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考什么——我们怎样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 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 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 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 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 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 “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 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 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 称为“汉人”。 1、结合材料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结合材料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一个概念的不同情景
教材依据: ▪ 北美殖民地的特征。 ▪ 日本对东三省的统治,西方国家对非洲的
殖民掠夺。 教学启示: ▪ 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论。 ▪ 奴隶制、封建制、私有制概念中西不同。 ▪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内外有别。
如何分析试题找出教学差距
▪ 换位思考:研究学生思考的路径。 ▪ 第29题考查社会思想在一段时间的变化。 ▪ 第33题考查一个概念的复杂内涵。 ▪ 考查什么素质是“马后炮”式的解释。 ▪ 选择题考查对历史的理解深度。 ▪ 教学到什么深度决定学生考出什么水平。 ▪ 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教学的深度。
启示:关注钱穆的观点
▪ 反对“自秦以来皆黑暗”说,认为古代政 治制度有一种理性精神,中国历史的进步 常在于和平稳定时期。
▪ 三省六部制:决策在三省运行机制中。 ▪ 宋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上书言
事者”,学术自由。 ▪ 历史的发展进步在和平时期。 ▪ 传统文化并非一无是处。
卷3第40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 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 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 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 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 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 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 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 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 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 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其上列诸条件者比较 渐多,其国家乃得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 充分,表述清晰。)
题意是什么? 一、国民素质;二、敬畏本国历史;三、否定本国历史 价值或自信超过以往,或持悲观的态度,都是不对的。 四、国民的历史素养决定国家发展方向。 关键要读懂材料,尤其是第三。
教材依据: ▪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 ▪ 汉传佛教的常识:观世音、大肚弥勒佛。 教学启示: ▪ 中西古代人物造像反映出观念的不同。 ▪ 包拯的故事说Biblioteka Baidu宋代政治的特点。 ▪ 明清时期贞洁烈女数量增多的原因。 ▪ 康熙帝学习西方知识为什么禁止基督教?
卷3第28题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 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 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怎样解决学术有争议的问题
▪ 商鞅变法、汉武帝反击匈奴、明朝倭患、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戊戌政变、九一八事变、正面战场…… 资本主义为什起源于西欧、十月革命、冷 战发生的原因、多极化还是一超多级……
▪ 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结论不同 ▪ 时代的变迁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 历史材料的挖掘改变历史结论
学术研究与高中教学 ——高考这样考,我们怎样教
高考的特征与教学的对策
▪ 高考有考试范围吗? ▪ 教的没考,考的没教——学生的反映。 ▪ 高考这样考,我们怎么教?——教师的问题 ▪ 大学教师一贯以学术眼光命题(全国卷)。 ▪ 中学教材与学术研究的差距。 ▪ 高考的区分度有赖于试题的深度和广度。 ▪ 怎样定位文科班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 实质是拉近学术研究与中学教学的距离。
卷3第26题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 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 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庄严, 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涉 D.儒家思想影响
汉化佛教的特点?道教的特点,藏传佛教的 特点。
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
教材依据: ▪ 五四运动后期思想的转变:向俄国学习。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启示: 关注近代以来每个事件之间的发展趋势。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 “维新”“革命”“抗日”“联合政府” ▪ “向苏联学习”“阶级斗争”“改革开放”
卷1第33题 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 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没 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 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2019年三份高考全国卷的启示
▪ 教师能得多少分? ▪ 选择题全部设置新情景,绝大部分用材料
提出问题——对材料和史实的理解。 ▪ 选择题的答案都不在教科书上——以教材为
本的复习只能解决基础不能应对高考。 ▪ 分析试题旨在反思教学内容。 ▪ 主观题一难一易:难者不难,易者不易。 ▪ 从试题透视大学教师命题的学术倾向。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剧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广泛传播
依据史实的逻辑推理
教材依据: ▪ 文艺复兴发生在14-15世纪。 ▪ 造纸术、印刷术的外传。 教学启示: ▪ 将圣母玛利亚画成农妇模样始于何时? ▪ 德文版的《圣经》可能出现在什么时候? ▪ 改进蒸汽机的瓦特靠什么买下一栋别墅? ▪ 哥伦布错将美洲当成亚洲是源于?
市场经济国家推行国有化的效果。 英国撒切尔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界线
教材依据: ▪ 罗斯福新政。 教学启示: ▪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 ▪ 经济危机的不同类型。 ▪ 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干预:不改变所有制。 ▪ 西方国家工会的势力。 ▪ 罗斯福农业政策的特殊性。
试题分析:主观题
教学建议
▪ 要求学生记笔记,不要死读教材。 ▪ 活跃学生思维,不拘泥于教材结论。 ▪ 用好以往三年的试题,分析学生的思维。 ▪ 让学生讨论典型试题的思维误差。 ▪ 一个知识点高考考查过的试题与空白点。 ▪ 提倡阅读一些史学文章。
谢谢大家。
关注教材与学术认识的差距
▪ 早期国家的理论与夏商周的社会结构。 ▪ 罗马法的来源与诉讼程序(陪审)。 ▪ 辛亥革命的成果与法制建设。 ▪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中的民族主义倾向。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 ▪ 宋代海外贸易与明清禁海的比较。 ▪ 西欧中世纪晚期社会转型。 ▪ 近代早期欧洲的科学革命。
启示:关注中西比较
▪ 2018年比较上海与曼彻斯特。 ▪ 中西君主制中央集权的不同:官僚制度。 ▪ 中世纪西欧封建制与中古制度的不同。 ▪ 近代早期欧洲民族国家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 基督教与佛教在东西方社会中的地位。 ▪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与商周奴隶的比较。 ▪ 中世纪西欧农奴与中国编户农民的比较。 ▪ 二战中欧洲战场与中国战场的比较。
观念僵化是学习的障碍
教材依据: ▪ 康、梁在英、日使馆的帮助下成功逃亡。 ▪ 维新思想源于向西方学习。 教学启示 ▪ 洋务运动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 ▪ 五四游行为什么去美国使馆? ▪ 领事裁判权在民国初年逐渐废除。 ▪ 上海出现文明的生活方式。
卷2第33题
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15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新的社会阶层
一个问题的多样性
教材依据: ▪ 19世纪60年代引进外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中国资产阶级诞生的时间? 教学启示: ▪ 鸦片战后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方式。 ▪ 买办与中国资产阶级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 洋务民办企业的后来发展情况。 ▪ 张謇的经济活动与政治参与。
卷3第35题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 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升了 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 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卷1第42题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上 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 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 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 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 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 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卷2第28题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 后现在正在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 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 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的力度 C.列强寻求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不是考查概念,第32题是考查对“陪审法庭”的理解。 观念是指固有的一种看法。
试题分析:选择题
卷1第29题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民主” 等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的 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 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