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年第1期(总第86期)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石 钧

(孝感学院 湖北孝感 432000)

摘 要:受政府财政能力增长的限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短缺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中国,这个矛盾尤为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原有投入机制的弊端,拓宽经费渠道,研究高等教育如何与资本市场对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并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率和效益,使高等教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投入机制;资本市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年建国时,我国仅有普通高校205所,本专科在校生11.65万人;230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到21%。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为提高国民素质、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现阶段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也不断增加。1950-2002年,各级政府在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努力提高普通高校的财政拨款,财政预算内拨款累计达到4605.66亿元,年增长率为11.86%,比我国同期财政支出的年增长率10.19%高0.67个百分点。1950-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政府投入累计达到5028.21亿元,年增长率为11.96%,比我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10.55%高1.41个百分点。虽然我国政府极为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增加高等教育投入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支出显然不可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庞大需求。据统计,1993-200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缺口多达8574.01亿元。因此现阶段受政府财政能力增长的限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与知识创新的双重任务,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和社会不应把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看成一种预算上的负担,而应看成加强经济竞争力、发展文化和加强民族、社会凝聚力的长期投资。因此,充分认清高等教育的经济属性,明确对其投入的合理模式,改革现有投入机制的弊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的理论依据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社会总产品可以被分成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三种类型。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特征。而与公共产品对立的私人产品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特征。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人们通过投资高等教育可以获得个人的种种直接收益,如收入的提高、工作选择机会的扩大等,这些收益具有可分割性;高等教育还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在高等教育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一个人受教育就排除另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同时还具有“拥挤性”的特点,这种产品的效用会由于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导致拥挤,每个消费者从中所获得的效益下降,即消费上的竞争性,在这些方面,高等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然而,

52

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公民在获得个人收益的同时,也可给全社会带来广泛的收益,如高素质人才使科技开发和产品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使生产力得到增强以及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等等。从这一点上看,高等教育提供的收益又是不可分割的。高等教育会给它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外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又是一种典型的具有积极外部效应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特性。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者之间,应该属于混合产品即准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依靠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公共产品依靠政府来进行资源配置。如果高等教育完全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则市场上付费的个人不会考虑高等教育给社会带来的外部效应,而只在自己的预期收益超过其私人成本时才愿意付费,这样就会造成高等教育外部效应部分的成本无人承担。如果高等教育完全由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则会造成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过度膨胀,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又非无限,这就导致高等教育产品的供给不足。因此,高等教育应该通过政府和市场两个渠道来进行资源投入和配置。要解决当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短缺这一根本性矛盾,必须一改过去那种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一模式,建立高等教育经费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二)国外高等教育多渠道投入机制的经验考察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短缺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拓宽经费渠道,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是各国高等教育投入模式改革的普遍趋势。因此学习和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发展动向,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拓宽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筹措渠道,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1.美国模式

美国公、私立高等院校的经费来源具有典型的混合筹资的特点,从基本上免费的社区学院到入学竞争激烈的私立研究型大学,都享有政府的财政投入,同时也收取个人的学杂费和社会投入的各项资金。尽管公、私立高校在经费来源结构、比例上有所不同,但经费获得的途径和格局基本相同,面向社会筹措资金的渠道非常广泛,方法也非常灵活。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年报的统计结果,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学生负担的学杂费;学校社会服务收入;社会各界和校友捐赠;学校基金等(见表1)。

表1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构成(%)

经费来源

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1996-19971999-2000变化1996-19971999-2000变化

学杂费19.018.52.742.443.01.4联邦政府11.010.81.914.413.84.3州政府35.635.80.62.11.910.5地方政府3.93.82.60.60.714.3私人赠与助学

金及合同款项4.34.810.48.89.13.3捐赠收入0.60.714.34.75.29.6销售和服务收入22.321.63.222.221.05.7其他收入3.33.915.44.75.311.3 资料来源: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02年教育统计摘要

2.欧盟模式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前非常相似,推崇高等教育“社会责任说”的西欧各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几乎不向学生收取学费,社会投入所占比例也较小。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仅靠政府公共支出维持规模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已根本不可能。随着市场化力量的日益渗透,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单一化格局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动摇,多元化模式已成为或正成为欧洲大学筹资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这一方面,英国显然走在了欧洲各国的前面。以W ar wick大学为例:1979-1980年度预算是2000万英镑,2000-2001年度预算为1.745亿英镑,增加了七八倍,但政府拨款在预算比例中却从60%下降到

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