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能量代谢
微生物第五章总结
嗜盐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光能所造成的紫膜蛋白上视黄醛辅基构象的变化,可使质子不断驱至膜外,从而在膜两侧建立一个质子动势,再由它来推动ATP酶合成ATP,此即为光介导ATP合成。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一, 两用代谢途径
凡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均具有功能的代谢途径,称为两用代谢途径。EMP,HMP和TCA循环都是重要的两用代谢途径。如:葡萄糖通过EMP途径可分解为2个丙酮酸,反之2个丙酮酸也可通过EMP途径的逆转而合成1个葡萄糖,此即葡糖异生作用。
TCA特点:(1)氧虽不直接参与反应,但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运转(2)每分子丙酮酸可产4个NADH+H+,一个FADH2和)TCA位于一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的枢纽地位。
(二) 递氢和受氢
根据递氢特点尤其是受氢体性质的不同,可把生物氧化区分为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3中类型。
一, 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在微生物中CO2固定途径有四条:
(一) Calvin循环:又称Calvin-Benson循环,Calvin-Bassham循环,核酮糖二磷酸途径或还原性戊糖磷酸循环。此循环是光能自养型生物固CO2的主要途径。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和磷酸核酮糖液激酶是本途径的两种特有的酶。本循环可分为3个阶段:(1)羧化反应(2)还原反应(3)CO2受体再生(反应式见书P130)。Calvin循环的总反应式:6CO2+12NAD(P)H2+18ATP——→C6H12O6+12NAD(P)+18ADP+18Pi+6H2O
二, 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自养微生物按其最初能源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对无机物进行氧化而获得能量的微生物,称作化能无机自养型微生物,另一类是能利用日光辐射能的微生物,称作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两种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生物合成的起点是建立在对氧化程度极高的CO2进行还原的基础上,而后者的起点则建立在对氧化还原水平适中的有机碳源直接利用的基础上。
运动生理学课件能量代谢
能量平衡与慢性疾病预防
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 症等慢性疾病,与能量平衡密切
相关。
风险因素
长期能量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 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保持能量平 衡有助于降低这些风险。
预防措施
通过维持能量平衡,结合其他健康 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 等,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能量就越多。
意义
活动代谢是人体能量消耗的重要 组成部分,适量的活动可以促进 能量消耗,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预
防肥胖。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定义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摄食过程中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 、代谢转化过程而消耗的热量。
影响因素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消耗与摄食量、食物种类和个体差异 有关。一般来说,摄食量越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越高,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脂肪
脂肪是运动中主要的慢速能源 ,能够提供大量的能量,帮助 运动员在长时间内维持运动。
脂肪的能量密度高,每克脂肪 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比碳水 化合物和蛋白质都高。
在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中, 脂肪的供能比例较高,而在高 强度运动中,脂肪供能比例较 低。
蛋白质
蛋白质在运动中主要起修复和构 建肌肉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
在动物体内,呼吸作用是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氧化有机物来释放能量 。
能量代谢的生理意义
能量代谢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为各种生理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通过能量代谢,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正常的生理功 能。
能量代谢与生长发育、应激反应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具有 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控制代谢底物和产物的进出,从而调 节代谢过程。
微生物代谢的基因调控
01
原核生物的基因调 控
通过操纵子模型实现基因表达的 调控,包括正调控和负调控两种 方式。
02
真核生物的基因调 控
通过转录因子和顺式作用元件的 相互作用,实现基因表达的精确 调控。
03
基因表达的诱导和 阻遏
03 氮的转化代谢
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氮的转化代谢将一种含氮化合 物转化成另一种含氮化合物,如硝酸盐还原成氨 的过程。
04Βιβλιοθήκη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与控制代谢调节的方式与机制
酶活性的调节
通过改变酶的构象或修饰酶活性中心,从而调节代谢途径中关键 酶的活性。
代谢物浓度的调节
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可以影响酶的活性,从而调节代谢速率。
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
核磁共振法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微生物代 谢产物进行结构和构象分析, 可以获得代谢产物的详细化学
信息。
生物信息学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 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包括代谢途径分析、代谢网络 构建、代谢物鉴定和代谢调控 研究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与应用
抗生素
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抗菌活 性的化合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酶
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广 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
激素
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激素活性, 可用于调节动植物生长发育。
微生物代谢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的应用
污水处理
利用微生物代谢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净化水质。
02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基本过程
第5章能量代谢与生物能的利用1
• cyt.a和a3组成一个复合体,除了含有铁卟啉外, 还含有铜原子。cyt.a a3可以直接以O2为电子受 体。 •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分子中的铜离子可以发生 Cu+ Cu2+ 的互变,将cyt.c所携带的电子传递 给O2。
琥珀酸-Q还原酶
• 琥珀酸是生物代谢过程(三羧酸循环)中产生 的中间产物,它在琥珀酸-Q还原酶催化下,将 两个高能电子传递给Q。再通过QH2-cyt, c还原 酶、cyt.c和cyt.c氧化酶将电子传递到O2。 • 琥珀酸-Q还原酶也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蛋 白复合物, 它比NADH-Q还原酶的结构简单,由 4个不同的多肽亚基组成。其活性部分含有辅 基FAD和铁硫蛋白。 • 琥珀酸-Q还原酶的作用是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 化和Q的还原。
第一节 概述
• 一、生物氧化的方式和特点 • 二、参与生物氧化的酶类 • 三、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一、生物氧化的方式和特点
• 生物氧化: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氧化还 原作用称为生物氧化。由于需要消耗氧 并放出CO2,又称组织呼吸或细胞呼吸。
1 生物氧化的主要方式 生物体内物质的氧化方式包括失电子、加氧和脱氢
三、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 1 同化作用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转化为体内的新 物质,这一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需要能量,小分子合成大分子
• 2 异化作用
–生物体内的旧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物质, 这一过程成为异化作用。 –释放能量,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
第二节 线粒体氧化体系
• 一 线粒体膜结构
• 参与生物氧化的各种酶类如脱氢酶、电 子传递体系、偶联磷酸化酶类等都分布 在线粒体内膜和嵴上。
第五章 能量代谢与生物能 的利用
• 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 能量主要有两个来源: • 光能(太阳能):光合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 用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植 物和某些藻类) • 化学能:异养生物或非光合组织通过生物氧 化作用将有机物质(主要是各种光合作用产物) 氧化分解,使存储的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ATP直接用于需要能量的各 种生命活动。
生理学能量代谢
给外界较冷物质的一种散热形式。
影响因素:1、温度差;
2、机体有效辐射面积;
• 传导(conduction) 概念: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
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1、温度差; 2、物体的导热性; 3、接触面积
铁、衣物、脂肪、南极海豹、油脂、冰。
• 对流(convection) 概念:通过气体或液体来交换热量
高持续至下次月经开始, 与性激素(孕激素)分泌有关。
•
3、年龄:儿童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较低,应加强对
新生儿和早产儿的护理;
•
4、肌肉活动:测体温时应保持安静,防止小儿哭闹。
4.8km的长跑,体温可升至40~41℃;
•
5、其它: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等的
变化均可影响体温。
临床测定体温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各有哪些注意事项?
的产热量为:
303÷1.5=201.8 kJ/h
•
20y男子正常BMR为157.8kJ/m2·h,故此人超出正常数
44.0/157.8×100%=27.8%, 即+27.8%
测定BMR的意义
• 1.允许误差范围:±10%~±15%,无论
较高或较低,都不属病态,超过20%,考虑病态; • 2.是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辅助方法,甲
• 非蛋白呼吸商:糖和脂肪氧化的CO2产量和
耗氧量的比值。
•
总CO2产量-蛋白质氧化的CO2产量
• NPRQ=
•
总O2耗量-蛋白质氧化的O2耗量
•
•
蛋白质中16%的N完全随尿排出, 1克尿N相当于
6.25克蛋白质。
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热价(0.707~1.00)
非蛋白呼吸商 糖耗氧% 脂肪耗氧% 氧热价(kJ /L)
运动生理学---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PPT课件
三大能源系统及供能特点
磷酸原系统 (ATP-CP)
乳酸系统
无氧代谢
无氧代谢
有氧系统 有氧代谢
十分迅速
迅速
慢
化学能源:CP
食物能源:糖原
食物能源:糖原、 脂肪、蛋白质
ATP生成很少 肌肉存贮量少 高功率、短时间
ATP生成有限 乳酸致肌肉疲劳
用于1.~3分钟
ATP生成较多
无致疲劳副产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耐力运动
31
运动过程中能源物质的动员
氮平衡:一天食物中摄取蛋白质的含氮量与当 天排泄物中的含氮量平衡
正氮平衡:儿童、孕妇、病后恢复、运动锻炼 过程中,蛋白质摄取量大于排泄量
负氮平衡:衰老、饥饿、营养不良、消耗性疾 病时,蛋白质摄取量小于排泄量
.
23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
氨基酸 合成代谢
组成蛋白质
分解代谢
血浆蛋白
丙酮酸 + NH3
尿素
性的需要; 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与吸收; 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
道粘膜。
.
10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各部位的消化
口腔:主要是咀嚼和少量唾液淀粉酶消化糖 类,分解成麦芽糖;
胃:机械和化学消化,胃液含盐酸,呈酸性, Ph值在0.9-1.5,胃蛋白酶。食物在胃中的 排空速度,糖类>蛋白质>脂肪。
溶液(35-40%),服用量为40-50克 长时间运动中饮用低浓度饮料,每次15-20克 一般补充人工合成的低聚糖(2-10个G)
.
19
(二)脂肪代谢
脂肪在体内的作用 含能量最多,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构成细胞 贮存体内:能量储备,保护器官、减少摩擦、
第五章 能量代谢
(2)非蛋白代谢: 耗氧量= 400L-71.25L=328.75L CO2产量= 340L-57L =283L NPRQ=283L÷328.75L=0.86
间接测热法测算某人24h能量代谢值 (3)根据NPRQ氧热价计算:由表6-2知氧热价20.40KJ/L 非蛋白代谢产热量=328.75L×20.40KJ/L=6706.5KJ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四、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下(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 眠良好,无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h,室温20~25℃, 体温正常)的能量代谢 1.基础代谢率BMR 一般都以单位表面积(b.s.A)来衡量BMR 体表面积(m2)= 0.0061×h(cm)+0.0128×b.w.(Kg)-0.1529 某受试者,男性,20岁,在基础状态下,1h耗氧量 15L,测得体表面积1.5m2,故其BMR为: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50%以上热能 维持体温 不足50%自由能载荷于ATP分子中,经过转化与利用, 最终转变成热能。
(一)产热过程
1.主要产热器官
肝脏 代谢最旺盛,产热量最大
骨骼肌 总重量占b.w.40%,具有巨大的产热潜力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2.机体的产热形式 战栗产热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包含数量不定的特殊动力效应的能量,还有用于生 产能量和可能用于调节体温的能量,故与BMR有较 小差异。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四、基础代谢
3.标准代谢 变温动物没有热中性区,代谢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在某种环境温度下,禁食、安静状态的代谢。 它是变温动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最低能量需要, 通常用耗氧率表示,单位 mL O2/(Kg.h) 热中性区对动物能量代谢没有明显影响的环境温度范 围。
能量代谢(生理学第七版)PPT课件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是葡萄糖氧化分解 的一种方式,其代谢产物对维持 细胞内还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能量代谢的重要性
01
02
03
维持生命活动
能量代谢是维持生物体正 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没有 能量代谢,生物体的各项 生理功能将无法进行。
生长发育
能量代谢为生物体的生长 发育提供必要的能量,通 过合成代谢过程合成细胞 和组织所需的物质。
详细描述
肥胖症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内分泌、炎症和肠道微生物等多种因素。肥胖症患者通常存在能 量代谢异常,如脂肪分解减少、脂肪酸氧化降低、葡萄糖利用降低等。肥胖症可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 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糖尿病
总结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 导致血糖升高。
ATP
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用于各种 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
生物电
某些细胞在兴奋过程中能够产生生 物电,传递信息。
03
能量代谢的调节
激素对能量代谢的调节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 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
平。
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升高血糖水平。
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升高血糖水平;同时促 进脂肪分解,提供能量。
生物体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有 机物,通过氧化分解或合成代谢过程 释放出所含的化学能。
能量代谢的分类
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 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有机 物彻底氧化分解(通常以分解葡 萄糖为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释放能量。
无氧代谢
无氧代谢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 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有机物不 彻底地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出所
H05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 ③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 • ④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
化道粘膜。例如,胃的粘液具有较高的粘滞 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
(3)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简述
• 口腔内消化 • 胃内消化 • 小肠内消化 • 大肠内消化
口腔内消化:
热量。 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 糖:17.17KJ 脂肪:38.94KJ 蛋白质的生物热价为17.99KJ,而物理热价为 23.43KJ。 • 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 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糖:2lKJ 脂肪:19.7KJ 蛋白质:18.8KJ。
2.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1) 糖 酵 解
糖酵解与乳酸生成
乳酸的清除(引自: A.W.S.Watson,1995)
(2) 有 氧 氧 化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
3.运动与补糖
• (1)补糖时间与补糖量
• 目前一般认为,运动前3-4小时补糖可以增加运动 开始时肌糖原的贮量。运动前5分钟内或运动开始 时补糖效果较理想。一方面,糖从胃排空→小肠吸 收→血液转运→刺激胰岛素分泌释放,需要一定的 时间;另一方面,可引起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的迅 速释放,从而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使血糖水平升高; 同时还可以减少运动时肌糖原的消耗。
• 应当注意的是,在比赛前一小时左右不要补糖,以 免因胰岛素效应反而使血糖降低。
• 进行一次性长时间耐力运动时,以补充高糖类 食物作为促力手段,需在运动前3天或更早些 时间临时食用。在长时间运动中,如马拉松比 赛,可以通过设立途中饮料站适量补糖。运动 后补糖将有利于糖原的恢复。耐力运动员在激 烈比赛或大负荷量训练期,膳食中糖类总量应 与其每日能量消耗的70%,有利于糖原的恢复。
能量代谢
谢谢观看
Brychta R, Wohlers E, Moon J, et al. Energy expenditure: measurement of human metabolism.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gazine, IEEE, 2010, 29(1): 42-47.
Human Energy Requirements: Report of a Joint FAO/WHO/UNU Expert Consultation : Rome, 1724 October 2001.
Zhang, K., Sun, M., Werner, P., Kovera, A. J., Albu, J., Pi-Sunyer, F. X., & Boozer, ping metabolic rate in relation to body mass index and body compo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2002, 26(3): 376-383.
能量代谢的测量方法有很多,比如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双标水法、心率检测法、运动传感器法、自我 报告法等。
直接测热法的原理是将受试者置于密闭的舱室内,用舱内管道中流动的水来吸收受试者机体所散发的热量, 并根据流过的水量以及温度差,来测出水所吸收的热量,以此来确定机体单位时间向外界散发的总热量,此总热 量即为能量代谢率。此方法被认为是金标准,测量精确并且受试者可以进行自由活动,但由于设备复杂、造价昂 贵以及操作繁琐,很少使用。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ED EMP HMP 途径 途径 途径 [H] [H] TCA 循环
[H]
[H]
[H]
[H]
H2O(或有机、无机还原物) [H] ADP ATP
[H]
CO2 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及其与递氢、受氢的联系
1.EMP途径(Embden-Meyerhof-Parnas pathway)
• EMP途径(Embden-Meyerhof-Parnas pathway)又称糖酵解途 径(glycolysis)或己糖二磷酸途径,是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 的代谢过程。 • 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葡萄糖
UDP-半乳糖 UDP-葡萄糖
半乳糖-1-磷酸 UDP-半乳糖
ATP ADP
G-1-P G-6-P
ATP ADP
甘露糖-6-磷酸
EMP途径
ATP ADP
果糖-6-磷酸
• 以葡萄糖作为生物氧化的典型底物,在生物氧化的脱氢阶段中,可通 过四条途径完成其脱氢反应,并伴随还原态[H]和能量的产生。
脱氢 C6H12O6 递氢 受氢
3.ED途径(Entner-Doudoroff pathway)
• ED途径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KDPG)途径。 • ED途径最早由 N .Entner 和 M .Doudoroff 两人(1952 年)在 Pseudomonas saccharophila(嗜糖假单胞菌)中发现,接着许多学 者证明它广泛在细菌中存在。 • 这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 EMP 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 为微生物所特有(革兰氏阴性菌中分布较广)
葡萄糖三条降解途径在不同微生物中的分布
菌名 酿酒酵母 产朊假丝酵母 灰色链霉菌 产黄青霉 大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EMP(%) 88 66~81 97 77 72 — HMP(%) 12 19~34 3 23 28 29 ED(%) — — — — — 71
运动生理学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物质代谢: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
能量代谢: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与利用。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小分子营养物质经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将糖类、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颗粒。
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食物热价:物理热价、生物热价氧热价: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量与所消耗的O2量之比。
代谢当量:运动时耗氧量与安静时耗氧量的比值。
糖酵解(无氧代谢):不需氧、产生乳酸,供能速率快、产生能量少(只为有氧氧化的5%)有氧氧化:需氧、彻底分解,供能速率较慢、产生能量较多。
被动脱水: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气温、运动强度及运动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程度不同的水分丢失。
主动脱水:为了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赛前采用人工手段,如使用利尿剂等,人为地造成机体脱水。
复水:为改善和缓解脱水状况所采服习:人体对高温或低温环境所产生的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生理过程,称为对气候的服习。
辐射散热: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体表传向周围环境。
传导散热:热量一点点地从体表传递给与他直接接触的物体(如水和其他人)。
对流散热:热量在机体与体表周围的空气之间的传递。
凉爽的微风会引起体表周围空气的流动并导致体热散失。
蒸发散热:体热随体表水分蒸发而散失。
正常情况下,每日通过皮肤和肺脏散失的液体量大约为600ml。
二问答题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① 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比骨骼肌低;② 消化道平滑肌在体外适宜环境内,仍能保持良好的节律性运动;③ 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以维持消化道的形状和位置,并使消化道管腔保持一定的基础压力,产生平滑肌的收缩活动;④ 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较大的伸展性,从而使消化道能够容纳几倍于自己原初体积的食物;⑤ 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
6第五章-代谢
2
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9/16/2019
在代谢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或光合作 用)产生ATP形式的化学能。 这些能量用于:1、 合成代谢 ;2、微生物的运 动和运输; 3 、热和光 无论是分解代谢还是合成代谢,代谢途径都是由 一系列连续的酶反应构成的,前一部反应的产物 是后续反应的底物。
27
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9/16/2019
28
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9/16/2019
29
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9/16/2019
四条途径总反应式的比较
EMP途径的总反应式为:
C6H12O6+2NAD++2ADP+2Pi 2CH3COCOOH+2NADH+2H++2ATP+2H2O
HMP途径的总反应式为:
关键反应:KDPG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 关 键 酶:KDPG醛缩酶; 特 点:反应步骤简单;产能效率低。 三条途径相连:EMP、HMP、TCA
25
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9/16/2019
ED途径的特点
四步反应获丙酮酸:
从葡萄糖获丙酮酸仅需四步。2分子丙酮酸的来历不同,其一由 KDPG直接裂解形成;另一则由3-磷酸甘油醛经EMP途径转化而来。
4
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9/16/2019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耗能反应,因此,能量代谢是一切生物代谢 的核心问题。
能量代谢的中心任务,是生物体如何把外界环境中的多种形式的 最初能源转换成对一切生命活动都能使用的通用能源------ATP。 这就是产能代谢。
有机物
化能异养微生物
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总结
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细胞代谢(1)概念: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的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特点:一般都需要酶催化,在水环境中进行,反应条件温和,一般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和储存。
(3)地位: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对细胞代谢的理解(1)!(2)(3)从性质上看,细胞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与此同时伴随着相应的能量变化。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而能量是物质运输的动力。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伴而生,相互依存。
(4)从方向上看,细胞代谢包括同时进行、对立统一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相互依存,同化过程中有物质的分解、能量的释放,异化过程中有物质的合成、能量的储存。
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的进行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而同化作用进行所需的能量又靠异化作用来提供。
(5)从实质上看,细胞代谢是生物体活细胞内所进行的有序的连锁的化学反应。
应特别注意只有活细胞内进行的化学反应才是有序的,死细胞内虽然也进行着化学反应,但是无序的,所以不属于细胞代谢的范畴。
(6)从意义上看,细胞代谢的过程完成了细胞成分的更新,而细胞成分的更新正是生化反应造成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变的结果。
在细胞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既进行新旧细胞的更替,又进行细胞内化学成分的更新,最终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
酶的作用原理(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途径,其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4)酶在代谢中仅起到催化作用,本身化学性质和质量均不发生变化。
酶在进行催化作用时,首先与底物(即反应物)结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中间产物再分解成酶和产物,因此可反复起催化作用。
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合成原料—氨基酸核糖核苷酸合成场所核糖体细胞核(真核生物)实验验证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反应待测酶液+吡罗红染液是否呈现红色对照组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反应已知RNA溶液+吡罗红染液出现红色生理功能}具有生物催化作用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1)(2)凡是活细胞都可产生酶(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等除外),只有内分泌细胞才可产生激素,所以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但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第五章 能量代谢
第二节 饲料能量在机体内的转化
粪能 总能 消化能 尿能
甲烷能
代谢能
热增耗 维持净能
动物总 产热
净能 生产净能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
一 、总能(gross energy,GE)
1、概念:
又称为燃烧热,是饲料中有机物质完 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能,主要为碳水化合 物、粗蛋白和粗脂肪能量的总和。
一 、总能(gross energy,GE)
RN:家禽每日沉积的氮量
三 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
6.影响饲料代谢能的因素 ⑴ 动物因素 动物种类、品种、性别、年龄、生理状态(妊 娠、泌乳、疾病等)、生产类型和水平方面的差别。 ⑵饲料因素 饲料种类、饲料加工处理以及饲粮的组成等方 面的差异。如:蛋白质水平、AA平衡,碳水化合物 的组成和含量等。饲料酸化与酶处理。
tdnx2tdnx2225x4225可消化粗蛋白可消化粗蛋白或或kgkgx2可消化粗脂肪可消化粗脂肪或或kgkgx3可消化粗纤维可消化粗纤维或或kgkgx4可消化无氮浸出物可消化无氮浸出物或或kgkg能量价值的相对单位体系能量价值的相对单位体系22淀粉价体系淀粉价体系已知已知1kg1kg淀粉在阉公牛体内沉积淀粉在阉公牛体内沉积248g248g脂肪相脂肪相当于当于9858mj2356kcal9858mj2356kcal净能将其他饲料沉积脂净能将其他饲料沉积脂肪的数量或沉积的净能与淀粉比较即可得出其他肪的数量或沉积的净能与淀粉比较即可得出其他饲料与淀粉的等价量简称淀粉价饲料与淀粉的等价量简称淀粉价
尿能取决于蛋白质的高低和AA平衡。 ※ 测定不同动物尿中含N量,就能测出尿能 猪: 尿素 UE = 28M M为尿素氮含量 禽: 尿酸 UE = 34MO UE = 31M MO为尿酸氮含量 M为尿素氮含量 反刍动物:尿素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 例如,各种淀粉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糖化 酶等)可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
多糖 单糖 丙酮酸 H2O、CO2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
蛋白质
蛋白酶
短肽
肽酶
氨基酸
R CH COOH
NH2
R CH COOH 脱羧作用
NH2
脱氨作用
(三)脂肪类物质的分解
• 一般情况下,微生物首先利用环境中容易利用的 营养物质(结构简单、分子量小的);当环境中 只有脂肪类物质时,微生物才分解利用脂肪来生 长和获取能量。
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 从无机物的氧化获得能量,以无机物为电子供体。
• 一般也能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合成细胞物质。
1. 氨的氧化
• NH3、亚硝酸(NO2-)等无机氮化物可以被某些 化能自养细菌用作能源。 • 亚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并获得能量
• 硝化细菌:将亚硝酸氧化为硝酸并获得能量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耗能反应,因此,能 量代谢是一切生物代谢的核心问题。 能量代谢的中心任务,是生物体如何把外界环境中的 多种形式的最初能源转换成对一切生命活动都能使用 的通用能源----ATP。这就是产能代谢。
有机物 最初 能源
化能异养微生物 化能自养微生物 光能微生物
还原态无机物
通用能源 (ATP)
• 结果判断和表示方法
变红 +
―不变色”
-
4. 吲哚试验
5.VP试验
• 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葡胨水)
• 试剂:VP试剂(VP甲液和VP乙液)
• 原理: 葡萄糖 丙酮酸 乙酰甲基甲醇
碱 性
O2
红色化合物 • 结果判断和表示方法: 培养基颜色变红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顺序严格的系列反应 由酶催化,条件温和
大部分为ATP 高
生物氧化的过程
脱氢(或电子) 递氢(或电子) 受氢(或电子) 三阶段
生物氧化的功能: 产能(ATP)
产还原力【H】 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生物氧化的类型
呼吸 无氧呼吸 发酵
(一)、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
1、糖酵解途径
(Embden-Meyerhof-Parnas pathway,简称EMP途径)
ED途径的特点是:
①具有一特征性反应——葡萄糖经转化为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后,裂解成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3-磷 酸甘油醛再经EMP途径转化成为丙酮酸。结果是1分子葡 萄糖产生2分子丙酮酸,1分子ATP。
②存在一特征性酶——KDPG醛缩酶;
③其终产物2分子丙酮酸的来历不同,即一个由KDPG裂解 而来,另一由EMP途径转化而来;
(4)氨基酸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
• —种氨基酸作底物脱氢(即氢供体),而以另 一种氨基酸作氢受体而实现生物氧化产能 的独特发酵类型,称为Stickland反应。每 分子氨基酸仅产1个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 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
发酵的类型
• (1)由EMP途径中丙酮酸出发的发酵 丙酮酸是EMP途径的关键产物,由它出发,
在不同微生物中可进入不同发酵途径。 如:酿酒酵母:同型酒精发酵;
德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干 酪乳杆菌:同型乳酸发酵。 利用:工业发酵手段生产代谢产物。鉴定菌 种。
(2)通过HMP途径的发酵——异型乳酸发酵
高中生物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代谢 5.1 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北师大版必修1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理解ATP在能量代谢中的应用。
一二三
一、ATP的生理功能 在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氧化分 解释放出来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外,剩余的能量 首先要转移到ATP中,然后再通过ATP的水解,将能量释放出来供给 各种生命活动。因此,ATP(三磷酸腺苷)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C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二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 【例2】 下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A代表腺苷,方框中的结构代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b、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D.酶1和酶2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两者作用 于同一种底物
A.肌糖原
B.磷酸肌酸
C.葡萄糖
D.ATP
解析:虽然四种物质都能为骨骼肌提供能量,但只有ATP能直接为其
提供能量。
答案:D
12345
2下列对人体细胞内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各项生命活动所需ATP主要来自呼吸作用 B.ATP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C.ATP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D.细胞内储有大量的ATP,以供生命活动需要 解析:人体细胞内的ATP,主要是通过细胞呼吸方式生成的。ATP含 有两个高能磷酸键,且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生物体的各 项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但人体内的ATP储量很少。 答案:A
答案:C
题型一 题型二
反思领悟走出 ATP 的理解误区
误区
正确观点
南开大学微生物-第五章_代谢
3、微生物无氧条件下发酵产能与发酵产物
乙醇
乳酸
EMP
HM
Glc
2ATP+2Pyr
ED
PK
加氢源
氨基酸 蛋白质 核苷酸 核酸 维生素等
Calvin循环、还原性TCA循环 断裂TCA循环、EMP、HMP等
第三节 微生物特有的代谢
一、微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在常温常压下由生物固氮酶催化,将大气中 的N2还原为NH3 的生化过程。
+
固氮酶
N2 + NAD(P)H+ ATP
NH3 + NAD(P)H + ADP + Pi
蓝细菌有两个光合系统 光合系统1环式光合磷酸化产ATP 光合系统1和2进行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产生ATP 、 NAD(P)H 光合系统2进行水光解释放氧。
5、嗜盐菌紫膜的光合磷酸化产生ATP
紫膜中视紫红质蛋白辅基视黄醛分子光诱导顺、反式变化
(膜外) H+
顺式 X=N+
Pro
反式 X=N+--Pro
X=N
丙酸 甲酸、乙酸、乳酸 丁二酸 丙酮、丁醇
酿酒酵母 乳酸细菌 丙酸杆菌
E.coli 产气肠杆菌 丙-丁酸菌
Ⅰ型发酵:Glc EMP 丙酮酸 脱羧 乙醛 H+ e-
乙醇+2ATP
Ⅱ型发酵:Glc
难溶黄化羟基乙醛
丙酮酸 乙醛·亚硫酸氢钠 P-二羟丙酮 脱磷 甘油+2ATP
H+ e-
Ⅲ型发酵:Glc
丙酮酸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2.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特性:专一性、高效性、多样性③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值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
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二、ATP(三磷酸腺苷)◎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
1.结构简式 A — P ~ P ~ P2.ATP与ADP的转化◎ ATP ADP + Pi + 能量(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酶不相同)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分为:1.有氧呼吸:⑴概念: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⑵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主要场所线粒体)2O + 能量特别是人和高等动植物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能量散失ATP CO 2H 2O 酶[H]O 2H 2O酶散失ATP 能量②③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大多数植物、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高等动物、乳酸菌、高.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②人在剧烈运动时.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细胞则以无氧呼吸的方式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释放出一定能量.满足人体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增耗 = 采食动物产热量 - 绝食动物产热量 发酵热:发酵热是消化道微生物发酵所产生 的热,由体表散失。反刍动物发酵产热量 可占总能的5—10% 。
四 净能(net energy,NE)
三大营养物质的燃烧热
有机物 碳水化合物 脂肪 C H O N 其它 燃烧(kJ/kg) 0 0 17.50 39.54
44 6
50 0
77 12 11 0
蛋白质
52 7
22 16 3
23.64
二 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DE)
1. 定义: 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 与粪能之差。
四 净能(net energy,NE)
1. 定义 能够真正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 品的能量,即饲料代谢能扣除饲料在体内 的热增耗后剩余的那部分能量。
NE = ME – HI – HF =GE - DE - UE -Eg – HI – HF
净能=代谢能—(体增热+发酵热)
四 净能(net energy,NE)
3. 产生热增耗的原因:
⑴ 消化过程产热,消化道运动产热。 ⑵ 营养物质的代谢做功产热。 ⑶ 营养物质代谢增加了相关器官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热量。 ⑷ 肾脏排泄做功产生热量。 ⑸ 有时也将饲料在胃肠道发酵产热归入HI。
四 净能(net energy,NE)
4. 影响热增耗大小的因素 ⑴ 动物种类: 主要体现在反刍动物和单胃动物的区别。 ⑵ 养分组成: A、不同的营养素热增耗不同:蛋白质热增耗最高,脂 肪最低,碳水化合物居中。 B、饲料中的CF和饲料形状(消化产热和VFA比例) C、饲料缺乏某些矿物元素或维生素时,热增耗增加。 ⑶ 饲养水平: 当动物饲养水平增加时,动物用于消化吸收的能量增 加,同时,体内营养物质代谢也增强。
动物能值需要的表示体系
动物的能量需要和饲料的能量营养价值常 用有效能来表示。
从消化代谢来看,不同层次的有效能包括 消化能、代谢能、净能、维持净能、生产 净能。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对不同的动 物采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
动物能值需要的表示体系
1 消化能体系 消化是养分利用的第一步,粪能常是饲 料能损失的最大部分,尿能通常较低,故消化 能可用来表示大多数动物的能量需要,且相 对于代谢能和净能,消化能测定较容易。
目前,世界各国的猪营养需要多采用消 化能体系。
动物能值需要的表示体系
1 消化能体系 一般情况下,消化能只考虑粪能损失,未考 虑气体能、热增耗损失,因而,不如代谢能 和净能准确。
用消化能评定动物尤其是反刍动物对饲料的
利用时,与含粗纤维低、易消化的饲料(如 籽实)相比,消化能体系往往过高估计高粗 纤维饲料(如干草、秸秆)的有效能。
三 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
5. 氮校正代谢能(MEn) 为比较不同饲料的代谢能值,消除氮沉积量对ME值的 影响,根据氮沉积量对代谢能进行校正,使其成为氮沉积 为零时的ME。 TME受体内N沉积的影响 氮校正代谢能:根据体内氮沉积进行校正后的 代谢能,主要 用于家禽。 校正公式: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 = AME - RN*34.39 氮校正真代谢能(TMEn)= TME - RN*34.39
6.生产净能(NEp) 指饲料能量用于沉积到产品中的部分,也包 括用于劳役做功的部分。 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增重净能、产蛋 净能,产奶净能,产肉净能,产毛净能等。
四 净能(net energy,NE)
7、影响净能的因素
(1)动物种类 (2)饲料类型 (3)影响HI和ME的因素 (4)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动物的热调节来影响 饲料能量的利用效率。
三 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
反刍动物
通用公式: 甲烷(KJ/100Kg饲料总能)= 1.30 + 0.1120 –
L(2.37 - 0.050 D)
D:维持饲养水平时能量消化率百分数
L:饲养水平为维持水平时的倍数
三 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
FmE:代谢粪能
表观消化能(ADE)(TDE)真消化能
TDE反映饲料的值比ADE准确,但测定困难
二 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DE)
6.影响消化能的因素
⑴ 总能 影响不大
消化能(Kcal /Kg)= 总能 - 粪能/进食量(DM)
⑵ 粪能பைடு நூலகம்
损失最大的部分
消化率取决于饲料中的粗纤维(CF)含量 DE(MJ/Kg)=17.15 - 0.41CF CF:粗纤维含量
第五章
能量代谢
目的要求
1、了解能量的来源和衡量 2、重点掌握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3、掌握各种能值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4、饲料能量水平在饲养实践中的意义
内 容
第一节 能量的来源与衡量 第二节 饲料能量在机体内的转化
第三节 饲粮能量水平在饲养实践中的意义
第一节 能量的来源与衡量
一、能量来源
猪
代谢能 = 总能 -(粪能 + 尿能)=DE - UE
三 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
4.表观代谢能(AME)和真代谢能
表观消化能(AME)= 总能(GE)-粪能(FE)尿能(UE) - 气体能(Eg) 真代谢能(TME)= 总能-(粪能-代谢粪能)(尿能-内源尿能)-气能 即TME = GE-(FE - FmE)-(UE - UeE)- Eg UeE:内源尿能,也称内源氮,来自于体内蛋白质动 员分解的产物。
第二节 饲料能量在机体内的转化
粪能 总能 消化能 尿能
甲烷能
代谢能
热增耗 维持净能
动物总 产热
净能 生产净能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
一 、总能(gross energy,GE)
1、概念:
又称为燃烧热,是饲料中有机物质完 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能,主要为碳水化合 物、粗蛋白和粗脂肪能量的总和。
一 、总能(gross energy,GE)
三 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
1.定义
即食入的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UE)及消化 道气体的能量(Eg)后,剩余的能量,也就是饲 料中能为动物体所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的能量。 ME = DE - (UE+ Eg) = GE - FE - UE – Eg
2.气体能(Eg) 消化道发酵产生气体所含能量。(主要针对 反刍动物甲烷(CH4)的损失) 甲烷能占总能 3%-10%。
动物能值需要的表示体系
动物能值需要的表示体系
3 净能体系 净能体系比较复杂,因为任何一种饲料用于动 物生产的目的不同,其净能值不同; 常将不同的生产净能换算为相同的净能,如将 用于维持、生长的净能换算为产奶净能,换算 过程中存在较大误差; 此外,净能的测定难度大,费工费时。 生产上常采用消化能和代谢能来推算净能。 目前,反刍动物的能量需要主要用净能体系来 表示。
消化能(DE)=总能(GE)- 粪能(FE) 按上式计算的消化能为表观消化能(ADE)
2. 粪能(FE): 粪中所含的能量(不能消化的养分随粪便 排出)。
二 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DE)
3. 粪能的来源
未消化的饲料
粪能 内源性物质
内源性物质所含的能量
称为代谢粪能(FmE)
绵羊 甲烷(g)=2 .14x+ 9.80
x为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的百分数
牛 甲烷(g)= 4.012 x + 17.68
x为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的百分数
三 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
3.尿能(UE)
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参与机体代谢,其中饲料蛋白质和 代谢机体蛋白质不能充分被氧化,以含氮化合物的形式排 出,这些由尿中排出物质中的能量被称为尿能。
RN:家禽每日沉积的氮量
三 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
6.影响饲料代谢能的因素 ⑴ 动物因素 动物种类、品种、性别、年龄、生理状态(妊 娠、泌乳、疾病等)、生产类型和水平方面的差别。 ⑵饲料因素 饲料种类、饲料加工处理以及饲粮的组成等方 面的差异。如:蛋白质水平、AA平衡,碳水化合物 的组成和含量等。饲料酸化与酶处理。
消化酶等 消化道脱落组织 消化道微生物及代谢产 物
FE中扣除FmE后计算的
消化能称真消化能(TDE)
二 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DE)
4. 表观消化能 = 总能-粪能,即: ADE = GE – FE
5. 真消化能 = 总能 -(粪能 - 内源物质所含的能量) 即: TDE = GE -(FE - FmE)
二 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DE)
6.影响消化能的因素 ⑶ 动物种类 反刍动物 饲喂粗饲料 粪能占总能的40%-50% 饲喂精饲料 马 猪 粪能占总能的30% 粪能占总能的40% 粪能占总能的20%
哺乳动物(其它)
粪能占总能的比例 10%
家禽因粪尿难分开,一般不测定禽类的消化能
2. 纯养分能量高低取决于分子中的C、H含量, 分子中C和H含量越高,O越低,则能量越 高。
3. 饲料的能量高低取决于三大有机物的比例 与含量
含脂肪高的饲料含能高:花生、豆饼 骨粉含有机物低,能量低
一 、总能(gross energy,GE)
4、总能在机体内不能完全被利用。它的大小不能确 切反映饲料的营养价值,只能作为区别其它能量指 标的一个起点。 5.能值的测定 纯养分和饲料的能值常用氧弹式热量计 (bomb calorimeter)测定。 有机物在体内氧化时,以脂肪的产热量最高, 约为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的2.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