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江乙对荆宣王
江乙对荆宣王 原文及翻译教学内容
江乙對荊宣王【原文繁體字】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
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
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江乙对荆宣王【原文简体字】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荆宣王:就是楚国的国君楚宣王。
他是楚肃王的儿子,名字叫良夫。
北方:指我国当是中原一带的各个诸侯小国家。
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江一: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
长:音掌,长官,首领的意思。
然:就是这个样子,(回答)“对”的意思。
畏:害怕【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
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替你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认为它是对的,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荆宣王问群臣曰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荆宣王问群臣曰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①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②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③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④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⑤,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⑥。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⑦五千里,带甲⑧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注释:①果诚:果真。
②子:你。
③长:做……首领。
④以:认为。
⑤以为然:认为狐狸的话是正确的。
⑥走:逃跑。
⑦方:方圆。
⑧甲:军队。
1.这篇短文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现在比喻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_______________以为畏狐也畏_______________故遂与之行故_______________兽见之皆走之_______________3.把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江一给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意思意对即可2.寻找害怕所以代词,它,指狐狸。
3.①如果现在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②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
4.启示:①从“狐”的角度:当自己的力量不足时,可以寻找依靠的力量,帮助自己获得成功。
②从“虎”的角度:对于当权者来说,要能分辨是非,要了解你身边的小人与君子,不要被小人所利用。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一、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5,战国策 江乙对荆宣王
• 楚宣王在位期间,对外“广辟土地,著税伪财” ,兼并战争激烈,楚宣、威王一方面坚持休兵息 民,保持实力,不轻易出击;另一方面则洞察形 势,抓住有利时机,也大力加入兼并战争的行列 ,攻城略地,开拓疆域,使楚国在战国时期出现 最强盛的局面
• 楚宣王继位后,遣师西侵巴地(四川重庆以东巴 国东南)。前343年,发兵灭亡陈、蔡。令尹昭奚 恤当权,北方诸国都怕他。楚宣王甚异之
• 公元前624年,西周嬴姓诸侯江国被楚国所灭 ,距楚宣王(?-前340年)在位时近300年。江国 后人向北方诸国逃难,改为江姓。魏人江乙若 是江国后人,忌惮被封于江国故地的昭奚恤, 亦有可能。
昭奚恤
• 昭奚恤 昭氏,名奚恤。纪郢(今江陵纪南城)人 。楚宣王时担任令尹.封君。封于江(今河南正 阳西南),因称江君。继州侯掌握楚国军政大权 ,位高禄重,敢于直言,在诸侯间颇有声望
• 为此,仕于楚的魏人江乙象楚宣王屡进谗言。 他不为所动,仍进谏如前
• 相关故事
• 1、楚宣王任用昭奚恤为国相。江乙对楚王说:"有个宠 爱自己狗的人,狗向井里撒尿,邻居看见了,想到他 家里去告诉他,却被狗堵住门咬。现在昭奚恤常常阻 挠我来见您,就像恶狗堵门一样。况且一有专说别人 好话的人,您就说:'这是君子啊!'便亲近他;而对爱指出 别人缺点的人,您总是说:'这是个小人。'便疏远他。 然而人世间有儿子杀父亲、臣下杀君主的恶人,您却 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您只爱听对别人的称 颂,不爱听对别人的指责呀!"楚王听后说:"你说得对, 今后我要听取两方面的言论。"
昭奚恤。)
• 昭奚恤对秦使:有一年,秦国打算发兵讨伐楚国,就先派个使者到楚国去,声称要看看楚国 的国宝。如
万唯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答案
万唯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答案万唯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答案 1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③ 故欲杀之④天下无冤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代州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 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每题1分,共4分。
2.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
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
《狐假虎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狐假虎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
假:借。
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
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作品原文狐假虎威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1)畏(2)昭奚恤,果诚(3)何如(4)?”群臣莫(5)对。
江一对曰:“虎求(6)百兽而(7)食之,得狐。
狐曰:‘子(8)无敢食我也!天帝使(9)我长(10)百兽,今子食我,是(11)逆(12)天帝之命也。
子以我为(13)不信(14),吾为(15)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16)然(17),故遂(18)与(19)之(20)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21)五千里,带甲(22)百万,而专(23)属(24)于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25)如百兽之畏虎也。
”作品注释1、之:取独2、畏:害怕3、果诚:果真4、何如:像这样5、莫:没有人6、求:寻找7、而:承接8、子:你9、使:派10、长:做首领11、是:这12、逆:违抗13、以···为:认为···是14、信:诚实15、为:相当于“于”,在16、以为:认为17、然:对18、遂:就19、与:跟随20、之:代词,代指狐狸21、方:方圆22、甲:士兵23、专:单独,独占24、属:交付25、犹:好像00、走:跑原文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江乙对荆宣王原文及翻译
江乙对荆宣王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江乙對荊宣王【原文繁體字】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
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
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江乙对荆宣王【原文简体字】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荆宣王:就是楚国的国君楚宣王。
他是楚肃王的儿子,名字叫良夫。
北方:指我国当是中原一带的各个诸侯小国家。
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江一: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
长:音掌,长官,首领的意思。
然:就是这个样子,(回答)“对”的意思。
畏:害怕【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
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替你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认为它是对的,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篇(一)(含答案及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篇(一)(含答案及译文)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篇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③故欲杀之④天下无冤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 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每题1分,共4分。
2.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
大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原文及翻译一
祁奚荐贤祁奚请老⑴,晋侯问嗣焉(2)。
称解狐(3)——其仇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4)。
”于是羊舌职死矣(5),晋侯曰:“孰可以代之(6)?”对曰:“赤也可(7)。
”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8),羊舌赤佐之(9)。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10)。
称其仇,不为谄(11);立其子,不为比(12);举其偏,不为党(13)。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14)。
” 其祁奚之谓矣。
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夫为善,故能举其类。
《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15)。
” 祁奚有焉。
祁奚请求退休。
晋侯公问祁奚谁可接任,祁奚推荐仇人解狐。
正要立解狐,解狐却死了。
晋侯公征求意见,祁奚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
正当此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
晋侯公又问:“谁可接任?”祁奚答道:“其子羊舌赤适合。
”晋侯公便安排祁午做中军尉,羊舌赤佐助。
有德行的人称赞祁奚,说这件事足可说明他很能推荐贤人。
推举仇人,不算是诌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
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
”说的就是祁奚了。
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作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
正因为自己为善,所以能举荐与自己一样的人。
诗经说:“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祁奚真是贤德的人。
(《左传·襄公三年》)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议执政⑵。
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
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
小人实不才⒂。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⒃?”仲尼闻是语也,曰⒄:“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江乙对荆宣王
第三节江乙对荆宣王一题解1江乙:江一,魏人,当时在楚国做官。
2对:对答,回答。
3荆宣王:楚宣王,良夫,楚肃王之弟,楚怀王的祖父。
在位30年。
公元前369年立。
楚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
于是楚为扞关以距之。
十年,魏取我鲁阳。
十一年肃王卒,无子,立其弟熊良夫,是为宣王。
二背景:一) 楚国祖先:1 黄帝-昌意-高阳-称-卷章-重黎(祝融,火神)吴回(祝融,火神)-陆终2 陆终六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楚国是季连之后。
3 季连-附沮-穴熊-?鬻熊-熊丽-熊狂-熊绎-周文王时,有季连之苗裔鬻熊。
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封熊绎于楚蛮。
为子爵,居丹阳。
二)楚国传代1熊绎-熊艾-熊黮-熊胜-熊杨-熊渠2 熊渠生三子:康、红、执疵(熊延)3 熊延-熊勇-熊严-熊霜-熊徇-熊萼-熊仪(若敖)-熊坎-熊眴-熊通(楚武王)三)从楚武王开始传23代:武-文-成-庄-共-康-郏敖-灵-平-昭-惠-键-声-悼-肃-宣-威-怀-顷襄-考烈-幽-哀-负刍。
公元前740年,楚武王熊通自立。
-690年。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赀立。
-677年。
公元前672年,楚成王恽立。
-626年。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侣立。
公元前590年,楚共王审立。
公元前559年,楚康王昭立。
公元前544年,郏敖立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围立。
公元前528年,楚平王居立。
公元前515年,楚昭王珍立。
公元前488年,楚惠王章立。
公元前431年,楚简王仲立。
公元前407年,楚声王当立。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疑立。
公元前380年,楚肃王臧立。
公元前369年,楚宣王良夫立。
公元前339年,楚威王熊商立。
公元前328年,楚怀王槐立。
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立。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立。
公元前237年,楚幽王悼立。
公元前228年,楚哀王立。
公元前227年,楚王负刍立。
三文意阐释:荆宣王问群臣:“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现代汉语江乙对荆宣王
王力论“之”字结构之二
• 这种“之”字,《马氏文通》里没有提到,后来 好像很多语法书也不怎么提。我在《汉语史稿》 中特别有一章,叫做“句子的仂语化”。“仂语” 就是我们现在叫的“词组”。所谓仂语化,就是 说,本来是一个句子,有主语,有谓语,现在插 进去一个“之”字,它就不是一个句子了,而是 一个词组了。后来南开大学有一本教材,大概是 马汉麟编的,称这种结构叫“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句子,现在插进 了一个“之”字,就取消了它的独立性,就不是 一个独立的句子形式了。(P249)
莫、或
• 莫、或:古代汉语中特有的无定代词。 • 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相当于“没 有谁”、“没有什么东西(事情)”。 • 天下之水,莫大于水。(《庄子· 秋 水》) • 或:肯定性的无定代词,一般指人, 相当于“有人”、“有的人”或“某 人”。
• 或劳心,或劳力。(《孟子· 许行》)
• 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 兵也。
• 2、介词 •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表示领属 关系或修饰关系。 •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 精卫填 海》) •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 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战 国策· 范雎说秦王》)
• (2)、插在主谓结构中间,取消句子 的独立性,使这个主谓结构变成名词 性结构。
江乙對荊宣王
《戰國策· 楚策》
• 父母對子女的愛像牛毛那么多,子女 對父母的愛像牛毛那么短。 • ——一老農民
• 此篇要求背誦
之
• “之”:分属于两个词类。 • 1、指示代词,不用作补语。表示泛指, 用作定语或宾语。 •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 邶风· 燕 燕》) • 姜氏欲之,焉辟害?
• /publicforum/Cont ent/free/1/687743.shtml
狐假虎威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狐假虎威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狐假虎威,读音为hú jiǎ hǔ wēi,是一个汉语成语,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
假:借。
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
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狐假虎威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狐假虎威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狐假虎威文言文原文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1)畏(2)昭奚恤,果诚(3)何如(4)?”群臣莫(5)对。
江一对曰:“虎求(6)百兽而(7)食之,得狐。
狐曰:‘子(8)无敢食我也!天帝使(9)我长(10)百兽,今子食我,是(11)逆(12)天帝之命也。
子以我为(13)不信(14),吾为(15)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16)然(17),故遂(18)与(19)之(20)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21)五千里,带甲(22)百万,而专(23)属(24)于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25)如百兽之畏虎也。
”狐假虎威文言文注释之:取独畏:害怕果诚:果真何如:像这样莫:没有人求:寻找而:承接子:你使:派长:做首领是:这逆:违抗以···为:认为···是信:诚实为:相当于“于”,在以为:认为然:对遂:就与:跟随之:的方:方圆甲:士兵专:单独属:交付犹:好像走:逃跑狐假虎威文言文翻译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中原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楚国的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
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训练(一)(一)陈万年教子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
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③(chǎn)也。
”注释: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
③谄:奉承拍马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 ) ②然而不听( )③多言有益乎()④时夜而鸣()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伏食如故( )②不合其耳也( )③孤犊之鸣( ) ④即掉尾奋耳(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
③沟洫,沟渠;甫,刚。
1、解释加点字:(1)会有土寇()几为所擒()古人岂欺我哉()惟此六字()1、解释下列加线字;(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3)是非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2、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当的一项()例句:自鲁之齐(到,往。
动词)A、乌封人跪而食之(他,代管仲。
代词)B、如子之言(的,助词)C、我且贤之用(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D、辍耕之垄上(到,往。
动词))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
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②尤:格外,十分。
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⑤或:有时。
⑥已:止,停止。
⑦蒇(chǎn):完成。
⑧故:所以,因此。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注释: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
②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③长厚:为人忠厚。
④忤:触犯。
⑤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文章揭示了什么现实意义?1、解释加点的斜体字2、翻译句子。
3.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
②咨嗟:叹息。
③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阅读附答案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
如?”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①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②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③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④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⑤,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⑥。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⑦五千里,带甲⑧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
注释:①果诚:果真。
②子:你。
③长:做……首领。
④以:认为。
⑤以为然:认为狐狸的话是正确的。
⑥走:逃跑。
⑦方:方圆。
⑧甲:军队。
1.这篇短文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__________,现在比喻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_______________
以为畏狐也畏_______________
故遂与之行故_______________
兽见之皆走之_______________
3.把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江乙对荆宣王优质教学设计
江乙对荆宣王优质教学设计江乙对荆宣王(战国时期吴国的君主)优质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以下是我对江乙对荆宣王优质教学设计的评价,并对其教学设计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首先,江乙对荆宣王的优质教学设计体现在他的教育目标上。
江乙的教育目标是使荆宣王成为一个有才智、有德行、有能力的君主。
他扬长避短,注重培养荆宣王的优点,同时对他的缺点进行扶持和改进。
这个目标的确定与具体化,使得荆宣王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成长。
其次,江乙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荆宣王全面的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仅注重荆宣王的智力培养,也注重他的道德品质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江乙通过讲解各种史书,教导荆宣王国家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他的治国能力。
同样,他也教导荆宣王如何保持仁爱之心,如何正确处理国家民众的关系,以培养荆宣王的为人之道和品德修养。
此外,江乙对荆宣王的优质教学设计还体现在他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他根据荆宣王的学习特点和个人兴趣,采用了讲解、演示、实操、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荆宣王的学习激情和主动性。
他还通过举实例、提问等方式,培养荆宣王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荆宣王在学习中能够得到全面和综合的发展。
然而,江乙的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能存在单一性。
虽然他注重荆宣王全面素质的培养,但可能过于重视国家管理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如艺术、文学和体育等。
其次,江乙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讲授的方式,没有给荆宣王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荆宣王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巧。
综上所述,江乙对荆宣王的优质教学设计体现在教育目标的明确、培养全面素质的注重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上。
通过江乙的教学,荆宣王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了领导才能和为人之道。
然而,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以及缺乏实践机会等问题仍值得改进。
《江乙对荆宣王》释译
《江乙对荆宣王》释译原文:荆宣王问群臣日:“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日:“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
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
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
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象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注释:江乙:原本作江一,魏人,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官。
荆宣王,就是楚宣王,因楚又称荆。
宣王名良夫。
北方:当时指中原各诸侯之国。
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之,介词,作用在于取消北方“畏昭奚恤”得独立性,使它作为“闻”的宾语。
真正怎么样呢?“果”和诚是同义词,都是真正的意思。
何如,怎么样。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人。
求:寻找。
无敢:不敢。
长(zhang三声):首领。
这里用如动词。
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信:言语真实。
不信,指说谎。
我为你在前边走。
为,介词。
行,相当于现在汉语的“走”。
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
这里指逃跑。
老虎以为狐狸说的很对。
以为,认识,觉得。
然,对,不错。
“地”和“方”不是一个词。
读到“地”时应略停顿一下。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_果诚何如?》阅读附答案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阅读附答案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①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②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③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④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⑤,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⑥。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处所⑦五千里,带甲⑧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注释:①果诚:果真。
②子:你。
③长:做……首级。
④以:认为。
⑤以为然:认为狐狸的话是正确的。
⑥走:逃跑。
⑦方:方圆。
⑧甲:戎行。
1.这篇短文后来演化成一个成语: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现在比喻_________。
2.解释以下加粗字的含意。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_______________以为畏狐也畏_______________故遂与之行故_______________兽见之皆走之_______________3.把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给咱们甚么启示?江一给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甚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他人的权势欺压人。
(意思意对便可)2.寻觅惧怕所以代词,它,指狐狸。
3.①(如果)现在您吃掉我,就违抗了上天的命令。
②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个)敢不逃跑的呢。
4.启示:①从“狐”的角度:当自己的气力不足时,可以寻觅依托的气力,匡助自己获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 果誠 求 長 信 地方
爲,動詞,是,《論語微子》:“四
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信,小篆作 ,《說文·言部》: “信,誠也。”本義爲誠實,言語真 實。不信指說謊,是說(假如)你認 爲我是在說謊。
虎以爲然,以爲,認爲,覺得;然,對,
不錯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爲畏狐 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地”與
“方”不是一個詞,見書上注。我們在講單音詞、 複音詞時講過,古漢語中常有兩個字連用,容易 讓人誤解爲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其實是片語, 不是詞,舉了“消息”、“睡覺”,此例“地方” 也類似。
帶甲百萬,帶甲,披鎧甲,這裏指披鎧甲
的戰士。而專屬之昭奚恤。專,專一, 單獨;屬(zhǔ),委託;之,指百萬軍隊。這 句話的意思是,把百萬軍隊專託付給昭奚恤。
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求,
搜求,尋找;得狐。狐曰:‘子無敢食
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 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爲不信,吾 爲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 我而敢不走乎?”“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
乎”整個做謂語“觀”的賓語,“百獸”與“見 我而敢不走乎”又是一個主謂結構,主謂結構做 賓語,“之”字用其間取消獨立性。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 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 也。”“其實”,狀語;“北方之畏奚恤”
是主語,“畏王之甲兵”是謂பைடு நூலகம்。
後來庾信《哀江南賦》把這個故事寫成
“或以隼翼鷃披,虎威狐假。”後世就 有了“狐假虎威”這個成語,比喻倚仗 別人的勢力來欺壓人。“假”是憑藉之 義。
重點知識 “之”,介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長,古文作 、 ,小篆作 ,《說文· 長部》:“長,久遠也。” (1)長(cháng),與“短”相對。 (2)長(zhǎng),本有首領(古指天子、方伯、 諸侯)的意思。《廣雅·釋詁一》:“長,君 也。”《周禮·天官·大宰》:“二曰長,以貴 得民。”鄭玄註:“長,諸侯也。”本文用如動 詞,統率、領導的意思。
江乙對荊宣王(楚策)
這雖是一篇短文,但寓意深長,後世
根據這篇文章創造了成語“狐假虎 威”。江乙,一本作“江一”,魏人, 有智謀,當時在楚國做官。荊宣王, 就是楚宣王,因楚又稱荊。宣王名良 夫。對,回答。
荊宣王問羣臣曰:“吾聞北方之畏
昭奚恤也,果誠何如?”北方,當時
指中原各諸侯之國。昭奚恤,楚國的貴族, 是當時的名將。之,介詞,作用在於取消 “北方昭奚恤”的獨立性,使它作爲“聞” 的賓語。果誠是同義連用,果真,到底的 意思。何如,即如何,怎麼樣。羣臣莫 對。莫,否定性的無定代詞,相當於現代 漢語的“沒有誰”或“沒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