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9单元 专项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题型研析9——概念图类解题技能

典例剖析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①~④表示相关过程中的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而①表示兔的同化量;生产者及各级消费者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是最少的;②表示狐的同化量,图中②/①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D

技法点拨

1.能量流动图解

该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识别该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入射的太阳能并非全部被生产者吸收;(2)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总和,除了最高

营养级外,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是四个数值之和:本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和最高营养级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3)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

2.物质循环图解

该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识别时要注意:(1)正确判断图解中字母表示的成分。A与CO2大气库之间是双向箭头,则A为生产者,C、D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正确识别图解中数字表示的生理过程及发生的场所。过程①为光合作用,是大气中

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主要发生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过程②③⑤是生物的呼吸作用,过程⑤又称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该图中还缺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如果该过程过度,则会导致温室效应。

跟踪训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示④过程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B.从图中可以看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循环利用

D.若M表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过程的能量值为②与③过程对应的能量值之和答案 A

解析消费者捕食生产者的过程也就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获取能量的过程;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的;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由于①过程固定的能量中一部分被生产者呼吸消耗(②)、一部分传递给消费者,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③),所以①>②+③。

实验技能突破9——分析评价类实验

技能归纳“五看”法解决实验评价题

典例剖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

①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②甲、丙

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③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④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惟一因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甲与乙、甲与丙、乙与丙的自变量分别为N、P等矿质元素,生活污水和污染物的种类,所以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同理可推出②③正确。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都是富营养化的因素。

答案 A

即时巩固生态系统成分中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下面是某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种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的两种方案。他们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落叶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落叶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方案二将甲乙两组落叶灭菌后,甲组落叶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落叶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1)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请说明理由。

方案一:。

方案二:。

(2)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3)请写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①将甲、乙两组落叶都进行;

②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

③实验过程中

,使树叶保持潮湿;

④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答案(1)方案一:不能。甲乙两组落叶均未进行灭菌处理,甲组落叶会被自身所含微生物分解从而失去对照作用;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中含有多种分解落叶的微生物,因此不能说乙组落叶分解只是由某种细菌引起的方案二:不能。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中含有多种分解落叶的微生物,因此不能说乙组落叶分解只是由某种细菌引起的(2)因为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计对照时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3)①灭菌处理②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③不断地滴加蒸馏水

解析本实验是为了证明某种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实验自变量是该种细菌的有无,故需要设置两组(甲、乙),甲组(对照组)的叶片不接种该细菌,乙组(实验组)的叶片接种该细菌。实验的无关变量为落叶的种类、落叶的含水量以及空气中的微生物等。

为了排除落叶本身所含的微生物及空气中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将甲、乙两组落叶灭菌后置于无菌环境中,对于乙组(实验组)再接种某种细菌,从而确定落叶的分解是否由该细菌引起。

热点专项聚焦9——例谈高考试题中的营养

结构

近几年高考试题对营养结构的考查,可谓形式多样,别具匠心。营养结构的呈现方式或

文或图,或图文结合,其既可以考查考生对营养关系的把握,也可以提升考生的识图、

辨图、析图等图文转换能力。

1.常规型

典例1 (2009·海南卷,19)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

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

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 ) A .绿藻上升

B .白鲢下降

C .水溞下降

D .乌鱼上升

解析 由于花鲢被大量捕捞,乌鱼将会加大对白鲢的捕食,因此白鲢会下降,水溞因没

有天敌将会上升。绿藻是生产者,乌鱼能继续得到充足食物,两者均不发生大的变化。

答案 B

2.典线型

典例2 (大纲卷)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

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

分析,错误的是 ( )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解析 由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

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 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

答案 D

3.柱条型

典例3 (浙江高考)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 、X 、Z 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

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

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X 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 .Z 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