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考意象的比例[从意象切入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中的意象鉴赏
谢谢大家! * 古诗词中的意象鉴赏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陶然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
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体现了诗人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
菊花――隐士的象征菊花――斗士的象征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菊花――<a name=baidusnap0></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的象征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古诗词鉴赏-突破考点专鉴赏古诗形象之赏析意象写景作用和情景关系
古诗词鉴赏-突破考点专鉴赏古诗形象之赏析意象写景作用和情景关系象,是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意象,是用来表达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外物;意境,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诗歌常常用一连串的意象,描摹出让人产生丰富联想和审美愉悦的境界。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鉴赏诗歌,可借助意象切入。
一、分析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自己主观情感的真实流露。
赏析诗歌意象,一是理解意象的特点;二是分析其作用,有的意象,具有象征意义,有的意象具有传统文化的固定意涵,阅读时须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
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步骤(1)研读诗歌,确定意象,分析表层属性。
通读诗歌,确定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揣摩并把握意象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外在特征,特别是其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
(2)联想旧知,把握意象含义,探求深层含义。
理解意象的含义,需要联想平时积累的意象含义,再抓住关键性词语,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理解意象特定的意义和内涵。
有些意象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必须结合诗人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具体分析。
2.分析意象作用的步骤和角度(1)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点。
(2)分析作用点出效果。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在咏物诗中;④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3.答题模版若题干要求分析意象的内涵,则可用“表层属性+深层含义”作答;若要求分析意象作用,则可用“意象内涵(表层属性、深层含义)+表达效果”来作答;若为比较鉴赏,问“这首诗和××诗中都使用了××意象,请比较二者异同”或“诗歌中多次出现××意象,请分别做出分析”,可分别回答意象的内涵、作用,或从不同的层面分条作答。
高考古诗鉴赏(4):如何分析意象(一)
第二种模式: 分析意象型(一)什么是意象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二)意象分析意象分析法,指的是我们在阅读与理解诗歌作品时,首先抓住诗人选进诗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点到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我们就不难分析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下面以《雨霖铃》来做一下示例分析。
这首词的上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选取了三个典型意象,着重渲染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蝉”声是“寒”冷的、“凄切”的,送别的长亭在“骤雨初歇”的傍晚也透着凉意。
“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
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别离的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接着诗人又在虚想的画面选取了三个典型的意象:千里烟波、沉沉暮霭、空阔的楚天。
千里烟波浩淼绵长的特点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这一些意象使得诗人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词的下阕,设想别后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捕捉了三个意象。
它们是西沉的残月,栽满杨柳的汴河岸,还有渐起吹醒痴情词人的晓风。
“月”前着一“残”字,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杨柳代表惜别与依恋,是令人伤感的。
这三个意象,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
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
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古诗鉴赏之意象意境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古诗鉴赏之意象意境题答题技巧与方法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导入]《菊花台》: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意境:凄清,苍凉意象:残菊、落花、北风、人影[意象]意:作者的情感;象:形象,人、物、事{练习}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补充}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鸟、布谷鸟,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
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传说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它的叫声被人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中的杜鹃也就常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课内链接}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离别感伤)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凄凉乡愁)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凄凉伤感)4、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思乡思家)小结:意象=情思×物象——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形象+形象=图景à象+象=境à意象+意象=意境题型一: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中考古诗赏析之意境分析型
5.梅花落——曲调名。南朝至唐的《梅花落》大都表现 离愁别绪的情感。
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与史郎中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行为类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 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 与激情。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 处 , 潇 潇 雨 歇 。 ”
行为类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 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 月。” 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 歌此夕欢。”
㈡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 郊夕照图
补 充 意 象
柳 絮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 —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 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 离别者的愁绪。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 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 夜郎西。”选“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 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 泪。”
课后作业
• 《文科总复习》诗词鉴
赏之实战演练
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鉴赏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受到了世人的广泛赞赏。
在众多的唐诗之中,意象和意境被视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鉴赏和解读。
一、唐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通过物象和形象的描绘,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唐诗以其独特的意象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象富有色彩和生动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通过描绘月亮的清冷和床前明月光的形象,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这些形象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动人的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其次,唐诗中的意象充满了自然的韵味。
唐代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诗作层出不穷,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景色,给人以宏伟壮丽之感。
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表现出深深的闲适之意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唐诗中的意象常常反映出社会和人生的辛酸和痛苦。
诗人们以婉约的笔触刻画出了弱者与命运的斗争,抒发了对时代和世事的感慨与思考。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对王昭君与唐明皇的悲剧爱情的描写,反映了宫廷政治和君王专制的无情残酷。
二、唐诗中的意境意境是指通过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段,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唐诗以其独特的抒情性和意境创造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唐诗中的意境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唐诗的规律和韵脚让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使得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又通过音乐般的诗句和语言韵律,增添了诗歌的美感和感染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诗句的整齐有序、韵律连贯的安排,展现了壮丽的山河景色。
其次,唐诗中的意境常常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对比了秋夜的凉爽与人生的烦忧,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沉思。
古诗鉴赏10大规律总结: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古诗鉴赏10大规律总结: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古诗鉴赏规律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古诗鉴赏规律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高考古诗词鉴赏意象及答题技巧总结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 ;而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一、杨柳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陆游《钗头凤》),以“宫墙柳”暗喻唐婉,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李贺《致酒行》),读者可从“折断门前柳”这一行为中想见思念之深,忧愁之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折柳的情景,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
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从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冯廷巳《鹊踏枝》),“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等句,形象地诠释了诗人们彼时彼地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子燕子因结伴飞行面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
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古诗词阅读应关注意象、意脉、意蕴
-教I古I诗文-2021/03古诗词阅篠应关注:蠢象、意脉、意蠡◎江苏/储云摘要:“审美鉴赏和提升”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古典诗词的特点,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审美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
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有效关注“意象、意脉、意蕴”,从而提升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意脉;意蕴2017年版新课标提出:“在传承文化经典中,注重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解读,探究文化的内核,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传承中华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古典诗词在文化传承上的重要作用。
调研发现,在古诗词教学中常出现以下问题:首先是以题代讲。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只注重题目方法技巧的讲解,忽视了对古典诗词文本的解读,致使学生遇见陌生的古诗词无从下手;其次是对古典诗词的解读浅尝辄止。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含蓄,学生受阅读经验的影响,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致使其阅读只明晓文本字面的意思,不能深层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再次是课堂活动取代对古典诗词的深入鉴赏。
许多课堂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用时过多,学生思考时间太少,缺少学生对诗词意蕴情感的深度理解。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古典诗词教学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紧扣诗词的意象将诗词读明白解读诗词的关键在于理解诗词意象。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典型意象的内涵,进而解读出诗词的内涵和主旨。
抓住意象,重构主旨。
意象不是孤立的,意象之间是彼此相连的整体。
意象之间同态互补,交相辉映,进而构成完美的画面。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意象独立的内涵,同时又需要注意意象之间互补渗透,全面解读诗词。
比如,学习《春江花月夜》_诗,大部分教师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往往是抓住“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解读五个意象各自的内涵,进而使学生体会出:“春”的美好,“月”的幽思,“江”的阔大,“花”的朦胧,“夜”的浪漫。
古诗词鉴赏的五个切入点
【例解】分析“闹”字用得好,其实就是分析“闹”的形象性与表现力。“闹”字为什么用得形象?联系所写内容,“渐觉风光”一“好”,游客便划棹在水。这时候,“绿杨烟外”还是轻度的“晓寒”,而“红杏枝头”却已“春意”盎然。写春意的盎然用一“闹”字,一下子使人联想到围着杏花上下翻飞的蜂儿蝶儿,可想而知杏花开放的多么艳丽芬芳!可见一个“闹”字,表现力之强,使我们感受到的是一派早春的生机勃勃景象。
【答案】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小结】对诗词中“字”(或“词”或“句”)的理解必须置于整体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如果是对写景句子的理解,还要具体分析情、景关系。如练习2。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问难】从炼字炼句的角度怎样鉴赏古诗词?
【说难】从炼字炼句的角度鉴赏古诗词重点在于分析用字用句的凝练传神,显然赏析的是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与表现力。
【点拨】搞清“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所含的深意首先要分析全词内容。结合题干提示,词中有明写的眼前实景,即“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时间在傍晚,地点是金陵城外长江岸边,落日的余辉映照大地。面对如此的美景,作者却感慨“水无情”。为什么?“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原来,再美的余辉也是落日的余辉呀!那“六代”的“繁华”不也是这样吗?悄悄地随着波涛声逝去了。“姑苏台”空有,昔日的繁华不再,而只有皎洁的月亮照着江城。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慨叹六代帝王“姑苏台”上“长夜作乐”的荒淫生活使得六朝繁华成为过去。从而警示后人切不可步六朝之后尘。这样,“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什么暗写什么就不难回答了。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鉴赏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 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苍凉雄浑 宁静清幽 繁丽热烈 暗淡渺茫 苍茫辽阔 幽冷空寂 高亢繁华 萧条寥落 高远壮阔 恬静幽美 淳朴喧闹 荒凉冷寂 空旷深远 皎洁明净 空灵澄澈 萧瑟凄凉
18
3.透过意象表面,挖掘深层含义。
挖掘意象的深层含义,正是为了探询作者要 表达的主题。 例如: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 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主题)。
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8
乌鸦: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 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孤雁(孤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 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蟋蟀(促织):表示惆怅。 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蝉: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 品。 燕子: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考点精析
1.什么是意象和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 的客观物象。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 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 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2
2.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的组合叠加形成意境。 意象是形象的、具体的单位,意境 范围大而抽象。 意象=融合情思的景(物)象 意境=意象+氛围
高考古诗词鉴赏意象及答题技巧总结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 ;而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一、杨柳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陆游《钗头凤》),以“宫墙柳”暗喻唐婉,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李贺《致酒行》),读者可从“折断门前柳”这一行为中想见思念之深,忧愁之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折柳的情景,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
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从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冯廷巳《鹊踏枝》),“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等句,形象地诠释了诗人们彼时彼地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子燕子因结伴飞行面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
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古诗词的意象鉴赏
古诗词的意象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融汇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情感。
其中,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描绘丰富多样的意象,使诗词作品更具生动性和艺术性。
本文将以几首经典古诗词为例,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鉴赏,探索古诗词中意象的表现和其所传达的情感。
第一章:山水意象古代诗人常以山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思。
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山水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与心境相结合,增强了诗人表达情感的力度。
例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秋月昼云朝碧透,夕阳山外潜红流”一句,通过婉约的山水描写,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第二章:花鸟意象花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表达感情和抒发思想的常用手法。
例如,《白菊诗》中的“四目颜如玉,双腮似山樱”一句,巧妙地以花朵的形象来描绘人物容貌,使诗词更富有韵味。
同时,花鸟意象也经常被用来象征人物的哲思和心情。
《金缕衣》中的“黄金台上月如钩,夜夜为被嫦娥裘”一句,通过描绘明月和嫦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季节意象季节意象在古诗词中起到了独特的表现作用,使诗词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张力。
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描绘寒冷的月光,唤起读者对秋天的思索和回忆。
另外,季节意象也常常与人物和情感相结合,共同营造出动人的氛围。
《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江光潋滟射流金,弄岸将船缆去深”一句,通过描绘江水和船只,营造出了寂静而沉寂的氛围,深刻表达了对乡愁的思考和追忆。
第四章:禅意象古代诗人喜欢以禅意象来反映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意义。
《登高》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通过禅意的表达,传达了对人生短暂和须珍惜时光的思考。
禅意象在古诗词中通常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形成巧妙的对比和呼应。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以草木的生命力和坚韧,表达了对亲友离别的情感。
古诗的意象分析
古诗的意象分析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历经千年岁月的淘洗,依然熠熠生辉。
而在古诗的世界里,意象犹如一颗颗独特的星辰,闪耀着诗人的情感与智慧。
意象,简单来说,就是诗人用来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具体形象。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诗中的意象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自然意象、人物意象、动物意象、植物意象等等。
自然意象中,“月”这一意象常常被诗人所钟爱。
在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明月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而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月又成为了亲人之间传递思念与祝福的媒介。
月的阴晴圆缺,如同人生的悲欢离合,它的存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更为具象的依托。
“水”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无尽的哀愁比作滚滚东流的江水,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的愁苦之深、之广。
水的流淌不息,有时象征着时光的匆匆流逝,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时又寓意着情感的连绵不断,像“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人物意象方面,“游子”这一形象常常引发诗人对离乡之苦、漂泊之愁的感慨。
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过描写母亲为游子缝衣的细节,展现了游子在外的艰辛和对家的眷恋。
而“征夫”则多与战争、思乡等主题相关,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借征夫的思乡之情,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动物意象中,“雁”常被用来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看到北归的大雁,诗人希望能托它捎去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杜鹃”通常象征着哀怨、凄凉,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借杜鹃的啼叫,烘托出一种悲伤的氛围。
植物意象里,“梅”因其在寒冬中独自绽放,常被赋予高洁、坚韧的品质。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
“柳”则与送别相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以清新的柳色,烘托出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古诗词中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意象赏析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仅是文字的装饰,更是诗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的表达。
通过古诗词中的意象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他们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深刻体验。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花、鸟、月、水、山等,这些意象常常被诗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诗词中,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和纯洁,鸟常常被用来象征自由和灵动,月常常被用来象征孤寂和清冷,水常常被用来象征柔情和洗尽铅华,山常常被用来象征坚定和高远。
这些意象通过诗人的笔触,成为了诗词中的生动形象,让人们在阅读诗词时仿佛能够看到这些意象在眼前舞动。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明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意象,它被用来象征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明月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寄托,也成为了读者心灵的共鸣。
通过这个意象,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由的向往,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深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赏析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探索。
在古诗词中,意象往往具有多重的含义,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的赏析才能够领会其中的深意。
比如,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里的溪亭和日暮就是充满意象的词语,它们不仅仅是描述诗人的身临其境,更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生活的迷茫。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古诗词中的意象赏析也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在古诗词中,意象往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们通过诗人的笔触,成为了诗词中的生动形象,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够看到这些意象在眼前舞动。
比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里的明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意象,它被用来象征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人生的追问。
在这首诗中,明月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寄托,也成为了读者心灵的共鸣。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意象方法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意象方法分析在语文的古诗词赏析上,经常户考查古诗词的意象,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鉴赏古诗词的意象的方法详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意象方法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题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闻雁》抒写的是远宦思乡之情。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
这样的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由远而近的雁叫声。
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更加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
“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则近人能直矣。
”(沈德潜《唐诗别裁》)。
《寒塘》写客中秋思。
先写早起临水梳发,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暗含秋末人老境困,第3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
而“乡心”二字又由次句“见秋”引出的,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蓄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
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过南楼”。
古诗词意象总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们很自然地将人的悲欢离合与 月的阴晴圆缺联系起来。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 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故人看见月 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最典型的当是白的静夜思:
(白居易《长恨歌》)的苍凉萧瑟的景观。爱情在凄迷的月色、催人 肠断的铃声的烘托下,更为凄婉欲绝。“伊人何在,烟水茫茫”, “情以何堪”,只好徒作“长恨绵绵无绝期”的黯然神伤。此时 此刻,月光温抚下的天际中,所飘荡的只是悲怆千古的爱情挽歌 了!
五.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时明月汉时关。
四、月的情爱意象
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 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尽管“人生 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但是,月仍然是一种表达情
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 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深挚的情与 爱,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凄美祝愿。月,
爱的禅意、爱的见证。无论是狂羁洒脱的太白,情意绵绵的李 义山,还是忧患郁抑的少陵野劳,都拒绝不了月光的见证,在 月光的温抚下,还原出人的本真。一时骚客的失落,才子的多 情,诗圣的千虑,都一一呈示在纤尘不染的月光下……倾听爱情 的下落和心音。在爱情的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情怀、渴念,甚 为壮阔、更为空灵,情爱也甚是挚热、浓烈。“待月西厢下” 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的空虚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 孤灯未灭梦难成”的痴恋情深。
古诗词阅读比较鉴赏题之“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古诗词阅读比较鉴赏题之“意象、意境比较鉴赏”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说,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解题技法]意象、意境比较鉴赏“三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明确题目比较的具体方向,一是弄清比较的对象,是比较人物形象,还是比较物象;二是弄清比较形象的哪方面的特点;三是弄清是比较相同之处,还是比较相异之处,还是二者皆比。
第二步:找意象,品内涵找出诗歌中刻画意象的词句,看其刻画了意象怎样的特点和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第三步:做整合,规范答按照同类合并的方式将品味到的意象特征合并,然后选用术语分点分条作答。
[即时体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轩竹曾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①色转明。
[注] ①琅玕:翠竹的美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
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答:解析:结合“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
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位。
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是主观“意”与客观“象”的有机结合。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说的是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
它体现出人的意识情愫与物象环境互相渗透转化,从而心灵外化为物象,物象流溢着思绪。
因此,以意象这个情感载体为切入点来鉴赏古诗词,是一种更容易把握准作者的情感脉搏、领略其艺术美感的方法。
下面就结合近两年高考试题来谈一下这种方法在考场中如何快速准确地鉴赏古诗词,它分三步。
一、意象切入,推想情感
1、写景抒情诗
从高考的角度看,选作鉴赏材料的古诗词均是篇幅比较短小的,其中的写景诗也多是一些精巧的山水田园小诗。
鉴赏这类诗,首先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其次,领略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为此,从意象入手,再结合注释、标题等其它信息,本着局部服于整体的原则就能够较好地体会出情感、意境。
运用意象切入可问诗写了什么景?有什么特点? 有无情感寄托其中?是什么情感?如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西归。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2005 年全国甲卷12 题②小题)
意象切入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草、水、树、花、山、鸟),有什么特点(野草丛生、涧水流淌、树下无人、春花凋零、春山空寂、鸟儿空啼),有无情感寄托其中(有),是什么情感(伤春,凄
凉)。
从这首写景诗中不难看出,作者选了草、水、树、山、花、鸟这样一组意象,可谓一句一景,但是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从诗中“花自落” ,“鸟空啼”之意象特点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分析到这里,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2、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生活中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即事”诗一般没有严格的界定,如题材为怀亲、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皆可视为“即事” 诗。
这类诗词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非常大。
鉴赏这类诗,首先要品出何为“事” ,何为“怀”;其次,要看“事” 与“怀” 结合的是否紧密,自然慰帖;再次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 是否真挚感人。
这类诗词运用意象切入可问写了何事、人?有何特点(特点有何含义)? 有何感怀?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
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005 年全国乙卷12 题①题)
意象切入何事(逢冬至),特点(灯前孤坐,形单影只),有何感怀(想象家中的情景)。
这首即事感怀诗,作者选取驿站恰逢冬至这一小事,在孤灯前生发思乡之情。
通过这样的意象切入,我们根据题干要求就能分析出,这句诗写得是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3、咏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情感。
鉴赏这类诗词应注意首先分析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还要品味出事物的神韵、品格;其次,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
这类诗词意象切入可问什么物?有什么特点?有无褒贬喻人之意?是什么情感?如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表达什么情感?(2004 年全国卷丙卷16题)
意象切入写了什么物(杜鹃),有什么特点(叫声好像“不如归去” ),有无褒贬喻人之意(有),是什么情感(思乡)。
这首咏物诗描写的重点意象是杜鹃鸟,我们从这个意象入手,分析出它的啼叫声“不如归去”,就能体味出词的主旨是游子思乡,再结合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二、根据问题模式,体会考查点进行鉴赏
2005 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将古诗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规定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上述考点在命题如何体现,我们要借助问题模式来体会其考查点。
以防答题漏掉要点,其模式大体分为四种。
1、怎样写
如果题干中问一个问题是怎样写的,或如何表现的,那么其考查重点是写作思路及技巧。
如①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2005 年全国卷乙卷12 题②题)
②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平静的?(2005 年全国卷丙卷12 题②题)
③这两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4 年福建卷16 题①题)
④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2004年重庆卷16题①
题)
2、为什么
如果题干中问某一个字、词、句或一问题为什么这样写,那么其考查重点是写作目的、意图、主旨等。
如①“琵琶起舞换新声”写“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005 年重庆卷15 题)
②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2004 年全国卷丙卷16 题)
③“绿水人家绕” 中的“绕” 字有的人认为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2004 年辽宁卷16 题)
3、是什么如果题干中问一个词或句子有什么含义,或这首词抒发什么感情,或从某一角度来赏析
等,那么其考查重点是句意、情感、技巧等。
如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005年全国卷乙卷12 题)
②这两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2005 年浙江卷16 题)
③古诗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一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
析这首诗。
(2005 年全国卷甲卷12 题)
④词中“水无情” “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004 年全国卷丁卷
16 题)
4、好不好
如果题干问诗歌中某处写得怎么样?有何作用?好不好?那么其考查点是表现技巧、表达效
果等。
如①“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法上有何不同?这样有什么好处?(2005 年重庆卷15 题)
②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004年全国卷乙卷16 题)
③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004年浙江卷
16 题)
三、构建有效模式,规范鉴赏作答
在答题时,应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成熟再落笔成文,力求表达严谨。
行文要注意前后呼应,不能顾此失彼,前后矛盾。
表达时“因题而异”,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1、单纯型问题。
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这类题型一般为填空题(如2005年浙江卷16题①题)或问题单一型(如2005年全国卷甲卷12题①题)。
2、综合型问题。
题干中一般带有赏析、简析等字眼,这就要做全面分析。
一般可采取“总――分――总” 的模式。
即诗词写了什么(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一一如何写的(根据考查点,结合诗句来分析证明白己的观点)一一这样写的好处(可以
从目的、意图、效果、主旨、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以上方法是针对目前大多学生在诗歌鉴赏中存在着找不准切入点,把握不准作者的意图,
读不懂诗;面对题干问题弄不清考查点;一些学生能够“意会”,但不能“言传” ,不能规范
作答这三个问题来谈的。
希望这种切入法能够使学生在考场上问题意识更加明确,思考路线更加正确,推证过程更加严谨,以求快速、准确的解答试题。
王天宝,河北平泉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