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一)
第七讲空间扩散理论【城市规划教学讲义】
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
点轴开发模式可发挥城市在地带上的灵魂作用,能 较好地转化城乡二元结构,又可以通过轴线使整个区域 逐步向网络系统发展
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有机整体
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尤其使城镇发展、工业布局 与交通、能源、水源、通讯线路等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力量紧密结合为有机整体,使工、农、城镇的发展及布 局与区域性线状基础设施发展相融合,统一规划,协调
达到地区经济相对均衡增长的局面
灰色区域理论
背景
世界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新空间形式
大都市外围区域出现城乡交错带 一些发达的区域,出现了中小城市强劲发展的势头 景观上,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虽位于农村地 区,但同城市联系密切,并且具有城市性质
概念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是城乡的物
发展
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便捷联系
有利于实现地区间、城市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形成 有机的地域经济网络
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
利于区域生产力要素的流通,生产力要素流动以交
通及通讯工具为载体,点轴上的点一般都是交通线的 交 汇点,它具有较高的交通的可达性,因而使区域开发优 选位置。它的发展,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将以往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
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规定新的发展中心
在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
点作为次级发展中心。中心城市的经济网络、空间形式不
应是方格状而是放射状的,是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的网络 在地表的重复覆盖
意义
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顺应了经济发展在空间上集聚成点,并沿轴线渐 进扩展的客观要求,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体育经济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分析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 月彳 双
21 0 0年第 2期( 总锺 16期) 0
体 育经 济 的集 聚效 应 与 扩 散 效应 分析
王 玉 琴
( 东财政 学院 , 山 山东 济 南 2 0 1 ) 504
[ 摘
要】 育经济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是体 育产业发展 中一对相互推动的基本作 用力, 体 集聚效应表现为不 同体育
创新能 力 , 现 系 统效 能 大 于部 分 之 和 的集 聚 与扩 实 散效应 ; 体育 经 济 的扩 散 效应 可 以使体 育 组 织 与集
聚 地形成协同发展的 良性循环 , 加快体育经济发展
机 制的制定 和实施 , 从而增 强体 育 产业 的驱 动力 、 保 障力 , 为体 育经 济 总 产值 的提 高 奠定 坚 实 基 础 。另
[ 收稿 日期 ]2 1 0 00— 3—0 7
性较弱。 l 近年来 国内学者对 于体育消费 、 育市 2 体 场、 体育职业化等问题有较多研究 , 但对于体育经济 的运行及其扩散 、 拉动效应等问题的研究尚显不足 , 需 要进一 步本土 化 、 系统 化和深度 化探索 。 体育经 济的集 聚与扩散 效应 的 研究 可 以促进 体 育人 才 自身 价 值 的实 现 , 证 集 聚 区域形 成 持 续 的 保
障, 外 , 另 由于 创 新 基 础 、 程 、 果 的 集 群共 有 性 , 过 成
般来 讲 , 育 经济 的集 聚 和 扩 散效 应 对 经 济 体
发展 和社会 进 步 的 作 用 机 理 主 要包 括 两部 分 , 体 即 育经济 集 聚所 形 成 的互 补 效 应 、 争 效 应 和 稳 定 效 竞 应 以及 体育 经济扩 散所 形成 的经 济拉 动效应 。 ( ) 育经济 的集 聚效 应 一 体
论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
的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急剧 上升 ,能源供应跟 不上需求的增
长。在能源资源中首先要考虑 到合作开发 的是天然气资源 。目
前的构想是 , 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铺设天然气 管道 , 从 经乌兰
巴托 、 北京 、 沈阳和朝鲜 , 最终至九州。天然气环境污染少 , 而且 有助 于满足东北亚地 区迅速增长 的能源需求。当然 , 这是一个 庞大的工程 , 不仅 需要巨额资金 , 涉及战略价值 日益凸显。 根据俄官方最新 的一份统计数据 , 已探 明的石油储量为 俄
18亿吨 , 3 目前 日均产量达到 8 0 5 万桶以上 , 超过沙特一跃成为 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 。根据俄制定的 2 2 00年能源战略 ,
东北地 区的振 兴 和 富 强找 到 有 效的 路 径 。
维普资讯
区 域 经 济
—
l0 l
C O N TE M P O R A R Y EC O N O M
I _-■ c — _ S ■
【 摘要 】 关于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 , 以往的分析着重于“ 聚
集” 以及 由此 产 生 的规 模 经 济 . 是 . 但 产业 集群 同时 也 具 有 明 显 的扩 散 效 应 。 产业 集群 一 旦 形 成 . 会 经 济 固有 的 发 展 活 力 经 社
l l l 壤
∥ : 嚣
区 域 经 济
■■r
品
客户 , 并从侧面展 开到互补产品 的制 造商和在技 术 、 能 上相 技
关或有着共同投入 品的公 司。同时还包括提供 专业 化培训 、 教
的辐射 、 扩散 , 将带动我国东北地区 的振兴。我国东北地区向东
北亚 国家的辐 射, 也是东北亚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6)05-0142-03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施冬健,张 黎(同济大学经管学院,上海 200092)摘要: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
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关键词:城市;集聚;扩散中图分类号:F290;C91218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5-01-13作者简介:施冬健(1970-),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经济数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以其特有的集聚效应,使人口与生产力要素向其集中。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中心,是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先进文化相对集中的地方,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和扩散带动作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聚集经济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一、城市的集聚效应按照波特的定义,集聚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的机构,如学校、协会、研究所、贸易公司、标准机构等在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集中,他们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一种状况。
而对于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来说,其突出特征在于它能够以其优势环境和条件,吸引众多企业和机构及社会经济各部门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集聚,从而更加突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集聚效应。
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看,城市已经成为各种要素的集聚中心—资源、人才、资金、信息、交通和不良资产。
(三)银行与保险业的经营协调银行与保险业在继续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下,二者进行适度和合理的合作以促进二者的加速发展。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张可心摘要:在梳理国内外集聚与扩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心集聚、临近集聚、中心-外围扩散、临近扩散、中心集聚-扩散弹性、临近集聚-扩散弹性6个指标,对我国14个城市群2000-2013年的集聚、扩散及互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结果显示:(1)中心集聚方面高中低集聚占比基本持平,多数城市群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2)临近集聚方面多数城市群位居中等水平,珠三角和天山北坡城市群集聚度较高;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临近集聚多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临近集聚度则呈下降趋势;(3)哈长、天山北坡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扩散作用较强,京津冀和海峡西岸城市群最弱,城市群核心城市扩散作用的波动变化较大,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呈减弱趋势,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呈增强趋势;(4)珠三角城市群的临近扩散效应明显,城市群基本呈现波动增强或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5)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临近扩散与集聚效应总体不同步,中心外围的相对集聚占主体,且年际波动性较大。
关键词:城市群,集聚,扩散,集聚—扩散弹性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实践背景在中国城市群被认为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其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
从“十一五”规划起,我国各类规划就把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重要内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
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双重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已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不可阻挡之势。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3]。
城市群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的支撑和平台,用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乃至整体的协调发展。
基于增长极理论视角的我国综合保税区扩散效应研究
源禀赋、 产业条件、 特殊政策获得优先发展机会, 有创新能力的 “ 推进型产业” 在一些地区集
聚, 形成类似 “ 磁场极” 的增长中心。 它不仅会促进自身发展, 还能形成经济网络, 然后通过
不同的渠道将优势资源向外进行扩散, 并对整个地区的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约》 中关于自由区的相关规则, 借鉴其他国家监管经验, 经国务院批准, 设立在特定区域内,
实施物理封闭围网, 执行特殊的税收、 监管等政策, 发展保税加工、 保税物流、 保税服务等业
务的国家级特定功能区。 自 2006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综保区,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
发展, 综保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 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
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4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 我国正在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培育地
区经济发展增长极,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综合保税区 ( 以下简称综保区) 是我国根据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照 《 京都公
增长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它们好比磁极之间的 “ 向心力” 与
“ 离心力” 。 极化效应, 又称回波效应, 是增长极不断聚集周边腹地的人才、 技术和资本等资源
要素, 吸引和拉动相关经济活动的过程。 扩散效应则是极化效应的反向过程, 生产要素从增长
极向外转移和扩散, 对周边腹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佩鲁 ( Perrour) 将这种极化和扩散
制度、 管理和技术的创新, 创新成果再向外围区不断扩散, 随着二元结构边界的模糊, 甚至消
第七讲空间扩散理论【城市规划教学讲义】
概念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个中间区域,是城乡的物 质流、信息流和人流交换最频繁的地域
一种行为交换环境,既有城市性行为,又有农 村性行为
特征
该区域是农村及城市高密度的混合区
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及其他非农活动在该 地区快速成长
人口密度很高 城乡联系紧密
该区域包括大城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尤其使城镇发展、工业布局 与交通、能源、水源、通讯线路等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力量紧密结合为有机整体,使工、农、城镇的发展及布 局与区域性线状基础设施发展相融合,统一规划,协调 发展
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便捷联系
有利于实现地区间、城市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形成 有机的地域经济网络
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者、生产企业、基础设施等,与自然界许 多客观事物相类似,在空间中有相互吸引力而集聚;集聚于点上的产 业和人口向周围区域辐射其影响力
“点-轴”开发理论对区域开发和规划的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大区间、 省区间及地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予以重点发 展,对位于轴线上和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内的资源予以优先 开发
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
利于区域生产力要素的流通,生产力要素流动以交 通及通讯工具为载体,点轴上的点一般都是交通线的 交 汇点,它具有较高的交通的可达性,因而使区域开发优 选位置。它的发展,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我国的点轴开发: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 “T”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 “∏”字形
东南沿海、长江干流、陇海-兰新、京广线 “开”字 形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应愈来愈 多地放在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上。同时,发展轴线 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将以往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 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规定新的发展中心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聚集、扩散作用(一)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在其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内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区域经济的产业聚集点。
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地区,能够较快的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技术,不但加强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对外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区域内部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巨大的集聚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机会。
同时,为整个区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收入,优化区域产业的配置。
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聚集作用使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较快的被生产出来以及较快的运用到区域内的各个生产中去,使一些较好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是一定层次的政府所在地,具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发展,维护城市现有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好,充分发挥城市各要素集散的功能,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或功能的发挥。
同时城市又是区域性公司、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机构汇集地,通过其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四)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规划实践。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由于地租的过高、交通变得拥挤、生产生活成本过高,这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资本逐渐向次核心经济区转移。
如此,次边缘区、边缘区的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
二、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一)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以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论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升级与集聚扩散效应
下 功 夫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充 分发 挥 环 渤
海 地 区 乃至 我 国 北 方 经 济发 展 的龙 头
带 动作 用
个 产 业 内部逐 步形 成 的不 断 地 适 应 产
关 键词 :滨海 新 区 产 业升 级 集 聚扩散 效 应
天 津 滨 海 新 区 地 理位 置 优越 .位
济规 划 区 域 的 竞 争 .使 滨 海 新 区发 展
同时面 临 来 自国 际和 国 内两 方 面 的 挑 战 为了 在 2 2 年 全 面 实 现 国 家对 天 00
强 但 集 聚 之 后 也 需 要扩 散 .因 为 产 业 集 群 的 经济 效 应包 括 极 化 效 应 和 扩 散 效 应 。而 扩 散效 应 就 表 现 为 增 长极
面 对 的现 实 。虽然 不 同 的 经 济 状 况 对 产 业 升 级要 求 不 同 .但 升 级 的趋 势 是 不 可 能 阻挡 的 .毕 竟 “ 业 升 级 是 一 产
滨海 新 区产 业 集聚和 扩散 效应 分析
赫 希 曼 ( . . tc ma )的 不平衡 A 0Hi h n s
( 成 本节 约和 创新 效 果等 )的 追求 ” 如 .
所 以这 也 是 与 周 边地 区 联 动 发 展 .并 通 过服 务区 域 发 展加 快 自身 发 展 的 重
于 主 导产 业 与 龙 头 企 业 的 创 经济 体 制 、区 域 政 策 和 增长 极 所 在 地 的 自然 、人 文 环 境 。滨 海 新 区 既 然承 担 着 更 好 地 服 务 环 渤 海 和 我 国北 方地 区经 济 发 展 的 重
城镇体系的理论基础-集聚与扩散
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地域 性。
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
城镇体系的形成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是决定性因素。随着经 济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城镇体系。
发展
城镇体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原有城 市也可能发生性质、规模和类型的改变。城镇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包括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 和再城市化等阶段。
城乡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 善
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使得城 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降低 了信息、物质和人口流动的成 本,促进了扩散的发生。
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 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质量逐 渐下降,部分居民为了追求更 好的生活环境选择迁往郊区或 农村地区。
扩散的影响因素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随着城市集聚程度的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更多的 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会,从而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入。
扩散促进集聚
周边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发展也会对城市集聚产生影响。周边地区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周边地区的发展也可以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改善城市居 民的生活质量。
03 集聚理论
集聚经济的概念与类型
概念
集聚经济是指企业在特定区域内的集 中分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 效应是由于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 而产生的。
类型
根据集聚经济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 马歇尔集聚经济、雅各布斯集聚经济 和新型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的形成机制
外部经济性
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研究(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研究(一)摘要:增长极的发展能够带来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的发生主要通过区域内产业关联的带动和经济环境改善的推动。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在短期内产生的扩散效应并不明显,长期内将会带来较强的扩散效应。
大力发展外围地区农牧产品加工工业,加快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开拓渠道促进人才流动,建立有效的融资体系可以促进“哈大齐工业走廊”产生的扩散效应。
关键词:扩散效应;增长极;哈大齐工业走廊增长极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地区纷纷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力图打造区域增长极来带动经济发展。
学术界对极化效应的著述较为丰富,对扩散效应的研究则较少。
虽然打造区域增长极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会带来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从而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扩散效应的发生机制(一)增长极概述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理论,由主导产业中的创新企业在某些大城市进行聚集而形成的产业之间密切协作关系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这些企业通常是位于城市中心,具有生产、贸易、金融、信息、运输、服务和决策等多种功能,就像一个“磁极”,能够对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产生吸引作用,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地区,从而既促进自身的经济增长,又推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佩鲁将这样的“磁极”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包含了两方面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别指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生产要素的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
前者容易造成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后者使得增长极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2]。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
在经济开始起飞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
当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扩散效应占主导。
关于生产要素,笔者认为,不应仅包括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还应包括信息、制度和文化习俗等更广义的范围,它们共同作为扩散效应的载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中,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它们不仅影响着经济的运行,而且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划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在经济领域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也被称为聚集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所产生的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能够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例如,一个地区的企业集群、科技园区或者金融中心,能够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前来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规模效应,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这种集聚效应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然而,集聚效应并不是万能的。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过度集聚时,会导致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增大、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
这时,就需要发挥扩散效应的作用。
扩散效应是指经济活动和产业从中心地区向周围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
这种扩散效应能够缓解中心地区的资源压力,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中,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发挥集聚效应来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需要通过扩散效应来缓解资源压力,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力量。
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两个因素,合理利用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我国产业的区域集中度分析
我国产业的区域集中度分析产业的区位模式多种多样。
一些产业在空间上集中于某一地区,而另外一些产业则分散在各地。
产业在某一地区的高度集中或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地理变化的必然现象。
它包括以下的含义:一个产业或行业的生产能力高度集中于某个地区,这个地区该行业的产出能力占全国整个行业产出能力的比重,大大高于其他地区该行业产出能力占全国总产出的比重,同时也明显高于该地区其它行业产出能力占全国同行业产出的比重:此外,该行业在地区内吸收的就业人数大大高于同行业在全国的水平。
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地区之间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我国产业的区域集中度究竟如何,或者不同产业究竟集聚在哪些地区,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研究对象行业(或产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2002年),将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
门类采用英文字母编码,大、中、小类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
木文侧十究的对象为C 门类制造业中的20个大类。
从全球角度研究产业集聚,主要是分析某产业主要集聚在哪几个国家;在一国范围考察产业集聚,则主要是看某产业主要集聚在哪几个省区,也可以细化到更小的市县中一位。
本文考察的产业集聚地区维度,按照行政区划,细化到省一级。
二、衡量指标 1、行业集中度CRn行业集中度是产业经济学中衡量市场结构最常用的指标,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产量(或资产总额、产值、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利润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本文中作为产业集聚指标,它代表的是某产业规模最大的几个省区占全国的份额。
本文选取CR4 、CR8 两个指标。
Xni inXCR ∑==1CRn 代表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 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Xi 为第i 位企业的产量,n 为所要计算的具体前若干家企业数目,N 为行业内的企业总数。
公式里的n 可以根据计算的需要确定,通常n=4或n=8。
浙江省流量经济集聚扩散效应研究
区域发展与管理 。
“ 之 间联 系及其 强度来 重新 判 断 。流量经 济 正是 这种 “ ” 行模 式 的核 心 体现 。上海 社 会科 流” 流 运 学 院经济 研究所 的周 振华认 为 , 流量 经 济 主要 是 指 城市 以相应 的平 台 和条 件 吸引 区外 的物 资 、 金 、 资 人才、 技术 和信 息等 资源要 素 向 区内集 聚 , 通过 要素 的重组 、 整合 来 促进 和带 动 相关 产 业 的发 展 , 将 并 形 成和扩 大 的经济 能量 向周边 区域 乃 至 更远 地 区辐 射 。 国外 学者 从 系 统论 、 制 论 的角度 研 究 了 控 “ ” 流 产生 的科 学机理 , 为解释 流量 经济 的存在 提 供 了另 外一 种科 学 解 释 , 中耗 散 结构 ( i ia v 这 其 ds p t e s i s u tr) t cue 理论 就是 典 型代表 。 区域 经济 系统 是一个 开放 的 、 线 性 的复杂 系统 , r 非 客观 上 必然 存 在与 外 界环境 不 断进行物 质 、 息 和能量 交换 的情况 , 就说 明 了流 量 经济 存在 的客观 性 。控 制论 的 创始 信 这 人 维纳认 为 , 物质 、 能量 、 息都 是改 变 系统负 熵 的 因素 , 将 物流 、 流 、 信 故 能 信息 流 称 为 负熵 流 。C s a.
展示我国经济 与社会发展 、 改革开放 的伟大成就 , 刊特开辟“ 本 迎接 ‘ 十八大 ’宣传 ‘ , 党代 会 ”专栏 , ’ 热忱 欢
迎广大专家学者踊跃投稿。本期选取 了西北 师范大学博士 生导师 白永平教授 关于 浙江省 流量经济集 聚扩
散效应方面的一篇 文章 , 图推动相关理论 与实践 的发展。 力
长三角都市圈空闻集聚扩散效应研究
本研 究运 用空 间经 济学 关 于城 市 空 间关 系的 基本 原理 , 考
年 长三角 都 市圈 集 聚扩 散功 能 的演 化 , 实证研 究影 响集 并 聚扩 散 功能 的空 间效应 和宏 观 经济增 长效 应 。 本论文 结构
如 下 .第 二 部分 主要 讨论 相关 文 献 以本 文 采 用 的研 究方 法 .第 三部 分分 析 长三 角都 市 圈在 过 去近 3 0年 中的集 聚 扩 散效 应 . 四部 分量 化研 究 长 三角 都市 圈 的空 间效 应 和 第
地 理位置 接 近会拥 有若 干 同质特 征 . 比如类 似 的效 应 函数 法 引入经 济增 长 理论 . 考察 区 域特 征在 地 区经济 增长 在 的
和偏 好结 构等 . 这些 特征 必 然造 成 临接 区域 间具有 某 种相 互依 存关 系 . 种关 系在 宏 观经 济 领域 表 现为 相邻 近 区域 这
计量 经济 学 的理论 框架 与此 同时部 分学 者将 空间计 量方 作用。 有代 表性 的是 Mi e A g l .Maq e (0 32 0 )他 将 u ru z2 0 ,0 5 , 研究 重 点放 在经 济增 长 过程 中 区域 间关 系上 , 过实 证分 通
析认 为西 班 牙各 个 区域 之 间存 在相 互竞 争 、 互 补充 的关 相
■2 1 年 第 1期 02
■现 代管 理科 学 一名 Nhomakorabea家观察
长三角都市圈空闻集聚扩散效应研究
●贾德 铮 高 汝 熹
摘要 : 以空 间经济 学为理论基 础 , 文章 考察 了长三 角都 市 圈 1 个城 市 18 年至 2 1 年 间区域 集聚扩散功 能的演化 , 6 91 00
关中城市群空间集聚扩散效应实证研究
f 7 1 刘秀兰, 付强. 西部 民族地 区就 业结构的调整及存在 的问题探
析I J ]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 2 0 1 0 , ( 0 i ) .
[ 8 】 朱智文, 王辉 . 甘肃省产 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 态关 系研 究U 1 .
开 发研 究 , 2 0 0 9 , ( O 5 ) . 【 9 】 肖海 平 , 胡 辉 江 西 省 产 业 结 构 与 就 业 结 构 的 发 展 关 系研 究 U ] .
本节 运用 熵测度 指 数从整 体 上定量 分析 关 中城
市群空间集聚和扩散趋势 , 运用均匀度指数分析区
域要 素空 间分 布均匀 度 ,运 用城市 流强 度模 型分 析
关 中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 ,并进行 阶段 性分 析 。
1 . 关 中城 市群 集 聚扩 散整 体 趋势 。为 了综合 考
—
出的 ,用 于衡 量 区 域群 体 空 间要 素聚 集 扩散 程度 。 叶玉 瑶 与张虹 鸥 ( 2 0 0 7 )引入辖 区 面积 ,改进 了大 都市 圈均 匀度指 数 。本文 采用 叶玉 瑶与张 虹鸥 改进
后的均匀度指数对关 中城市群区域空间要素集聚扩 散程度进行分析 。改进后的大都市均匀度指数公式
为:
y = / S
。
) / ∑( ) , : ∑ /
=l i =1
( 1 2 x J YO O 9 ) 。
【 作者简介】李锐,西安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城 市 群 的 发 展 必 然 伴 随着 城 市 群 空 间结 构 的 变 化 ,而集 聚 与扩 散 效应 正 是 城 市 群 空 间形 态 演 化 最 直 接 市 群 空 间集 聚 与 扩 散 效 应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集聚、扩散、创新、集群:大都市地区经济与空间发展的理论与流派
但 是 。随 着 上 世 纪 7 年代 石 油 暴 涨 和 8 年 代 第 一 次 全 球 0 0 经 济 萧 条 , 多 学 者 开 始 思 考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发 展 的未 来 之路 , 许
..
一
集聚 、 散 、 新 、 群 : 扩 创 集 大 都 市 地 区 经 济 与 空 间 发 展 的 理 论 与 流 派
刘 洪 志 田 驰
( 内蒙 古 华 地 方 圆设 计 有 限 责 任公 司 , 内蒙 古 赤 峰
摘 要 :经 济 活 动 为 什 么会 在 大 城 市 地 区越 来越 集 聚 . 扩 散 效应 什 么 时候 会 出现 . 新 为 什 么越 来 越 重 要 , 创 它是 支 撑 大 都 市地 区发 展 的 主要 动 力 吗 。产 业 集 群 为 什 么会 成 为各 级政 府 的 重 点 ?也 许 我 们 的城 市 群 规 划 和 大都 市地 区规 划 已 自觉 不 自觉 地 回答 了这 些 问题 , 是 集 聚 、 散 、 新 和 集 群 后 面 但 扩 创 的理 论 基 础 是 什 么 ? 本 文 结 合 国 内外 大都 市地 区发 展 实 际 情 况 , 理 了关 于集 聚 、 散 、 新 和 集 群 发 展 的 基 础 理 论 和 最 梳 扩 创 新 研 究情 况 。 关键词 : 大都 市地 区 经济 与 空 间发 展 基 础 理 论 流派
出 现 了 “ 福 特 主 义 ” L b rn 后 ( e og e& Lpez 1 8 , 灵 活 积 累 iit, 9 8) “
( e il c u lt n) ( c t& Sop r 1 8 Hav y 1 8 ) l f xbea c muai ” S ot tre .9 6; re . 9 7 等 o 新 理论 思潮 。其 中涉 及 经 济 与 空 间 发 展 关 系 最 有 影 响 力 的 是 “ 集 聚 理 论 ( e g mea o e r ) 。 新 n w a l rt nt o ” go i h y 在 新 集 聚 理 论 中 . T 学 的 Poe S b l 1 8 ) 出 “ MI 大 ir和 a e( 9 4 提 第 二 次产 业 分离 ( e eodid s i iie ” t cn uta dv ) 的观 点 , 鉴 弗 农 hs n r l d 借 的 产 品 生 命 周 期 模 型 理 论 , 为 成 熟 阶 段 的标 准 化 产 品正 在 认 被 市 场 需 求 中 的异 质 和 不 确 定 性 所 破 坏 , 品 的 生 命 周 期 越 产 来 越 短 , 油 价 格 的 波 动 , 费 者 的 分 化 使 得 产 品 需 要 更 加 石 消 专 门化 和 异 质 化 ,这 是 原 来 的 大 批 量 生 产 所 不 能 提 供 的 , 因 此 一 些 公 司 开 始 走 “ 活 的 专 门化 ( e i ese i i t n ” 灵 l b p azi f x l c l a o ) 发 展方 向。 灵 活 的 专 门 化 是 一 种 持 久 创 新 的战 略 ,公 司 要 适 应 无 止 境 的变 化 而 不 是 要 控 制 这 种 变 化 ,这 也 就 意 味 着 在 第 一 次 产 业 分 离 中 被 边 缘 化 的 手 工 形 式 的 产 品 的 复 兴 。 同 时 在 空 间 方 面 , 业 垂 直 分 工 的 瓦 解 促 进 了空 间 的集 聚 , 专 门 化 的 厂 商 产 让 通 过 集 聚 产 生 规 模 效 益 ,同 时 地 理 相 近 减 少 非 标 准 化 和 变 化 所 带 来 的成 本 ( c t 1 8 ) 因此 意 大 利 中 部 和 西 北 部 , 班 S ot 9 8 。 , 西 牙 的 B s u 地 区和 巴黎 的高 级 时 装地 区 ( t p r 1 9 ) 是 一 aq e So e , 9 3 都 r 种基 于灵 活专 门化 集 聚 所 带 来 的 繁荣 。 新 集 聚理 论 和 灵 活 的专 门化 理 论 的局 限性 在 于 过分 依 赖 垂 直 分工 瓦解 的观 点 .来 解 释 为 什 么 可 以 依 靠 本 地 的 产 业 网 络 , 集 聚 经 济 中获 利 , 且 引 用 的 只 是 个 别 案 例 , 能 说 明 从 并 不 整体 的 问题 。 2扩 散 ( i es1 : 围地 区 发 展 的机 遇与 挑 战 。 . Ds r )外 p a 从 一 个 国家 的发 展 战 略 到 一 个 地 区 的发 展 战略 ,都 希 望 产业 和经 济 活 动 能 够 从 发 达 地 区往 不 发 达 地 区扩 散 ,从 而解 决 地 区之 间发 展 不 平 衡 的 问题 。 用 扩 散 的理 论 , 多地 区在 借 许 发 展 的初 期 阶 段 采 用 不 均 衡 的发 展 战 略 ,促 进 条 件 好 的地 区 以及 怎 样 合 理 组织 安排 、 胆 主 动地 表现 建 筑 物 的 特 点 。 大 4检 查 的有 效 性 . 经 过 多 次 实 践 , 们 发 现 既要 重 视 幼儿 结 构 的过 程 , 我 同时 结 构 完 成 后 的 检 查 又 成 为 不 可 缺 少 的 一 个 环 节 。大 多 数 幼 儿
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2019-08-10[摘要]聚集效应是影响城市化进程主要的经济规律之⼀,从经济学的视⾓来探讨城市聚集机制中的双重乘数效应,以西安市城市聚集经济的发展为例,揭⽰西安市城市聚集效应过程中的问题,指出强化城市聚集效应对中⼼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西安市在关中—天⽔经济区中的经济核⼼地位,强调了增强西安市的城市⾃⽣发展能⼒,强化其城市聚集效应可以引领、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聚集效应;双重乘数效应;西安市[中图分类号]F299.27 [⽂献标识码]A [⽂章编号]2095-3283(2012)02-0110-03⼀、引⾔空间集聚使城市经济具有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
聚集经济的形成来源于分⼯与专业化、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市场效率的提⾼(吕⽟印,2000)。
基于以上四个⽅⾯来研究城市与聚集经济内在联系的经济理论最早可追溯⾄以韦伯为代表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之后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区位理论,两者将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城市聚集经济的微观机制上。
⽽以佩鲁为代表的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则从宏观层⾯上将城市聚集和区域发展的⾮均衡联系起来,认为城市化是地区不平衡增长的结果。
我国学者冯云廷(2001)从城市化经济的现象⾓度研究了个体城市聚集过程及其聚集后产⽣的效应。
虽然他们的研究视⾓各不相同,但都提⾼了聚集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理论地位。
聚集经济效应制约并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壮⼤,对城市经济的增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我国⽬前基本进⼊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因此城市聚集效应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具有⼀定的参考意义。
⼆、城市聚集过程中的乘数效应城市聚集的动⼒源于不同空间上存在的⽐较优势所形成的经济势能差,在由“⽐较优势利益—功能互补利益—机会选择利益”共同构成的动⼒机制下,存在利益关系的经济个体便发⽣相互作⽤,从⽽导致⼈⼝、资源等要素的实际流动。
⽀撑城市发展的全部要素在三种动⼒机制作⽤下相互间发⽣作⽤是通过双重乘数效应实现的。
现代服务业的集聚_扩散效应与城市功能转型分析
城镇化理论
瓦尔特·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F·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1、中心地理论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他的 重要著作《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一书中, 系统地建立起了对聚落地理学具有重大影 响的理论。 该理论的目的在于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 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 又是怎样的规律。
增长极的含义:
一是指具有创新能力、规模大、增长迅 速关联效应大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 二是在地理含义上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 区,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区域 经济的发展的地理空间。
“推进型单元”
是指的优势经济单元,它自身的增长与创新能够
诱导其他经济单元的增长,也就是具有创新性质 的产业或企业(如长虹),只有创新才是实现利 润最大化的根本途径。也只有创新性企业和产业 才具有支配诱发和推进的功能,产生“支配效应”
2、F·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1、提出的背景 增长极理论是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佩鲁 在《经济空间理论和应用》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当时人们对二战后一些新兴独立国家的经济增长 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感到困惑,在这种情况下,佩 鲁提出增长极概念,主张以非总量的方法安排经 济计划,建立和发展增长极,以极的增长推动整 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许多国家运用增长极策略发展大城市。
(一) “城乡磁铁”论
1、提出的背景
城乡分离曾经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资本主义的兴 起,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无节制地追求物质财 富,劳动者的一切都从属于大机器生产,城市环境越 来越失去对人的尊重: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城乡对立日 益严重;人的心理状态日益被扭曲……这种城市病态在 19世纪末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关心,城乡磁铁论就 是此时提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一)
【摘要】关于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以往的分析着重于“聚集”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但是,产业集群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社会经济固有的发展活力经过集聚后将加倍放大,区域经济将得到极大的发展。
我国东北地区是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可以通过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为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富强找到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区域集聚产业集群扩散效应
我国东北地区北同俄罗斯、蒙古接壤,东北同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隔江相望,与日本隔海相望;它们共同组成了东北亚地区。
东北亚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
区域中的日本、韩国经济层次较高,拥有大量的资金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前苏联虽已解体,但俄罗斯仍是个屈指可数的政治、经济大国。
如果我国东北地区能借助东北亚区域集聚的扩散效应,推动东北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就可以使我国与周边大国的经济关系日益稳定和不断发展。
一、东北亚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域关系
1、位置分布
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区。
从国际地理位置来看,我国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三面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国为邻,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并与各国有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孕育和发展,我国东北地区将成为沟通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桥梁和通道。
2、资源分布
东北亚地区的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存,能源大国、科技强国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并立,如此多样性的结构决定了区域内经济极强的互补性。
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也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
随着区域政治趋于缓和,双边合作、多边合作趋于活跃,特别是在全球石油价格高涨、资源越来越少的状况下,拥有丰富的粮食、食品和能源等资源的东北亚地区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根据俄官方最新的一份统计数据,俄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38亿吨,目前日均产量达到850万桶以上,超过沙特一跃成为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
根据俄制定的2020年能源战略,俄天然气开采量将占世界总量的30%。
日本和韩国丰富的水产资源,蒙古当地的招牌畜牧业,朝鲜丰富的矿产资源,都可以为东北地区提供强大的支持。
日本和韩国是资源贫乏国,其能源供应主要靠中东和东南亚地区,不仅运输费用高,还要冒海上长距离运输的风险。
中国的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急剧上升,能源供应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在能源资源中首先要考虑到合作开发的是天然气资源。
目前的构想是,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铺设天然气管道,经乌兰巴托、北京、沈阳和朝鲜,最终至九州。
天然气环境污染少,而且有助于满足东北亚地区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
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还涉及各国之间利益分配问题等。
我国东北三省为东北亚各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俄罗斯、韩国、日本的劳动力资源都相对过少,它们大量的吸纳了来自中国的劳动力资源。
二、产业集群与扩散效应的关系
1、产业集群的含义及作用
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派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指出“集群是在某一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
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专业性基础设施的供应商等。
集群也经常向下游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展开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着共同投入品的公司。
同时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以及其他机构”。
经济学家芮斯·菲尔德指出,产业集群是为了共享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同时共同面对机遇、挑战和危机,从而建立积极的商业交易、交流和对话渠道,在地理上有界限而又集中的一些相似、关联且互为补充的企业。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与某产业相同、相近与相关的经济组织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互相依存、互为唇齿的经济群体,最终实现共同做大做强,带动区域经济腾飞。
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有利于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使当地企业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
2、扩散效应的含义及作用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包括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即回波效应)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
极化效应的对偶效应是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是指经济扩张中心的所有周围地区,都会随着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状况。
极化效应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散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
扩散效应表现为增长极不断向周围地区产生辐射作用,释放自身能量,把生产要素由增长极所在地转移到外围地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走出去”战略。
扩散效应的大小和强弱取决于增长极的能量积累状况,也就是取决于主导产业与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规模和素质,取决于经济体制、区域政策和增长极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环境。
本文的立足点就是产业集群经济效应中的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社会经济固有的发展活力经过集聚后将加倍放大,为区域经济日益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合理的资源配置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为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和整体进步奠定基础,最终为东北地区的振兴找到有效的途径。
三、东北亚经济对我国东北地区振兴的带动作用
东北亚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日益强烈地呼唤着地区合作机制的形成。
东北亚各国间的贸易依存度虽然远远低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但不能不看到这种情况,一方面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在持续加深,另一方面日本同欧美的贸易依存度在明显下降。
此外,东北亚国家同日本之间的水平分工有所扩大。
东北亚各国特别是中日韩三国经济之间所达到的相互依赖程度表明,建立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已成为客观需要。
最后,我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东北亚经济相互合作已经步入正轨。
东北亚地区向我国东北地区的辐射、扩散,将带动我国东北地区的振兴。
我国东北地区向东北亚国家的辐射,也是东北亚发展的重要途径。
1、日本的资金、技术对东北地区的辐射作用
我国东北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东北三省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大力引进日资,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注入新鲜血液。
日本是东北亚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完全有能力成为东北亚地区主要的资金供应者。
日本为了在总体实力上与欧美抗衡,走出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正在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通过扩大开放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经之路。
扩大开发的途径和对象无疑需要是全方位的,但若考虑到地理位置、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等因素,强化与日本的经贸关系似应成为其重中之重。
总之,中日间经济的扩散效应着重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1)资金方面的互补性。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达27195.5美元,跃居发达国家首位。
日本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之一。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的经济实力居亚洲第二位,世
界第四位,且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正朝着中等发达国家方向迈进,急需大量建设资金。
(2)技术水平方面的互补性。
日本侧重于技术应用,其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日本的科学技术综合实力“大约为美国的一半”,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中占据优势。
中国除一部分科技项目世界领先外,总体来说科技开发水平较低,科技产业化进程迟缓,中国需要在这方面加强与日本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