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

合集下载

青鱼患上了肝胆综合征怎们办?

青鱼患上了肝胆综合征怎们办?

青鱼患上了肝胆综合征怎们办?
图:青鱼
可食用的青鱼个体大,肉厚,刺大而少,是很多消费者的选择,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许多水产养殖户都会养殖青鱼,但是青鱼容易患肝胆综合征,当青鱼患病了应该怎么办?
【常见问题】:青鱼患上肝胆综合征怎么办?
【解决办法】:
1、制投喂,保肝护胆,控制继发感染,调节水质。

首先降低饲料蛋白质含量,逐渐采用28%的草鱼料饲喂,并且控制投喂量,喂七成饱较为合适。

2、内服保肝护胆药物:采用市售的保肝药物内服,同时可以内服Vc 80~100毫克/千克鱼体重,连用5~7天。

控制继发感染:采用50毫克/千克鱼体重的氟苯尼考等抗菌素进行内服,杀灭继发感染的病原体,连用5~7天,同时外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剂进行消毒,每3天消毒一次,连用2~3次,一般7天后死亡减少。

3、了防止复发,7天后可再用三黄散、大蒜素等中药拌料投喂,
连用3~5天,对巩固疗效非常好。

4、采用光合细菌制剂、EM菌和硝化细菌、亚硝化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外用改水,防止由于水质因素所引起的死亡。

总结:青鱼肝胆综合症主要病因是饲料蛋白质偏高,投喂量偏大,造成生长过快,加重肝脏负担而引起,所以在给青鱼投食的时候可以减少喂食量,以免造成生长过快导致患上肝胆综合征。

鱼类肝胆综合症致病机理及饲料防治措施

鱼类肝胆综合症致病机理及饲料防治措施

鱼类肝胆综合症致病机理及饲料防治措施肖世玖;侯艳君;刘丈斌;周岩民;王恬【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2页(P64-65)【作者】肖世玖;侯艳君;刘丈斌;周岩民;王恬【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210095【正文语种】中文肝胆综合症是鱼类集约化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疾病。

鱼类肝脏代偿能力强,肝胆综合症早期病症不明显,但患病群体大。

患病鱼体肝脏、胆囊等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造成鱼类采食量下降,甚至出现不摄食现象,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其他致病菌更容易侵染鱼体,患肝胆综合症的鱼类常常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状。

药物、病菌(包括寄生虫)等对鱼体产生不良刺激时,会加重肝胆综合症的危害性,引起鱼类死亡,在分塘、捕捞等应激条件下尤为严重。

近年来,由于养殖密度增大、配合饲料质量不统一、污染物过量排放等极易诱发淡水鱼类脂肪肝、肝脏细胞坏死等病变,进而加剧了鱼类肝胆综合症的暴发频率。

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鱼类肝胆综合症是确保养殖效益的关键所在。

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鱼类肝胆疾病的病症、病因,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

一、肝胆功能1.分泌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可以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2.代谢功能各种营养物质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进行处理、加工,合成有机体所需的多种蛋白,合成和分解糖原,参与维生素和激素的代谢。

3.解毒与防御功能鱼体吸收以及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可经肝细胞转化或结合作用,形成无毒、低毒或易溶解的物质,并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消除或降低毒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肝脏巨噬细胞有较强的吞噬能力,能清除细菌、有害物质及衰老的白细胞。

二、肝胆综合症的病症与病因分析1.病症鱼类发生肝胆综合症后主要表现为:①肝脏颜色发黄有斑点,甚至呈豆腐渣状,质脆、轻触易碎。

鲤科鱼类肝胆综合症防治方法探讨

鲤科鱼类肝胆综合症防治方法探讨

作 者单 位 黑 龙 江 省 牡丹 江 市 水 产 技 术 推 广 站
7 6 蠹 l l 期
用 外用药 物泼洒 和药 饵内 服相结 合的
办法 进行 治疗 。外用 药可 选用正 规厂
家生 产 的 有 批 号 的 “ 解 毒 保 肝 类 药
物 ” 全 池 泼 洒 ,一 般 可 连 用 3 日 ; 内
绿色 ,肠管 内无食 或少食 。取池 水进 行检测 :水温2 5 . 6 ℃、p H 7 . 5 、非离子 态氨 t E。通过 对上述 各项指标 和养殖 户提供 的养殖面 积 、放
服可 用 “ 恩诺 沙 星 ”和 “ VC” 制 成 药 饵 投 喂 ,一 般 可 连 喂 5 日 ~7 日。
养密度 、饲料投喂 以及水 质化 验分析结果 分析 ,最 后诊断为水 体亚硝酸盐 超标 引
4 . 重 金属污 染 。池 塘底泥或 水源 中若汞 、镉 、铅 、铬 、铜等 重金 属含量较 高 时 ,可使鱼体 中重金属含 量成倍数富积 ,也可诱发 肝胆综合 症。
年 ~5 年彻底 清一次塘 。
2 . 合 理 调 整 放 养 结 构 , 科 学 控 制
放养 比例和密 度。
三 、案例 分析
在2 5 c m左 右 ,水 源 充 足 无 污 染 ,每 3
形成 大量的残 留和富积 ,进而影响鱼 类的肝胆功 能 。当鱼类 的肝细胞 变性 ,解毒 功能 下降 引发代 谢功能紊乱 时 ,可使 鱼体内的 氨浓 度超标 ,导致鱼类 无食欲 ,使
胆汁 在胆囊 内大 量积存 ,形 成炎症 ,造 成药源性肝 胆损伤 。
善 ,会导致 鱼体 质和 免疫 力下 降 ,感染细菌和 病毒等而使 肝胰脏受 损 ,进而导 致
肝胆综合 症的发生 。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
于 国 军 , 闰 立君 ( 1 . 石家庄市黄壁庄水库渔政监督管理站 ,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9 1 ; 2 . 石家 庄 市 水产 技 术 推 广 站 , 河 北 石家 庄 0 5 0 0 9 1 )
肝 脏是 鱼体 最 大 的腺 体 和 代 谢 器 官 , 参 与体
内 的消化 、 代谢 、 解毒 、 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 多种 功能 。 胃肠 吸 收 的物 质 , 几乎全 部进 入肝脏 , 在 肝脏 内进行 合成
尤 其维生 素易 失效 , 且不 易混 匀 。
3 发病原因
诱 发该 病 的 因素包括 水体 环境有 毒 物质 和饵
4 防 治 措 施
肝胆 综合 症 的病 因较 复 杂 , 该 病 也 是 多 种 因 素 叠加 的结 果 。所 以必 须 采 取 综合 措 施 , 预 防 该 病, 有条 件 的鱼塘 应 坚 持 每年 冬 春 季 干塘 及 时 清 除 过厚 的底 泥 , 彻 底 消 灭底 泥 中 的病 原微 生 物 和
《 河北 渔业 ) ) 2 0 1 4年 第 9 期( 总第 2 4 9期 )
o病 害防治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6 7 5 5 . 2 0 1 4 . 0 9 . 0 2 4
采 取 综 合 措 施 防 治 鱼 类 肝 胆 综 合 症
发生 , 死亡 率 高 达 3 0 , 给养 殖 户 造 成 了重 大 损 失 。笔者结 合实 践经 验谈一 下在 肝胆 综合 症预 防 过程 中 的体 会 , 以期 对 肝 胆 综 合症 的预 防起 到参 考作 用 。
脏是 鱼体最 大 的解 毒 器 官 , 一 般毒 物 经 肝 代谢 或 解毒 , 毒物 本身 或代谢 物可 损伤 肝实质 细胞 , 肝 损

草鱼肝胆综合症防治方法

草鱼肝胆综合症防治方法

草鱼肝胆综合症防治方法一、症状病情较轻时,鱼体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鱼体色、体形等无明显改变,有时尾鳍边缘发白发干,仅食欲不振,游动无力,有时焦燥不安,甚至窜出水面,生长缓慢,死亡率不高;病情严重时,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鱼体有浮肿感,鳞片松动易脱落,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或静止于水中,食欲下降,反应呆滞,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翻转,不久便死亡。

解剖发现肝脏颜色发生变化,呈花斑状、土黄色、黄褐色等,胆囊变大且胆汁变黑。

此外,鱼体抗应激能力很差,当捕捞或运输时,常会引起鱼体全身充血或出血,出水后很快发生死亡,或在运输途中死亡。

二、发病原因1、鱼类摄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过多饲料配方营养不当或人为乱投饲料(如用鲤鱼料喂团头鲂或草鱼,用鱼苗、苗种饲料喂成鱼等)导致鱼类摄食的营养中能量蛋白比过高,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生化代谢。

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其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大量的肝糖积累和脂肪浸润,造成肝肿大,色泽变淡,外表无光泽,严重的脂肪肝还可引发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

2、维生素缺乏如胆碱、维生素e、生物素、肌醇、维生素b等都参与鱼体内的脂肪代谢,缺乏上述维生素均会造成鱼体内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积累,诱发肝病。

3、投喂饲料过度,每天多次不间断地投喂,引起鱼体生长过快,出现肥胖和肝病。

4、滥用药物。

目前,一些养殖户在鱼病防治上仍然还是以化学药品为主,而这些化学药品的不正确使用会造成鱼类肝脏的损伤。

5、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6、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

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对鱼类有毒,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

7、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

如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引发鱼类的肝胆类疾病。

草鱼肝胆综合征的防治

草鱼肝胆综合征的防治

草鱼肝胆综合征的防治一、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1、发病症状:病鱼鱼体发黑,消瘦,尾鳍发黑,鳃丝水肿,发白或烂丝,大多离群独游于水面、岸边或下风口处。

投饵时不吃料。

剖开腹部,肝脏呈土黄色,颜色变淡或苍白,呈花斑状。

用手捏易碎,放入水中易散开。

肝囊肿大,胆壁变薄,胆汁呈墨绿色,肠道内无食或少食。

2、流行情况:该病一般多发于5月~7月,7月为发病高峰期。

投喂颗粒饵料的精养塘发病率高于投喂菜粕的一般塘口;发病快,死亡率高,从发病到死亡3~5天,一周左右就大批死亡,严重塘口10天左右死亡率高达60%以上。

二、病因分析,该病一般发生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且都是投喂的配合饲料,经调查分析其致病的因素主要有:1、塘口水质差。

发病塘口水源差,换水量小,水质较肥,透明度都在30厘米以下,经检测水中的氨氮大多在0.2毫克/升以上,pH值的日差变幅较大,这些因素会影响到鱼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甚至会对鱼体的某些组织器官造成损伤,使鱼体的抵抗力下降,易诱发该病;2、饲料因素。

投喂过量的颗粒饲料、颗粒饵料配方不合理、投喂了变质饲料,致使鱼体组织器官诱发该病;另外某些饲料厂家为了尽量降低饵料系数,在饲料中添加了过量促生长的化学剂而使鱼发生此病;3、大量防病药物的频繁、超量使用。

目前在鱼病防治上仍以化学药品为主。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不注意生态防病、鱼种消毒、药饵预防工作,一旦有病,频繁、超量用药,降低了鱼的抗病力,易造成药源性的肝损伤;4、池中重金属含量偏高,有些池塘的底质土壤或水源中含有汞、镉、铅、铬、铜等重金属较高,使鱼体中重金属积累过高,也可能诱发此病。

三、预防方法1、彻底清塘消毒,加强水质管理。

保证水深在1.5-2.2米,透明度在35cm以上,保证新鲜充足的水源,生长旺季保证每天加、换水20cm,每半个月每亩15公斤生石灰配合碘王消毒一次。

每年年底要清塘消毒;2、合理调整放养密度,控制水体载鱼量。

放养鱼种以冬放为宜,选择体质健壮、无病纯正的鱼种,亩放鱼种600尾左右,并搭配20%的肥水鱼,坚持鱼种消毒。

草鱼肝胆综合症的防治方案和治疗难点

草鱼肝胆综合症的防治方案和治疗难点

草鱼肝胆综合症的防治方案和治疗难点草鱼肝胆综合症是继草鱼出血病之后又一预防和治疗难度都较大的草鱼疾病,但草鱼肝胆综合症的普遍性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大大超过草鱼出血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笔者力图对草鱼肝胆综合症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本文让渔民比较全面地了解草鱼肝胆综合症的形成原因、发病特征、防治难点,启发渔民正确理性地看待药物治疗的作用,自觉地在养殖生产中规范自己的养殖行为,规避不利因素,运用好调控、保健、预防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现有养殖模式下的草鱼死亡风险,实现丰产丰收。

一、草鱼肝胆综合症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迄今还未见关于草鱼传染性肝炎的报道,那么,草鱼肝胆综合症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可以从近30年来池塘养殖模式的变化中寻找答案。

在湖北地区,过去的池塘草鱼养殖模式是:鱼苗培育:单养,5月初,一般按10万尾/亩左右放养草鱼苗,经过20d左右的饲养,体长达到82.5px左右,即为夏花鱼种(俗称“寸片”)。

鱼种培育:以单养为主,一般按2000-30000尾/亩放养夏花鱼种,经3-5个月左右,饲养成体长10-415.00000000000006px左右的秋片(秋季称秋片)、冬片(冬季称冬片)、春片(次年春天称春片),如果要养成体长415.00000000000006px重50g的大规格当年鱼种,夏花放养量不超过5000尾/亩。

鱼种亩产100-200kg。

二龄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多品种混养,投放规格50-100g/尾的草鱼种,年底一般达到0.75-1kg/尾,规格250-500g/尾的二龄草鱼种,年底可达2kg左右。

6-7月,还在成鱼池中,按200-300尾/亩套养规格12-350px的鱼种(30尾左右/500g),到年底可收获250g以上的二龄大鱼种,再转入下一年的成鱼养殖,按70尾/亩左右放养,到下一年底可长到2kg /尾左右。

成鱼养殖混养亩产500kg左右。

从鱼苗养到成鱼,需三年的养殖周期。

从鱼苗到夏花阶段,采用混合堆肥法或豆浆培育法等方法培育夏花;从夏花至鱼种阶段,以投喂芜萍、浮萍、水草、陆生嫩草、蔬菜为主,适当补充饼粕一类的精饲料;成鱼养殖阶段,以喂黑麦草、苏丹草为主,适当投喂饼粕、大麦、小麦等精饲料。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6755.2014.09.024采取综合措施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于国军1,闫立君2(1.石家庄市黄壁庄水库渔政监督管理站,河北石家庄050091;2.石家庄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石家庄050091) 肝脏是鱼体最大的腺体和代谢器官,参与体内的消化、代谢、解毒、免疫等多种功能。

胃肠吸收的物质,几乎全部进入肝脏,在肝脏内进行合成转化、储存。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我们理应重视对鱼体护胆保肝。

但近些年来,受高密度养殖的影响,鱼类肝胆综合症成为水产养殖的高发病。

尤其是草鱼、框鲤、武昌鱼、罗非鱼等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中普遍发生,死亡率高达30%,给养殖户造成了重大损失。

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谈一下在肝胆综合症预防过程中的体会,以期对肝胆综合症的预防起到参考作用。

1 临床症状鱼体发黑,体表完好,常溜边上浮,游动无力反应迟缓,有时乱窜,常腹部膨大,摄食减少,鳃丝红肿。

随着病情发展,受到应激时易出现胸、腹、背鳍出血现象。

2 剖检变化剖检后可见腹腔积水,肠道无食,常充满黄色粘液,肠壁变薄无弹性,肝脏肿大,常呈花白肝或色淡发黄。

有时伴点状出血,质酥易碎,肝组织内存有脂肪颗粒或白色结节。

3 发病原因诱发该病的因素包括水体环境有毒物质和饵料营养不匀衡等,这些因素长期作用鱼体造成鱼体免疫力下降或直接诱发该病。

3.1 水体环境养殖密度过大,水体老化,水中长期溶氧不足,有机物厌氧分解盛行,底质底层水中积累大量有害物质。

如低级脂肪酸、胺类、重金属,再加上过度投饵积累的代谢废物氨类。

使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长期超标,对鱼体免疫系统的破坏不可逆转。

是肝胆综合症的重要应激诱因。

3.2 中毒性因素饵料和水中的多种毒物包括化学毒物(敌百虫、硫酸铜、棉酚等)、植物毒素、霉菌毒素(黄曲霉素、代谢毒物如氨、胺类等)。

这些毒素都对肝脏有特异的毒性作用,可使肝脏严重损害。

由于肝脏是鱼体最大的解毒器官,一般毒物经肝代谢或解毒,毒物本身或代谢物可损伤肝实质细胞,肝损伤后,来自肠道内毒素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内循环,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液外渗,产生出血倾向。

谨防鱼类肝胆综合症的管理措施

谨防鱼类肝胆综合症的管理措施

谨防鱼类肝胆综合症的管理措施摘要: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发展,导致养殖环境恶化,鱼病暴发和流行,从而出现了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鱼类肝胆综合症,给部分养殖户造成较大损失。

鱼类肝胆综合症主要在6-10月流行,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鲫鱼、鲤鱼、斑点叉尾?t、乌鳢、虹鳟、团头鲂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发展,导致养殖环境恶化,鱼病暴发和流行,从而出现了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鱼类肝胆综合症,给部分养殖户造成较大损失。

鱼类肝胆综合症主要在6-10月流行,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鲫鱼、鲤鱼、斑点叉尾?t、乌鳢、虹鳟、团头鲂、罗非鱼等鱼类,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生,且病程较长,重复发病率高,且经常由于误诊而不能对症用药,死亡率可高达50-60%,甚至60-90%,造成惨重损失。

主要症状:发病早期,病鱼体表无明显变化,仅游动无力,摄食后出现窜游、暗浮头或痉挛等现象。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体色逐渐变暗,胸腹部、眼眶、鳃盖、鳍基充血。

解剖鱼腹,可见体腔内脂肪大量积累,肝胰脏不同程度肿大,颜色变淡或呈土黄色,随着病情的加重,肝胰脏逐渐变黄发白,最终形成黄白相间的“花肝”症状;胆囊肿大,胆汁颜色变淡,胆囊外壁附有些许银色外膜;肠道外壁无明显症状,但内壁严重充血,肠道弹性很差,轻拉可断成几节。

发病原因:从目前研究结果来看,引起肝胆综合症的原因主要有4类:1、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致使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2、用药不当。

如长期使用敌百虫类杀虫药物,虽然其本身的毒副作用不是很大,但长期或过量使用,水体和鱼体内大量积累,而对鱼类肝胰脏造成损伤。

3、饲料问题。

由于长期饲喂营养配比不合理或添加了激素的配合饲料,或氧化变质的饲料等,引发鱼类肝胆综合症。

4、人为因素。

鱼类放养搭配不合理,长期过量投喂饲料,或高温季节肥料用量大,增氧、注水措施跟不上等,都会引发鱼类肝胆综合症。

草鱼肝胆综合症的诊断及防治(1)

草鱼肝胆综合症的诊断及防治(1)

肝胆综合症是近两年在草鱼养殖过程中发生较为频繁的鱼病之一,对草鱼养殖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此疾病的症状因在外观上与烂鳃病、肠炎、赤皮病有近似之处,极易被渔民误诊为传统的草鱼三病,导致错误用药,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耽误了鱼病的治疗,给渔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鱼类肝胆综合症的症状草鱼患肝胆综合症后,其肝脏、胆囊、鳃、肠道等器官、体形以及活动情况都会出现异常,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烂鳃,但有别于一般的细菌性烂鳃病。

轻症草鱼鳃丝暗红,充血水肿;重症草鱼鳃丝末端腐烂分裂,部分鱼类鳃丝上有绿色泥苔,没有明显的“开天窗”现象。

此疾病潜伏期比细菌性烂鳃病时间要长。

2.肠道发炎,患病晚期的草鱼与一般的细菌性肠炎病症状较为近似,肠壁有少量血丝,肠道内无食物而充满黄色粘液,肛门红肿,患病早期的鱼类肠道内可能有少量食物,病症较轻。

3.患病草鱼肝脏失血肿大,变黄、发白或局部呈绿色块状,成为花肝,脂肪含量偏高,质脆易碎,组织松散。

4.患病草鱼胆囊膨大充盈,胆汁丰富,呈绿色或墨绿色,少数重症草鱼在死亡以前会有少量胆汁外溢,扩散至相邻的内脏器官或肌肉表面。

5.患病草鱼体色暗淡,背、腹部局部鳞片松散、晦暗,少数背部肌肉腐烂,部分患病草鱼胸腹部、眼眶、鳃盖、鳍基充血;尤其尾鳍基部充血明显,眼球突出并伴有血丝;部分鳍条末端腐烂分叉,以尾鳍最为严重。

6.体形不正常,比正常鱼较为短粗,腹部膨大,早期和晚期患病鱼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现象,解剖后可见体内脂肪富集。

7.活动情况异常,发病初期池中病鱼漂游池边、反应迟钝、食量减少、病鱼体表无明显变化,摄食后出现窜游或痉挛,而重症草鱼几乎不摄食,在池边单独游动,多在凌晨死亡。

二、疾病的发生与危害此病多发生在主要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精养塘,主要危害一龄、二龄草鱼鱼种。

流行季节主要从5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龄草鱼鱼种的培育过程中,多在8月下旬或9月初发病,病情可持续30~40天,死亡率在20%~40%。

鱼类肝胆综合症识别与防治方法

鱼类肝胆综合症识别与防治方法

鱼类肝胆综合症识别与防治方法中国水产频道报道,鱼类肝胆综合症是近年在鱼类养殖中频繁发生的一种新的鱼病症状,其主要危害对象是青鱼、草鱼、鲫鱼、鲤鱼、团头鲂,严重影响了养殖的经济效益。

病鱼尾鳍、背鳍的鳍条尖发白,体表无任何明显症状,病鱼的口腔及眼球周围均无明显症状。

将活的病鱼拎起来,有少量血液从鳃盖下方流出,掀开鳃盖,鳃部有大量的淤血,黏液很多,轻轻刮去淤血和黏液可见鳃丝严重充血,但鳃丝却很完整。

剖开腹部可见肝脏肿大,色泽变淡或土黄色,随着病情的发展肝脏逐渐变黄发白,最终形成黄白相间的“花肝”症状。

肠道外壁无明显症状,但内壁却严重充血,肠道弹性很差,轻拉可断成多节,但肠道中仍有少量的食物。

该病的流行季节主要从6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都有发生。

主要危害对象是:青鱼、草鱼、鲫鱼、鲤鱼、团头鲂,不论鱼种和成鱼都有发生。

近年来呈高发的趋势,并且有进一步蔓延的可能。

该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初步认为发病原因有以下两种可能:由于有些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了一些激素或营养配比不合理,使得肝胆综合症频繁发生。

由于近年来使用配合饲料的意识增强,而一些饲料厂家为了片面的追求利润,在饲料中添加了一些类如喹乙醇类的激素,鱼类服用这些激素后,虽然生长加快,饵料系数降低,但是这些激素长期在体内形成大量积累,导致鱼类发生一些应激性出血病或肝胆病变---发病率最高的肝胆综合症。

另外,有时投喂的配合饲料其营养配比有时不能适合鱼类的营养需要,如蛋白质含量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偏多等。

当蛋白含量偏高时,导致饲料能量蛋白比过高,这样容易引发肝脏脂肪的积累,破坏肝功能,影响鱼类的正常代谢。

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时,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生理机能,其主要病变部位就是肝脏,造成肝脏肿大,色泽变淡,或土黄色,甚至形成黄白相间的“花肝”症状,使肝脏失去正常的生理机能,从而引发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发生。

这些杀虫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并不是很大,但是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会在水体和鱼体内形成大量的积累而影响鱼的体质。

鱼肝胆综合症要综合防治

鱼肝胆综合症要综合防治

鱼肝胆综合症要综合防治摘要: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鱼肝胆综合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各种养殖鱼均可发生肝胆综合症,尤以鲤鱼、草鱼最突出,一般以成鱼发病率高。

导致鱼发生肝胆综合症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病原微生物感染。

如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及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鱼肝胆综合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各种养殖鱼均可发生肝胆综合症,尤以鲤鱼、草鱼最突出,一般以成鱼发病率高。

导致鱼发生肝胆综合症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病原微生物感染。

如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及弹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鱼发生肝炎。

病原微生物在鱼肝脏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

⑵营养性因素。

饲料营养水平过高容易引发鱼类肝病。

高蛋白质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的正常生理代谢;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引发脂肪肝;投喂含脂肪过多的饲料能直接引起肝病。

此外,饲料的营养指标与养殖对象不合适,如用鲤鱼饲料喂团头鲂或草鱼,用鱼苗、鱼种饲料喂成鱼等都会引起肝病。

投喂饲料过度,每天多次不间断地强化投喂,会引起鱼体生长过速,出现肥胖和脂肪肝。

鱼饲料中氧化酸败的脂肪所产生的醛类物质具有很大的毒性,对鱼肝脏的损伤很大,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⑶药物性因素。

如重金属中毒,农药、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中毒等,会造成鱼肝组织变性、坏死。

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对鱼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及用药不当是发生药源性肝炎的主要原因。

长期在饲料中添加高剂量喹乙醇、黄霉素等促生长药物会造成鱼肝脏损害。

高剂量使用杀虫药物也容易蓄积在鱼体内,直接损害鱼肝脏。

由于引起鱼肝胆综合症的病因很多,因此防治鱼肝胆综合症应采取综合措施。

⑴选用优质饲料,科学投喂。

严格按照科学养鱼的要求,选用营养丰富全面的饲料,切忌过量投喂;防止蛋白质变质和脂肪氧化,防止饲料受潮发霉变质。

草鱼肝胆综合症的诊断及防治

草鱼肝胆综合症的诊断及防治

草鱼肝胆综合症的诊断及防治用生产第一线的水产养殖体会来助推渔业发展提振产业效益肝胆综合症是近年来在草鱼养殖过程中发生较为频繁的鱼病之一,对草鱼养殖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肝胆综合症的症状因在外观上与烂腮病、肠炎、赤皮病有近似之处,极易被渔民误诊为传统的草鱼三病,导致错误用药,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耽误了鱼病的治疗,给渔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草鱼肝胆综合症的症状草鱼患肝胆综合症后,其肝脏、胆囊、鳃、肠道等器官、体形以及活动情况都会出现异常,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烂鳃,但有别于一般的细菌性烂鳃病。

轻症草鱼鳃丝暗红,充血水肿;重症草鱼鳃丝末端腐烂分裂,部分鱼类鳃丝上有绿色泥苔,没有明显的“开天窗”现象。

此病潜伏期比细菌性烂鳃病时间要长。

2、肠道发炎。

患病晚期的草鱼与一般的细菌性肠炎病症状较为近似,肠壁有少量血丝,肠道内无食物而充满黄色粘液,肛门红肿,患病早期的鱼类肠道内可能有少量食物,病症较轻。

3、患病草鱼肝脏失血肿大,变黄、发白或局部呈绿色块状,成为花肝,脂肪含量偏高,质脆易碎,组织松散。

4、患病草鱼胆囊膨大充盈,胆汁丰富,呈绿色或墨绿色,少数重症草鱼在死亡以前会有少量胆汁外溢,扩散至相邻的内脏器官或肌肉表面。

5、患病草鱼体色暗淡,背、腹部局部鳞片松散、晦暗,少数背部肌肉腐烂,部分患病草鱼胸腹部、眼眶、鳃盖、鳍基充血;尤其尾鳍基部充血明显,眼球突出并伴有血丝;部分鳍条末端腐烂分叉,以尾鳍最为严重。

6、体形不正常,比正常鱼的较为短粗,腹部膨大,早期和晚期患病鱼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现象,解剖后可见体内脂肪(油脂)富集。

7、活动情况异常,发病初期池中病鱼漂游池边、反应迟钝、食量减少、病鱼体表无明显变化,摄食后出现窜游或痉挛,而重症草鱼几乎不摄食,在池边单独游动,多在凌晨死亡。

二、疾病的发生与危害此病多发生于主要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精养塘,主要危害一龄、二龄草鱼鱼种。

流行季节主要从5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都有发生,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

鱼类肝胆综合症的防治技术

鱼类肝胆综合症的防治技术
发病初期病鱼漂游池边, 反应迟钝, 食量减 少, 体表无明显病灶, 仅有少部分眼眶发红, 鳃丝 肿胀。发病后期的鱼身体发黑, 少数在水面上漂游 或水中打转狂游, 多数在岸边呆滞不动, 表现为摄 食差或不摄食, 并且伴随有出血、烂鳃、肠炎、烂 尾等症状, 部分病鱼出现松鳞和 “花背”现象, 将 活的病鱼拎起, 有少量血液从鳃盖下方流出, 掀开 鳃盖, 鳃部有大量的淤血, 粘液很多, 轻轻刮去淤 血和粘液可见鳃丝严重充血, 但鳃丝却很完整; 肛 门红肿, 轻压腹部有血水流出; 鳍条充血, 尾鳍末 端发白或腐烂, 这些症状易与其它病症相混淆。 1.2 内部特征
发病池塘大多水质较肥, 透明度在25cm以下, 检测 水 体 中 的 氨 氮 大 多 在0.2mg/L以 上 , pH值 日 差 较大。这是由于高密度的养殖、大量投喂配合饲 料、加之鱼类排泄物增多、大量使用农药和肥料等 原因, 使池塘淤泥增厚, 水体中氨氮、有机物、硫 化氢、亚硝酸等不能及时分解, 不断积累, 使养殖 鱼类慢性中毒, 这样的肝脏大多数是土黄色、白色 甚至是花色; 另一方面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各类 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药等污染源大多进入水体 中, 使水体所含各类农药、杀虫剂、重金属离子等 有害物质随之增多, 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鱼类肝脏 作为解毒器官, 负担日益加重。 3.3 药物因素
养殖户在选择配合饲料时要避免选择价廉且质 量低劣的饲料, 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营养全面、
《河南水产》2007 年 第 4 期
平衡的优质饲料, 这是防止鱼类肝胆病发生最有效 的措施。另一方面饲料储存要科学, 以防止饲料受 潮发霉变质, 如果饲料原料脂肪发生变性, 其中产 生毒性很大的醛类物质, 将直接对肝脏造成危害, 若饲料受潮发霉, 其产生的黄曲霉素、亚硝基物对 肝脏有很大损害。其次需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微量元 素和维生素, 以避免饲料微量营养元素缺乏和不 足。预防肝胆综合症使用维生素的意义有二: 一是 补充维生素的不足, 发生肝病时, 由于机体需要消 耗大量的维生素, 加之肝脏受损, 一些能在肝脏合 成的维生素量减少, 因此, 补充维生素可以改善鱼 体的营养状态; 二是维生素本身具有治疗作用, 能 加强鱼体的抗病能力, 促进肝脏损伤的修复和肝细 胞的再生, 促进机体康复。同时, 添加适量甜菜 碱、氯化胆碱、肉毒碱、甲硫氨酸、肌醇等可以促 进肝脏的脂肪代谢, 防止脂肪肝的发生, 利于肝功 能的全面恢复。 4.3 加强水质管理

罗非鱼链球菌病和肝胆综合征防治

罗非鱼链球菌病和肝胆综合征防治

罗非鱼链球菌病和肝胆综合征防治在基层的实践中,笔者认为链球菌病可以引发罗非鱼肝胆综合征,但鱼类出现的肝胆综合征则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以下分类探讨。

链球菌病防治方法1、大力提倡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方向发展。

使用多年的池塘必须要翻推塘底,使有害物质得到氧化。

投放鱼苗时,投放的密度要合理,建议吉富系列放到1200-1500尾/亩,奥尼系列放1200-1800尾/亩,不要过密。

加强日常监控,定时检查鱼的活动、投食等部状况,发现患有链球菌病鱼时要及时防治。

水质要保持良好,经常换水,定期消毒。

2、发现病死鱼,首先停止投喂饲料,一两天后:(1)内服:维生素C:0.2克-0.3克/公斤饲料,10%氟本尼考:1克/公斤饲料,或者氟哌酸原粉:1克/公斤饲料,连续服用5-7天,效果更佳。

(2)同时要进行水体消毒:用8%二氧化氯粉剂进行水体消毒,2-3亩/公斤,隔天一次连续两次。

(3)水质较差时,可多开设增氧机或用生物制剂进行调节水质,保持水质良好。

肝胆综合征防治方法1、科学管理减少病害。

罗非鱼养户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有利于提高罗非鱼免疫力的物质,如维生素C、E和一些提高免疫力的添加物质等,通过鱼类的日常摄食,吸收和利用,这样就能自然地有效地提高罗非鱼的抗病力,减少病害发生。

同时,在罗非鱼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适时换水,合理投喂,减少水体污染,调节水体达肥、活、嫩、爽状态,达到预防的效果。

在养殖的后期,特别是混养塘,通过减少投料以及每十天停料一天的控料方式调节水质和减少罗非鱼肝胆负担。

2、药物治疗。

中草药治疗可用三黄粉、维生素C、板蓝根、溪黄草、白花蛇舌草等复合中草药,笔者建议养户用甘草、三黄粉和板蓝根各1斤混合后拌160斤饲料。

连用5-7天,轻度病情的罗非鱼会明显好转。

在水质不好的情况下,一定要先控料,再进行水质净水、消毒或者解毒处理,并且同时拌用中草药内服,这样就能起到基本控制的效果。

3、在进行鱼塘解毒时,可以用明矾和硫酸亚铁合剂同时使用,效果比较明显,在进行水体消毒的操作中,二氧化氯效果比较明显,并且可以起到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作用。

鲫鱼肝胆综合症防治

鲫鱼肝胆综合症防治

鲫鱼肝胆综合症防治盐城是鲫鱼最大的养殖区,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养殖密度不断增高,新的病害也不断出现,已经由当初的烂鳃、水霉等常规细菌性病害,转变成因其它病菌引发的“大红鳃”等,以及部分病毒引起的不明原因的死亡等。

但笔者认为万病皆有宗,所有病害均与鲫鱼肝脏功能下降,引起体质逐渐下降,抵抗力下降。

鲫鱼的肝胆综合症是其它病害的根源。

一、鲫鱼肝胆综合症症状病鱼尾鳍、背鳍的鳍条末端发白,口腔及眼球周围均无明显症状,体表发黑,色泽晦暗,鱼体有浮肿感、肥胖、鳞片松动易脱落。

鳃部有大量的黏液,刮去黏液可见鳃丝严重充血,无烂鳃现象。

打开腹腔,可见肝脏肿大,色泽变淡或红白相间的“花肝”。

胆囊偏大,色较深呈墨绿色,胆囊的外壁上附有一些银色的外膜。

肠道外壁无明显症状,内壁发红充血,肠道无弹性,轻拉易断,肠道中有少量或无食物。

鲫鱼肝胆综合症并不会引起鱼类的死亡,只有当并发肠炎、烂鳃、细菌性败血症等病时,才会引起大量死亡。

二、病因分析1、放养密度过高:养殖户为了追求过高利润,增加鱼种的放养和过量施肥,引起水质恶化,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严重超标。

亚硝酸盐过高就会引起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引发肝脏中毒(变大、变色、肝细胞病变)。

水质长期恶化,会导致鲫鱼体质和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细菌和病毒等,而损坏肝脏,导致肝病发生。

2、过量投喂饲料:养殖户为了在短期内见到效益,往往在早期使用高蛋白质、高脂肪的饲料或者超量投喂普通饲料,消化时增加肝脏的负担,从而引发炎症;3、饲料存贮不当:养殖户一次性购进大量饲料,又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存贮,往往把饲料堆放在简易饲料棚中,湿度大,饲料易受潮就发霉变质,而产生黄曲霉素、亚硝基物等,伤害鱼类的肝脏。

4、购买劣质饲料:养殖户为了贪图便宜,购买一些小加工厂生产的菜饼、棉饼等,由于保存不善,部分已经发生霉病,购买时不易辨别,投喂后引起肝脏损伤;一些不法厂家为了片面追求利润,在饲料中添加一些逐生长的激素如喹乙醇类等,鲫鱼服用这些激素后,虽然生长加快,饵料系数降低,但是激素在体内大量积累,加大肝脏的负担,易发生应急性出血病和肝胆病变。

鱼类肝胆综合症的防治(1)

鱼类肝胆综合症的防治(1)

2008—9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密度日益增加,水体环境逐步恶化,加上饲养管理中强化投饲、滥用药物、维生素缺乏、饲料酸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都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程度不一的损害,因而出现了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鱼类肝胆综合症。

一、发病情况1、流行特点。

该病的流行季节主要是5 ̄11月,主要危害对象为青鱼、草鱼、罗非鱼、鲫鱼、鲤鱼和团头鲂等,也常见于鳖。

种鱼和成鱼都可发生,且病程较长,重复发病率高。

由于普遍误诊为其它鱼病,用药不对症,死亡率可达50% ̄60%,甚至可达60% ̄90%。

在池塘条件及饲养管理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放养密度越大其发病死亡率越高,彻底清淤、严格消毒的池塘其发病死亡率明显低于其他池塘,青饲料和配合饲料搭配投喂的池塘其发病死亡率明显低于单一投喂配合饲料的池塘。

2、主要症状。

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

发病早期,病鱼体表无明显变化,仅游动无力,摄食后出现窜游、暗浮头或痉挛等现象。

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

随着病情发展,病鱼体逐渐变得晦暗,胸腹部、眼眶、鳃盖、鳍基充血,尤以尾鳍基部充血明显。

解剖鱼腹,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渐变黄发白,或呈斑块状黄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 ̄2倍(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无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成红色。

有时,病鱼的脾肾也明显肿大,脏器系统同时膨大。

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

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

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鳃、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

草鱼、鲫鱼肝胆综合症病因及防治

草鱼、鲫鱼肝胆综合症病因及防治

流行情况
01
02
03
分布
该病在国内外淡水养殖中 均有发生,以南方地区较 为常见。
季节性
该病多发于高温季节,但 其他季节也可能发生。
传染性
该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可通过水体、饲料等途径 传播。
危害与影响
经济损失
该病会导致鱼只生长缓慢 、死亡等,给养殖户带来 经济损失。
食品安全
染病的鱼只可能含有有害 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影 响。
脾脏和肾脏也有病变 ,出现脾脏白髓萎缩 和肾小管变性。
胆囊充盈或萎缩,胆 汁浓缩或颜色变淡。
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根据病鱼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草鱼、鲫鱼肝胆综合症。
鉴别诊断
需要与细菌性败血症、肝性腹水病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必 要时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
研究二
通过对养殖水域环境因子和细菌学指标的监测与分析,揭示了水质 恶化与细菌滋生对肝胆综合症发生的影响。
研究三
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草鱼、鲫鱼肝胆综合症相关基因进行了克 隆与功能验证,为开发新的防治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THANK YOU
草鱼、鲫鱼肝胆综合症病因及防 治
汇报人: 日期:
• 概述 • 病因分析 •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防治措施 • 案例分析与应用
01
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草鱼、鲫鱼肝胆综合症是一种鱼类疾病,主要发生在草鱼、鲫鱼等淡水鱼类中 ,以肝脏、胆囊病变为主要特征。
症状
患病鱼只表现出厌食、活力减退、体色变暗等症状,同时肝脏、胆囊出现肿大 、变色等病理变化。
04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科学投喂

鱼类肝胆病的防治

鱼类肝胆病的防治

鱼类肝胆病的防治
鱼类病毒病、细菌病、营养代谢病、水质污染及长期大剂量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造成耐药性等都会引起鱼类肝胆发生病变,尤其是二龄草鱼患此病的几率较高,往往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一、鱼类肝胆病变症状
鱼类患肝胆病变,通常外表正常,主要问题在内脏。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
1.肝脏颜色发生变化,有的肝脏为白色、粉红色、土黄色、黄褐色或紫黑或红黄交叉呈花斑色,甚至肝脏变为绿色。

2.肝脏病理发生变化,肿大、水肿、萎缩,或变为网状、肝脏组织中有白色颗粒,或肝脏呈豆腐渣。

3.肝脏有出血点,并肝硬化,脾脏肿大有出血点。

4.胆囊变大、胆汁由正常的绿色变成黑色,而有的胆囊变小或萎缩。

二、鱼类肝胆病的防治方法
首先应正确诊断鱼类的肝胆是由什么病因引起的病变,然后选择针对性强的药物进行治疗。

1.发生此病通常与饲料有关,在投喂药前改变饲料配方,选择营养均衡的名牌全价饲料投喂,效果较好。

2.如肝胆病发生时伴有外部疾病,如烂鳃、赤皮等,要对症使用外用消毒剂,但对治疗肝胆病变无效。

3.治疗肝胆病变只有采取内服药,内服药最好选用复方中草药等药品治疗。

如三黄粉、黄连解毒散、保肝灵等药物按包装说明添加拌饲料,病情严重时可加大剂量,每天1~2次,连续投喂5~7天,由于这些复方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调
理之功效,且无耐药性,其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笔者最近采取上述方法成功治愈两例草鱼肝胆病,为养殖户挽回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
引发鱼类肝胆综合症的诱因:
1.饲料配方。

随着气温的升高,鱼类开始进入生长旺季,食欲旺盛。

但3高饲料(高蛋白高油脂高碳水化合物)的投喂,鱼类难以消化加重了肝胆的负担。

与此同时,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生化代谢,而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其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大量的肝糖积累和脂肪浸润,造成肝肿大,色泽变淡,外表无光泽,严重的脂肪肝还可引发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因此,出现了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鱼类肝胆综合症。

2.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大量抗生素的使用造成药物残留累积了大量的内毒素,而在高密度养殖的模式下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危害:
1.鱼的肝胆出了毛病时,会出现鱼的鰓丝末端发白,鳞片和皮肤粗糙,尾鳍发白,眼睛有血点,肠道充血,免疫力低下等一系列病症.
2.患病鱼体肝脏、胆囊等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造成鱼类采食量下降,甚至出现不摄食现象,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其他致病菌更容易侵染鱼体,常常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状
3.出塘率降低低,运输死亡率增加。

鱼体肝胆机制下降,抗应激能力降低,死亡率增加
胆汁酸在防治肝胆综合症上的作用:
1.胆汁作为三大消化液之一,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

从而有助于减轻三高饲料难以消化吸收对鱼体肝胆带来的高压和负担,减少肝细胞的损伤,维持机体正常的脂肪代谢。

2.胆汁酸既是消化液也是排泄液,饲料胆汁酸的添加,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鹅去氧胆酸成分的存在可以分解内毒素,排出黏附在肝细胞上过多的脂肪以及重金属,降低脂肪在肝脏内的沉积,预防鱼类脂肪肝,从而提高鱼体肝胆机制功能。

一旦鱼体肝胆机制下降,反其道会影响鱼的鰓、鳞片、皮肤、眼睛、肠道、免疫系统等器官时,鱼体内、鱼体外的细菌、病毒、毒素等就会
乘虚而入,引发多种疾病,所以我们在治疗肝胆综合症时就显得非常棘手,因为,抗菌、抗病毒、杀虫药都是基本没有疗效的,这只是治标,不是治本。

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

因此保护鱼体肝胆健康提高肝胆机制才是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