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少年维特之烦恼》 脱水精华版
少年维特之烦恼给我们的启示
少年维特之烦恼给我们的启示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文学巨匠歌德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年轻维特对爱情、理想和人生的思考。
这部作品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
●青年迷茫:小说中的维特表达了青年时期常见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提醒我
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面临困惑和挑战,需要探索自己的内心和人生方向。
●爱情与理想:维特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是小说的核心。
这反映了人们在年轻时对爱情
和理想的强烈向往,但也提示我们要理性思考和平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人生的曲折:小说中的维特经历了生活的曲折和挫折,这让我们明白人生很少是一帆
风顺的,面对困境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对自然的赞美:作品中对自然的描绘以及维特在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情节,让我们
意识到自然对人类心灵的治愈和启发作用。
●艺术的力量:维特通过写诗、表达情感来发泄内心的烦恼,这反映了艺术对于情感宣
泄和心灵寄托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描绘主人公的情感历程,探讨了人生、爱情、理想等主题,给予读者对成长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少年维特之烦恼》之文学分析
《少年维特之烦恼》之文学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主人公维特的内心矛盾和情感体验为主线,深刻探讨了人性、爱情、自由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其情感深度、哲思探讨以及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以下是我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1. 内心情感的深刻描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以维特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为核心,将其内心的挣扎、追求和矛盾情感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维特对爱情、人生、自由的追求和纠结,以及对社会规范和道德的反叛,都在小说中得以深刻表现,让读者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2. 人生的苦痛与追求:维特作为一个青年,经历了内心的剧烈波动,既有对爱情的狂热追求,又有对世界的不满和对现实的逃避。
小说展现了人生的苦痛与追求之间的微妙平衡,揭示了青年一代面对未知未来时的不安和烦恼,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3. 爱情的复杂性:小说中维特与夏洛特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示了爱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维特在情感中迷茫,一方面是深爱夏洛特,另一方面却又无法割舍对自由的追求。
这种内心挣扎使爱情显得深刻而令人感慨,让人思考爱情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4. 对自由的追求和反叛:维特的反叛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贯穿整个小说。
他拒绝受到社会规范和现实束缚,追求真实的自我和自由的生活。
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浪漫主义对个人情感和内心真实性的重视,也唤起了读者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5. 文学与哲学的交融:小说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学和哲学元素,维特的诗歌创作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交织在一起。
这使得小说不仅是情感和故事的叙述,更是一场对人生、爱情和自由等重要问题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进入深度的思辨。
6. 小说结构的变革:歌德在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时采用了“书信体小说”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书信来叙述故事。
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维特的内心,感受到他情感的真实和复杂。
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魅力解读
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魅力解读从《维特》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书信体采用的多重抒情方式所带给人们的心灵上的冲击,以及它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对这部小说的魅力进行解读。
歌德维特真实性多重抒情魅力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由歌德创作,几乎让他一夜成名的畅销小说,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甚至还形成了一股维特热。
随后,《维特》被译成意、法、西等多种语言,在各个国家流行起来,甚至还有的国家有许多不同的译本。
另外,《维特》的阅读群体也非常的广泛,上至德高望重的大人物,下至普通的劳动人民,都对这部小说有极大的赞誉。
恩格斯曾经说《维特》是一部“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的小说。
一、《维特》所特有的时代精神《维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的生活本质最真实的反映,同时还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心态体现。
18世纪,德国的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提出了博爱、平等和自由,这对欧洲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段时期,封建贵族专横暴虐、腐朽没落,人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思想也受其压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狂飙突进运动”的发生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证明。
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一次最激烈的反抗。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政进行抨击和揭露;他们歌颂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
这次运动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对德国的社会现状的改善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维特》正是受这次运动精神的影响,在作品中极大的表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狂飙突进精神。
二、《维特》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所谓艺术就是“源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j简评《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导读一七七四年,《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在沉闷的德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人们深深地被那个热情、有才华、但运气不佳的小伙子维特感动了。
一时间,蓝色的燕尾服、黄色的背心和长统靴成为年轻人的时装,有些冲动的读者甚至模仿维特式的自杀方式,追随自己心中的偶像而去。
当时只有二十五岁的作者歌德,面对如此令人震惊的轰动效应可能既喜出望外,又难免有几分担心,所以在小说的第二版为上、下篇各增加了一首短诗,劝慰世人不要“步我(维特)后尘”。
歌德在写作这篇小说之前,就曾经以一些诗篇和剧本《葛兹·封·伯利欣根》赢得了诗人的声誉,《维特》的出版进一步奠定了歌德在文坛的崇高地位,从此,他也像自己笔下的著名人物维特一样,成为人们崇拜和敬仰的偶像。
《维特》不仅使歌德名扬四海,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歌德的命运。
魏玛公国的年轻公爵卡尔·奥古斯特慕名邀请歌德去他的国家,并委以重任。
随后的十年中,年轻的歌德在政治上大显身手,成为魏玛宫廷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事实上,《维特》故事的原型的确源自作者本人的一些情感体验,虽然我们不能把上述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
歌德二十二岁那年遇见了一个单恋对象“绿蒂”,不过,那个姑娘不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没有回报给歌德同样的激情,而是始终与他保持着合乎礼仪的普通朋友关系;此外,歌德处理自己情感上的失意的方法显然与维特有极大的差别,否则我们也就不可能读到这部小说了。
歌德之所以让他的维特自杀,似乎也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另有一个原型故事:歌德的一个好朋友耶路撒冷因为爱上一位美丽的有夫之妇,绝望之极,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歌德的时代,人们仍然非常重视小说中故事的原型,似乎它们具有增强艺术作品真实性的特殊功能。
歌德本人也毫不讳言自己与书中主人公的微妙关系,他在《诗与真》中满怀深情地回忆道:“与友人的妻子不幸的恋爱而导致的耶鲁撒冷之死,把我突然从梦中撼醒。
我不只静观冥想,我与他共同的遭遇是什么,而且把现在恰好碰到的使我热情沸腾、焦灼不安的同样的事情加以观察,因此,我禁不住把正要动笔来写的作品灌上炽烈的热情,以至诗的情景与实际的情景的差别丝毫不能分辨出来。
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
好句分享
人要是不那么死心眼,不那么执着地去追忆往昔的不幸,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对现时处 境泰然处之,那么人的苦楚就会小得多。
世界上误解和懈怠也许比奸诈和恶意还要误事。 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剂治我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 着我常常寒战的心。 多数人为了生计,干活耗去了大部分时间,剩下的一点业余时间却令他们犯了闲愁,非 得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把它打发掉。啊,人就是这么个命。 当生活中最爱的人让人抬走的时候,最感到伤心的是孩子,很久以后他们还在抱怨穿黑 衣服的人抬走了妈妈。 世上的事归根到底还不统统都是毫无价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个人只是为别人而去拼 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
参考文献
1.论书信体小说的表现张力——以《少年维特之 烦恼》为例.崔颖颖 2.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形象.刘为 3.“死得其所”——对《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 特自杀情景的解读 罗汝霖
THANKS
“狂飙突进运动”的发生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证明。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 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 一次最激烈的反抗。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 思想自由,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改进行抨击和揭露;他们歌颂 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这次运动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对德国的社 会现状的改善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少年维特之烦恼》正 是受这次运动精神的影响,在作品中极大的表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狂热突进精神。
03
艺术特点与主题揭示
叙事特点
1.内心独白式的书信体小说
2.双重叙事视角
本书采用书信体裁,书中绝大部分内容以
少年维特之烦恼作品主题鉴赏
少年维特之烦恼作品主题鉴赏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主题是探讨人类的情感和生命的意义。
作品的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年轻的贵族少年,他对人生充满着热情和理想,但是在现实中却遭遇到了种种挫折和痛苦。
维特的爱情和友谊都没有得到满足,他的生命也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而结束。
整个作品通过维特的视角,展现了人类情感和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探索。
作品的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它探讨了人类情感和生命的意义,提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美”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珍惜生命,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同时,作品也表现了人类情感和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恐惧。
总之,《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深刻而富有哲理的作品,它探讨了人类情感和生命的意义,提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美”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珍惜生命,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作品的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它对人类的情感和生命的探索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少年维特的烦恼,作为德国文学巨匠歌德创作的一部小说,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爱情挣扎,更是探讨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描写维特对现实的痛苦追寻和心灵的彷徨纠结,歌德将读者带入了对生命和灵魂的深刻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对外界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的年轻人。
年轻的维特深受罗曼蒂克思潮影响,他向往着高尚的爱情和理想化的生活。
然而随着他的成长和经历,他发现人生并非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美好。
在现实社会中,他面对各种约束和限制,也面临着现实的苦难和困境。
维特内心的烦恼逐渐加深,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困惑和迷失,不满足于现状的他选择远离现实,尝试寻找内心的出路。
维特的烦恼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于现实的不满,他渴望一种更加纯粹和高尚的生活方式。
他陷入了对现实社会的无力感和深深的思考中,开始在文学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解脱。
他读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愿望。
在心中建立的理想世界中,他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也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内心诉求的生活方式。
然而,维特的逃避只是短暂的解脱。
他发现逃离现实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他依然无法摆脱对真实生活的无奈和纠结。
他的内心烦恼无法消除,他开始感到孤独和绝望。
他看清了现实社会的丑陋和瑕疵,却无法改变。
通过维特的烦恼和苦闷,《少年维特的烦恼》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人生的矛盾和烦恼,并非是一个人的专属,每一个年轻人都有类似的困扰。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到各种外界的限制和困难,也会感到无力和迷茫。
生活的困境不仅仅是个体的痛苦,更是对整个社会体制的反思。
维特的烦恼象征着人类内心的苦闷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常常感到矛盾和迷茫。
然而,无论我们遭遇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不能逃避现实,都应该勇敢面对。
正如维特最终在小说中明白的那样,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痛苦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接受现实,努力去改变自己和社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与自我探索的旅程
《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与自我探索的旅程1. 引言1.1 概述:《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于1774年出版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维特的青春期烦恼、爱情经历和自我探索,深刻地揭示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挣扎。
本文将深入探讨维特在这一旅程中遇到的挫折与成长,以及他与爱情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从维特的青春期烦恼展开谈论,重点关注青春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和爱情对维特的冲击。
接着,在第三部分,我们将剖析维特与卡洛琳之间的爱情旅程,并深入探讨其中所涉及到的复杂心理冲突。
然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聚焦于自我探索和成长之路,包括内省与自我认知、自由意志与责任承担以及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与困扰。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维特的烦恼之旅程,并分析爱情与自我探索的相互关系,同时探讨对读者和年轻人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一作品,提供对爱情与自我探索主题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青春期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在成长中寻找真正的自我。
同时,本文也将引发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问题的思考,并为读者和年轻人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
通过这篇长文,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于心灵成长与人生意义的思考,并拓宽他们对于爱情与自我探索主题的理解。
2. 维特的青春期烦恼维特是一位充满烦恼的年轻人,他深陷于青春期困惑和自我发展的迷茫中。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维特在这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爱情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挑战。
2.1 青春期与自我发展青春期是一个人生命中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开始逐渐形塑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维特正处于这个过渡时期,他不再是一个孩子,但也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成年人。
作为一名年轻人,他面临着各种身份认同和角色扮演的挑战,并试图找到自己真正的存在意义。
2.2 爱情对维特的影响爱情在维特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思考
关于《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思考《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深厚哲学思考的文学巨著。
它以少年维特的内心矛盾和追求自由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描写他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挣扎,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自由与责任、爱与欲望等主题。
本文将对《少年维特的烦恼》进行思考和分析。
首先,小说中的少年维特是一个具有复杂内心世界的人物。
他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使得他陷入了矛盾的境地。
维特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生活,但他又感到自由带来的责任和孤独。
他试图通过旅行、文学创作和与他人的交往来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然而,他的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不满使得他陷入了情感的困境和精神的痛苦。
其次,小说中的维特与夏洛特之间的爱情也是本书的重要主题之一。
夏洛特是维特的表姐,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然而,由于夏洛特已经有了未婚夫,维特陷入了痛苦的境地。
他对夏洛特的爱情既是纯粹的,又带有一定的欲望成分。
他试图控制自己的感情,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内心的冲动。
维特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力量,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深刻思考。
此外,小说中的维特还通过与其他人物的交往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与朋友们的交流和与教师的讨论使得他的思想得到了启迪和发展。
然而,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也经历了许多矛盾和冲突。
维特在与朋友们的交往中感到孤独和被误解,他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对于他人的期待使得他陷入了痛苦的境地。
这些交往与冲突展示了维特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他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
综上所述,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富有哲学思考的文学作品。
通过描写少年维特的内心矛盾和追求自由的故事,小说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自由与责任、爱与欲望等主题。
维特的烦恼和挣扎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也使得小说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文学性。
通过阅读和思考《少年维特的烦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意义,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少年维特之烦恼》:青春与反叛的矛盾探索
少年维特之烦恼:青春与反叛的矛盾探索介绍《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于1774年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描绘了主人公维尔特在青年时期所经历的心灵痛苦和对现实社会的反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维尔特的内心世界维尔特是一个有思想、敏感而又复杂的个体。
他对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形成了他内心世界的核心。
他渴望摆脱社会规范和束缚,追求自由和真正的存在感。
对现实世界的抵制维尔特对现实世界充满矛盾和不满。
他不被社会中浮华虚荣所迷惑,而坚持寻找一种更有意义和真实性的生活方式。
他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反抗,如旅行、文学创作以及与他人建立深层次关系等。
青春期困境与冲突青春期是个人心理和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对权威和社会规范提出质疑的时候。
维尔特作为一个青年,面临了社会期望和个人渴望之间的冲突。
他渴望自由,但又感到束缚。
对爱情与性欲的追求在小说中,维尔特经历了多次爱情的开始和失败。
他试图通过爱情来满足内心对幸福和满足的追求,但最终却陷入了痛苦与孤独之中。
主题背后的思考《少年维特之烦恼》以青春期困惑为主题,通过刻画主人公维尔特内心纷乱的情感和他对现实世界的抵制,探讨了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者之间存在的角力和冲突。
这部小说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中普遍而又深刻的问题,并引发人们对自身生活状态以及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反思。
结论《少年维特之烦恼》既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也是对人类精神层面问题进行探索的重要著作。
通过维尔特的经历,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青春期的思考、反叛和追寻真实自我的过程。
这部小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青春与反叛的矛盾探索的窗口,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和领悟其中的哲学意义。
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
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作者简介:《维特》使歌德的名字家喻户晓,也奠定了他一生的殊荣,甚至在他写出一生巨著《浮士德》之后,人们还称他为《维特》的作者。
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维特》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之前,当时欧洲的社会、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伟大的历史转折,封建社会的彻底崩溃已是无可挽回,资本主义时代正在走来。
但是德国的状况却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国内仍是四分五裂战乱连绵不断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极端凋敝,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人民在苦难中呻吟。
当时,德国市民阶级的经济实力虽有增长,但政治上却十分软弱,仍然处于对封建贵族的依附地位。
德国资产阶级没有毅力,也没有勇气和人民团结起来。
狂飙突进运动:1770年赫尔德与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会见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这个运动大体上于1785年结束。
这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歌颂“天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
作品简介:《少年维特之烦恼》作为一部书信体小说,大部分是以歌德的亲身经历为素材。
歌德当时在帝国最高法院实习的时候,结识了年轻的夏洛特并且爱上了她,但是夏洛特已经和一个叫凯斯特纳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
后来歌德就仓促地离开了夏洛特,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就把这两个女孩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入到了绿蒂的形象中。
而下半卷呢,他则是更多的借鉴了公使馆的秘书耶鲁撒冷,因单恋友人之妻而自杀的经历。
所以说,这部作品的情节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质的。
故事情节:维特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向往自然,喜欢与下层人民交流,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
他同情弱者,在乡村的时候他会给一些穷苦家庭救助金,然后安慰一个爱上寡妇女主人的朴实青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瓦洛特姆,结识了绿蒂,并且对她一见钟情。
时代悲歌——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时代悲歌——读《少年维特之烦恼》似一阵风,似一场雨,似一束光,它就这样来到我的身边,给我以无限的感染。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书,似一曲动人的悲歌,就在我细细体味之时,它就慢慢的回响在我耳边,进入我的脑海,然后,将那动人的哀伤就那样留在了我的心田,经久不散。
时代悲歌之中,他是那忧愁的聚集,他是维特,一个多愁善感却无限憧憬着美、自然与自由的少年,他有他的理想,有他的抱负,有他深爱着的美丽女孩,可是现实却似一把锋利无情的剑,划破了他对爱的幻想与对理想的憧憬,划破了他生的希望。
他的爱情,从开始就注定是个错误,他的希望,注定只能换来命运无情的判决,然而,他不服,他不满,他愤懑,可是无济于事。
他试图以工作以理想来逃避现实,得到的却是更大的打击。
迎头巨浪拍晕了他,却也拍醒了他,他认识到了现实的无情,认识到了官场的污浊与时代的黑暗,他放弃了,他回来了,得到的却是深爱的女孩已嫁为人妇的巨大打击。
女孩爱着他,却只能推开他,精神与现实的双重打击击溃了这个一腔热情的青年,他笑了,他无奈的笑了,他痛苦不堪而近乎癫狂的笑了,他提笔写下绝笔信,他扣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火花闪过,一声枪声响起,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因为时代的限制和世俗的压迫而迅速消逝了。
没有什么抵得过生命的可贵,可没有地方可以安放我们年轻而脆弱不堪的心。
年轻的心是多愁善感的,是如水晶一般美丽却易碎的,是如月光一般曼丽柔和却无限哀伤的。
年轻的心渴望着笼子外的世界——美丽而自由,却无法抵抗笼子外的狂风暴雨、巨浪滔天,正如维特的那颗年轻的心,炙热而纯真,他的那颗年轻的心狂热的爱着美丽的绿蒂,却迫于世俗与时代的限制,可遇不可求,可遇不可留,可遇不可有,爱而无望,求而不得。
生活本就是痛苦,而年轻的心却无法承担那似海的哀伤。
与其说整部书是维特的悲剧,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动人悲歌。
维特的死,是对表达那个时代的反抗与不满,是在控诉命运的不公与社会的黑暗,维特不仅仅是维特,有人说他是歌德,有人他是耶鲁撒冷,可我说,他是那个时代里所有对爱情充满向往、对自由满怀憧憬、对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巨大热情的青年!他们的忧伤、痛苦、脆弱以及孤独,一步步的将他们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赏析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赏析【作者小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歌德的文学作品囊括了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形式极其丰富。
此外,歌德还是很有天赋的画家,留下了2000多幅绘画作品。
1813年后,歌德开始对中国感兴趣,接触了许多中国的文学作品,这些中国文学作品也激发了歌德的创作灵感。
歌德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了全世界的读者。
【阅读指导】《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中篇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当时德国的进步青年追求自由、歌颂自由,要求解放个性和思想。
这次具有强烈反叛性质的运动,对德国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本小说也是受到这次运动的启发,因此文中有很明显的突进运动精神。
《少年维特之烦恼》用主角追逐爱情的经历来揭露社会的腐朽,文中主人公维特对人生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属于那个时代的觉醒青年,但是由于缺乏斗争的经验,对现实的不满和怨恨充满无奈,不得不用激愤的情绪来发泄,他被这种矛盾深深折磨,无法找到出口,直至绝望而死。
本文节选的就是对维特在自杀前的描述。
文章适合在歌颂自由和生命时朗读,语调应略带忧郁,节奏应较为舒缓。
【原文欣赏】(节选)现在,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了,白日里翻腾着巨浪的心终于平静下来了,我回想起这段难过的生活,心里暗自感谢上帝,能赐予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推开窗户,望着空洞的天空中的星,闪闪发光,它是我心中永恒的温暖。
我常常如此沉醉地望着它,常常高举双手把它看作我眼下幸福的标志,当作神圣的记忆的标志!这又让我想起了你,亲爱的绿蒂,你在我心里比这星还要闪耀,还要温暖,想起我们相处的点滴,我又一次深深感谢上帝。
绿蒂啊,你知道吗?在抽屉里我放了一封遗书,那是我写了好些个日子的遗书,那是我写给你父亲的,我希望在我死去的时候,能够把我埋葬在教堂墓地后面田野里的菩提树下,那是我永久的安息地。
维特的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的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是上基础写作时候老师举例举到烂的一本书,恰到图书馆,忍不住就借了回来看,但说实话,这本书我看的并不是很纠结,类似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小时候,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很爱看,上看就拼命在啃,看过《简爱》、《鲁滨孙漂流记》、《呼啸山庄》、《基督山恩仇记》等,其中一些我本人对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就存有好感,且到至今回味无穷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少年是一个热情,有才华,但运气不佳的小伙子。
感觉他是一个很快烂漫的人,能够与山川、蓝天、青草、树木等一切自然的东西对话,能这样做的人似乎是缺少可以倾吐的好朋友,好对象,思绪能够在天与地之间来回旋转,遐想。
小说看到中间的时候维特对绿蒂的爱情才开始出现,真可谓是一见钟情,但是这样的爱情来势汹汹,他对绿蒂的爱慕让人在一瞬间一览无遗,像火一样的炙热。
在乡村舞会上第一次遇见她,维特对她的情欲就在不停地增长,但苦于绿蒂已有婚约。
所以,维特对绿蒂的爱恋,始终是被压抑着的,这样一份渴望得到回应的爱恋,却始终无法得到回报,是导致他最后持枪自杀的原因。
即便如此,当维特从仆人手中接过枪并得知这把枪是由绿蒂亲手交到仆人手里时,他的心依旧满心雀跃。
在维特自杀前的一秒,还深情地吻了这把枪,好像这把枪此刻已化成他心爱的女子,好让他在死前还把对绿蒂的爱恋带到上帝面前。
就像小说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因为受了激情的驱使,失去了理智,只能把他看做醉汉,看做疯子。
人的天性是有局限的,它可经受欢乐,悲伤,痛苦到一定程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他将毁灭。
维特的爱恋不正是证明了这一句话吗?人活着,就会面临很多各种各样的诱惑,但不是每一样诱惑你的东西你都可以得到的,心胸狭窄的人会说: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到。
这个时候人已经失去理智,毫无理性和道德可言。
至于存在理性和道德的人嘛,却总是在迷茫和痛苦中挣扎,只是有的人挣脱了桎梏的枷锁,得到精神的解脱和自由;而有的人则在这混乱而矛盾的迷津中,由于天性找不到出路,人就唯有一死了之。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歌德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
小说讲述
了年轻的维特在追求自由和追寻真理的过程中,陷入了情感的漩涡,最终导致他的精神崩溃。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自由、理想和情感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说中,维特是一个内心敏感,渴望自由的青年。
他远离传统的生活方式,
热衷于追求个人的理想和幸福。
然而,在他自由的追逐中,他却陷入了一连串的矛盾和困惑之中。
他对不同女性的迷恋和爱情的变幻不定使他陷入了情感的波折。
他的内心无法得到平静,最终导致他的身心逐渐崩溃。
通过这部小说,我深刻认识到追求自由和理想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放纵自己。
小说中的维特渴望追求个人的快乐,但他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他在爱情中的游移不定只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和烦恼。
维特的经历告诉我,我们追求自由和理想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权益。
此外,小说中描绘的维特的心理痛苦与现实社会的压力也有很大关系。
他身处
亲友团体和社会的期望下,内心的烦恼和抑郁被无法舒缓。
这让我深思,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外界期望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同样带来负面影响。
这提醒我,在追求自由和理想的同时,我也要关注自己的精神和心理健康,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寻找平衡和宽容。
总的来说,读完《少年维特之烦恼》让我对自由、理想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放纵自己,我们需要关注他人的感受。
同时,现实社会的压力也需要我们学会寻求心理健康和平衡。
这部小说给予了我对生活的启示和思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少年维特之烦恼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我深感震撼的书。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方式,展 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深沉。通过维特这个角色,我得以窥见一个青春期的灵 魂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如何在爱情的甜蜜与痛苦中沉浮。
阅读感受
维特,一个充满热情、敏感而又独立的青年,他的生活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现实的反抗。他爱上了绿蒂,一个已经订婚的女子,他的爱情痛苦而绝望, 但他却无法自拔。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痛苦,让我深感同情。同时,维特与社会 的格格不入,也让我看到了他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内容摘要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痛苦之后,维特最终选择了自杀。他在遗书中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友情 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他的死亡引起了广泛的和讨论,人们开始反 思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青年的困境。 《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书信体的形式展现了维特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波动。这种写作方式使得读 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维特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作品还通过维特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社 会青年的普遍困境和追求,引发了人们对青年问题的和思考。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深刻反映当时社会青年问题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年轻人的爱情、友情 和理想等方面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青年的普遍困境和追求。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 值,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它激发了人们对青年问题的和思考,为后来的文学和社会改革提供 了重要的启示。
少年维特之烦恼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爱情
理想
维特
作品
文学
当时
方面
少年
维特
浅析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浅析歌德 《 少年维特之烦恼》
李 醍
( 武警警种学院,北京 昌平 1 0 2 2 0 2 )
【 摘 要】 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 ( 以下简称《 维特》 ) 通过描写一个觉醒的知识青年维特的不幸爱情故事, 展
现 了当时德 国整个 时代 的情感 、 希望和痛苦。维特的人 生 悲剧 是一 曲时代 悲歌 , 折射 出当时德 国社 会 的种 种。歌 德将 自己生活过、 恋爱过 、 苦痛过的生 活经历进行 艺术加工 , 通过 维特展现 给读 者, 以此表达 自己反 对封建等级 制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1 4 【 作者简介 】 李醍( 1 9 7 4 一) , 女, 黑龙 江富锦人 , 硕士, 研
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 大学语 文教 学。
远所谓下等人以保持尊严 , 那他就跟一个 因为怕 失 败而躲避敌人的懦夫一样可耻。 ” 这是维特对虚伪 、 愚昧 、 胆怯 的封建贵族 的反抗 与批判 , 反映 了新 兴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 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 建统治在政治 、 文化 、 社会地位方 面的冲突。歌 德 把小市民虔 诚地奉公守法 , 市侩们 既 自私、 又保 守 的这 种迷失 自我 、 丧 失 了人 的个 性 的悲 哀 表 现 得 淋 漓尽 致 。小说 通过 维 特 的 痛恨 、 愤 懑 和感 伤 反 映 了 德 国知识青年个性解放意识 的觉醒 , 歌德借维特之 形对社会的腐朽 、 黑 暗、 衰落进 行 了无情 的讥讽 与 抨击 , 控诉其对人性的摧残。
【 二) 维特 身上具 有强 烈的 叛逆 精神 。 但 觉醒 的少 数人 却被消极颓废的时代情绪所笼罩 。 抗 争无力
《 维特》 中塑造 的维特和 阿尔伯特 两位 男主人 公形象迥异 : 维 特热情率真 、 多愁善感 、 心高气傲 、 遇事 容 易 激 动 , 不 论爱 憎 , 都表 现得分 外鲜 明、 强 烈, 这正是狂飙突进时期德 国青年知识分子 的典型 代表 ; 阿尔伯 特却冷静理智 、 循规蹈矩 、 善 于克 制 , 不论爱憎 , 分寸都拿捏得 当 , 不走极端 , 这恰是启蒙 时期理性精 神的典型代表。维特与 阿尔伯 特都深 爱着 热情 、 纯 真 的乡 村 女 孩绿 蒂 , 他们是朋友 , 也 是 情敌 。维特是喜欢阿尔伯特 的, 认为他冷静、 正派、 能干而友 善 , 感觉 敏锐 , 没有 坏脾气。但 这种喜欢 又有所保 留, 在维特的眼中, 他却太 四平八稳 , 一旦 觉得 自己言辞过激 、 有失 中庸或 不够精确 , 他就一 个劲儿地对你进行修正 、 限定 、 补充和删除 , 弄得到 头来 和 原 来 的话 题 全 不 相 干 。这 两 个 性 格 迥 异 的 人相 处 , 冲突 和矛 盾 在 所 难 免 。小 说 中 表现 二 人 直 接冲突与分歧 的争论有两次 : 一是关于对 自杀 的看
浅谈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浅谈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时间:2018-06-06T14:11:19.780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5月总第30期作者:田雪君[导读]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性格。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 300202摘要: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性格。
本文主要从悲剧性格的角度分析维特形象:一个悲观消极的青年,有着深沉细腻的情感,也是一个有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却由于抑郁的性格陷入了迷茫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被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弹丸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关键词:性格;悲观;沉郁;维特歌德是“狂飙突进”的代表,因此他的作品想当然的被赋予时代特色。
《少年维特之烦恼》乃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爱情悲剧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十九世纪的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等人曾评价这部作品:说它的价值在于反映了一代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社会等级制度的桎梏和贵族阶级的黑暗腐朽,追求自由平等生活的强烈愿望。
人们认为维特代表了开始觉醒的一代青年,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者,他的革命情绪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一阵“维特热”。
然而,歌德本人否认此作与时代的关系:“至于人们谈得很多的‘维特时代’,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它当然与一般世界文化过程无关,它只涉及每个个别的人,个人生来就有自由本能,却处在陈腐世界的狭窄圈套里,要学会适应它。
”(P18-19)维特苦恋绿蒂是歌德汲取自身情感经历及切肤之痛书写而成,维特的自杀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现实原型,即自杀身亡的耶路撒冷(JerusalemWilhelm,1742-1772),此人乃歌德在莱比锡大学的同学,因情而自杀。
[2](P575-577)可见,歌德的创作与个人的情感经历紧密相关。
《少年维特之烦恼》持久不衰的魅力何在?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如时代精神、书信体形式、成功的人物塑造,以及艺术上的成功……其中占主流的学者人物魅力主要在于其时代背景。
少年维特之烦恼
目录分析
1
第1章序
第2章一七七一 2
年
3 第3章一七七二
年
4
第4章珂尔玛
5
第5章利诺
1
第6章阿尔品
2
第7章十一点后
3 第8章一对离奇
的邻居孩子
4 第9章歌德名言
警句
5 第10章歌德大
事年表
作者介绍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 德国法兰克福,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为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是世界 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七,次于第 六伟大的音乐家巴赫。
读书笔记
少年维特的烦恼来源多样,没有目标、工作失意、身边人遭受不幸等接二连三的打击,但最大的烦恼是怎么 可以疯狂的爱上了绿蒂这朵白莲花?绿蒂的烦恼来源于既无法割舍家庭美满幸福和谐的丈夫,也难以舍离灵魂共 鸣星星月亮的维特。绿蒂想都想好了,没想到老天净爱捉弄你。
还是在高中时期草草读过此书,也早已忘记书中内容。最令人醍醐的倒不是维特所经历的故事,而是他的处 世之法和待事之道。少年的烦恼与日俱增,前面的心性日渐浮躁。
精彩摘录
其实成年人和孩子们一样,碌碌无为,看似每天都很忙,却没人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他们是一群毫无目标 的苍蝇,乱哄哄地到处打转,在食物和金钱的周围盘旋。残酷的事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在我看来,这就是世界 的真实写照。
人啊,何必总是对自己表示不满!我的朋友,我在这郑重起誓,以后绝对会戒掉这个坏毛病,我不能再和以 前一样,总是对自己以前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耿耿于怀;我应该好好把握现在,至于已经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随 风而去吧。人不应该太钻牛角尖,你的教导没错,亲爱的朋友,我们需要的是对眼下情况进行分析和掌握,而不 是活在过去,依靠记忆生活,我们必须让自己开心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脱水精华版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1774年,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一部现象级的文学作品,这不,不足140页的小说却引发了德国的全民阅读热潮,又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强烈反响,无数热血青年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泪流满面,心痛不已,他们纷纷模仿小说主人公的打扮,模仿主人公的说话语气,甚至还模仿主人公自杀。
这种现象级的风潮,后来被学者专门命名为维特效应,而这部小说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小说不仅让25岁的歌德一跃而为世界级大作家,还成为德语文学历史上第一本世界级畅销书,让德国文学从此开始与法国、英国并驾齐驱,就连拿破仑入侵德意志期间,还专门和歌德一起细细讨论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问题。
大文豪歌德堪称德国文学的最伟大代表,他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他与著名诗人席勒一道开创了德国文学的古典主义时代,并创作有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和文艺散论,以及涉及动物学、植物学和色彩学的理论著作。
代表歌德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有两部,一部是她花了一生时间构思和写作的,号称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300年历史的诗剧浮士德,另外,一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
歌德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法国大思想家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斯小说讲述了贵族姑娘余力和平民胜浦了之间的爱情悲剧,带给歌德许多遐想,他甚至说自己就是小说主人公胜浦了。
所以,当他想写一个市民出身的维特的故事时,首先想到新爱洛伊丝的书信体形式。
歌德还将卢梭的形式进行革新,大胆地将时间设定在三年前,即1771年5月4日至1772年12月24日,制造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与时代感。
为了强化这种真实感,歌德在小说第一版发表时还是匿名的,他虚构了一个编者说,有一个自杀身亡的维特生前写了不少给友人的书信,然后这个编者将其整理发表了。
歌德还故意在小说中增加了注脚,隐去了相关的人名和地名,让读者误以为这样是为了保护真实人物的隐私。
这些统统都给读者制造出一种心灵上的贴近感,让他们成为维特私密情感的知情者,或者正如编者前言所说,面临同样困境的读者可以从中找到安慰。
同时,这本书也确实说出了当时的一代青年的心声,让他们从中照见了自己的影子,据说呢,那时的青年还疯狂的模仿小说主人公的衣着打扮,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影响,就在于小说直接反映了德国日常生活,并非常富于真情实感,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主要内容,小说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有书信39封日记一篇,时间跨度为1771年5月至九月,大致四个多月的时间。
除了一封写给绿地的短信之外,其余38风全部都是维特写给好友威廉的。
从信中我们得知,主人公维特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他离开家乡是为了处理一些遗产上的纠纷,同时呢也是为了排遣青梅竹马的恋人,试试给他带来的悲伤,他首先聚居在一处城市里,随后搬到了附近的一处风光宜人的村庄里,村庄的名字很有特点,叫做瓦尔海姆。
在德语中的意思就是选中的家大致相当于第二故乡之意。
维特在这里感到心旷神怡,心情愉快,他还结识了当地的法官S先生。
有一天啊,当地年轻人举办舞会,维特喝几个人顺路去接S先生的女儿夏绿蒂,他立刻不可救药的爱上了绿地,他之后每天都去找绿地,两人共度了一段快乐时光,但是当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时,维特的心情瞬间跌落谷底,她在嫉妒和沮丧中煎熬。
对于这个,阿尔伯特维特也很欣赏,甚至和他成了朋友,当他发现自己依然无法放弃对绿地的爱,是只能在痛苦中不辞而别,按照朋友威廉的建议,他去到一家公使馆当秘书。
第二部分是1771年10月20日至1772年12月6日的信件,其中一封写给绿地,一封写给阿尔伯特和绿地,其他43封都是写给朋友威廉的。
在这期间,维特忙于公务,她的上司固执而褊狭,周围的人虚荣且无聊,维特在公使馆里一直都是局外人的状态。
有一天啊,他在C伯爵家中做客,恰逢当地贵族在C伯爵家里聚会,他们都不愿意市民出身的维特出现在这里,于是维特被伯爵有礼貌地请了出去。
这件事情被传得满城风雨,维特的一位贵族小姐朋友好意提醒维特注意自己的身份,这让维特更加气愤,再加上他得知绿地和阿尔伯特已经结婚,却没有通知她,心中郁闷,于是提出辞职,决定到一位侯爵的列装去散心。
在侯爵的列装维特受到了很好的礼遇,但是他仍然觉得很不自在,几个星期之后就离开了那里,最终回到了与绿地相识的村庄瓦尔海姆。
在那里,他发现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所有人都遭到了命运的欺骗,村庄里的富人死了,儿子丈夫继承的遗产也成了一场空,那个喜欢女东家的长工被女东家的兄弟赶走,无法回到他心爱的人身边,就连村里长了很多年的胡桃树,也被新来的牧师的太太派人砍倒了。
而最令他痛苦的则是对绿地无望的爱情,绿地夫妇像老朋友一样接待维特,面对绿地的温柔天真,维特极力压抑自己的情感,只能在梦中加倍思念他,他感到愈加痛苦抑郁。
到这里为止呢,小说采用的全部都是维特的第一人称视角,但到了最后一节,编者致读者,歌德采用了另外一种相当高明,而且现代的叙述技巧,这部分中,那个爱上女东家的长工,因为嫉妒杀死了新雇的长工,这对于维特产生了致命性影响,让他开始厌世,坚定了自杀的念头。
而绿地呢,他因为维特每天都来访而闹得风言风语的事情而烦心,他明确了态度,希望维特不要再对他抱有幻想。
维特绝望地跟绿地的丈夫阿尔伯特吵了起来,然后伤心离去。
这些内容都是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但是中间不断穿插着维特的笔记,他写给威廉的信以及没有日期的蚕茧,还有最后一封诀别信。
这里的段落被安排的断断续续,视角再第一人称书信,与第三人称叙述之间不停切换,极大地展现出维特矛盾的心情,使小说获得了美学张力。
歌德还使用了英国古诗人额相的诗歌来为小说增色,在最后,维特读者额相的诗歌伏在绿地身边声泪俱下,绿地也心乱如麻,他浑身颤抖着说,这是最后一次,维特,你再别想见到我了。
然后把自己锁在了隔壁的房间,维特在门外低声说了句,永别了,绿地变回家去给绿地写遗书,他已经决定终结自己的生命,第二天,她用从阿尔伯特那里借来的手枪,对着自己的额头开了一枪,维特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小说一名用了烦恼一词,而德文原文呢,是Latin,主要指灵魂上的极度痛苦,所以维特的问题其实不是烦,而是更深层次的苦。
维特的苦主要体现在爱情和自由两个方面,下面我就从这两大根本性主题出发进行讲解,小说的第一个主题是爱情,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爱情小说,贯穿小说的主线就是爱情,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曾经就这本书写过一个很薄的小册子,他把少年维特之烦恼称为恋人,絮语认为,整本书就是一个典型的恋人,心中抒情又焦灼的独白。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讲述的不是维特与绿地之间的爱情,其实仅仅是维特一个人的爱情独白。
作为恋人的维特其实是一个希腊式的悲剧英雄,虽然歌德所处的时代已经是18世纪,它使用的手法是当时时髦的书信体,但从文学层面上而言,歌德的创作依然是传统的,是欧洲是的,是古希腊悲剧式的所谓古希腊悲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其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以及对命运变幻无常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
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简言之,古希腊悲剧就是英雄与命运之间的纠缠,或者说是生命尊严与人生痛苦之间的故事。
而维特的命运首先就是爱情,它本来是为了排解失去爱情的痛苦而离开家乡,却又一头扎进了爱情的罗网,最终越挣扎,却越陷越深。
在维特坐马车去接绿地时,一个朋友就已经警告说,你可别迷上他,他已经许人了,这句话已经预告了即将要发生的故事,但我们的英雄对自己的命运还一无所知。
在他见到绿地的第一眼,他的命运钟声就敲响了,我们来看看书中这段最著名的描写,就在我上了台阶,跨进门的当口,以我见所未见的最动人的情景,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潜艇里有六个孩子,从11岁到两岁,大的大小的小,全都围在一个模样娟秀、身材适中、穿着雅致的白裙,袖口和胸前系着红色蝴蝶结的年轻女子。
他手里拿着一个黑面包,按周围弟妹的不同年龄和胃口,依次切给他们大小不等的一块儿,他再把面包递给每个孩子时都那么慈爱,打动维特的就是这样一个画面们,就像画框,将绿地正好圈在画框当中,这是最适合一见钟情的场景,大幕开启,从未见过的人这时候整个亮相,然后就被猎人的眼睛吞没。
这个场景捧出了他要爱的人,而类似的技法,我们可以在港式喜剧唐伯虎点秋香中找到痕迹,周星驰饰演的唐伯虎见到巩俐饰演的秋香时,秋香正在给穷人分馒头,浑身散发出仁爱的迷人光彩。
维特首先被绿地的美貌和善良所吸引,在马车里面,他发现,绿地和自己有着共同的阅读兴趣和观点,因此愈发的欣赏爱慕他。
在舞会上,他又发现了绿地曼妙的舞姿。
最终决定命运的时刻到来了,舞会上突然下起雨来,两人来到窗前,听着雷声看着春雨,闻着新鲜的空气感上的绿地,把手放在维特的手里,此情此景,令两人几乎同时响起了德国诗人克洛普斯托克的春祭颂歌,而这被维特解读为两人灵魂契合的证据,因此感情的闸门被打开了,维特无可救药的爱上了绿地。
值得注意的是,维特成了恋人,但绿地不是一个对等回应的恋人,他只是维特感情投射的对象,是维特爱情祭坛上顶礼膜拜的偶像。
凡是偶像碰触过的物体,恋人都会怀着一片痴情迷恋上他,维特的恋物举动层出不穷,他亲吻绿地、在他生日时送的蝴蝶结,亲吻绿地写给她的书信,连用来干燥没水的沙子都弄到了嘴里,甚至最后用来自杀的手枪,维特都把他吻了一遍又一遍,因为绿地曾接触过。
绿地作为爱情偶像性质表现最突出的情节是在维特1771年7月18日的信中,维特写道,我今天不能去看绿地怎么办?我派了我的佣人去,仅仅是为了在自己身边有一个今天接近过他的人。
我急不可耐地等着佣人回来,一见到她我就有说不出的高兴,要不是害臊,真恨不得捧住佣人的脑袋亲一亲。
我感到绿地的目光曾在佣人的脸上、面颊上、上衣纽扣以及外套的皱岭上停留过,这一切因此对我也变得十分神圣,十分珍贵啦。
爱情偶像的魔力,甚至让绿地的目光也变得神圣,甚至让维特想去亲吻一个沐浴过恋人目光的男性,然而,在神圣的偶像也不过是凡人,凡人注重的不仅是情感,还有礼貌习俗,社会规则,所以在舞会上两人跳舞累了,坐下来吃维特准备的橘子时,绿地出于礼貌总会先给邻座的姑娘的一片,而这个小小的动作却让维特心像被刀刺了一下似的疼痛。
这段情节,事实上已经预告了英雄的悲剧结局,作为恋人的维特关注的只有他们两个人,就像他在舞会后那封信所言,周围的整个世界全给抛到了脑后,而作为爱情偶像的绿地却依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所以我们看到维特跟着绿地去看望牧师,去看望生病的夫人,最后还见到了未婚夫阿尔伯特,事实上维特并不恨阿尔伯特,甚至也没有多少发自内心深处的嫉妒之心,他不是一个耽于心理活动的人,维特的嫉妒来源于特定的场景,例如看到阿尔伯特搂住绿地的腰肢,也就是说,维特的对手并不是某个特定的人,而是这个他被迫与人分享绿地的世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