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少年维特之烦恼》 脱水精华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脱水精华版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年,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一部现象级的文学作品,这不,不足140页的小说却引发了德国的全民阅读热潮,又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强烈反响,无数热血青年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泪流满面,心痛不已,他们纷纷模仿小说主人公的打扮,模仿主人公的说话语气,甚至还模仿主人公自杀。这种现象级的风潮,后来被学者专门命名为维特效应,而这部小说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不仅让25岁的歌德一跃而为世界级大作家,还成为德语文学历史上第一本世界级畅销书,让德国文学从此开始与法国、英国并驾齐驱,就连拿破仑入侵德意志期间,还专门和歌德一起细细讨论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问题。大文豪歌德堪称德国文学的最伟大代表,他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他与著名诗人席勒一道开创了德国文学的古典主义时代,并创作有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和文艺散论,以及涉及动物学、植物学和色彩学的理论著作。代表歌德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有两部,一部是她花了一生时间构思和写作的,号称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300年历史的诗剧浮士德,另外,一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歌德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法国大思想家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斯小说讲述了贵族姑娘余力和平民胜浦了之间的爱情悲剧,带给歌德许多遐想,他甚至说自己就是小说主人公胜浦了。所以,当他想写一个市民出身的维特的故事时,首先想到新爱洛伊丝的书信体形式。歌德还将卢梭的形式进行革新,大胆地将时间设定在三年前,即1771年5月4日至1772年12月24日,制造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与时代感。为了强化这种真实感,歌德在小说第一版发表时还是匿名的,他虚构了一个编者说,有一个自杀身亡的维特生前写了不少给友人的书信,然后这个编者将其整理发表了。歌德还故意在小说中增加了注脚,隐去了相关的人名和地名,让读者误以为这样是为了保护真实人物的隐私。这些统统都给读者制造出一种心灵上的贴近感,让他们成为维特私密情感的知情者,或者正如编者前言所说,面临同样困境的读者可以从中找到安慰。同时,这本书也确实说出了当时的一代青年的心声,让他们从中照见了自己的影子,据说呢,那时的青年还疯狂的模仿小说主人公的衣着打扮,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影响,就在于小说直接反映了德国日常生活,并非常富

于真情实感,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主要内容,小说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有书信39封日记一篇,时间跨度为1771年5月至九月,大致四个多月的时间。

除了一封写给绿地的短信之外,其余38风全部都是维特写给好友威廉的。从信中我们得知,主人公维特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他离开家乡是为了处理一些遗产上的纠纷,同时呢也是为了排遣青梅竹马的恋人,试试给他带来的悲伤,他首先聚居在一处城市里,随后搬到了附近的一处风光宜人的村庄里,村庄的名字很有特点,叫做瓦尔海姆。在德语中的意思就是选中的家大致相当于第二故乡之意。维特在这里感到心旷神怡,心情愉快,他还结识了当地的法官S先生。有一天啊,当地年轻人举办舞会,维特喝几个人顺路去接S先生的女儿夏绿蒂,他立刻不可救药的爱上了绿地,他之后每天都去找绿地,两人共度了一段快乐时光,但是当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时,维特的心情瞬间跌落谷底,她在嫉妒和沮丧中煎熬。对于这个,阿尔伯特维特也很欣赏,甚至和他成了朋友,当他发现自己依然无法放弃对绿地的爱,是只能在痛苦中不辞而别,按照朋友威廉的建议,他去到一家公使馆当秘书。第二部分是1771年10月20日至1772年12月6日的信件,其中一封写给绿地,一封写给阿尔伯特和绿地,其他43封都是写给朋友威廉的。在这期间,维特忙于公务,她的上司固执而褊狭,周围的人虚荣且无聊,维特在公使馆里一直都是局外人的状态。有一天啊,他在C伯爵家中做客,恰逢当地贵族在C伯爵家里聚会,他们都不愿意市民出身的维特出现在这里,于是维特被伯爵有礼貌地请了出去。这件事情被传得满城风雨,维特的一位贵族小姐朋友好意提醒维特注意自己的身份,这让维特更加气愤,再加上他得知绿地和阿尔伯特已经结婚,却没有通知她,心中郁闷,于是提出辞职,决定到一位侯爵的列装去散心。在侯爵的列装维特受到了很好的礼遇,但是他仍然觉得很不自在,几个星期之后就离开了那里,最终回到了与绿地相识的村庄瓦尔海姆。在那里,他发现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所有人都遭到了命运的欺骗,村庄里的富人死了,儿子丈夫继承的遗产也成了一场空,那个喜欢女东家的长工被女东家的兄弟赶走,无法回到他心爱的人身边,就连村里长了很多年的胡桃树,也被新来的牧师的太太派人砍倒了。而最令他痛苦的则是对绿地无望的爱情,绿地夫妇像老朋友一样接待维特,面对绿地的温柔天真,维特极力压抑自己的情感,只能在梦中加倍思念他,他感到愈加痛苦抑郁。到这里为止呢,小说采用的全部都是维特的第一人称视角,但到了最后一节,编者致读者,歌德采用了另外一种相当高明,而且现代的叙述技巧,这部分中,那个爱上女东家的长工,因为嫉妒杀死了新雇的长工,这对于维特产生了致命性影响,让他开始厌世,坚定了

自杀的念头。而绿地呢,他因为维特每天都来访而闹得风言风语的事情而烦心,他明确了态度,希望维特不要再对他抱有幻想。

维特绝望地跟绿地的丈夫阿尔伯特吵了起来,然后伤心离去。这些内容都是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但是中间不断穿插着维特的笔记,他写给威廉的信以及没有日期的蚕茧,还有最后一封诀别信。这里的段落被安排的断断续续,视角再第一人称书信,与第三人称叙述之间不停切换,极大地展现出维特矛盾的心情,使小说获得了美学张力。歌德还使用了英国古诗人额相的诗歌来为小说增色,在最后,维特读者额相的诗歌伏在绿地身边声泪俱下,绿地也心乱如麻,他浑身颤抖着说,这是最后一次,维特,你再别想见到我了。然后把自己锁在了隔壁的房间,维特在门外低声说了句,永别了,绿地变回家去给绿地写遗书,他已经决定终结自己的生命,第二天,她用从阿尔伯特那里借来的手枪,对着自己的额头开了一枪,维特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小说一名用了烦恼一词,而德文原文呢,是Latin,主要指灵魂上的极度痛苦,所以维特的问题其实不是烦,而是更深层次的苦。维特的苦主要体现在爱情和自由两个方面,下面我就从这两大根本性主题出发进行讲解,小说的第一个主题是爱情,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爱情小说,贯穿小说的主线就是爱情,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曾经就这本书写过一个很薄的小册子,他把少年维特之烦恼称为恋人,絮语认为,整本书就是一个典型的恋人,心中抒情又焦灼的独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讲述的不是维特与绿地之间的爱情,其实仅仅是维特一个人的爱情独白。作为恋人的维特其实是一个希腊式的悲剧英雄,虽然歌德所处的时代已经是18世纪,它使用的手法是当时时髦的书信体,但从文学层面上而言,歌德的创作依然是传统的,是欧洲是的,是古希腊悲剧式的所谓古希腊悲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其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以及对命运变幻无常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简言之,古希腊悲剧就是英雄与命运之间的纠缠,或者说是生命尊严与人生痛苦之间的故事。而维特的命运首先就是爱情,它本来是为了排解失去爱情的痛苦而离开家乡,却又一头扎进了爱情的罗网,最终越挣扎,却越陷越深。在维特坐马车去接绿地时,一个朋友就已经警告说,你可别迷上他,他已经许人了,这句话已经预告了即将要发生的故事,但我们的英雄对自己的命运还一无所知。在他见到绿地的第一眼,他的命运钟声就敲响了,我们来看看书中这段最著名的描写,就在我上了台阶,跨进门的当口,以我见所未见的最动人的情景,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潜艇里有六个孩子,从11岁到两岁,大的大小的小,全都围在一个模样娟秀、身材适中、穿着雅致的白裙,袖口和胸前系着红色蝴蝶结的年轻女子。他手里拿着一个黑面包,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