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古代诗歌鉴赏用典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分析:用典,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人被 贬的遭际,来表达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 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人月圆》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 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 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上.偶遇 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请简要赏析这篇作品的表现手法。(2007年浙江卷)
分析:用典。“旧时”句化用刘禹锡 《乌衣巷》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 寻常百姓家”,写如今江山易主,人事已 非,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江州”句化 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座中泣下谁 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沦 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作者的身 世沦落之痛和家国覆亡之恨《后庭花》指 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视为亡 国之音。 《后庭》遗曲和后庭也指《后庭
用典的作用: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 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既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给人以想象的空 间;又可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④使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 化诗句), 借古讽今。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 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 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 借典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 在。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 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用典(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用典一、考情简述: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二、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三、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
文翁翻教授④,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
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
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②输橦布:织布纳税。
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教授:此处指教化百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完整)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诗歌鉴赏之用典PPT课件
3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 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 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 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 遗曲。
②[挥手]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③[流水]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 山,钟子期曰:‘善哉,峨蛾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④[余响]《列子·汤问》:“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2
⑤[霜钟]语出《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5
台城
台借城六古代讽竟今奢(华喻,今结、绮临伤春今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 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 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 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 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 天山,身老沧洲!
暗用班超的语言以自比,意欲建功立业,但结果是“梦 断”,像当年苏秦一样,一无所成,而“黑貂之裘敝”,落 泊潦倒。
心在天山虽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重点仍是呼应上 片“万里”“梁州”,朝廷采取屈辱投降政策而壮士不能报 国的深意暗含其中。
借用典故抒情 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南乡子》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 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主旨? 分析:用典。本词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 出感怀的。 。(反用,反 弹琵琶,对比鲜明)“生子 孙仲谋”一句虽 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
• 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委 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 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怀旧空吟
,到乡
。
• 出处: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 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 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 过了百年。诗人借用闻笛的典故来抒写怀念亡友之情; 用烂柯的典故来抒发对时局多变、世事全非的感慨。 • 用典思路:烂柯人典故意为变化巨大,结合本诗,可 知作者想表达时局多变,世事全非之感。 • 明确用典目的思路:一则了解典故原意,二则了解作 者此时此景此情为何,就可明了。用典其实就古意与 今意结合,借古典为己用,以此表情达意。
例说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 ,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 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 意在表明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决心。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诗歌鉴赏之用典一、用典: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二、用典类型:(一)按内容分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属于借古抒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神话传说:(二)按方式分1.明用和暗用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2、正用和反用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三、用典的作用1.语言精练,内容丰富;2.含蓄委婉,情思深刻;3.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四、用典答题步骤1.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2.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用典的设题方式1.选择题2.主观题真题1.精卫词(2018全国卷三)【作者】王建【朝代】唐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2)但得:只要。
(3)何所为:做什么。
(4)穿:破。
(5)空:仅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2.(北京卷2018)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典
一、含义
用典,从古代典籍或历史传说中,摘录、提炼与话题有关的词语,有机地融入诗文,使表达言简义丰,含蓄典雅,增添文化内涵和文采趣味。
它在古代汉语中普遍使用。
二、作用
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类型
1、正用:保持典故的本来含意而不做修改,作者情感与原意一致。
2、反用:利用典故的反面含意来表达感情。
3、明用:明用典,就是直接运用典故,读者一看就是知道这是用典。
4、暗用:暗用典,即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含在典故之中,以隐喻象征出之。
5、化用典,即诗词引用典故,但字面上气畅意通,无用典痕迹,实际上是经过加工改造,或改变愿意,或另释新意。
四、答题步骤
1、找出用典的地方
2、结合所学与注释,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原意内容。
3、明确诗人对所用典故的态度。
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引用还是化用等。
4、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
诗人对往事重提,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的,目的是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5、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要点明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用典抒情课件
• A.上阕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宏伟气势。
• 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 C.借用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暗示自己的心境,含蓄深沉。
• D.这首词思路层次分明,步步深入,风格豪放,表现出作者胸有天下的襟怀气度。
记载:向秀与嵇康友善,嵇康因不满司马氏代魏而被杀。后来向秀
经过嵇康的故居,听到邻人吹笛,不胜感慨,于是作了一篇《思旧
赋》。后句引用了一个《述异记》中的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
遇到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一局棋末终,手中斧柄已腐烂
了。回到乡里,世上已过百年,同年代的人都已死去。本来山上碰
见的是两位仙人。诗人引用这两个故事,一方面表示对已故的旧友
柳宗元等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归来后,
看到事物变迁,内心所产生的隔世之感。
• 4.前人诗文
• 典故按来源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就是上文提到的引用历史 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语典就是在诗词中引用前人所写的 诗文。如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 吟至今。”这节诗的前两句直接援引《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 衿,悠悠我心,纵不我往,子宁不嗣音”中的前两句,表达了曹操 对贤才的思慕和礼遇之情。
• 辛弃疾在词中多次用典,“立刻琵琶关塞黑” 引用了昭君出塞的 史实。“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引用了陈皇后失宠,被贬居长门宫, 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的史事。“看燕燕,送归妾”用了庄姜送戴 妫归陈的史事。“将军百战身名裂”引用李陵典故。汉武帝时名将李 陵,身经百战,后因寡不敌众,势穷无援而降,导致身败名裂。辛 弃疾在词中还引用荆轲的典故,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出使秦国,临 去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易水萧萧西风冷” 这句词文正是从中化用而来。五个悲剧故事,倾诉了人间生离死别 的无限痛苦,暗讽南宋朝廷对敌妥协,寄寓自己壮志难酬的愁苦。
诗歌鉴赏之用典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迷津欲有问:用《论语 · 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 (渡口)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 入世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 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平 海:滔滔江水与海平。
问:谈谈这首诗中作者的感情。
答案: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诗人睹物伤情, 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迷津欲有问”句用 孔子问津典故抒发自己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想法。当 时诗人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 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 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可以 说,夹杂着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
关山五十州。”诗中吴钩指宝剑。 柳宗元《唐饶歌· 鼓吹曲》:“臣请执长缨, 智勇伏囚拘。”长缨,有投军报国,请命 出征之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烂柯:长久的远离家乡(世事变迁)之意。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指经世济时 的宏图大略。
去用前朝事 来说今人愁 欲说却不尽 故向古人求
不仅可以起到“寓万于一”“以少胜
多”“言简意丰”的效果,而且可以使 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为曲折含蓄,耐人 寻味,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用典方式:
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 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 暗用: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 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 看出。 正用:正用历史故事的意义。 反用:反用历史故事的意义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诗歌鉴赏技巧之用典
• 二、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 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 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 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 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 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 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 三、运用历史故事。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 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 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 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 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 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出塞》“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 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 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 之飞将军。”“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 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 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冦, 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 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平盛世没有 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 武之地的失落。
•
•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望帝春心托杜 鹃”,是用望帝化为杜鹃。“至春则啼, 闻者凄恻”的民间传说,来寄托诗人难言 的冤情。同样,白居易《琵琶行》中也借 “杜鹃啼血猿哀鸣”来暗示自己“迁谪” 的愤懑。
• 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 之。
•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还 有这样一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 片神鸦社鼓”。佛狸是后魏太武帝拓跋焘 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 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词人 渴望早日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可现实却 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让人倍 觉失望。词人用“可堪回首”,标明其鲜 明的批判态度。词人反用这一典故,融自 己的思考于旧事之中,发人深思。
古诗鉴赏之用典
7、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李商隐《无题》)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9、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10、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李贺《雁门太守行》)
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古诗词用典之魅力
用典,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 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词句、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可 以丰富而简洁地表达有关的内容 和思想,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含蓄、深刻、隽永。
名家说典
一、“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
二、“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 用之者。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 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 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 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 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 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 中,何日遣冯唐?”句。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 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 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 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 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 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 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诗歌鉴赏用典手法解说
陵
第
刘四
美 琴
中 学
古代诗词鉴赏 表达技巧——
用典
一、初探用典概念
绝句 宋 李清 李清照
人月圆 吴激(南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首诗都运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
用典作用: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语言精
炼,内容丰富;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不仅可以起到“寓万于一”“以少 胜多”“言简意丰”的效果,而且可 以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为曲折含蓄, 耐人寻味,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三、巩固练习
经梧州
宋之问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chá)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1]。
注[1]: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又与诸大臣商议,想把他升擢为
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对。此后,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贾谊辞别了京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 自认为此去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
用典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 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五句写与京口有关的 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
效果: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 达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也是表明希望当代也 有一位像刘裕一样的英雄君主;“人道”“想当年”二字说明 刘裕已然不在,表达出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想当年” 是肯定刘裕早期的功勋,也暗含对后期放弃进取中原的 惋惜,也有对当朝无心北伐复国,偏安南宋的讽刺。
诗歌鉴赏专题——用典(精华版)LL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多处用典。词人借古讽 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 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 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 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 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 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 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 好的办法。
4、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人,
归纳小结
用典,也叫“用事”, 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 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 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 富、含蓄、深刻。
永遇乐 作者:辛弃疾 (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 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 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 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 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请分析这首诗歌运用的手法及表达的主旨。 分析:前三句描写越宫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 写今日的冷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 的感慨。蕴含着诗人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
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 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 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 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 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诗歌鉴赏用典
诗歌鉴赏用典---诗歌鉴赏用典在诗歌鉴赏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典故、名人语录等来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诗歌用典,并为您提供一些相关的法律名词注释。
第一章:历史典故1、黄河远上白云间——出自《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用来形容黄河美丽壮观的景色。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出自《毛主席语录》:“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面对反动派的巨大压力,他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小小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用来形容微小的力量也可以引起巨大变化。
3、异曲同工——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各歌异调而合诸宫,异曲同工而合诸律。
”用来形容不同的方法或手段却达到相同的效果。
第二章:文学典故1、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杜鹃》:“牧童遥指杏花村。
”用来形容人精确指明事物的位置。
2、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用来形容美丽的自然景色。
3、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出自唐代杨煦的《上阳白发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用来形容虽然礼物寻常,但代表着深深的情意。
第三章:宗教典故1、如梦令——出自《唐诗三百首·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用来形容人陶醉在美好的幻境中,不愿离去。
2、涅槃重生——出自佛教中关于佛陀般涅槃,意味着超脱尘世,获得新生。
3、天堂与地狱——出自基督教信仰,用来形容极乐世界和极刑世界的对比。
附录:本文涉及附件:1、《登鹳雀楼》- 白居易的原诗2、《杜鹃》- 白居易的原诗3、《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的原诗4、《上阳白发人》- 杨煦的原诗5、《唐诗三百首》- 包含李清照的《如梦令》法律名词及注释:1、侵权行为:指在无权利人同意的情况下,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常见形式包括侵犯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2、合同: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指当事人约定权利和义务的文件。
诗歌鉴赏用典
诗歌鉴赏用典⒈引言
⑴诗歌鉴赏的定义
⑵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⑶本文档的目的和范围
⒉诗歌的基本概念
⑴诗歌的定义
⑵诗歌的特点及分类
⑶诗歌的结构与形式
⒊诗歌用典的意义
⑴用典的定义与作用
⑵诗歌用典的特点与价值
⑶用典在诗歌中的运用与效果
⒋诗歌用典的分类
⑴文学典故的运用
⑵历史典故的运用
⑶宗教典故的运用
⑷地理典故的运用
⒌诗歌用典的解读与分析
⑴文学典故的解读
⑵历史典故的解读
⑶宗教典故的解读
⑷地理典故的解读
⒍诗歌用典的创作技巧
⑴文学典故的创作技巧
⑵历史典故的创作技巧
⑶宗教典故的创作技巧
⑷地理典故的创作技巧⒎诗歌用典的误区与注意事项
⑴典故的使用不当
⑵典故的过于频繁
⑶典故的创新与突破
⒏结论
⑴诗歌用典的总结与评价
⑵对诗歌用典的未来发展的展望
附件:
- 附件一:相关诗歌鉴赏的例子
- 附件二:诗歌用典参考书目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典故:古代文学作品的“印记”或“烙印”,通过引用或传
承来表达某种情感或意义的象征符号。
⒉文学典故:指在文学作品中引用其他文学作品的文字、情节、人物等元素的一种修辞手法。
⒊历史典故:指在文学作品中引用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元
素的一种修辞手法。
⒋宗教典故:指在文学作品中引用宗教经典、神话故事、宗教
象征等元素的一种修辞手法。
⒌地理典故:指在文学作品中引用地理名称、地点特征或与地
理相关的元素的一种修辞手法。
附件:
⒈附件一:相关诗歌鉴赏的例子
⒉附件二:诗歌用典参考书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用典一、用典: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二、用典类型:(一)按内容分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属于借古抒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神话传说:(二)按方式分1.明用和暗用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2、正用和反用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三、用典的作用1.语言精练,内容丰富;2.含蓄委婉,情思深刻;3.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四、用典答题步骤1.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2.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用典的设题方式1.选择题2.主观题真题1.精卫词(2018全国卷三)【作者】王建【朝代】唐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2)但得:只要。
(3)何所为:做什么。
(4)穿:破。
(5)空:仅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2.(北京卷2018)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 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
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
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檄(x i席):檄文,即告示。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m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
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铜鞮(d i):铜鞮在今湖北襄阳。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
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正:正值,正当时。
相忆:相思;想念。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
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6分)14.D (“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
)15.(1)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
(2分)(2)“千古浪”“三更月” “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诸葛表” “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 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
(2分)(3)“不堪离别”“儿女泪” “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的温情。
3.2017全国卷二送子由使契丹[宋]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释]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莫道中朝第一人: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B D (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的说法不正确,把典故理解得过偏过实;苏轼兄弟也并没有“自居第一”的想法。
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的说法不正确,“家世”并无“傲人”之处,苏轼也了解弟弟,这一点无须嘱咐。
)4.2016全国卷一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镜湖:在浙江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周遭三百余里,以水平如镜而出名。
闲人:作者自称,乃愤激之辞。
官家赐与: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到会稽,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
陆游反用其典,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
官家,指皇帝,此处明指唐玄宗,实指当时的南宋皇帝。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诗歌用典的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另一方面通过对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
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
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模拟题:古风(其十五)李白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
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
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每点2分,共6 分)被檄夜赴邓州幕府金?元好问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5.本诗主要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15.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BD 15. (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