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君子:中国读书人的道德标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君子:中国读书人的道德标杆
“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南宋诗人政治家刘珙在品评圣贤之时,提出了他心目中的“五君子”——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他们的遭遇不同,志向各异,但是他们的内心皆光明正大、磊落如初,不管是历史功绩,还是道德文章,都堪称中国读书人的道德标杆。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影视形象)
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没错,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家认为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而实际上,正史中的诸葛亮其实是“勤勉”化身,《三国志》中说他“长于治国,短于谋略”。所以,后世对于诸葛亮的推崇并不是因为他身长八尺颜值出众,也不是因为他披发挥剑能借东风,而是他呕心沥血辅佐后主,以报刘备知遇之恩的忠君报国,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国的内政外交经济军事奉献一生的忠肝义胆。诸葛亮重农桑发展经济,抚边民内外团结,有了雄厚的
财力才可以六出祁山以图统一大业。只是他可能真的在军事才能上稍微差点火候,所以一生也没有完成夙愿,遗恨而终。
刘备死前告诉他,刘禅能扶就扶,实在不成器便可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始终以人臣自居,从不敢僭越,这也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后世读书人对他赞赏有加的另一个原因。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语文学习中,李白和杜甫是两个绕不开的唐诗巨擘。从我们学过的杜甫诗句中,几乎很难看到有一两件高兴的事,这是因为杜甫亲身经历了大唐劫难——安史之乱。其实早年的杜甫,也曾是一位公子哥儿,过了几年逍遥自在的舒心日子,他的早期诗歌也是充满了理想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是明证,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杜甫也曾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安史之乱的爆发把一切都毁了。
杜甫
早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到了后来画风突转,看到叛军攻陷后的长安一派萧条,便有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看到一片混战后的中原饿殍满途,便有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便到了晚年,自身穷困潦倒之际,也不忘为天下读书人发出一句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所以说,杜甫是在用诗歌来完成
自己的时代使命。
颜真卿:以死明志千古恨,横扫燕赵建奇功
提到颜真卿,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手提毛笔,蘸着浓墨,书写下大气磅礴的《多宝塔碑》《勤礼碑》《祭侄文稿》等等书法作品。实际上这只是颜真卿的一个侧面,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博学多识、知礼晓仪的大儒,是一位统军抵御叛军的军事将领。
颜真卿
公元753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哀叹:“河北24郡,竟无一位忠臣。”结果此时的颜真卿率兵讨叛,平定河北17郡,唐玄宗激动不已。安史之乱后,藩镇叛乱,皇上派他去叛镇做劝导,他却没有任何推辞。叛者劝头目李希烈称帝,祝贺颜真卿当宰相,颜真卿破口骂道:“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李希烈想尽办法,终没能使颜真卿屈服,785年,派人将其缢杀,终年77岁。
韩愈: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提到韩愈,这些从小熟读背诵的闻言名句便会脱口而出。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唐王朝统一,这在后来被证明是既有政
治远见的。韩愈提倡儒家正统思想,导了唐代反骈文的“古文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文风。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所以苏轼给他很高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弱!
韩愈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而韩愈恰恰就属前者,为了能够达到富国强兵、安民靖边的政治理想,他不畏权贵甚至皇帝,这也是他仕途坎坷的一个原因。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篇《岳阳楼记》,不仅让我们认识了一位辞彩出众、博学多识的文学家,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出色政治家。而一首《渔家傲》,又让我们惊异的结识一位优秀的边疆军事统帅,一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又是触动了多少人的侠骨柔肠。范仲淹文学功底深厚可见一斑,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庆历新政”就由他主导,尽管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它的历史功绩不能抹杀。
范仲淹
作为一介文人,在军事才能上也有过人之处,宋夏交战,52 岁的范仲淹被任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亲临前线视察。他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奖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边境危机。所以后来范仲淹因病去世,边疆的百姓听此噩耗,不管是大宋百姓,还是西夏百姓,无不痛哭流涕:范公一走,边疆又要再起战事,百姓不得安宁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乐情怀”,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读书人的楷模和道德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