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灭高句丽之战

合集下载

【隋朝历史】揭秘:隋唐两代为何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

【隋朝历史】揭秘:隋唐两代为何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

【隋朝历史】揭秘:隋唐两代为何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强盛隋唐时代的伟大君王,具备高强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斗志。

1、稍懂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

这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

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连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

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侵略行径”,是隋唐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果真如此吗?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征服高句丽。

让我们先看看隋唐时代让全体中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的征高句丽之战吧!公元589年,隋文帝在灭陈统一全国后,就将征高句丽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他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

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已无力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

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更是念念不忘高句丽之患,一直在寻找借口讨伐高句丽。

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到涿郡集中。

历史趣谈:李世民最后一次出征 最后一次出征和谁对战

历史趣谈:李世民最后一次出征 最后一次出征和谁对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世民最后一次出征最后一次出征和谁对战导语:李世民最后一次出征,在历史上对于李世民带兵打仗的实力可以说有着很高的评价,其中大家是否知道李世民的最后一次出征呢?最后一场出征一共李世民最后一次出征,在历史上对于李世民带兵打仗的实力可以说有着很高的评价,其中大家是否知道李世民的最后一次出征呢?最后一场出征一共历时多久呢?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李世民的最后一次出征,不了解的可以进来看看。

最后一次亲自出征是为了收复南北朝以来被高句丽占据的辽东。

虽然最终未能达到事前预期的战略目标消灭高句丽,但通过盖牟城之战、辽东城之战、白岩城之战、驻跸山之战、安市城之战重创了高句丽。

其后唐太宗又两次派出将领带领偏师对高句丽进行疲敝作战为唐高宗灭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李世民最后一次出征历时多久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

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

十七日,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

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

高句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

高句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

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

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

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句丽的预期目的。

冬十月十一日,唐军到达营州(辽宁朝阳),以太牢(牛、羊、猪三牲全备)之礼祭奠战死将士。

二十一日李世民率军进入临渝关(即山海关),生活常识分享。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作文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作文

史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导语: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唐自贞观四年(年)征服东突厥之后,一跃而为东亚之共主,遂相继向西、北、东、西南各方面,展开扩张之攻势。

贞观八、九年征吐谷浑。

十四年灭高昌。

十八年灭焉耆;第一次征高丽。

二十年灭薛延陀。

二十一年再征高丽;灭龟兹。

二十二年三征高丽。

二十三年太宗崩。

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

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

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

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

年,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莫离支摄政。

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

年,唐太宗带着李世积、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

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今辽宁鞍山海城境内),再也无法前行。

由于寒冬恶劣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

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

年,宝藏王献给唐太宗两个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没有接受。

唐太宗以弓服赐给盖苏文,盖苏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谢,唐太宗于是下诏削弃朝贡。

唐与回纥等铁勒诸族灭了薛延陀后,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积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

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

随後,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

唐朝历史的外交

唐朝历史的外交

唐朝历史的外交 唐朝由于经济发达,⽂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化交流⾮常频繁。

⼩编在此整理了唐朝历史的外交,希望能帮助到⼤家。

突厥和吐⾕浑 唐三彩,駱駝背上的西域商⼈主词条: 突厥、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吐⾕浑、唐与西域诸国战争 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中原,唐初北⽅割据政权纷纷联笼突厥抗唐,是唐建国初期⼀⼤边害。

⾼祖太宗积极抵御,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遣李靖、李勣⼆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东突厥,⼩可汗突利可汗投降,⼤可汗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

⼤量突厥⼈迁到长安,太宗将降众左右安置在灵武⾄幽州地区,设羁縻府管辖。

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些西域⼩国纷纷改投唐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

唐于640年攻克⾼昌城(新疆吐鲁番东南),设安西都护府。

公元647年平定焉耆,648年平定龟兹,安西都护府迁⾄龟兹,统管于阗、⾼昌、焉耆、龟兹四镇。

唐⾼宗显庆⼆年(公元657年),苏定⽅、萧嗣业⼤败西突厥。

西突厥最终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即唐与突厥的战争。

西域⾄此成为唐朝的势⼒范围,期间唐军与当时另⼀⼤帝国⼤⾷国开始交往。

不过随着时间转移,天宝⼗载(公元751年),唐朝在与⼤⾷国阿拔斯王朝的怛罗斯战役中失败,安史之乱后,唐朝势⼒也基本退出了中亚地区。

东突厥灭亡后,常年⾂服突厥的回纥⼜受到了薛延陀的控制。

公元646年,唐联合回纥击溃薛延陀。

唐⾼宗永淳⼆年(公元682年),阿史那⾻咄禄在蒙古⾼原称汗,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后契丹⼈也投诚后突厥并与其狼狈为奸,并把⽛帐设在阴⼭⼀带。

后突厥连年⼊侵北部边疆⼀直困扰武则天。

武后试图通过册封、和亲的⼿段试图改善突厥⼈与契丹⼈的关系,但是⼀直未能成功。

直到唐⽞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唐与回纥联军灭亡后突厥,回纥建国。

贞元五年(公元790年)勒令唐朝对其更名回鹘。

回鹘与唐朝关系⼀直⽐较良好,但在安史之乱期间曾趁机敲诈勒索唐朝,并再联合唐军攻⼊洛阳城之后,⼤肆烧杀掳掠。

三征高丽

三征高丽

三征高丽高句丽与隋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

高句丽多次成功抵御隋军攻击,隋军损失惨重。

最后高句丽婴阳王请降并将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遣返,隋世祖撤军,隋国内出现隋末民变后灭亡;隋的屡次空前大规模进攻也消耗了高句丽国力力。

背景平原王在位早期,高句丽与隋维持着紧张而和平的关系,继北朝之后,受隋高祖文皇帝册封为「高丽王」。

由于此时百济与新罗联盟的早已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

586年,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骊灭亡。

历时83年。

隋高祖开皇九年(589年)四月,隋灭南陈统一中国后,隋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

高句丽与隋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

590年,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准备迎战隋大军。

高句丽曾多次小规模袭击隋北部边疆。

对此隋高祖很不满并致书平原王高汤,「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

高句丽婴阳王继位后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高祖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联盟,停止对隋边疆的连年的侵袭并对隋表示臣服。

高句丽婴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婴阳王联合粟末靺鞨先发制人攻击隋在冀州道的军事驻地。

第一次战争(598年)隋高祖开皇十八年(598年),隋高祖文皇帝派汉王杨谅协高颎和大将周罗睺率30万海陆大军攻打高句丽。

杨谅的军队去时正赶高句丽的雨季。

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高句丽的频频袭击使杨谅的军队损失惨重。

感到无法攻克高句丽,杨谅决定与周罗睺的海军会合。

周罗睺的海军同时也是困难重重。

虽然隋的海军尽可能地靠着海岸前行,但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

隋的海军一抛锚休息,高句丽的先遣部队就会出现进行袭击。

周罗睺与姜以式的5万高句丽海军在渤海交锋。

由于周罗睺先前已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败于高句丽。

据《隋书》记载,这次战役中,隋军损失90%。

历史趣谈唐灭高丽之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战争爆发?

历史趣谈唐灭高丽之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战争爆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灭高丽之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战争爆发?
导语:唐灭高丽之战发生在七世纪的时候,指的是高句丽与唐罗联军之间的战争。

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场战争呢?唐灭高丽之战背景是什么呢?隋朝
唐灭高丽之战发生在七世纪的时候,指的是高句丽与唐罗联军之间的战争。

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场战争呢?唐灭高丽之战背景是什么呢?
隋朝时期,隋朝曾出兵攻打高句丽,但是最终惨败而归。

而在战败之后,隋朝内部便发生了民变,继而灭亡。

高句丽虽然在与隋朝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但是仍旧因此而敌视视起中国王朝来。

而在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唐朝与高句丽之间还互派了使者通好。

624年的时候,唐高祖李渊将高健武册封为高句丽王。

631年的时候,高句丽方面为了防止唐朝的进攻,开始在辽东修建千里长城。

可见这时候的高句丽便已经有了与唐朝开展的准备了。

除了修建千里长城之外,高句丽还与突厥建立了联盟。

那时候的朝鲜半岛一共有三个国家并存着,分别是高句丽、新罗与百济。

但是高句丽独占了朝鲜半岛的北部,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与百济必须要通过高句丽才能与大唐往来。

而新罗又是这三个国家之中一直与唐朝保持着朝贡关系的国家。

643年,新罗派遣了使者来到唐朝,向唐朝皇帝李世民讲述了百济进攻新罗并占领了新罗的四十多个城池,并说百济与高句丽试图将新罗与唐朝之间的通路隔绝。

知道了此事的李世民便立即派遣了丞相前往高句丽,命令高句丽立即停止战争,但是却遭到了高句丽王的拒绝。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便决定向高句丽发兵。

唐灭高丽之战过程
生活常识分享。

唐征高济百济之战

唐征高济百济之战
● 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唐征高济百济之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唐征高济百济之战图
●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李治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 丽和百济。显庆五年(660年)十一月,邢国公苏定方平定百济,献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太子隆 等五十八人俘于东都洛阳紫微城正南门——则天门,李治责问后下诏释放,百济宣告灭亡,史称 “唐灭百济之战”。随后,发生百济复国运动,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 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

隋唐时期的历史故事70字

隋唐时期的历史故事70字

隋唐时期的历史故事70字1、三征高句丽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

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

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刚刚结束巡游江都的炀帝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

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

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

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唐初使节到高句丽时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

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2、瓦岗寨起义瓦岗寨起义,又称瓦岗军起义,是隋大业七年(611年)至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期间发生的一场农民起义。

瓦岗农民起义,在历史舞台上活动了七、八年时间,动员了上百万的群众,转战中原,“破化及,摧世充,声动万里,威行四方”,演出了许多雄伟壮观的活剧,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在推翻隋王朝的整个斗争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瓦岗军的巨大历史功绩。

遗憾的是,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及其保护下的政权,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走向下坡路,以至最后失败。

3、江都兵变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炀帝从东都第三次乘龙舟南下江都。

这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蔓延全国。

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逼近东都,公布炀帝十大罪状。

李渊亦攻进长安,拥立代王侑,自封唐王。

江南起事队伍逼近江都,炀帝自感末日将临,引镜自照说:“好头颅,谁来砍它呢!”江都宫中人人自危。

这时宫中由司马德戡率领的骁果军都是关中人,他们长期在外,思念故乡。

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古民族(高句丽)

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古民族(高句丽)

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古民族(高句丽)高句丽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

被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

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

“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魏明帝攻打高句丽公元244年,毋丘俭亲率上万名骑兵进行讨伐,几乎全歼二万高句丽士兵,并攻破丸都山城。

一年后,为了彻底征服高句丽,毋丘俭再次挂帅征战,魏军杀至沃沮境内,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成功击溃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将东汉初废弃的临屯郡故地再次纳入版图,同年班师回朝。

前燕攻打高句丽前燕高句丽战争,咸康八年(342)十一月,前燕发兵进攻高句丽。

慕容皝采纳建威将军慕容翰之计策,命王寓率兵1.5万出平坦开阔的北道,吸引高句丽军主力,皝自率精兵4万由狭隘险要的南道出兵。

高句丽王钊认为燕军主力必在北道,遣其弟武率精兵5万拒战北道,自率赢兵防备于南道。

燕军前锋慕容翰出南道与钊合战,慕容皝大军继之,高句丽军大败。

韩寿斩高句丽将阿佛和度加,燕军乘胜追入丸都(今吉林集安),钊只身逃走。

北道王寓所率燕军败没,故皝不穷追。

燕军发高句丽王钊父之墓,收府库累世之宝,俘男女5万余口,烧宫室,毁丸都而归。

次年二月,钊称臣于燕。

高句丽于公元400-404年大举出兵辽东半岛,将辽河以东的土地全部纳入囊中。

当北魏扫平北燕进入辽西走廊之时,高句丽已经在辽河沿岸建立了坚固的防线,将辽东半岛彻底收入囊中。

随朝攻打高句丽598年,隋文帝派汉王杨谅协高颎和大将周罗睺率30万海陆大军攻打高句丽。

杨谅的军队出征时正赶高句丽的雨季。

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高句丽的频频袭击使杨谅的军队损失惨重。

李绩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攻灭高句丽,死以后,唐高宗辍朝七日!

李绩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攻灭高句丽,死以后,唐高宗辍朝七日!

李勣不单单是在唐朝,在我国古代战将史上也是一个极负传奇的人物。

但是由于他没有同尉
迟敬德和秦叔宝一样当上门神,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

他也是李世民账下的瓦岗派将领,早年跟随翟让。

张须陀当时来讨伐瓦岗,翟让要跑,他与
隋军两万多人交战,于阵中斩张须陀。

如果说张须陀的知名度不高,诸君只要记住他曾经在
黎阳仓城击败宇文化及就行。

这个名字大家肯定不陌生。

李勣为人仗义,不为自己邀功,而是帮助已经降唐的李密获得功勋;李密谋反失败以后,上
书为李密收拾。

李渊觉得他很仗义,才将他改姓李,以前姓徐。

后来窦建德围困了他,并抓
住他的父亲,李勣被迫投降窦建德。

后来又返回唐朝。

李勣后来随李世民征战四方,讨伐王世充,平定窦建德,打败刘黑闼、徐圆朗。

后来又长期
为李唐镇守北方,并且数次大破突厥。

并且他在并州的时候,令行禁止,十数年突厥根本不
敢进犯。

因此被誉为“朝廷的长城”。

李勣之所以受宠与高宗,还有两件事。

第一就是李世民临死前贬了他,李治又用了他。

第二,在废除王皇后的事情上,褚遂良等人坚决反对。

李勣说:陛下的家事,何须外人做主。

就这样,唐高宗和武则天也是十分的喜欢他。

然后他的功绩就是攻灭高句丽了。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以及高宗一直讨伐的高句丽终于被李勣灭掉。

他死以后,高宗停朝七天,他的目的是仿霍去病的建造的。

【隋朝历史】隋炀帝征高句丽:35万兵马最后竟只剩下2700人

【隋朝历史】隋炀帝征高句丽:35万兵马最后竟只剩下2700人

【隋朝历史】隋炀帝征高句丽:35万兵马最后竟只剩下2700人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隋炀帝杨广的手又痒痒了,隋军刚刚打完了不听话的吐谷浑,又把目标定在了更不听话的高句丽上。

说到高句丽那就要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

由于很多人在写文章时比较懒(包括我),经常将“高句丽”简单的写成“高丽”。

而事实上这两个名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高句丽”以前是生活在东北长白山的一支少数民族,后来被鲜卑慕容氏烧了王城,挖了祖坟才被迫流亡到朝鲜半岛。

对于朝鲜和韩国人来说,“高句丽”只是一个外来的侵略民族。

现在的韩国人真正的祖先是新罗人,而“高丽”这个名词是在朝鲜半岛统一之后才出现的,和“高句丽”扯不上半点关系。

至于棒子的那些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的“中国侵占了朝鲜的领土”一说纯属扯蛋!高句丽本来就是中国的民族,杨广派兵打高句丽顶多也就是自己国家的两个民族打内战。

关他们韩国人屁事,至于后来唐太宗征讨高句丽那又是一回事。

和隋炀帝的性质有所不同。

本文不讨论这个,不过我还是要强调一点,请诸位网友以后要把“高句丽”和“高丽”区分开,不要因为偷懒,少打那一个“句”字而落下把柄给棒子。

扯远了言归正传,历史上高句丽是个很擅斗的民族,说白了就是打不怕。

两百多年前被鲜卑人赶出了东北,到了朝鲜半岛仍然不老实。

总想着“反攻大陆”,高句丽的领导人也不鸟隋炀帝,试想像杨广这种欲望大过天的人,高句丽在他的眼里不过是阴沟里的臭虫,按死你还不是顺手拈来呀。

杨广的自负是有理由的。

不过到最后也正是由于杨广同志的轻敌而葬送了大隋的江山。

杨广为了体现自己有多少牛B,将将左右十二军全部调动了,结果隋军一共113万人浩浩荡荡的杀向朝鲜半岛,出此之外杨广同志为了体现自己的排场,还将自己的御营扩编,一共有十二卫、三台、九省、九寺,一共几万人(法国人一向引以为豪的路易十四出门也只有几百人护驾,在杨广的眼里完全就是垃圾)。

为了让自己的子弟兵有饭吃,杨广还征发了全国的民夫运粮食,山东的老百姓养战马,江南的水手、弩手也调到东北参战,真可谓是全民皆兵,全国总动员啊。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解释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解释

隋炀帝三征⾼句丽的原因解释我们知道隋炀帝杨⼴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糟糕的,当然,更多带有后世主观⾊彩。

其实,隋炀帝杨⼴⼀⽣在位15年,做了很多⼤事,其中两项功绩尤为耀眼,那就是科举考试和京杭⼤运河,⼀直影响到今天。

事实上,隋炀帝杨⼴之所以那么快亡国,⾃⼰命丧江南,很⼤原因在于他做了⼀件事,那就是三征⾼句丽。

为了消灭⾼句丽,隋炀帝不惜倾国之⼒,以⾄于亡了国。

问题是,何以如此? ⾸要原因⾃然是⾼句丽不知好⽍,不断侵犯⼤隋王朝。

⾼句丽这个⼩⼈,⼀边勾结东突厥,⼀边讨好⼤隋帝国,⽽且还出尔反尔、趁机侵占辽河⼀带。

所以,对付这种阳奉阴违、两⾯派的⼩⼈,从来就⽆须客⽓。

可惜结果是隋炀帝征⾼丽接⼆连三地惨遭失败。

与此同时,隋王朝国内的反隋⽃争在隋炀帝三征⾼句丽中⼤规模爆发。

换⾔之,隋炀帝是栽在⾼句丽上的,是以亡国的代价来进攻⾼句丽的。

据说公元612年,隋⼤业⼋年正⽉,隋炀帝第⼀次远征⾼句丽时。

聚集了总数⼀百万,号称两百万的⼤军,结果安全回家只剩下两千七百⼈。

⽽次年,隋炀帝第⼆次远征⾼句丽时。

杨⽞感还造反了。

杨⽞感是杨素的⼉⼦,杨⽞感的造反标志着关陇集团开始不相信隋炀帝。

可惜隋炀帝还是不⽢⼼,于是第三次远征⾼句丽。

由于隋炀帝的⼀意孤⾏终于让⼤隋帝国跌⼊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隋炀帝的三次远征,已经彻底败光了⼀切,国内已是烽烟四起。

等待隋炀帝的也只有⼀个结局,那就是他的这个头颅有谁来砍。

问题是隋炀帝为什么不惜亡国的代价也要消灭⾼句丽? 远征⾼句丽的⽬的只有⼀个,那就是变更政治路线,脱离关中本位政策。

京杭⼤运河和三征⾼丽都是为此⽬的⽽做的事。

隋⽂帝杨坚之所以轻⽽易举的取得江⼭,很⼤程度上是依靠关陇集团的⽀持。

同时,也产⽣⼀些弊端,那就是关中本位政策。

关陇集团从北魏开始形成,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北⽅边境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怀荒等六⼤军事基地。

这些军事基地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演化成⼀个政治军事集团。

薛仁贵三讨高丽的故事介绍

薛仁贵三讨高丽的故事介绍

薛仁贵三讨高丽的故事介绍薛仁贵,又名薛礼,他最大的攻击就是三次征讨高丽国。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薛仁贵三次征讨高丽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薛仁贵三次征讨高丽的故事高丽也叫作高句丽,位于中原地区的东方,生活时代是公元前100年到公元700年。

高丽发展的过程不断扩大边疆领土,而中原地区的政权是他们最大的障碍。

到隋朝,高丽先发制人,开始和隋朝长达二十年的战争,有说法是隋朝的快速灭亡和高丽有很大的关系。

到唐朝贞观年间,基本平定各方,唯有东边的高丽,不能平定,让唐太宗很是头痛,在劝降不成后决定发兵攻打高丽,之后唐太宗也亲自参与东征。

正是这个时候,薛仁贵参军入伍,凭借自己的勇猛在战场上斩获一名将领,令敌军心生畏惧之心,救出被敌军包围的将领刘君邛,后来安市之战,薛仁贵正好以一身白袍出现在战场,冲锋陷阵,敌军大乱,唐军趁乱猛攻敌军,敌军惨败。

唐太宗没有消灭高丽国,回中原采取对高丽不断骚扰的政策,使其不得安宁,到唐高宗年间,为完成父亲的遗憾,决定发兵东征,由于薛仁贵在山洪暴发中勇敢救出唐高宗被重用,首先攻克赤烽镇,然后击败豆方娄率领的三万人部队,第二年,在横山、石城、黑山等战场上,都是锐不可当,赢得胜利。

乾封元年,高丽国内乱,唐高宗再次发兵征讨高句丽,薛仁贵如天降神兵,屡战屡胜,经过新城、金山、扶余、平壤四大战役,最后灭了高句丽。

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是一个民间的传说,薛平贵出身贫寒,在宰相王允的府上做粗工,宰相府的三小姐天生聪慧有端庄大方,看不上什么王公贵族就看上了薛平贵。

于是王宝钏在抛绣球选夫婿的时候选中了薛平贵,但是王允不同意这门婚事,王宝钏一定要嫁给薛平贵,于是和王允断绝了父女关系,跟着薛平贵来到了薛平贵的住的寒窑。

之后薛平贵就入伍并且跟着部队远征西凉,而王宝钏只能在家里吃野菜的树皮,生活非常的艰苦。

薛平贵在西凉战场上立下战功,却引得魏豹的妒忌,魏豹多次加害薛平贵,薛平贵得到了西凉的玳瓒公主的帮助活了下来,还当上了西凉国的国王。

杨广三征高句丽:一场必赢的仗,败了!

杨广三征高句丽:一场必赢的仗,败了!

杨广三征高句丽:一场必赢的仗,败了!高句丽是汉唐时期,位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一个小国。

在隋朝统一天下之后,对四周诸国不断用兵,灭亡了吐谷(yù)浑、重创了东西突厥、臣服了交趾、南诏,放眼天下,唯有辽东的高句丽这个弹丸之地,仍然做垂死挣扎,不肯入朝称臣。

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积极备战,他要在有生之年,灭掉“头上这只嗡嗡叫的苍蝇”。

公元612年,隋炀帝第一次东征高句丽,他出动了一百多万兵马,结果因为战略上的失误,竟然被这个弹丸小国打败了,而且损失惨重。

隋炀帝不甘心失败,转过年来,也就是公元613年,他再次亲自带兵,攻打高句丽。

这一次,隋朝大军长驱直入,直逼辽东城下,只要攻下了这座辽东城,高句丽的都城平壤指日可下。

隋炀帝站在辽东城下,望着高大的城墙,心中暗想:“一年之前,就是因为这座城池的阻挡,让我功败垂成、铩羽而归。

这次若不攻下此城,我誓不还朝。

”想到这里,他大声说道:“将士们,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就在此时!第一个登上辽东城头的,赏千金,封万户侯!”隋朝将士们顿时热血沸腾,他们大声喊着:“登城!登城!登城!”这种喊声相互传染、相互激励,消褪了开战之前、将士们心中的恐惧。

随着一阵战鼓之声,隋朝军队朝着辽东城发起了猛攻。

一时间,长剑与弯刀铿锵飞舞,长矛与投枪呼啸飞掠,密集的箭雨铺天盖地,沉闷的喊杀与短促的嘶吼让大地为之颤抖!辽东城头的高句丽士兵也是异常勇猛,他们保卫的是自己的家园,都有着慷慨赴死的决心。

面对如狼似虎的隋朝兵将,他们也都豁出去性命,将一个又一个登上城头的隋朝兵将砍翻在地。

这是一场铁汉对铁汉的恶斗,一张张狰狞的面孔、一把把带血的刀剑,一声声低沉的嚎叫,一股股弥漫的烟尘,整个辽东城都被那种原始搏杀的惨烈气息所笼罩!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傍晚,辽东城上上下下遍地死尸、血流如河,浓浓的血腥味和汗的气味相互夹杂着、充斥在烟尘中,刺鼻难闻。

隋炀帝一直站在中军的战车之上,注视着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恶斗。

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灭高句丽之战
● 贞观十九年(645),李世勣率军到达幽州。 三月,唐太宗的车驾至定州。唐太宗亲自慰问生病的士兵,把他们托 付给州县治疗。有很多人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都说“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唐太宗不允许。
● 夏,四月,李世勣(李勣)率军自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高句丽非常害怕,城邑都闭门自守。李道宗率数千士 兵到新城。张俭率军渡过辽水,向建安城(今营口盖州青石岭)进军,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级。 [17] 李世勣 攻占高句丽的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市),俘获两万多人,粮食十余万石。 张亮率军从东莱渡海,进攻卑沙城。程 名振率军在夜里到达,王大度为先锋。五月,唐军攻占卑沙城(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大黑山),俘获男女八千人。 分遣总管丘孝忠等曜兵于鸭绿水。
● 唐太宗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而认为没有成功,而后悔,但是唐朝的战果、收获远大于损失、消耗。其实这次 出征是唐太宗与唐军取得了胜利。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 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 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军首级四万余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八百、但是 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唐军士兵死了接近两千人,马匹死了八千匹。(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 取得多次大胜,单是其中消灭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 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朝的战果远大于损失。
● 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未能攻克。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 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
● 唐太宗是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 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 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骑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 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

你不了解的历史之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你不了解的历史之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你不了解的历史之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是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征伐耗尽了隋朝强大的国力并使之如强秦一般迅速灭亡。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均以惨败告终,而隋征高句丽失败的原因,也成为千百年来的热点问题。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失败原因主要三点:一无天时隋炀帝时期,数百年大分裂大混战的局面终于结束,中国几乎恢复到了汉代的光辉,国力大大提升,同时又消除了周边少数民族的边患,此时面对意欲摆脱中国控制并日益强大的高句丽势力,似乎是一个极好的征服时机。

但是实际上,此时的隋朝已经面临初现矛头的外祸与内乱,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内部方面,由于隋炀帝接连开凿大运河及下扬州“巡视”并且长期大力赏赐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国力耗费甚巨。

(2)外部方面,隋朝经过初期的积累虽然国力较为强盛,但毕竟立国时间不长,而周围的政权往往都存在数百年之久,面对隋朝这一强大政权,他们只是表面臣服,在边境地区的挑衅和侵扰行为仍时有发生。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表面上对一国,实际上要面临十余个大小政权的威胁。

内部不和,外部不稳,立国不久的隋朝在自身根基不稳,尚未完全消化胜利果实的情况下未能吸取前秦教训,发动如此大规模对外征战,实属不智,此乃第一败二地不利(1)军队给养辎重的严重困难隋炀帝三征高丽,每次集结的军队都在百万以上,史书记载,隋炀帝每日发一军,军队四十余日才出发完毕,前后相接900多里,如此庞大的军队和后勤队伍,已远远超过隋代军事管理水平。

进入辽东后,后勤保障长期受到高句丽和游牧民族伏击洗劫,供给十分困难;海军由于缺乏海战经验,辎重补给运输更加困难,中国海运技术有限,单靠小船和临时赶造的海船难以保障数十万海路军队的攻击。

(2)军队对气候的极度不适应。

辽东地区属于关外,气候寒冷阴湿,而高句丽本土又兼具海洋地区和游牧地区双重气候特点,中国本土作战部队十分不适应,对气候的不适应大大削弱了隋军战斗力,在军队中还形成严重的负面情绪。

十三征高句丽,历代征伐高句丽详解

十三征高句丽,历代征伐高句丽详解

十三征高句丽,历代征伐高句丽详解一征高句丽:在公元前195年,西汉的燕王卢绾北走匈奴后,其部将卫满带领旧部灭掉箕子朝鲜并建立了卫满朝鲜。

公元前109年,卫满朝鲜右渠王发兵突袭辽东,汉武帝随即发兵5万,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一支,从齐地渡过渤海;由左将军荀彘率领一支,从陆路出辽东,水陆两路联合攻打右渠王。

公元前108年夏,朝鲜王险城终于被攻陷,卫氏朝鲜灭亡。

汉武帝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历史上称其为“汉四郡”。

很显然,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

历经中原西汉、东汉、魏国、西晋的统治管辖。

二征高句丽:公元238年,魏明帝召回太尉司马懿,令其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

司马懿斩杀公孙渊父子,,公孙渊的首级被送到了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也相继平定。

当初高句丽主动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

公元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

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

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三征高句丽:东汉末年,国势衰微,三韩不再服从汉朝。

魏明帝消灭公孙氏政权之际,密遣刘昕、鲜于嗣跨海平定带方、乐浪二郡,并试图恢复对三韩的控制。

公元245年,由于沟通出了问题,韩人奋起反抗,魏带方太守弓遵战死,但最终乐浪、带方的兵力还是平定了三韩。

公元311年,因西晋崩溃、中原大乱,高句丽趁机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并南征百济、北讨契丹、扶余外。

公元313年,据有乐浪、带方二郡的张统率千余家迁到辽西投靠慕容廆,中原王朝管辖朝鲜半岛北部的郡县体制至此瓦解。

公元404年,高句丽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

四征高句丽:公元597年,高句丽平阳王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

揭秘:隋炀帝《征高丽诏》兼谈高句丽历史问题

揭秘:隋炀帝《征高丽诏》兼谈高句丽历史问题

揭秘:隋炀帝《征高丽诏》兼谈高句丽历史问题本文导读: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杨广发布《征高丽诏》,这是征讨高丽前的战争动员令和讨伐檄文,同时也是军事部署,从中可了解和分析隋朝、隋炀帝以及征讨高丽军事行动的前因后果和宏观安排。

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是隋文帝的次子,初封晋王。

通过阴谋手段设计废掉兄长太子勇,后弑父登基,成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

在位仅13年,就将隋文帝艰难创建的强大的统一帝国玩儿丢了,也将自己送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亡国之君的行列。

公平而论,隋炀帝虽然是暴君和亡国之君,但也算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决非混吃等死的昏庸之辈。

杨广精明、干练,并且具有较高的才气和魄力。

在贪图享乐、施行暴政的同时,杨广也确实想做成一些大事,象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征伐高丽,这些都是影响千古的重大事件。

在短短十几年,就进行这么多的轰轰烈烈的事情,决非一个庸俗之主所能为。

然而不幸的是,隋炀帝一味贪图享乐,好大喜功,狂妄自大,不体恤民情,对国力和百姓的使用和压榨远远超过了极限,最终导致天怒人怨、内外交困,走上了亡国、亡己的道路。

隋炀帝喜好文学,天慧聪颖。

《征高丽诏》从文笔和论事来说,可以说得上是一篇力作,如果不是最后结果的惨败和隋王朝的灭亡,甚至可以将《征高丽诏》称为名篇了。

仅从文学角度说,《征高丽诏》是颇见功底的。

隋炀帝的诏书论点、论据清楚严谨,对比唐太宗的《征高丽诏》,不仅在文学上毫不逊色,甚至感觉有些地方处理得更合理些。

按《征高丽诏》的说法,“高丽小丑”完全是个十恶不赦的侵略者,人口不到隋朝的一郡,竞敢与大隋作对,“此而可忍,孰不可容?”于是大举出兵,先后三伐高丽。

联系到后来唐太宗等也大力征伐看,炀帝征伐高丽本身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况且高丽这个小丑何止是酣睡那么简单。

可能换了其他皇帝,只要不是苟且偷安之君,都会出兵讨伐的。

从后世的角度看,隋唐等对高丽的征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至于具体策划上的失误,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灭高句丽之战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 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历经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位君主。

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

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

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

与此同时,唐册封百济武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新罗真平王为乐浪郡王、新罗王。

626年,李世民随后继承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

在唐太宗在位的大多数时间里,唐与高句丽大致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唐太宗试图在朝鲜半岛的三个政权之中保持主导地位。

626年,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派朱子奢到朝鲜谴责朝鲜三国之间的相互争斗。

631年,在得到高句丽荣留王的同意后,唐太宗派特使到高句丽重新安葬阵亡的隋兵。

但唐太宗对于高句丽还是没有放弃征服策略。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4] 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641年,唐太宗派陈大德出访高句丽。

陈大德在高句丽访问期间,遇到了许多在高句丽安顿了下来原隋朝兵将。

回到长安后,陈大德将这一情况禀告了唐太宗。

唐太宗于是萌生攻打高句丽的想法,但又很快打消了这一念头,说是为免使山东人劳累。

642年,高句丽荣留王打算处死暴力而凶残的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闻讯后,设下陷阱邀请荣留王和他的大臣视察他的军队并设宴款待。

在宴席上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大臣,继而弑杀荣留王,并立其侄子高宝藏为王。

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控制高句丽军政大权进行摄政。

唐朝得知这一消息后,亳州刺史裴庄曾建议攻打高句丽。

但唐太宗却说他对荣留王的去世表示悲哀,但以乘国丧攻打高句丽并不合适。

不过,643年唐太宗又开始考虑对高句丽动武,并想下令先让契丹和靺鞨偷袭高句丽。

唐太宗的内兄长孙无忌对此表示反对,建议唐太宗先与高句丽假装为好,后趁其不备攻之。

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册封高句丽宝藏王为辽东郡王、高句丽王,授予“上柱国”的称号。

但背后,双方都明白最终不免一战。

高句丽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高丽长城,自夫余城(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渤海,长千余里,十六年修成。

643年,新罗善德女王传书说百济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并请求唐援助。

唐太宗于是派相里玄奖到高句丽下令高句丽和百济停止攻打新罗。

相里玄奖到达高句丽都城平壤时,渊盖苏文正在与新罗交战。

得知相里玄奖的到来,渊盖苏文返回到平壤会见他。

不过,渊盖苏文拒绝了唐太宗的要求。

相里玄奖回到长安后将此事禀告唐太宗后,唐太宗于是决意要攻打高句丽,大将李世勣也表示支持。

尽管褚遂良反对,但唐太宗攻打高句丽的决心已定。

二.第一次战争(644—645年)战争准备:644年,唐太宗派阎立德到洪州(今江西南昌)、饶州(今江西上饶)和江州(今江西九江)筹建400艘军船,并将幽州(今北京)以及忠于唐的契丹和靺鞨部队划给营州的指挥官,让其对高句丽进行探试性的攻击。

渊盖苏文马上派特使到唐朝贡讲和,以避免双方战争的升级。

不过唐太宗并没有接受高句丽的朝贡,反倒将来使拘留起来,指控他们背叛荣留王,与弑君者同谋。

644年冬,唐太宗带着大多数官员和皇太子李治离开长安开始缓慢向唐与高句丽的边境进发。

房玄龄和李大亮留守都城长安。

李世民先是到了洛阳并在那又作了几个月的进一步准备。

大概在645年的新年,唐太宗下令张亮率4万3千部队乘500艘战船从莱州出发,过黄海向平壤进发。

与此同时让李世勣率6万部队从陆地向辽东进军。

唐太宗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

他认为隋炀帝之所以没能战胜高句丽的原因是隋炀帝对自己的人民过于残忍而高句丽则爱戴自己的人民。

隋炀帝用要反叛的部队来打高句丽团结一心的军队,因此是不可能取胜的。

现在这一切都已得到改变。

首先这次战争是大国打小国。

其次这场战争是正义之师讨伐叛逆之贼。

第三这场战争是组织有素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混乱的部队。

第四这场战争是精力充沛的部队攻打另一个疲惫不堪的部队。

最后这场战争是士气高昂的部队攻打另一个抱怨连天的部队。

因此唐这次攻打高句丽是胜券在握。

初战告捷:645年春,唐太宗开始离开洛阳攻打高句丽。

萧瑀被留下来看守洛阳。

到了定州(今河北保定)后,唐太宗让李治留在那负责部队的后勤任务。

与李治一齐留守定州还有高士廉、刘洎、马周、张行成、高季辅。

李世民这带着长孙无忌、岑文本、杨师道继续前行。

与此同时,李世勣和李道宗已先与李世民越过辽河并在645年夏,攻下盖牟(今辽宁抚顺)。

在海路,张亮已越过渤海并攻下卑沙(今辽宁大连)。

为了震慑高句丽,张亮派先遣船队到鸭绿江入海口,但并没有按唐太宗最先要求进一步向平壤进发。

很快,李世勣和李道宗将隋炀帝曾久攻不下的辽东(今辽宁辽阳)包围,并在唐太宗到来时拿下了辽东,白岩城城主孙代音请降。

随后李世民开始向安市城(今辽宁鞍山)进军。

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帅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唐军在驻骅山大破之,高延寿、高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

将军张士贵招募士兵,所以薛仁贵应募从军。

唐军攻安地,郎将刘君昂为敌军围困,薛仁贵救援刘君昂,斩敌将首级,系在马鞍上,震慑敌军,由此知名。

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南)阻击援军时,骁勇善骑射,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画戟,击败了高句丽莫离支渊盖苏文手下将领高延寿的20万大军。

自此得到太宗赏识,升为游击将军,赐马二匹,绢40匹。

李世民对薛仁贵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安市城之战在攻安市城前,唐太宗就得知安市城地势难攻,安市城主杨万春(中国及朝鲜史书中均失安市城城主的名字,朝鲜民间传说此人名叫杨万春。

)机智勇敢有一支强大的守城部队。

渊盖苏文摄政高句丽后,杨万春拒绝接受渊苏盖文摄政。

渊苏盖文曾发兵攻打安市城,但没有成功,因此只好让杨万春继续担任其职务。

于是乎,唐太宗打算先攻打较为容易的建安城(今辽宁营口)。

这样拿下安市城南边的建安城,安市城也就不攻而破。

李世勣对此表示反对。

他认为如果唐太宗先攻建安城,安市城就会切断唐从辽东的供给线使唐陷入被动。

于是唐太宗决定还是先围攻安市城。

据悉当唐太宗和李世勣的部队到达安市城后,安市城的守城者见到唐太宗的旗帜就在城墙上大声漫骂,李世民大怒。

李世勣于是请求唐太宗拿下安市城后坑杀全城百姓。

[1]这使得安市城的守卫者更加奋力抵抗唐军。

就这样李世勣一时间拿不下安市城。

一天,唐太宗从安市城中传出杀鸡宰猪的声音。

于是告诉李世勣说高句丽人可能在宴请守城部队准备突袭。

李世勣于是作好了高句丽会在晚上突袭的准备。

事不出所料,安市城当晚真的对唐进行了突袭。

不过早有防备的李世民,亲自率兵击退了高句丽的进攻。

与此同时,李道宗开始在安市城的东南构筑一个用于进攻安市城的土山。

为此,安市城也不断加高东南边的城墙。

双方这样对峙了60天后,李道宗的土山已经高到可以看到安市城的里面。

李道宗和他的手下傅伏爱登上了土山顶。

忽然,土山出现了倒塌,并倒在了安市城的城墙上。

安市城的城墙也因此倒塌。

傅伏爱这时却擅离职守。

高句丽趁乱发动进攻占领了土山,并使其成为安市城防守的武器。

唐太宗一怒之下,公开处死了傅伏爱并下令对土山进行疯狂攻击。

不过打了三天也没拿下来。

李道宗于是赤脚向李世民请罪。

不过李世民宽恕了他。

随着冬天的临近,唐的供给也开始匮乏。

645年10月13日,唐太宗下令撤退。

撤退李世民在从辽东撤退的时候,强迫辽东的居民迁往唐的地域内。

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史记》记载,大约有7万高句丽人被迫从辽东迁入唐。

李世民在过辽河的时候,遇到了泥沼。

动用了1万人填平泥沼后,唐的大部队才通过辽河。

一些士兵因此在寒冬等待时被冻死。

唐太宗很后悔发动了这场战争,说要是魏徵还活着,魏徵一定会劝阻他不要发动这场战争。

魏徵643年病故后,唐太宗曾怀疑他与侯君集和杜正伦结党,而毁掉的自已亲自撰写的魏徵墓。

忏悔后,李世民下令重建魏徵的墓并召见和奖赏了魏徵的遗孀和孩子。

十二月,在定州到并州(今山西太原)的路上,李世民病痈,在并州修养了几个月后才回到长安。

回到长安后,唐太宗将一般政事交由了太子李治处理。

一些历史学者认为唐太宗在攻安市城时受了伤,但具体是什么伤,说法不一,朝鲜18世纪以后的诗文、笔记小说称唐太宗眼部受到了箭伤。

受伤说法于史无据。

后续此战,共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斩首四万,唐军士兵亦十之亡二,马十之亡八。

据说,唐太宗撤退后,渊盖苏文更加不把唐放在眼里,并时常偷袭唐的边境。

唐太宗多次要他停止对新罗的攻击,但渊盖苏文对此毫不理睬。

646年冬,唐太宗宣布与高句丽断交并考虑再次攻打高句丽。

647年,唐的大臣指出虽然645年对高句丽的进攻不成功,但战争使高句丽进入饥荒。

因此建议唐太宗小规模攻打高句丽使高句丽农民无法耕作加剧高句丽的饥荒。

于是唐太宗令牛进达和李海岸从海上攻打辽东半岛南部,李世勣和孙贰朗从陆路穿过辽河袭击高句丽。

据说这两支部队的袭击使高句丽蒙受损失。

648年,唐太宗派薛万彻和裴行方再次从海上攻击高句丽。

古神感也在一边接应。

李世民相信这些对高句丽的小规模袭击已消弱了高句丽的力量,于是准备在649年率30万部队摧毁高句丽。

一些唐的官员指出发动这样规模的战争需要有一年的粮食储备,并需要建造更多的战船。

由于剑南道(今中国四川、云南和重庆)一直没有卷入从隋到唐的讨高句丽战争,因此唐的官员建议在这一地区建造船只。

唐太宗对此表示同意并派强伟到剑南道筹建船只,下令船造好后经长江、东海运到莱州。

除此之外,越州(今浙江绍兴),婺州(今浙江金华)和洪州也负责建造一些船只。

不过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剑南道的人并不擅长建造船只,因此剑南道最后只负者提供建船的木材。

这些木材被运到潭州(今湖南长沙)造船。

649年,唐太宗去世,依照唐太宗的遗愿攻打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

三.次战争(660年-662年)649年7月10日,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暂停了征伐高句丽。

据《资治通鉴》记载,高宗即位后,对高句丽发动过三次小规模战争。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和百济、靺鞨联合攻打新罗,新罗武烈王金春秋遣使求援,五月,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渡辽水击高丽。

显庆三年(658年)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拔之,斩首四百馀级,捕虏百馀人。

高丽遣其大将豆方娄帅众三万拒之,名振以契丹逆击,大破之,斩首二千五百级”。

显庆四年(659年)十一月,“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等与高丽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破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