准如下:
1. 如果血小板增多,建议先挂血液科专家门诊,由血液科专科大夫初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后,再根据引起血小板反应性增多的原因,再转诊至相关的科室进行进一步诊治。
2.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或者出现出血症状,或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可以考虑转诊至血液科进行进一步诊治。
3.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或者出现严重出血症状,或者需要紧急输注血小板治疗,应该立即转诊至血液科进行紧急处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什么是血小板?
什么是血小板?血小板,学名叫血小板(Platelet),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它负责维持血液的正常凝固和凝血功能,捍卫人体的健康不可或缺。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血小板的结构、功能及功能失调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一、血小板的结构血小板是圆形的非核细胞,主要由磷脂复合物脂肪酸构成,表面被血小板膜覆盖,平均直径为2-4微米,平均厚度为0.5微米。
血小板表面分布着大量血小板衍生因子和细胞外多聚体,它们能影响血小板团块形成,进而参与血液凝固机制。
二、血小板的功能1、血栓形成: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有外伤时,血小板表面的衍生因子促使血小板彼此黏附,并释放更多的衍生因子形成血小板管架,此时还吸附了细胞外多聚体,从而形成血栓,阻止出血。
2、预防感染:血小板表面还可以生成抗菌肽,对细菌、病毒等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
血小板膜中舍纳氏体可以吸收自由基和有害物,作为预防身体感染的一道“防线”。
3、促进修复:当受伤处的血管破裂时,血小板团块能够紧贴在破裂细胞边缘,构建凝血基质,使血液凝固,促进伤口愈合。
三、血小板功能失调的影响血小板功能失调会造成严重后果,最明显的就是血液不能凝固(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栓形成过程发生异常(血小板紊乱),分别会造成严重出血或静脉血栓形成。
同时,血小板功能失调也会影响血栓形成,进而影响其他机能,最终导致血管组织损伤、感染、溶血反应等。
四、血小板功能的保护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应该避免持续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小板凝固时间,有助于血小板功能的正常发挥。
2、合理服用药物:有些药物会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造成损害。
因此,应该避免过量服用氯吡格雷、青霉素和其他聚酰胺类药物,这些药物会抑制血小板的合成,并破坏血小板受体酶的功能,降低血小板的凝固能力。
3、适当补充血小板:如果血小板数量偏低,可以考虑通过输血等方法适当补充血小板,以弥补血小板不足,维护血液凝固和凝血功能,维护机体健康。
血小板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小板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血小板(platelets),也被称为血小板细胞,是一种无色或略微蓝色的非常小的细胞片状结构,具有核心。
它们是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从骨髓中产生,而不像其他血细胞那样来自造血干细胞。
血小板在维持正常凝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损血管的表面形成血小板栓。
这种血小板栓可以阻止血液的进一步流失,并启动血液凝固过程。
此外,血小板还能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因子和凝血因子,这些物质对血管修复和凝血反应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血小板过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倾向,易出现多种出血症状,如皮肤瘀斑、鼻出血或牙龈出血等。
相反,血小板过多(血小板增多症)则容易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了解血小板的定义和功能对于我们认识人体的凝血机制和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血小板科普,不仅能提高个体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防范意识,还能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血小板相关的疾病。
虽然我们对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但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深入探究血小板形成和释放的分子机制,以及血小板与其他凝血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此外,发展新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手段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血小板科普知识的普及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以及推动医学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血小板在人体中的作用,从而为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架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本文。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血小板是什么?
血小板是什么?血小板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能调节血液的凝固、修复受损的血管壁以及阻止多余的凝血,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就来阐述血小板的细胞结构、生成机制以及相关的功能表现。
一、血小板的细胞结构血小板也叫抗凝血黏结小板,是一种没有核的血液成分。
由于它没有核,它们只有约2-3微米大小,是原始血小细胞最小的衍生物。
他们有许多凸起的小突起,由其他细胞组成的血浆蛋白分子通过这些毛刺粘着在血小板上。
二、血小板的生成机制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成骨细胞形成的,它被称为成红细胞前提骨细胞(CFU-GEMM)。
CFU-GEMM细胞激活后会通过一系列变化,最终形成血小板。
这一机制的主要步骤如下:(1)成红细胞前提骨细胞受到血小板生成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共同刺激,形成成血小板前细胞;(2)成血小板前细胞在血小板生成因子的作用下,形成半稀释形态的血小板;(3)在受到细胞因子和血小板生成因子的三重刺激下,半稀释形态的血小板进一步存活并向未稀释形态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血小板。
三、血小板的功能表现(1)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的凝血作用是人体内主要的凝血机制,它可以帮助人体形成抗凝血凝块,也就是俗称的血凝块,来阻止血管外溢。
(2)血小板参与血管内皮修复血小板能在受损血管表面形成黏着层,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使受损的血管内皮迅速修复。
(3)血小板参与免疫反应血小板也可以参与免疫反应,当体内受到微生物入侵时,血小板可以和免疫细胞结合,从而发挥杀菌作用。
(4)血小板参与生理活动血小板还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能维持脱水细胞的正常记忆功能,提高心脏的性能,增强尿液的排泄效果,调节血糖水平等。
总之,血小板是人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它的生成机制和功能表现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应加以重视与保护。
血小板的正常值范围
血小板的正常值范围
血小板正常值:(100到300)×10^9个/L。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25~320×10^9/L。
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
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能出血。
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
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
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
扩展资料: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
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
因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
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血小板分级标准及治疗
血小板分级标准及治疗血小板分级标准主要依据血小板的数量来进行分级,不同的分级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1.轻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在50×10的9次方~100×10的9次方范围内,此时患者出血风险跟正常人几乎无差距,此阶段并不会有出血倾向,也不会出现自发性出血,因此不需做特殊治疗。
2.中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在20×10的9次方~50×10的9次方范围内,被称为中度血小板减少。
此时患者皮肤粘膜会出现出血点,发生轻微创伤后会出血不止,偶尔出现牙龈和鼻腔出血,脸色苍白且月经量增多。
但并没有明显的活动性出血,此阶段不能做任何手术。
3.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值小于20×10的9次方被称为重度血小板减少,小于10×10的9次方被称为极重度血小板减少。
此时患者会出现自发性出血,尤其是皮肤和粘膜出血症状。
身体各个部位出血、吐血和呕血,患者往往因为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而死亡。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Ⅰ度:是指血小板的范围在(75-99)×10^9/L,此时患者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但是可以从事日常活动,例如洗碗、扫地、做饭等,避免重体力劳动,如搬砖;Ⅱ度:是指血小板的范围在(50-74)×10^9/L,此种情况洗碗等日常活动也应尽量避免,以休息为主,避免磕碰等引起出血;Ⅲ度:是指血小板的范围在(26-49)×10^9/L,由于血小板已经严重减少,所以应注意严格卧床休息,并遵医嘱使用咖啡酸片、升血小板胶囊等药物,提升机体的血小板含量;Ⅳ度:是指血小板的范围小于25×10^9/L,血小板数量极低,有自发性出血的危险,需要警惕颅内出血,建议立即到血液内科或急诊科就诊,由医生立即给予输注血小板治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就医,以得到准确的诊断和相应的治疗。
什么是血小板
什么是血小板血小板,也被称为血小板细胞或血小板片,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细小的细胞片段。
血小板与红细胞和白细胞一同构成了血液的成分之一。
在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中,血小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的形态和特点血小板是一种无细胞核的片状细胞,其直径约为1到3微米。
血小板的形状呈椭圆形或圆盘状,边缘呈不规则的凹凸状。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相对稳定,大约为每毫升血液15到45万个。
血小板的生成和分布血小板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中的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是一种大型细胞,其内部含有许多囊泡,这些囊泡逐渐发展成为血小板。
当巨核细胞成熟时,它们会裂变为数百个血小板,这些血小板随后被释放入血液中。
在血液循环中,大约有2/3的血小板储存在脾脏中,而剩余的1/3则分布于血液中。
血小板在正常情况下保持静止,但当血管受损时,它们会迅速被激活并聚集在伤口处。
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在凝固和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血管受损导致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粘附在伤口处,并通过释放血小板因子和血小板聚集素等物质,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
激活的血小板形成了一个活化血小板聚集体,这个聚集体能够堵塞伤口,防止血液的进一步流失。
同时,血小板表面的黏附分子也可以与其他凝血因子相互作用,促进凝血酶的形成,从而启动凝血级联反应。
除了参与凝血过程外,血小板还具有其他重要功能。
血小板能够释放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此外,血小板还可以与免疫系统进行相互作用,参与炎症反应调节和免疫应答。
血小板功能异常与疾病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小板数量异常可能导致一系列疾病和症状。
其中,血小板数量过低(血小板减少症)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淤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而血小板数量过高(血小板增多症)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血小板功能异常也与一些疾病相关,如血小板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紫癜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出血或过度凝血的情况,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总结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小细胞片段,具有重要的凝血和止血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
形态改变
病理性幼稚型血小板
☆体积较大,呈圆形,胞膜无丝状“树突”伸出, 胞质蓝色,颗粒缺乏,为未成熟巨核细胞所脱落;
☆正常人见不到。
☆↑:见于特发性和反应性血小板病。
☆当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时,尤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出现PLT减少危象和粒细胞性白血病时, 可以见到大量蓝色和巨大的血小扳。
形态改变
方法学评价
优点:重复性好,准确性高,能同时提供血小板 缺点:仪器不能区分PLT与其他类似大小的物
质,如:RBC碎片、WBC碎片、灰尘等
杂物。因此,有时仍需目视法做校正,
因而国外仍然将目视法(特别是相差显
微镜法)作为参考方法。
目视计数法
目 视 显 微 镜 计 数 法 普 通 显 微 镜 法 直接法
ACD保养液
【质量保证】
原则:避免血小板被激活、破坏,杂物污染。
1.检测前 (1)采血是否顺利:采血时血流不畅可导致血小 板破坏,使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 (2)选用的抗凝剂是否合适:肝素抗凝不能用于 血小板计数;EDTA-2K抗凝血标本取血后1h内 结果不稳定,少数患者可引起血小板聚集; (3)储存时间是否适当:标本保存于室温,低温 可激活血小板,储存时间过久可导致PLT计数 偏低。
Plt计数
血小板计数(目视计数法)
•原 理:
P P P P P
• 与白细胞计数基 本相同。 • 不同点:计数中 央大方格内5个 中方格的Plt数。
Plt计数
血小板计数(目视计数法)
• 国内最常用的血小板直接计数法: • 1、草酸铵溶血法(首选) • 2、复方尿素溶血法 (次选) • 无论是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法或显微镜计 数法,多以草酸铵溶血法作为参考方法, 国内将其作为首选方法。
方法学评价
草酸铵法(首选)
破坏RBC
许氏尿素法(次选) 复方碘稀释液 ACD保养液 生理盐水
不破坏RBC 间接法
相 差 显 用草酸铵稀释液,在相差显微镜下 微 计数Plt:此法准确性高,Plt易识别。 镜 法
方法学评价
目视计数法
草酸铵法(首选) 对RBC破坏力强,Plt形态清晰
许氏尿素法(次选) 尿素易分解,有时不能完全溶解RBC 复方碘稀释液 易长微生物,干扰Plt计数(已被淘汰) 由于不破坏RBC,RBC可掩盖Plt, 影响Plt计数。 应急时用 生理盐水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卫星现象
形态改变
☆血小板粘附、围绕于中性粒细 胞(或偶尔粘附于单核细胞) 的现象。偶见于EDTA抗凝血 血涂片中。 ☆因EDTA和免疫球蛋白相互作 用、非特异性结合血小板,被 抗体包被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 胞结合 ☆是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假性 减少的原因之一。
ET
分布情况
血小板过度聚集
• 血小板过度聚集出现,提示PLT功能异常, 常引起局灶性或全身性的栓塞病理改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分布情况
血小板散在分布
• 在再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PLT粘附聚集减少。 • 在血小板无力症时,血小板散在分布,则不出现聚集现象。 • 出现血小板散在分布,提示PLT功能异常,常发生出血现象。
4.计数时光线要适中,不可太强,应随时旋 转显微镜微调,注意与细胞碎屑、微生物、 结晶等杂物鉴别。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临床意义
正常人Plt一天内可有6~10%的波动表现
低
高
早 晨 春 季 平原居民 月 经 前
< 下 午 < 冬 季 < 高原居民 < 月 经 后
临床意义
正常
病理性幼稚型血小板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慢性中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形态改变
衰老型和病理刺激型血小板
☆衰老型:增多常见于恶性贫血。 ☆病理刺激型:血小板直径20~30 µm, 形态多变,胞质蓝色或紫蓝色、颗粒多、 大小相似; ☆正常人偶见; ☆增多常见于骨髓受到严重刺激、血小板 无力症等。
形态改变
形态学检查
形态学检查
3 血小板形态变化及意义 (1)正常血小板形态:圆形、椭圆形或略欠 规则;胞质呈淡蓝或 淡红色;中心部位有 细小、分布均匀而相 聚或分散于胞质中的 紫红色颗粒; 直径约1.5-3µm; 在血涂片上散在或成簇 分布。
(2)异常血小板形态 1.大小异常:
形态变化及意义
☆生理情况下血小板大小不均,各型血小板所占的比例: 正常:44%-49% 小型:33-44% 大型:8-16% 巨大:0.7-2.0%
☆小型PLT比大型PLT更富有聚集作用,故功能活跃。
☆而大型或巨大型PLT常无粘附和聚集功能。
大小改变
正常血小板
• 直径1.5~3µm,正常人约占44%一49%
大小改变
小血小板
• 平均直径<1.5µm,正常约占33%~44% • ↑见于: 再障、缺铁性贫血、ITP等
• 直径4-7µm,正常约占8%~16% • ↑提示:骨髓造PLT功能旺盛,但有成熟障碍、破
Plt计数
血小板计数(草酸铵溶血法)
★操作:
1 、取 20µl 血液静止10min; 2 、将混悬液充入计数室,将计数室置于 保湿平皿内静止15~20min; 3、在高倍显微镜(或在放大100倍位相显 微镜 ) 下精确计数中央大方格中 5 个中方 格内的血小板数。
2.检测中:手工法检查稀释液,仪器法做质控; 3.检测后:核准PLT的方法 (1)血涂片染色镜检:正常8-15个/油镜视野, 血小板大小、形态,异常的白、红细胞碎片; (2)参考方法核对:流式细胞仪方法 (3)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①同一份标本 ②两次计数 误差小于10%取平均值
大于10%,做第三次计数,取2次 相近结果的均值报告。
低 高 分娩后 < 妊娠中晚期 休息后 < 运动后 静脉血 < 动脉血 Cap血 < 静 脉 血 10%
2.病理性变化 (1) Plt↓:
临床意义
在临床上, 除创伤外, Plt↓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 , 当Plt<50×109/L时,可有出血症状,(20-50)× 109/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低于20 ×109 /L时,可有较严重的出血;低于5 ×109/L时,可导致 严重出血。常见的疾病有: ①生成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障; ②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ITP )、脾亢、 ③消耗增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④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⑤先天性: 如—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 小板综合征等
3.血小板聚集性和分布情况 (非抗凝血)
. 血小板正常分布
. 血小板过度聚集
. 血小板散在分布
血小板卫星现象
分布情况
血小板正常分布
• 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因有树突相互粘附凝集在一起, 常见3~5成群、成堆、成片出现,散在血小板 极少见.聚集与散在血小板之比为20︰1。
分布情况
血小板过度聚集
• 在冠心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或继发性血 小板增多症等病变时,PLT可40~50个成群成堆 出现,甚至超过100个,数百数千个PLT成群成 堆成片聚集一起占满整个油镜视野。
2
Plt↑:Plt>400×109/L
临床意义
①原发性:慢粒、真性RBC增多症、原发性 血小板增多症 ②反应性: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 溶血、肿瘤等; ③ 其他:外科手术后、脾切除等。
二、血小板形态学检查
1 血小板形态检验的重要性
Plt检查
•. 3 血小板形态变化及意义 •.(1)正常血小板形态 •.(2)异常血小板形态
①大小异常
②形态变化 ③聚集性和分布
2 镜下血小板形态观察的内容
1.血小板形态检验的重要性 血小板的形态与功能密切相关。通过血小板形态的 检验,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发病机制的探 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镜下血小板形态观察的内容 ☆先低倍镜选着色及分布良好的部位,转油镜检查。 ☆观察的内容: ①PLT数量、大小如何; ②PLT形态有无改变,胞质染色是否正常,颗粒有 无、多少、粗细、分布情况,有无空泡等。且应估 计正常和异常PLT的数量; ③血小板的分布情况;
形态变化及意义
2.血小板形态变化
☆成熟型血小板 ☆幼稚型血小板 ☆病理性幼稚型血小板 ☆衰老型和病理刺激型血小板
☆无颗粒型血小板
形态改变
成熟型血小板
• 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向外伸出多个丝 状树突,胞浆呈淡蓝色,含有许多紫红色颗粒。 • 正常人约占90%以上
形态改变
幼稚型血小板
☆正常占0.5%~5% ☆ ↑见于急性失血之后及血小板无力症等。
Plt计数
血小板计数(草酸铵溶血法)
★注意事项:
1 .全部器材和稀释液要特别清洁,血小 板稀释液空白计数值应为0。 2 .刺血一定要深 (3mm) ,血液应自然 流出,避免挤压,动作要快,以防止 血小板聚集。
Plt计数
血小板计数(草酸铵溶血法)
3.必须充分混匀后,滴入计数池中,至少静 止15min(Plt完全下沉),才能进行计数。 并 要 求 在 采 血 后 1h 内 计 数 完 毕 , 否 则 PLT结果降低;
坏加速的表现;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型紫 癜(ITP)、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粒细 胞白血病、MDS等
大血小板
大小改变
大小改变
巨型血小板
☆平均直径大于7µm ,正常约占0.7%~2% ☆ ↑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型紫癜(ITP)、血小 板无力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继发性血小板增 多、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粒细胞白血病、MDS等
【检测原理及方法学评价】
方法
自动化 血液分析仪 流式细胞仪法 (参考方法)
普通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