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_高德步_第四篇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43672843323968011c92ca.png)
第八章农业革命近代农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农业体制改革,是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的前提。
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需求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候,生活水平下降,就会通过某种暴力方式(战争、疾病、抢劫、饥荒和瘟疫)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
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循环人口革命18 世纪下,随着欧洲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凸显了突破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
并且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生育率缓慢地上升】为特征的人口变革的突破期大租佃制租入土地、雇工经营农业的经营方式。
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的租佃农场主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土地或者出租给租地农场主。
到18世界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处于统治地位。
容克式经济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条件下,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宅地法》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并不稳定,在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
小农迅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被人雇佣劳作,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渐形成并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美国式道路胜利1、农业革命和人口变化的关系1.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一直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即没有同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目和人口高速增长这两项特征。
2.近代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给,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促成了人口革命。
18世纪,欧洲大陆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2、解释庄园经济瓦解的原因1.庄园的和谐稳定时常收到人口增加或减少的影响,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契约由于劳动力和土地价值比的变化而不断修正。
世界经济史读书报告
![世界经济史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5feb968a26925c52cc5bf52.png)
《从雅尔塔到板门店》读书报告1110200093 项一力二战结束至今的世界历史,主要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与合作,1945年以后,世界人民已经经历过二战的摧残,再也不想有战争的发生,世界各地的人民都渴望和平,战争也许对一些国家是一种可以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手段,也是一些国家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战争造就了俩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互相牵制、互相竞争、互相合作,之前会有一些合作的关系,但是后来两个大国关系迅速降温,冷战开始,我们都知道这一事实,但是两个国家的关系为什么会由先前的合作转为冷战的呢?《从雅尔塔到板门店》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1945年到1953年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干预其他国家的军事政治的手段从侧面了解美苏两国之间的立场和观点,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略知一二。
本书写于1991年,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也几经变化,从作者的年代出发,他所讲述的是40多年前的事情,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各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还是是有一定的历史规律的,并且可以以较为客观的观点来叙述几十年前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该书共为十二章,前十一章是根据一些国家公开的资料,选取一些有用的来书写史实,基本没有什么作者本身的观点和看法,主要是美国和苏联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干预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美苏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写美、苏、中、英四国之间的关系,且本书内容丰富,美国从罗斯福到杜鲁门,其政治外交手段不断更新,其中美苏两国在中国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国的抗日战争和内战的背后实际上就是美国和苏联还有英国的政治军事还设有经济上的较量,在此书中均有体现出来。
本书作者引用的材料在当时已经是很新的,大多数为美英两国政府和个人档案,写作手法也较为新颖,全书以大部分的篇章描述历史发生事件为基础,在书中最后一个章节议论并由此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
这样读者在读前十一章的时候可以产生自己的观点,按照作者叙述的事件,我们可以以此有一定的自由去解析某一事件为什么会朝着某一方向发展下去,不会被作者的观点左右,给我们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但是这种写作方式也有一定的缺点,就是作者一味的阐述史实,而自己不做任何评鉴或者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最后一章完全是自己的看法,会让人感觉书的整体性不太好,论点和论据有时候会不一致。
河南省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南省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c4edbc1da38376baf1fae3e.png)
河南省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的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的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中指出,“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导致这一认识产生的大环境是A.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 B.第二次世界大战C.经济危机的打击 D.英国殖民地的丧失3.阅读下表,该表反映出A.英国已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B.经济危机波及世界所有国家C.“以工代赈”成为首要之举 D.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加剧4.胡佛担任总统期间,设立周转基金用于资助农场主组建销售合作组织,确定最低销售价格;会见市长和州长,督促他们加速公共工程项目建设;成立国家信贷公司、紧急就业委员会,以期通过自愿联合解决问题。
由以上资料不能..得出下列哪一结论?A.罗斯福新政某些政策实质是胡佛政府时期政策的某种延续、深入和强化B.胡佛的政策是由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到罗斯福国家干预政策的过渡C.历史学习需调整“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形成联系、发展的观念D.胡佛对危机缺乏正确认识,实施以行政命令取代市场调节的偏激政策5.1932年,一位纽约市妇女给政府官员写信说:‘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
这表明A.民众要求维持自由竞争 B.美国政府主动干预经济C.民众要求政府干预经济 D.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主义6.20世纪30年代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革命。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学流派,有人认为该流派就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
世界经济史绪论
![世界经济史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1abcc462ddccda38376bafa7.png)
第一章 导论
导论 第一篇 前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 第二篇 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三篇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第四篇 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第五篇 战后世界经济
第一章 导论
世界经济史的对象、 第一节 世界经济史的对象、 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 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重点问题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与经济学方法论的关系 经济史研究中的假设方法和理论工具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世界经济史
第二版 高德步 王 珏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掌握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末世界经济 掌握从古代一直到 世纪末世界经济 发展的概况, 发展的概况,努力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国家 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了解世界经济 发展的主要规律以及经济区域化、集团化、 发展的主要规律以及经济区域化、集团化、 全球化的过程、 全球化的过程、前景和它们跟民族经济对 立统一。 立统一。
第一章 导论
经济史学的对象、 第一节 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二、经济史的任务 经济史的任务, 经济史的任务,不仅要为经济学 理论提供更多的证实性材料, 理论提供更多的证实性材料, 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起源)而且要为经济学 理论提供更新更好的假设。而经 理论提供更新更好的假设。 济学利用这种源于经验和事实的 新的假设,重新进行推理性研究。 新的假设,重新进行推理性研究。
第一章 导论
美国经济史学家诺思指出: 美国经济史学家诺思指出 经济史的“ 经济史的“研究目的不仅要解 释经济的过去, 释经济的过去,而且也要对经 济理论有所贡献, 济理论有所贡献,提供一个分 析架构使我们能了解经济变 化” 。
世界经济史第十三章 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
![世界经济史第十三章 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https://img.taocdn.com/s3/m/dffb7757f7ec4afe04a1df5e.png)
一、法国大革命前的经济改革
在杜尔阁被免职之后,内克接任财政总长。内克不再关 心制度改革,一心解决财政问题。18世纪后半期的法国政 府也进行了工业化的尝试,但是它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却陷 入技术革命的误区,专注于引进英国的技术和机器,聘请 英国的工厂家和技术工人。法国的棉纺织工业高效地模仿 英国模式。1790年前后,法国已经有几家巨大的纺纱厂。 但是很多投资建厂的人因为市场狭小和资金短缺遭到失败 。
一、法国大革命前的经济改革
杜尔阁的改革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遭到
各方面的抵制和反对:僧侣与贵族不肯纳税,官
吏不肯减俸,包税人不肯放弃自己的权利,农民
对麦子自由流通不理解,常常发生暴动,高等法
院对他的法令每加抵制,许多权贵围攻他。由于 路易十六昏庸无能,1776年5月杜尔阁被免职。
第二节 法国的工业化
第一节 欧洲小国的工业化
二、瑞士的工业化
瑞士也是较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 它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很快就自行 走上了技术革命的道路。到19世纪上
半期,瑞士完成了工业革命。
第一节 欧洲小国的工业化
二、瑞士的工业化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为瑞士扫除了 封建束缚。法国的入侵加速了各个州统一的进程,
贸易起着关键的作用。瑞士处在欧洲的中心,
是个内陆国,如果没有对外贸易,瑞士的工
业革命是不可想象的。
第一节 欧洲小国的工业化
二、瑞士的工业化
总体来看,瑞士在工业化进程中没有
发生任何严重的社会问题或动乱,城市
没有出现日益扩大的现象,财富分散在
广大中产阶级手中。瑞士的工业化是世
界上进行得最轻快的工业革命。
第一节 欧洲小国的工业化
第一节 欧洲小国的工业化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2_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情检测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2_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情检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b4b027e680203d8cf2f24a6.png)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学情检测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1.在原始农牧业开展的根底上,私有制、阶级产生,最终国家形成,人类文明产生。
人类文明产生之初〔〕A.同一地点扩散,多元一体B.根本独立开展,明显多元C.都是大河文明,中央集权D.都是城市国家,商业兴旺2.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它们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明成就,使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这说明〔〕A.农耕和畜牧经济开展的局限 B.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3.人类文明最初犹如茫茫大海的几座孤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点状文明在空间拓展中相互连接。
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式有〔〕①武力扩张与征服②神话、艺术与文字传播③技术传播④宗教和思想传播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4.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主的领地采取庄园制的经营方式。
庄园制的本质内容除了主要使用农奴的无偿劳役耕种领主自营地外,就是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
这说明〔〕A.庄园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度 B.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C.庄园是农村根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5.1547年开始,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为了打击大贵族的分立主义他〔〕A.公布新法典B.改组中央机关 C.实行“特辖领地制〞 D.对外侵略扩张6.中古时期的印度,有两大变化,一是四世纪初兴起的笈多帝国统治者支持印度教的开展,二是13世纪初建立的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笈多帝国兴起于恒河中游B.今天的印度教是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C.德里苏丹国是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D.德里苏丹国以佛教为国教7.中南非洲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长期孤立的开展,但绝不是“洪荒僻壤〞,那里的居民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马工程世界经济史第4章 古代世界的贸易活动
![马工程世界经济史第4章 古代世界的贸易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b7aef20169dc5022abea0000.png)
第三节 古代世界贸易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市舶制度
唐代海外贸易繁荣,广州成为阿拉伯、波斯、 南洋等地区来华和中国外贸商船的出入口,商 业十分繁荣。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 广州开始设置市舶使。
北宋自开宝四年(971年)设置了第一个海外 贸易的一级管理机构—广州“市舶司”。市舶 司的主要职责:第一,保护和招徕樊商。第二 ,管理出海华商。第三,管制外货。第四,检 查番舶和实行缉私。第五,管理蕃巷。
第三节 古代世界贸易制度
一、古代世界贸易的作用
古代国际贸易基本上以区域贸易为主,这主要 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交通工具所限。一 方面投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种类不多,另一方 路途遥远,风险极大。但是,古代的国际贸易 也是获利极大的商业活动。这主要是因为各国 和各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很大。
古代世界的国际贸易作为区域贸易,对各国人 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马人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取得了对地中海 的统治权,并且建立了一个环地中海的贸易 区域。
第一节 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
一、地中海贸易圈
罗马帝国衰落以后,地中海贸易一度也衰落 下来,但地中海贸易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一方面,地中海沿岸国家的相互贸易式中很 繁荣;另一方面,地中海是东西方贸易枢纽 ,它把西欧各国和东方各地区联系起来。
发展到一个高峰。
第一节 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
二、东海和南海贸易圈
南洋地区是中国与西方贸易通道的必经之地 ,中国很早就与这一地区有贸易往来。
马来半岛很早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地和集 散地。
中国与印度支那地区的贸易起源也很早。中 国出口的主要是丝绸、瓷器、铜铁器皿、文 房四宝等。占城是中国与南洋、印度洋贸易 的中间环节,具有重要地位。
第二节 古代东西方贸易
世界经济史——精选推荐
![世界经济史——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56010a9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0.png)
世界经济史第一篇导论第一章世界经济史概述约瑟夫·熊皮特[美]: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的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
阿什顿[美]:尽管经济史是一个地峡,但是她仍然有广阔的海域。
卡尔·哈达赫[德]:国民经济学和历史学是经济史的科学上的父母。
不过经济史这位女儿现在已经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它既不是按照年代编撰的经济知识,也不是用经济统计数字点缀的历史叙述。
经济史不仅反对任何知识的单一化,更重要的是它坚信决定命运的不是经济,而是政治。
第一节经济史和世界经济史世界经济史是经济史的一个分支,若想理解世界经济史的含义,首先需要理解经济史的含义。
一、经济史经济史是一门与经济学同样古老的学科,是一门伴随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也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经济史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研究经济组织、经济制度和经济部门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历史过程,研究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各种文明、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历史的比较,科学地解释经济历史现象,为总结历史经验、认识现实经济、预测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经济思想、学说和政策提供历史背景;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历史资料。
经济史研究也是一种经济分析的技术,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史还与一般的经济理论相关,因为经济发展的历史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被经济理论所概括。
经济理论作为一种叙述结构应用于历史。
二、世界经济史就经济史研究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可以分为国别经济史、地区经济史和世界经济史。
一般而言,理解世界经济史有两种方式,一是世界的经济发展演化历史,这样的世界经济史在人类社会存在之时就已经出现,它探讨的内容是世界各地在一个长的时段中的经济发展演化的历史;二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这样的世界历史只出现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她孕育于中世纪的襁褓里,成长于地理大发展时期,发展于工业革命时期,成熟于后工业时代。
世界经济史课后题标准答案
![世界经济史课后题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3f9fe7dd3383c4bb4cd2a2.png)
世界经济史课后题答案[1]————————————————————————————————作者:————————————————————————————————日期:2世界经济史第二章古代东方的社会经济生活关键术语普遍奴隶制:在普遍奴隶制下,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
他们不是奴隶,但也不具备独立的人格,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村社,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普遍奴隶制指的是东方专制主义国家中人民所处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法律制度。
与古希腊罗马发达的城邦奴隶制相比表现出非发达性,即身份差异模糊,不存在作为私有财产的明确的占有和活跃的买卖。
这种奴隶制之下的奴隶不从属于明确的奴隶主,而是为国家(农村公社)的土地耕作,只是表现为社会地位低下。
东方普遍制存在的原因:东方国家的奴隶制,是以国家土地所有制和村社制度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度,具有社会阶层划分的单一性;是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社会中所有权制度落后;平民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不独立,导致普遍“奴隶化”现象出现。
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但并没有给出定义。
列宁和普列汉诺夫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争论。
马扎亚尔总结亚生产方式的特征。
但他的看法没被俄国和中国学者接受。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亚细亚所有制的前提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
土地是共同体的基础和财产。
亚细亚土地所有制是共同占有和利用土地的公有制。
东方社会以土地所有制这一基本关系为基础的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实现。
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基础,个人只不过是公社财产的占有者,这种自然经济的特征是农业与手工业结合,导致生产目的成为自给自足,导致农村公社在东方社会长期存在,也是东方社会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农村公社制度以及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决定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存在着自然的宗法血缘关系。
世界经济史_高德步_导论、第一篇
![世界经济史_高德步_导论、第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7528d6172ded630b1cb6f5.png)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
从地缘结构上考察
东方经济形态
中国
世界经济史
西方经济形态
古希腊罗马和西欧
西亚经济形态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
日本、印度、拜占庭和俄罗斯等,都属于边缘经济形态。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
四、世界经济史的逻辑演进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世界经济史研究的起点。 在16世纪以前,世界经济史始终都存在着以不同民族为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
历时性意义上:
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史的主题
制度变迁
社会进步
共时性意义上: 世界经济史的主题研究不同时代各民族的经济交往、冲
突与融合以及共同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
世界市场的出现 时间:16世纪以后出现世界市场。 意义:世界市场的出现,把历时意义上的“历史”和共 时意义上的“世界”统一起来,从而开创了世界经济史 的新纪元。事实上,只有当人类历时地创造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世界经济史才成为真正的世界经 济史,才有共时性状态。因此,世界经济史要在历时性 与共时性统一基础上,发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规 律和结构变迁规律。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
二、世界经济史的时间结构
世界经济史研究,从农业革命开始,并将1500年作为一 个重要的界限: 1500以前为农业社会或传统社会。 1500年以后为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
1500年以前的世界经济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黑格尔
东方世界 希腊世界 罗马世界 日耳曼世界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aneconomichistoryoftheworld世界经济史第二版高德步王珏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一篇古代世界经济?第二篇中古世界经济第篇资本主义的兴起?第三篇资本主义的兴起?第四篇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第五篇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第六篇战后世界经济第一章导论?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经济史与经济学方法论的关系重点问题?经济史研究中的假设方法和理论工具?经济史学的范式及创新?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第二节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第一节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一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
世界经济史(第五版)第四章 东方国家的封建经济
![世界经济史(第五版)第四章 东方国家的封建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f3f1072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2.png)
➢ 南北朝和应仁之乱以后,幕府势力被削弱, 有实力的领主脱离幕府各自分立创建了大名 领国制。
➢ 大名在土地问题上实行的主要政策是:(1) 大名保护领地内的领主和富裕农民旧有的领 地并给予新的封地;(2)将得到封地者编成 家臣团;(3)在大名直辖领地内,通过检地 来确定农民年贡和家臣服役数额:(4)家臣 受到大名的严格限制,没有独立发展的余地
第三节 中国封建小农经济
对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基本评价
一
小农经济史中古农业社会生产力条件下最有效 率的生产方式,是中国封建经济长期延续的重
要原因。
二
小农经济史自然经济的基础,它排斥商品生产,排斥 规模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停滞的主要原因。
三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动荡 、不断反复的根本原因。
第一节 各国封建领主制经济
三、印度的封建领主制经济
➢ 16世纪上半叶建立的莫卧儿帝国,也是将土 地收归国有,皇帝除自己占有一部分皇庄外 ,将土地以采邑的形式分封。在封建土地国 有制原则下,主要存在两种封建土地占有形 式:即”扎吉尔“和”柴明达“。
第一节 各国封建领主制经济
三、印度的封建领主制经济
一、中国的封建领主制经济
➢ 公元前1066年武王灭纣,建立周朝。由于没 有足够的力量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周不 得不采取分封制度。
➢ 分封制还是一种宗法制度。封建领地里领主 和农民的关系,不仅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 间的关系,往往还是血缘和非血缘的亲属关 系。这种契约关系具有很浓厚的亲亲色彩。
第一节 各国封建领主制经济
• 第三。封建时代的农民不论是自耕农还是佃 农,一般都是穷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 比较贫乏,他们不可能购买或租用大片的土 地。第四,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当时的生产 力水平下,小块土地经营是一种最有效的经 营方式。
世界经济史第四章商业革命
![世界经济史第四章商业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8dd93b8602d276a200292ef4.png)
封 建 制 度
政治经济 领域
采邑制为基础 的封建等级制
领主与封臣是一种 责任与义务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 领地分封制
领地不具备 “民族性”,
1492年 欧洲——美洲
洪都拉斯
麦 哲 伦
菲律宾 麦哲伦死亡之地
西班牙 塞维利亚
麦哲伦海峡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哥伦布航线
迪亚士航线
麦哲伦航线
达•伽马航线
四、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或意义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影 响
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 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 体。 殖民掠夺之路: 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最终 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思想震撼之路: “地圆学说” 冲击了神学理论。
条件
其他支持
专制政府的支持
(一)物质条件:包括物资和资金。 (二)航海技术: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到 欧洲,没有罗盘针的使用,远洋航行简直是不可能的。 (三)造船技术:已出现了新型的快速、舱宽的大船. (四)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
地圆说 星盘 指向标
多桅帆船
客观条件:造船技术的发达,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圆 学说的广为流传,为新航路的 开辟准备了客观条件。
商业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很大——引起了广 泛的物种交流 商业活动在某些方面控制影响着工业的发展
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 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 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 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 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汇总
![课程大纲世界经济史大纲(高德步教材)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7e08952fe4733687f21aa18.png)
《经济史》(中外)课程教学大纲绪 论一、经济学大师谈经济史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范畴三、经济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经济史的研究动态及研究方法五、课程安排与参考书第一篇 古代东西方经济生活的类型及发展特征第一章 古代东方的社会经济生活类型、特征第一节 农业革命-------四大文明发源地与农业(历史学与地理学的方法)“经济之源”-------农业-------粮一、农业革命的发生及在经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教材P251、第一次农业革命的内涵,从“采集、狩猎经济”“种植、畜牧业经济”这个转变是“质变”,因此称之是“农业革命” 教材P26 2、农业革命的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① 西亚两河流域 ② 埃及尼罗河流域 ③ 中国黄河流域④ 印度和流域3、农业革命产生的重要影响①财产制度产生需求 供给 研究经济史的意义也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各国经济发展的路径的状况a 、 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②农业本身的发展促进了人类能力的进步——技巧(技术)③农业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进步⑤ 为其他经济形式(村、营、乡、镇)第二节 东方型奴隶制经济(自学)主要掌握“东方普遍奴隶制”问题第三节专制主义国家制度(教材P34)问题:为什么在东方的国家类型及制度特征方面表现为专制主义呢? 有哪些直接、间接原因?特别是在经济史领域有哪些因素成为了专制主义国家制度的基础(经济基础)?一、东方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1、 国王为土地的最高所有者(统治方式)解析:教材P342、 灌溉系统发达(组织方式)解析:教材P34-35无论埃及、还是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河流漫长,通过像西方(意大利)那样的有商人、企业主自愿联合“治水”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东方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教材P35中国的“大禹治水”二、以埃及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国家制度的特征1、 特征:以法老为核心统治者的金字塔式的专制主义国家制度法老——贵族——奴隶主——农民——奴隶2、 评价:① 积极方面:制度的催生② 消极方面:等级制度森严,对土地实行国有三、巴比伦的专制主义国家制度1、《汉穆拉比法典》 P382、巴比伦专制主义国家的特征① 国王拥有对土地支配权b 、财产制度诞生 组织结构 制度的变革与变迁②私有制开始出现③父权制家庭发达四、印度五、中国第四节城市和工商业▲城市经济起源▲城市化问题一、城邦国家和城市1、城市出现的四个标准及三个条件①四个标准——四个方面:分工;城防、围墙;人口;房屋建筑、道路交通②三个条件——周边有发达的农业;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有较发达的贸易2、城邦文明的诞生 [意味着工商业发展]①苏美尔城邦——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②帝国城邦——巴比伦文化时期③商业城邦——腓尼基人④古代印度、中国关于城、城邦文明的记载二、古代工商业的起源1、手工业——制造物品①古埃及:P42 石材加工、建筑、金属加工、造船、织物②古中国:P43 商代手工业制品大量诞生于手工业作坊手工制品种类多,做工细腻2、商业——交换物品(从物物交换到出现具有货币职能的物品的出现)①古埃及的“进出口贸易”往来增大——物物交换为主②中国货币关系大发展(海贝——骨币——铜币)第五节亚细亚生产方式一、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1、“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的由来——马克思提出 P432、“亚细亚生产方式”引发的论争 P44①普列汉诺夫与列宁针对P44第三段②马扎亚尔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论断引发争议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1、土地所有制为公有制(国有:国王,皇帝一人所有)2、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为左基本的生产单位 P45(这种自然经济的特征:农业与手工业结合,导致生产目的成为自给自足,导致农村公社独立并得以长期存在)三、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1、研究误区(或对前人的概括)2、马克思的观点3、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西方之间的差别(重要!)P46第二章古代西方社会经济生活的类型及发展特征▲关于“东西方经济形态起源”的论证实际上是对“东西方经济形态的历史路径”的考察,提出“历史路径”这个概念,列举相关实例,解释它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这是用“历史学”解决“经济学”的具有实效的方法。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程讲义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程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9b884686c175f0e7cd137ab.png)
第十三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知识框架即时巩固的入场劵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点题训练1】如图,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巧学识记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考点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1)⑤____________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2)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
2.主要内容3.特点:国家加强⑭______________4.历史作用(1)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是对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整。
(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2)作用①摆脱危机: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直接影响)②维护民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创新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题训练2】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
其原因是( )A.调整农林结构并降低了产品价格B.基本解决就业并消除了危机隐患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D.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要点一运用多种史观看罗斯福新政【典例训练1】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
该立法主要是为了( )A.加强土壤保持以维护生态平衡 B.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通过补贴促进国内货币的流通 D.取得农场主对政府政策的支持史料研读通向成功的试金石史料一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四篇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8f83eec281e53a5902ffd7.png)
第二节 法国的工业化
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对法国的工业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小农经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阻碍大机器生产的发展。 (3)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三、拿破仑的经济政策 拿破仑主要的经济政策 : (1)鼓励法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倡使用机器,奖励发
明创造 ;实行大陆封锁政策 。 (2)改革法国金融制度。 (3)废除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其他障碍。
37
第二节 法国的工业化
二、大革命时期土地问题的解决
法国的农奴制在十四五世纪已经基本废除,但是农村中 的土地所有权和封建义务问题并没有解决。
1793年雅各宾派发布了三个法令,,封建土地制度被推 翻,大多数农民分到了土地,法国成为一个小农经济的 国家。
但是法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后产生的小农经济,并 不像英国和美国那样在竞争中被淘汰,而是广泛长久地 存在着。
得许多特权。特权和优惠形成的垄断利润,降低了创新 的积极性,也保护了落后。
9
第二节 产业技术革命
棉纺织业的机器革命是从工具开始的。 纺纱机的发明和应用
飞梭
卷轴纺车
“珍妮”纺纱机
自动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
织布机的发明与应用
英国教士E·卡特莱特先后发明两种织布机.英国人J·纳恩 罗普和德国人J·盖普勒又先后制造出自动织布机。
19
复习
关键术语 工业革命 技术革命 市场制度 政府行为 经济增长 生产方式
思考题 1. 英国为什么是世界上第一个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 2. 试论述技术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3. 为什么说工业革命赋予了经济增长以新的涵义? 4. 试述英国工业革命中政府的作用。 5. 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蒸汽机的发明
10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二篇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f81a6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3.png)
第一节 亚细亚封建领主制经济
五、日本的封建领主制经济
大化改新-日本封建关系建立
班田制废除,大封建领主制经济迅速发展
“御家 人”制
度
寄生地 主制
第二节 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
一、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建立 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领主制经济向封建地主制经济的转
变时期。 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战国时期商品货币关系的发
第三节 中国封建小农经济
一、小农经济的产生 小农经济---小块土地经营。 地位:小农经济作为一种所有制形式或生产方式,在中
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至少存续了2600多年,是中国封建经 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的重要基础,对中国社会、经济、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可以说,研究小农经济是理解中国封建经济史的关键。 产生:中国小农经济是随着封建领主制瓦解和农奴对领 主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解除而产生的。
第一节 亚细亚封建领主制经济
二、中国的井田制与农奴经济 井田制 含义
是封建领主制度下的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 主经济的基础。所有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公 田是领主的自营地,依靠农奴的无偿劳动耕作;“私田” 是农奴的份地,农奴通过为领主无偿耕种“公田”而取 得耕种“私田”的权利。 井田制与农奴制相辅相成,也是农奴制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 亚细亚封建领主制经济
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 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
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 2. 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3. 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
上无偿劳动。 4. 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
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 责任。 5. 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
第4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
![第4章-《世界经济史》-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c876e544011ca300a6c39074.png)
• 希腊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把希腊 的对外贸易范围首次1 东西方贸易的早期开拓
欧亚大陆东侧:
• 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将丝绸作 为国礼赠送给中亚的氏族部落
• 中国商人接踵而至,在秦代,丝 绸经由甘肃、新疆向西方输出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3.2 中国古代的市舶制度
元、明两代沿袭宋代的市 舶制度
明代:朝贡贸易
清代:实行海禁,只准广 州一处通商,由清政府特 许的十三行商人统一经办 外商来华贸易事宜
1780年油画描绘广州十三行外贸易特区 的丹麦、西班牙、美国、 瑞典、英国、荷兰夷馆。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十三行”词条
3.3 欧洲海商法和领事制度起源
1.2 东海和南海贸易圈:中日贸易
• 始于秦汉
• 隋唐时期发展到极盛:
① 遣隋使和遣唐使;
② 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货物:丝 绸、服饰、陶瓷、铁器、笔、 墨、纸张 ;
③ 日本向中国出口:硫磺、漆器 、木材、玉器、银、麻布等
遣唐使 图片来源:PHGCOM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唐)李白《哭晁卿衡》
建主,而热那亚和威尼斯则依靠这种中介贸易而 兴盛起来。 • 特别是威尼斯,繁荣的商业活动和复杂的商业组 织促使它很早就产生了交易所,并使银行业务和 商业核算的技术很早就发展起来,地中海沿岸城 市产生了近代商业模式的萌芽。
1.2 东海和南海贸易圈
东亚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这个贸易圈 始终是以中国为中心, 还包括日本、朝鲜、南洋和中 南半岛地区,形成一个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向外放 射的扇形贸易圈。
第一篇 古代世界经济
第四章 古代世界的贸易活动
世界经济史第十四章 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依附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史第十四章 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依附经济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0b24a7c27f1922791688e85e.png)
展,印度的近代工业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
印度较早的近代产业是铁路业、采矿业和原 料初加工业。
第一节 印度殖民地经济
四、近代工业的建立
19世纪40年代,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印度修
筑铁路。印度的采矿业主要是采煤业、石油
开采业和锰矿开采业。至此,印度近代工业
初步建立。但是,印度的近代工业严重依赖 英国资本。
第一节 印度殖民地经济
上的农民结合在时代相传的村社里,耕种封建王公的
土地,向国家缴纳田赋,并对所耕种的土地具有永久 的占有权。同时家家户户都纺纱织布,供自家消费。 每个村社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第一节 印度殖民地经济
二、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
英国对印度农业统治产生了负面经济效果 。英国殖民统治形成的新赋税制度、可买卖 可抵押的土地行、农业商业化,使农民不仅 遭受地主和高利贷的剥削,还遭受商人和英 国的剥削。
第一节 印度殖民地经济来自二、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
高额赋税以及为出口原料而减少粮食作物 生产,造成饥荒和瘟疫频发,人口总是陷入 马尔萨斯陷阱。而新兴土地市场的出现和东 印度公司的高额赋税,强化了土地分封制( 特别是在印度东部地区),抑制了新技术在
农业领域的推广。
第一节 印度殖民地经济
三、片面的自由贸易政策
第一节 印度殖民地经济
一、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及印度经济概况
印度从16世纪起就不断遭到西方国家的入 侵。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普拉西战 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征服了孟加拉地区,
以后不断蚕食印度,到19世纪40年代末,
控制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第一节 印度殖民地经济
一、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及印度经济概况
对于英国统治下的印度经济增长停滞原因有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