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五个协同”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自从党的十九大正式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未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加强“五个协同”。
2018年我国军民融合取得里程碑式发展
2018年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导向更加清晰,政策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各个领域军民融合的效果进一步显现,军民融合发展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区域军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2018年3月,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形势、战略指导、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纲要》的颁布确立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航向和航程,意义非常重大。
军民融合的八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特别是在海洋、太空、信息网络、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我们取得的进展还是非常显著。
现在各级地方政府从各自的实
国防大学教授姜鲁鸣(资料图)。
简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指军队和民用经济相互融合、互补、相互支持,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战略。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军民融合的基本思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是充分发挥军民资源优势,实现军民资源的有机结合,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统一,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形成强大的综合国力。
军民融合不仅是一种发展战略,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军民融合的政策保障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国防动员法》、《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法》等,为军民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府还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军民融合项目,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
三、军民融合的重点领域军民融合的重点领域包括军工、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电子通信、装备制造、海洋开发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军民融合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军民融合的核心目标军民融合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军工企业在科技研发、产业升级和国际市场拓展方面的作用,实现国防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五、军民融合的前景和挑战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具有广阔的前景,可以促进国防和经济的双向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技术壁垒、市场竞争、人才培养等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军队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应对挑战。
总结回顾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思想、政策保障、重点领域、核心目标等方面。
在未来的发展中,军民融合将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国防和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长期繁荣的目标。
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新形势的重要战略选择,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个全面”引领军民融合的发展
“四个全面”引领军民融合的发展“四个全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则是这一总方略在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关系上的战略展开。
在当代中国,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强国兴军、聚合国力的关键所在。
从“四个全面”高度认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深谋远虑和战略运筹,需要我们从多维视角进行深刻领悟和思考。
完善大国战略体系的重要布局。
在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如何统筹安全与发展,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综合国力处于快速上升期。
我们既要维持经济发展强势,又要保持军事发展强势,倘若处理不好“大炮和黄油”的关系,就会犯颠覆性错误,甚至导致国家崛起进程受阻。
因此,在大国发展战略中把握好安全与发展的“黄金分割点”,解除“资源统筹”困境,关乎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
基于此,强调要更加注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并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国现代化战略体系,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战略运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发展、改革、法治、党建,通贯内政、外交、国防,涉及现代国家治理的各主要领域,蕴含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国防已经成为一个科技高度密集、知识高度密集、资源高度密集并与社会高度融合的复杂巨系统。
如何管理国防事业、如何治理军队,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治国能力的重要体现和显著标志。
长期以来,我国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不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今天,尽管我国国家实力日益增强,物质技术资源极大丰富,但如果不能有效解除军民分离二元结构,不能实现军民之间“车同轨、书同文”,未来一旦遭遇战事,国家能力仍是“一麻袋土豆”,很难快速聚合资源形成有效战争能力。
深入学习贯彻强化改革创新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高新形势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把握核心要义,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工作落实,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深入学习贯彻 强化改革创新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张高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加强对军民融合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国防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创新,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新形势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把握核心要义,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工作落实,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一、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把军民融合发展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统筹设计和强力推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形成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是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了科学指南。
在战略定位上,强调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是实现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的必由之路。
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国防实力。
在奋斗目标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
毕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毕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思想。
报告中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新形势新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提出了更高战略要求。
第一,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的必然选择。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走向强盛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否则就可能出大问题,甚至影响和改变国家前途命运。
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外部制约、发展阻力、安全压力相互叠加,迫切需要国防实力有一个大的提升;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也需要更好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统一富国和强军两大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合经济和国防两种实力,为促进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可靠支撑。
第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赢得国际科技和军事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
科技兴则国运兴,科技强则军队强。
我国近代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军力弱、国力弱。
随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
近一个时期,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战略投入,争先发展能够大幅提升军事能力和产业实力的颠覆性技术。
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赶超跨越的繁重任务,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必须把军民融合作为争取主动、实现超越的战略途径,整合国家科技资源和力量,增强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科技兴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三,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国家政治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以五大体系建设支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7/01Ⅰ 1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建军治军实践中,总结历史经验,切合国情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明确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也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安全和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建国之初的军民兼顾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坚持在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建设强大的国防,围绕国家工业化建设目标提出了“军民兼顾”“军民两用”的战略思想。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同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和民用工业体系,不仅取得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而且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确立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2.改革开放后的军民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以五大体系建设支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于川信摘要: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跨军地、跨部门和跨行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在准确梳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历史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军情实际,为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和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亟须构建和完善目标任务、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法规和服务保障五大体系。
关键词:军民融合;历史脉络;五大体系中图分类号:E252 文献标识码: A管理体制时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
这一时期,我国以“军转民”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国防工业设施设备和技术优势,制定国防科技工业民品发展规划,安排了300多项军民结合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现军工技术转民用近3万项,为开创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3.20世纪末的寓军于民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了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
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大关系
加快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文章,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中央与地方、军力与民力、国际与国内、沿海与内地、工业与农业、物质与文化、借鉴与创新“十大关系”,以利于最广泛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合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强军梦而奋斗。
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大关系■ 王楗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是“四个全面”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常态下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远略。
随着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已深入人心、形成共识、进入工作、推动实践,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初见成效。
但也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不够深入等问题。
加快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文章,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中央与地方、军力与民力、国际与国内、沿海与内地、工业与农业、物质与文化、借鉴与创新“十大关系”,以利于最广泛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合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强军梦而奋斗。
一、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宏观层面必须把握的一个问题。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的领域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经济与社会两大领域。
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既需要在经济领域展开,又需要在社会领域推进。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为社会进步创造基础条件,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实现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经济发展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动力、环境条件的重要保障。
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既需要在经济领域展开,又需要在社会领域推进,以使经济社会各领域共同追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价值目标,使经济与社会要素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体制机制下全面进行优化配置。
国家战略的军民融合大格局
国家战略的军民融合大格局作者:于川信来源:《中国高新科技·上半月》2017年第02期2017年6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落实好这“三个重大”需要我们站在国家安全和民族振兴的高度,从“大系统、大科学、大布局、大视野”的维度和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的层面,加快构建形成军民融合大格局。
大系统——实现融合战略的整体设计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是筹划和指导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全局的方略,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长远设计,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塑造大国地位的科学选择,是一个世纪工程,由涉及军地双方、众多领域、功能各异的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巨系统,规划好这个大系统,是国家的责任、民族的义务。
要多层面理解和把握融合战略的深刻要义一是在总的着眼点上,要囊括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系统的方方面面,重点突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系统的融合发展。
二是在总的构架上,要与国家安全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军事战略相协调,与“一带一路”、创新驱动、经济和军事力量走出去等通盘考虑,突出区域战略、领域战略、企业战略等多重战略在这个大系统中的有机叠加。
三是在总的把握上,要将军队、社会、企业纳入一个大系统,一体设计,重点解决和处理好三个系统间的内在紧密关系。
四是在总的内容上,要将科技装备、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国防动员等系统的建设向海洋、空天、网电等系统的发展延伸,着重突出新兴领域系统的深度融合。
五是在总的方式上,要把军地相关基础建设、力量布局、资源共享、全面管理、安全监控等系统综合协调,并将与其紧密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标准、条件等系统一体实施。
六是在总的路径上,军地双方要在大系统中实现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多形式、更深程度上实现全要素整合、多领域统筹、全局性规划、总体上推进。
2024年军事产业军民融合发展计划
PART THREE
实施主体:军方和地方政府 责任分工:军方负责制定计划,地方政府负责协调资源和提供支持 合作机制: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监督评估:设立专门的监督评估机构,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制定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表,确定参与主体和资源需求 组织实施:按照计划逐步推进,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监督评估: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调整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计划,确保实施效果
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
政策扶持:出台相关政策,鼓 励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
评估现有计划执行 情况,分析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
收集军民融合发展 相关数据和信息, 进行定量和定性分 析
针对评估结果,制 定相应的调整和完 善方案
调整和完善方案的 具体实施步骤和时 间安排
汇报人:XX
军民融合企业数量 增加
军民融合项目投资 额增长
军民融合产品市场 占有率提升
军民融合发展计划将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军事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通过军民融合发展计划,将加强军民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军民技术的相互转化和应 用。
计划将重点支持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军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计划实施后,军事产业将进一步融入民用市场,利用民间的创新能力和资源优势, 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军民融合发展计划将推动军事产业与民用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 发展的良好格局,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入推进,军事产业将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升品牌 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内容__概述及解释说明
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内容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军民融合是指将军事资源和民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军事与民用的深度融合和高效协同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本文将从定义、关系及意义等方面阐述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内容。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除引言外还包括: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内容、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领域和实践案例、政策法规与军民融合发展的支持保障机制以及结论。
以下将一一进行详细说明。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内容,深入解释其定义及背景,并分析军转民与军民融合之间的关系。
同时,将着重阐明军民融合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并介绍该领域内主要领域和实践案例。
此外,本文还将说明政策法规与军民融合发展的支持保障机制,包括国家政策导向、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将总结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内容,并展望未来军民融合发展的前景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请问上述内容是否满足您的需求?2. 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内容2.1 定义和背景军民融合发展是指军队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通过共享资源和协同行动,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新型模式。
其背景是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多变,需要军队和民用部门之间加强协作与联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互惠共赢。
2.2 军转民与军民融合的关系军转民是特指现役军人离开军队后投身于民用工作的过程,属于军民融合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军转民旨在充分利用退役人员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潜力,推动他们从事民用工作,并通过政策支持、职业培训等手段提供帮助。
军转民是实现军民融合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3 军民融合发展的意义和价值(1)增强国家安全能力:通过加强军事科技创新、军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升国防实力,增强国家的安全能力。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是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形成军、民两大体系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这一发展战略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遵循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特点规律,顺应世界新科技和军事革命发展趋势,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推动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是适应战争形态信息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经济形态市场化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军梦的必由之路。
一、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客观依据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是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形成军、民两大体系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这一发展战略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遵循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特点规律,顺应世界新科技和军事革命发展趋势,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一)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懈探索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我党领导打赢革命战争和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领导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从战略高度提出“军民两用”战略思想,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方针,为实现两大建设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之路,促进了两大建设的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合式发展路子”的重大战略思想,对新形势下统筹两大建设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号召全党全国全军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格局,不仅赋予了军民融合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且提出了军民融合战略的总体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军民融合内容
军民融合内容军民融合是指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可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的融合:通过加强双方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军工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转化和应用,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
2.军品市场与民品市场的融合:将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结合起来,共同开拓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3.军队保障与地方保障的融合:加强军队和地方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共同推动国家保障事业的发展。
这样可以提高国家整体保障水平和效率,同时也能够减轻军队负担。
4.国防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将军事教育和普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发展。
这样可以增强国民的国防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军队人才与地方人才的融合:加强军队和地方之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这样可以提高国家整体人才素质,同时也能够促进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
6.军队医疗与地方医疗的融合:将军队医疗机构和地方医疗机构结合起来,共同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这样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也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7.军队住房与地方住房的融合:加强军队和地方之间的住房保障合作,共同解决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
这样可以改善军人生活条件,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8.军事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将军事文化和地方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样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能够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总之,军民融合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战略大举措,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以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双赢的目标。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内容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内容军民融合发展是指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融合,将国防资源、技术、人才、设备等有机融入到民用产业中,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强国防实力的战略。
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国防科技转化应用军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所产生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科技成果可以应用于民用产业。
军民融合的重点是将国防科技的成果转化应用到民用领域,促进科技、军事与经济的融合。
具体来说,包括军用的先进材料、装备、信息网络、软件等军事技术的转化应用,使其成为民用领域的创新驱动力。
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是指国防产业和民用产业相互渗透、互利共赢的产业。
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国防产业和民用产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独的发展模式,而是高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可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国家安全层次,促进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
三、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人才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方面,需要国防科技领域专业人才的支持,包括资深的军事科技专家和军事科学家,在国防领域具有高水平的技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另一方面,需要民用领域专业人才的支持,包括创业者、技术研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他们具有开拓市场、掌握市场趋势的能力。
因此,对于人才培养需要加大军民融合领域的教育与创新,促进军队、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提高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四、加强军民融合组织和制度建设军民融合发展需要政策支持、组织保障和管理机制,包括打破行业壁垒、拓展合作领域、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
因此,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军民融合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是全国性的国家战略,需要各方积极支持、参与和推动。
政府需要规划、促进、监管和服务军民融合发展;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军民融合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学界需要进行军民融合相关的研究和理论探索;媒体需要加大对军民融合发展的宣传和报道;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支持和参与军民融合发展。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实现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目的是要打破“军”与“民”单边发展、从各自利益出发、相对独立运行的格局,实现“军”与“民”协调发展、互利共赢、双向一体运行的双边格局,真正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全面规划,顶层布局。
实现军民融合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的转变,目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为增强国家战略潜力和国防实力提供保障。
有效推进这一战略举措,必须从牵引机制及制约双边格局构建的关键环节入手,进行整体规划、顶层布局。
着眼发挥整体核心功能,构建在中央直接领导下的由军地双方共同参与的顶层组织领导机构,着重在管理体系、创新体系、人才体系、保障体系、信息体系、咨询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
制度先行,衔接配套。
军民融合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将打破长期以来单边格局形成的固有状态。
可以想见,在新的双边格局取代原有的利益格局、独立运行格局、自我封闭格局过程中,各种失衡状态、无序运行、阻力障碍都将显现出来,矛盾和问题将此起彼伏。
因此,需要在构建双边格局的同时进行行为规范,确保在转变中按规则行事、依照准则推进、遵循规程深入。
为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制度先行,着重解决各体系间的制度盲区、交叉重叠、操作性差和各体系内部的制度衔接等问题,做到军民融合处处有遵循、时时有规范。
实现由系统格局向体系格局转变军民融合作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大领域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由诸多系统构成,军民融合实现由系统格局向体系格局转变,就是将目前诸多仍处于相对独立、分散实施、各自为政的系统,纳入到军民融合这个体系格局之中,实现各个系统的整体联动、一体运行、协调发展、步调一致。
系统运行,体系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当前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经济与国防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各领域间的跨界发展,实现各系统的优势互补,迫切要求军民融合必须实现从系统运行格局向体系管理格局过渡。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
当前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认真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在规律,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在更广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
一、军民深度融合以高新武器装备保障为重点,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以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装备,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生成要素的涵,并已成为现代作战的重要手段。
世界主要国家都加紧推进军事转型,加强高新武器装备研发,竭力抢占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2012年1月5日美国出台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防务战略指针。
该文件强调:“美军将选择利用高技术而不是军队规模来维持其优势”。
未来美国将加强对高技术、高性能武器装备的研发投入,主要包括无人机、隐形轰炸机、隐形远程巡航导弹及侦察、通信、指挥、监控系统和网络战武器等领域。
但是,信息化局部战争所要达成的高新武器装备优势,单纯依靠军队系统是难以持久的,而必须以军民两用技术为载体,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依托,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潜力,才能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谋求武器装备的发展优势。
为此,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不断改进军用和民用两种工业基础间的融合度,加强高新武器装备建设能力,努力占据军事装备发展的制高点。
因此,美国在发展高新武器装备的同时,明确提出“只有通过加强民用技术基础,才能解决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两个孪生问题”。
初步估计,美国大约80%的航空航天企业、70%的原子能企业、60%的船舶企业、40%的电子企业、34%的机电设备企业、30%的机械制造企业和10%的钢铁与石油企业从事军品研发和生产。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军民融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党的十九大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走向强盛过程中,面对多方位的制约因素和阻力,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既需要国防实力有大的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提供坚强保障,也需要切实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提高物质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总体供给水平。
第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赢得国家战略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
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变革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系越来越紧密,必须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争取主动、实现超越的战略途径,全方位整合国家力量,加快军民协同创新发展。
第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健全党领导下的统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制度管理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封闭的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的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第四,军民融合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
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基础。
强军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一系列基础保障。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使命任务十分艰巨。
要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加强统筹谋划,在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上下功夫,在打造军民融合龙头工程和精品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上下功夫。
国家战略的军民融合大格局
2017年6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落实好这“三个重大”需要我们站在国家安全和民族振兴的高度,从“大系统、大科学、大布局、大视野”的维度和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的层面,加快构建形成军民融合大格局。
大系统——实现融合战略的整体设计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是筹划和指导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全局的方略,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长远设计,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塑造大国地位的科学选择,是一个世纪工程,由涉及军地双方、众多领域、功能各异的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巨系统,规划好这个大系统,是国家的责任、民族的义务。
要多层面理解和把握融合战略的深刻要义一是在总的着眼点上,要囊括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系统的方方面面,重点突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系统的融合发展。
二是在总的构架上,要与国家安全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军事战略相协调,与“一带一路”、创新驱动、经济和军事力量走出去等通盘考虑,突出区域战略、领域战略、企业战略等多重战略在这个大系统中的有机叠加。
三是在总的把握上,要将军队、社会、企业纳入一个大系统,一体设计,重点解决和处理好三个系统间的内在紧密关系。
四是在总的内容上,要将科技装备、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国防动员等系统的建设向海洋、空天、网电等系统的发展延伸,着重突出新兴领域系统的深度融合。
五是在总的方式上,要把军地相关基础建设、力量布局、资源共享、全面管理、安全监控等系统综合协调,并将与其紧密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标准、条件等系统一体实施。
六是在总的路径上,军地双方要在大系统中实现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多形式、更深■ 文/于川信程度上实现全要素整合、多领域统筹、全局性规划、总体上推进。
要从多维度满足融合战略的不同需求一是满足安全之需。
总结军民融合要点
总结军民融合要点1. 引言军民融合是指军事力量与民用资源有效结合,实现军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在现代化军事建设中,军民融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
通过充分发挥军事力量和民用资源的相互融合作用,可以提高国防实力、推动军事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总结军民融合的要点,探讨如何实现军民融合的有效路径。
2. 军民融合的意义军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军民融合可以优化国防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国防实力。
其次,军民融合可以促进军事科技创新和军事装备研发,推动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
此外,军民融合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带动社会进步。
3. 军民融合的要点3.1 深入推进军事科技创新军事科技创新是军民融合的核心要点之一。
应该加大投入,加强科研力量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军事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创新的深入发展。
同时,应该加强军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军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军事装备和民用产品。
3.2 拓展军民融合领域军民融合不仅限于军事科技领域,还应该拓展到其他领域。
例如,在教育领域加强军民融合,通过军事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合作交流,提高军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普通人员的军事意识。
此外,在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也应该加强军民融合,充分利用民用资源提升军事实力。
3.3 加强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军民融合需要有正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应该及时修订和制定军民融合相关法规,明确军民融合的政策导向和具体要求。
此外,还应该加强军民融合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军民融合的认知和支持。
3.4 建立军民融合的机制和平台军民融合需要有良好的机制和平台支持。
应该加强军民融合的机制创新,建立军民融合的协作机制和联络机制,促进军业企业和民用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
同时,还应该建立军民融合的评估机制,评估军民融合的效果和成效,为进一步军民融合提供参考和指导。
4. 结论军民融合是实现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200字演讲稿
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200字演讲稿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
一定要抓住机遇,开拓思路,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立足国情军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路子,把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领域全过程,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
发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强化贯彻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闻】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
【回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格局”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词语。
军民融合是中国国家战略,目前理论研究与政策解读多,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发展布局,尚处于“开发区模式”,且“各自为政”,此模式可能极大浪费资源。
此内容可以让各地、各行业在军民融合的大格局中找到定位,作为十四五规划参考,以促进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自古以来,“犁”与“剑”就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凭仗——依靠犁得以生存,凭借剑方能自卫。
很多情况下,“犁”与“剑”又是一对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历史上,能有效化解二者矛盾的国家,往往能较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
数十年来,庞大的军事开支非但没有将美国拖垮,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其霸权地位,其奥秘之一就是通过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
“犁”体现于经济。
“剑”体现于军事。
明朝的灭亡:清八旗军总兵力才17万,面对李自成百万起义军,明朝数百万正规军,上亿汉人,竟斩关夺将,一路凯歌……翻开中国的历史,强盛的中国是一个人们朝圣的中国,是一个用路与世界紧密连接的中国。
路是一个国家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开放、富裕与强盛象征。
其中最为盛名的路是中国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中央王朝与周边地区并延伸到更远地区的贸易通道的称谓。
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贸易对象、贸易内容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西方进口中国奢侈品)等为大宗,相延成习,以“丝绸之路”命之。
中国对陆空的认识,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走向强盛。
后对海空的认识,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也一度强大。
现在人类进入到了网络空间时代和未知的太空时代,中国需积极开辟“网上丝绸之路”和“天上丝绸之路”。
丝路战略是历史的选择,也成为中国强盛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