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制度一般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
企业分配制度设计的四个基本问题
企业分配制度设计的四个基本问题如果说企业存在的目标是创造价值,而合理的产权安排与合作是创造价值的基石,组织制度是保障,那么合理的分配制度则是一种激励和价值导向。
价值创造、价值评估,价值分配是一个有机的不断循环整体。
分配制度是中国企业感到最头痛的问题之一,是中国企业管理中的短板。
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自不必说。
民营企业本来有很灵活的分配制度,确实调动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但企业做大了,凭感觉分配好像也越来越不灵了。
关于如何分配,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争论。
财务总监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企业的生存靠现金流,而合理管理资金流动对企业来说最重要;人力资源总监说企业最为重要和宝贵的是人才,选好人、用好人、培养人、平衡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分管营销的老总说,企业能够生存全靠我们接到定单,销售为王;管理生产的说我们的工作最苦、最累而收入最少;而负责战略的说,我们的素质最高,企业的兴亡在战略决策一念之间,需要的是一种大智慧……难题来了,到底采用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才能平衡不同岗位员工之间的关系呢,民营企业凭感觉分配的制度行不通了。
许多企业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分配多了也不行,分配少了更不行。
为了激励员工,一些企业绞尽脑汁来想各种分配方法。
许多企业改革了分配制度,出台了新的分配方案,虽然员工整体收入有所提高,但满意度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如果退回到原分配制度,也面临着尴尬。
中国企业在分配制度遇到了“是进也忧,退也忧,然则何时而乐呢”的两难境地。
究其原因,许多企业在设计分配制度时,连最基本的问题也没有认真考虑过。
由于分配制度对企业发展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对员工的行为形成内在的驱动力,因此设计分配制度时必须从企业生存的根本命题出发来系统地思考。
要做好分配制度决策,必须明确以下四个问题。
一、什么是企业的价值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常识问题,其实不然。
什么是企业价值?表面看好像是一个常识问题,但实际上也是最为本质、最为深刻的企业问题,是企业存在的基本哲学命题。
我国社会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我国社会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什么是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指国家或社会对生产工具所得、生产劳动所得、非生产性收入的分配方式和规律所进行的制度安排,包括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两个方面。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分配制度是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我国社会现行的分配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实行了几个不同的分配制度,如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主义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等。
当前,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现行的分配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其中,公有制经济是指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财产所有者的个人所有制,以及国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权力,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劳动报酬分配制度我国现行劳动报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安排。
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质量和技能等因素来决定个人的收入水平。
此外,我国还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实行职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等制度,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
3. 财产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现行财产收入分配制度是实行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共同参与的制度安排。
在财产所有制中,公有制经济收入主要用于社会福利建设,而私人经济收入则由市场化分配方式决定。
此外,我国还规定了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等相关税收法规,保证了富人和贫困人的收入差距不会过大。
4. 福利保障制度我国现行福利保障制度是保障公民社会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的制度安排,旨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该制度覆盖面广,既包含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又包含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和农村扶贫等措施。
面临的挑战我国社会现行的分配制度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城乡、地区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劳动力市场失衡等等。
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现行分配制度,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长久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全球最大的人口和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量。
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的分配制度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
我国分配制度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我国的分配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和财富分配两方面。
在劳动力市场方面,我国实行的是劳动力市场化的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原则为基础,兼顾按需分配的原则。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同时也要确保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在财富分配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种综合的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和政府的调节分配。
按劳分配是保障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相应的报酬;按资分配是根据个人的财富和资产状况来进行分配;政府的调节分配则是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公平与公正的分配。
在当前的分配制度中,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实现财富的再分配。
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税收调节、推行有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政策等。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投入,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福祉。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差距加大,这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仍有待加强。
此外,我国在探索新型分配制度中也面临许多难题,如如何平衡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分配制度的研究和改革。
政府应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财富分配政策,更加注重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关注和保护。
同时,还应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
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引言分配制度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组织中,资源如何被分配给不同的个体或团体。
它对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分配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不平等的分配分配制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不平等的分配。
在某些国家或组织中,财富和资源被少数人垄断,而大多数人面临贫困和不公平的待遇。
这导致社会不公平和经济不平衡的现象。
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越来越穷。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人民的不满情绪。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能的方式是通过增加税收和重新分配财富。
政府可以通过征收更高的税收来收集更多的资金,并将这些资金用于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监管,减少贪污和腐败,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
此外,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推动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
二、就业机会不平等分配制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在一些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有限,而在另一些地区或行业,就业机会充足。
这导致了人们的流动性不平衡和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
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比农村地区更多,这导致了大量农民外出打工,而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严重。
为了解决就业机会不平等的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来提高人们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政府可以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
最后,政府还可以在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吸引人们留在当地就业,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三、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分配制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在一些国家或组织中,资源被不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例如,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高于其他地区,导致能源和水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些环保措施。
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谈谈应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谈谈应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同时考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
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1.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经济产出形成和分配过程中,资源和收入的合理分配。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举措:a.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通过改革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减少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公平。
例如,增加高收入者的税负,提高低收入者的税收减免标准,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b. 加强教育和就业机会:教育是提高个人能力和获取更多机会的重要途径。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条件。
c.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土地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创造机会让农民分享城市化带来的机遇,提高农村地区收入水平。
2.再分配: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手段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举措:a. 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提供对贫困人口的救助和帮助。
b. 实施积极的再分配政策:通过租金补贴、社会救助、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向贫困群体提供直接的收入补偿和补助,减少贫困人口的经济压力。
c. 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公共服务,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公共资源,缩小社会福利差距。
以上措施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上实现共同富裕所需要考虑的方面。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度改革、政策调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举措,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的共识和理解,形成社会各方共同支持和参与的大环境。
周新城: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
周新城: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当前,人们对分配问题议论纷纷。
这种议论,有两个层面。
一个是实际工作层面,即揭示社会上分配不公的种种现象,提出解决办法;另一个是理论层面的,即从理论上探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的合理的分配制度,进而为实际工作提供依据和遵循。
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后一层面的探讨,更为重要些。
为了从理论上研究分配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读一下《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著作,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
当前我国理论界在分配问题的理论研究方面,出现了一种就分配谈分配,离开生产、交换、消费,孤立地研究分配的倾向。
尤其是离开所有制来研究分配问题,更是普遍现象。
这种倾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马克思在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批评说:“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会主义)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围绕着分配兜圈子。
” 他批评说这是“开倒车”行为,因为他早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就分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指出生产决定分配,而交换、消费对分配也有着重大影响,因而必须联系生产、交换、消费来研究分配问题。
这种“真实的关系早已弄清楚了”。
应该看到,分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任何物质生产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都是社会生产。
“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
”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经常喜欢把单个的个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然而像鲁滨逊那一类的故事,只是文学家的想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实物形态的产品运动只是人们经济关系的物质承担者。
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的研究对象不是产品运动本身,而是产品运动背后隐藏着的人们的经济关系。
分配制度及现行分配制度的缺陷分析
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转移支付的政策导向不明确,调节功能 微弱; (2)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包括转移支付 制度的目标不清晰; (3)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范围模糊; (4)转移支付形式繁多管理分散。
3、体现的性质不同。
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体现了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按劳动要素分配体现了劳动者与 雇主之间的雇佣关系,雇主必然要无偿占有劳动者的一部分 剩余劳动,存在着不平等性
社会保障包 括: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劳动能力但下岗 失业的人都应得到社会保障。因而在按劳分 配中不能提“不劳不得“!
社会保障包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根本原因所有制结构的特点直接原因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客观原因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我国现在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必然成为主体分配方式
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本、技术、土地、 劳动力 等要素 3.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 福利性分配
(二)、其他分配方式(非按劳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想想 个体劳动特点? 劳动者个人或家 庭占有生产资料; 以自己的劳动为 基础,劳动成果归 劳动者能按需分配)
(2)物质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劳动是谋 生的手段
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不能搞平均分配
上 下 有 电 激发劳动者的积 话 极性,推动劳动 者努力学习科学 技术,提高劳动 技能,有力地促 进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确保社会公平、公正的一种经济社会制度。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主要包括收入分配制度和福利分配制度两个方面。
收入分配制度是指通过工资、薪金、奖金、津贴等方式将经济收入分配给劳动者,以及通过投资和经营获得的利润、红利等分配给资本所有者的过程。
福利分配制度是指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方式,向弱势群体或特殊群体提供经济和社会保障,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在收入分配方面,我国采取了多种方式来调节收入差距。
首先,通过劳动合同和劳动法律法规,确保劳动者获得公平合理的工资报酬,防止非法低价劳动现象的发生。
其次,通过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适当提高高收入者的税负,减轻低收入者的税负,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此外,还通过发放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进收入分配的均衡。
在福利分配方面,我国实施了多项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这些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了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基本保障,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福利。
此外,我国还实施了低保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经济救助,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
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社会公平与公正。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富裕阶层日益富裕,贫困阶层难以摆脱贫困。
另一方面,福利分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医疗、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
因此,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公平和社会福利的均衡发展,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国家分配制度
国家分配制度
国家分配制度,又称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对经济产出进行分配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种制度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目标,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的稳定。
国家分配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财政分配:国家通过税收征收和财政支出来实施分配。
通过税收政策,从富裕人群中征收更多的税款,以支持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通过财政支出,向较为贫困的群体提供补助和救济,改善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2. 劳动力市场分配: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分配。
例如,建立最低工资制度,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通过社会保险制度,提供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等福利,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3. 教育和培训分配:国家通过公共教育系统来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减轻其负担。
4. 资源分配:国家通过资源配置政策来实现资源的公平、高效分配。
通过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供求关系,扶持和优化部分行业和地区的发展,促进经济均衡增长。
5. 制度设计:国家通过法律制度和规范来保障和规范分配制度
的实施。
例如,制定反垄断法规,防止寡头垄断,促使市场公平竞争;建立财产权和合同权的保护制度,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交易。
国家分配制度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这要求制度设计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既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又要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高考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
高考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高考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政治学科中有不少相似的概念,我们咋准备高考的时,要不断总结知识点。
理清知识概念之前的关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政治一些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1、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分配制度?(1)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①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简述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原因?(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A.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B.意义:①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我国的非按劳分配包括哪些分配方式?其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什么?(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
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
我国的分配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收入分配: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相应的收入。
我国实行等价交
换原则,即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果等因素进行分配。
劳动收入分配主要通过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等形式实现。
2.资本收益分配:资本收益主要是指资本所有者通过资本运作和经济
活动获得的收入。
我国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个体的发展,并通过股权、股息、红利、利息和租金等方式实现资本收益分配。
3.资源配置分配:资源配置是指国家和各地对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合理
配置。
资源配置分配主要通过国家计划、市场调节和政府政策进行,以实
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4.农村集体经济分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居民共同经济组织的
主要形式,通过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和集体收益的方式进行分配。
农村集
体经济分配主要包括农民的劳动收入、土地使用权和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
5.公共财政分配:公共财政分配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征收和财政支出等
方式进行的分配。
我国的公共财政分配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
会保障,以及对弱势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和扶贫政策等。
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国家通过税收制度、财政政策和社会保障等手段,不断调整和优化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政府还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差距的调整,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以
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中国的分配制度
中国的分配制度中国的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对社会资源、收入和财富进行分配的方式和机制。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分配制度旨在实现资源公平分配、社会公正和财富共享。
中国的分配制度包括多个层面和方面。
首先,对于国家层面的资源分配,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计划”的模式,通过政府的五年计划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来指导和调整资源和投资的分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转向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国家对资源分配的干预逐渐减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包括工资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
工资收入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水平的提高是中国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
财产收入主要指通过投资、经营、租赁等方式获得的收入,中国通过推进改革开放和鼓励创业创新,提高了人民的财产收入水平。
转移收入则是通过社会保障和各类福利政策向弱势群体提供的经济援助,以减轻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此外,中国还通过税收政策对财富进行分配调节。
通过对个人和企业征收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以及对财产、遗产进行征税,中国实现了对财富的再分配和公平分配。
同时,中国还推进了资源环境税、烟酒税等特殊税收,以调节资源消费和环境保护。
在实施分配制度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收入差距和财富不平等仍然存在,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也相对较大。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仍然不完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较大。
中国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推动分配制度更加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的分配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调整的过程,旨在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实现资源公平分配、社会公正和财富共享,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分配制度
1、起点差距。
人是三六九等的,从出生,就打上户口的烙印。
2、教育差距。
不同的受教育程序直接影响人的收入。
3、制度差距。
政府的政策、投资倾向影响收入差异。
4、政府、官员腐败。
肯定影响收入。
5、按劳分配、按知分配、按资分配、按权分配的多样分配影响收入。
6、按劳分配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7、其它原因。
首先,我们国家的基本分配制度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并存。
这就必然出现因工作差别和性质不同产生的分配差距。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公有制部门的按劳分配水平是由部门的经济效益决定的。
而且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原因是没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工作量核算标准作为保证。
其次,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但实际上是忽视了公平这一重要分配原则,而过多的强调了效率。
这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在17大后我们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理念。
最后,,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但非按劳分配方式即可以存在于公有制也可以存在于非公经济中。
这就必然造成拥有技术,职权,资本,土地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回答者:dengxinrui - 三级 2008-5-2 22:16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带来的影响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在理论和对策上作了许多有见地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试对此类问题作一较全面的梳理。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一)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学术理论界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描述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五等分法;二是基尼系数法。
五等分法是将所要分析的居民按收入的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份组,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
五等分法又称收入不良指数。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引言分配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平与经济稳定。
在中国,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我国现阶段实行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分配制度。
本文将对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
一、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基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两个不同的经济主体而建立的。
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国家机关等,而非公有制经济则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
1.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在公有制经济中,工资分配是最主要的一种分配方式。
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公有制企业应当按劳分配工资,并实行工资总额决定分配比例的原则。
此外,国有企业还会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个人贡献等因素,通过绩效工资、奖金和股权激励等方式进行分配。
2.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制度相对灵活,主要取决于市场机制和企业的自主选择。
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工资制度通常由企业自行制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员工的技能、履职情况等因素来确定工资级别和工资水平。
二、城乡居民的分配制度我国的城乡居民分别有自己的分配制度,具有一定的区别。
1.城市居民的分配制度城市居民主要依靠工资、薪金收入来实现分配。
除了基本工资外,还包括各种津贴和补贴,如年终奖金、节日福利、住房补贴等。
此外,城市居民还可通过个人投资、股票等金融工具获取收益。
2.农村居民的分配制度农村居民的分配制度主要依靠土地收入和农村转移收入。
土地收入包括农民对农田、山林和房屋等财产的经营租赁收入,农村转移收入则是农民通过务工、经商等方式在城市获得的收入。
此外,农村居民还可以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等农村经济活动获取收入。
三、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还包括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福利。
1.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实行了全民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
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
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主题,它牵涉到国家的经济繁荣、社会的发展稳定以及人民的福祉。
作为一个知名学者,在这个话题上,我想对我国的分配制度进行一个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我国的分配制度在宏观上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面和个体层面。
在国家层面,国家通过税收、财政预算等手段对资源进行调度和分配,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公共资源的均衡利用。
而在个体层面,分配主要通过市场和政策进行。
从政策上分配,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最早是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
在这个时期,资源是由政府进行统一调配和分配的,主要体现为“等量齐观、按需分配”的原则。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并形成了正式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格局。
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之处之一。
它体现了劳动对于社会财富创造中的重要性,是对勤劳、创造性的劳动的一种公正回报。
除此之外,我国的分配制度还包括了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如公有制企业、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等。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会发现我国分配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收入差距过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国际上的人均GDP排名逐渐上升,但由于收入分配不均,社会阶层间的差距也逐渐扩大。
其次,部分地区中的资源分配不平衡也是一个难题。
类似“户籍制度”等不同政策也会的不同地区间的收入不均。
同时,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社会资源,不仅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也是分配制度中应该严惩的行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政府也在积极的推进各种政策和措施,如加强税收改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竞争力也是前进的动力。
这些努力表明,我国分配制度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层面。
总而言之,我国的分配制度是近年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
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内需为主要目标。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统分统治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劳动者的收入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另一部分是劳动收益。
基本工资是指劳动者基本生活保障的工资,是由政府提供的,保证劳动者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劳动收益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所获得的额外收益,是由劳动者的实际贡献决定的。
这种分配制度的优点是保证了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也鼓励劳动者努力工作,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这种分配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经营管理水平要求较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作用不够积极。
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完善分配制度,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分配制度是什么
分配制度是什么简介分配制度是指社会上资源、权益以及财富如何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原则进行分配和配置的制度。
它涉及到国家、市场、家庭等多个层面,是社会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重要内容。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分配制度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分配制度进行探讨:分配制度的概念、分配制度的类型、分配制度的功能和影响因素。
一、分配制度的概念分配制度是指社会上资源、权益以及财富如何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原则进行分配和配置的制度。
它决定了社会中个体和群体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权益归属和收入分配方式。
分配制度是社会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稳定与发展。
二、分配制度的类型1.市场分配制度:市场分配制度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权益和财富的分配和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通过买卖、投资、劳动等市场交易来获取经济利益。
市场分配制度具有自由、平等、公平的特点,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
2.国家分配制度:国家分配制度是指通过国家政府进行资源和财富的分配和配置。
国家通过制定税收政策、社会福利政策、教育政策等手段来实现财富和权益的公平分配,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
3.家庭分配制度:家庭分配制度是指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资源、权益和财富的分配和配置方式。
在家庭中,父母通常承担主要的经济责任,为家庭成员提供生活和教育条件。
家庭分配制度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收入、教育、健康等方面。
三、分配制度的功能1.实现经济公平正义:分配制度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实现经济公平正义。
通过确立一定的分配规则和原则,分配制度可以保障社会中每个人的基本权益,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2.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适当的分配制度可以激励个体和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的发展。
合理的分配制度可以鼓励个体追求创新和进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3.维护社会稳定和减少冲突:公平的分配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合理的分配制度可以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降低社会的不平等感,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析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是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举行专门会议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而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主要标准。
本文主要论述分配制度在和谐社会会中的重要意义,对我国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建设性意见。
一、充分认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意义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可以概括为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的互动过程,财富如何被创造与分配,是社会进步水平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国民收入作为财富“流量”的概念,如何被分配,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体经济效率和社会财富增长。
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
其核心内容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关系,形成与集体、企业和个人劳动成果相联系的新型分配关系。
分配关系的改革极大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扭转了物质紧缺的局面,同时也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至此,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分配关系改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
显然,无论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都以承认“要素”贡献客观上存在差异为前提,并且必然承认由这种差异带来的分配差距的合理性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条件下,由于个人、群体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同,必然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这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分配制度一般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
分配制度一般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分配多少,即不同主体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分配,即分配的程序方法问题。
当然,分配有一个前提,分配必须有分配物。
本节主要关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分配问题,对于农村的分配问题,主要是农民的劳动成果如何在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
总体来讲,人民公社时期,分配的首要原则是国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集体相对优先,而对于个体农民只需要维持生存,并且很多时候连生存都是问题。
此外,对于分配的方法,不同阶段有所区别。
在大公社时期,主要采取集体食堂的形式;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阶段主要采取“工分制”形式。
首先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产品在国家、集体、农民个体间分配情况。
农产品分配给国家,主要是通过农业税和征购派购两种形式。
1958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征收条例》规定:“农业税的征收实行比例税制,全国的平均税率规定为常年产量的15.5%,另外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对所属地区规定的税率,最高不得超过常年产量的2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为了办理地方性公益事业的需要,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可以随同农业税征收地方附加。
地方附加一般不得超过纳税人应纳税额的15%。
”①从上述规定来看,农业税率是偏高的,但1961 年国家做出了调整,1961 年财政部出台了相关办法,农业税的实际负担率全国平均不超过10%,这一办法一直持续到1978 年。
“整个20 世纪50 年代,农业税率平均维持在总产量的10.5%左右,……到20 世纪70 年代末,农业税只占农业总产量的4.5%,实际征量也从1953 年至1957 年的平均1910 万吨减至20 世纪70 年代末的1380 万吨。
”②从上可以看出,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税率是逐步调低的,一般占到了农业产量的5%左右。
国家对农业的攫取主要是通过强制性征购派购来实现的,征购派购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制性,国家严格控制市场,农民只能和国家交易,并且国家还规定统购数量,农民必须完成;二是低价性,征购价远低于市场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配制度一般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分配多少,即不同主体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分配,即分配的程序方法问题。
当然,分配有一个前提,分配必须有分配物。
本节主要关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分配问题,对于农村的分配问题,主要是农民的劳动成果如何在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
总体来讲,人民公社时期,分配的首要原则是国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集体相对优先,而对于个体农民只需要维持生存,并且很多时候连生存都是问题。
此外,对于分配的方法,不同阶段有所区别。
在大公社时期,主要采取集体食堂的形式;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阶段主要采取“工分制”形式。
首先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产品在国家、集体、农民个体间分配情况。
农产品分配给国家,主要是通过农业税和征购派购两种形式。
1958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征收条例》规定:“农业税的征收实行比例税制,全国的平均税率规定为常年产量的15.5%,另外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对所属地区规定的税率,最高不得超过常年产量的2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为了办理地方性公益事业的需要,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可以随同农业税征收地方附加。
地方附加一般不得超过纳税人应纳税额的15%。
”①从上述规定来看,农业税率是偏高的,但1961 年国家做出了调整,1961 年财政部出台了相关办法,农业税的实际负担率全国平均不超过10%,这一办法一直持续到1978 年。
“整个20 世纪50 年代,农业税率平均维持在总产量的10.5%左右,……到20 世纪70 年代末,农业税只占农业总产量的4.5%,实际征量也从1953 年至1957 年的平均1910 万吨减至20 世纪70 年代末的1380 万吨。
”②从上可以看出,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税率是逐步调低的,一般占到了农业产量的5%左右。
国家对农业的攫取主要是通过强制性征购派购来实现的,征购派购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制性,国家严格控制市场,农民只能和国家交易,并且国家还规定统购数量,农民必须完成;二是低价性,征购价远低于市场价。
农产品中国家占有的部分,农业税、征购派购在整个人民公社时期没有太大变化。
但是扣除了国家占有部分,余下的农产品在集体、个体间分配,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
大公社时期,主要实行公共食堂制度;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阶段,主要实行工分制。
“大锅饭”的推行,主要源于中央对共产主义的错误理解。
“吃喝穿用不要钱,顿顿可吃四大盘”,就是当时对共产主义的描绘。
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说:“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公共食堂从形式来说,就是改变一家一灶的家庭模式,大家统一到食堂吃饭;从内容上来说,就是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吃饭不要钱”,公共食堂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
对于食物的来源,一方面,公社产出除了上交农业税和国家征购派购以外,全部截留到公社,不再分配给个人;另一方面,平调各高级社,甚至农民家庭的生产、生活资料。
所以,公共食堂实质上是对农民财产的一次再分配,截留公社产出,平调农民财产,然后再进行公社范围内的平均分配。
另外,公共食堂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对农民的控制。
“国家通过农业税、征购派购等方式拿走了绝大多数农村粮食,公共食堂垄断了几乎所有农村剩下的粮食,广大社员的生路几乎全系与食堂”。
①所有的粮食统一由公社掌控,农民稍有不符公社要求或违背公社干部意志的行为,后果就是没饭吃,各地常有此种情况发生。
工分制是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
生产队的产出首先要上交农业税和完成国家的征购派购任务,然后由集体留足“提留”,余下的部分再扣除“口粮”,最终剩下的实行按劳分配,即按“工分”分配。
农业税和国家征购派购前文已有分析,我们首先来看集体提留。
集体提留主要是指集体扣留的公积金和公益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生产队扣留的公积金的数量,要根据每一个年度的需要可能,由社员大会认真讨论决定,一般地应该控制在可分配的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以内。
生产队可以在可分配的总收入中,扣留一定数量的公益金,作为社会保险和集体福利事业的费用,……不能超过可分配收入的百分之二到三。
”除了以上提到的农业税、国家征购派购、集体提留外,再扣除来年的生产预留,余下部分才由社员分配。
社员分配部分是按两种方式进行的,一是“口粮制”,二是“工分制”。
对于“口粮制”,《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生产队对于社员粮食的分配,应该根据本队的情况和大多数社员的意见,分别采取其他适当的办法。
不论采取哪些办法,都应该做到既调动最大数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又切实保证烈士家属、军人家属、职工家属和劳动力少、人口多的农户能够吃到一般标准的口粮。
”①由此可见,所谓口粮实际上就是为了维持社员的基本生存而进行平均主义分配的生存粮。
口粮制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人人有资格分得粮食。
生产队的每个人,不论是否参加劳动及其贡献大小,也不管每个人的资质高低,年终可按年龄和性别分得数量不等的一份口粮。
二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三是口粮在社员分配中的比例较高,全国基本实行所谓‘人七劳三’(口粮占70%,按劳分配占30%)的分配比例。
”②“口粮制”实际上成为生产队内社员分配的主要方式。
“工分制”③是人民公社时期体现按劳分配性质的一种分配制度。
“工分制”实行的主要原因是克服平均主义的激励不足问题,通过实行“按劳分配”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提高生产队劳动效率。
但由于农业劳动很难评价,各地“工分制”出现了多种形式。
首先来看确定工分依据和表现形式。
①“底分”形式。
这种形式是先根据社员的劳动能力、态度、表现等因素确定每个社员的“底分”,再由“底分”乘以劳动时间得到社员的“工分”。
②“定额记工”形式。
所谓定额记工实际上就是包工制。
具体做法是“根据各种农活的技术高低、辛苦程度和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等因素,先确定完成每种农活的定额,即定时间、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然后把农活包给作业组和个人。
”④③“包产”工分形式:把农业产量作为获取工分的依据,特定的农业产量代表特定的工分,把产量承包给农户,农户完成了产量就获得了相应的工分。
其次来看工分的种类和构成。
①队工:农民直接参加生产队范围的集体劳动而获得的工分。
②班工:生产队把一定的农业生产任务承包给一定的班去完成,班内再平分工分。
此外,工分种类还包括班误工、队误工、补贴工、畜牧工等。
“工分制”包括评工和记分两个过程,生产队建立有完善的记分制度。
生产队余留收入根据每个人的工分多少来分配,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工分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激励不足问题,“工分制”把劳动和收益割裂开来,社员只关注工分,并不在乎质量。
另外,出现了“负工分”⑤现象。
如果生产队亏损则由社员共同负担,通常根据工分确定亏损额,结果造成工分越多承担的亏损额也就越多。
人民公社时期唯一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工分制,在农业税、国家征购派购、集体“提留”、口粮制、干部工分补贴及其它误工、各种政治运动等因素的挤压下,使得工分越来越背离劳动的价值。
制度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它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还体现在提供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这就是激励问题。
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及由人组成的组织,如何激励人努力工作,激励组织更新技术从而增加社会总财富,是制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产权制度作为基础制度安排除了影响交易费用以外,还影响到激励问题,鉴于前文已有分析,这里的激励问题主要关注分配制度。
农民是农业生产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农民的身体、技能特别是激励状况会对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影响。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种子、化肥、技术推广等都取得了重大进步,然而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切资本形式中,作为劳动力的人是核心。
一切生产资料都需经过农民之手,在低水平农业发展阶段,直接参与农作活动的人的因素更为突出。
总之,“解释农业生产活动的关键变量是人的因素”,①即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
1、农民的成本——收益分析农民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人首先会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作出决策,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
劳动力是天然附着在农民身上的资本,劳动力的充分发挥必须是基于农民的自愿,加上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监督成本较高,任何外在强制都不足以保证农作活动的质量。
解决好农民的激励问题是农作活动的关键问题。
人民公社时期为了充分调动农民和生产队干部的积极性,也作出了相应的激励安排,首先来看生产队干部的激励措施:(1)思想政治运动。
包括前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和制度化的政治学习。
(2)政治激励。
实行层次激励,即生产队任务完成好,大队干部受奖励;再由大队干部评小队干部。
年年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先进单位。
(3)职位升迁。
职位升迁一般有明显的三条路线,一条是同级单位内的升迁,一般遵循“生产领域——政治领域”这条路线,体现了“政治挂帅”主导地位。
另一条是向上级升迁,遵循“生产队——生产大队——公社”这条路线。
还有一条是由农业领域向副业手工业领域升迁,就当时情况而言,从事农业生产就低人一等,且从事副业管理还有实质意义的收益。
②对于普通社员的激励措施,除了政治运动、政治学习外,主要是体现按劳分配性质的“工分制”,对于工分制下文将有分析。
上述的激励措施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利益的刺激是激励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手段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职位升迁的空间极为有限,村队干部激励的核心问题是“剩余索取权”的问题,这一问题将在下一部分分析;“工分制”受到多种因素的挤压,且存在重要弊端,对理性的农民而言,成本——收益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人民公社时期,农民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
土地改革中取得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收回,他们丧失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不仅如此,在建立人民公社过程中,所有的生产、生活资料基本上都为公社所有,“以河南信阳地区为例,在并大社、转公社过程中,信阳地区对生产、生活资料采取如下原则进行处理:——所有土地、牲畜、家具、宅基地、矿山、工厂、鱼塘、河坝、山林和各项建设设备等生产资料,一律转为人民公社集体所有。
——各小社现有的公共积累(包括现金、实物和储备粮等)统一上交人民公社分配使用,不准隐瞒或私分。
——原各小社所办的工业和各项副业生产,并入公社后,其现有的机械设备、副业工具、原料、成品、半成品均归公社所有,原社均不得动用。
——社员私有的房屋、小片林木、饲养的牲畜等生产资料一律转为公社集体所有。
——社员自留地,由生产队接受,统一经营,共同消费。
”①以上仅反映的是生产、生活资料,除此意外,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劳动投入量是很大的,从下表可以看出,浙北农村农民的劳动投入基本上是逐年上升的,其中,1979 年的用工指数比1962 年高出了90%。
农民不但要终日劳作,还失去了自由。
工分制、口粮制、户籍制把农民牢牢的控制在出生的那片土地上,并且具体农作活动收到很大控制,甚至连吃饭等家庭生活的也受到了极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