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资料评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了解乘法分配律,会解答相遇问题。
2.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在具体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喜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会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学难点学习乘法分配律会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教学方法教学本节课时,恰当运用观察、猜想、举例、验证等教学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课前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两个物体运动时会出现哪些情况,你想知道吗?下面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看哪个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身临其境使学生感受到两个物体在运动时应从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结果四个方面来考虑,并且对运动中的两个物体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师:瞧,刚才我们看到我们种植的花园,是不是很漂亮?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芍药每行12棵,有9行。
生:牡丹每行8棵,有9行。
生:芍药地长15米,宽8米。
生:牡丹地长10米,宽8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生: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米?二、新课学习1.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1)自主思考。
(2)合作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4)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5)学生独立列式,并回答,师板书。
12×9 + 8×9= 108 + 72= 180(棵)(12 + 8)×9= 20×9= 180(棵)2.总结规律(1)学生观察比较刚才我们求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12+8)×9 =12×9 + 8×9(算式不同,结果相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3 乘法分配律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3 乘法分配律青岛版(五四学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乘法,那么乘法分配律是什么呢?它有什么作用呢?二、讲解乘法分配律(15分钟)1. 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2. 通过示例演示乘法分配律的运算方法:示例1:(3 4) × 5 = 3 × 5 4 × 5示例2:(7 8) × 6 = 7 × 6 8 × 63. 引导学生观察示例,总结乘法分配律的运算规律。
4. 强调乘法分配律在数学运算中的重要性。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乘法分配律的运算方法。
2. 练习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应用(10分钟)1.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1:小华买了3个苹果和4个香蕉,苹果和香蕉的单价都是5元,小华一共花了多少钱?例题2:小明有7个红球和8个蓝球,红球和蓝球的单价都是6元,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强调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让学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四年级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评课
四年级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评课
以下是对一位四年级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评课。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熟练地运用
它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乘法分配律的性质,将一些简单的乘法计算
转化为分配律计算。
评课建议:
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
概念。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从简单的例子中推导出乘法分配律。
2. 讲解概念:在黑板上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并给出一个例子。
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3. 练习应用:让学生通过例题进行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
掌握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练习中,要注意找到计算
简便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分配律的性质将一些简单的乘法计算转化
为分配律计算。
4. 拓展练习:在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运算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
行一些拓展练习,如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最简分数组成的乘法问题、
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等。
5. 检查验证: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要通过检查验证,确保学生计
算方法的正确性和简便性。
6. 总结回顾:在课堂结尾,可以通过总结回顾,强调乘法分配律
的概念和运用,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继续关注这个问题。
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运算技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授这个知识点时,需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以及学生的练习和验证,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乘法分配律》评课稿篇1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
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
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
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精选7篇)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篇1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乘法分配律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
潘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
教师的导学探究问题的非常明确。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境设计”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对算理起了支撑的作用。
《标准》特别强调了计算与情境的关系。
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本节课潘老师从众多设想中选择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的男女生比赛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为下面进一步研究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材料。
2、数形结合,渗透建模思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潘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对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归纳上,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如活动:“写一写这样的等式。
要求如下:①写出2~3个这样的等式;②计算等号两边两个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
从具体的形出发,抽象出数的运算,又回到形来解释运算的含义通过对乘法分配律几何意义的理解,数形结合,循环往复,对运算算理理解的广度、深度、贯通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将有助于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
3、按照初步感知——验证猜测——概括定律的思路探究理解。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评课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道有趣的数学谜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寻找解题方法。
(二)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12×(7+5)=?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提问:谁能用其他方法计算这个算式?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a×(b+c)=a×b+a×c(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
(四)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一道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寻找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
请大家看大屏幕,这里有一道谜题,谁能解答出来?(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举手回答)师:很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二)探究新知环节师:谁能告诉我,12×(7+5)等于多少?(学生计算并回答)师:很好,那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计算呢?(学生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师:大家的方法都很棒,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a×(b+c)=a ×b+a×c。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环节师:现在请大家来做一道练习题,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四)拓展延伸环节师:现在请大家来看这道实际应用题,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
本课教师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
1、在教学重点内容时: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后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再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乘法的分配律,特意设计问题:“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的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算式,(35+25)×3 35×3+25×3 。
此时出示三道思考问题: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相同点:两组算式计算的结果相等、参加运算的数字相同。
不同点:第一个算式先求一套校服的价钱,再求三套校服的价钱。
第二个算式先分别求三件上衣的价钱、三件裤子的价钱,再求它们的和。
联系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问题”的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外部环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稍难的问题,先开展小组讨论。
因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是一个自我的认识、实践、加工、改造和积累的复杂的内化过程,旁人是无法替代的。
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对比、归纳,一步步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
但这只是一部分学生发现、找到。
教师运用课件演示拉动的方法形象地演示,引导学生叙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在乘法分配律中,有一个重点词语“分别”学生往往理解不透,不能正确地分配,在这节课中,我感觉老师强调的有些不够,建议可以用醒目的箭头,突出对c的强调,让学生都能很准确的找到c,正确应用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优秀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够在计算中运用。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运用。
但是,在运用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计算不够准确、分配律使用不当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得比较合理,从认识乘法分配律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逐步深入。
同时,教学内容的呈现也比较清晰,通过例题和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清晰,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解、演示、练习等。
其中,讲解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演示则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练习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乘法分配律。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方法运用不够恰当,需要改进。
四、学生参与度与表现本节课的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学生的表现也比较出色,能够认真听讲、思考、练习。
但是,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加强引导。
五、教师教学态度与技能本节课的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能够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学生。
同时,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比较出色,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课堂氛围与秩序本节课的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合作。
同时,课堂秩序也比较良好,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练习。
但是,有些学生的纪律意识不够强,需要加强管理。
七、教学效果与反思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并能够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但是,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还需要加强练习。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评课稿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本次小学数学公开课中,我们将以乘法分配律为主题,向学生们生动呈现这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并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实例演示来巩固孩子们的理解。
以下是本次公开课的评课稿。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堂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数学公开课。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则,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用到。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并通过实例演示巩固所学知识。
【一、概念介绍】首先,我们来给同学们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法则,它指出乘法可以对加法进行分配。
具体来说,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a + b) × c = a × c + b ×c。
【二、性质探究】接下来我们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性质。
我们先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来感受一下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例子1:让我们计算一下(2 + 3) × 4和2 × 4 + 3 × 4的结果。
同学们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先进行括号内的加法运算,再进行乘法运算,最后比较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等。
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性质。
例子2:我们继续来看一个实际的问题。
小明买了4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3元,他还买了3个橙子,每个橙子的价格是2元。
我们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小明购买苹果和橙子的总价格。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应该如何计算呢?【三、实例演示】现在我们通过实例演示,进一步巩固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实例1:同学们,请你们计算一下(5 + 6) × 2的结果。
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括号内的加法结果,再乘以2。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计算,并将结果告诉我。
实例2: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
小明在超市里购买了3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15元。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3乘法分配律|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3乘法分配律|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2.掌握使用乘法分配律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3.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原理和概念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诉我们,在两个数相乘的时候,可以先乘其中一个数,再乘另一个数,并把两次乘积相加。
即:a × (b + c) = a × b + a × c其中,a、b、c 都是数。
2. 练习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的原理和概念之后,我们需要通过实际的练习来巩固和深化自己的理解。
具体的练习内容如下:2.1 计算练习1.计算:15 × 8 + 15 × 2 = ?2.计算:60 × 7 - 60 × 4 = ?3.计算:35 × 9 - 35 × 6 = ?4.计算:72 × 3 + 72 × 7 = ?5.计算:48 × 8 - 48 × 3 = ?2.2 实际问题练习1.小明每天早上要步行上学,回家可以选择步行或乘坐公交车。
如果他步行上学的时间是 40 分钟,步行回家要 50 分钟,坐公交车回家只需要 25 分钟,那么他步行上学、步行回家、坐公交车回家所需的总时间分别是多少?2.老师要给全班同学发奖学金,奖金总共是 2000 元。
如果奖学金平均分配给所有同学,那么每个同学可以得到多少奖金?如果只给前 15 名同学发奖学金,那么这 15 名同学每人可以得到多少奖金?如果只给男生发奖学金,女生不发,那么每个男生可以得到多少奖金?3.一家商店促销,牛奶每瓶打 9 折,面包每袋打 8 折,小明要买 3 瓶牛奶和 2 袋面包,他需要支付多少钱?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先通过简单的口头交流,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平时购物、做题的经历,以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乘法分配律得评课稿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得整个过程中,老师不就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得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得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就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得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与乘法结合率男掌握得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得一些基本理念与学生得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得感悟与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得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得动态生成就是新课程标准得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得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就是不一样得。
因此,为了让不同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得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就是通过学生之间得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她们得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得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得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得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得教学,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得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得生活实际,从学生得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得机会,激发她们对数学得兴趣,以及学好数学得愿望。
”情境教学得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得情感。
其最大得作用就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得联系,达到学以致用得目得。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得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与2条裤子可以选,您会怎么选?买衣服就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得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得设计了3件衣服与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得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得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您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得思维空间。
体现了情景创设得有效性。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资料评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今天听了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整堂课学生氛围活跃、教师语言幽默。
使听课者感到轻松愉悦。
一改往日数学课堂上的压抑沉闷。
现将对这节课作如下分析。
一、导入上联系生活,创造情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导入时用的是闯关问题,一下子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新课导入上利用了买衣服这一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本节课邱伟老师一直是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回答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再说说我个人认为应改善的地方。
本节课在练习的时候,只是把(a+b)*C 这一类型进行了不同变形的练习。
如在他把拓展到减法领域进行更深一层的练习也许会好一些。
再有就是是不是在把这个规律上升的理论的时候没有分析“理”上的意思。
只是强调了相等这一问题,至于为什么相等没说。
我认为是(63+37)×9表示100个9是多少,而63×9+37×9最终也是求100个9是多少。
邱老师只是结合具体的问题分析。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意见,有不对之处请不吝赐教。
我将虚心接受。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第二步、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自学、探究 买这些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列 出综合算式吗?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要求列式, 接下来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列式,要让学生说清 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得出板书
(65+Biblioteka 5)×565×5+35×5
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 是结果一样,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 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今年的十月一日是我们伟大祖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为 了庆祝这一节日,学校要举行国庆汇演。为了这次演出, 老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 为舞蹈组的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
创设这样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 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积极主动地带着自己的 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又能对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课件出示商店情景,出示的衣服是上衣、 下衣,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搭配)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老师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 的数量都是6件,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 元吗?得出板书
(32+68)×6 =32×6+68×6
2、讨论、解疑 然后让学生观察两个等式,小组讨论:左边的式 子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哪个算式计算更简单?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猜想写下来。
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成立吗,怎么办?我们需要 验证一下。请大家仿照这种形式写两道算式算一算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 。(为确保结论的可靠性,举例验证时,较大数、 较小数及特殊数如1、0等的例子都要有。)学生交 流、讨论,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 的这一规律。
乘法分派律的评课稿(供参考)
总结出乘法分派律的整个进程中,教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此刻学生眼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去感悟发觉,使主体性取得了充分发挥。
在那个探讨进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周密的科学发觉进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师这一种教学方式值得咱们乘法分派律是学生较难明白得和表达的定律,比起乘法互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把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教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大体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形,注重从实际动身,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礼拜五听了徐卫国教师的一堂《乘法分派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一起进展的进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会和已有知识动身,创设各类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遇,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确实是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教师在《乘法分派律》一课中创设了如此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能够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常常碰着的一种情形,学生对此超级熟悉。
而且徐教师超级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包括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非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专门大的思维空间。
表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评课记录
《乘法分配律》评课记录总结《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并大量练习了乘法分配律应用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教师通过解决“行济青高速公路,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2=110×2+90×2这一结果。
接下来,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
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的过程。
三、巩固应用,注重层次性。
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有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算题和拓展题,它们并不孤立,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本题到变式题,由一般题到综合题,有一定的梯度和广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3 乘法分配律 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重要依据,可以使两位数和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更清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更简洁。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比较大。
因此,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其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4、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初步养成乐于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品质,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搬回新学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同学们感觉在新学校学习生活的怎么样啊?新学校低些地方发生了变化?生:教室的环境变好了。
上课的多媒体设备先进了教室变大了变亮了……师:老师也发现了新变化,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图片)我们学校现在有很多的绿色植物,同学们知道一共有多少盆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吧!)2、(大屏幕出示题目):教学楼有4层,每层摆放了12盆大盆花,120盆小盆花,楼内一共摆放了多少盆花?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生交流算法,师板书:(12+120)×4=528(盆)12×4+120×4=528(盆)师:这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链接这两个算式?生回答,师板书“=”3、学校要划分出两块地作为花坛,用来种芍药和牡丹,芍药地长15米,宽8米,牡丹地长10米,宽8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今天听了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整堂课学生氛围活跃、教师语言幽默。
使听课者感到轻松愉悦。
一改往日数学课堂上的压抑沉闷。
现将对这节课作如下分析。
一、导入上联系生活,创造情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导入时用的是闯关问题,一下子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新课导入上利用了买衣服这一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本节课邱伟老师一直是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回答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再说说我个人认为应改善的地方。
本节课在练习的时候,只是把(a+b)*C这一类型进行了不同变形的练习。
如在他把拓展到减法领域进行更深一层的练习也许会好一些。
再有就是是不是在把这个规律上升的理论的时候没有分析“理”上的意思。
只是强调了相等这一问题,至于为什么相等没说。
我认为是(63+37)×9表示100个9是多少,而63×9+37×9最终也是求100个9是多少。
邱老师只是结合具体的问题分析。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意见,有不对之处请不吝赐教。
我将虚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