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

合集下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出现的各种异常体征和症状。

根据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即时反应和迟发反应。

即时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大约15分钟内,迟发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几小时至数天之间。

下面将分别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一、即时反应的处理流程:1.停止输血: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体征和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

2.维持通畅的呼吸道: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可以采取头后仰位、辅助通气等方法。

3.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

4.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良反应的不同类型,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如发生过敏反应,可给予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等;如发生溶血反应,可给予输注生理盐水、利尿剂等。

5.采集异常输血样本:将输血过程中的异常反应样本采集并标本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应检测和分析。

6.报告医务部门: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给医务部门,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二、迟发反应的处理流程:1.监测患者症状:迟发反应的症状一般发生在输血后的几小时至数天之间,包括发热、皮肤瘙痒、胸痛、头痛等。

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及时记录。

2.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如迟发性过敏反应,可给予抗组胺药物、激素等。

3.随访和观察:迟发反应的症状一般会自行缓解,但仍需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采集异常输血样本:将输血过程中的异常反应样本采集并标本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应检测和分析。

5.报告医务部门: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给医务部门,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1.建立和完善输血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输血前的相关检查和评估,输血过程的监测和护理等。

2.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掌握应急处理技能。

3.建立现场应急处理机制:在输血过程中,设立专人负责应急处理,能够迅速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医院突发输血过敏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医院突发输血过敏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突发输血过敏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发生输血过敏反应,立即汇报医生。

二、出现轻度过敏反应,立即予减慢输血速度,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三、出现中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予肾上腺素皮下注射。

四、出现重度过敏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必要时心肺功能监测。

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执单》,保留余血、输血器送输血科。

六、严格执行上报流程。

及时向护士长汇报,24小时内(重大事件2小时内)护士长以口头、电话、短信等形式上报护理部、输血科,72小时内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

一月内科室组织讨论、分析原因,确定改进措施。

附:处理流程 轻度:局部或全身出
现荨麻疹 中度:眼
睑、口唇高度水肿、
喉头水肿、呼吸困
难 重度:过敏性休克 余血、输血器送输血科
病人发生输血过敏反应
轻度过敏反应 中度过敏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
保持静脉通畅 重度过敏反应 减慢输血速度 保持呼吸道通畅,予高流量吸氧
必要时心肺功能监护
遵医嘱给予
抗过敏药物 遵医嘱予肾上
腺素皮下注射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严格执行上报流程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必要时气管切
开或气管插管
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术中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术中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术中患者出现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换输生理盐水。

(二)立即报告麻醉师、手术医师和护士长。

(三)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情况严重者,应立即通知手术医生停止手术,就地抢救。

(五)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六)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标本一起送输血科检验。

(七)加强病情观察,做好抢救记录。

(八)上报护理部。

二、处理流程
发生输血反应
I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报告麻醉师、手术医师、
更换生理盐水护士长
I
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
I
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
I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I
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I
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标本一起送输血科检验
I
上报护理部。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1.引言输血是临床救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制定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救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2.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及分类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根据病因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

免疫性反应主要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非免疫性反应主要包括感染、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

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3.1成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小组各级医疗机构应成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应急小组成员应包括临床医生、护士、输血科工作人员、药剂师等。

3.2制定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1)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评估和报告流程;(2)制定输血不良反应的初步处理措施;(3)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措施;(4)制定输血不良反应的后续处理措施;(5)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3.3培训与演练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的培训,确保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评估、处理和预防方法。

同时,定期组织输血不良反应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能力。

4.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4.1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与评估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立即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1)患者的生命体征;(2)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和体征;(3)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输血史。

4.2输血不良反应的初步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保留输血器和输血管道;(2)通知医生,报告输血不良反应;(3)给予患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等支持治疗;(4)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4.3输血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对于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如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1)立即通知输血科、ICU等相关科室;(2)给予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物、激素等药物治疗;(3)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4)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流程

沙坪坝区某医院输血不良反应预案及流程通过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的建立,加强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识别及预防、处置,有效的预防及降低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2 适用范围适用全院各科室。

3制度内容3.1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2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如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护理人员应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主管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应及时上报上级医师、科主任、血库及质控办。

3.4血库处理流程血库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应立即上报科主任,并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

查证流程如下:3.4.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3.4.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4.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

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3.4.4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4.5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4.6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3.4.7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3.4.8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尿血红蛋白)。

3.4.9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4.10血库根据既定流程查证完毕后一个工作日内完善相应记录,血库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流程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流程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流程输血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出现的异常反应,根据反应类型分为轻度、中度和严重三种。

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需要针对性的应急处理。

以下是输血反应应急预案的流程。

一、轻度输血反应应急预案流程1. 患者安置:将患者安置到静止安静的环境中,让患者保持平卧位,调整呼吸、循环。

2. 监测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常规监测,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随时留意患者突然情况的发生。

3. 停止输血:将输血立即停止,但输血管路不拆开,可用生理盐水继续冲洗静脉通道。

4. 供应补液: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异常状况,充分补充血容量和血糖等物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5. 给予抗过敏药物:若症状表现为轻微的过敏反应,则可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等。

6. 报告医生:在处理过程中,需及时向医生汇报情况,对于异常情况需报告血站和卫生部门,以便给患者更好的治疗和措施。

二、中度输血反应应急预案流程1. 患者紧急送往急救中心:若患者症状发展趋势较明显,如出现呼吸急促、心律不齐等症状,应当立即送至附近急救中心治疗。

2. 进一步观察生命体征:在送往急救中心的过程中,专业护士会对患者生命体征和症状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以便及时进行抢救。

3. 停止输血:将输血立即停止,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随时做好抢救措施的准备。

4. 给予氧气:对于患者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当立即给予氧气辅助呼吸,以保证身体其他器官的正常供血和氧气供应。

5. 进一步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如输液、给予镇静剂、肾上腺素等药物,以支持血压和心血管功能。

6. 报告处理结果:对于发生中度输血反应的患者,必须立即向医生和血站汇报处理情况,保证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关照。

三、严重输血反应应急预案流程1. 紧急送往重症监护室:对于出现严重输血反应,患者情况危险的,应当立即送往重症监护室,对患者的生命进行救治。

2. 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科室医生应该立即进行急救,进行体外换血、输液等措施,保留患者生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一、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1.监测和观察: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密切监测受血者的生命体征,例如心率、血压、呼吸等,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例如发热、呕吐、皮肤瘙痒等。

2.停止输血:一旦发现受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避免继续输入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血制品。

3.评估病情:对发生不良反应的受血者进行病情评估,了解其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例如有无呼吸困难、休克等,以便后续处理和治疗。

4.验证输血不良反应:通过检查,对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症状,确定是否为输血不良反应。

5.给予适当的急救措施:根据不同的不良反应类型,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例如,对于发热反应,可以给予降温药物;对于过敏反应,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措施。

6.保留相关样本:为了进一步的血液学和免疫学检查,应保存相应的血样。

7.报告和记录: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医务人员需要及时向上级主管报告,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处理过程和结果,以便后续研究和评估。

二、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1.人员培训与知识普及:医疗机构应对涉及输血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和熟悉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

2.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标准操作流程,规定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步骤、必要的检查和药物治疗,以确保受血者安全。

3.备齐应急药物和设备:医疗机构要储备常用的应急药物,例如抗过敏药物、降温药物和肾上腺素等,以及必要的急救设备,例如气管插管工具、急救车等,以备不时之需。

4.建立应急预案操作指引:医疗机构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的操作指引,明确每个环节的职责和具体操作步骤。

5.组织演练与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对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包括模拟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场景,并对演练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预案内容和流程以提高应对能力。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发生在输血时、输血后24小时内甚至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

按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发型输血反应和迟发型输血反应;按免疫学可分为:免疫性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其中免疫性输血反应是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5)输血后紫癜;(6)血小板输注无效;(7)循环负荷过重;(8)肺微血管栓塞;(9)溶血性输血反应;(10)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二、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输血过程,及时发现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尤其在输血开始的5-15分钟,护士应注意严格观察患者情况,是否有体温升高、过敏反应、荨麻疹。

输血后紫癜、休克、全身出血、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发生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同时抽取病人血样5ml(1ml用EDTA抗凝,4ml不抗凝)连同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检测分析;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血管内溶血引起,尿中含血红蛋白)。

三、医务人员应掌握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1、输血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皮肤痘痒伴潮红或荨麻疹是过敏反应,多为对血浆蛋白过敏。

处理方法是:停止输血,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必要时静注地塞米松,再次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避免输注血浆及其成分2、输血性发热反应一旦发生,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给予非那根或地塞米松可使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及程序当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并更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对于一般性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记录。

4.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并上报医务科和血库。

5.对于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的情况,应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往血库。

6.如果患者家属有异议,应立即按照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临床紧急用血预案为了保障紧急抢救患者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安全地输注临床血液,制定了紧急用血工作预案。

该预案编制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该预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临床紧急用血进行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为了确保紧急用血的顺利实施,成立了临床紧急用血协调小组,其中组长为医务科主任,副组长为检验科主任,成员为各临床科室主任。

该预案的职责如下:1.医务科主任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

2.医务科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执行预案。

3.输血科负责预案的具体实施。

4.其他各科主任具体负责各部门的应急工作。

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以下措施:1.经治医师应首先为患者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最好进行静脉插管,通过该插管采集供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病毒筛查试验用的血标本,并同时通知输血科做好紧急用血准备。

2.输血科在确认库存血液不足时,应立即与采供血机构联系,说明哪种血液不能满足紧急输血的需要。

3.如果有多名医护人员处理多名伤员,此时应指定1名医师负责血液申请并与输血科联络。

每个患者的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上应清楚地标明患者姓名和住院号号。

若无法识别患者(如患者昏迷),可在病案号的基础上加紧急人院号(如01号、02号……),避免在确认受血者身份和粘贴血标本标签时出错。

4.如果在短时间内发出另外一份针对同一名患者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应使用与第一份《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上相同的标识编号,以便输血科技术人员确认处理的是同一名患者。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和抢救流程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和抢救流程

三、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应急预案: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2、报告医生及科主任、护士长,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验。

3、病情紧急的患者准备好抢救的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护理部
6、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检验科。

7、加强巡视及病情观察,做好抢救记录。

抢救流程:
患者出现输血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输生理盐水——报告医生、护士长及科主任——遵医嘱采取抢救措施——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完善各项记录——保留血袋剩余血与采患者血样送检——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报告相关部门。

6。

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及程序

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考试,大收集整理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程序】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1、血液临床输注过程中应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生、护士负责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并及时完整填写临床输血反应回报单,且记录包括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并报输血科保存。

2、输血过程如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临床医生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检查、治疗、抢救,并通知输血科及医务科,查找原因,认真如实填写临床输血反应回报单与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记录表。

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1、输血科接到临床输血科室反映有输血不良反应时,输血科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协同临床医生作好相关处理与记录,提出输血指导意见,收回和保存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并报告科主任,同时向省血液中心报告。

2、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并及时反馈给临床输血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会对受血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我们需要充分重视并做好准备。

以下将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应急预案。

1. 事前准备。

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对受血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了解其输血史、过敏史、疾病史等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高风险受血者。

同时,需要确保输血设备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避免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

2. 人员培训。

医务人员需要定期接受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培训,掌握不同类型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方法,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3. 应急设施。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设施,包括应急药品、设备和人员配备等,以便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

二、处理流程。

1. 发现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受血者的情况,一旦发现出现不适症状,如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等,需要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进行评估和诊断。

2. 评估和诊断。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受血者,医务人员需要迅速进行评估和诊断,了解其症状和体征,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3. 应急处理。

根据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纠正液体和电解质紊乱等,以保障受血者的安全。

4. 报告和记录。

在处理不良反应后,医务人员需要及时向上级主管报告,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受血者的情况、不良反应的处理过程和效果等,以便进行事后的评估和总结。

三、总结。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对于医务人员而言至关重要,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培训,才能在发生不良反应时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保障受血者的安全。

因此,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和监控,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受血者的健康和安全。

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
输血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
存。

二、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三)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报告及处理流程
(一)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改输入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及护士长,并遵医嘱用药。

3、若为一般性过敏反应,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4、病情危重的患者准备好抢救药物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抢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生,在积极做好抢救的同时,做好以下信息核对。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2)核对供血者、受血者的ABO血型,Rh血型。

6、剩余血液制品及输血用具教检验科进一步检查。

7、积极配合医生或检验科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各项监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检验科。

8、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用具进行封存,并做记录。

9、按照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检验科、医务科、护理部。

(二)处理流程(见附图)
附:输血反应处理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一、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用于治疗大量失血、贫血等病症。

然而,尽管输血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仍然存在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血液受体出现的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建立科学而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对医务人员至关重要。

二、定义与分类1. 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注血液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2. 分类: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可以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三、应急预案为了应对输血不良反应,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确保所有医务人员熟知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操作流程。

以下是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 预案制定:医疗机构应组织相关专家和医务人员,制定针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

预案中应包括预警机制、责任划分、紧急联系人员等内容。

2. 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包括识别不良反应的症状、处理不同类型不良反应的方法等。

3. 设备准备:医疗机构需要配备必要的治疗设备和药品,以便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应对。

四、处理流程1. 识别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及时识别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2. 终止输血: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终止输血,并通知相关医务人员。

3. 保持通畅呼吸道: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保持患者的通畅呼吸道,并辅助给氧。

4.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并记录相关数据。

5. 给予适当治疗: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务人员应给予适当的治疗措施,如使用抗过敏药物、补液等。

6. 报告与记录:及时向上级医务人员报告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将处理过程与相关数据记录在病历中。

五、总结输血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潜在危害的血液输注并发症。

为了应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科学的应急预案和完善的处理流程,并确保医务人员掌握相应的处理技能。

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及程序

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及程序

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及程序一、【应急预案】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血库。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考试,大收集整理患者血样一起送血库。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二、【程序】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血库→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血库。

三、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立即停止输血,改输等渗盐水,维持静脉通道,首先报告值班医师或经治医师,及早采取相应检查和治疗措施。

若主要表现为寒颤、发热,而无血压下降,可能为发热反应.可给解热镇静药,并作对症处理,如寒颤时保暖,发热时物理降温;若表现为荨麻疹、皮肤潮红发痒、一般无血压下降和发热者,可能为过敏反应,可给抗组织胺药和镇静药.大多数可以缓解,个别病例伴有呼吸困难、哮喘,喉头水肿、血压下降者(注意与循环过荷引起的肺水肿鉴别,后者颈静脉怒张,大量泡沫痰,病人多为幼儿或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甚或过敏性休克者,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必要时行喉插管或气管切开;若为肺水肿,则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

半坐位,四肢轮流扎止血带,吸氧,利尿。

必要时可放血;若症状来势凶险,腰痛(处于麻醉中可无明显腰痛),血压急剧下降,或伴有手术创面广泛渗血,应疑及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反应。

应立即通知血库,并报告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

迅速成立抢救和特护小组,同时抽取受血者和血袋内余血标本作离心观察血浆颜色、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复查血型、交叉配血试验、检测尿常规及血红蛋白、细菌涂片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以便快速诊断和及早救治,并密切注意观察和记录尿色和尿量,若随后出现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或报告有血型错误或血浆呈红色,应尽快采取抗休克和保护肾功能措施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必要时紧急换血:若报告血液涂片发现细菌,病人高热、有中毒性休克征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坪坝区某医院输血不良反应预案及流程通过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的建立, 加强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识别及预防、处置,有效的预防及降低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2 适用范围适用全院各科室。

3 制度内容3.1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2 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如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护理人员应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主管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应及时上报上级医师、科主任、血库及质控办。

3.4 血库处理流程血库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应立即上报科主任,并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

查证流程如下:3.4.1 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3.4.2 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4.3 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

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344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C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4.5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4.6 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3.4.7 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3.4.8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尿血红蛋白) 。

3.4.9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4.10 血库根据既定流程查证完毕后一个工作日内完善相应记录,血库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3.5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于24小时内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血库保存。

血库应在收到《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上报质控办。

质控办和血库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馈率应达100%,必要时质控办应召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会议进行讨论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4相关文件《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沙坪坝区某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及处理原则一、过敏反应包括单纯荨麻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更严重的呼吸障碍. 过敏性休克等临床表现。

(一)临床特点: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

1. 症状和体征(1)轻度:全身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

(2)重度:支气管痉挛,喉头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发绀,甚至过敏性休克。

2. 常有过敏史。

3. 外周血中白细胞轻度增高,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可增高。

(二)处理措施:1. 单纯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

2. 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01-0.03mg/kg ,最大不超过1mg严重或持续者,静注或静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一)临床诊断标准:1. 常见于多次输血者,并有反复输血发热史。

2. 输血中或输血后2小时内体温升高1C以上,某些患者可伴有寒战、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头痛。

3. 外周血白细胞数可轻度升高,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白细胞抗体。

(二)处理措施:1. 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反应较重者将剩余血送输血科和检验科进行检验。

2. 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伴有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地西泮,苯巴比3. 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 分钟测体温. 血压1 次。

4. 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

三、免疫性溶血反应:免疫性溶血反应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

(一)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主要由于ABO血型不合。

多为血管内溶血。

1. 诊断:(1) 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寒战,高热,腰背剧痛,面部发红,尿呈酱油色,或全麻状态下手术野过度渗血或出血不止,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等。

(2) 实验室检查:当怀疑有溶血反应时立即进行以下检查:①核对供者配血试管的血标本,患者血标本和供者是否同型。

②用输血前后患者血液标本重复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并分别在低温(V 10 C ).室温(20-25 C ).体温(37 C )的环境中,用所剩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试验。

③立即取静脉血5 ml ,离心后观察血浆颜色,并与输血前血浆颜色对比,血管内溶血时血浆呈红色。

④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溶血后1~2 小时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⑤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血管内溶血时血浆结合珠蛋白可立即降低。

⑥观察输血后第一次尿液颜色是否为酱油色或茶色的血红蛋白尿。

⑦测血清胆红素,溶血后胆红素升高。

⑧用输血后患者血液标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为阳性。

(3) 排除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4) 必要时做DIC的筛查试验。

2. 治疗:主要是抗休克,预防DIC和治疗急性肾衰竭。

①发现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密切观察血压、尿色、尿量,抽取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患者血液和血袋内的血液一同送输血科复查。

②尽快尽早补充血容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液体出入量平衡,碱化尿液。

③预防DIC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④静脉滴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⑤如果错输血量较大,宜及早作换血治疗。

(二) 迟发型溶血反应:通常在输血后2-21天内发生,多为Rh或其他血型系统血型不合,以血管外溶血为主。

1. 诊断:(1) 有输血史或器官移植病史,输血后出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贫血或血红蛋白下降,黄疸或血浆游离胆红素升高,少数也可出现血红蛋白尿等急性溶血反应的症状。

(2) 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可出现阳性。

(3) 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2. 治疗:一旦明确诊断,症状轻者可对症处理,症状重者要按急性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治疗。

贫血严重者可输入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

四、细菌污染血库污染最常见的细菌为G-b,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也有少数G+b和球菌,特别是在4C中生长的细菌最危险。

(一)诊断:1. 输少量血后出现高热. 休克和皮肤充血为最常见特征。

全麻手术的患者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或创面渗血的表现,无寒战发热等症状。

2. 血袋中血浆混浊,有膜状物、絮状物,出现气泡、溶血、红细胞变紫红色和有凝块时,提示可能有细菌污染。

3. 取血袋剩血作涂片检查,镜检见细菌则证明污染。

4. 对血袋剩血. 患者输血后的血样及输血时所用补液作需氧及厌氧细菌培养。

5. 外周血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二)处理:1. 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路。

2. 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病原菌一旦明确,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3. 加强支持疗法。

4. 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 及急性肾衰竭的措施。

五、循环负荷过重:短时间内大量快速的输注血液制品极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重则死亡。

最常见于:伴有心肺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贫血或低蛋白血症等患者。

(一)诊断:1. 输血中或输血后1 小时内突然心率加快、心音减弱、呼吸急促、胸闷、端坐呼吸、头胀痛、咳泡沫痰等。

2. 肺部听诊先有哮鸣音,后有湿锣音,颈静脉怒张。

3. X 线显示肺水肿影像。

(二)治疗:1. 立即停止输血. 输液或慢速输液。

按心衰的处理原则来治疗。

2. 高压吸氧。

3. 速效利尿剂。

4. 强心药物。

5. 镇静。

6. 扩血管。

7. 氨茶碱。

六、枸橼酸盐中毒;全血及血液成分制品均采用ACD作为抗凝剂,故大量输血或换血时血浆中枸橼酸盐可达到1克/升, 输入速度过快(>100ml/min)或2小时内输血量大于6000毫升时易引起拘橼酸盐中毒和低钙血症。

(一)诊断:1. 短时间快速大量输血。

2. 受血者发生不由自主的肌肉震颤. 手足抽搐、低血压,婴儿换血时更易发生。

重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3. 血钙降低,严重者可有SGPT升高,白.球比例倒置,血钾升高。

(二)防治:1. 出现中毒表现,立即减慢输血速度,另一侧静脉输注10%葡萄糖酸钙,观察血浆钙离子水平和心电图变化。

2. 出现心律失常者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七、输血后紫癜输血后紫癜较罕见,多见于有妊娠史或有输血史妇女。

(一)诊断:1. 有输血史,多见于输血后5~10 天发病,多为自限性疾病。

2. 症状:突发的寒战、高热、荨麻疹、全身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严重者头痛、呼吸困难、休克、女性可表现为月经过多。

3. 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血小板生长良好。

4. 血清中抗PIAI 抗体阳性。

(二)治疗:1. 血浆置换,24 小时后血小板可上升。

2. 大剂量短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3. 静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4. 必要时可输注PIAI 抗原阴性的血小板。

八、大量输血后出血倾向:(一)诊断:大量输血后创面(切口)出血,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

在麻醉状态下发生原因不明的创面渗血.出血。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出凝血功能检测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定量检测凝血因子水平降低。

(二)治疗: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纤维蛋白原。

(三)预防:1. 若大量快速(>50ml/min)输血、换血,血液须事先加温,温度控制在32 C(切勿〉38 C)。

2. 对患者适当保暖,对输血肢体加温,以消除静脉痉挛。

九、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一)诊断:1. 输血后1-6 小时出现与体位无关的突发性.进行性呼吸窘迫,且不能用输血前原发疾病解释,排除左心衰,最常见有呼吸短促、紫绀、咳嗽、非泡沫样、稀血水样痰、烦燥、出汗和低血压。

体征可无异常或仅闻及肺干罗音、哮鸣音或细湿罗音,后期可闻及管状呼吸音或水泡音。

2. 献血者和受血者有多次输血史。

3. 患者动脉氧分压降低,中心静脉压正常。

4. 献血者或受血者抗HLA抗体或抗粒细胞抗体阳性。

5. 早期可无异常或轻度间质改变,表现肺纹理增多。

继而出现斑片状阴影,逐渐融合成大片状浸润状阴影及支气管充气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