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数学的演化算法
数学的演化算法演化算法(Evolutionary Algorithm)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计算机算法。
它的提出受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启发,进一步发展了进化计算领域。
在数学中,演化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求解最优化问题、参数优化、函数逼近等领域,为数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求解复杂问题的方法。
1. 演化算法的基本原理演化算法的核心概念是“进化”,它模拟了生物进化的过程。
该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初始化种群演化算法首先需要初始化一个种群,种群中的个体表示问题的一个可能解,每个个体被编码为一个染色体。
1.2 个体适应度评估对于给定的问题,每个个体都有一个适应度值,它表示该个体对问题的解决程度。
适应度评估是根据问题的具体需求确定的。
1.3 选择选择操作通过适应度值来选择种群中的个体,适应度值越高的个体被选择的概率越大。
选择操作模拟了自然界中的“适者生存”的原则。
1.4 交叉交叉操作模拟了生物个体的基因重组,通过交换染色体中的信息来产生新的个体。
交叉操作可以改变个体之间的染色体结构,从而进一步增加种群的多样性。
1.5 变异变异操作通过改变染色体中的信息来引入种群的多样性,避免种群陷入局部最优解。
变异操作模拟了生物个体基因的突变。
1.6 更新种群根据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生成的新个体,更新原有种群,形成下一代种群。
1.7 终止条件演化算法根据设定的终止条件判断是否终止,如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或满足特定的收敛准则等。
2. 演化算法在数学中的应用演化算法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2.1 最优化问题演化算法可以用于求解最优化问题,如函数最大值、函数最小值、方程组求解等。
它通过优化个体的适应度值来逐步逼近最优解,从而得到问题的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
2.2 参数优化在实际问题中,往往需要优化问题的参数,使得问题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演化算法可以用于参数优化问题,通过调整参数的组合来达到最佳的性能。
原型设计的一些概念
原型设计的一些概念引子终于签下合同,得到了"正式"的客户提供的"需求书"(也许就是几片纸),凭借自己的理解立即投入开发"木已成舟",生米终于熬成粥。
用户拒绝接受?艰难地修改,反复修改,开发人员厌倦了,而用户对系统用之无味,弃之可惜,遂成鸡肋。
由此后期收款遥遥无期,软件公司不再和用户保持沟通互相埋怨,扯皮由此而生。
或者,一个项目拆成为多期,从而收取一部分款项,而很多的开发都作废。
这样的案例真是何其多也!究其主要原因,与其说是没有搞定关键客户,或者项目管理不当,不如说是没有帮助客户解决其问题,对客户真正的需求研究不够。
实际上,原型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确保项目成功的最佳途径。
1、原型的定义原型(prototype)即把系统主要功能和接口通过快速开发制作为"软件样机",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给用户,及时征求用户意见,从而明确无误地确定用户需求。
同时,原型也可用于征求内部意见,作为分析和设计的接口之一,可方便于沟通。
原型设计是什么?产品原型可以概括的说是整个产品面市之前的一个框架设计,原型设计以网站注册作为例子,整个前期的交互设计流程图之后,就是原形开发的设计阶段,简单的来说是将页面的模块、原素、人机交互的形式,利用线框描述的方法,将产品脱离皮肤状态下更加具像跟生动的进行表达.原型设计是交互设计师与PD、PM、网站开发工程师沟通的最好工具。
而该块的设计在原则上必须是交互设计师的产物,交互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会贯穿整个产品。
利用交互设计师专业的眼光与经验直接导至该产品的可用性。
2、原型法的定位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原型看得更为广义一些。
任何用户或者内部演示的材料,都可以看作为原型。
例如,如果你的产品是某种通用的或者行业解决方案,虽然你其实还没有产品,但先做出一个原型,再加一个漂亮的白皮书,就可以在市场上进行预销售了。
对于抛弃型和演化型原型来说,也不是绝对的。
2022年职业考证-软考-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剖析AB卷(带答案)试题号:53
2022年职业考证-软考-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剖析AB卷(带答案)一.综合题(共15题)1.单选题在组建服务团队时,应参照储备计划和()评估人员的知识、()、经验三方面的要求。
问题1选项A.岗位说明书,技能B.职级评定制度,技能C.职级评定制度,管理D.岗位说明书,管理【答案】A【解析】系统规划与管理师协助HR采用外部招聘和内部调岗的方式来组建服务团队,在此过程中,系统规划与管理师需参照储备计划,根据岗位说明书中对人员的知识、技能、经验三方面的要求分别进行判断。
对于不同岗位补充进来的人员,应根据公司现在的绩效考核文化,建立其绩效考核指标职级评定制度,管理等为干扰内容2.单选题关于运维、运营相关概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问题1选项A.运维是对信息系统基础环境、硬件、软件等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B.运维强调以经营为中心,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C.运维服务范围包含单个IT基础设施、整体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的服务D.运营把投入的资源按照特定要求转换为产出【答案】B【解析】运维:是运行维护的简称,是一种IT服务形态;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阶段;是对信息系统提供维护和技术支持以及其他相关的支持和服务运维主要对象:基础设施、硬件平台、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以及依赖于IT基础设施的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等信息系统运维交付内容:咨询评估、例行操作、响应支持和优化改善运营:是对组织经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等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其目的是保证正常的业务开展;强调以经营为中心,是把投入的资源按照特定要求转换为产出的过程;其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运营的第一大对象,是价值增值所以选项B错误,应该是运营强调以经营为中心3.单选题关于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问题1选项A.使用草图和模型来阐述用户界面是面向对象方法的原则B.原型法要求对系统做全面、详细调查和分析C.面向对象方法技能反映问题域,也能被计算机系统求解域所接受D.原型法与结构化方法都要求用户需求在系统建立之前【答案】C【解析】结构化方法: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阶段有任务和结果;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大多数认知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 往不是充分的;同一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地位, 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 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Un-gerer et al.,2001)。例如在“水果”范畴 内,“苹果”、“梨”、“桔子”常被视为范畴的正式成员,位于范畴的中心位 置,因此亦被称为中心成员(central member),而“甘蔗”、“木瓜”、“椰 子”所共有的相似性越来越少而逐渐偏离中心成员,往往被称作边缘成员。 在此基础上,Rosch还提出了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她认为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 基本物体构成了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 category),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上, 有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层次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y,又称上位范 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下,有较具体、较少概括性的低层次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y,又称下位范畴)(Taylor,2001)。例如词汇“水果”构成一个基本层 次范畴,在它之上有高层次范畴词汇“食物”,在它之下有低层次范畴词汇 “苹果”、“梨”、“桔子”、“甘蔗”、“木瓜”、“椰子”等。认知科 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是在基本层次上完成的,具有典型的基本层次 范畴是人们用来对周围的具体事物和有机体进行分类的工具,这些基本层次 范畴能让我们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而获得最大量的信息。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分类
•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认知密不可分,人们所赖以生 存的世界纷繁复杂,多姿多彩,人类如何区别这些千差万别的客观事 物呢?这就涉及到分类问题。 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 人类日常生活中触目可及的是有机体和常用物件:人,动物,植物; 书,桌,椅等。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毫无困难地对它们进行分辨和 分类,因为它们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而另外一些事物,比如冷水, 暖水,热水之间的分类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分界线。再比如细雨,雪, 谁能准确的判定细雨什么时候变成雨,雨又变成了雪呢?像这样的分 类就没有自然明确的分界线将它们分开,但事实上人们又确实将它们 认定为不同的事物,那么这样的分类认知语言学家称之为心理过程的 分类,而分类的心理过程通常被称为“范畴化”。
原型法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可描述为: (1)客观事物都是由对象组成的对象 (object),对象是在客观事物基础上抽 象的结果,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通过对 象的某种组合构成。 (2)对象由属性和方法组成 属性(attribute)反映对象的信息特征。 如:特点、值、状态等。 方法(method) 则用 来定义改变对象属性状态的各种操作 方式。
2.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过程
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 理问题以及用户对系统开发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 即先弄清要干什么的问题。 2)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 在繁杂的问题域中 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方 法等。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分析,即OOA。
3)整理问题(详细设计): 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的 抽象、归类、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将他们 确定下来。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设计,即OOD。 4)程序实现: 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步 整理的范式直接映射(即直接用程序设计语言来 取代)为应用软件。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程序, 即OOP。 识别客观世界中的对象以及行为,分别独立 设计出各个对象的实体;分析对象之间的联系和 相互所传递的信息,由此构成信息系统的模型; 由信息系统模型转换成软件系统的模型,对各个 对象进行归并和整理,并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 由软件系统模型转换成目标系统。
CASE开发环境
2.CASE开发环境 CASE作为一个通用的软件支持环境,它应能 支持所有的软件开发过程的全部技术工作及其管 理工作。 (1)图形功能 (2)查错功能 (3)CASE中心信息库 (4)对软件生命周期的全面覆盖 (5)支持建立系统的原型
(6)代码自动生成 (7)对结构化方法的支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mp原型法
pmp原型法PMP原型法是一种项目管理方法论,它是基于原型设计的一种敏捷项目管理方法,旨在实现项目管理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PMP原型法采用迭代开发的方式,将项目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并且每个迭代周期都会产生一个可交付的产品原型。
通过原型的不断迭代和演化,最终实现项目目标。
PMP原型法的核心思想是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尽量减少风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管理团队会在项目开始之前制定出一个详细的项目计划和项目需求规格说明书,并将其作为项目的基本框架。
同时,项目团队还会制定出一系列可交付的产品原型,这些原型将被用于建立和验证项目的功能和特性。
在PMP原型法中,项目的开发过程被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
每个迭代周期通常持续2到4周的时间,周期结束时会产生一个可交付的产品原型。
每个迭代周期都会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等活动。
通过不断的迭代和演化,项目团队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从而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在PMP原型法中,项目管理团队需要密切与客户和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合作。
客户和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对项目需求和目标的重要反馈,项目管理团队需要及时地将这些反馈纳入到项目的开发中。
通过与客户和利益相关者的紧密合作,项目管理团队能够更好地理解项目的需求和目标,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
PMP原型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灵活性:PMP原型法允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进行灵活调整和变更。
由于项目的开发过程被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项目管理团队能够根据客户和利益相关者的反馈及时调整项目的方向和目标。
这种灵活性使得项目能够适应需求的变化,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期望。
2.高效性:PMP原型法能够实现项目的高效开发。
通过将项目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项目管理团队能够快速迭代和演化,从而快速实现项目的目标。
这种高效性使得项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可交付的产品原型,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风险管理:PMP原型法能够帮助项目管理团队及早发现和解决项目中的风险。
原型设计方法论
原型设计方法论原型设计方法论是指根据产品需求,使用具体的工具和方法来建立产品原型的过程和理论。
它是产品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验证产品功能,减少开发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原型设计方法论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软件开发、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并在不同阶段起到关键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原型设计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步骤。
原型设计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包括用户中心、快速迭代和验证。
用户中心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始终把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放在首位,通过用户调研和需求分析来确定产品的功能和特点,从而确保产品最终符合用户的期望。
快速迭代是指在建立原型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修改和改进来逼近用户需求,以尽快地完成产品设计。
验证则是指通过原型验证产品的功能和设计是否符合要求,可以避免在产品开发后才发现问题,降低开发成本。
原型设计方法论的具体步骤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建立原型、测试和修正。
需求分析阶段要求设计师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和产品功能,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设计阶段是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方案设计和构思,确定产品的整体架构和界面布局。
建立原型阶段是将设计的方案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原型,可以是纸质原型、线框图或者交互式原型。
测试阶段是将建立的原型交给用户进行测试,收集用户反馈并分析问题。
修正阶段是根据测试结果对原型进行修改和改进,直到满足用户需求。
原型设计方法论需要使用一些具体的工具和方法来实施。
常用的原型设计工具包括Axure、Sketch、Adobe XD等,可以根据产品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
在方法上,原型设计可以采用用户故事、用户旅程地图、原型演示等方式来建立和展示原型,在测试阶段可以采用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获取用户反馈。
这些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产品需求,也取决于团队成员的熟悉程度和工作习惯。
原型设计方法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产品设计方法,它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验证产品功能,减少开发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原型启发的名词解释
原型启发的名词解释原型启发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旨在通过观察和探索已有的产品、系统、设计等原型,从中获取灵感、改进和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其基本思想是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通过发现和理解这些案例的设计原则和机制,来应用于新的问题或领域中。
原型启发不仅可以用于产品设计和创新,还可以在工程、管理、艺术等领域得到应用。
原型启发的方法主要包括:1. 原型分解: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或产品分解成多个单独的模块或组件,通过观察、分析和理解这些分解后的原型,寻找问题所在或改进的空间。
2. 原型组合:将多个已有的原型进行组合,形成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观察已有的原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可以发现新的设计思路和机制。
3. 原型变形:通过改变已有原型的形状、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征,来探索和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已有原型的改变,可以发现原型中隐藏的设计原则和机制。
4. 原型映射:观察已有原型的特征、功能、结构等方面的共性,将其应用于新的问题或领域中。
通过将已有的设计原则和机制进行映射,可以发现新的设计思路和机制。
通过原型启发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已有的设计原则和机制,并将其应用于新的问题或领域中。
它有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宽设计思路,创造出更加创新和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原型启发的好处有很多。
首先,它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丰富的设计素材和灵感,使设计更具创意和个性化。
其次,它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设计原则和机制,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原型启发还能够促进团队协作和交流,创造更好的工作氛围和创新环境。
最后,它能够提高设计效率和降低设计成本,节约时间和资源。
然而,原型启发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原型的选择和分析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其次,原型启发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需要加强对象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此外,原型启发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观察、分析和实践,需要保持持续性的学习和探索。
综上所述,原型启发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可以帮助设计人员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创意,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原型法是根据自然界的规律模拟真实事物的一种思维模式,它是解决复杂问题和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原型法的思想是:人们不断的把未知的简单事物(原型)叠加,形成一个更复杂的结构,从而推断出复杂的未知事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型法已经被广泛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易经》。
在这部古典名著中,作者以自然界中的八卦阴阳象征性事物作为原型,一步步把这些原型叠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实践。
在现代,原型法也以一种新的思路,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娱乐中。
比如动画制作,原型法的思想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简单的画作拼贴,叠加成一个让观众感受完整的动画片。
这也是我们看到很多精彩的动画作品背后,动画制作团队所付出的努力。
当然,原型法也可以被运用到娱乐场景中。
比如一个美丽的景观,通过简单的画笔、彩色铅笔等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拼贴叠加,最终构成一幅美丽的作品;或者把一个街景画出来,利用原型法把它拼贴出一个真实的场景。
原型法的思想,也可以被运用到人生的各个领域中。
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可以把问题分割开,将每个部分看成一个原型,一步步叠加起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和成长的目的。
正是由于原型法的健壮性,以及它为我们提供的形象思维,从而使它在我们的生活娱乐中得以广泛应用,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简述原型演绎法的步骤
原型演绎法(Prototype-based programming)是一种面向对象编程的方法,其中
对象是通过从现有对象中复制或克隆来创建的。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重用现有
对象的属性和行为,快速创建新的对象。
下面是原型演绎法的基本步骤:
1.创建原型对象:选择一个现有的对象作为原型,并将其作为基础复制一份。
这个原型对象可以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对象,或者通过自定义创建一个新对象作
为原型。
2.操作原型对象:对原型对象进行操作,修改其属性和方法,或者添加新的属
性和方法。
这些操作会影响到原型对象的所有副本,因为它们共享相同的原型。
3.克隆对象:通过克隆或复制原型对象,创建新的对象副本。
可以使用不同的
方式实现克隆,如浅克隆(复制对象的引用)或深克隆(递归复制所有嵌套的
对象)。
4.定制化新对象:根据需要,对新创建的对象进行进一步的定制化。
可以修改
其属性、添加新的方法,或覆盖继承的方法,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5.迭代重复:根据业务需求,重复进行步骤2至步骤4,以创建更多的对象实例。
可以使用多个原型对象,根据不同的特性来创建不同类型的对象。
使用原型演绎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快速创建和定制化对象,减少了从头开始编
写代码的工作量。
它适用于那些对象之间共享大部分属性和行为的场景,同时
也支持灵活的对象变体和扩展。
请注意,原型演绎法是一种编程范式,而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步骤。
在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框架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原型演绎法。
这些步骤的具体实现可能会有所不同。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象和情境,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事物,我们会将它们归类到特定的范畴中。
范畴化理论通过研究认知过程中的对象分类机制,揭示了人类如何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快速有效地对新事物进行理解和归类的方式。
而原型理论则是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人类如何将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即原型)作为参考标准,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范畴的认知。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中的一种基本心理过程,它帮助我们组织和操纵信息,使我们能够将相似的对象归为同一类别,并根据归类的结果进行思考和行动。
人们在范畴化过程中会根据一定的规则和特征来判定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范畴,这些判定规则和特征是基于我们对范畴的认知和经验所形成的。
一般来说,范畴化是建立在原型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原型是指范畴中具有最代表性的成员,它具有这个范畴其他成员所共有的最突出的特征。
比如,在动物这个范畴中,狗作为一个典型的原型,它具有四条腿、长长的尾巴和毛发等特征,而其他动物如猫、猪等则是相对非典型的成员。
通过将新对象与原型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它是否属于该范畴。
原型理论不仅适用于数量有限的范畴,也适用于大量无法穷尽的范畴。
比如,对于"家具"这个范畴,我们可以想到一些典型的原型,如桌子、椅子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具的形态多种多样,无法用有限的原型来代表范畴的全部。
在这种情况下,原型理论提供了一种认知策略,即通过与范畴中的典型成员进行比较,来判断新对象与该范畴的相似度。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认知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它们不仅有助于揭示认知的本质,还为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范畴化和原型理论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根据人们对特定范畴的典型成员的期望和喜好,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在教育和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个概念的认知特征,选择更具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解释和教学。
第6章 生命周期法与原型法
第六章一、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结构化方法)1、结构化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是自顶向下结构化方法、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法方法的结合,又称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2、结构化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面向用户的观点;•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应得到的成果;•按照系统的观点,自顶向下地完成系统的研制工作;•充分考虑变化的情况;•工作成果文献化、标准化。
二、系统分析(一)系统分析的任务1、系统分析要回答新系统“做什么”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即明确系统功能,这个阶段的成果是系统的逻辑模型。
2、系统分析是研制信息系统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最困难的阶段。
系统分析的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问题空间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通讯;–环境的不断变化。
3、系统分析阶段的基本任务:系统分析员与用户一起充分理解用户的要求,把双方的理解用书面文档(系统分析说明书)表达出来。
4、系统分析的两个工具: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
(二)数据流图(名词)1、数据流图是结构化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
结构化系统分析采用介于形式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的描述方式,通过一套分层次的数据流图,辅以数据字典、小说明等工具描述系统。
2、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就是通过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利用分解和抽象这两个基本手段控制系统的复杂性,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这就是分解。
分而治之,工程化的思想。
3、数据流图描述数据流动、存储、处理的逻辑关系,也称为逻辑数据流图(Logical Data Flow Diagram),一般简称为DFD。
(名称解释)4、数据流图用到4个基本符号,即:(简答)–外部实体;–数据流;–数据存储;–数据处理过程。
5、外部实体指系统以外又与系统有联系的人或事物。
它表达该系统数据的外部来源或去处,例如顾客、职工、供货单位等等。
外部实体也可以是另外一个信息系统。
用一个正方形并在其左上角边另加一个直角表示外部实体,在正方形内写上这个外部实体的名称,为区分的不同实体,可在正方形的左上角用一个字符表示。
简述原型法的原理和特点
简述原型法的原理和特点
原型法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创建可用的初版产品原型来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验证,最终得到用户满意的最终产品。
其特点如下:
1. 快速迭代:原型法注重快速迭代和反馈,通过不断改进原型来逐步完善产品。
这种迭代过程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预期,并及时进行调整。
2. 用户参与:原型法强调用户参与,在产品开发初期就将原型展示给用户,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有助于确保最终产品符合用户期望,并提高用户满意度。
3. 风险降低:通过原型法,开发团队可以在开发过程中不断验证和修改产品设计,从而降低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错误。
4. 增量式开发:原型法采用增量式开发方式,通过每次迭代逐步添加新功能和改进,从而减少项目风险和成本。
5. 灵活性:原型法允许在开发过程中灵活调整需求和设计,有利于适应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6. 易于理解和沟通:原型法产生的原型可以帮助开发团队、用户和利益相关者更好地理解产品的功能和外观,并便于进行交流和讨论。
总而言之,原型法通过创建和迭代原型来快速、灵活地开发和完善产品,以满足用户需求,并降低开发过程中的风险。
原型法的基本原理
原型法的基本原理原型法是一种用于设计和开发产品、应用程序和网站的人机交互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创建、测试和改进外观和功能不同的“原型”来不断优化产品设计。
总的来说,原型法是一种迭代的设计过程,它利用用户反馈来指导设计决策,是一个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非常适合小团队或小预算的开发项目。
原型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需求在开始创建原型之前,您需要了解您所设计的产品的需求。
这包括目标用户、他们的需求、产品功能和设计目标。
这些需求可以通过调查、访谈和调查等方式来确定。
2.创建草案在开始创建原型之前,您需要设计一个大致的草案。
这可以是手绘的草画、草图或Word文档等。
该草案应该包括您的产品的不同组件和功能,并且应该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
3.设计原型设计原型是原型法中最关键的步骤。
在这个阶段,您需要创建可交互的、可视化的原型,以便用户和其他相关利益方可以互动并测试您的产品。
有各种软件工具可以帮助您创建原型设计,如Axure、Sketch、Adobe XD等。
4.测试原型测试原型是原型法的另一个核心步骤。
在这个阶段,您需要让用户和利益相关方测试您的原型。
您可以与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收集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原型,并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5.改进原型6.重复原型法是一个迭代的设计过程。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达到您所需产品的设计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您需要持续收集用户反馈和进行改进,以确保您的产品真正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有了这些基本原则,您就可以开始使用原型法进行产品开发了。
不管你是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设计师,通过应用这些原则,您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更快地推出成功的产品。
原型化开发方法概念
原型化开发方法概念原型化开发方法概念随着软件开发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软件开发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方法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和改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需求变更、开发周期长、测试不充分等。
因此,人们开始寻找新的软件开发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原型化开发方法就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新型软件开发方法。
原型化开发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软件开发过程。
它通过迭代方式来设计和构建系统原型,并在每个迭代中与用户进行交互和反馈,从而逐步完善系统功能和设计。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并在实际使用中不断优化系统。
原型化开发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需求:在开始设计原型之前,团队需要与用户充分沟通,了解他们对于系统的期望和需求。
在这个阶段中,可以采用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获取用户反馈。
2. 设计原型:基于用户需求和反馈,团队开始设计系统原型。
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工具,比如Axure、Sketch等,来创建原型。
原型可以是简单的线框图,也可以是高保真度的交互式模型。
3. 评估原型:在设计完原型后,团队需要对其进行评估。
这个过程中可以邀请用户参与测试,获取他们的反馈和建议。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团队了解哪些功能需要改进或添加。
4. 修改原型:根据用户反馈和评估结果,团队开始修改原型。
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迭代,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5. 开发系统:当原型被确定后,团队开始进行系统开发。
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敏捷开发方法,在每个迭代中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和设计。
6. 测试系统:在开发完成后,团队需要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
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测试工具来检查系统是否符合要求,并修复其中的缺陷和漏洞。
7. 发布系统:当系统通过测试并得到用户认可后,团队将其发布,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维护服务。
总结通过以上步骤,团队可以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系统,并最终构建出高质量、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
相比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方法,原型化开发方法更加灵活和高效,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
原型法的概念
原型法的概念
嘿,咱来说说原型法是啥玩意儿哈。
就说有一回啊,我想给自己做个小书架。
我也不知道到底做成啥样好呢,脑子里有点模糊的想法。
然后我就找了些硬纸板,随便剪剪拼拼,做了个超级简陋的小架子。
嘿,这就是个原型呗。
我看着这个简陋的纸板架子,就开始琢磨了。
这儿好像矮了点,书放上去有点不稳当。
那儿呢,宽度又不太够,大一点的书放不下。
我就根据这个原型一点一点地调整。
加高点儿,加宽点儿,再把边边角角弄得整齐点。
这原型法呢,其实就是先弄个大概的样子出来,就像我这个破纸板架子。
然后呢,通过观察这个原型,发现问题,再不断地改进。
这样就能做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东西啦。
就好比做软件啥的,先弄个简单的版本出来,让大家试试,看看有啥问题,再接着修改完善。
所以啊,原型法就是这么个实用的办法。
先有个雏形,再慢慢打磨,最后就能得到一个满意的成果啦。
嘿嘿。
演化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演化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概略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在先进的IS开发工具的支持下,快速地实现一个能反映用户当前最迫切需求的原型,然后与用户一起运行并逐步改进,基本满足这个需求后,再逐步扩充其功能。
因此,首先要把系统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而又容易把握的若干个小系统,并选定其中一个作为第一期工程,然后在首轮开发中快速地得到其初始原型。
本节以数据库(DB)设计为中心,使用Visual FoxPro(VFP)6.0,对某商业企业以其仓库的进、销、存信息系统为第一期工程,讨论用原型法开发首轮原型的具体过程。
这里把系统分析与设计做得比较规范,叙述也是直线推进,是为使学生把握全貌。
原型法的各轮开发都是只要做概略分析与设计就动手实现,并且是不断反复而非直线推进的。
讨论中假定读者已经学过并熟悉VFP6.0。
因此,有关VFP6.0的知识和程序设计这里不再重复,不熟悉的读者可参见有关的书籍。
11.4.1 系统首轮概要分析仓库进、销、存(进货、销售、存储)管理是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一个企业能否取得效益的关键。
建立仓库进、销、存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使企业能做到合理进货、及时销售、库存量最小、周转灵活、没有积压,使企业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一. 需求初步分析1.组织结构概况通过调查研究,得出该商业企业的组织机构图如图11.3所示,图中只简单地给出与仓库进、销、存业务相关部分的结构层次图。
供应部负责进货业务;销售部负责销售业务;仓储部下有三个仓库,负责存储各类商品。
图11.3某商业企业仓库的进、销、存组织机构图2.业务流程概况业务流程分析简述如下:J.进货管理接受供应部门交来的进货单,审查,有错退回,无错则与已到货物核对,单物不符则退回,相符则把货物入库,在库存台帐各相关帐页中登入进货栏并修改库存栏。
P.盘存管理接受仓储部门交来的盘存通知,审查,有错退回,无错则依库存台帐盘点货物,填写盘存明细表,按处理意见,登记库存台帐相应货物页,对使现存量少于最小存量者,登记进货要求单,交供应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化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概略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在先进的IS开发工具的支持下,快速地实现一个能反映用户当前最迫切需求的原型,然后与用户一起运行并逐步改进,基本满足这个需求后,再逐步扩充其功能。
因此,首先要把系统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而又容易把握的若干个小系统,并选定其中一个作为第一期工程,然后在首轮开发中快速地得到其初始原型。
本节以数据库(DB)设计为中心,使用Visual FoxPro(VFP)6.0,对某商业企业以其仓库的进、销、存信息系统为第一期工程,讨论用原型法开发首轮原型的具体过程。
这里把系统分析与设计做得比较规范,叙述也是直线推进,是为使学生把握全貌。
原型法的各轮开发都是只要做概略分析与设计就动手实现,并且是不断反复而非直线推进的。
讨论中假定读者已经学过并熟悉VFP6.0。
因此,有关VFP6.0的知识和程序设计这里不再重复,不熟悉的读者可参见有关的书籍。
11.4.1 系统首轮概要分析仓库进、销、存(进货、销售、存储)管理是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一个企业能否取得效益的关键。
建立仓库进、销、存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使企业能做到合理进货、及时销售、库存量最小、周转灵活、没有积压,使企业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一. 需求初步分析1.组织结构概况通过调查研究,得出该商业企业的组织机构图如图11.3所示,图中只简单地给出与仓库进、销、存业务相关部分的结构层次图。
供应部负责进货业务;销售部负责销售业务;仓储部下有三个仓库,负责存储各类商品。
图11.3某商业企业仓库的进、销、存组织机构图2.业务流程概况业务流程分析简述如下:J.进货管理接受供应部门交来的进货单,审查,有错退回,无错则与已到货物核对,单物不符则退回,相符则把货物入库,在库存台帐各相关帐页中登入进货栏并修改库存栏。
P.盘存管理接受仓储部门交来的盘存通知,审查,有错退回,无错则依库存台帐盘点货物,填写盘存明细表,按处理意见,登记库存台帐相应货物页,对使现存量少于最小存量者,登记进货要求单,交供应部门。
T.提货管理接受销售部门交来的订货单,审查,有错退回,无错则与库存台帐核对,缺货项填缺货单交销售部门,并登记进货要求单交供应部门;有货项则填入提货单,交经办人提货,并登记库存台帐相应货物页的提货栏,修改其库存栏;当现存量少于最小存量时,登记进货要求单交供应部门。
从系统业务流程分析可得到系统的业务流程图如图11.4所示。
图11.4进销存信息系统的现状业务流程图3.信息需求调查与分析从业务流程图中找出相关单证、票据、帐簿、报表、文档等原始资料,从中抽出反映信息需求的相关事项。
下面以本系统中最有代表性的库存台帐为例(图11.5)。
为节省篇幅,其它单证帐表,如进货单、提货单、盘存明细表、仓库月报表等就不一一列举。
从原始资料中抽出各栏目名称等系统要保存使用的相关事项,去掉组合项、导出项、泛指项得到基本项(不能在系统内生成、来自外部的项),就是要组织数据库基表中的信息。
列举如下:货号,货名,型号,规格,计量单位;部门号,部门名,部门类型,位置,电话;员工号,姓名,性别,生日,职务,住址,电话;客户号,客户名,地址,信誉度,联系人,邮编,电话;供应商号,户名,信誉度,联系人,邮编,电话;货物所存库号,库存价,期初存量,现存量,最低存量,最高存量,采购批量;员工所属部门号,聘用日期;部门主管工号,任职日期;提货单号,日期,时间,经手员工号,提货客户号,所提货号,售价,提货数量;进货单号,日期,时间,经手员工号,进供供应商号,所进货号,进价,供应数量;盘存单号,日期,盘存库号,清点员,对帐员,审查员,所盘货号,实存量,处理意见。
图11.5库存台帐格式示意图4.处理功能现状调查分析在以数据库为中心的原型法中,按业务流程图划分功能,通常只要展开一两层就可以了。
本例划分为进货、提货、盘存3个子系统,功能层次图如图11.6所示。
图11.6 进销存信息系统现状功能层次简图二、数据库初始概念设计由系统的基本数据项,按照由基本项构思E-R图的四条原则,并根据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导出三个初始局部E-R子图,并改进,然后综合成系统全局E-R草图,再经过优化,消除重复的实体与重复的联系;或者引进所需的联系体,把多元联系转换为多个二元联系,最终得到系统的全局E-R图。
1.初始局部E-R图的构思由基本数据项,得到提货、进货、盘存三个子E-R图如下(实体的属性为列出):图11.7进销存信息系统初始局部E-R图2.初始局部E-R图的改进从图11.7按从ERD导出一般关系的四条原则,得到提货关系框架(图11.8)。
图11.8 提货关系框架从提货关系表中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主键(复合主键)太复杂,不便于查询;二是当客户一次提取多种货物时,日期、时间、客户号、经手员工号必定多次重复。
因此,提货关系模式不是BCNF(BCNF是修正的第三范式,有时也称为扩充的第三范式)。
究其原因是:当考虑多次提货时,客户、经手员工、货物之间是多对多联系;但是当考虑客户的一次提货(提取多种货物时)与经手员工、客户之间是对一的联系,而与货物依然是对多联系。
解决的方法是在提货E-R子图中引进联系虚体(简称联系体)提货单。
它描述的是提货联系,本质上不是实体,只是为了化简提货这个复杂的多元联系而引进的一个中间替身。
从而把提货转化为员工与提货单之间的经手联系(一对多)、客户与提货单之间的购买联系(一对多)、提货单与货物之间的所提联系(多对多)等三个二元联系。
引进联系体后的提货E-R子图如图11.9。
从图11.9可得提货单关系与所提货物关系(图11.10),这两个关系模式都属于BCNF。
对进货E-R子图也可作同样的处理,可得完全类似的结果。
同理,对盘存E-R子图作同样的处理,可得图11.11。
3.综合成全局E-R图员工实体与人事管理共享,在人事管理中员工与部门联系,而仓库是仓储部属下的子部门,所以在全局E-R图中应引入部门实体。
供应商与作为购买商的客户是属性相同的实体,可以看成是客户实体的两个子类。
全局E-R图的基本结构如图11.12。
图11.9 引进联系体后的提货E-R子图图11.10提货单关系与所提货物关系图11.11引进联系体盘存单后的盘存ER子图图11.12进销存信息系统全局E-R图的基本结构图11.13进销存信息系统引进联系体后的全局E-R图三、数据存储组织的初步考虑依据四条原则从全局ERD导出一般关系框架,作为数据存储组织的初步考虑,可以检验ERD 的构思是否规范,可为以数据库为中心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提供依据。
本例从引进联系体的ER图(图11.13)导出系统的10个一般关系模型(二维表)如图11.14。
这些关系模式都是3NF 或BCNF,可见该ERD的规范化程度是满足基本结构要求的。
图11.14从引进联系体的E-R图导出的一般关系模型四、以数据库为中心的进销存业务流程再造假设用原型法开发仓库进销存业务系统为起点系统,其它相关业务都还是手工作业,它们与本系统的信息交换还是用纸介质。
为相关业务计算机化并联网后系统集成需要,本系统所有接收送出的票据帐表都存入临时文件;当然,系统渐进集成时要从更大范围考虑数据库重构和业务流程再造。
作为以数据库设计为中心的原型法起点的业务系统开发中的业务流程再造,很难完全着眼于企业经营链的全局,只能尽可能考虑全局,重点放在本系统业务的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上。
本案例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以数据库为中心,尽可能用计算机处理业务,集成业务流程,减少业务环节,提高效率与质量;二是及时向相关部门公布进销存明细和统计分析结果,以便及时进货,适时销售,合理库存,提高效益;三是建立并及时改进市场模型和库存模型,提高其运行频率,有效控制进货和库存,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创造经济效益。
为了尽快研制出实用原型,首轮主要考虑第一方面,适当兼顾第二方面。
人工流程有些环节是隐含模糊的,计算机处理流程则不能这样。
下面是再造的进货管理、提货管理、盘存管理、统计分析等业务流程。
J.进货管理接受供应部门提供的进货单,人工审查,有错退回。
无错则加上实到货量栏,输入进货临时文件,按进单户名查客户关系,找到则把客户号填入进货临时文件,否则人机结合在临时文件中确定客户号,把新客户信息登录到客户关系。
从进货临时文件打印出相应的进货单,核对所到货,货单不符合记录实到货量,打印有错进货表,交供应部门;相符的则入库并登记到进货单关系及所进货关系,若是新货则登记货物信息到货物关系,否则只修改货物关系中的现存量和库存价。
P.盘存管理仓储部门按计划编制盘存通知,人工审查,有错修改,无错则输入盘存临时文件。
从货物关系按盘存通知中库号查找相应的货物记录,加上清点工号、对帐工号、审查工号、实存量、盘盈量、处理意见等空白字段,组成盘存明细记录到盘存临时文件中,打印出盘存单及其盘存明细表,据此盘点库存,记录上述空白字段的值,输入到盘存临时文件中并打印盘存结果。
依据盘存临时文件登记盘存单关系及所盘货物关系;按实存量和处理意见修改货物关系中的现存量。
若修改后的现存量低于最小存量,则调用“进货要求生成”,生成进货要求记录,存入进货要求临时文件,定期打印进货要求单交供应部门。
T.提货管理接受销售部门订货单,人工审查,有错退回,无错则输入订货临时文件。
按订单户名查客户关系,找到则把客户号填入进货临时文件,否则人机结合在临时文件中确定客户号,把新客户信息登录到客户关系。
与货物关系核对,若是新货,则把现存量为0的新货记录登记到货物关系;把(订货数量—货物关系中的现存量)登记到订货临时文件中的缺货量字段中。
缺货量>0的为缺货项,登记到缺货临时文件,打印出缺货单交销售部门,并调用进货要求生成,登记进货要求记录到进货要求临时文件。
有货的订货项目则登记到提货单关系及所提货物关系,打印出提货单,交仓管员发货,并登记经手工号,输入提货单关系。
按(现存量=现存量—提货数量)修改货物关系的现存量,若改后现存量低于最小存量则调用进货要求生成,生成进货要求记录,存入进货要求临时文件。
定期打印进货要求单交供应部门。
F.统计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编制多种图表,支持相关决策。
这里仅考虑进销存明细帐、月报表,盘存明细表,进货统计表,提货统计表,库存金额降序排列的前20%种(即A类)货物的库存金额与提货金额对比直方图等。
这里给出新的提货业务流程图(图11.15),其它的业务流程图就留作练习。
五、系统首轮实现的功能分析系统首期除了要实现进货管理、盘存管理、提货管理、统计分析等基本业务,还要实现系统初始化、查询等常规功能。
对系统本身的管理维护功能是常规的,原型法首期往往也不急于实现,这里不讨论。
本例系统首期功能层次图如图11.16。
图11.16本例系统首期功能层次图11.4.2 系统首轮概略设计一、概略的总体设计1. 一般关系模型设计:根据系统分析中构思的以数据库为中心的新业务流程图和新功能层次图,回头修改ERD,然后再依据从ERD导出一般关系模型的四条原则得到一组关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