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

合集下载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受戒》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汪曾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小说以受戒为线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师徒关系、礼仪、道德等方面的内涵,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受戒这一仪式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师徒关系的重视。

在受戒仪式上,师父对弟子的教导和传授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关系,师父对弟子的教导和引导不仅仅是传授一门技艺,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对受戒仪式的描写,作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师徒关系中的情感和责任,让人对传统文化中的师徒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另外,小说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礼仪的重视。

在受戒仪式上,礼仪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规范,师徒之间的每一个举动都要符合规范,不得有丝毫的差错。

这种对于礼仪的重视,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规范和秩序的追求,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尊重和维护。

通过对受戒仪式的描写,作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礼仪的重视,让人对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重视。

在受戒仪式上,师父对弟子的教导不仅仅是传授一门技艺,更是传授一种道德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准则,它贯穿于人们的一言一行之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对受戒仪式的描写,作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重视,让人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受戒》的阅读,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师徒关系、礼仪、道德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人性美好的诗意彰显——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摘要】汪曾祺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他的几个阶段的创作、他的“大器晚成”及其作品中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其成为现当代作家中独特的“这一个”。

本文以《受戒》为对象对汪曾祺小说创作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分析这篇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分别从小说的文化意蕴、结构特点、抒情叙事以及语言特色四个方面对《受戒》进行了具体的解读。

从而得出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坛独树一帜的原因。

【关键字】文化意蕴散文化诗化语言独树一帜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在文坛崭露头角,80年代初期重返文坛,他是新时期以来被公认为大器晚成的作家,是最后一位士大夫。

1980年至1981年,汪曾祺《受戒》和《大淖记事》的发表与获奖①,引起了文坛和读者的关注。

其实这两篇描述旧人旧事的诗意小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作者小说创作的厚积薄发。

从作家主体讲,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嫡传弟子,对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抒情小说作家情有独钟、十分谙熟。

从40年代到6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虽然“断断续续”,但始终坚守的是这一创作路子,且已是一个有独特风格的成熟作家。

与前辈抒情小说作家不同的是,他有更丰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并自觉不自觉地把文化融入他的小说创作,使他的作品富有一种浓郁的文化韵味。

因此他的小说是抒情的,又是文化的。

从文学环境看,“新时期文学”虽然冠以“新”的名号,但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僵硬的表现方式犹在,人们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文学。

社会和读者都在期待着一种纯粹的、真正的艺术出现。

于是年已花甲的汪曾祺“应运而生”了。

有评论家甚至认为:“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手里擎着《受戒》的汪曾祺。

”②《受戒》是汪曾祺小说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作者充满性情的叙写,是一部饱含诗情画意的小说。

小说描述的是庵赵庄的和尚们的宗教生活以及他们的世俗生活,以及小说主人公小和尚明子和小姑娘小英子之间清清爽爽、朦朦胧胧是爱情。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通用14篇)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通用14篇)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通用14篇)汪曾祺受戒篇1《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

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

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

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

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

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

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应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纯纯的。

从开始到结尾,两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些微妙。

开头埋了伏笔,将两人从空间上拉近,到之后两人之间不断的交集。

似乎只是孩子间,玩伴间的情谊,没有明确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一向简简单单,似水长流,一点一点渗透到故事中,一种朦胧的感情,直到最后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

最后,文章用一个省略号结尾。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篇2读完汪曾祺的《受戒》,我的心竟有一丝颤抖,一些形象化的激动凸起在我的皮肤上,虽然我知道天气并不冷——那是内心的震动造成的。

“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

”初见这样的豪言,我感动了,想到自己仅为刚刚迈出的一小步而沾沾自喜,却空抱着一腔愿望,便在心里暗暗责备自己的浅薄。

我不想将自己封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我知道自己的天地应该很大,也一定会很大,但立足于此,我却发现自己的双腿并不强壮,就算是心,也没有伟岸到可以俯视天下的地步。

那么,我的路在哪里呢?我的方向呢?我不知道,我没有明确的目标,虽然我渴望流浪的洒脱,但我也明白,自己并不会洒脱地自我放逐。

但是此时,我确是失去方向了。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汪曾祺给宗璞画过一幅牡丹,题曰:“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个人觉得此诗颇可作为对《受戒》的生动注脚,甚至是作家对全部作品的自况。

尽管《受戒》或许算不得汪曾祺最好的小说,但仍不失为一则人文俱老的典例。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段的第一声晨号,它无疑出色地完成了一种唤醒使命,笔墨间的些许毛草并不影响它歌唱的嘹亮。

《受戒》刊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发表后即引来纷纭聚讼,这场“论争档案”可谓是异常激烈:围绕着作品是好是坏,持意见不同的双方阵营代表互不相让、各抒己见。

持见不同者认定:“小说的一些描写是离奇怪诞,脱离了生活的真实的……这种‘解放’不是出格得难以令人置信吗……恰恰缺乏教育意义。

”(国东:《莫名其妙的捧场》)“汪曾祺的世界有一种纯粹之美,太合于理想化了,形成‘现代缺憾感’”,“失误根本之点是从未考虑‘历史发展’,笔下人物就难免概念化、公式化甚至脸谱化”。

(沉风:《沉思于昨天和今天之间》)“汪曾祺作品缺乏老舍市民小说那种引人深思的内涵和辐射性的思想冲击力,因而有些作品不够厚重与深刻。

”(周荷初:《汪曾祺小说中的美学评价》)尽管有批评声和反对声,但是赞扬和掌声几乎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唐挚《赞〈受戒〉》、张同吾《写吧,为了心灵》、陆建华《动人的风俗画》、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雷达《论汪曾祺的小说》等当年论著中的“人性抒写”、“温暖叙事”、“文士风度”、“风俗小说”、“笔记体例”等种种归结则对汪曾祺研究具有某种奠基的意义。

迄今见诸报刊的、直接针对《受戒》的评论探究早逾百篇,如此密集的凝视和聚焦在当代短篇小说批评史上颇显稀罕。

《受戒》可能不是汪曾祺最好的小说,比之艺术更为圆熟、思想更为深邃的《大淖记事》、《八千岁》、《异秉》、《岁寒三友》等作品,它自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过它所做的已然足够了。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3篇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3篇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3篇《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下面是汪曾祺《受戒》读后感3篇,请参考!【篇一:《受戒》读后感】这是一个关于爱与美的故事,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极乐世界。

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亩亩良田,一座座青山,一个个人家,而不是险恶的人心,利益熏心的村民。

这儿有一座小小的寺庙,和尚不用受清规戒律,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

仿佛到现在,我还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听见山间英子优美的歌声。

村民之间相处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邻不识;人们互相帮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观别人的悲惨;人们之间无私奉献,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

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久违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辉。

《受戒》并不是倾诉和尚苦行的载体,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读本。

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为这呗世人推崇的名篇不过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念叨。

我怀着闲读的心情往下看,不知不觉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

恬静闲适的村庄,朴实憨厚的村民,美丽纯朴的英子,助人为乐的明子,构成了一幅最为和谐的景图。

纵观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独到的视角,还有那清新的笔触。

读着读着,仿佛有《边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隽永的风景画里有的是快乐善良的人民,美不胜收淡雅古朴的山水,但与沈从文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是用带有点点悲伤的结尾结束勾勒,而另外一个则是一种明快的语调告诉给我们美好的结局。

但两者多多少少还是都拥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让人意犹未尽,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个脱离尘世烟火的人们都未曾见过的美食,吃过一口,还会惦记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却还有与上一次不同的味道,我想,这样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主题思想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主题思想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主题思想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主题思想《受戒》是汪曾祺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这篇文章不仅在发行之初,就有许多独特之处,这篇文章的题材和风格,都不同于当时的文学主流,甚至一开始,汪曾祺根本就不奢望能够发表。

但砂砾永远掩不住珍珠的光辉,李清泉力排万难,在《北京文学》的第十期上发表。

《受戒》初成,虽然刚拨乱反正,但人们对“极左”思潮还是心有余悸,《受戒》的题材与风格,让人们还是不大接受。

好在文章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篇极佳的好篇章。

《受戒》这篇文章,仅仅是以简单、温馨、清丽、诗意的语言文字去描述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朦胧美好的爱情故事,其中也蕴含着对生活的、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与人情的欢歌。

这篇短篇小说的创作素材,是汪曾祺的早年间的生活故事,在年过六旬的他看来,曾经少年的回忆,是最清纯美好的,那乡间小庙的人,是最纯粹的,那可爱的农村女孩小英子,是美好的、健康的、自然的。

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是说不出来的朦胧、天真、美好、纯粹,那是过了那个年岁,再也不会在有的真挚情感。

小说的内容没有多么的错综复杂,就是简简单单的平凡故事,就像是遥远山村的故事,平凡、简单,但有着人们内心最深刻的追求,对爱的向往,对精神的世界的渴望。

在一些小说中,我对和尚的第一感觉,来源于莫言《红高粱》中的寥寥几句,那是极不好的感官。

在《受戒》中,也是这样的一群和尚,胆大不相同,这是一群在凡尘中生活着的人,很具有生活气息。

就像他们在过年时,会杀猪吃肉。

一般去当和尚的人,也是为了谋生,“箍桶的、弹棉花的、画匠、”等,都是生活的手艺,而且,去当和尚,只要“面如朗月,声如钟馨、聪明记性好、会认字”就符合当和尚的要求标准。

这些,都是和我们的生活一样。

除却诵禅念经,我们都一样。

小和尚明海,在青春年少时遇见了同样美好的农家女小英子,爱情的种子在两个人心中埋下,随着渐渐地相处,萌芽、开花。

他们选择了追求爱情。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最后深意《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然而,读后大吃一惊。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以接受: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19岁小老婆、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yin乱,不是犯戒,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傅都在做这样的事,他们两恋情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17岁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懵懂向往的年龄,难怪明海在看到小英子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

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洁美好的。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7篇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篇1《受戒》恣意渲染着民情风俗,醉心于那独到的风光和那群不被世俗束缚的人。

在英子把船划进了芦花荡时,小说接着写到:"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檫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恍若梦境的田园风光,虽常见于乡下故土,然从作者笔下流淌出来,却令人神往。

小说虽名为《受戒》,却张扬着自由。

无拘无束的和尚,和善的村民,充满趣味的仪式,还有一段朦胧的爱情,在浓郁的乡土风情里,作者欢喜那自由的人性和朴实的宁静,欢喜那真性情的人和若有若无的感觉。

整篇文章清淡委婉、浑朴自然,读后却让人欲罢不能,久久回味于那梦里桃源。

中国的小说从诞生到汪曾祺为止,都只是在半边的天地里轰轰烈烈,汪曾祺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

可以毫不吝啬地说,汪曾祺是划时代的,因为他,我们的小说世界才完整。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篇2这篇小说如果从语言上来说,是文学上的一大创新与挑战,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不管是叙述事件还是描绘事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

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就感觉语言上很清新自然,使人在心灵上就感到莫名的愉悦之情,例如,小说中,在描写小和尚明海对英子最初动情心里产生爱慕之情的情景的描写中写道“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脚印,明海看到她的脚印,傻了。

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

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乱了”这里,这座虽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来揭示明海的心理活动,但是,这种直接的叙述与明海的视觉的描写相结合出来的效果更佳形象地展示出了主人公明海的内心的一种情感的变化,不得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除此之外,小说中,小和尚明海与英子之间简短的对话,给人以干净简单自然之感,作者采用这种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为文章增添了清逸之风。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评析汪曾祺小说《受戒》汪曾祺给宗璞画过一幅牡丹,题曰:“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个人觉得此诗颇可作为对《受戒》的生动注脚,甚至是作家对全部作品的自况。

尽管《受戒》或许算不得汪曾祺最好的小说,但仍不失为一则人文俱老的典例。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段的第一声晨号,它无疑出色地完成了一种唤醒使命,笔墨间的些许毛草并不影响它歌唱的嘹亮。

《受戒》刊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发表后即引来纷纭聚讼,这场“论争档案”可谓是异常激烈:围绕着作品是好是坏,持意见不同的双方阵营代表互不相让、各抒己见。

持见不同者认定:“小说的一些描写是离奇怪诞,脱离了生活的真实的……这种‘解放’不是出格得难以令人置信吗……恰恰缺乏教育意义。

”(国东:《莫名其妙的捧场》)“汪曾祺的世界有一种纯粹之美,太合于理想化了,形成‘现代缺憾感’”,“失误根本之点是从未考虑‘历史发展’,笔下人物就难免概念化、公式化甚至脸谱化”。

(沉风:《沉思于昨天和今天之间》)“汪曾祺作品缺乏老舍市民小说那种引人深思的内涵和辐射性的思想冲击力,因而有些作品不够厚重与深刻。

”(周荷初:《汪曾祺小说中的美学评价》)尽管有批评声和反对声,但是赞扬和掌声几乎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唐挚《赞〈受戒〉》、张同吾《写吧,为了心灵》、陆建华《动人的风俗画》、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雷达《论汪曾祺的小说》等当年论著中的“人性抒写”、“温暖叙事”、“文士风度”、“风俗小说”、“笔记体例”等种种归结则对汪曾祺研究具有某种奠基的意义。

迄今见诸报刊的、直接针对《受戒》的评论探究早逾百篇,如此密集的凝视和聚焦在当代短篇小说批评史上颇显稀罕。

《受戒》可能不是汪曾祺最好的小说,比之艺术更为圆熟、思想更为深邃的《大淖记事》、《八千岁》、《异秉》、《岁寒三友》等作品,它自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过它所做的已然足够了。

特别超前的游戏品格,使作品成为当时文坛珍贵的旁逸。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主题思想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主题思想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主题思想《受戒》是汪曾祺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这篇文章不仅在发行之初,就有许多独特之处,这篇文章的题材和风格,都不同于当时的文学主流,甚至一开始,汪曾祺根本就不奢望能够发表。

但砂砾永远掩不住珍珠的光辉,李清泉力排万难,在《北京文学》的第十期上发表。

《受戒》初成,虽然刚拨乱反正,但人们对“极左”思潮还是心有余悸,《受戒》的题材与风格,让人们还是不大接受。

好在文章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篇极佳的好篇章。

《受戒》这篇文章,仅仅是以简单、温馨、清丽、诗意的语言文字去描述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朦胧美好的爱情故事,其中也蕴含着对生活的、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与人情的欢歌。

这篇短篇小说的创作素材,是汪曾祺的早年间的生活故事,在年过六旬的他看来,曾经少年的回忆,是最清纯美好的,那乡间小庙的人,是最纯粹的,那可爱的农村女孩小英子,是美好的、健康的、自然的。

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是说不出来的朦胧、天真、美好、纯粹,那是过了那个年岁,再也不会在有的真挚情感。

小说的内容没有多么的错综复杂,就是简简单单的平凡故事,就像是遥远山村的故事,平凡、简单,但有着人们内心最深刻的追求,对爱的向往,对精神的世界的渴望。

在一些小说中,我对和尚的第一感觉,来源于莫言《红高粱》中的寥寥几句,那是极不好的感官。

在《受戒》中,也是这样的一群和尚,胆大不相同,这是一群在凡尘中生活着的人,很具有生活气息。

就像他们在过年时,会杀猪吃肉。

一般去当和尚的人,也是为了谋生,“箍桶的、弹棉花的、画匠、”等,都是生活的手艺,而且,去当和尚,只要“面如朗月,声如钟馨、聪明记性好、会认字”就符合当和尚的要求标准。

这些,都是和我们的生活一样。

除却诵禅念经,我们都一样。

小和尚明海,在青春年少时遇见了同样美好的农家女小英子,爱情的种子在两个人心中埋下,随着渐渐地相处,萌芽、开花。

他们选择了追求爱情。

我想,这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吧!小说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现了和所有人一样生活的和尚,他们有当家的,不单单是住持,就是管账。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汪曾祺的小说代表作《受戒》就集中体现了汪曾祺自然、和谐、美、健康的人性的美学宗旨。

小说主要展示了优美的地域风情,健康的人性美、自然美,浓郁的人情美,使读者感受到其中的和谐统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欢迎阅读。

一.故事情节的平淡与自然《受戒》用平淡,自然,用最温和的调子从从容容地讲述一对小儿女朦胧的爱情,小说的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平平淡淡的一句话,”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让读者的思绪跟随作者的笔触,一下子进入了小说所塑造的平淡氛围,故事就行云流水地开始了。

明海的出家,在他们的家乡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认为在他们的家乡当和尚似乎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

他的家里人包括已出家多年的舅舅也是这样认为的,明海在荸荠庵里的小和尚生活是很清闲的,早起开庵门,扫院子,烧香,再就是念早经和晚经。

舅舅教念经就和教书一样,强调的是练嗓子。

小英子是个花一样的姑娘,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他。

她明知道明子是去做和尚的,但却没怎么避讳她让明子画石榴花、栀子花等绣花的模板,两人在一起裁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割稻子、打场子、捋荸荠、在芦苇荡里划船。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两人成为了好伙伴,小说的最后小英子告白了“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大声的说:“要!”。

小和尚明子和小女孩小英子在小那种充满波折,海誓山盟般的感情纠葛,所有的只是两个孩童之间的朦胧恋情。

可见在汪曾祺的小说里并不讲究奇与险,也不需要太多的起承转合、花头技巧,小说不需要什么爱恨情仇离合悲欢,读者却能从他那平淡简洁、洗净铅华的文字中间,去领会出旧时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并从中感悟世态人情,和他那颗悲天悯人的乐观情怀。

二.风格特色的诗意与和谐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入是不能受压抑的。

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受戒》读后感汪曾祺的佛门故事与人性温暖

《受戒》读后感汪曾祺的佛门故事与人性温暖

《受戒》读后感汪曾祺的佛门故事与人性温暖《〈受戒〉读后感汪曾祺的佛门故事与人性温暖》读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就像在一个慵懒的午后,躺在摇椅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听着一位亲切的长辈娓娓道来一段充满烟火气的故事。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有的只是那如水般流淌的文字,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人性温暖。

《受戒》讲述了一个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女小英子之间纯真朦胧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那里的人们生活简单而快乐。

明海因为家里穷,被送到荸荠庵当和尚,但他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出家而变得枯燥乏味。

相反,他在庵里结识了一群有趣的人,庵里的和尚们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严守清规戒律,他们吃肉、打牌,过着世俗而又自在的生活。

明海和小英子的相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小英子家就在荸荠庵附近,她活泼机灵,总是带着一脸灿烂的笑容。

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劳动,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萌芽。

汪曾祺先生把他们之间的互动描写得细腻而生动,让我仿佛能看到小英子在田埂上奔跑的身影,听到她清脆的笑声,感受到明海内心的那份悸动。

记得有一次,小英子挎着一篮子荸荠去找明海。

她穿着一件碎花布衫,辫子在脑后甩来甩去。

明海正在庵里念经,听到小英子的声音,心里一阵欢喜,却又不敢表现得太明显。

小英子走进来,把篮子往地上一放,说:“明海,我给你带荸荠来了!”那声音清脆得像黄鹂鸟在唱歌。

明海看着她,眼睛里闪着光,嘴里却说:“你怎么来了?”小英子一撇嘴:“哼,不欢迎我啊?”说着就拿起一个荸荠,在衣服上蹭了蹭,递给明海:“尝尝,可甜了!”明海接过荸荠,咬了一口,甜甜的汁水在嘴里蔓延开来,就像他此刻心里的滋味。

他们一起去挖荸荠,小英子弯着腰,小手在泥里摸索着。

不一会儿,就挖到了一大把。

她把荸荠往篮子里一扔,抬起头来,额头上沾了一点泥巴。

明海看着她,忍不住笑了。

小英子瞪了他一眼:“笑什么笑!”然后用手抹了一把脸,这下可好,脸上更花了。

明海笑得更厉害了,小英子气得追着他打。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精选3篇)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精选3篇)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精选3篇)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篇1“我与我周旋,宁做我,我与我比我第一。

”这是汪曾祺晚年时说过的一句话。

汪老先生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个老人,喜欢汪老文字中流露出来的一派天真,喜欢他对世间寻常万物的怜惜珍爱之情。

他的文字很淡,所写的小说不大有跌宕曲折的情节,但有的是意境之美,如青橄榄,如芦花荡,十分耐嚼,回味甘甜绵长。

读他的文字,时常会激起我对平凡世俗烟火生活的感激欣赏之心,是一遍一遍重读亦不觉厌倦的好文字。

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汪老先生《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

小说的标题叫《受戒》,开头的第一句话是“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读者一开始就会以为这是一篇写佛门生活的作品。

它也确实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

只是读着读着,你会渐渐觉得小说中的人与事虽然未离佛门,但读者感受到的并非佛寺的森严和佛徒生活的单调与清冷,而是与之相反的浓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与意趣。

人们实在看不出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明海在这里到底受了什么戒,反倒是他和他的老小伙伴们在这里尽情享受着日常世俗日子的温馨与快乐。

与其他职业相比,当和尚的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

因此,明海之所以去当和尚并且还有望当一个好和尚,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了。

他不仅嗓子好,而且记性好、相貌也好。

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出家以后连名字也不用改,还叫“明海”。

出家了的明海被大家喜欢着,但似乎从来不因为他当和尚的“本职工作”做得好,而是因为会画画、会唱歌、帮人干农活。

“念经,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

”说的都是不关内容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因此小明海念经又怎么会去关心经文本身的涵义?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看见小英子的脚印,“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觉得心里痒痒的。

”那每天本来就出于应付而不得不敷衍的经文恐怕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小说的最后,作者是把这种日常生活的诗情和温馨渲染到了极致,那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恋情在回家途中的瓜熟蒂落,那一段优美的文字令所有的读者读后无不悠然神往。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优秀范文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优秀范文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优秀范文受戒汪曾祺是一本充满哲理和思考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来自中国南京的青年神父受戒的过程,以及他在信仰与现实之间探索的历程。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宗教信仰的小说,更是一部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个人价值观的文学作品。

下面从三个角度来探讨其主题与价值观。

宗教与信仰受戒汪曾祺从一开始就将主角赋予了一个神父的身份,让其被关注的点从一般人的爱憎喜怒中转向了信仰与灵魂的故事。

小说中对信仰的探索,正是作者与读者展开心灵对话的契机。

“受戒”之后,主人公杨大爷在修习宗教时深受感动,感受到了一种最原始的、纯净的内心愉悦。

这种愉悦并非来自于参与某种仪式或仪式本身,而是来自于对信仰的理解,在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能够建立起来的联系与情感。

信仰能够让人感到安全、踏实,即使面对到死的那一天,心中也扬眉吐气。

作者也在小说中探讨了信仰的不同面向,不同信仰中信徒的改变性格却并未太大,这更加体现出信仰是一种与社会、历史等因素相对灵活的东西。

信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形式、内涵和意义,并且在开放、尊重与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其精神价值。

社会现实的批判尽管故事围绕宗教展开,但小说更多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作者曾祺通过主角对现世进行了一番思考,试图找到一个通向人性天堂的途径。

小说中表现的人物,并非将自己置于极度信仰的情况下,更多地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被塑造出一副“嗔戒”形象。

他们靠传统的“道德”的规则来束缚人心,嘴上口口声声说着对社会的奉献、真诚与尊重,实际上却并未做到任何有意义的事情。

这种“道德”的假面具被揭下一层,社会的特现和”性兴奋”的争议问题都被作者拿出来狠狠地指责了一番。

同时,小说中对华南一带农村习俗、封建遗风、和政治腐败的描写都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具体化呈现。

这种差异表述方式,加强了文学作品的文化性与社会性,也更好地触达了读者切实的情感共鸣。

人生价值观的探讨受戒汪曾祺的价值观,既刻画了个人情感和冲突,又探寻了人生的价值意义。

汪曾祺的唯美梦境——《受戒》

汪曾祺的唯美梦境——《受戒》

汪曾祺的唯美梦境——《受戒》——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随意性汪曾祺在文章结尾处是这样写的:“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这个梦境,表达了他的审美世界,那个世界,于我看来是一种随意如水的唯美存有。

引用汪老对于小说的定义:“跟一个能够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

”所以《受戒》那个时期的小说,多以回忆表现,讲述着平凡琐事,冲淡平和,而那些温情与唯美,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过滤了浮躁喧嚣,所以我们看到的《受戒》,那么的纯然宁静,与自然相亲相爱,和伦理,文化,历史无关。

这份古典情韵,使他无愧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从另一个角度看,小说本身也是一种对于现实的解构。

文章之初,我们看到表达者对于“荸荠庵”这个名称的解释,富于佛教意味的菩提庵却被“俗人”叫成了荸荠庵。

这个讹称很具隐喻涵义,它代表着一种民间化的、世俗化的对佛教的解读。

而庵里的和尚也接受了这种“俗称”。

或许是作者对于宗教信仰的一种有意的“省略”或“忘怀”。

“和尚庙”“尼姑庵”也是俗人约定俗成的想法,荸荠庵住的却是和尚。

这个看似荒谬的事实说明这里的和尚对于名份、形式是看轻的。

而当地的人们,也对此习以为常,这正好印证了和尚的俗人化与宗教的世俗化。

这些叙事在一定水准上消解了现实中和尚与佛教的神秘性与神圣性。

这种消解便营造了一个轻松的环境,让我们能够用一种自由的心态随着表达者一起,去欣赏那些美丽的故事。

而表达者自己,也能够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下,随着记忆的流动,讲着那些分不清是真是假的清新飘逸的梦。

汪老曾在小说序言里声称:“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的。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他的这种散文化的叙事结构,情节因素少,逻辑联系弱,较少矛盾冲突,以大量的风土人情或画面构成小说,使其更像生活。

比方文中对于明海入庵之后生活的描写,从庵里的摆设,明海的早晚课,写到了庵里的人口,从庵里的师傅们,又写到了当地的风俗,放焰口,和尚娶妻,盂兰会,山歌小调,和尚的水烟袋,和尚打牌,又引出了铜蜻蜓的趣事,过年杀猪。

汪曾祺《受戒》的人性美

汪曾祺《受戒》的人性美

汪曾祺《受戒》的人性美《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小和尚明海和一个女孩小英子之间朦朦胧胧的爱情故事,还有大量对庵赵庄风光的描写,里面风景秀丽,如诗如画,还住了一群淳朴善良的人们,他们种田耕地,打牌唱曲,画画绣花等等。

读《受戒》可以感受到全文有一种浓烈的生活气息,里面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充满了人性美。

小说的叙事线索是明海为谋生出家当和尚,需要受戒,但是受戒却在最后才出现,反而是花了大量的笔墨描绘荸荠庵里世俗化的生活场景,为的就是告诉我们,这里的人是自由的,是可以追求俗世的幸福的,是无所谓清规戒律束缚的,是充满着人性美的。

庵赵庄被人们称为“荸荠庵”,本来庵里住的应该是尼姑,而这里住的是和尚,并且文中写道:“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戒律,连这两个字也不会有人提起。

”和尚本应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的戒律,但是荸荠庵的和尚不穿袈裟,打牌,杀猪吃肉,娶老婆,收租放债。

在那里,他们当和尚并不是出于宗教的信仰,只是出于谋生,和尚在他们眼里是一种职业,和其他捕鱼、画匠、织席子的人们没啥不同,都是平等自由的。

另外,佛教的圣地也没有神秘肃穆的气氛,他们不做早课和晚课,敲三声磬就代替了,和尚们出去放焰口会收钱,有时还放花焰口,他们还会唱小曲,杀猪都在大殿上杀的,吃肉不瞒人。

这一切在小说中的人们看来,也是很正常的,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亵渎神灵,这是不合身份的。

这里的和尚世俗化了,荸荠庵也是个世俗化的人间乐园,他们是用人的感觉来生活,人的天性来看世界,充满了人性,他们没有被宗教所束缚,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无异。

人性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爱,每个人都向往爱和被爱,爱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爱的存在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小说中的和尚们能够还俗娶妻,有的还能和妻子一起生活在庵里,有的还有几个相好,在这和尚们也是世俗化的人,他们拥有了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他们和常人无异。

在这种解放人性、和谐温馨的环境里,小英子和小明子的恋情诞生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合情合理了。

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人性解放主题

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人性解放主题

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人性解放主题《受戒》一文虽然题为“受戒”,但是其中人物却很少受到清规戒律的限制。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主人公明海,他身为一个马上成为小和尚的人,在去往菩提庵的路上遇到了小英子,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

最终在他在金碧辉煌的善因殿里受了戒,成了一个真正的和尚,却也在回到村里的河上直面自己的内心,选择和小英子在一起。

正是这种选择,作者的这种安排表达了他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以及对当时文学主流的另类思考。

汪老《受戒》一文中的庵赵庄是个“奇怪”的地方。

这里的一切看起来和平常一样,又有许多不同。

文章开头就介绍到在庵赵庄出家不叫出家,而是“当和尚”,而且“和尚”已经成了庵赵庄的一门职业,和劁猪的、织席子的、画匠等一样。

应该注意到这里举出的职业,在平常大家的印象中,“出家”是一件神秘或者说神圣的事,但是在庵赵庄,“和尚”的地位和“婊子”一样,只是一种职业的选择,并没有更多的道德附庸。

可以说,作者通过这种设置,轻轻巧巧地将“和尚”这一词所代表的佛教系统拉进凡尘中,消解了它的神圣性,使这种在现实生活中神秘的、高高在上的宗教系统失去了它的神性,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混杂进世俗的天地里。

这之后写到明海与舅舅一起离家,而在他走向佛教系统前,他的过渡仪式只是穿上用舅舅的旧衣服改的短衫,在父母面前磕了个头就走了。

这是在明海生活中第一次走向条条框框,也是他向被约束的生活走出的第一步,只是这“第一步”有点稍微的不正式,可以说是作者冲淡佛教系统神圣性的另一个描写。

作者的这些描写也为后文中庵里和尚们的生活伏笔了。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仁山吃水烟,连出门做法事也带着他的水烟袋。

他们经常打牌,这是个打牌的好地方。

” 像是庵中的三个和尚,仁山、仁海和仁渡,一个是庵里的账房先生,身上沾满铜臭味和烟味;一个娶了老婆,还把媳妇带来庵里住,因为庵里凉快;最后这个就是一个年轻人,会杂耍、会唱歌、长得好看,于是和很多女人纠缠不清。

受戒汪曾祺赏析

受戒汪曾祺赏析

文革结束后,中断创作多年的重新提笔写小说,这一阶段他的小说基本上以早年间在故乡高邮的生活为创作素材。

以下是受戒汪曾祺赏析,欢迎阅读。

汪曾祺少年时为躲战火随父、祖在乡间小庙住过半年多,当时有一户赵姓人家住在庙的附近。

经过40多年的人生积累,年过六旬的他回忆起当时的那段生活经历,感到像小英子那样的农村女孩的感情是健康、美好、富有诗意的,于是产生了创作冲动,决定要把那种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样态写出来。

除了和尚庙、庵赵庄中诸人都有生活原型外,他还把祖母擅长剪花样的生活细节嫁接到了小说人物赵大娘身上。

《受戒》完成后,由于自知作品的题材、风格不合于当时的文学主流,所以汪曾祺一开始并不奢望发表,只给朋友和同事看过初稿。

1980年7月,北京文化局系统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会上杨毓珉偶尔谈到了《受戒》,说小说写得很美但恐难以发表。

在场的《北京文艺》负责人李清泉听后很感兴趣,遂问汪曾祺要稿子。

8月,汪曾祺把定稿转给李清泉并附了一份短柬,提到发表它是要有一些胆量的。

尽管刚刚拨乱反正,人们对“极左”思潮还心有余悸,但李清泉力排异议,于《北京文学》第10期(从该期起《北京文艺》更名为《北京文学》)上发表了《受戒》。

人物介绍1.明海“荸荠庵”里17岁的小和尚。

因为家里兄弟多田地少,出于生计考虑选择了出家,13岁时到“荸荠庵”去家。

庵内的当家和尚仁山便是他的舅舅。

他与“荸荠庵”的邻居赵姓人家的女儿小英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还认了小英子的母做干娘。

2.小英子庵赵庄的赵大伯的小女儿,与明海年纪相仿,心灵手巧、活泼美丽。

她家是“荸荠庵”的邻居,日子过得很兴旺,除了自家的地外还租种了庵上的十亩地。

3.仁山明海的舅舅,“荸荠庵”的当家和尚,负责管理庵内的账簿,教明海念经,深谙佛门的升迁之道。

其人黄、胖,不修边服,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披着短僧衣,光脚趿[tā]拉着僧鞋。

4.仁海仁山的二师弟,很爱干净。

有家室,老婆每年夏秋之间会到庵里住几个月。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受戒》看标题感觉很神圣,第一感觉应该是讲一个和尚如何晋级的故事。

看完以后才发现,它原来讲的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和一个情窦初开的小伙子“相爱”的故事。

《受戒》这篇短篇小说的结构很简单,描写的故事也很简单。

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都是独立的一行,开头总能起到启下的作用。

第一个部分,开头就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顺着“出家”,描写了明海是怎么出家的及出家的过程,之后就顺其自然地描写了和尚的庙宇生活。

明海出家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理所当然。

正如原文说的:“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

”一下子就把“和尚”两个字跟真正的出家拉开了距离。

明海的和尚老家是一种职业,或者说是一种手艺,和编席子、打棉花等其他手艺没什么区别。

明海家兄弟很多。

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土地不够,就把明海送出去当和尚。

很正常,连明海都觉得理所当然。

我突然想到了我家乡的”和尚”。

我家乡“当和尚”也算是一种手艺,甚至那“和尚”当的还不如明海他们。

明海他们“当和尚”至少是全职的,我家乡的那些“和尚”都是兼职的。

只有谁家死了人,叫他们来念经超度的时候,他们才会穿上和尚服,看起来像个和尚。

平时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一样的娶妻生子,一样的干农活,没有一丝丝神圣与庄严的味道。

在我们家乡,“当和尚”这个职业是很赚钱的。

汪曾祺在谈到和尚的寺庙生活时,并没有想象中的烟雾缭绕、神秘莫测、庄严肃穆。

他把所有的僧侣都写得非常世俗。

菩提寺有六个人。

一个老和尚带着三个大和尚,一个和尚的老婆和一个小和尚。

他们都有自己世俗的一面,也不像真正的和尚,而像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普通人。

老前辈叫普照,一个枯井无波的老和尚。

但却说“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

”一个资深的和尚是“吃斋的”不是很正常吗?偏要强调,过年的时间他不吃斋。

这和尚当的就颇有我家乡的和尚的味道了。

大师父仁山,也就是明海的舅舅,他其实是庙里的方丈,可说他不叫方丈,叫“当家的”,感觉像土匪的头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 《受戒》是汪曾祺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 朦胧爱情, 蕴含着对生活、 对人生的热爱, 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 《受 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 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 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 ,然而,读后大吃一惊。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 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 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 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 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 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 以接受: 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 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 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 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 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 19 岁小老婆、 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 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 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 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了这种 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 候都需要的。

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 yin 乱, 不是犯戒, 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


傅都在做这样的事,他们两恋情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合乎情理了。

17 岁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懵懂向往 的年龄,难怪明海在看到小英子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

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 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洁美好的。

他始 终都是在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 他坚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和小英子对自己的爱, 于是, 在他等到暴风雨来临之时他大声说出来自己的爱, 不过这样做也是在小英 子的鼓动下才做出的决定, 这次勇气战胜了怯懦, 佛教中人也有的人性让他勇敢 迈出这一步寻求自己的爱情幸福。

他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幸福。

《受戒》表面上是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实际上也是主人公对美好田园 生活的向往, 文中营造的是一种“桃花源”似的自然纯朴理想生活, 在这个田园 中,人们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即使是和尚也可以不 受清规戒律的约束, 恋爱、 结婚、 杀生。

在荸荠庵里, 这些人虽都是凡夫俗子, , 却没有任何奸诈、 狡猾, 众多人物之间的朴素自然的爱意组成了洋溢着生活快乐 的生存空间。

在作者的笔下,明海是聪明的、善良、纯洁的,小英子是天真、美丽、多情 的,他们之间朦胧的异性感情,呈现出浪漫、纯洁的色彩,在他们人生中演奏着 一曲美妙的旋律。

这种情感发自还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童心, 在一个与外世隔绝 的理想环境,纯真、善良的两颗童心甜蜜的交织在一起。

这个还没有受到世俗污 染的童心也就是这个“桃花园”的象征,比如:明海受戒后,小英子接他回来时 问他“我给你做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先是大声,然后小声说,要——!”英子把 船划进芦苇荡,接着这样描写: “芦花才吐新惠。

紫灰色的芦惠, 发着银光, 软软的, 滑滑的, 象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象一支支的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长脚文字, 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花,惊起一只水鸟,扑鲁鲁鲁地飞走了”。

作者在文中营造的一种轻松、活泼、让人赏心悦目的情感基调,是和他幽默 清丽的语言风格是分不开的,他用一些不以为然的笔调来叙述有悖常理的事情, 给人的心理和视觉都是一种全新的不大不小的冲突, 让这篇皈依美的文字从头到 脚都充满迷人的气质, 它的存在不可多得也不完全脱于现实, 像没有沾染烟尘的 野外的风。

人对于爱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他不会因任何环境的束缚而消逝,相反的, 只要一点真情的触动, 这种人性便会蓬勃的苏醒, 无论是未受禁锢的俗人还是出 家的佛教中人, 都拥有最原始的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人正是 由于认识到了爱和被爱的美好, 才能让自己和别人的世界亮丽多彩起来, 相反的, 若对人对事只有抱怨,他的世界将会是一片漆黑。

人性的善是世间最美的音符,是世间生命的精髓,这种美没有国界,没有年 龄限制,也没有男女、平凡人和佛家弟子的限制,是人就会对生活有需求,对世 俗有渴望。

《受戒》中的荒唐故事是美,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