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词鉴赏方法一.世界观与方法论【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知识网络1.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范题精讲【例1】(2004年辽宁、广东大综合,1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解析:本题是以古诗文作为试题载体考查有关知识,反映了高考试题材料多样化的特点。
解答此类题目一要要求学生对古诗文原意作出准确的理解,并从中找出其反映的问题或原理;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将选项与古诗文联系起来,从而确定选项的取舍。
这体现了对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的能力要求。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体现了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则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
因而,两种观点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分歧。
C符合题意,故选C。
A、B、D均不符合题意,不应入选。
答案:C【例2】(2004年广东、广西,19)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解析:“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是讲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辩证法道理,几个选项中只有D项是与题干包含同一哲理。
答案:D【例3】(2004年广东、广西,23)两广自古产荔枝,荔枝营养丰富,清甜可口,但进食过多则易患“荔枝病”。
这说明( )A.对荔枝的营养价值要一分为二地看待B.要注意适度原则C.美食都有潜在的危险性D.为防微杜渐,应尽量少食荔枝解析:此题从材料来讲,其主旨是荔枝营养丰富,好吃,但不能多吃,关键在进食过多易患“荔枝病”,从哲学上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
正确答案是B。
A、C、D均不符合命题意图,故不选。
答案:B●试题详解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训练(九)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A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试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二年级上册(必修)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三节事物发展的趋势
二年级上册(必修)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三节事物发展的趋势测试题 2019.91,有人把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统统归结为偶然的外部机遇,而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则指出:“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简要说明。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孟子幼时,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就曾三次搬家,择邻而居。
谈谈你对孟母行为的认识。
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的贸易壁垒时我国的影响日益减弱,但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新的障碍,特别是我国农产品所受的影响更大。
对此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在绿色壁垒面前,我国农产品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提高抗各种风险的能力迫在眉睫,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先练好“内功”上。
只有尽快实现农产品生产质量、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抓好农产品的质量建设,才能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真正变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
(1)我国农产品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
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哲理?(2)提高抗各种风险的能力迫在眉睫,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先练好“内功”上。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指( )。
A.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发展的原因C.事物发展的趋势D.事物发展的途径5,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内因和外因的统一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6,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内容B.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状态D.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7,下列对新事物和旧事物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任何新事物一开始就比旧事物强大B.任何新事物都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C.有些新事物不一定能战胜旧事物D.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8,当今世界,腐败现象遍及全球,反腐败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共同课题。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教学目的: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教学重点3、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联系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促使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含义: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
事物的发展是在种种外部条件的作用影响下,促使其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断彼此消长,从而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实现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外因是必要条件。
内因是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也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外因是条件: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注意:A、外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对事物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B、外因不可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C、尽管外因的作用有时很大,但仍然是第二位的。
3、方法论: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反对割裂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具体说:要高度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这种变化可能是渐进的、平稳的,也可能是突然的、剧烈的。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变化,都是事物发展不可或缺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事物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其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变化的原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内部因素事物发展的内部因素是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如生物体的发育,物质的化学反应和社会制度的演化等,都与其自身属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这些内部因素会影响事物的生命周期和速度,甚至决定着其生死存亡。
外部因素事物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例如气候、自然灾害、地形等等;社会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
外部因素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也可以使其遭受挫折、失去生命力。
相互作用因素相互作用因素是指事物之间相互的影响,包括积极的互补作用和消极的竞争作用。
在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中,事物经常发生性质的变化和数量的增减,形成了复杂的事物体系和格局。
事物变化的表现事物变化经常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长和减少这是事物变化最基本的表现之一。
具体表现为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一个种群的大小、一个企业的营收盈利等等。
转变和变异转变和变异是指事物发生属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外一种形态,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包括生物体的突变、企业的转型等等。
交替和周期性事物之间存在周期性的变化,比如季节变化、经济波动等等。
而交替变化则是指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交替出现,比如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演替、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演化等等。
事物变化对于人类的影响事物的变化对于人类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还给人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例子:科技进步事物的变化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这些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也让人类能够更加舒适、便利地生活。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邱宏桂
一、事物发展的原因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运用
1.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乂要重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事物发展的状态
1.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①坚持适度的原则;②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③重视量的积累。
二年级上册(必修)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
二年级上册(必修)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测试题 2019.91,国家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只要各方面及时总结,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就一定能成为保障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措施。
这表明( )。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D.主要矛盾对事物韵发展起决定作用2,近年来,中美首脑多次会晤,就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全球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但美国政府在台湾等问题上经常制造麻烦,始终未停止对台军售,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反对。
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说明( )。
①当前世界格局朝着两极化方向发展②中美之间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不同利益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进行的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司马迁的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有所成就B.逆境毕竟是外因,如果能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即主观能动性,就能做出通常情况下做不出的成绩C.外因有时起决定作用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2004年1月,美国“双胞胎”火星车一“勇气号”和“机遇号”相继成功登陆火星。
科学家运用火星车发回的岩石标本照片等材料,可以深入探寻火星是否存在水源,确定火星生物是否出现过,揭示火星历史上的气候特征,把对火星的认识引向更深的领域。
这表明( )。
①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②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扩展加深③认识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5,简要分析事物发展的源泉、状态、途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第四单元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最佳选择题[题例1] 下列看法, 符合辩证法的有A.和谐就是美和善B.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也C.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D.在纯粹的光明中, 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 什么也看不见此题命题简单。
但要破译两大难点, 一是对题肢准确理解, 二是注意题干有关“符合辩证法”的规定性。
分析该题关键在于运用好比较和分析方法, 将题肢的内容和辩证法的①观点对照和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有承认矛盾, 且主张用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这些观点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而具有客观性, 不是主观臆造的。
题肢的D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 对立统一,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辩证法的一个观点, 应选。
A项的说法不符合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美和丑、善和恶相对立存在的,和谐不一定就是美和善。
B项讲的是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观点, 不属辩证法。
C项讲的是亦彼、彼亦是, 就是说是即彼、彼即是, 根本不是矛盾或联系的观点, 所以A.B.C项都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 不应选。
[题例2] “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弟自勉联蕴涵的哲学道理A.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破译思路]破解此题的最大难点在于读懂题干内客, 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
如果对题目不理解, 或理解有偏差, 就难以作出正确回答。
项羽破釜沉舟使秦军大败,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 其原因有自身的原因, 又有敌方原因, 也有其它条件的作用,但自勉联中强调的是“有志者”和“苦心人”, 突出个人自身的努力, 从哲学上讲, 强调的应是内因的作用, 故应选D项。
A项强调内外因作用的共同性, B项和C项强调内外因的不同性,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题干的意思, 但均与题干强调的中心意思不一致, 不是最佳选项, 故A.B.C不选。
高三政治《专题13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三政治《专题13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教案新人教版(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同周围的事物相互作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才能发展。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作用再大也还是条件的作用)。
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因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因此,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这里直接说明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进一步肯定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绝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一方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外部条件中,既有对个人成长有利的因素,也有对个人成长不利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发挥有利因素对我们成长的促进作用,以便早日成才,又要尽量抵制、削弱不利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把内因和外因正确结合起来,促进自己的成长,需要我们正确对待机遇和辩证地对待自己所处的现实条件。
[上课]-辩证法6、事物发展的原因
唯物辩证法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一节 事物发展的原因【考点概括】1、内因和外因 AB2、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ABC【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着的双方既 又 ,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 。
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 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 矛盾。
二、内因和外因1、含义内因:事物的 矛盾。
外因:事物的 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1)事物的发展是 的结果。
(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 。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决定着事物的 和发展 。
(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 。
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 或 的作用。
(4)外因通过 起作用。
(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内因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要求:坚持 和 相结合的观点。
(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 和外因。
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个人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 。
②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对个人的成长作用重大。
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把内外因结合起来,促进自己成长,需要我们正确对待 ,辩证对待自己所处的现实条件。
(2)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坚持 和扩大 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我们要以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为指导,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以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三、解疑释难:1、内、外因的关系是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充分理解内、外因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
内因是指一个确定的事物或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
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
正确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正确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作者:梅其蕉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8年第02期“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内容,是哲学学习中的一个重点。
那么,如何把握这一重点内容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发展的实质及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弄清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含义及原因。
(1)事物发展前进性,即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这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因为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这里应该注意:第一个原因是最根本的。
正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显示其生命力和优越性,在社会领域里才会最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二个原因表明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吸取”、“发扬”表明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抛弃”、“增添”反映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区别,表明了事物的发展。
第三个原因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事物发展曲折性,即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这是因为: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这里应该注意:第一,在新旧事物的斗争中,新事物不一定占优势。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1.世界观: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2.世界观: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永不停止地变化,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坚持适度原则。
要不矢时机地促成飞跃。
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新事物为什么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它的成长壮大一般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为什么?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有小到大、有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3.世界观: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支持新事物的发展。
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4.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方法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是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政治复习之唯物辩证法(考情分析+知识整合)
专题二唯物辩证法考情分析唯物辩证法是哲学思想的精华,其内容丰富,原理较多,因此是每年高考的“重头戏”,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时政热点,提高原理的应用能力。
结合近几年高考情况,本专题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有: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重点考查内容分为:一个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两个总特征――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发展观的三要素――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四点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一、2008年高考题在本课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一)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1.从取材看,有名言、俗语,也有当前重大社会生活热点(如“南方雪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选材广泛,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2.从考查知识点分布看,联系的普遮性和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考查频率较高,冷考点有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创造性思维、联系的含义等。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可以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状态趋势:
1.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的技术可以改变生产方式、提高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经济因素:经济的繁荣或衰退可以对事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企业投资,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经济下滑则可能导致经济活动减少,投资下降,影响事物的发展。
3. 社会需求:社会的需求和需求的变化也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需求提高,相关产业即刻开展,例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
4. 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事物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环境污染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推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可以促进新的农业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等。
5. 政策和法律: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也对事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政策可能促进特定领域的发展,例如税收优惠和补贴。
而其他政策可能会限制或阻碍某些行业的发展,例如环保限制与监管。
总而言之,事物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并且可以相互影
响,从而推动事物向一定的状态趋势发展。
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分析
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
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1.知识方面识记:内因、外因、量变、质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形而上学与辨证法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2.能力方面通过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通过运用实例说明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运用所学观点说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运用能力。
3.觉悟方面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热点与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全面素质。
如主观努力和外部环境的问题,把握适度原则问题,远大理想与埋头苦干的关系问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与曲折问题,深化改革问题,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问题,有步骤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的问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等。
通过教学,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所提高,达到理论上弄懂,情感上信服,行动上愿用、会用。
教学重点(1)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3)前进性和曲拆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l)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2)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
课时安排本课共6课时。
第一课时复习提问 (1)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2)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变化发展的? (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复习旧知识,使学生初步把握二、三、四课理论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教育和教学目标:(一)知识素质要求1、基本概念识记:内因、外因、量变、质变2、基本原理:理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最根本的分歧。
运用:(1)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能力素质要求1、通过基本原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即“懂”和“信”。
2、通过方法论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通过《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及本课小结的教学,培养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素质要求1、对学生进行个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的教育。
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包括顺境与逆境、机遇、适度原则、远大理想与埋头苦干、前进与曲折等。
2、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遇到的问题的教育。
正确对待深化改革、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内因与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2)在个人成长中,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3)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做起。
(5)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2、难点:(1)在个人成长中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2)事物构成成分在排列结构和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坚持适度原则。
(4)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5)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三、教学时间:七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通过学习二、三课,我们知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最佳选择题
[ 题例1] 下列看法, 符合辩证法的有
A. 和谐就是美和善
B.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也
C. 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D. 在纯粹的光明中, 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 什么也看不见
此题命题简单。
但要破译两大难点, 一是对题肢准确理解, 二是注意题干有关“符合辩证法”的规定性。
分析该题关键在于运用好比较和分析方法, 将题肢的内容和辩证法的①
观点对照和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有承认矛盾, 且主张用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这些观点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而具有客观性, 不是主观臆造的。
题肢的D 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 对立统一,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辩证法的一个观点, 应选。
A 项的说法不符合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美和丑、善和恶相对立存在的,和谐不一定就是美和善。
B项讲的是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观点,不属辩证法。
C项讲的
是亦彼、彼亦是, 就是说是即彼、彼即是, 根本不是矛盾或联系的观点, 所以A.B.C 项都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不应选。
[ 题例2]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
千越甲可吞吴。
”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弟自勉联蕴涵的哲学道理
A.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破译思路]
破解此题的最大难点在于读懂题干内客, 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
如果对题目不理解, 或理解有偏差, 就难以作出正确回答。
项羽破釜沉舟使秦军大败,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 其原因有自身的原因, 又有敌方原因, 也有其它条件的作用, 但自勉联中强调的是“有志者”和“苦心人” , 突出个人自身的努力, 从哲学上讲,强调的应是内因的作用,故应选D项。
A项强调内外因作用的共同性,B项和C项强调内外因的不同性,它们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题干的意思,但均与题干强调的中心
意思不一致,不是最佳选项,故A.B.C 不选。
[ 题例3] 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A. 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 的规定性。
服从自然就是指我们的想法和做法要服从客观的自然规律, 体现了唯物论;命令自然又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
因此,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自然及其规律是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的,体现了辩证法。
A项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故应选A项。
B项的动与静关系主要体现辩证法思想,C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外因的巨大作用,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体现唯物论思想,它们均不符合题中规定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 的规定性,所以, B.C.D 项不应选。
(二)辨析题
[ 题例1]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可以概括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分歧。
[ 破译思路]
该题属正误混杂型试题。
要答好该题关键在于:其一,正确理解题目中的两句古文的含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强调“变”即发展观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不变”即静止的观点。
其二,要注意题目中“概括”的意思,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仅归纳为“发展与静止的观点” 的对立是片面的。
其三,要从理论上明确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除了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外, 还包括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 答案要点]
(1)、这个概括不全面,它只概括了发展的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2)、二者的分歧还包括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 题例2] 有人认为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如孟子幼时, 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 就曾三次搬家, 择邻而居。
[ 破译思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事物的发展和过程,它告诉我们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性和绝对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有一定的道理。
但如果因此而得出结论,近朱者必然赤,近墨者必然黑,将朱与赤,墨与黑看成必然的因果联系,则是具有片面性和绝对化。
因为它片面强调外部因素,否认了内部因素,从而也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
因是根据,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因素;外因是条件,因必然
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外
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进朱者未必赤,进墨者未必
黑,关键在内因。
[ 答案要点]
这种看法注意到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但夸大了这种作用,并使之绝对化,从而否定了人们的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说明,近朱者可能赤,也可能不赤;近墨者黑,也可能不黑,关键在于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