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专题练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练习题,答案免费
第七章综合练习题班级:姓名:1、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是基因频率改变B.②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等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2、普氏野马重归自然的实验,标志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已经从单纯的物种异地保护阶段迈向物种回归自然阶段。
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某些基因的频率将会发生定向变化C.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增强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生殖隔离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
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A. 43%B. 48%C. 52%D. 57%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B.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5、下列关于种群、变异、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B.种群中的每一个体产生的变异都是定向的C.种群中的每一个体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D.生物进化的结果一定是形成新的物种6、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 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比例增加C. 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 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强的定向变异7、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B. 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C. 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D. 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8、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 表示)。
现代生物进化论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1、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这说明()A、突变是不定向的B、突变是随机发生的C、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利的D、突变的有利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2、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后,把后代分成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
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中选出强抗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A、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基因突变的结果B、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染色体变异的结果C、家蝇的抗药性原来已存在,不是DDT诱导的结果D、家蝇的抗药性是家蝇逐代对毒性强的DDT识别能力提高的结果3、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5、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
这说明()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6、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高考生物专题集训(含答案):2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课时分层集训(二十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建议用时:45分钟)A组基础达标1.(·海南高三联考)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B.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B[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但后代不可育,因此狮和虎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
]2.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C[青菜虫先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选择有利变异,A错误;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选择的结果,B错误;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C正确;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D错误。
]3.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殖隔离形成没有关系B.高茎豌豆与矮茎杂交出现的3∶1的过程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共同进化就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并非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生物发生进化,当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基因库发生较大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时会出现新的物种,A错误;高茎豌豆与矮茎杂交出现的3∶1是等位基因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该过程不存在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进化,C错误;并非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才产生生殖隔离,如人工诱导多倍体的生成,D正确。
]4.(·济南市高三二模)若选取基因型为Aa,性别比例为1∶1的某种昆虫组成一个种群。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巩固提升练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隔离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捕食关系会降低物种多样性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C.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定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D.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不同物种之间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就是生殖隔离B.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能促进种群的发展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6.下列关于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弗里——DNA的半保留复制B.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D.沃森和克里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7.科学家在研究昆虫甲和昆虫乙的关系时,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训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研究发现“超级细菌”的产生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结果。
如图表示抗生素的使用与细菌数量的关系,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细菌与环境发生了共同进化B.C点时细菌的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加,则一定发生了进化C.细菌抗药性变异的产生是人们使用抗生素的结果D.抗生素的使用导致B点细菌数量较少2.某公司对即将上市的家蝇X虫剂产品做预期调查,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X虫剂)性基因型频率调查的结果。
已知家蝇的敏感性和抗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时出现抗药性。
家蝇种群来源敏感型纯合子(%)抗性杂合子(%)甲地区7820乙地区6432丙地区8415根据以上信息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比丙地区高B.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丙地区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C.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D.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使用该产品预期效果不如其他两地3.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4.Lehrman 设计了一个关于斑鸠的实验,实验分三个组:(l)全为雌鸟,单独饲养,提供筑窝材料;(2)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不提供筑窝材料;(3)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提供筑窝材料。
然后给各实验组每只雌斑鸠一窝卵,检查它们的孵窝情况。
结果发现:第(l)组的雌斑鸠没有一只孵卵;第(2)组的雌斑鸠,从第 6,7 和 8 天,孵卵的雌性斑鸠比例越来越高,但不是所有的雌斑鸠都孵卵;第(3)组中,第8 天,所有的雌斑鸠都开始孵卵。
基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为:()A.雄性配偶能够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B.筑窝材料能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C.雄性配偶和筑窝材料是雌斑鸠孵卵的前提条件D.实验设计不合理,不能得出任何结论5.以下对可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发生在间期,频率较高B.亲子代之间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重组C.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不能传给后代B.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新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的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环境导致生物发生了变异并与环境相适应7.卡文迪什香蕉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由于一种真菌,曾面临灭绝的威胁。
2021届高考生物考点专项突破练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础训练含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下列可以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是( )。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自然选择D.迁移2.下列有关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能保留个体间的各种变异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是对人类有利的D.自然选择使同种生物向同一方向进化3.瓢虫的体色黑色(A)对白色(a)为显性,现从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三组,每组100个瓢虫,基因型如下表所示,计算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组别AA个体Aa个体aa个体合计第一组34588100第二组306010100第三组266212100合计9018030300A.38.5%、61.5%B.39.5%、60.5%C. 42.0%、58.0%D.40.0%、60.0%4.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中A 的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2中A的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B.50%C.42%D.21%5.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类型,突变类型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物的某种昆虫死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此种突变类型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的选择作用B.昆虫和植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一定会使其中一种生物被淘汰C.昆虫对此种植物的选择作用,可能导致毒性突变的基因频率增加D.如果昆虫没有产生适应植物突变的变异,可能导致其灭绝6.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一种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
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进行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处理,则褐鼠种群( )。
高中生物同步训练案 (2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详解)
必修二 第三单元 变异育种和进化第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 .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提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只有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瓢虫种群的黑色(B)、红色(b)两种体色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如果该种群中BB 个体占16%,Bb 个体占20%,则该种群b 的基因频率为74%D .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但隔离一定能形成新物种,因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B 错误;已知种群中BB 个体占16%,Bb 个体占20%,则该种群B 的基因频率=16%+12×20%=26%,所以b 的基因频率为1-26%=74%,C 正确;隔离不一定能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产生生殖隔离,D 错误。
2.(2021·宜宾调研)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B .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 .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种群的发展D .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地理隔离和形成生殖隔离[解析]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很多,如突变、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出以及选择等;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被捕食种群的发展;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研究它们的种群特征。
3.(2021·郑州质检)鼠尾草的雄蕊高度特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
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
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练习二旧人教必修2
高中生物第7 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练习二旧人教必修2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订正改,以下哪项不是改正的内容()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B.自然选择是经过生计斗争而实现的C.生物进化的本质在于种群基因频次的改变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相关理论联合起来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看法不一样的是()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资料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基因频次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本质 D .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3.我国云南省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约处于5.3 亿年前的寒武纪初期,该化石群有100 多种 60 多个类群,大多已经绝灭。
其动物构造与现存动物构造差异很大,在此前的地层中却找不到其先人,这样多的动物类群在寒武纪初期“忽然”出现的事实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哪一看法相矛盾?()A.生物是由其先人经过漫长的地质年月渐渐进化而来的B.现代生物之间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D.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进化的4.下表列出了A、 B、 C、 D四种鸟的产卵、孵出和生殖后辈数,哪一种鸟类将获得更多的进化优势?()数量产卵孵出生殖后辈A982B222C993D7515.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研究物种的迁移规律,重点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移行为B.研究物种间的差异,重点是研究他们可否交配产生后辈C.生物进化的过程,本质是基因频次变化的过程D.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与生物变异的方向6.对于基因库的表达,错误的是()..A.一个种群所含的所有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生物个体老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生殖而世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所有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构成7.已知人眼的褐色( A)对蓝色( a)是显性。
在一个有 30000 人的人群中,蓝眼的有3600 人;褐眼的有26400 人,此中纯合子有 12000 人。
高二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复习题及解析
高二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包括A.生物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可以遗传的B.各种生物的数量一般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接近的C.各种生物的基因库的组成在生存斗争中发生变化D.能生存下来的生物都具有适应性,而适应性在自然选择中被积累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
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中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B.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了进化的方向C.个体的表现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图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a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b一定是自然选择C.c是自然选择学说D.d是基因的多样性4.如图所示是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B.图乙中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C.图丙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图丁中捕食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5.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在变化过程中,P点时Aa的基因型频率最小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D.该种群基因库中A和a的基因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6.原鸡经过人类长时间的饲养、驯化逐渐形成现在的家鸡,即使是家鸡中,也分化成为很多品种,比如长尾巴的观赏鸡、善斗的斗鸡等。
以下与此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鸡形成家鸡的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多种品种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C.在鸡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对鸡起到了选择的作用D.若不经人类的驯养,原鸡种群中将不会出现长尾基因7.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
高中生物_必修二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2.下述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A.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 B.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C.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的前肢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错误的是()A.变异是不定向的 B.遗传和变异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4.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A.个体发展到群体 B.微观发展到宏观 C.低等发展到高等 D.以个体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5.下列哪一项与自然选择学说无关()A.达尔文 B.《物种起源》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D.优胜劣汰6.云南某旅游区有8群猕猴共240只,我们称这群弥猴为()A.8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8个种族 D.一个群落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 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8.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A、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B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A.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快B.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慢C.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 D.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9.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D.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10.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有多种理论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综合利用B.突变、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综合利用C.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利用D.变异、淘汰和遗传的综合利用11A和基因a的频率为()A.18 % 82 % B.36 % 64 % C.57 % 43 % D.92 % 8 %12.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则()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 B.会降低隐性基因的比例 C.会使隐性基因完全灭绝 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14.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15.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
高中生物二第七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7章第2节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现代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理论观点不同的是()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答案]C[解析] 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决定其生存或淘汰,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而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因此A、B、D都符合达尔文观点,由于他没有研究透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因此也就不知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一个池塘内的全部蝌蚪B.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杂草C.一个森林中的全部鸟D.一滴水中的双核草履虫[答案] D[解析]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只有D符合题意。
3.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代代相传的是()A.基因B.个体数量C.基因型D.基因频率[答案]A[解析]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基因代代相传。
4.基因库是指( )A.一个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C.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D.一个生态系统中全部生物含有的全部基因[答案] B5.某一种群的个体中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数量之比为521,则该种群中B基因的频率为()A.75%B.62.5%C.60%D.50%[答案]A6.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不包括( )A.基因频率改变B.基因突变C.基因重组D.染色体变异[答案]A[解析]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7.现代进化理论中的突变是指( )A.基因重组B.染色体变异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答案] C[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8.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各种可遗传变异D.自然选择[答案] D[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9.一个果蝇种群有108个个体,果蝇的基因数约为104对,假如该果蝇种群每一代出现的突变基因数为2×107,则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为()A.1×10-5B.2×10-5C.1×10-6D.2×10-5[答案] A二、非选择题10.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练习题.do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 .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为显性。
在一个由700只长翅果蝇和3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 杂合子占30%。
笫二年残翅果蝇减少了10%,其他不变,v的基因频率为A.42%B. 45%C. 43. 3%D. 5& 8%A.乙种群的基因库大于甲种群B.甲种群的a基因频率小于乙种群C.甲种群的基因突变不同于乙种群D.两个种群的进化方向都由自然选择决定3.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M、h和em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0%、60%和20%。
在长期的选择过程屮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如下图,则各基因型个体在此坏境屮竞争能力的大小关系最口」能为tA.AA<Aa=aaB. AA=Aa>aaC. AA=Aa<aaD. AA<Aa<aa 50箕4.某生物基因(a)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対的替换而形成,I f 丁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差异,以下说法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基因Q的产牛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B.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C.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D.不同地区的群体有着共同的进化方向5.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杂交后得到选取八中显性个体分别进行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和自由交配,则自交和自由交配得到的理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Z 间的关系为A.A基因频率相同,Aa基因型频率相同B. A基因频率不同,Aa基因型频率相同C. A基因频率相同,Aa基因型频率不同D. A®因频率不同,Aa基因型频率不同6.卜-列有关变异和进化的敘述,不正确的是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牛了牛殖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种群中控制某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C.具有主殖隔离的两个物种未必存在地理隔离D.生物变杲的有利性是相对的,口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7.卜-列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描述是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界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B.种群间在口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口由交流的现彖叫生殖隔离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牛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川环境条件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表示抗生素的选择作用病B.抗生素的滥川会导致NDM基原a因出现和该基因频率增加*C.不同性状细菌之间的隔离不D.若NDM基因位于质粒上,则会更容易在不同个体间转移9.汕菜籽的含汕量随世代选择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高中人教版本生物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含解析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
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2.达尔文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A.生物多样性B.生物的生存斗争C.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变异的不定向性和选择的定向性3.某昆虫种群的翅色有绿色(AA)、浅褐色(Aa)和褐色(aa)三种表现型。
抽样调查得知当年绿色、浅褐色和褐色个体各占60%、30%和10%,现假设该种群中绿色个体每年增加10%,浅褐色个体数目不变,褐色个体每年减少10%,则第二年该种群中决定翅色A基因的频率是( )A. 62.9% B. 78.6% C. 76.8% D. 77.1%4.生物的共同进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①同种生物之间②不同种生物之间③生物与环境之间④亲代与子代之间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下图表示渐进式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交流受阻C.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交配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前提条件6.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
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7.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完善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8.2010年8月,一种名叫NDM-1的“超级细菌”已经蔓延全球各个大洲,对“超级细菌”的出现,医学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滥用抗生素是主要原因,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超级细菌”出现的原因是( ) A.抗生素使用剂量不断加大,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加B.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使病菌中抗药基因频率不断增大C.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病菌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D.抗生素诱发病菌发生变异,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9.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限时集训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建议用时:40分钟)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种间竞争是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D.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不会发生改变D[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现有生物的生存状况,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速度,A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其结果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正确;种间竞争是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C正确;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此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2.(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打靶试题)鲍曼不动杆菌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增强,将可能进化成“超级细菌”,对其引起的疾病的针对性治疗变得日益困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抗药性是随环境改变而产生的适应性突变B.鲍曼不动杆菌与抗药性有关的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其产生抗药性C.鲍曼不动杆菌进化成“超级细菌”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D.人工选择作用导致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C[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抗药性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鲍曼不动杆菌与抗药性有关的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其产生抗药性,B错误;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含抗药性突变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存活下来并不断繁殖,不含抗药性突变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会被淘汰,该过程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抗药性的形成是经过抗生素长期的自然选择,使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错误。
]3.(2020·北京五十五中高三期中)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起选择作用B.蜂鸟的长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特征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已有个体发生突变,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进行了选择,A错误。
高中生物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选择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相同的是( B )A.变异、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条件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同观点。
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解析]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一定能引起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是不同的概念,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是生物进化,只有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物种;由环境引起的性状的改变,并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重要过程D.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的理解。
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的是可遗传变异。
其他几项都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抗药性增加[解析]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增强。
5.(2019·潍坊高一检测)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过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限时自测题附答案
50分钟限时自测(必修二第7章)一、单选题(72分,每题3分)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C.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如果没有突变,生物也可能会发生进化2.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不可遗传的变异D.染色体变异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在生物体内积累B.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其结果是产生了遗传、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4. .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 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多少( )A. 6%B. 5.8%C. 12%D.3%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的结果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C.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发生显著差异D.突变与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6.以下不属于物种形成环节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B.共同进化C.隔离D.自然选择7.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的是( )A.生存斗争B.过度繁殖C.获得性遗传D.适者生存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害的,所以基因突变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分别是两个种群,但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C.因为马和驴杂交后生出了骡子,所以马和驴这两种生物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因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物种形成必须都经过地理隔离9.原始的生命起源于原始的海洋,并逐渐向陆地发展,那么决定生物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方向的是( )A.遗传B.变异C.生存斗争D.自然选择1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B.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生物定向变异的发生1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 )A.生物进化的原因B.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D.遗传和变异的本质1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种间关系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新物种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新物种的形成都是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的结果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所有变异都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可选择的原材料C.杀虫剂诱导寄生虫发生突变会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D.进化过程中显性基因频率增加更有利于产生适应环境的新性状1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符合达尔文学说的基本观点的是( )A.生物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D.可遗传变异都来自基因突变15.用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观点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故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C.野兔与环境一致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16.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从而避免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例说明(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D.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绝对的17.埃及斑坟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
高一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试题答案及解析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B.产生了地理隔离C.形成了生殖隔离D.改变了基因频率【答案】C【解析】出现新的性状,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A错误。
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
有AB知道C 正确。
基因频率改变生物进化了,但是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C.产生了生殖隔离D.改变了基因频率【答案】C【解析】具有新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基因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故C正确。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3.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它们的祖先不同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变异的方向不同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答案】B【解析】物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某地的生物类型取决于该地自然选择的方向,只有适应该地自然环境的类型才能被保留,否则将被淘汰。
【考点】此题考查生物进化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理解。
4.从某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250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80只、150只、20只。
该果蝇种群中,A与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 65%、35%B. 62%、38%C. 95%、5%D. 40%、60%【答案】B【解析】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根据题意可知,A基因的数量是2×80+150=310个,a基因的数量是2×20+150=190个,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310÷(250×2)=62%,a的基因频率为190÷(250×2)=38%,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专题练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叙述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B. 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期地理隔离2. 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3. 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年份AA(%)Aa(%)aa(%)1 30 40 302 25 50 25A.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D.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人们也利用该原理来人为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此“突变”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C.自然选择实现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袁隆平培育超级杂交水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组5. 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6. 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7. 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某种群中若A的基因频率在一段时间后由0.4增加到0.6,a的基因频率由0.6下降到0.4,因为无新基因产生,可认为该种群没进化B.水稻(2n=24)一个染色体组有12条染色体,水稻的基因组有13条染色体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D.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过程中,二倍体西瓜、三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是三个物种8. 根据现代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B.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D.生物进化的过程,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9.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10.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很多,频率也很稳定.对此现象合理解释是A.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B.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C.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D.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11.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是变异不定向的原因B.a →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C.b →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12. 环境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13. 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基因多样性B.生态系统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细胞多样性14.人类与某些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人类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的原因是( )①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②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③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④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5.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乙种群: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16.能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 )①基因突变②染色体变异③自然选择④隔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变异的个体都适应环境D.新物种产生都要经历地理隔离18.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19.生物生殖方式的进化是生物进化的内容之一,下列有关生物生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性生殖的出现,增加了自然选择的原材料,加快了进化的速度B.胎生动物胚胎发育的营养主要来自母体,所以胎生动物的卵细胞比卵生动物的卵细胞小C.双受精现象保证了种子萌发的营养,是被子植物占优势的原因之一D.进行卵式生殖的动物叫卵生动物20.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21.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变异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太空射线能使种子发生定向变异C.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D.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22.海龟中连趾(ww)和分趾(WW、Ww)两种类型,开始时,连趾(w)和分趾(W)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和0.6.当海龟数量增加导致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海龟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因为缺少食物的特殊环境使之产生了定向变异B.海龟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C.海龟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海龟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的进化D.海龟基因频率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明海龟已经进化形成一个新的物种23.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2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体现了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多样性B .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C .研究历程主要依据进化理论的构建D .生物多样性形成是生物由低等到高等进化的必然结果 25.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A .黄色――→⊗黄色、绿色B .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C .猫叫综合征D .无子西瓜26地球上出现了真核生物以后,生物的进化速度大大加快了,其根本原因是( ) A 真核生物种类繁多B 真核生物分布广泛C通过有性生殖增加了生物的变异性 D真核生物形态多种多样 27据统计,美洲棉尾兔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个种,而在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个种.这说明在物种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A变异 B 遗传 C地理隔离 D 生殖隔离 28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锈病)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 为20%,Tt 为60%,tt 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锈病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 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A50%和50% B 50%和62.5% C62.5%和50% D 50%和100% 2920世纪初,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了一种月见草的遗传,发现一株月见草的染色体数目增加了一倍,由原来的24条(2n)变成了48条(4n),成了四倍体植株.该4n 的植株与原来的2n 植株( ) A 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的染色体是同源的B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后代C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存在地理隔离D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30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二、非选择题(共55分)1.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1)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______.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由此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进化的原材料是由________提供,是否发生进化决定于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2.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1)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________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2)由图1可知,种群1和种群2(选填“是”或“不是”)________同一物种.(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种群2中具有基因型________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A和a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4)图2中的甲虫具有多种体色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多样性.3.地球上的人有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等不同的人种,但按生物分类学上划分,地球上这些不同肤色的人种都属于一个物种——智人种.不同的民族的人群在肤色上、生理特征上等有各种细微的差别,基因组成上有少量的差异.请分析回答:(1)说明为什么地球上不同肤色的人种同属于一个物种?(2)不同民族人群之间的通婚,将对不同民族基因库的差异性产生何种影响?说明理由.(3)你认为地球上不同肤色的人种将来会演化为不同的物种吗?说明理由.4. 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一)、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观点的是( ).A.变异生物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二)、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 和s控制,黑色(S)对灰色(s)是显性.19世纪中叶,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很低.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桦尺蠖中S的基因频率提高了很多,如下表.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蠖占95%以上,黑色桦尺蠖不到5%,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_______产生的.(2)从1850年到1898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使种群呈现出过渡性多态现象,这表明黑色基因(S)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产生_________.(3)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黑色桦尺蠖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这表明,_________通过保留有利基因型个体和淘汰不利基因型个体,导致种群________的定向改变,使种群产生的适应新环境的黑色突变类型得到迅速发展.(4)上述事实表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经过长期的,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所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决定的.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请分析回答:(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1. C2. C3. B4. B5. B6. C7. C8. C9. D10. A11. D12. D13. D14.解析人类能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答案 C15.解析首先计算出甲种群Aa=72%,乙种群AA=36%;然后分别计算出甲种群A=(24%+36%)=60%,乙种群A=(36%+24%)=60%,.即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不变,说明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没有进化.答案 D16.答案 D17.解析本题考查对进化的理解.进化的原材料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变异的个体不一定都能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新物种的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故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要经历地理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 B18.解析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 D19.解析本题采用直接法较简单.D项明显错误,混淆了卵式生殖和卵生动物的概念.卵式生殖是指精卵结合成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胎生的哺乳动物都是卵式生殖.答案 D20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由于基因频率已经发生改变,所以生物已经进化;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答案:D21.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分为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太空射线可能使种子发生变异,但变异是不定向的;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D22.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海龟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海龟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的进化;变异是不定向的,遗传物质改变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答案:C23.解析:本题考查自然选择与种群基因频率变化.变异本身是自发产生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Q点A基因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答案:A24.答案:D25.解析本题以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为核心命题点,考查了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知识点,综合考查判断、分析能力.“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中的突变是广义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属基因突变,C、D属染色体变异.A中绿色的出现属隐性基因的纯合,不属于突变.答案 A26解析: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变异种类的增加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而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从而产生更多的生物类型,加快了进化速度.答案:C27解析:由题意可知,美洲棉尾兔种类数在美国东西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故在物种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地理隔离.答案:C28答案:B29解析: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的后代.4n的植株与原来2n植株杂交后代是3n植株,体细胞内含三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不能繁衍后代.答案:D30解析:若乙物种灭绝导致甲物种灭绝,则说明甲捕食乙,那么甲物种灭绝,乙物种短期内数量增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甲物种基因突变与乙物种基因突变没有联系.甲、乙个体数虽然长期稳定,但可能都已经进化了,因此基因频率就可能改变了.答案:B二.1.解析由题知Aa基因型的个体占50%,假设该群体有100个个体,则A基因的总数=30×2+50=110,100个个体含有A、a基因的总数=100×2=200,所以A的基因频率=110/200=55%,则a的基因频率=45%.若该植物自交,自交后代产生基因型比例为:AA=30%+1/4×50%=42.5%;aa=20%+1/4×50%=32.5%;Aa=1/2×50%=25%.同法可求出: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2×42.5+25200=55%,a=45%.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前后代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可见,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选择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答案(1)55% 45% (2)42.5% 32.5% 55% 45% (3)没有发生进化基因频率没有改变(4)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的改变2.答案:(1)基因突变基因频率(2)是(3)aa 自然选择(4)遗传3.解析(1)物种的判定依据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而不同肤色的人种之间能够婚配并生育出可育的后代,属于一个物种.(2)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不同民族人群之间通婚,使不同民族基因库之间进行基因交流,导致基因库的差异减小.(3)目前交通条件便利,人类的活动范围可以遍及全球,不同肤色的人不可能形成长期的地理隔离,且通婚现象普遍,所以不会演化成不同的物种.答案(1)不同肤色的人种之间能够婚配并生育出可育的后代.(2)将导致不同民族基因库的差异减小;因为不同民族人群之间通婚,导致不同民族基因库的基因交流,从而使一个民族的基因库流入了另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的基因流入了另一个民族的基因库.(3)不会.因为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地球上不同肤色的人不可能形成长期的地理隔离,不同肤色的人种之间通婚现象普遍(答案只要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说明正确即可算对).4.(一)B (2分)(二)(1)突变(2)定向改变(3)自然选择基因频率(4)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自然选择中,长翅果蝇纯合子为1/2. 5.解析:按照题中所说的方法,若每代淘汰残翅果蝇,在F3若不淘汰,F之后,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再发生变化,显性纯合子、杂合子、隐性2纯合子分别为1/4、1/2、1/4.该实验缺少对照,只能说明在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而不能说明在不进行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在进行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中bb的个体被淘汰,因此,B基因的频率增加,b基因的频率减小.答案:(1)1/2 (2)1/3(3)不科学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4)②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的种群中的百分比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