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季《小学数学教学论》期末考核

合集下载

201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K12教育文档)

201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K12教育文档)

(直打版)201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直打版)201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直打版)201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直打版)201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3-2014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试题总分:100分时间:80分钟我设计的试卷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期终试卷。

试卷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数学广角。

共分六大板块,试卷在各种题型中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画画填填、解决问题,层层递进。

一、我能填对:(每空1分,共19分)1 、一个十位数,最高位上是7,百万位和百位都是5,其他各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读作( ),这个数最高位是( )位。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亿2、400×30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 )个0。

3、65的28倍是(),288是72的( )倍。

4、一只猎狗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35千米,可写作()。

5、( )×时间=路程6、《新版小学生字典》有592页,估计一下,12本这样的字典大约有()页。

7、一个角是89度,它是( )角,一个平角等于( )个直角,一个周角等于( )平角,一个周角等于( )直角。

8、两个数的商是24,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4倍,则商是( )。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参考答案(20140609)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参考答案(20140609)

红河学院2013-2014学年春季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卷别: A卷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空间形式,数量关系2、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3、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4、口算,笔算,估算5、认识,实践6、分解和分析、做出或画出、描述和思考7、习得、保持、提取二、选择题:(8-12单项,13-17多项,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8-12 B D C D A 13-17 ACD A BD ABCD BC AC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 36 分)18、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每个要点1.2分)(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并具有一定的可测性;(2)教学内容合理恰当;(3)教学方法灵活实用,具有启发性;(4)教学组织具有条理性、教师语言简洁生动,教态亲切;(5)教学效果良好。

19、答: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有:(每个要点1.5分)(1)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2)小学生数学学习是进行初步逻辑思训练的过程(3)小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形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4)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着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20、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数学课程目标的共同特点:(每个要点1.5分)(1)数学课程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2)数学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从精英转向大众(3)数学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不是统一的模式(4)数学课程目标更加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

21、答:小学数学备课的要求有:(前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第4个要点3分)(1)备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研究习题、阅读参考书的过程;(2)备学生,即了解学生;(3)备教法,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4)编写教案,一般教案应包括如下内容:①课题名称;②教学目标;③教学重点、难点;④教具准备;⑤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1 179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算法化”是以( )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数学素养C.数学家 D.逻辑思维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 )。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所分为的四个纬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 )。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 )。

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 )。

A.感受环节B.执行环节C.运动环节D.反馈环节6.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常见教学方法的是( )。

A.叙述式讲解法B.探索一发现法C.启发式谈话法D.演示法7.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 )。

A.目标取向的评价B.量化的评价C.主体取向的评价D.过程取向的评价8.“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 )关系。

A.属种 B.交叉C.对立 D.同一9.空间定位不包括( )。

A.空间大小 B.空间方位C.空间形式 D.空间距离10.下列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 )。

A.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东师秋季期末考核作业《小学数学教学论》

东师秋季期末考核作业《小学数学教学论》

期末作业考核《小学数学教学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5分)1. 中位数答:中位数(又称中值。

英语:Median),统计学中的专有名词,代表一个样本、种群或概率分布中的一个数值,其可将数值集合划分为相等的上下两部分。

对于有限的数集,可以通过吧所有观察值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间的一个作为中位数。

如果观察值有偶数个,通常取最中间的两个数值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2. PCI原则答:PCI原则:是黛安·蒙哥马利基于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提出的认知教学原则。

要求教师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

包括:(1)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一项任务时,教师应从质量的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而不是打个勾或表示一下就了事:(2)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3)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选用学习材料。

(4)教师应多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这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学生从各种角度提出问题和作出解答,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3. 探究—研讨法答:“探究——研讨”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倡导的一种新型自然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感觉,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自然界有秩序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法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组成。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标准》中规定的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

答:2001年颁布并开始实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原来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并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

总体上分为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这一部分内容是将原来数学与计算和代数初步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内容;图形与空间,这一领域分为四个方面内容: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让学生体验处理数据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可能性;实践与综合应用,第一学段重点是实践活动,第二学段是综合应用。

2014年秋季《数学教育学》期末考核

2014年秋季《数学教育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数学教育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有意义学习答:有意义学习就是学生能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理解符号所代表的实际内容,并能融会贯通。

2.数学问题解决答:数学问题是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理论或方法,经过积极的探索、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的问题应满足下述三个特性:①接受性;②障碍性;③探究性。

“问题解决”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那种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

3.数学课程体系答:数学课程体系是数学课程的内容安排所展现的知识序列,及各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是数学科学知识体系经教学法加工而得到的学科知识体系。

4.数学认知结构答: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着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举例说明数学教育的价值。

答:数学教育的价值有以下几点:(1) 数学的实践价值是指数学对于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和意义。

(2) 数学的认识价值是指学习和掌握数学科学知识及其过程在发展人的认识能力上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和意义。

(3) 数学的美育价值是指数学在形成和发展人的科学世界观、道德色彩和个性品质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和意义。

(4) 数学的德育价值是指数学在培养发展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方面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和意义。

2.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

答:奥苏伯尔认为要产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习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必须把学习任务和适当的目的联系起来。

第二,新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具有潜在的意义。

3.简述计算机对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答:计算机对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有:(1)计算机将使传统的数学教育重心发生转移(2)计算机正改变着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3)计算机可以在数学与学生的认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4)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否使学生的代数技能受到什么损害,目前国外经验表明,利用技术可以使学生变为解决问题的能手,而且能使他们对代数概念和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以及答案一、选择题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数学是一门既研究空间形式,又研究空间关系的科学。

既研究数量关系又研究数量形式的科学。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1、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2、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3、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1)运算能力。

(2)空间想象能力。

(3)数学观察能力。

(4)数学记忆能力。

(5)数学思维能力。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五大类。

有简单地分解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类。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1、情景呈现2、复习导入 3、直接呈现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环套式的组织形式 2)、回旋式的组织形式3)多项式的组织形式 4)、反推式的组织形式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1)场所;(2)故事;(3)设计;(4)主题;(5)剪辑。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1、提示型的教学方法2、问题解决型的教学方法 3、自主型的教学方法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1、学生分析的内容 2、学生分析的任务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等四大领域。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一般是从设计教学目标开始。

12、学习评价的价值:(1)导向价值;(2)反馈价值;(3)诊断价值;(4)激励价值;(5)研究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1)、前期组织准备(2)、任务提出(3)、理解数学(4)、学习评价。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四要素的构成方式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1、生活化策略 2、操作性策略3、情境激疑策略4、知识迁移策略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儿童的经验,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儿童的思维水平等等。

2014年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理论部分2

2014年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理论部分2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考试题2理论部分:1、总体目标是什么?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数学》的基本理念?答: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论》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比较是确定有关事物_________共同点和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 的思维方法。

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______本质属性和事物内在联系_______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3.计算能力是指______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技能_______的结合。

4.联想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到_________与其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_____的思维方法。

5.归纳是通过对某类事物中的______________若干特殊情况的分析得出一般结论________________ 的思维方法。

6.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____活动状态变换_____及其__时间流程_______ ,由相互依存的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

7.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为___巩固知识_____和____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_____而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8.演绎是由__一般性较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较小的结论_____________的思维方法。

9.小学数学老师的素质由以下四方面构成:_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_________。

10.综合就是学生在头脑中把事物的_____各个部分、方面或要素___________联合成整体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二、选择题1.刺激——反应学习是一种____B ______。

A.对信号做出的反应B.操作性条件反射C.理解性学习D.操作性行为2.概念的形成以学生的_____A ________为基础。

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认知结构D.年龄特征3.狭义的课程指______ C _______。

A.数学课程B.语文课程C.一门学科D.几门学科4.数学知识是____ C ________的结晶。

A.活动B.实践C.思维D.想象5.能力是指直接影响___ A _____,使活动顺利完成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4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最新教学文档

14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最新教学文档

14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期末考试即将来临,小编为各位同学整理14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供大家参考。

14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一、填空。

(17分)1、4265480000读作( ),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是(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等于( )。

2、75425的商是( )位数,74882的商是( )位数。

3、一个角是89度,它是( )角,一个平角等于( )个直角,一个周角等于( )平角。

4、长方形是特殊的( )形。

5、梯形可以画( )条高,平行四边形有( )条高。

6、由六个千万、五十万和四个千组成的数写作( )约等于( )万。

7、在同一个平面内(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8、在○里填上、、=。

785436 ○ 785426 100个十万○ 10000000 99999 ○ 1000009、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有( )个端点。

10、已知1418=252,140180=( )。

二、直接写出得数。

(8分)6080= 96080= 18030= 72060=75050= 1750= 45090= 3620=三、作图题。

(14分)1、过A点做直线的平行线。

2、画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3、画出下面图形的高。

4、分别画出一个65度和165度的角。

四、用竖式计算。

(15分)14045= 48564= 20835= 78278= 7201900=五、估算下面个题。

(12分)60051 15130 6428043219 5838 24031六、脱式计算。

(12分)16226-256 203(86-16) 455+455 308-36060七、解决实际问题。

(20分)1、一辆汽车每分钟行驶800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要行驶288千米,需要多少小时?2、王东步行每分大约走60厘米,他从家到学校走了120步。

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3、食品厂运出4车面粉,每车装108袋,每袋面粉重25千克,一共运出面粉多少千克?4、小军5天看完了224页的故事书,其中有四天每天都是看48页,另一天看了多少页?5、一个小组26天工做了226个花篮,比原计划多做了18个,原计划每天做多少个温馨提示:同学们一定要多做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再加上大家的努力学习,每一位同学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学与教期末试卷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2、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3、互质数就是互为质数的数。

()4、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积公式,更要重视几何概念和图形性质的教学,重视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5、小数乘法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完全相同。

()二、填空题(每一空格1分,共14分)1、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和,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3、数学课程标准把小学数学课程分为四大领域,分别是:、、、。

4、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5、合作学习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2)(3) 。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1、教学方法是指()A.教师教的方法;B.学生学的方法;C.教学方式;D.是一系列教学方式的综合,既有教师教的方法,也有学生学的方法。

2、从两位数乘法法则到三位数乘法法则,是认知结构的( )过程。

A.同化;B.顺应;C.平衡;D.适应3、在加法意义的教学中,要渗透的集合思想是()A、交集思想;B、并集思想;C、差集思想;D、补集思想4、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梯形的面积公式,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A、实验后归纳;B、研究具体算题,根据算式归纳;C、根据概念的属种关系,由已有的公式演绎;D、借助图形变换由已有的公式演绎;5、能够清楚地反映部分与总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统计图是()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扇形统计图;D、复式折线统计图6、实践与综合应用常见的学习形式中,()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收集,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学习活动。

A、数学制作;B、数学游戏;C、数学调查;D、数学实验7、“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A.主要方式但不是重要方式;B.重要方式但不是主要方式;C.既是主要方式又是重要方式;D.既不是主要方式又不是重要方式。

14级期末考试数学试题(1).doc

14级期末考试数学试题(1).doc

罗平职校2015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考试科目:14级专业班数学 _____________考试班级:14春专业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 考场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一、选择题(共18题,每题3分,共54分)1、下面各数列中,是等比数列的是( )A、0, 2, 4, 8 B> 1,3,9,27 C、12,9,6,3 D、1, 3, 7, 92、数列{aj的通项公式是色=2n,则遍= ( )A、8;B、16;C、10D、123、数列一1, 1, —1, 1,…的是%= ( )A、1;B、-1;C、0D、24、已知数列{色}的通项公式是a” =2斤-5 ,那么a2n= ( )A、2n-5B、4n-5C、2n-10D、4n-105、在等比数列{色}中,已知勺=2,°5=6,则逐= ( )A、10B、12C、18D、246、数列-3,3,-3,3,…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a n=3(-1)n+1B、a n=3(-1)nC、a n =3-(-1 )n D> a n =3+(-1 )n7、{给}是首项di = l,公差为d=3的等差数列,如果為=2005,则序号n等于( )A、667 B> 668 C、669 D、6708、在等差数歹!|⑷中,已知/+禺二16,则日2+日io二A、12B、16C、20 I)、249、下列物理量不是向量的是( )A、速度B、质量C、力D、位移T10>将向量a ,b的起点放在一起,则从Q的终点到b的终点的向量是( ) T T —> T -> -> —>A、a + bB、a — bC、b-一aD、011、已知A( -3 , 4),B(5,7),则AB =( )A、(-8,- 3)B、( 8 , 3 )C、(-8, 3 ) D> ( 8,- 3)12、已知〃、E、F分别是△昇%的边%、刃、肋的中点,且花二,CA^b ,乔说,则下列各式:①而七一班②莎“ +打③乔二一臨2 2 2 2+爲④丽+莎+不丸其中正确的等式的个数为()2A. 1B. 2 »C.3D. 413、设0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则品量0B相等的向量()A、1个B、2个C、3个D、4个14、已知a=(3,l) b=(-2,5),则3a・2b二()A、(13, -7)B、(5, -7)C、(5, 13)D、(13, 13)15、-401是等差数列一5,-9,-13,…的第()项()A、9916、已知a(3,-2)B> 98b(-3, -4),则a・b=C、100D、97()A、0B、1C、D、217、已知°心,3)与厶(2,-1)共线,贝!lx=()A、2B、--C、6D、・62 218、已知lal=5, lbl=6, <a*b>=60°,则a •b=()A、15B、15V2C、15^3D、10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数列2, 4, 6,…的通项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比数列2, 4, 8,…的公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等差数列仏}中,(1 )已知①=2,d =3,n = 10,求_____(2)已知⑷=3,a n = 21,J = 2,求n =4、已知%=二,则心= ___________n + 15、若向量a的起点坐标为(3, 1),终点坐标为(一3, —1:坐标为:________ .6、在数列a}中,若吗=1,a n+]= % + 2(n > 1),则该数列的通项①7、按规律填数:1, 2, 4, 7, _________ , 16.8、等差数列⑷}屮已知①=6,d =3,则①=_____ ・9、数列丄,-丄,1, -丄,…的一个通项公式是2 4 8 16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常数列2, 2, 2,…,2是等差数列,不是等比数列。

小学数学教学论试卷

小学数学教学论试卷

小学数学教学论试卷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一章1.什么是数学课程?课程有哪些表现形式?关闭提示答案:小学数学课程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标准及其进程的总体安排。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设计的数学教学的内容、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数学教学活动进程的总和。

数学课程的表现形式:设计好的课程要通过一定的课程文件来表现,我国的课程文件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

2.新的数学课程有哪些理念?关闭提示答案: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2.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4.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6.建构发展性教学评价观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怎样理解各部分目标之间的关系?关闭提示答案:1。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p ^p 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地又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提出要求。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无主次之分,互相联系,互相融合。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落实。

要全面落实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第二章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有何不同?关闭提示答案:教学大纲中,有关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

知道: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它指的是什么,并能识别它。

2014年秋季《小学数学教学法》期末考核

2014年秋季《小学数学教学法》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小学数学教学法》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1.数学的严谨性: 是指数学中每一个定理、定律都要经过严格的证明才能得以成立。

2.数学的形式化:所谓“数学形式”,就是用特定的数学语言,包括数学的符号语言、图象语言和文字语言,表达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空间结构和数量关系,即具有相对固定样式的数学概念、法则、结论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是指为达到数学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问题,以及安排和呈现它们的方式。

一定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有相应证。

14.电化教学: 是指利用声、光、电原理设计的教学设备,主要包括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

4.数:是一个用作计数、标记或用作量度的抽象概念,是比较同质或同属性事物的等级的简单符号记录形式(或称度量)。

代表数的一系列符号,包括数字、运算符号等统称为记数系统。

在日常生活中,数通常出现在在标记(如公路、电话和门牌号码)、序列的指标(序列号)和代码(ISBN)上。

在数学里,数的定义延伸至包含如分数、负数、无理数、超越数及复数等抽象化的概念。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要有效地运用小学数学教学手段,教师需具备哪些基本条件?(1)、要具有人本意识。

新课程标准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就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健康的成长。

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人本意识,不是把学生当作我们教学的对象,而是当成与自己平等的数学学习的伙伴,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需求,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性。

(2)、要具有数学专业知识与理论。

必要的数学专业知识与理论是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素养的基础。

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数学知识应该懂得其来龙去脉,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考核说明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考核说明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考核说明一、考核制定依据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考核说明是根据《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参考教材是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小学数学教育学》(汪绳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说明中的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不会超出课程教学大纲与参考教材的范围与要求。

本考核说明是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期末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考核对象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专科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三、课程总成绩的计算方法本课程的考核形式为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考核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考核成绩的70%。

(一)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和形式本课程形成性考核为课程平时作业。

平时成绩分四次,每次正确、及时完成作业100%者得100分;每次正确、及时完成作业80%以上者得80分;每次正确、及时完成作业60%以上者得60分;每次正确、及时完成作业40%以上者得20分;每次正确、及时完成作业40%以下者得0分。

四次作业的平均分占总成绩的30%。

(二)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和形式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期末考试是全省统一的结业考试,它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考试,因此,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一定的区分度。

试题应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广播电视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考试旨在测试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所包含的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所学习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期末考试的命题原则是在考核说明所规定的范围内命题,注意考核知识点的覆盖面,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其分值在期末试卷中的比例为:4:4:2。

考试时不得携带除书写用具以外的任何其它用具。

1.命题原则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程度及基本技能的运用。

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按照识记、了解、掌握三个层次,确定了考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2.考核形式及时限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卷面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小学数学教学论》期末考核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期末考核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5分)1.发现法答: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2.课程内容答:是指按照一定要求制定的各门学科中特定事实、观点、原理、方法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3.数学交流答:数学交流大体包括数学思想的表达,把自己的信息以某种形式(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普通语言或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数学思想的接受,以某种方式(听、读、看等)接受来自他人的思想;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

把数学思想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有哪些?答: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⑴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

学校的重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一定数学素养。

⑵儿童发展的需要。

数学课程目标更多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儿童未来步入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

近些年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重视学生的发展,设计为所有人的数学,让所有人都掌握数学。

⑶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现代数学的发展,对数学科学和数学学科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中小学数学内容绝大部分是十七世纪以前形成完整体系的内容。

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

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2.近现代的数学教学材料有哪几类?答:随着近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数学教学手段也在逐步发展,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具和学具相继出现,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标志。

这些材料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结合有关内容设计的教具、学具。

如学习认数和四则计算的小棒、插板等,几何形体模型等。

2014年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题

2014年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题,计40分)
1、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标准: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国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
另一方面,双基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不能把双基孤立起来加以绝对化。首先,双基要精选,要以终身学习和发展为取向,而不能仅以学科需要和发展来定位学科的双基内涵;其次,双基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只有与其他两个维度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功能。传统的双基教学认为知识和技能的价值是第一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的成果。反之,如果你不承认、不尊重、不认识和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独立性”,那你不仅不能在教育或教学工作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造成严重恶果。
我们应该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等八个基本特性。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学习的基本特性,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
此材料正暴露出我们教育上的一个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过分地放大了教育的“塑造”功能。在无意或无奈中,让儿童适应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在课程、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是“保本”的教育,是不大在意鼓励学生冒尖的。因此,发现了成绩突出有潜质的学生,我们就首先想到的是这位学生已没有了拖集体后腿之虞。而一旦有所谓的“差生”出现,警报立即拉响,对某些学生身上出现的“欠缺”,无条件地给予补上。至于学生产生“欠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身上的亮点是什么,已然无暇顾及。这也许就是我们同许多西方国家在教育上的差异。我们着重一个孩子在头脑中储存了多少知识,而西方国家看重的却是如何尽可能地开发一个人的大脑。这种教育上的差异,是以无数头脑潜能的毁坏和浪费为巨大代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数学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5分)
1.随机现象
答: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或实例,所得的结果不确定,在实验之前无法预测实验结果。

2.电化教学手段
答:是指利用声、光、电原理设计的教学设备,主要包括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

3.开放性问题
答:从狭义上讲,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所谓解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从更广义的角度,开放性问题意味着一个较为复杂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经历提出假设、对数学情境作出解释,计划解题的方向,创造一个新的相关的问题或进行概括等等,也就是说在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收集到有关学生更多方面的信息,从而说它更具开放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对比《大纲》,具体分析《标准》对“数与代数”的内容有何调整?
答:“数与代数”是《标准》设计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在这个领域内容中,把以往数学与计算、代数初步知识、量与计量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与更新,形成新的学习内容。

对于整数的认识,《标准》提出认识和感受大数的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估计”。

而《大纲》的要求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

标准增加了负数的认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和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大纲中没有的内容。

2.如何理解“获得一些初步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实
施中的注意要点是什么?
答:《标准》提出的“获得一些初步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是指学生经历实践活动之后,初步懂得一些实践活动的操作步骤、操作方法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这些活动经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份宝贵积累,它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是指数学的应用问题,它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为知识的综合应用创造条件。

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实践活动的指导。

数学的实践活动并不是“放羊式” 的活动,它仍需要教师的指导。

在教师的指导中,应重点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操作步骤与操作方法,以便为他们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

(2)加强综合设计的指导。

开展实践活动并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力求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方法的优化及智慧的开发。

因此,在设计实践活动中,要考虑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

3.要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教学方法的优化来自于苏联教育家的“最优化”理论和实践。

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而不是自发的、偶然的选择,是最好的、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程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

” 要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我们要做到:(一)教师要熟悉各种方法,能有效地运用其中每一种方法,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二)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先按教学目的和任务将教学内容具体化,找出重点、难点并将教材划分为逻辑上完整的几个部分,然后选择对每个教学阶段最适用的方法,并把它们恰当的结合起来,形成该节课的最优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考虑教学过程效率的高低。

4.小学数学学习考评的内容有哪些?
答:小学数学学习考评的内容有: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数学的能力。

5.简答现代教学方法呈现的新特点。

答:(1)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为基本特征,力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4)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着重研究学生,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会学。

(6)开发非智力因素,力求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

三、论述题(共35分)
1.论述学生是否需要建立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15分)
答:数感就是指数字反面的天分,以及逻辑思维这些,学生需要建立数感。

要培养这些最关键的是要和实际结合,多联系实际,在实际中发现,再结合教材多加推理。

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忌讳的是和脑筋急转弯联系。

学生在运算中,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学习中,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行,估算,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能用有理数的大致范围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2.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数学彩条。

(20分)
答:数学彩条,也叫奎逊耐彩色棒,是一种现在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应用十分广泛的小学数学学具。

数学彩条由十种颜色、十种长度的木条(或塑料棒)组成。

每根彩条的横截面都是边长为1 厘米的正方形。

十种颜色分别是白色(b)(括号内字母为该颜色名称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22 个、红色(h)——12 个、绿色(l)——10 个、紫色(z)——6 个、桔黄色(j)——4 个、深绿色(s)——4 个、乌黑色(w)——4 个、咖啡色(k)——4 个、天蓝色(t)——4 个、橙色(c)——4 个。

共74 个。

十种彩条的长度分别是1 厘米、 2 厘米、3 厘米……10 厘米。

小学数学各年级的主要内容都可以通过操作数学彩条,使学生建立起较深刻的感性认识,进而建立起有关数学内容的模型和表象。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用白色的彩条(b)表示 1,其他颜色彩条分别表示2,3,……10。

这样,就可以用它认识整数和四则运算。

例如:(1)两个彩条接起来同另外一个彩条一样长,用这种关系可以表示数的组成。

(2)用一个橙色彩条和若干个白色彩条,就可以表示11-19 各数。

(3)加法和减法:两个彩条连接在一起就可以表示相加。

把两个彩条并排摆在一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长短,两个彩条之间的关系就是表示减法。

两个彩条相差部分同某一个彩条一样长,这个彩条表示的数就是减法的差。

(4)乘法和除法:用单一颜色的彩条连在一起,表示 n 个相同加数连加,用这种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乘法的意义。

(5)认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用彩条表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应用题的涵义,准确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6)用其他颜色的彩条表示1,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分数。

此外,运用数学彩条还可以进行思维训练和开展智力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