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练习
《人口社会学(1)1152》18春在线作业2-0001.5EA9F1

《人口社会学(1)1152》18春在线作业2-0001
五分位法是用来测量()。
A:收入
B:职业声望
C:社会声望
D:贫困人口
答案:A
()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A:人口的婚姻结构
B:人口的空间结构
C:人口的性别结构
D:人口的年龄结构
答案:C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口过程的是()。
A:生育过程
B:衰老过程
C:死亡过程
D:迁移过程
答案:B
在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中,提出了两种减少人口的途径,其中,通过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的抑制力量成为()。
A:积极抑制
B:预防性抑制
C:道德抑制
D:补充抑制
答案:B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育意愿的是()。
A:生育目的
B:生育数量的看法
C:生育成本的预算
D:有关子女的看法
答案:C
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属于()。
A:生育制度。
人口社会学Ⅰ第二次作业答案

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养老服 务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
服务质量和水平
推广智慧养老:利用信息技 术手段,提高养老服务的便
捷性和智能化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和完善养老 保险制度,确保 老年人的基本生 活保障。
推进医疗保险制 度改革,提高医 疗保障水平。
完善社会救助体 系,加强对困难 老年人的救助力 度。
发展养老服务业, 提高老年人的生 活质量。
发展老龄产业
定义:老龄产业是为满足老年人口需求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行业总称
重要性: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老龄产业的发展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 重要意义
策略与措施:政府应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提高产 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发展趋势:老龄产业将呈现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不 同老年人群体的需求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生育观念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单人户和无子女户比例 上升,对传统家庭观念和社会养老模式带来挑战。
未来人口迁移与流动发展趋势与挑战
城市化进程加 速,人口向城 市聚集,带来 城市人口膨胀 和住房压力等
问题。
乡村人口流入 城市,使得城 市人口结构更 加复杂,需要 加强城市基础 设施建设和公 共服务配套。
村人口减少。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 的地区往往吸引 更多的人口流入, 因为这些地区提 供了更多的就业 机会和生活便利。
政策因素:政府 的政策对人口分 布有着重要的影 响,例如计划生 育政策、城市化 政策和移民政策
等。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的变化, 如气候变化、自 然灾害等,也会 影响人口的分布。
实验法: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探究人口社会学现象 及其规律。
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人口社会学现象及其变化,了解其特征和规律。
四川大学《人口社会学(1)1152》20春在线作业1.doc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贫困的一种的是()。
A.绝对贫困B.相对贫困C.主观贫困D.客观贫困【参考答案】: D2.()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的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反映了该地区的总体死亡水平。
A.死因死亡率B.婴儿死亡率C.标准化死亡率D.粗死亡率【参考答案】: D3.()反映一个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
A.家庭模式B.家庭结构C.家庭规模D.家庭生命周期【参考答案】: C4.1798年,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奠定了人口理论的基础。
A.《人口原理》B.《法》C.《神学大全》D.《国富论》【参考答案】: A5.()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A.人口的婚姻结构B.人口的空间结构C.人口的性别结构D.人口的年龄结构【参考答案】: C6.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属于()。
A.生育制度B.生育规范C.生育的物质设备D.生育意愿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口过程的是()。
A.生育过程B.衰老过程C.死亡过程D.迁移过程【参考答案】: B8.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破损家庭D.联合家庭【参考答案】: B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的特点的是()。
A.行为主体是群众B.实施了广泛的社会动员C.由于人口压力大和行政手段的操作方法,导致了某些地方计划生育干部和群众关系紧张D.从单纯的政府控制向经济手段控制转变【参考答案】: A10.五分位法是用来测量()。
A.收入B.职业声望C.社会声望D.贫困人口【参考答案】: A11.()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的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反映了该地区的总体死亡水平。
A.死因死亡率B.婴儿死亡率C.标准化死亡率D.粗死亡率【参考答案】: D12.从全球范围看,贫困人口具有明显的()特征。
Get格雅《人口社会学》复习题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人口社会学复习题一.填空题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主观贫困。
已婚妇女比、避孕、人工流产和产后不育期。
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
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三个命题和两个抑制。
人口的自然结构。
8.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新经济社会学理论。
9.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是指生育率。
10.1957年,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提出了?新人口论?。
人口普查。
12.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解决人口过剩的两种抑制是“积极性抑制〞和“预防性抑制〞。
13.“两种生产〞的原理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来的。
梁启超。
中间变量理论。
平均预期寿命。
17.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
18.从空间角度看,城市化过程的开展路径分为扩张型城市化理论和全球化的城市化理论。
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21年。
·杜蒙特认为分析人口变化有三种途径:社会学方法、变迁的方法、文化的方法。
死亡率控制的多育生育模式。
泽林斯基提出来的。
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6个阶段。
“逆城市化〞阶段。
25.根据人口政策的实施目标,人口政策可分为内部人口政策和外部人口政策两种。
26.1961年,邓肯提出了人口、社会组织、环境和技术模式。
观念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三个方面加以考查。
28.亚里斯多德首次把人口与政治的关系提到了治国的高度。
长表〔10%〕和短表〔90%〕。
文化适应。
基尼系数、工资报酬水平法和五分位法。
增加人口来到达国家经济和军事的富强。
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国际贫困线标准或收入比例法、贫困发生率。
反响理论、后物质主义理论和环境意识的精英理论。
二.名词解释婴儿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以千分数表示。
人口社会学考试题

人口社会学考试题1. 介绍人口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300字左右)人口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口统计学、人口构成、人口变动以及人口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分析人群特征、行为和互动,揭示人口变动和人口影响社会现象的机制和规律。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增长与人口减少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人口因素对社会经济、健康、教育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00字左右)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增加,城市的人口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发展和进步。
其次,人口迁移带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供给,推动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优化和调整。
此外,人口迁移还通过消费和住房需求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人口流动带来了更多的购买力,推动了商业和零售业的繁荣,带动了顾客需求的增长。
同时,人口迁移还带动了住房市场的需求,激发了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升了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的活力。
然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人口迁移导致了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引发了城市问题和社会不平等。
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交通拥堵、房地产泡沫、社会犯罪率上升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此外,人口迁移还导致了丧失原始生产力、城乡劳动力失衡和社会关系的断裂。
综上所述,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促进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又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研究和管理人口迁移过程中,需要注意平衡各方利益,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以实现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400字左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养老压力。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需要提供养老服务、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这对社会负担产生了巨大压力。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人口社会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中国生育模式转变的特点。
2.简述当代中国婚姻结构的特征。
3.简述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
4.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简述中国出生人口质量干预的途径。
二、论述题(共20分)6.什么是死亡模式,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死亡模式演变的过程。
三、分析题(共30分)7.资料:搜狐网站载,轰轰烈烈的“春运”目前已经结束。
据开始时预测,这次为期40天的春运旅客运量将达到16.6亿人次;若以往返折合8.4亿人次,就相当予全国三分之二的人都挟裹进去,出门打了个来回。
而在民工、学生、探亲、旅游“四大潮”中,以民工潮最大。
1月31日广州两大火车站的到达客流约33万人,其中南下淘金的民工占了总客流的95%以上。
2月2日消息:据广东省劳动厅掌握的资料,从1月27日至30日,从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进入广东的共有317万人,其中外地民工就占了300万人,占95%以上;“数十万新民工和超过300万的返程民工给广东省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2月5日,“火车南下抵穗的人数跌至23.2万,比节后春运最高峰减少了近一半”;“广州东站到达客流7.2万人次,南下广州的民工人数充其量只有5万多。
”这还占到了80%以上。
请根据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民工潮算是人口迁移吗?(4分)(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3)农民进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试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缓解春运民工潮高峰压力的看法。
(20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筒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答;无论从人口生育率变化的历史过程和趋势,还是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生育模式转变过程具有显著的特征。
(2分)(1)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分)。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口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口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人口社会学》题库及答案一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中国生育模式转变的特点。
2.简述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
3.简述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主要表现。
4.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5.简述中国传统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二、论述题(共20分)6.请结合实际,论述中国人口发展的深远意义。
三、分析题(共30分)7.资料:有研究称,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人口的死因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动。
1980年是改革开放之初,传染病和肺结核的构成比仍位列前十位,以后逐年降低,经过10多年,在城市退出了前十位,又经过几年,在农村也退出了前十位。
这一时期,人口死亡的主要死因是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和损伤及中毒这些慢性非传染疾病,表现为这些疾病的死因构成比的变动,在死因顺位上也有所变动。
请根据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分析人口死因梅成的意义是什么?(2分)(2)简要说明我国人口死因构成转变的原因。
(8分)(3)结合实际谈谈政府在提高人口健康水平方面可以有哪些直接或间接的措施?(20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筒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答:(1)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5分)(2)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5分)(3)中国的生育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2.5分)(4)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也为中国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2.5分)以上要点每条得1.5分,简单阐述才可以得到满分2.5分。
2.答: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基本特征,既是人口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反映。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口社会学》期末试题及答案2(试卷号:2676)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口社会学》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676)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和联系。
答:联系: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两个方面,都是指人口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或社会范围内的移动。
(2分)区别:人口迁移的界定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考虑。
(1)从时间上来看迁移者在迁入地的居住必须超过一定的时间后才算做迁移。
(2)从空间上来看,一般认为跨社区改变定居点并居住达到一定时间的人口移动过程即为人口迁移。
(4分)相对于人口迁移,从狭义上讲,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范围内非定居性的移动。
人口流动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一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常住地;二是跨越一定的地域空间;三是在流入地的居住是暂时性的;四是在移动过程中有往返的意愿或行为。
(4分)2.简述性别结构的影响因素。
答:对一个社会的人口状况来说,性别结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口婚姻和生育状况的基本因素,对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以及包括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人口结构指标均有直接关系。
(2分)(1)人口过程因素。
(2分)(2)文化因素。
(2分)(3)经济因素。
(2分)(4)政治和制度因素。
(2分)以上要点每条得1分,简要说明或举例可得满分。
3.举例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答:(1)我国人口老龄化首先是结构问题,总量问题也不容忽视。
(3分)(2)老年人社会保障面临巨大压力。
(3分)(3)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资源问题。
一是劳动力平均年龄大幅度提高。
二是中老年劳动力成为主体。
(4分)以上要点每条得2分,简单举例说明可得满分。
4.简述中国人口发展的深远意义。
答:中国人口增长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分)(1)人口增长方向性的转变使中国人口摆脱了历史上在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盲目增长和收缩的历史循环,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并逐步向零增长接近,为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口社会学》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676)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口社会学》2022-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676)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要说明人口社会学研究方法。
答: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3分)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四种:(1)人口普查。
(3分)(2)人口抽样调查。
(3分)(3)人口统计分析。
(3分)(4)人口预测。
(3分)以上要点每条得1分,正确陈述得满分。
2.简述性别结构的影响因素。
答:对一个社会的人口状况来说,性别结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口婚姻和生育状况的基本因素,对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以及包括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人口结构指标均有直接关系。
(3分)(1)人口过程因素。
(3分)(2)文化因素。
(3分)(3)经济因素。
(3分)(4)政治和制度因素。
(3分)以上要点每条得1分,简单陈述得2分。
3.简述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答:家庭生命周期有着明显的阶段性。
一般按照家庭发生的主要事件和妇女年龄划分为六个阶段:(1)新家庭产生阶段。
从夫妇结婚之日起,到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前。
从初婚到初育这段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到整个生育期和生育量。
(2分)(2)生育和抚养孩子阶段。
从第一个孩子出生起,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时止,家庭人口再生产集中在这个阶段,家庭规模最大,家庭经济负担最重,可以计算妇女终身生育率和生育间隔。
(3分)(3)孩子陆续就业、结婚阶段。
这段时间长短取决于妇女生最后一个孩子时的年龄,或生第一个孩子与生第二个孩子之间的间隔。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家庭劳动力最多,经济收入大,但是随着已婚孩子成立新家,原有家庭人口开始减少。
(3分)(4)家庭开始收缩阶段。
父母与最后一个孩子共同生活时期,它取决于最后一个孩子结婚离家的时间。
在西方现代家庭中,这段时间很短,在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中,并不存在这一阶段。
(3分)(5)空巢阶段。
父母单独居住生活。
人口社会学(409020)

一、判断题1.()出生率作为最常使用的指标,一般以20‰为分界线,高于该指标为高出生率,低于该指标则为低出生率。
A、正确B、错误答案:错误2.()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六个阶段。
A、正确B、错误答案:正确3.()1790年英国率先开始了真正覆盖全国并定期进行的人口普查,被公认为揭开了现代人口普查的序幕。
A、正确B、错误答案:错误4.()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主要是由于统计失误造成的。
A、正确B、错误答案:错误5.()高死亡率模式其分年龄死亡率曲线图分布表现为一条极不对称的J型。
A、正确B、错误答案:正确6.()目前发达国家普遍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0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
A、正确B、错误答案:错误7.()可再生的资源总量不会减少。
A、正确B、错误答案:错误8.()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或主宰,可以在自然界中任意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资。
A、正确B、错误答案:错误二、 填空题三、 名词解释四、 问答题1.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由人口的___1___、___2___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态。
答案: 出生率,死亡率2.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后来者、人类是生态系统的___1___、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___2___、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___3___。
答案: 索取者,破坏者,建设者1.生殖健康答案: 一方面指安全健康的妊娠,即孕妇和即将出生的子女拥有安全生育和出生的条件。
另一方面指有计划的生育,即人们对自己生育的孩子数量、间隔、时间有能力进行有效地控制。
2.人口迁移答案: 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
3.人口再生产答案: 是新一代人口不断出生、成长和老一代人口逐渐衰老、死亡的不断重复所构成的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
4.人口政策答案: 是由政府颁布的,目的在于影响人口增减、过程、规模、结构或分布。
1.简述中国的资源问题。
人口社会学题目

名词解释1.生育率: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2.总和生育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年龄别生育率之和,是指一名妇女如果像统计年那样度过她的生育期,她一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
公式:总和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之和。
3.死亡率: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它反映了该地区人口的总体死亡水平。
正常情况下,死亡率应在6‰-35‰之间变化。
死亡率=该地该年死亡数/该地该年人均人口数*1000‰4.人口转变:是对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律性的总结。
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
5.人口老龄化: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
6.人口的性别分层: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分化,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经由各种制度力量形成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层。
社会性别分层表现为父权制的性别等级关系。
第一,性别分层是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结构;第二,性别分层表现为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等级性别关系秩序;第三;性别分层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着;第四,性别分层有时表现为有形的性别不平等,有时表现为无形的性别差异,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第五,性别分层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的觉醒。
7.城市化:从动态角度看,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从静态角度看,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比例;从结构的角度看,城市化是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人口的分布。
8.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性别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简述题1.人口社会学的基本内容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和研究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及三个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口社会学(Ⅰ)》第一次作业答案

首页 - 我的作业列表 - 《人口社会学(Ⅰ)》第一次作业答案欢迎你,周婷婷(FC312214008)你的得分:64.0完成日期:2014年03月05日 18点20分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3月13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领域,是一门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人口社会问题的学科。
( C )A. 人口学B. 人类学C. 人口社会学D. 社会学2.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可以用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参数表示,这种属性称为()( C )A. 人口的社会属性B. 人口的阶级属性C. 人口的自然属性D. 人口的动态属性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口过程的是()。
( B )A. 生育过程B. 衰老过程C. 死亡过程D. 迁移过程4.人口结构可以分为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的()。
( D )A. 性别结构B. 阶级结构C. 年龄结构D. 空间结构5.1798年,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奠定了人口理论的基础。
( A )A. 《人口原理》B. 《法》C. 《神学大全》D. 《国富论》6.在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中,提出了两种减少人口的途径,其中,通过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的抑制力量成为()。
( B )A. 积极抑制B. 预防性抑制C. 道德抑制D. 补充抑制7.1957年,现代人口思想家马寅初先生在他的著作()里面明确地把中国的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 A )A. 《新人口论》B. 《人口论》C. 《户口人丁论》D. 《生计篇》8.()是指一年内每1000名育龄妇女(15-49岁)所生育的孩子数,反映了育龄妇女的综合生育水平。
人口社会学_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人口社会学_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Everett S. Lee的迁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参考答案:推和拉的因素2.迁移效率的计算公式是:参考答案:(迁入者-迁出者)/ (迁入者+迁出者)*10003.总迁移率的计算公式为:参考答案:(迁入者+迁出者)/ 总人口 *10004.中国有超过1.4亿的流动人口,其的主要原因是参考答案:农业劳动力过剩5.美国比墨西哥的粗死亡率要高,是因为参考答案:以上都不是6.新生儿死亡率的分子是参考答案:在一年内不足28天的婴儿的死亡数7.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参考答案:所有的移民是住宅变动者,但不是所有的住宅变动者都是移民8.任何一个比率的分母应该是参考答案:可能发生该人口事件的总人口数量9.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后果包括参考答案:上述所有10.在19世纪末,移民到美国的主要是来自_______; 而在20世纪末,移民到美国的主要是来自__________。
参考答案:拉丁美洲,亚洲11.在全球范围内,接收移民最多的国家是___,输送移民最多的国家是___参考答案:美国,中国12.根据联合国所下的定义,移民是指一个人参考答案:在新的国家至少待一年13.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对迁移的定义,下列哪一项是迁移参考答案:从纽约搬到新泽西14.预期寿命是一个比粗死亡率更好的衡量死亡率的指标,因为它的计算要考虑参考答案:年龄对死亡的影响15.以下哪项最能解释为什么目前的生命表通常会低估现在出生婴儿死亡的年龄?参考答案: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可能以后比现在要低16.当预期寿命低时,_______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预期寿命高时,死亡主要是由于_______导致的参考答案: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慢性疾病17.在死亡方面最常见的性别差异是:参考答案:在所有年龄段中,女性的死亡率都低于男性18.随着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将出现:参考答案:死亡模型的矩型化19.生命表中的预期寿命参考答案:它的解释在许多方面与总和生育率类似20.目前美国导致死亡排第一位的是参考答案:癌症21.2004年左右,_____________拥有最多的艾滋病病例。
《人口社会学(Ⅰ)》第一次作业答案

首页 - 我的作业列表 - 《人口社会学(Ⅰ)》第一次作业答案欢迎你,周婷婷(FC312214008)你的得分:64.0完成日期:2014年03月05日 18点20分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3月13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领域,是一门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人口社会问题的学科。
( C )A. 人口学B. 人类学C. 人口社会学D. 社会学2.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可以用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参数表示,这种属性称为()( C )A. 人口的社会属性B. 人口的阶级属性C. 人口的自然属性D. 人口的动态属性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口过程的是()。
( B )A. 生育过程B. 衰老过程C. 死亡过程D. 迁移过程4.人口结构可以分为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的()。
( D )A. 性别结构B. 阶级结构C. 年龄结构D. 空间结构5.1798年,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奠定了人口理论的基础。
( A )A. 《人口原理》B. 《法》C. 《神学大全》D. 《国富论》6.在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中,提出了两种减少人口的途径,其中,通过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的抑制力量成为()。
( B )A. 积极抑制B. 预防性抑制C. 道德抑制D. 补充抑制7.1957年,现代人口思想家马寅初先生在他的著作()里面明确地把中国的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 A )A. 《新人口论》B. 《人口论》C. 《户口人丁论》D. 《生计篇》8.()是指一年内每1000名育龄妇女(15-49岁)所生育的孩子数,反映了育龄妇女的综合生育水平。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
2.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一一“社会学的想象力”。
3.自我感觉的贫困是指主观贫困。
4.邦加兹模型中提出的四个最有意义的变量是已婚妇女比、避孕、人工流产和产后不育期。
5.人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
6.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三个命题和两个抑制。
7.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人口的自然结构。
8.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新经济社会学理论。
9.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是指生育率。
10.1957年,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提出了《新人口论》。
11.一个国家最大的国情调研是___________ 人口普查_________ 。
12.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解决人口过剩的两种抑制是“积极性抑制”和“预防性抑制”13.“两种生产”的原理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来的。
14.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倡晚婚的人是梁启超。
15.戴维斯和布莱克提出了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理论。
16.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是指平均预期寿命。
17.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
18.从空间角度看,城市化过程的发展路径分为扩张型城市化理论和全球化的城市化理论19.中国六次人口普查的时间分别是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 年。
20.法国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阿森•杜蒙特认为分析人口变化有三种途径:社会学方法、变迁的方法、文化的方法。
21.我国传统社会的生育模式是由死亡率控制的多育生育模式。
22.第一个关于人口迁移的理论是由泽林斯基提出来的。
23.一般把家庭生民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_______ 6个阶段。
24.城市发展的第三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
《人口社会学》作业4

《人口社会学》作业4(第十—十一章)一、填空1、衡量人口质量的直接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水平和维尔维克指数;衡量人口质量的国际指标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口质量的自然条件和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口质量的核心,是人口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
3、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还应该明确人力资源与_______________、人力资源与__________________、人力资源与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与区别。
4、当代终身教育理念下,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2010年9月,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专门阐述国家人力资源现状和政策的白皮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皮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一个体系,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我国在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并更加明确地树立了由人力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6、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是一个复合概念,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口社会学》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676)

(2)能够促进广大妇女身心健康发展。
(4分)(3)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4分)(4)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4分)以上要点每条得2分,结合实际具体阐述才可以得到满分4分。
5.什么是死亡模式,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死亡模式演变的过程。
答:(1)死亡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人口死亡的类型。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死亡模式的基本指标。
(5分)(2)中国死亡模式的演变过程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人口在经历了长期传统农业社会高死亡、低预期寿命的死亡模式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5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状况决定了中国的人口死亡模式也具有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死亡模式的特征:一是人口死亡率高;二是人口预期寿命低;三是死亡率随社会政治动荡而不断波动。
(5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中国的人口死亡模式也发生了历史巨变。
死亡率由开始的高水平迅速下降,达到低死亡率模式并保持稳定。
同时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
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3.5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5分)6.什么是人口城市化?结合实际阐述我国传统人口城市化道路的特征。
答:人口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
(2分)主要特征:(1)城市化进程具有波动性。
(3分)(2)户籍制度长期影响人口城市化。
(3分)(3)城市化的政府主导作用较强。
(3分)(4)人口城市化水平长期滞后。
(3分)(5)存在“隐性城市化”现象。
(3分)(6)城市化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3分)以上要点每条1分,结合实际具体阐述得3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社会学》练习第一-至三章1、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三次浪潮:“三次人口浪潮”是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提出来的。
第一次:新石器时代,技术革命---原始农业生产取代了渔猎采集经济;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第三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革命。
2、近代人口学的产生与形成:约翰·格兰特(John Grant,1629-1674),1662年出版《依据死亡表所做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一书,最早发现了:出生婴儿中男、女婴数量大致相等,男婴和女婴的比例大致为14:13,即107.7的重要结论。
由此奠定了出生婴儿性别比的重要结论,奠定了人口理论和人口统计学基础)。
法国人阿切尔·归拉德(Achille Guilard,1799-1876):1855年《人类统计的基本要素或比较人口学》,首次提出“人口学”概念。
3、人口的二重属性及其关系。
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既定前提,社会属性是人口的本质属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口的统一体。
人口的自然属性影响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的社会属性,即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所具有的特性。
4、人口三要素、三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动。
人口三要素:数量、质量、结构。
三过程:生育过程、死亡过程、人口分布与迁移以及人口再生产。
(P5)人口变动:①自然变动。
因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增减及年龄、性别结构的变化;②迁移变动。
又称机械运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
既包括以长期改变定居地点为特征的人口迁移,又包括暂时性、往返性的人口流动;③社会变动。
指人们所属的社会集团、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
5、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思想观点。
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观点:1、两个公理。
也称为“两个假设”,即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这“两个公理”是马尔萨斯得出结论的两个基本前提。
2、两个级数。
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
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增殖之间不平衡,前者要大于后者。
3、两个抑制。
所谓两个抑制,就是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包括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
积极抑制:即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
道德抑制(也叫预防的抑制)即让人们通过各种主观努力在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即预见到未来家庭的困难,而自觉地少生孩子,降低出生率。
因此,他提出让人们禁欲、不婚、不育。
这两种抑制的重点是道德抑制。
4.三个命题:根据“两个公理”和“两个级数”,马尔萨斯推出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阻止。
第三,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和资料保持一样。
5.四点结论:第一,认为工人贫困、失业并非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而是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
第二,建立在财产公有制基础上的平等社会制度,不过是幻想,相反,财产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出自人口的自然法则产生的。
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同样受人口法则的支配,工资水平是受人口的增减而变动的。
第四,反对救济穷人,救济穷人即帮助穷人,制造穷人。
合理性与局限性:6、两种生产的内涵与特点是什么? 两种生产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两种生产相适应规律的主要内容。
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最基本,最基础的。
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即蕃衍。
关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1)在两种生产中,物质资料生产是主导方面的,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人口发展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2)以人口在生产为核心的人口发展,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有强大的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3)两种生产应当相互适应与协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在生产要适应物质资料生产。
两种生产相适应规律的主要内容:(1)作为消费者的人口总量要同社会所拥有的消费资料总量相适应,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同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相适应。
(2)作为生产者的劳动人口数量和构成,要与当时社会所拥有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相适应,劳动人口的素质(包括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等)要同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
7、中国历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
第四至五章1、生育力和生育率;出生率、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及其计算。
生育力:指一个妇女在不实行任何限制条件下一生中生育子女的能力或生殖潜力。
生育率:指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比率,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口总体中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
出生率: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育龄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同一时期总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比来表示。
总和生育率: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指的是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孩子数。
计算公式:p492、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
生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宗教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生物学因素3、生育观(生育意愿)的基本内容。
(1)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孩子;(2)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子女的理想数目;(3)关于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男孩还是女孩;(4)人们的生育时间,即什么年龄段生育最好。
4、生育曲线与死亡曲线。
(1)最早把死亡率研究视为一种社会制度现象的学者是英国人__约翰.格兰特_____ 。
(2)判断:1)高死亡率模式其曲线近似一个U型,低死亡率模式其曲线近似一个J型。
2)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率是一件事情的两个相反的方面,死亡率降低,平均预期寿命就提高。
3)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
4)人口转变首先是从出生率的降低开始的。
第五至七章1、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1)人口分布的地域性和地带性。
在地里、历史环境相似的特定区域内,人口分布具有相似的特征,反之,则有明显的差异。
(2)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3)人口分布是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它又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的基本内容,并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现象。
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6.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
核心: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推力;人口流动就是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的。
“推拉理论”认为,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可能是因为城镇有利的经济发展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农村不利的经济发展而产生。
3、何谓人口城市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贵州城市(镇)化的认识。
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基本内容:中国特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认识:第八至十一章1、人口再生产及其类型。
人口再生产的特点。
人口再生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
这就是人口再生产。
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特点:2、三种人口结构,人口年龄金字塔。
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 (P142)人口年龄金字塔: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P161)3、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及其意义。
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4、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的原因。
5、根据所学课程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论述人口变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6、人口老龄化的判断标准。
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及经济社会后果。
标准:老年人口比例;人口年龄中位数;老少比原因及后果:7、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婚姻家庭变迁趋势。
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生活的家庭(三代人的家庭)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生活一起组成的家庭。
婚姻家庭变迁趋势:(1)结婚并建立新家庭阶段;(2)生育、抚养孩子和家庭规模扩展阶段;(3)孩子陆续成人和家庭规模趋于稳定阶段;(4)孩子陆续结婚和家庭规模开始收缩阶段;(5)空巢阶段;(6)配偶先后死亡和家庭生命结束阶段。
第八至十一章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世界人口日。
提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联系的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行动纲领的《21世纪议程》(P190)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多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环境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世界人口日:每年的7月1日3、人口政策的内容。
(1)调节人口自然增长值的政策(2)人口分布与迁移的政策(3)人口质量提高的政策、国际移民政策等4、人口政策的制定依据。
理论依据:马尔萨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相适应的规律现实依据:国情(1)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现状及其社会经济。
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都是从本国的国情及其需要出发而制定的。
国情不同,制定的人口政策的内容和作用方向也不同。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素质偏低;经济较为落后,底子薄,人均收入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各种社会设施和社会福利的人均水平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
(2)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的状况与发展战略。
各种资源总量可观,但是人均水平属于世界最低行列;自然环境虽然空间较大,但是适宜于人类生存的环境相对紧张,环境的人口承裁力已接近饱和。
社会心理依据:人口政策是要在人们的生育实践中实施的。
生育实践即生育行为由生育观念支配。
生育观念是人们生育需求的反映。
生育需求即生育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社会、精神、宗族、夫妻之间的需求等因此,中国国情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制定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的人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