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社会学》练习

第一-至三章

1、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三次浪潮:“三次人口浪潮”是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提出来的。

第一次:新石器时代,技术革命---原始农业生产取代了渔猎采集经济;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

第三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革命。

2、近代人口学的产生与形成:约翰·格兰特(John Grant,1629-1674),1662年出版《依据死亡表所做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一书,最早发现了:出生婴儿中男、女婴数量大致相等,男婴和女婴的比例大致为14:13,即107.7的重要结论。由此奠定了出生婴儿性别比的重要结论,奠定了人口理论和人口统计学基础)。法国人阿切尔·归拉德(Achille Guilard,1799-1876):1855年《人类统计的基本要素或比较人口学》,首次提出“人口学”概念。

3、人口的二重属性及其关系。

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既定前提,社会属性是人口的本质属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口的统一体。人口的自然属性影响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的社会属性,即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所具有的特性。

4、人口三要素、三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动。

人口三要素:数量、质量、结构。

三过程:生育过程、死亡过程、人口分布与迁移以及人口再生产。(P5)人口变动:①自然变动。因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增减及年龄、性别结构的变化;

②迁移变动。又称机械运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既包括以长期改变定居地点为特征的人口迁移,又包括暂时性、往返性的人口流动;

③社会变动。指人们所属的社会集团、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

5、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思想观点。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观点:1、两个公理。也称为“两个假设”,即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这“两个公理”是马尔萨斯得出结论的两个基本前提。2、两个级数。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增殖之间不平衡,前者要大于后者。3、两个抑制。所谓两个抑制,就是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包括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积极抑制:即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道德抑制(也叫预防的抑制)即让人们通过各种主观努力在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即预见到未来家庭的困难,而自觉地少生孩子,降低出生率。因此,他提出让人们禁欲、不婚、不育。这两种抑制的重点是道德抑制。4.三个命题:根据“两个公理”和“两个级数”,马尔萨斯推出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阻止。第三,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和资料保持一样。5.四点结论:第一,认为工人贫困、失业并非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而是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第二,建立在财产公

有制基础上的平等社会制度,不过是幻想,相反,财产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出自人口的自然法则产生的。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同样受人口法则的支配,工资水平是受人口的增减而变动的。第四,反对救济穷人,救济穷人即帮助穷人,制造穷人。

合理性与局限性:

6、两种生产的内涵与特点是什么? 两种生产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两种生产相适应规律的主要内容。

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最基本,最基础的。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即蕃衍。

关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1)在两种生产中,物质资料生产是主导方面的,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人口发展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

(2)以人口在生产为核心的人口发展,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有强大的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

(3)两种生产应当相互适应与协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在生产要适应物质资料生产。

两种生产相适应规律的主要内容:(1)作为消费者的人口总量要同社会所拥有的消费资料总量相适应,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同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相适应。

(2)作为生产者的劳动人口数量和构成,要与当时社会所拥有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相适应,劳动人口的素质(包括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等)要同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

7、中国历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

第四至五章

1、生育力和生育率;出生率、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及其计算。

生育力:指一个妇女在不实行任何限制条件下一生中生育子女的能力或生殖潜力。

生育率:指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比率,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口总体中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

出生率: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育龄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同一时期总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比来表示。

总和生育率: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指的是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孩子数。

计算公式:p49

2、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

生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宗教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生物学因素

3、生育观(生育意愿)的基本内容。

(1)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孩子;

(2)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子女的理想数目;

(3)关于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男孩还是女孩;

(4)人们的生育时间,即什么年龄段生育最好。

4、生育曲线与死亡曲线。(1)最早把死亡率研究视为一种社会制度现象的学者是英国人__约翰.格兰特_____ 。

(2)判断:1)高死亡率模式其曲线近似一个U型,低死亡率模式其曲线近似一个J型。2)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率是一件事情的两个相反的方面,死亡率降低,平均预期寿命就提高。3)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4)人口转变首先是从出生率的降低开始的。

第五至七章

1、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1)人口分布的地域性和地带性。在地里、历史环境相似的特定区域内,人口分布具有相似的特征,反之,则有明显的差异。(2)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3)人口分布是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它又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的基本内容,并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现象。

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

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

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

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

6.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

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

核心: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推力;人口流动就是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的。“推拉理论”认为,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可能是因为城镇有利的经济发展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农村不利的经济发展而产生。

3、何谓人口城市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贵州城市(镇)化的认识。

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

基本内容:中国特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认识:

第八至十一章

1、人口再生产及其类型。人口再生产的特点。

人口再生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