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优秀11篇)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优秀11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学习诗歌素描,以写促读。
【教学重点】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素描。
【教学难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构思文章。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新课:大部分同学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诗歌嵌入文章当中去,那么你们知道诗歌还有一种利用的方式吗,那就是诗歌素描。
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灵魂,一首诗歌,就是一段经历,一首诗歌,一幅美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来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绍:素描: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
素描即改写,只是这种改写更加灵活、自由。
在记诵的基础上,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可以以诗歌内容为原型,也可以改编内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换成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投影: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菊花人生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4、《归园田居》素描练习:练习1:“园田”扩展练习:陶渊明向往的是园田生活,请你根据《归园田居》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绘一下的田园风光。
(注意:不是翻译)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透过晨雾暮霭,陶渊明与家人葛衣芒鞋,荷锄园田;在屋子周围的柳树和桃树伸展出最迷人姿态的季节里,他与友人在树下饮酒作诗畅聊至天明。
那时,炊烟从远处村落袅袅升起,雏鸟刚刚发出稚嫩的鸣叫,姿态骄傲的公鸡在树颠呼喊天明,远处农家大黄狗的嬉戏,惊醒了熟睡中的小儿……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虽清贫但宁静,虽守拙但归真。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详细教案,含设计意图及配套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归园田居(其一)》是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里的最后一篇。
《归园田居》一共五首,写了陶渊明摆脱污浊官场,在农村生活的景况和心情。
《归园田居(其一)》为第一首,把朴素的田园风光、平淡的农村生活与自己再回田园的闲适愉悦交织在一起,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2.解析:《归园田居(其一)》的重点内容要放在对诗句的理解和描述诗歌画面上,我们可以先诵读诗歌,深入了解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学会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
二、目标及解析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欣赏陶渊明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疏通诗意,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思想。
2.解析:(1)通过课前搜集陶渊明小故事和诵读划分诗句来把握诗意,欣赏陶渊明的语言。
(2)课堂中要做到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以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品味妙语佳句,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疏通诗意,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隐逸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是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质朴,学生还是能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只需稍加引导,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的。
但是,具体来理解作者的隐逸思想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多从文字与情感表达方面入手分析。
2. 教学设计思想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上指出,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是要注意反复的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课堂上以现代隐居思潮为例子,深入浅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理解作者的思想大有裨益。
四、教学条件支持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幻灯片的设计是教师课堂思路与教学环节的直观展示,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设计过程1.欣赏都市图拥挤的交通、求职的人们、繁忙的白领、雾霾弥漫的早晨2. 欣赏盈江田园图碧绿的黄草坝、清澈的凯邦亚湖、赶集归来的傣族少女、炊烟袅袅的人家欣赏完图片请同学们用四字短语分别来形容都市生活和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教案8篇

归园田居教案8篇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辅助:多媒体、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教学设想: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思考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拟打算透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到达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
)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这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
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优秀6篇)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优秀6篇)《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
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归园田居教案的写作思路。
《归园田居》教案篇一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较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章节为《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主题理解等方面。
详细内容涉及对诗句的逐句解读,对诗中描绘的自然风光、田园生活的赏析,以及对作者陶渊明归隐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字词句意,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2. 感受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领悟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3. 掌握陶渊明的归隐思想,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诗句的深入理解,尤其是诗中隐含的哲理。
2. 教学重点:把握诗中的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 逐句解读:对诗歌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诗中的典型意象为例,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哲理。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诗歌意象、意境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归隐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意象:南山、草盛豆苗稀、带月荷锄归等4. 意境:宁静、闲适、自然5. 主题:归隐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下列词语:芜、拙、茨、廛。
(2) 简述诗中的归隐思想。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田园生活的认识。
2. 答案:(1) 芜:荒地;拙:笨拙;茨:茅草;廛:里巷。
(2) 诗中的归隐思想体现在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篇1教学流程如下:一、优美语言导入出示目标二、自读释疑,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理解诗文大意2、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生1:“荫”是什么意思?师:同桌能不能解答一下?3、请学生齐读全诗,随后教师更正学生的读音【感受:自读释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读后提出问题还尊重了学生的初读感受,符合新课改精神】三、品读诗文,赏析探究:1、作者笔下的园田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各自回答2、他是如何描写园田生活的?请找出一些句子分析(教师提示:可从景物特点和手法的角度切入分析)学生讨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教师总结3、请任选一两个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生写作1分钟,学生发言随后,教师请学生闭眼,在音乐声中欣赏教师自己的作品过渡:美吗?——生:美4、这都是普通的景物,为什么这样美?生答师点:美由心生5、学生诵读、背诵描写园田的部分【本环节的问题和下一部分的问题都有这样的特点: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整个设计几乎无懈可击】三、知人论世:1、作者为何回归园田?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生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师指导诵读:那几个字可以重读?哪个词可以读得夸张一些?——生回答,诵读生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教师指导诵读,生反复读,最后背诵2、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做官?生答师点拨教师出示背景,引导学生总结,教师抒情总结【感受:本环节第二个问题于无疑处生疑,着实让听课老师在意外的同时进行了深思;而且,背景在此处出示非常恰当】四、1、学生个读全诗,教师范背全诗,学生齐背全诗2、教师抒情总结全文:……构筑理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3、学生自由读全诗,学生接力背诵全诗,最后学生齐背全诗【感受:课堂即将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时,我很担心,我怕教师最后再来一个什么延伸拓展但是,教师却以当堂背诵作为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当堂背诵作为最后一个环节,大胆而有实效据说,此设计是由高全套老师建议,真是高明巢宗祺先生说:“要理直气壮地让孩子记忆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用的东西……背诵,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接受熏陶的过程”很多诗歌实录评点中,专家几乎都批评授课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当堂背诵这一首短诗?”张老师在这个环节中舍弃花哨的东西,让学生当堂背诵,有了收获还有两点值得肯定:其一、此处的背诵有课堂中间的背诵做铺垫;其二、接力背诵的形式非常好】【感受:接着说最后一个环节,我觉得齐背、教师总结后又让学生自由读背,似乎有拖时间、等下课之嫌最好是:个读——师范背——生自由读(时间可以长一些)——生接力背——齐背——教师抒情总结8、点拨中有抢学生话头的现象,有点急要耐心地等学生说完9、给学生讨论、写作的时间太短;而且,教师在学生讨论、写作时有催学生的话语这又给人一种感觉:教师在尊重学生表象下真正惦记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当改正之,给足学生思考、讨论、写作的时间10、我特别要提的是,教师有点紧张,这一点几乎所有听课老师都能感觉到美丽的张云佳老师的发颤的声音,让人心疼我想,这也许是大赛经验缺乏的结果提个小建议:走到大赛舞台上,就要有“舍我其谁”的自信,要有“听课老师越多,我发挥越好”的“人来疯”精神】《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篇一:《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3.领会田园风光的意境(二)能力培养目标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的主旨,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学习陶渊明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2.分组讨论法3.点拨法4.自主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章《桃花源记》,还记得它的作者是谁吗?(明确: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描绘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有同学能背出来吗?(学生齐背)除了这篇文章之外我们还学过他的很多诗,如《饮酒》、《归园田居(其三)》(师生一起背诵),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再来感受一下他的田园情怀。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5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5篇)陶渊明归园田居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2、写作背景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作者介绍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
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4、题目解说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秀6篇】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优秀6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考勤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七嘴八舌)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三、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归园田居其一的教案范文优秀10篇

归园田居其一的教案范文优秀10篇教学设想篇一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
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
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篇二一、导入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
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1)为何而归?(2)归向何处?(3)归去如何?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
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
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
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
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
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
(诵读,齐读)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12篇)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12篇)《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六首。
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作者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12篇归园田居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交流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论语教学:【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二、问题导入:从这个单元开始,我就进入了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殿堂,前面我们刚学过了中国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对中国古典的诗词有所接触,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的诗歌在表现内容上可以划分了哪些种类吗?譬如说赠别友人的称之为送别诗;写边境军旅生活的称之为边塞诗;而写山水自然风光的我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你们知道我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谁吗?(学生回答:陶渊明)是的,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诗歌。
三、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有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田园诗的魅力。
3.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变化的分析。
2.难点:田园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引出《归园田居(其一)》。
2.陶渊明简介
介绍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3.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4.诗歌内容解读
(1)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重点字词。
(2)分析诗人从官场回归田园的情感变化,如喜悦、宁静等。
5.艺术特色赏析
(1)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如质朴自然、清新淡雅等。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白描、对比等。
6.主题探讨
(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如对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等。
(2)讨论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7.课堂总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和主题,强调田园诗的价值。
8.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关于田园诗艺术特色的赏析短文。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3.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4.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新设计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初中时学生就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等作品,对陶渊明及作品风格有所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这首诗的解读就会更加容易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一、导语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
这可谓是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情结”。
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三、解题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2、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B、守拙归园田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思考:(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来分析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8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详细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该诗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字词、句式和文学形象。
2. 领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境和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古代诗歌的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全班齐读《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式,讲解诗中的形象、意境和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分析诗人的心境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仿写,并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句解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 诗歌主题:田园生活的热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写一篇400字的读后感。
2. 答案示例: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自然美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如《饮酒·其五》、《杂诗·其七》等,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字词、句式解析2.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自然美的感知3.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4. 作业设计中的读后感写作指导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的字词、句式解析《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如“采菊东篱下”、“羁鸟恋旧林”等。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素养目标】1.反复诵读整首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作诗人坚守自我、不违本心的人格魅力。
3.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线索,并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山林隐士的形象一直为世人称道。
也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带来一股清澈之风,于山野田园之上,享受自然的闲适美好。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陶渊明的另外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诗人作品1.了解诗人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2.了解“田园诗”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3.了解创作背景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文的语言、意境、形象、思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陶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能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田园生活的感受,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诵读:让学生自由朗读《归园田居》其一,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如诗中的景物描绘、情感表达等。
4. 例题讲解:以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绘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其他句子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感悟。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作者:陶渊明3. 诗歌基本内容:描绘田园风光,表达归隐愿望4. 诗歌意象:菊花、南山、田园等5. 诗歌意境:宁静、淡泊、自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意象,谈谈你对作者追求的归隐生活的理解。
答案要点:抓住诗中的意象,如菊花、南山等,阐述作者向往的宁静、淡泊、自由的生活方式。
2. 作业题目:模仿《归园田居》其一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
答案示例:田园春色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蜻蜓飞舞花丛间,蝴蝶翩翩舞落香。
稻浪翻滚千层绿,麦田摇曳一片黄。
此景此情谁不爱,愿与诗仙共徜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分析《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了解了作者陶渊明对归隐生活的追求。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通过读课文《归园田居(其一)》,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庄重、华丽、婉转、奇特且深刻沉思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唐代文学特点,进一步准确地认识唐代文学和唐代文化。
2. 学生能够理解、表达和分析描述性文字和议论文体的自然语言,尤其是描述环境、描写人物和事件的英语语言。
学生将以剪报、报告或口头形式分享他们的意见和分析,并通过听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学习。
3. 学生通过本单元听、说、读、写、讨论、表达和分析等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将调查资料收集、处理和分析所学内容的能力得到提高。
4. 学生通过阅读《归园田居(其一)》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和思想,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和全优分享多种学习方式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益和自主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研究、整合和评估学习活动,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与创造的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4. 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搜集、处理、分析和评估,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技能。
情感态度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的分析和评估,对文学体裁和创作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2. 通过班级学习和小组合作活动,增强学生的自律和自主学习精神,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维。
3. 学生通过文学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和传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影响,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和人生价值目标。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归园田居(其一)》的文学特点。
2. 通过阅读《归园田居(其一)》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和思想,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学鉴赏能力。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精选7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
)(三)深入研读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
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明确:① 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②彻底悔悟。
③也许是一种托词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
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 ,穷巷寡轮鞅② 。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 。
常恐霜霰至⑥ ,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 野外:这里指农村。
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轮鞅(y a 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
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 d)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①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②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 南山:指庐山。
②兴:起床。
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① ,浪莽林野娱② 。
试携子侄辈③ ,披榛步荒墟④ 。
徘徊丘垄间⑤ ,依依昔人居⑥ 。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⑧ ,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
注释① 去:离开。
② 浪莽:联绵词,广大貌。
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
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
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
⑦焉:何。
女口:往。
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
异朝市:市朝变迁。
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
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
②遇:焦本作可。
③漉:过滤。
滤掉酒糟。
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
多人聚合欢饮称局。
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
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
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
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
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讨论、明确:《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
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
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
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
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
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归园田居教案(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5.小结:《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
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
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
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三、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1.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时运》其一)⑶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拟古(其七)》)⑷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
(《和郭主簿(其一)》)⑸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多媒体4)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