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观点。

2. 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论证和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儒家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体现,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会独立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 生僻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例子,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4.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4.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4.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1. 熟悉《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 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文章。

4.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对比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对《季氏将伐颛臾》进行简要复述。

2. 请学生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3.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苏教版高一必修的《季氏将伐颛臾》,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明确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色彩,理解作者借助“季氏将伐颛臾”来反映“聚族而攻室”之乱的社会道德危机,并且具备对古汉语的理解能力。

同时,此教学设计还可借此机会激励学生投入到汉语学习中,进一步挖掘语言之美,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文化修养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以《季氏将伐颛臾》作为主题的文学课。

教学内容将有三个重点:1、文本研读2、情感体验3、语言学习三、教学目标1、掌握文本基本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

2、通过阅读和讨论,形成对社会道德危机和家族礼法的理解。

3、能够感同身受,达到情感体验,感悟爱情的奉献与感人之处。

4、通过本文的词汇、句式解析,在加深对汉语语言之美的感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针对学生的背景知识进行铺垫,引入(2)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2、文本阅读(1)导读(2)非批判性理解(3)讨论分析文本中表达的思想(4)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美3、感同身受之情感体验(1)观看影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同身受(2)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4、语言学习(1)讲解关键词语(2)研读句型并进行语法分析5、作业布置给予一个简单的任务让学生回忆本节课上的内容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2、案例讲解3、互动教学4、小组讨论5、课堂表演六、教学工具1、图书2、黑板或白板及粉笔或笔3、多媒体设备4、录像或幻灯片七、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难度适中,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文本基本意思和作者意图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达到了预期目标。

但是在课程的组织和设计上,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文本内在的信息,获得更多更深层次的有关文化、思想与情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领会了汉语语言之美。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课文主要内容和情节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理解人物的心理。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整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积累。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读;3. 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的概括。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理解;2. 文中比喻、典故等的解读;3. 对文章深层含义和启示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季氏将伐颛臾》,了解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等;3. 教学道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章节,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子可以查阅注释或向老师提问;(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进行解读;(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场景,体会人物情感;(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启示的理解和体会。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文导入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帮助学生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处理类似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季氏”、“颛臾”、“伐”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句子分析:分析文中的关键句子,解释其意义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讲解法:通过讲解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文朗读:评估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 词汇和句子练习: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程度。

3.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历史背景介绍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原因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历史背景讲解:介绍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 课文内容回顾:回顾课文内容,使学生对颛臾与季氏的纷争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颛臾与季氏纷争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历史背景知识测试:通过测试题,评估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

2.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三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2. 课文内容回顾:回顾课文,使学生对角色扮演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角色扮演法:通过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一、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课时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二、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思维的逻辑性(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人物、事件等;(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学会将文言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的把握;(3)将文章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2)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3)解读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场景;(2)结合现实生活,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总结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查阅工具书进行学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学习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语言是学习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三、教学策略1.朗读涵泳2.辨词积累3.语感品析4.活动感悟四、教学流程1.导入《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2.基础的厘清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3.任务型朗读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5.穿插孔门轶事(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说明】将孔子及其学生的轶事作一次穿插,能让学生明确和孔子在谈论“伐”这个话题的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孔子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孔子的还存在着这样的落差,可见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困难、逼仄的境地结合孔子具体的生平事迹,对孔子形象进行补充介绍,能够让孔子走下圣坛,让学生可以接住伟大人物的思想之臂。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

2.分析文本中的论证方法,学习立论和驳论技巧。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学习立论和驳论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孔子的文章?2.学生回答:《论语》《孔子游春》等。

二、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季康子打算攻打颛臾的看法。

2.学生回答:季康子攻打颛臾是不义的,不符合孔子的“仁爱”思想。

四、分析论证方法1.提问:请大家找出孔子反驳季康子的主要论证方法。

2.学生回答:孔子采用了举例论证、引证论证等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请大家谈谈孔子是如何反驳季康子的?2.学生回答:孔子运用了举例论证、引证论证等方法。

二、深入分析1.提问:请大家从文章中找出表现孔子思想的语句。

2.学生回答:“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等。

三、课堂讨论1.提问:请大家谈谈如何将孔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学生回答:我们要关爱他人,忠诚守信,遵守道德规范等。

2.拓展:请大家课下搜集关于孔子的其他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搜集关于孔子的其他故事,准备下节课分享。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内容,分析孔子反驳季康子的论证方法,把握孔子的思想观点,并学会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弟子中,谁以直率敢言著称吗?”2.学生回答:“子路!”3.“对,子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1教学目的: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

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 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辩论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思想的力量,理解孔子对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关注;(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2)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这反映了孔子的哪种思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做好笔记;(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对比其他儒家经典文章,探讨《季氏将伐颛臾》的独特之处;(2)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当今社会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整理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3. 课后拓展: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教学拓展环节的表现,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分析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使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第二章: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2.1 季氏的崛起让学生了解季氏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权力,以及季氏的崛起过程。

2.2 颛臾的威胁让学生了解颛臾对季氏的威胁,以及颛臾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章:季氏将伐颛臾的过程3.1 季氏的决策让学生了解季氏决定伐颛臾的原因和动机,以及季氏的决策过程。

3.2 季氏的军事行动让学生了解季氏的军事行动,包括兵力部署、战斗过程等。

第四章:季氏将伐颛臾的结果4.1 颛臾的抵抗让学生了解颛臾对季氏的抵抗,以及颛臾的战术和策略。

4.2 季氏的胜利让学生了解季氏最终战胜颛臾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季氏在胜利后的行动。

5.2 反思与讨论让学生思考季氏将伐颛臾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以及这个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六章: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政治6.1 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包括诸侯国、贵族、平民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6.2 诸侯国的权力斗争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这种斗争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七章:颛臾的历史与文化意义7.1 颛臾的历史地位让学生了解颛臾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以及颛臾与季氏之间的关系。

7.2 颛臾的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颛臾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包括颛臾的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第八章:战争与和平的思想探讨8.1 战争的意义让学生探讨战争的意义,包括战争对国家、民族、个人等方面的影响。

8.2 和平的价值让学生了解和平的价值,包括和平对国家、民族、个人等方面的意义。

第九章:案例分析与应用9.1 季氏将伐颛臾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案例进行分析,了解案例中的战略、战术等要素。

9.2 案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案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借鉴。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质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难点:1. 对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探讨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第六至十段,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颛臾的历史背景,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和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

(3)颛臾的历史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和特殊句式。

(2)对颛臾和季氏将伐颛臾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颛臾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课文文本。

2. 辅助材料:注释、工具书、相关的历史资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和相关的视觉材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发现课文中的知识点和难点。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

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

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

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

”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老师范读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和句读。

(范读后)请同学们认读下列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颛zhuān臾yú冉rǎn有社稷jì虎兕sì费bì(古音异读)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有人建议听磁带范读,我以为那样疏远了学生跟范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老师范读来得亲切。

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听老师范读,达成朗读标准中的前两条,第三条标准高于前两条,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完成。

三一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得连贯顺畅。

2指名朗读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字音、听句读,听是否连贯顺畅。

四二读课文1同坐互动,读一节翻译一节,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进行翻译。

同坐互为读者和听众,圈画出解决不了的字词。

2字句质疑有没有不理解的字句呢?请大家提出来。

教会学生质疑,告知学生要质疑的字句是不能理解的以及比较重要的字句。

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均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促进生生互动;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点拨。

学生可能提出的主要问题有:①“无乃而是过与”如何理解?“无乃而是过与”“且尔言过矣”两句中的“过”意思是否相同?“无乃而是过与”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三句中的“是”意思是否一样?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这两句分别是什么句式?③“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④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⑤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了。

老师可以补充讲一下另外三个词语“疾、止、见”,并且由本课联系到以前所学的句子,如“寡人无疾”“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3指名翻译指名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文字,提醒学生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修改订正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4总结整理请同学们整理出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整理后交流、补充。

五三读课文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达到文言文朗读的第三条标准——读出感情。

2评议同学朗读的情况,体会孔子的感情。

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准确把握孔子和冉有的情感:①冉有、季路向孔子禀告了一则怎样的消息?(“有事于颛臾”)两位弟子的神情态度如何?该怎样读?②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为什么反对攻伐?(明确:冉有赞成,孔子反对。

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

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③冉有找到了怎样的托词?孔子引用谁的话、用了那些比喻来反驳冉有的?此时孔子的语气如何?(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了盲人的比喻,用了看管猛兽、看护宝物的比喻进行反驳,孔子的语气应该更严厉。

)④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

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

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这些原则。

最后,指出季氏之忧的实质,“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

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

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有力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3在理清师徒对季氏伐颛臾不同态度、不同情感的基础上,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4齐读全文,要求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读出孔子、冉有的不同情感。

5分析孔子的辩驳艺术孔子先责备,认为不能伐:为先王封国(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再批驳,提出应阻伐:引用周任的话,指出作为家臣应该“在其位,谋其政”,尽到臣子的职责,不能尸位素餐;再用比喻,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

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

这层比喻义,揭露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

同时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

出现“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

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学生的严厉批评。

最后是斥责,反对伐:对内——“均、安、和”,对外——“修文德”,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冉有的做法违背了以上原则,孔子大加斥责,体现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六背诵课文1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孔子辩驳艺术的领会,尝试背诵课文。

2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3交流背诵方法。

总结:背诵课文,方法很多。

如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

”朱熹采用的是朗读背诵法,这对不少同学也是适用的;除此,还有意义背诵法,即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这样的背诵既可避免死记硬背,又能使背诵的内容长时间不忘;还有书写背诵法,有人读十遍、百遍都不能将一篇文章背下,可书写一到两遍却能背住,就可采用这一方法。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位同学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七总结拓展1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强调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根源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2拓展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的难点。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译文]①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②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这两句告诉我们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武力征伐。

即孔子的“仁”这一思想。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仁”?八再读质疑1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字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难,那是浅层次的,如果能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那就是真正在思考、在探索了,请同学们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

同学们可能提出如下问题:冉有、季路为什么要把季氏要伐颛臾的消息告诉孔子?两位弟子有没有接受孔子的批评,有没有阻止季氏的攻伐行为?孔子的以德服人的治国主张如今是否适用?他的均贫富思想跟我们提倡的共产主义思想本质上是否一致?2师生探究,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明确必须批判地吸收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们不能不患寡,不能满足于“和”,在创造和谐社会,还应该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生活水平,使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九布置作业1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实话孔子》,丰富对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认识。

2看电影《孔子》,进一步了解冉有、季路的思想及其个性特征,同时了解颜回、子贡等人,感受孔子的师者风范。

【教学总结】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我以“孔子动怒的原因”这样一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从而找到正确答案,那就是:其一,孔子治国的理念是“礼义教化”,他曾为此而周游列国,身体力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二,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以及季氏伐附庸小国颛臾,是非常不满的;其三,孔子对冉有、季路既否认对季氏伐颛臾的赞同“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又为其侵犯行为寻找借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的两面派行为表示愤怒。

一句话:孔子面对这种理念受阻,季氏无道,弟子不争气的状况必然要大动肝火。

通过这一问题的研讨,学生不但深入了解了课文,而且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是学生。

这是我在课后的最大感悟。

因此,我在充分听取学生反馈意见之后,对照课前定下的三个标准——扎实(文字)、清晰(文章)、到位(文化),对本堂课进行了反思总结。

首先是文字落实不够扎实。

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大意,但对具体字词等文言知识点的理解就显得较为吃力,这反映在句段翻译的不流畅上。

显然,我在文字的落实上做的还不够。

我想,或许可以从四方面弥补:一是课前就提供参考译文,二是在文章梳理中强调字词落实,三是课后习题的巩固练习,四是加强朗读和背诵。

其次是文章解读清晰明了。

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认为文章梳理的清晰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从关键句“求!无乃尔是过与”入手带动对全文的理解,问题的层层推进催化思维的运动,同时,整堂课都由一条主线贯穿——孔子为什么态度如此强硬地反对季康子攻打颛臾?或许,这可以成为文言文文章梳理的一个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