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后一学期学习的内容,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认识溶液的性质,了解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2.溶液的制备方法。

3.溶液的性质及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蔗糖、盐水、酒精、悬浊液、乳浊液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如饮料、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解释溶液的概念,使学生对溶液有更直观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教学设计:9.1溶液的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教学设计:9.1溶液的形成
5.情感教育,提升价值观:结合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环保、医药等,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6.课后拓展,巩固提升: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如设计实验方案、调查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的形成”为主题,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实用性,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验探究,突破难点:组织学生进行溶解实验,观察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引导学生探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问题驱动,激发思维: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驱动式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小组合作,交流共享:将学生分组,进行溶液配制实验,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共享成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自信心。
4.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液的形成、分类、配制等关键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强调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环保、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2.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3.结合实验现象,讲解溶液的分类பைடு நூலகம்如真溶液、胶体溶液等,并举例说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9.1溶液的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9.1溶液的形成
d.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处理和解释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为例,如糖水、盐水、饮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溶液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你们知道这些溶液是怎么来的吗?”“溶质是如何在溶剂中溶解的呢?”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溶解现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6.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至少两个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书写工整,表述清晰,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实验类作业要注重实验安全,遵循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布置的作业要兼顾知识巩固、能力提升和拓展视野,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4.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预测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情况。
3.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4.掌握数据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糖水、盐水等,引发学生对溶液形成过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何通过溶解度曲线预测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情况?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在实验中观察和验证这些因素?
3.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2.溶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尤其是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的应用,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学生需要掌握如何从实验数据中计算出溶液的浓度,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特别是溶液的配制和饱和溶液的判断,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规范化操作,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教学设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溶液的浓度计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2.教学活动:教师给出若干问题,如“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2.在溶液浓度的教学中,设计实际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设想一:通过制作不同浓度的盐水,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并计算出质量分数,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针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分步骤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成功率。
1.对于溶液形成过程的理解,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溶质如何在溶剂中分散,而实验则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溶解过程。
-设想一: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溶质分子在溶剂中的扩散过程,配合实验观察食盐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强化学生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设想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溶液的概念、组成、特点以及溶解过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是本套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溶液的概念、特点以及溶液的形成原理。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本质,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解、混合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溶液的形成原理和溶液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的激活和迁移,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形成原理。

2.溶液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讲授系统地传授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酒精灯等。

2.实验药品:食盐、蔗糖、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溶液的概念,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将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如食盐、蔗糖等,这种混合物就称为溶液。

”2. 呈现(10分钟)呈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如:“将食盐放入水中,经过搅拌,食盐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一个均一的混合物。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溶液的特点,如:“溶液是一种均一的混合物,其中溶质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溶剂中。

”5. 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原理,如:“溶液的形成是由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溶液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溶液的形成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2.理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3.掌握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2.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1.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2.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3.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当你在水中加入一些盐后,你发现盐会迅速消失,表面的水变得咸咸的,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4.2 知识讲解(20分钟)4.2.1 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溶液,溶液的特点以及溶液与悬浮液、乳液、凝胶的区别。

然后介绍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的颗粒结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等。

4.2.2 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分别介绍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4.2.3 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解释溶解度的含义,介绍常用的计量单位,例如克溶解质/升溶剂、摩尔溶解质/升溶剂等。

然后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溶质粒子大小等。

4.3 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比如将不同温度的水分别加入相同量的糖中,观察并记录糖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

再通过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4.4 小组讨论与总结(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以下内容: 1. 溶液和其他三种混合物的区别; 2. 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3. 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然后由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共同总结与讨论。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并写一篇小论文报告。

2.进一步探讨溶解度的实际应用,例如药物的溶解度对于医疗治疗的重要性。

六、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复习课堂内容;2.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七、板书设计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溶液的特点- 溶液与悬浮液、乳液、凝胶的区别- 溶解的条件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溶质的概念- 溶剂的概念- 溶液的概念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溶解度的含义- 计量单位- 影响因素八、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了解了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篇1: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 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五、教学过程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教学一直存在问题:一、课题的引入。

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

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

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三、困惑:这个课题的教学,当堂课学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问题是在后面的涉及溶液的计算时却经常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导致溶液的计算失误太多。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有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呢?看来应该加强溶液形成这门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区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能力。

篇2: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业导航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浊液。

一、填空题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3.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医学、环保、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培养学生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念,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注重实验安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以及简单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反应类型判断。在此基础上,本章关于溶液的形成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现象。然而,学生对溶液浓度的计算和实验操作尚显生疏,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提高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师应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溶液现象,激发学习兴趣。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鲜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总之,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特点,本章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b.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c.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a.在实验和讨论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意识。
b.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医学、环保、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饮料、药品等,激发学生对溶液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过程。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4.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存在恐惧心理,担心实验操作困难和化学知识复杂,教师应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信心。
5.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实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6.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途径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液的微观结构。
5.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溶液的制备方法、性质和浓度计算等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6.针对思维难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溶液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溶液形成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糖水、盐水、饮料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些物质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溶液的形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溶液的种类:根据溶质的状态,溶液可分为固体溶液、液体溶液和气体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
(4)溶液的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总体积的比值。
2.教学难点
(1)溶液的形成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学习溶液的浓度、稀释等知识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游戏设计:设计溶液配制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溶液的浓度计算和稀释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简洁清晰的PPT,展示溶液的定义、特征和种类等关键知识点,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视频资料:播放溶液形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溶液浓度计算和稀释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与特征: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具有稳定性、均一性和透明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溶液,了解溶解过程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 能够分析和解释溶解现象,用正确的术语简述溶解现象。

3. 探索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的实验方法。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溶解过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过程,理清溶解现象的原理和简单的实验方法。

2.掌握化学平衡中相对溶解度与离子解离度的概念。

难点:溶解度与离子解离度的关系,以及相对溶解度与离子解离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前预习】1.预习新教材3.3节中的“溶液的形成”,重点阅读,将不理解的概念用笔记下来。

2.预习新教材3.4节中的“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理解并记忆概念和实验方法,预习1—7例。

3.找到并阅读新教材3.5节中的“固体溶液”、“气体溶液”和“液态溶液”。

【课堂教学】Step1 问答环节:利用课前预习的知识进行问答。

(1)什么是溶液?(2)如何理解溶解过程?(3)解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Step2 实验操作与讨论(1)实验1- 分析盐酸和石灰石的溶解现象。

实验目的:观察盐酸对石灰石的溶解现象,并理解溶解过程。

实验装置:过滤器瓶、漏斗、玻璃棒等。

实验步骤:①准备好实验器材。

②将3g石灰石碎末加入到过滤器瓶中,加入足够的盐酸搅拌,观察石灰石溶解的现象。

③将溶液过滤,观察石灰石残渣。

实验记录:实验条件:石灰石溶解在盐酸中,温度为常温。

实验现象:盐酸和石灰石相混合后,石灰石不断向盐酸中溶解。

实验结论:石灰石溶解在盐酸中,产生气体,析出部分固体产物。

可能涉及气体的演化。

(2)实验2- 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变化。

实验装置:试管、试管夹、烧杯、移液管及水槽等。

实验步骤:①准备50ml浓硫酸铜溶液及烧杯。

②取一定量的溶液(比如5ml),加入试管中。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a.选择题:关于溶液的概念、组成、溶解性等基础知识的选择题;
b.填空题:涉及溶液制备实验步骤、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等;
c.计算题:利用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等数据进行计算。
5.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查找与溶液相关的科学资料,了解溶液在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讲解溶解性的定义,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结合实验数据,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
4.溶液制备实验:演示溶液的制备方法,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如称量、量取、搅拌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理解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掌握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并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混合物。溶解性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能力方面: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章的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验中需要掌握准确称量、量取和搅拌等基本技能,同时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
6.融入情感态度教育,通过讲解化学在环保、医药、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4.了解溶液的稳定性、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5.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对溶液现象的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3.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相关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溶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5.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溶液浓度的计算,特别是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的转换。
2.溶液制备过程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制作一张溶液知识思维导图。
教学语言:“制作一张溶液知识思维导图,有助于大家系统地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5.搜集生活中与溶液相关的图片、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教学语言:“请大家搜集生活中与溶液相关的图片、资料等,下节课与同学分享,增进对溶液知识的应用和理解。”
-判断给定溶液是否饱和,并说明原因。
-分析生活中的溶液现象,解释其原理。
3.练习反馈:教师及时批改练习,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教学语言:“请大家认真完成练习题,我会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大家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语言:“今天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制备、浓度计算等知识。下面我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发言: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点方面:溶液的形成过程、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及计算。
2.技能方面: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方面:克服对难点知识的畏惧心理,培养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拓展探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溶液,调查了解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药物配制、饮料生产等,并撰写调查报告。
要求:报告内容丰富,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体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4.预习新课: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关于溶液的其他性质和分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要求:做好笔记,标注疑问,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和特点,能够区分溶液、悬浮液和乳液。
2.学习溶液的形成过程,了解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关系,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溶解实验,掌握溶解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掌握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浓度计算。
7.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溶液现象,探索化学奥秘。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液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溶解度、浓度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方法上,学生对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较强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勇于实验、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4.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
2.溶液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溶质的分散、溶剂的溶解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溶液的性质:介绍溶液的性质,如无色透明、无味、具有一定的沸点和凝固点等,帮助学生认识溶液的特点。
4.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讲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混合物。
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3.小组合作实验: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我还设计了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1)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微观机制的深入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
(2)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涉及到比例和百分比的转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与化学知识结合的挑战。
(3)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图表阅读和数据分析能力,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2.教学目的: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为新课溶液的形成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积极氛围。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可逆性等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发现溶液的形成规律。
-利用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攻克重难点。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思维的困难。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准备充足的教学辅助工具,如溶解度曲线图表、计算模板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
-创建学习平台,提供课后复习资料和在线答疑,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瓶汽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汽水是什么状态的物质吗?它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思考作业要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创新观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的定义,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掌握溶液的浓度概念。
3.熟悉溶液的物理性质,如颜色、透明度、密度、粘度等,并了解这些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学会运用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操作,如溶解、沉淀、电解等。
3.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性质和浓度等知识点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单元课后习题1、2、3题,重点巩固溶液的定义、分类、溶解度及溶液浓度的计算。
2.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验证。
3.讲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分析溶液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密度、电解质等,并通过实验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2.通过展示一些神奇的溶液实验现象,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做好铺垫。
3.提问学生关于溶液的已知知识,如溶解、溶质、溶剂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搭建知识框架。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详细讲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和分类,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溶液的概念。
3.教学评价:
-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参考课时:2课时)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3 专家建议溶液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

在生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所以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这样便可以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交流,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但是学生对溶剂的判断上有时候还会出错,所以还要加强练习,直至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4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5 教学用具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

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6 教学过程6.1 第一课时[学习情境]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言]如: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

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步骤食盐加入水中蔗糖加入水中现象结论[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开课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1.各部分完全相同。

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板书]一、溶液[投影]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回答]分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投影]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指出]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发育]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

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师给予鼓励)[引导]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投影]活动与探究二: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步骤:溶剂溶质现象结论水碘水高锰酸钾汽油碘汽油高锰酸钾[学生活动][互相交流]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

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投影]2.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①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为什么?[回答]汽油。

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活动与探究三”。

[投影]活动与探究三:乙醇溶于水实验用品:乙醇、高锰酸钾水溶液(高锰酸钾起显色作用,便于观察)、试管、胶头滴管步骤: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学生活动][交流实验结论]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

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教师指出]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投影]②液一液互溶:量多一溶剂,量少一溶质③通常:水是溶剂[讲解并板书]3.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

[设问]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回答]汽水。

[引导提问]我们了解了溶液、溶质,溶剂及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谈溶液的用途。

[学生发言]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2.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提供植物所需养料。

[引导]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那把油放入水中会不会形成溶液呢?下面我们看“活动探究四”。

[投影]活动探究四实验用品:水、植物油、洗涤剂、2支试管、胶头滴管步骤:试管内加入的物质现象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水和植物油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学生活动](做上述实验的第一部分)[交流]把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分层。

在振荡过程中有一些小油滴分散在水中,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

[引导提问]这样的液体稳定吗?[回答]不稳定。

[引导]我们把这样的液体叫乳浊液,那什么是乳浊液?[学生讨论、总结][教师总结并板书]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引导]现在进行“活动与探究四”的第二部分,看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学生活动][交流]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

倒掉液体后试管较于净。

[设问]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动画模拟讲解]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

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设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学生发言]1.用洗衣粉洗衣服。

2.用洗发水洗头。

3.洗餐具时加入洗洁精效果较好。

[思考]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讨论、总结]前者是油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后者是乳化现象。

[鼓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并板书]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若溶液中有水,一般水是溶剂。

我们还学习了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作业]习题2、3家庭小实验——清洗餐具6.2 第二课时[学习情境]取一块轻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设问]请大家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教师给予鼓励)[教师演示]将上述固定在一起的玻璃片与烧杯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结果]玻璃片与烧杯分开。

[教师]请进一步肯定刚才的猜测。

[小结猜测结果]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设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过渡]下面我们进行活动探究,解决以上问题。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探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溶液温度的改变,探究各固体溶解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方案: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观察记录: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 NH4NO3NaOH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溶解现象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结论[学生活动][展示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各组的实验方案,实验简图,并描述实验结论) [探究情况](选一组探究情况)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

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

溶解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结论: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演示与分析](可用多媒体演示下述过程)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给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